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就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学就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学就业

建筑学就业范文1

建筑学专业是高校的重点专业,为国家培养建筑类人才。创新创业课程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地方高校要意识到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寻找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定解决措施。

关键词:

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创业创新

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对创业创新教育活动起到积极作用。地方高校与国家重点高校相比,在师资力量上存在不足。建筑学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达到较高水平。因此,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要依据教学实际,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出优秀人才。

1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意义

1.1促进创新创业

在地方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建筑学专业为社会培养大量人才,在地方高校各专业中所占地位较高。建筑学专业本身的行业性特点十分明显。近几年,地方高校的建筑学专业不断扩招,建筑学专业的人员大幅度增加,就业困难的情况更加明显。要求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在设计、动手等方面具备较强实力,也要具备创新精神,能应对各种突况。此种情况要求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将创新创业的理念引入到日常教学当中,鼓励学生创业,缓解就业困难情况[1]。

1.2利用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新的发展形势,经济发展速度趋于平缓,要求利用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在此种形势下,建筑专业的学生需要适应教育改革要求,在日常学习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创新理念,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向前迈进。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依靠新的理念,建筑系的学生也要紧跟时展潮流,不但提升自身的创新水平[2]。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目标

2.1培养创新意识

对地方高校而言,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创新创业的意识。要对学生进行指引,让学生从社会发展中得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使学生热爱建筑学专业,逐步锻炼自身能力,让这些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挥,能以灵活的思维应对各种突况,学生就能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

2.2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

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到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到创新创业的基本内容、概念等,从客观的角度对之前建筑学专业学生创新失败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注意总结经验,少走弯路。特别要注重有关法律的学习,防止在创业过程中出现偏差。

2.3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学习知识后,要在现实中进行检验。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在教学中,做好创新创业教育,也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因此,在课程建设时,要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3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措施

3.1改进创新创业课程教学

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各行业人才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通识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不言而喻。当前,地方高校建筑行业并未将此课程归入到同时课程中,仅对少数想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进行教学,此种情况导致此课程的覆盖面不够广。此课程需要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集中在一起,在通识教育中即可获得这些知识。也有部分课程涉及历史、文化等内容,很多内容均是局限在课本与实验室中,创新创业教育则能让这些知识在现实中得到应用。因此,要将此课程纳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当中。比如,在大一时,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全面调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为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启蒙课程,制定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案。在大二进行创新创业知识理论的学习内容教学,让学生的创新创业得到培养。

3.2创建创业基地

创业教育需要进行实践才能巩固学习成果,让创新创业教学能发挥实际作用。要充分利用学校内的资源,实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比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前往建筑学专业的实验实训室,主动了解建筑领域的最新发展情况,知晓最新技术的应用情况。创建大学生创业园,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也要帮助这些学生掌握技术。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实际创业体验,比如开设建筑设计公司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创业的艰难。教师可在学生实际操作中设置一些难题,让这些学生着手解决,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以创新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创建实践基地让学生不局限于理论,能在现实模拟中积累经验,解决难题,对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3.3安排创新实验班

在建筑学专业成立创新实验班,目的是培养建筑专业的高技能人才,让建筑学的教学得到全面推进。创新实验班设定时间不久,先注重培养基本能力。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步则增加教学力度,从理论教学逐渐过渡到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让学生的创新能力符合实际,也能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时锻炼出很强的解决问题能力。比如,教师在建筑学专业实验班中教学前,要在教学中创设建筑设计图纸实践活动,让学生扮演客户,彼此就图纸设计的要求展开讨论。为让情境设定更具备现实效果,可让“客户”给设计图纸的学生出“难题”,学生需要面对客户的百般刁难,让这些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工作中常会发生的一些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均有益处。学生为解决客户的问题,就会调动思维临场发挥,此种情况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此种思维方式则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3.4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是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的重要方式。比如,在学校中邀请建筑学专业毕业后创业成功的校友来学校演讲,向学生们讲述自己在创业中遇到的困难,讲明自己又是如何依靠自己的创新思维实现梦想。

4结束语

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会对未来的建筑领域发展产生影响。地方高校要重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作用,让建筑专业的学生产生创新创业意识。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建筑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创业的方式实现自我价值。

作者:刘圆圆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璐,赵頔.大学生创业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全国21所高校创业课程质量调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3):78-82.

