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雪的词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雪的词语范文1
惊喜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īngxǐ,基本解释为丝毫不加节制地表露欢乐、热情和惊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惊喜词语的近义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一、惊喜词语的解释又惊又喜。 《后汉书·袁敞传》:“臣 俊 徒也,不得上书;不胜去死就生,惊喜踊跃,触冒拜章。” 宋 苏轼《上神宗皇帝书》:“乃知陛下不惟赦之,又能听之,惊喜过望,以至感泣。”《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一眼瞟去, 赵琮 名字朗朗在上,不觉惊喜。” 知侠《铁道游击队》第一章:“显然 王强 对 老周 的到来,感到说不出的惊喜。”
二、惊喜词语的近义词欣喜 [ xīn xǐ ]
三、惊喜词语的造句1、业余爱好充满惊喜,尤其是当模仿者的技能相对较低的时候。
2、如果你不在一起,不要难过,也许他只是在你无聊的时候给你一些陪伴,在你不知道你想要什么的时候给你一些惊喜。
3、托马斯,除了精力充沛、肌肉发达、训练有素的身体,似乎和以前一样。
这是一个惊喜。
4、白雪迈着轻盈的步伐,毫无征兆地飘落在大地上,像是突然间迸发出的惊喜,熄灭了世间喧嚣浮躁的火焰。
5、立秋了,我期盼深秋的来临,它将给我们带来熟透了的果实和意外的惊喜。
6、秋天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来临,它不像春天那样,让我们为路旁和一朵野花而感到惊喜,也不像冬天那样,让我们在雪堆里玩耍。
7、诺大的山谷包围着我们的身心,心情的美丽与自然的美丽融合为一体,一个又一个的意外发现和惊喜让我们欢呼雀跃。
8、走过雾林,盘点旅程,你会惊喜地发现,收获原来并不浅薄,那一段段雾海穿行的日子,或许正是你一生最大的收获。
9、给未来的自己我用力地蹒跚着,相信在最深的绝望里,会遇见最美的惊喜。
10、一天早晨起床,我惊喜地发现牵牛花长藤了,弯弯曲曲的缠绕在防盗网上,细细的花茎外面裹着一层白绒毛。
11、相遇不必惊喜,也许转身就消失了踪迹,离别也无需叹息,因为我们会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以赴那场最美的约定。
12、也许有一天她会明白,自己和所有走到海边来的人一样,终其一生都将无法穷尽这一份浩茫无涯的恐惧和惊喜。
13、由于近日阵雨连连,今天下午我惊喜地发现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一道非常美丽的彩虹。
14、其实,雪总是无声无息的来,总会给人带来一种惊喜!
15、难得的山外青山,更难得遇上的西湖烟雨,正如生活,多少幸福和惊喜是可遇而不可求。
16、元旦那天,我们惊喜地发现那苍古的树干上萌发了花苞,一个个花苞给人感觉就是冰雪中的精灵,虽星星点点的,但生机盎然。
17、当年曾经到昆明的圆通寺游览,在那里惊喜地发现里面种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紫玉兰。
18、行走在香樟树下,不时有旋转着下落的红叶跌落你的怀里,让你心生惊喜。
19、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播种一个梦想的种子,努力耕耘,春华秋实,我们会硕果累累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20、楼房的重建、商业小区的落宅、步行街的开拓,三围一体,前所未有,都将给人惊喜和眼前一亮!
21、步行在花卉园的羊肠小路上,两边的花池花丛,令人目不暇给、眼花缭乱、惊喜不断。
22、风雪的席卷如何能驱离三月的温宠,一朵红艳贴在的眉心,剪烛的灯花爆开了良辰的惊喜,而爱情,无法彩排。
23、在这一片黯淡中偶有一两株野桃花自顾灿烂在盛开着,给人一种突兀的明艳、朝气和惊喜。
24、夏至第五天,老天终于受不了万物的诅咒与祈祷,持续一周来降雨,为所欲为的太阳知趣地躲到一边,气温骤然下降,汩汩流淌的雨水带给万物久违的惊喜。
25、也许不是所有等待都值得,不是所以期盼都会开出花朵,但是我们在寻找自己的路上,坚持自我,生活总会给人意外的惊喜。
26、花儿盛开的喜讯给我们带来惊喜和快乐,生活铺展开五彩斑斓的画卷!
