伤仲永阅读答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伤仲永阅读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伤仲永阅读答案

伤仲永阅读答案范文1

关键词:真实评价;多元解读;以生为本;尊重文本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80

一、案例背景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要关注学生学的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显学生学习的过程。新课程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矫枉过正,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误区日益明显地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之上,即过分地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课堂的开放性,造成了教师课堂角色的模糊、教师课堂功能的弱化。

二、案例描述

上《伤仲永》一课时,教学环节进行到了最后一项――笔者要引导学生探讨方仲永悲剧发生的原因,并从中获得启示。笔者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方仲永这个天才儿童最终会“泯然众人”?造成方仲永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笔者原本以为在前面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会很明确直接地说出是因为方仲永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放松了学习,所以即使他天资出众,最后也只落得一个悲剧的下场,由此让学生认识到后天的学习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这样我们这一课的语文教学目标就算达到了。

笔者问学生:“为什么方仲永这样一个天才儿童最后会‘泯然众人’呢?”一个很踊跃的学生一站起来就说:“全怪仲永他爸爸!是他令仲永从一个天才少年成为一个普通人的,因为他每天拉着仲永去拜访乡邻,不让仲永学习。”这一回答完全在笔者的意料之外,完全没有注意到学生已经把问题从“是什么原因”换成了“是谁”,笔者只觉得他的想法显得很有道理,于是笔者先肯定了他的看法:“说得很有道理,如果不是仲永的父亲拉着他整天去拜访乡邻、赢取蝇头小利,不让他学习,方仲永一定不会被埋没的。”然后笔者问其他学生:“大家是否还有不同的意见或看法呢?”另一学生立刻反对说:“全怪仲永他自己,因为他不爱学习,他却任由他父亲带着他去拜访乡亲,获得好处,放弃了学习的好时机。”这位学生说得也很有道理,笔者对他的说法也表示了肯定:“这位同学说得也很有道理,其实造成方仲永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他自己停止了学习,这位同学认识到了学习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这时有学生坐在下面不服气地叫:“这么说来,王安石也有责任!”笔者注意到他别具一格的答案,对他说:“你的答案很别具一格啊,你来说说,为什么你觉得王安石也有责任呢?”他说:“要知道王安石是宰相,他应该为国家发现和培养人才的。你看他第一次见仲永,就发现了仲永是个人才,但是他没有注意培养仲永。而且他发现仲永的才能不能和以前的名声相符时,没有提醒仲永要注意学习。仲永的爸爸是文盲,仲永自己还小,而且当局者迷,王安石是最有能力提醒和帮助他们的,但是他没有做,仲永被埋没全怪他。”学生的振振有词、头头是道令笔者大吃一惊,笔者发现学生说的实在是太有道理了,其他学生也听得入神。正当这时,又有学生说:“还有乡邻们!”我觉得他的答案更独特了,就对他说:“你给了我们一个更令大家意想不到的答案,你来说说你的理由。”他说:“乡邻们把仲永当成怪物来观赏,还利用金钱去引诱仲永的父亲,间接造成了仲永的悲剧。”

听完学生的回答,笔者赞叹不已:“老师很为大家思维的多角度和有创意而感到惊喜,同学们的有一些回答是我根本就没有设想到的,你们的回答体现了他们思维的广阔性,体现了你们积极的思维和独到的见解。”课堂的气氛此时可以说到达了一个,同学们都为自己能参与这样热烈的课堂讨论而感到很大的成就感,但是怎样对他们的回答进行总结,把课堂引到笔者自己最初的设想上去呢?笔者当场犯了难,这堂课的目的并不在于讨论谁造成了仲永的悲剧,我们可以从仲永的悲剧中获得的启示也不在于“大家都对仲永的悲剧负有责任”这一点上。该如何评价学生的这些听起来都有一定道理但是又显得偏颇的回答呢?正当笔者在犹豫时,下课铃响了,这堂课就在笔者和学生的各自困惑中结束了。