[2]刘强.创新创业,促进行业科技进步——记建材行业十大科技创新人物,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加平[J].中国建材,2014,24(7):58-61.

[3]刘丹.以服务社会为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临沂大学特色课程《建筑设备》为例[J].四川建筑,2015,35(1):57-58.

建筑学就业范文2

【关键词】建筑专业;教学;运用

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面临着要尽快进入工作角色的问题。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适应步入社会的需要,本文根据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结合职业学校建筑专业的教学特点,探讨了建筑专业教学过程中运用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教学、合作设计手段及多媒体手段应用于教学的问题。

一、建筑专业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建筑专业教学中,应用传统教学手段,仍有许多问题。首先,教学方式较为落后,无法跟上时展步伐。目前,很多学生会面临就业与学业的双重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学生情绪不稳定,学习状态与效果不佳,对于课堂讲述的知识点,学生难以做到有效学习。同时,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仅仅讲述知识点,甚至是照本宣科,缺乏创新,使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提不起兴趣,导致学生专业技能得不到提升,设计水平较差,难以满足建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其次,当前建筑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际建筑设计有所偏离。而对于建筑专业学习来说,其专业性与操作性较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主要是为今后就业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同时也是实践操作的必要前提。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当中,教师会结合书本讲解建筑专业知识,也会结合实践应用做出讲解,这些对学生学习建筑专业都起到较好的帮助,并能够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做到有效利用。然而,受到建筑专业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不足,教学设备跟不上等情况的影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大打折扣,从而出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分离的情况。

二、传统建筑教学中加强计算机知识的授课

目前,计算机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工具,在建筑业中也是如此。为适应高科技的发展,应使职校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合理的计算机知识,以适应竞争的需要。为此,在建筑学专业的授课过程中,应该加强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传授。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同,建筑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和应用相关软件,所以没有必要开设理论性很强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如离散数学等。为使知识完整,这些内容可以由教师做一定介绍,以使其知识相互贯通。对建筑专业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需要系统讲解一些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如计算机基本原理、组成与结构、操作系统的熟悉等,这些知识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虚拟现实技术打好基础。从课时安排上,要完整地讲授计算机学科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建筑学专业本身的专业课程也很多。但在有限的计算机授课课时中,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启发性和提纲挈领性的传授计算机知识上,以便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的自学中能有个方向。另外,可以和计算机专业进行合作,课程由计算机专业老师讲授,两个专业的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

三、建筑学专业设计教学中合作设计手段的应用

1.教学时机的选择。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合作设计只能是常规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尚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学中引入合作设计的时机需要经过慎重的选择,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一般在教学后期,也就是建筑设计课程的中后期安排两次左右的合作设计训练。在此A段,学生已经完成了一些简单建筑类型的设计训练,掌握了一定的设计手法。合作设计的引入,能降低学生的绘图压力,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设计课与其它专业课的结合中去,同时在设计中能很快地运用其它专业课程的知识,会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了解到建筑设计不仅仅包括空间设计,而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合作设计的次数也不宜过于频繁,毕竟在教育阶段,合作设计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过于频繁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

2.设计任务书的制定。建筑设计中一个最重要的依据就是任务书。在课程设计中,任务书的作用更为明显。传统模式中,任务书往往规定得极为详尽,除了将建筑类型的体量、指标、规格定好之外,甚至还将建筑物的每一个房间的功能和面积都加以指定。事实上拿到这样的任务书,学生往往容易陷入功能的积木式拼贴中,而忽略了建筑空间设计的整体性与综合性,最后的思路也很难摆脱教师预先定好的设计思维。教师只需要规定好课程设计的题目、基地环境、建筑规格、使用人数等基本条件,由学生通过自己的调研分析,依据教师提供的基本条件提出相应的功能设置与面积体量要求,制订出完整的课程设计任务书作为课程设计依据。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能主动而深入地考虑建筑物的功能设置,并且在设计前期调研中也更具有针对性,后期设计的兴趣也相应提高。

四、建筑专业教学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策略

1.借助网络虚拟数字化技术。目前,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网络虚拟数字化技术有了更多的运用。在设计时,计算机能够给出各种技术方案来让设计人员选择,同时设计人员还可以对设计图纸做出有效调整与修改,从而节约大量的人力成本与时间成本。这样一来,原本十分繁杂的建筑模型,便能够在计算机与程序的处理下,借助数字化建筑方案,完成编写过程。所以,建筑专业教学也需要引入这种技术,让学生有效掌握这种技术,使其学到的技能更具有现代化特征。