27、据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雨,没想到下半夜后漫天阴云就是没雨,心里惊喜老天爷对我们出游特别的关照。
28、十月是金色的,秋高气爽,田地里满是丰盈的笑脸,等待为主人奉上收获的惊喜。
29、南方的秋总是不经意见来到身边,让人毫无准备亦无惊喜,一切都都那么顺意。
雪的词语范文2
干燥(drying)是利用热能使湿物料中的湿分(水分或其他溶剂)气化,并利用气流或真空带走气化了的湿分,从而获得干燥物料的操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干燥词语的反义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一、干燥词语的解析犹干旱。《管子·度地》:“春三月,天地乾燥,水纠列之时也。”《汉书·沟洫志》:“春夏乾燥少水时也,故使 河 流迟,贮淤而稍浅。” 失去水分;缺少水分。汉 王充《论衡·商虫》:“穀乾燥者,虫不生。”《法苑珠林》卷一一四:“脣舌乾燥,耳鼻焦闭,五臟内煎,津液外竭。”《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遇夫》:“丫头又忙掇过一碗汤来,説:‘饭乾燥,吃些汤罢!’”枯燥,没有趣味。
二、干燥词语的反义词滋润 [ zī rùn ]
温润 [ wēn rùn ]
潮湿 [ cháo shī ]
三、干燥词语的造句1、这里的空气很干燥,石灰很快就干了。
2、将涂层喷涂在试件上并在空气中干燥成软粉末。
3、突然,他在晚上呼吸着新鲜而寒冷的空气,他知道这是一股寒冷而干燥的强风。
4、该树脂涂膜干燥快,硬度高,耐水性好,外观和抗冲击性与醇酸树脂相似。
5、天气干燥时,在树林里扔点燃的香烟很容易着火。
6、这个国家的大部分地区将是干燥的,但有些地区可能会下雨。
7、法国南部的大部分夏天都是干燥晴朗的。
8、只要表面光滑、牢固、干燥,瓷砖就会被卡住。
9、如果气候变得干燥,将会有更多的干旱。
10、将清洗过的载玻片浸入去离子水中,观察其干燥模式。
11、然而,即使在干燥的道路上,这种汽车也表现出良好的抓地力。
12、当土壤干燥时,植物会失去更多的水分。
13、将谷物和谷物储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
14、这些自然干燥的花会比一束花持续更长时间。
15、完全干燥的玻璃粉吸收大量二氧化碳。
16、选择一个干燥温暖的日子,把它们从植物上割下来,小心不要碰伤它们。
17、本月初和月底,天气相当干燥,但在本月中旬,双方都有近一百毫米的降雨。
18、干燥的石墙看起来荒凉而毫无生气,但是它们为动植物提供了宝贵的栖息地。
19、储存在凉爽干燥的室温下以避免过热。
20、埃莉诺第一次表达了她对这些天干燥天气的喜悦。
21、目前,更先进的流化床干燥器被广泛使用。
22、孢子耐干燥,有许多常用的消毒方法。
23、长期呆在有中央供暖系统的家庭和办公室也会导致皮肤干燥。
24、加湿器可以在房间里加热,以防止吸入干燥空气导致喉咙不适。
25、将面包屑洒在干燥的烤盘上,在烤箱中烘烤。
26、初乳粉末应储存在凉爽、干燥和通风的仓库中。
27、通往该岛的堤道只能在干燥的潮水中通过。
28、让卷发自然干燥,使卷发变得最有光泽。
29、受不了随着时间的流逝,空气变得干燥,在离开的时候和离开的车站,有多少温柔温暖的想法总是充满悲伤和心碎?