三、课后反思

课后,笔者一直在认真地反思自己在这堂课上的表现,原本目的性指向性很明确的一个问题,笔者的学生们讨论到最后却成为一桩“无头公案”,作为教师的笔者,究竟要负上什么责任呢?笔者想到了在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去寻找应该对悲剧负责的人的时候,原本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应该对悲剧负责的人对悲剧负责的方法,即可以用“仲永的父亲原本可以怎样让仲永成才呢?”、“仲永原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避免自己的悲剧发生呢?”、“王安石本来可以怎样帮助仲永呢?”这样一些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仲永这个悲剧发生的根本和避免发生仲永这个悲剧的最终的方法――即让原本天资出众的方仲永加强后天学习,最终成为有所作为的人――这应该也是王安石写作这篇文章以及这篇文章一代一代广为流传的原因。但是在课堂的实际操作中,笔者在评价时过于强调评价对学生的激励意义,过分注意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和余地,忽略了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结合作者的创作原意对文本进行解读,使课堂最终脱离了有意义的目标轨道,成为了能放不能收的高谈阔论,没有挖掘出文本最重要的意义,使这堂课的价值和完整性大打折扣。

四、案例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有效的课堂评价,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功能,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向,学有方法,使教师教有主导,教有指向,教有成效。

多元化的课堂评价,要求教师重视和张扬学生的个性,树立多元解读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体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度”把握得不好,那就会出现忽视文本的意义构想和科学的教学价值的取向,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从统一模式化的理解,走向涣散、混乱的与文章文意完全背离的解读,让课堂学失去它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说,课堂评价的作用之一是指引课堂,而只有真正真实的评价才能指引课堂朝正确的方向发展。那么什么是课堂评价语的“真实”呢?

真实的评价的第一层涵义是指课堂上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必须是恰如其分的,不能言过其实。要做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真实的评价首先需要教师关注课堂上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恰如其分的描述,既不能忽略学生真实的进步与成长,也不能隐瞒学生思想与语言表达上的错误与缺点,该肯定的肯定,尊重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而且应该用真诚的语言加以恰如其分的表述,不能言过其实,夸得天花乱坠;该引导的引导,对出现的错误进行价值引导,该批评的批评,对于一些明显的错误绝对不能姑息或者是讳莫如深避重就轻,当然在批评时也要显得真诚,讲究批评的艺术,注意不要使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与信心。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动辄对学生进行言过其实、充满溢美之词的评价,长此以往,只能是让学生失去对自己学习能力的正确评价,尤其是会失去对自己学习上弱点与不足的警惕,对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同时,对学生的课堂评价的不真实也会令学生的思路发生偏离,令语文课堂教学失去明确的方向。

真实的评价的第二层涵义是要尊重文本,必须承认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我们的语文课是围绕文本展开的。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在语文教材理解的“多元性”上出现了新景观:对课文的理解不再定于一尊,允许有多种答案;对课文的评价不再定于一尊,允许有个人偏爱;让学生从课文的理解和评价引申开来,观察讨论社会现象。课堂教学由“群言堂”取代“一言堂”,给课堂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学生的个性意识在觉醒,个性能力在增强。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矫枉过正的现象:因为过于注重多元,学生对文本有很多种的理解,有的甚至多到十几种。各执一词,众说纷纭。其中有的切中主旨、视角独特,而有的却是牵强附会、浅尝辄止,甚至有的是误读错解。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在此要么是“听其不语”,要么说些不着边际的赞赏之语。一堂课下来,使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满头雾水,最终是无果而终,课堂教学往往滑向失控的边缘。

因此,我们要强调基于对文本科学理解的真实评价,教师绝对不能因为尊重学生而背离了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因为强调个性化体验,而迷失了阅读材料给与我们的价值取向。因为无论怎么“多元”总有一个界限。作为阅读客体的文本虽然存在着“空白”和“不确定性”,但必然会有许多显性的、鲜明的“规定性”,总会有个“作品视界”范围。“多元解读”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总还是莎士比亚所描写的哈姆雷特的反映,彼此在某些细节上难免会有些差别,而在基本性格上还是那个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成为堂吉诃德。

参考文献:

[1] 肖远军.教育评价原理及应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伤仲永阅读答案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氛围;参与性;激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教师采取多种“激趣”手段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使学习内化为能力,提供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将就自己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常用的几种“激趣”手段进行论述。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参与性

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需要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氛围,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创设教学氛围,教师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格尊重。然后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比如在教授《皇帝的新装》这一内容的时候,我会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改编,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话剧表演。学生为了能够顺利开展表演活动,会对教材内容进行反复地阅读、分析,尽可能地把握住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当他们就某一问题产生争议的时候,他们会在小组中进行激烈的讨论,以此实现高质量的表演。在这一“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过程中,课堂气氛显得生动、鲜活,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在表演、探究中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以此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二、创新“激趣”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悬念激趣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在许多文章中都会运用到设置悬念这一手法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将设置悬念作为吸引学生兴趣,开展启发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我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这一内容的时候,开篇就用“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忘不了父亲的背影;一般在描写人的文章中多采用表情、动作等手段展开描写,为什么作者要从父亲的“背影”来展开描写呢?通过这种提问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悬念,学生会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趣,他们的求知欲望被充分激发起来,然后会自主在文章中探寻问题的答案,这对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情感激趣

作者所创作出的文章、作品等都蕴含着他自身深厚的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情感手段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其能够在理解文章文字的基础上,领悟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并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在讲授《伤仲永》这一内容的时候,会引导学生对伤仲永五岁“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到了少年时期,“不能称前时之闻”,到了青年时期,才思平庸,“泯然众人矣”进行分析,为什么伤仲永年少成才,而到了青年时期却江郎才尽?学生通过对这整首诗进行分析了解到,伤仲永的父亲每天带着他在相邻间炫耀其才华,没有时间学习。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唯有勤奋才会成才,并对伤仲永产生深深的情感。学生在这种情感的驱动下,才会产生读完整篇文章的欲望,对整篇文章甚至当时的时代背景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辅教学

语文是一门富有想象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这时,语文学习就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特点将那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学生在学习《小石潭记》的时候,他们常常会因为文章中抽象的景色描写而对文章似懂非懂,这时,我会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将作者所描绘的各种景致用ppt一幅一幅地展示出来,随着描绘画面的转变,我会展现相应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将课文内容与图片结合在一起,以此有效地感悟到文字之间所流露的情感。通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简化,更可以引起学生的愉悦感,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要想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以学生为基础,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语文兴趣的手段有很多种,需要语文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来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此推动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伤仲永阅读答案范文3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生质疑;现状;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以便老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指导。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封闭式、接受式和分析式教学现状制约着语文的课堂教改,它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和自己一样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个体,不轻视学生,把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优先权、主动权交给学生,而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在于如何激活语文课堂,关键是教师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而学生的提问和谐质疑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支点。

一、课堂现状分析

有这样一则报道:“上海某区教育学院就课堂提问的专题随机抽取6所中小学,调查了语文、数学课各9节,发现在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敢提问和教师不善于提出问题的现象相当突出。在被调查的18堂课中,经统计只有一名学生在语文课上向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而在另一堂课上,任课教师45分钟之内竟然一口气向学生提了98个问题。”

①这种“满堂问”授课方式其实就是“满堂灌”的同质异构体。调查发生在上海,但在我们自己身边也不乏此类现象。环视周遭,这种师问生答的形式几乎占据了课堂,而且可能已经成为当前课堂阅读教学的主流形态。这种课堂的问题是预设的,学生的回答只不过是殊途,它终究会走向“罗马”。学生已经“建立了一个信念:老师的任何问题都是有一个标准答案的”。

②教师仍然享受着话语的霸权,学生不会、不敢、不愿提出问题实属情理之中。因此,这种课堂其实是对学生主体的漠视,当然也就失去了对学生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行为的具体实施。其实质,课堂由师生互动交往的平台成了教师表演“教案剧”的舞台。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可见具有质疑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目标。

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学生的思路,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疑促思,以思释疑,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来。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从不敢提问到想问、敢问、善问,小到对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上下文探究段落,篇章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再经过教师的精心引导,让学生读、思、议,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在思中有所认识,在思中找出问题的所在,在思中理清问题的脉络,使学生在议中充分交流探究,在议中寻得解决问题的门路,在议中得到共同提高。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大胆质疑,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方式的最佳途径。

1.从课题处启发质疑。文章的题目往往给读者留下许多悬念。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题处生疑,如教《土地的誓言》一课时,教师可以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土地为什么有誓言?” “如果说是作者发出的誓言,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命题?”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逐步深入。

2.从关键词语上激发质疑。语文课文中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关键词,便可领会文章的意旨。如《土地的誓言》一文中的“泛滥”一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热情为什么用“泛滥”来形容?为什么说“田垄里埋葬着我的欢笑”?“欢笑”怎么“埋葬”?然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入阅读课文,读书的好处学生就不难理解了。