30、这个沙漠干燥炎热的环境太糟糕了,支撑不了太多的生物。
31、风是如此凄惨,我吻了我的嘴干燥。
32、冬眠期间,植物必须保持非常干燥。
雪的词语范文3
1 通过有选择地呈现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单词,让学生重温其读音,再让学生观察其中部分字母组合与生词中的完全相同的字母组合的读音,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和发现这些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让学生大胆尝试去拼读生词。
例如,我们在教生词“butterfly”时,不会直接教学生读这个单词,而是先呈现已经学过的单词“but”和“sis-ter”让学生朗读,再让学生单独去读“sister”中的“ter”的读音,然后将“but”与“ter”合并成“butter”,让学生直接认读,最后才会呈现“butterfly”这个生词。
我们认为,这种通过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建构生词的读音的办法,好处在于:一是有效地、有机地复习了学生已经学过的生词;二是通过让学生来观察、体会和尝试认读生词,有助于学生对英语字母组合读音规则的掌握,方便学生进一步地记住这些生同的读音和拼写;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成就感,进而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对于符合构词规则的英语生词教学,如复合词,我们会根据其不同情况做相应的处理,引导学生发现、感悟和理解生词的词义。
雪的词语范文4
关键词:「れる 「られる 态 含义 用法
日语中的助动词繁多,不同学者关于其内涵与范围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不少学者认为「れる「られる能够参与句子成分的搭配,改变主动句的主谓关系,是构成客观内容的重要因素。因此,「れる「られる具有语法功能,接在动词后可以表示动词的各种“态”,主要有:“被动态”“可能态”“自发态”“敬语”。
一、被动态
首先,「れる「られる接在动词未然形后构成动词的被动态,表示接受者承接施动者的动作行为。根据其意义可以分为:
1、直接被动
句中动词均为他动词,句子可以还原成主动句。句中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用“~が”“~は”表示;施动者则用“~に”“~から”“~によって”等表示。句中接受者、施动者均出现。如:
太郎が犬にまれた。/太郎被狗咬了。
花子が先生からよく褒められた。/花子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この小は夏目漱石によってかれた。/这部小说是由夏目漱石写的。
三个句子中,“太郎”“花子”“小说”是主语,也是动作的接受者,分别用了“~が”“~は”表示;“狗”“老师”“夏目漱石”则是动作的施动者,分别用了“~に”“~から”“~によって”表示。三个句子还原成主动句分别是:
犬が太郎をんだ。/狗咬了太郎。
先生がよく花子を褒めた。/老师经常表扬花子。
夏目漱石がこの小をいた。/夏目漱石写了这部小说。
2、间接被动
句中动词有他动词与自动词之分。接他动词的间接被动句,基本采取“~が~を~れる(られる)”的形式,一般只出现接受者,可以还原成主动句。接自动词的被动句,一般只出现施动者,不能还原成主动句。如:
私がの中で足を踏まれた。/我在电车里被(人)踩了脚。
の中で(かが)私の足を踏んだ。/电车里(有人)踩了我的脚。
彼が留守のお金を盗まれた。/他在外出时被(人)偷了钱。
(かが)彼の留守ので彼のお金を盗んだ。/(有人)在他外出时偷了他的钱。
行く途中雨に降られた。/(我)去的途中被雨淋了。
小さい父に死なれた。/(我)在小时候死了父亲。
前两句中动词是他动词,句中“我”和“(我的)脚”、“他”与“(他的)钱”都是动作、行为的接受者,没有出现表示施动者的词语,标记的两句是还原后的主动句。后两句中动词是自动词,句中“雨”“父亲”都是动作、作用的施动者,没有出现表示接受者的词语。
二、可能态
其次,「れる「られる接在动词未然形后构成动词的可能态,表示能力或可能性。「れる「られる接在サ变动词后会发生约音现象。如:更する-更せられる-更される。
もう日本が上手にせるようになった。/已经能流利地说日语了。
少年代の友はいつまでも忘れられない。/少年时代的朋友永远不会忘记。
在この植物はもうられない。/现在已经看不到这种植物了。
束を更されるだろう。/可能会变更约定。
前两句中“能流利说日语”和“永不忘记”分别表示具有“说”和“不忘”的能力,是能够做到的;后两句中“看不到”和“变更”分别表示“没有可能性”“看到这种植物”和“也许”“约定会发生变化”。
三、自发态
再次,「れる「られる接在动词未然形后构成动词的自发态,表示动作、作用没有受人为影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自发态常用在感情、直觉等方面。「れる「られる接在サ变动词后会发生约音现象。如:期待する-期待せられる-期待される。
母からの手をんで、故のことが思い出された。/读着母亲的来信,不由得想起了故乡。
ないと思っても、られてならなかった。/想着不看,却还是忍不住看了。
彼のことが心配されてならない。/不由得担心起他来。
雪が降ると、雪国への旅行が期待される。/一下雪自然就期待着去雪国旅行。
四个句子中,“想起故乡”“忍不住看了”“担心”“期待”都表示没有人为地、主动地去做什么动作或行为,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是自然的感情流露,是一种直觉的表达。
四、敬语
最后,「れる「られる接在动词未然形后构成敬语动词,表示对话题中涉及到的人物的动作、行为的尊敬。
先生は夏休みにどこかへびに行かれましたか。/老师暑假去什么地方玩儿了吗?