3.从重点句中指导质疑。重点句是指课文的中心句或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它们在文中起到概括主要内容、点名中心思想和起承转合的作用。如教《最后一课》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找出文中“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学生围绕这一重点句质疑,学生提出了:“监狱”怎么理解?“钥匙”怎么理解?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学生一旦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言而愈了。

伤仲永阅读答案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通常是指人类突破旧认识、旧事物,探索、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一种潜在的心理能量。当前,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化,同时它也带来了教育内容、教学组织新式及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变化。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他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如果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开辟出一些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势必会带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新的变化。

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现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1. 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能够减少学生的焦虑,使学生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笔者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学困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2. 变“教”为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难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动脑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最后让学生向教师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答案。如在讲《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学生自学后,有学生问:“为什么采用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写法呢?”我便顺势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并讲解在文章中顺叙和插叙结合运用的好处,让学生明白:此文写作时采用顺叙和插叙相结合,不仅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结构紧凑,又疏密有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得到了培养。

3. 创设新情景,导入新视角,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是,创设新情景,进行视角转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讲完《皇帝的新装》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课文中的皇帝和大臣一样的人?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我妈妈新买的衣服别人都说漂亮,可我一点都不觉得漂亮。”有的说:“爸爸带我去拜访他的朋友,他的朋友都说我长高了,长得越来越漂亮了,可我觉得没什么变化。”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已经领会了课文所蕴含的意思,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4. 勇于质疑,善于求异

学生能质疑,表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曾言的创造品格。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进而发现新问题。如在学习《伤仲永》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新颖的见解,学生便可从方仲永自身、他的父亲、社会等不同角度去思考,从而得出为同的结论,并让学生写出《由仲永所想到的》一文。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积极性。

5. 教师自己不断创新,激发学生创新动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的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水平直接相关。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如我在讲《孔乙已》一文时,让学生表演孔乙已“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钱”时的表情和动作,通过表演让学生把握了人物的迂腐清高、拮据而又穷酸的性格特征。我还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给学生播放一些构思精巧的小说佳作,去掉结尾,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猜测、续写;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我还给学生推荐一些名篇名著,让他们去阅读,再谈谈自己读后的心得,学习作者优秀的写作方法。

6.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不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识和利用新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能够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伤仲永阅读答案范文5

【试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道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②罅(xià):裂缝。③掉:摇动。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B.似与游者相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疾趋,度石罅 必为有窃疾矣

D.山行之极观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B.或以钱币乞之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D.皆以美于徐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翻译:

(2)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

翻译:

4.以上诗文都描写了“水”,请从中分别选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填入下面空格中。

(1)《次北固山下》(2)《小石潭记》(3)《观第五泄记》

5.根据诗文内容填写下表。

【参考答案】

1.D 2.B 3.(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瀑布在青色的石壁间飞泻,震撼着山谷。4.(1)平(或:绿);(2)清;(3)伟(或:疾)5.(1)思乡之情(2)而犹不忍去。

这是一道新颖的“古诗文阅读”题。它的新意主要表现在“诗文一体化”阅读上。以往各地中考“古诗词赏读”与“文言文阅读”都是分块考查,前者侧重考查同学们对古诗词思想内容、情感主题的概括和理解能力,以及对生动传神的字词、蕴涵丰富的名句的品味赏析能力;后者则侧重考查朗读节奏停顿、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重要语句的翻译,以及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写作特色的简要分析等知识点和能力。而像这样围绕某一个专题将古诗与古文作为一个阅读整体来设题考查,是一次突破与创新。该题围绕“水”这一专题,选取了一首古诗、两篇古文,从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句的翻译、内容情感的概括和理解等角度,考查了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阅读浅易文言文”和“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能力。

但是,同学们千万不要被这类试题的表象所吓住。要相信:中考试卷中无论出现什么样的试题,它所考查的知识点或能力要求都不会超出教材与《课标》的要求。为此,一方面,命题者往往会设法将考点与同学们的课内所学相联系,唤起同学们的记忆。譬如这道题,无论是阅读材料的选择还是考点的设置,就都体现了课内与课外相联系的特点,尤其是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考查,还能突破阅读材料的界限,力求辐射效应,拓宽考查面。其中第1题借材料中“伐”“乐”“疾”“观”四个实词,分别引出了对《曹刿论战》《醉翁亭记》《公输》《岳阳楼记》等四篇课文中的相应实词的考查;第2题借课外材料“以面受沫”句中的虚词“以”,引出了对《送东阳马生序》《伤仲永》《陈涉世家》《邹忌讽齐王纳谏》等四篇课文中相同词语的考查。