先生は今の土曜日にられます。/老师本周六回来。
まず、今日の展会に来られた方々に感の意を表します。/首先,对来参加今天展览会各位表示感谢。
会に参加される方はこちらへどうぞ。/参加恳谈会的各位请这边走。
上面四句中“去”“回”“来”“参加”这些动词都通过加「れる「られる变化成为敬语动词,表示对老师和与会者的尊敬。值得注意的是,后续「れる「られる表示尊敬的形式,较之其他敬语形式更多地用在公文、论文或新闻报道中。
综上所述,因为动词后续「れる「られる的形式可以表达多种语态――被动、可能、自发、敬语,所以学习者在判断时容易出错,应该在上下文中进行判断,即放在语境中进行理解。
参考文献:
[1]国立国研究所.代の助?助-用法と例[M].京:株式会社日秀英出版,1980
[2]渡.日本概[M].京:岩波店,2008
[3]顾明耀.标准日语语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雪的词语范文5
关键词: 日语 单词学习 读音 构成 来源
在学习日语时,很多人都会有一种感觉:日语单词很难记。日语单词确实难记,其构成复杂,变化多,而且难寻规律,不好把握。因此,日语单词学习的难度,是可以想象的。下面先从日语单词的读音开始分析。
首先,在读音方面,有音读,有训读,还有音训混读。同为音读,又可以分为汉音、吴音、唐音等。日语单词的状况复杂,在读和记的时候,经常会让日语学习者感到很困难。
要彻底解决学好日语单词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掌握好日语单词的读音。无论是音读还是训读,都是有其规律的。抓住其中的规律,然后分清条理,这是记单词的关键。只要能很好地抓住音读和训读这条主线,记单词就不是难事。但是,音读和训读的状况极其复杂,如果不加深研究,是很难弄清其究竟的,学习者也将无从下手。
在记单词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一个汉字,在这个词里是音读,在那个词里是训读,再加上音读和训读又都有多种读法,使人更加无法掌握。为了顺利地记住日语单词,首先就必须弄清什么是音读,什么是训读。
音读:接近中国汉字原音的,日本语化的汉字读音。由于汉字和汉语传入日本的时期和途径的不同,还有汉字本身在中国的地区性差异等原因,日本汉字的音读又分为吴音、汉音、唐音三种。
日语汉字的音读源于古汉语读音。例如汉字“山”,日语音读为“サン”,“爱”读为“アイ”,“明白”读“メイハク”,“就”读“シュゥギョゥ”。古汉语读音与现代汉语读音不尽相同,但仍密切相关,所以也可以说日语汉字的音读与现代汉语读音有着一定联系。
日语中汉字的音读也有多种情况。有些汉字只有一种音读,例如“”读“ァ”,“案”读“ァン”,“医”读“イ”;有些汉字却有两种音读,例如“”读“ユイ”或“イ”,“益”读“ェキ”或“ャク”,“”读“ギョ”或“リョゥ”。这是我们在学习和记日语单词时,必须注意的。
训读:由于汉字具有表意性,不考虑汉字原音,只利用汉字的字形和字义来表示日本固有的汉字,这样的读音方法叫训读。例如日语汉字“川”的意思是“河”,日语读“河”为“カワ”,于是就将汉字“川”读为“カワ”。总之,依汉字原意而以相应的日语汉字读出,就是训读。训读是写汉字,读日语的音。例如“人”读“ヒト”,“水”读“ミズ”,“山道”读“ャマミチ”。
训读又分为正训和熟字训。正训是针对每一个汉字本来字义的相应的训读。例如“”读“カミ”,“男”读“オトコ”。熟字训:汉字的训读一般都是以一个字为单位,如前面的“山道”仍然可以分为“山”和“道”两个训读单位。以两个和两个以上的汉字为单位的训读叫做熟字训。例如“雨”读“ミグレ”,“大和”读“ヤマト”,“五月雨”读“サミダレ”。
作为汉字的读音只有音读和训读两种,但由两个和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的词,很多情况下都不是只读音读或只读训读,因为经常会出现音训混读。所谓音训混读,就是在一个单词内,有的汉字音读,有的汉字训读,这样形成的音训混合体。而且,音训混读又分为前音后训和前训后音。例如,前音后训的单词有,“朝”读“マイァサ”,“台所”读“ダィドコロ”;前训后音的单词有,“豚肉”读“ブタニク”,“相性”读“ァイショゥ”。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并不在于汉字的读法,而主要是由于日语中的造词所引起的。