伤仲永阅读答案范文6

一、必做作业

语文学科重在积累。鉴于初中生的自制力不是很强这一情况,教师必须布置一定量的必做作业。平时我布置的必做作业有:每天记一个成语,每天记一句名人名言,每周背一首古诗词。成语由学生提供,负责书写、解释意义,若成语有典故,还可将其讲出来以促进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适时组织成语接龙游戏或成语故事大赛。这样,每天花费不多的时间,既学得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名人名言由学生们提供,当天记忆。古典诗词最初由我来提供,诵读、解释、作者情况、写作背景、诗歌艺术特色等内容在一周内分期完成,既不使学生感到劳累,又能自觉地使同学们徜徉在古诗苑中。坚持两三个月后,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或诗歌品评会,学生们在愉悦中完成了对诗歌的积累。后来,我把选择诗歌的权利交给了学生,经过精心准备的他们,讲解起来头头是道,俨然是一位小老师。看到他们那如醉如痴的样子,我的内心充满了快乐。

二、选做作业

初中阶段,课程增多,每科都有作业,学生们 “疲于应付”,效果不大。因此,我尝试了选做作业,即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做自己该做的或喜欢的作业。字词是弱项的,可适当写字词;喜欢诗词的 ,可将自己喜欢的诗词写在作业本上并做简要的赏析;喜欢阅读的,可将文中的精彩句段写下来,并做简评,也可以是一句对自己影响极深的名言并写下自己的感悟等。作业量以不少于16开纸半页为宜,若有兴致还可多写。这种作业内容的改变调动了很多学生写作业的积极性,选做作业也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

三、探究性作业

新课程理念更是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进行古诗词复习时,我让学生将所学的古诗词分类,可以按作者,然后结合作者本人的生活年代及经历进行分析,如杜甫的诗《望岳》、《春望》、《石壕吏》,写作年代不同,作者不同年龄阶段的思想不同,学生们很容易地就理解了三首诗表达的感情不同。也可以按内容分类,明确某一意象的固定象征意义。如可将写“月”的古诗词作一整理,从而归结出共性:“月”多数代表对人或故乡的思念。也可以按体裁来归纳文章的共性。如学完小说单元后,可以让学生就小说的特点、解读小说的方法、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等问题进行总结概括,还可以让学生续写小说、改写小说等。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四、双休日作业

双休日布置什么样的作业才能不使他们虚度两天的时间,我颇费了一些心思。最终我决定让他们回家看新闻,然后记下自己最感兴趣或对自己触动最深的新闻,并发表评论。周一返校后,我听着他们的所闻所想所感,内心有种说不出的喜悦。有的学生写道:有的人为了使食品光鲜,竟然在苹果表面涂上一层腊,将黄花鱼染上黄色;有些人为了多赚钱,竟然将死猪、死鸡、死鸭等屠宰后送往饭店。这些东西都含有有毒物质,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这些人太卑劣可耻了,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不管别人的身体健康。希望有关部门加强管理,使人们真正能够吃得放心,使那些黑心商贩无处藏身,受到应有的制裁。也有的学生这样写道:一个三岁的孩子认识很多字,能很流利地读报纸的新闻,他的父母从未教过他认字,孩子自己说是从电视上学的。他真是个神童!希望他的父母多关心一下他的学习,不要让他成为第二个方仲永,成为人们惋惜的对象,这个学生能联系所学的《伤仲永》发表看法。还有的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体育方面的新闻,也都做了评论。这既培养了他们关心时事的习惯,又帮助他们提升了写作能力。

五、假期作业

1、暑假作业。以往的暑假,学生必须完成的作业只是下发的暑假作业,假期作业一般没有答案,开学后由于课时紧张,教师也无暇讲解,导致这类的作业几乎没有效果。鉴于此,我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假期读一本名著,名著自选,但必须将每天的读后感受写出来,也可以是故事情节的概括、对人物的评价。假期结束后,我收上来看了一下,虽然有的学生概括的不是很好,但内容丰富。也有的学生说这样的作业很有意义,整个假期很充实很快乐,他们的写作能力也有了提高,他们很喜欢这样的作业。我让他们课下交流彼此的作业,从中学习他人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