从字典上列出的五十音图“あ”行至“わ”行全部汉字的音读和训读来看,虽然各行的音读和训读有多有少,甚至多少悬殊,有的汉字音读多而训读少,有的音读少而训读多,有的两者大体均等。情形虽然千差万别,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日语汉字的读音,不论音读还是训读,都是稳定的。如前所述,汉字的读音稳定,构成词时,在词中的音读也是稳定的。例如“生”,它的音读是“せい”,所以在其所构成的音读单词中“生”都读做“せい”。例如,生活(せいかつ)、生产(せいさん)、生物学(せいぶつがく)、学生(がくせい)、先生(せんせい)。音读是如此,训读也是如此。例如“生”的训读是“いき”,在其所构成的训读单词中,“生”都读做“いき”。例如,生き(いきうま)、生き字引(いきじびき)、生き(いきはじ)、生きれ(いきわかれ)。
仅根据上述内容即可看出日语词汇呈现复杂现象的根源,但不论日语单词多么复杂,构词的状况如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抓住音读和训读这条主线,以二者为纲,就可总结出其中的规律,就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学习日语单词。
上面是从日语单词的读音方面来研究日语单词的学习,下面将对日语单词的来源进行分析,以更好地加深我们对日语单词的认识。
从词的来源角度对日语单词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成三大类:和语词、汉语词、外来语词。考察日语单词的来源,在日语单词的学习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不同来源的单词,在文体、词汇体系中的分布状况、文字的书写形式、构词法等许多方面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下面就对这三类词逐一进行分析。
和语词是日语中固有的词。一般都是用平假名书写,也可以用汉字书写,但必须是训读。在实际运用中,和语词是日语词汇中最主要的成分,也是上述三类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例如在《日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二十个单词》的调查中,这二十个使用频率最高的单词分别是:
这二十个单词大多是和语词,只有几个数词是汉语词。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口语表达中,和语词的使用就更加频繁了。因此,在学习日语单词时,一定要充分重视对和语词的学习,这样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学习日语单词。
日语中的汉语词就是来源于汉语的汉字和词。一般都用汉字书写,其读音是日本语化的读音,一般是音读。例如“本”、“酒”、“手”、“辞”、“事情”、“文章”。汉语词在日语中有其庄重、涵义高深的一面,因此在书面语中使用较多,如在各种小说、论文、演说词、报纸杂志之类的文体中,都大量使用了汉语词。因为日语中的汉语词都是来源于汉语,即使是日本自造的汉语词,也和中国的汉语词很相似,这对我们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学习日语中的汉语词,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里就不赘言了。
广义的外来语,包括一切从日语以外的语言传入的词语。现代日语中的外来语,一般是指十六世纪以后,即室町时代以后传入日本的外国语词汇,因此主要是指来自西方各国语言的词汇。传入日本的西方词汇主要是葡萄牙语、荷兰语、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俄罗斯语等语言中的词汇。例如:
来自荷兰语的单词:
来自德语的单词:
来自法语的单词:
マント ブラジヤ マョネズ シルェツト クレョン
在学习日语单词时,熟悉单词的来源,弄清楚它们属于哪一类词,将它们分门别类,区别对待,再结合音读和训读这根主线,抓住规律,分清条理,这样能大大提高我们学习日语单词的效率,从而更好地掌握日语这门语言。
参考文献:
[1]皮细庚.日语概说[M].上海外语出版社,1997.8.1.
[2]刘金钊.现代日语实用语法[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10.
[3]皮细庚.新编日语语法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邱根成,刘瑞之,江龙娣.最新日语外来语词典[C].东方出版中心,2007.1.1.
雪的词语范文6
中国瓷器艺术在西方人眼中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审美意义,但在陶瓷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词多译、译名混乱的现象,影响了陶瓷艺术美学内涵的传达。如何准确、恰如其分地翻译以向世界诠释陶瓷艺术所承载的中国文化精要?这一问题在当今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具有现实意义。陶瓷英译里有种现象:景德镇“青花瓷”的英文blue--white是由两个表明青花瓷原色的单词blue和white,其间加一词合成的;而浙江龙泉“青瓷”的英文则不是按其原色—绿色译成greenporcelain,而是根据17世纪法国一个剧本中男主人公的名字译成celadon;江苏宜兴紫砂陶的英文是boccaroware(惠宇,2003:2152),也不是按其原色译为purple-red-brownclay。这说明西方读者对上述英译文的接受肯定与不同民族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存在一定关系,与艺术上的审美价值(aestheticvalue)判断有一定关系,作为接受主体的译文读者无意识中对陶瓷的外文翻译产生了影响。那么在陶瓷英译时译者究竟应该如何关注接受主体的文化基因,翻译出以受体为中心的译文,从而使译文引起属于原文审美构成的“联想”(sociation)?虽然,我国自八十年代起就有学者运用接受美学研究翻译问题,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朱健平,2002:6-9),但诸多研究集中于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广告翻译方面的应用,强调“重视对译文读者的关照”。本文尝试将该理论应用于与美学紧密相关的陶瓷领域,依据接受美学理论,考察陶瓷领域主要与色彩相关的一些典型术语,探讨作为跨文化接受主体对于陶瓷翻译活动的影响,强调译者对跨文化读者接受性的关注度,以期达到陶瓷英译传递中国陶瓷文化精髓的预期效果。
2接受美学与陶瓷英译
接受美学强调文本的开放性(unfoldness)和阐释的不唯一性,认为“文学的社会功能是通过改变读者的期待视界实现的”。所谓“期待视界”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任何读者在接受活动开始前,已有自己特定的“期待视界”,即“对每部作品的独特的意向”(朱立元,2004:61-63),阅读前的意向和视界决定了读者对所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取舍标准。接受美学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性接受姿态,主张“接受者的审美能动性起着关键作用”,这不仅拓展了文学研究的空间,而且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野和研究方法,因为“翻译就是释义,让外国读者理解、认可和接受中国文化。”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是原文的接受者(receptor),可将自己对审美客体(aestheticobject)的审美认识注入译文;另一方面,他又是阐释者,“必须考虑到译文读者对译文可能产生的想象与感觉”(方梦之,2011:262),以恰当的手段使读者对译文引起属于原文审美构成(aestheticconstitution)的联想。陶瓷翻译的目的正是为了再现原文审美构成,使跨文化读者理解、接受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相符合的信息,以达到宣传中国陶瓷文化的目的,因而我们应当关注接受主体的期待视界———跨文化读者的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对陶瓷英译的影响,使其在阅读过程中实现填充文本或作品的潜在的审美价值,使译者和读者的视野相融合。总之,翻译时需充分考虑跨文化读者的接受视角。本文依据接受美学,选取陶瓷领域“龙泉青瓷”、“红釉瓷”、“薄胎瓷”、“青花瓷”为例进行探讨,从文化审美、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的层面关注跨文化读者的接受性。
3从文化审美关注译文读者的接受性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之一“龙泉青瓷”的英译常出现一词多译,如:china,greenporcelain,Longquanporcelain等,我们认为上述译文都不如celadon更容易为西方读者所理解和接受。据《英语词源典故词典》的释义,china源自16世纪晚期古波斯语chini,古波斯人把通过丝绸之路运去的中国瓷器称为chini,英语把它吸收过来曾先后拼写为chiny,cheney,chenea等不同词形,最后为china,与中国瓷器闻名于世显然是有密切关系的(2009:58)。有人之所以用了china指瓷器,是因为中国在海外最早是被叫做china(瓷器)的,此后中国便被世界各地称作瓷器之国China了,《英汉辞海》对china的解释“influencedbyChina,thecountry”也印证了这一点。可见,china主要反映了瓷的原产地在中国,指非工业用瓷,无法反映“龙泉青瓷”的艺术造诣。而porcelain则源于法语porcelaine,《新时代英汉大词典》把它翻译为“瓷料”、“瓷器的总称”(2004:1773),外研社在2010年版《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对该词的解释中强调“ahardshinywhitesubstance”,porcelainclay,即“瓷土、高岭土”(陆谷孙,2007:1521),以上表明该词侧重指工业用瓷、瓷土,与独特的青瓷尚不够贴切。Greenporcelain似乎是“青瓷”字面对译的结果,因“green”属英语颜色词,我们不妨根据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差异来考察此译,汉语中的绿色多用于褒义,代表大自然和希望,是环保的代名词,象征着年轻、朝气蓬勃、茁壮成长;虽然英语中的绿色也有inthegreen(年富力强、青春期、血气方刚)、greenoldage(老当益壮)、greenmemory(栩栩如生的记忆)等褒义语,但多数情况下为贬义,如表示“嫉妒、眼红”,相应的词组有:greenwithenvy,tolookthroughgreenglses,begreen-eyed(苏立昌,2009:225);还表示“稚嫩”、“工作不熟练”,如:greenh(生手),greenman(无经验的工作人员),greengrs(幼稚,无生活经验的)(秦涵荣,2009:233)。可见,在西方,“绿色”并不像在汉语中那样总是引起积极美好的联想,故把“青瓷”译为greenporcelain似乎缺少生动,有意犹未尽之嫌,尚不能有效传达原语而达到效果等值。
另一方面,从陶瓷美学角度而言,我国2000多年的青瓷制烧历史自古就有“尚青”思想。“青,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丹青之信言象然。凡青之属皆从青。”②自商周时期原始青瓷到东汉以来的成熟青瓷、晋代的“漂瓷”、唐越窑的“秘色青瓷”,到龙泉青瓷,从宋代官窑的“青器”、汝窑的“天青”瓷,到钧窑的窑变青瓷,可谓瓷种纷繁,釉色斑斓,诸如翠青、冬青、天青、粉青、梅子青、水青等,都无不以青为尚,表明了祖先们对大自然绿色的理解与爱戴。唐代诗人陆羽赞越窑青瓷“类冰”“似玉”,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赞美它的巧夺天工。③南宋龙泉窑开拓了一个崭新的陶瓷美学意境,使青瓷呈色青翠纯正、釉汁莹润,烧造成功的粉青和梅子青釉,代表了龙泉青瓷的最高艺术水平,如此艺术造诣远非英语中普通且贬义强的green一词所能蕴含和体现,龙泉青瓷具有的“诗风之纯”、“楚骚之情”、“建安之骨”、“唐诗之秉”和“宋词之意”的美学特征,⑤也不是英语green一词所能涵盖。显然,无论greenporcelain还是Longquanporcelain的英译都如同没有文化内涵的符号,无法与西方读者的审美情感相融合。但英译文celadon则不同,Celadon本身是个外来词,源于16世纪晚期法国作家杜尔夫的小说《牧羊女亚司泰来》中主人公牧羊人Celadon(雪拉同)的名字。后来该小说被搬上舞台,剧中男主角Cela-don(雪拉同)身穿一身青衣,这种颜色的衣服当时在巴黎很流行,恰逢龙泉青瓷首次运到法国,巴黎市民赞叹那葱翠釉色,将其与剧中Celadon(雪拉同)所穿的衣服相媲美,称“青瓷”为celadon。④据《英汉辞海》释义:celadon即fr.Celadon,tree’sloverinHonored’Urfe’sromanceL’tree’s(1610)(1987:810),强调了“雪拉同”这一名字的由来;《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对celadon的解释为:mid18thcent.:fromFrenchceladon,acolournamedaftertheheroind’Urfe’sptoralromanceL’tree(1607—27)(2007:337),侧重指出男主角雪拉同身上衣服的青色;《新时代英汉大词典》则把celadon直接翻译为“青瓷(著名中国瓷器)”(张柏然,2004:349)。此外,2010年人类非遗龙泉青瓷法国巴黎展《中国意境》⑤中的英文说明始终用LongquanCeladon表示“龙泉青瓷”,这与上述各词典提供的celadon的意义是完全吻合的,能使跨文化读者顿然领悟,实则是唤醒其记忆,将其导入当年巴黎观众特定的审美体验(aestheticexperience)中,唤起美好联想,填充瓷器潜在的审美价值,而瓷器作为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器物代表,其蕴含的审美价值、历史价值等也正是现当代陶瓷艺术和用器追求的核心价值。通过以上比对和考证,可以更加确信“龙泉青瓷”的英译是Longquanceladon,这正是对西方读者审美情感关注而使其理解和接受的翻译结果。红色乃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一种颜色,它象征喜庆、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惠宇,2003:226),汉语中的“开门红”、“走红运”、“红得发紫”、“红极一时”,文学作品中的“红妆”、“红榜”,戏剧中的“红脸”无不说明这一点。若将瓷器与红色融合一起,便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最好诠释,“红釉瓷”就是一例。其英译涉及颜色词“red”,虽然该颜色词在西方文化中侧重于负面意义,如习语beinthered(负债),gointored(出现赤字),seered(大发雷霆),beredcarded(被赶出)(秦涵荣,2009:475)等,表明红色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但“红色”的内涵在两种文化中却有相同之处,在西方人类文明中,红色常是天主教的象征,称红衣主教,有至高无上的威严。另外,在西方的许多建筑中经常采用红色坡屋顶与红色墙壁,这些已被作为民族文化留存下来。
⑥由于火在中西方人类发展历程中均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而火的颜色正是红色,因而从色彩的感情角度而言,红色在中西方文化中均表示热烈、欢快、热情、激昂、奋发向上等积极的精神状态,如英语中的red-letterdays(大喜日子),red-carpettreatment(铺红地毯欢迎重要人物)就说明了这点。因而,使用原色词red把“红釉瓷”直译为red-glazedstoneware,“釉里红装饰”直译为Theunderglazedreddecoration等不仅推介了古老的中华文化传统特色,也表明了对西方文化审美传统的关注。
4从思维方式关注译文读者的接受性
薄胎瓷亦称“脱胎瓷”、“蛋壳瓷”,是江西景德镇著名传统瓷器品种种工艺产品之一,特点是瓷胎薄如蛋壳、透光,胎质用纯釉制成。制作技艺“尤以利坯和艺术加工最为精细,利坯要经过粗修、细修、精修等反复多次修琢,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吴山,1988:8)。以如此高超技艺制作的薄胎瓷,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并非简单地按字面译为thin-bodyware,而是译成egg-shellporcelain(惠宇,2003:220)。经查阅,egg-shell在《剑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仅有其字面意义“thehardoutsidecoveringofanegg(蛋壳)”(2008:691),《英汉辞海》将它译为“薄胎白坯瓷器”、“薄胎瓷”(1987:1663),《新时代英汉大词典》把它译为“蛋壳细薄瓷器”(2004:716)。《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的这一词条则进一步完善:作为名词表示“蛋壳”;作比喻意表示“薄而易碎的东西”;作为修饰语表示“(ofchina)ofextremethinnessdelicacy”,指(瓷器)薄胎的,egg-shellporcelains即“薄胎瓷”(2007:676)。从中西文化差异来看,中西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差异便是西方人重个体(individuality),偏重分析性(analytic)思维;中国人则重整体(integrity),长于综合性思维(synthetic)(陈宏薇,2010:20)。整体性思维的一个重要体现便是词义的笼统与模糊性上;分析性思维则表现在词义的具体性上,因而汉语中概念具体的词语,往往不宜生搬硬套地译成英语,而需把汉语具体的概念化为英语具体的词语,即“刻意地贴近受众的思维和表达习惯”(袁晓宁,2013:93),因而egg-shellporcelain的英译符合西方人对这所谓“神技”瓷器的认知和理解,这是对西方人分析性思维的关注,由此达到了让跨文化读者准确理解薄胎瓷的目的。
5从语言习惯关注译文读者的接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