2.借助现代化教育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在建筑专业教学时,要想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建筑专业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在课前准备、课堂提问、学生问题解答、总结反思等各个教育环节,都做到有所融入。具体要求为:在课前准备时,教师可以利用时下流行的教学平台软件监督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对计算机、虚拟化技术等相关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做到更好的运用,并向学生抛出一些问题;在学生解答时,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当中,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相讨论,得到答案;在教学总结时,教师与学生都需要完成经验的总结,并通过学习心得的撰写表现出来。借助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建筑专业的教学质量,同时能够对传统建筑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做出有效补充。而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可以使教师现代化教育思想逐步形成。

总之,在职业学校建筑专业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要不断摸索,勇于创新,不断用先进的、合理科学的教学手段来进行组织教学,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建筑学就业范文3

【关键词】独立学院;swot;建筑类毕业生;就业

近年来,我国独立学院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本科教育的重要力量。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情况下,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质量高低,不仅是家长和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能否为社会所认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独立学院能否健康发展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及肯定。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建筑类专业为例,应用swot分析法,对当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进行分析,提出对独立学院毕业就业的思考和对策。

1.广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用来确定组织本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组织的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因此,清楚的确定独立学院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对于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1竞争优势分析

1.1.1专业设置合理,面向市场需求

广西的独立学院多定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所以设置的专业都是近年来就业市场上非常热门的专业,可以根据市场需要求的变化随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改变各业招生人数的比例。例如:现我院大力发展符合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新专业,我院建筑工程系有土木工程、建筑学、勘查技术工程、测绘工程、工程管理、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七个专业,其中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为新增的两个专业,且都是社会上急需的热门专业。

1.1.2人才培养定位优势

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将直接影响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就业去向和就业能力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独立学院基本上以教学型为主,培养的学生大多数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类的人才培养要求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并且在把握好从事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应用性特色,这一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基本介于一般本科和专科学生之间,既可以占据原来优秀专科学生的就业市场,又可以填补本科和专科就业市场的间隙地带,同时还可以使一些学生向较高层次的就业市场进军。在就业定位上显示出就业层次的多样性和就业面的宽泛性的优势。

1.1.3办学母校品牌与区位优势

举办独立学院的母体高校一般是办学历史悠久,具有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具有在人才培养质量、学术科研水平、教育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经验和优势,其人才培养质量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社会效益良好。独立学院依托母体学校形成的“品牌”效应,为毕业生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的基础。我院师资主要以桂林理工大学引进为主,聘请为辅。专业设置方面,与母体学校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就业信息方面,利用母体学校优势资源,拓宽信息渠道,扩展就业市场。借助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就业渠道网络和就业信息平台向企业推荐毕业。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独立学院更要主动出击,与政府人才机构联手,充分利用政府资源,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平台,拓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实现就业指导信息化。

1.1.4家庭背景好,社会关系优越

首先,独立学院相对于一般本科学生而言,根据国家的政策,收费较高,因而城镇学生的比例较高,这些学生家庭相对富裕,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相对优越。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许多学生毕业后暂不就业,继续求学以待发展。其次,独立学院学生家长担任领导职位和企业负责人的比例较高,这些学生相对来说就业的社会基础好,就业渠道较畅通,就业压力小。

1.2竞争劣势分析

1.2.1自身品牌尚未建立,社会认

知度不高

由于办学时间短,独立学院自身的品牌尚未建立,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的办学状况尚不完全了解,对毕业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缺乏合理的评价和客观的了解,这在毕业生人才市场处于供大于求失衡的状态下,将会直接影响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选用。

1.2.2实践课程缺乏,影响求职能力

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满足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虽然我院设置的专业都是社会上的热门专业,但从课程设置这个方面来看,部分课程一定程度上存在与社会脱节的情况,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虽然会有专业实习课程的编排,但由于缺乏业界人士和更多专业老师的指导,对专业实践的意义并不凸显。

1.2.3就业指导工作薄弱

独立学院发展快,规模逐年快速增大,但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迟,缺乏专业人员。目前独立学院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一线主体是招就办工作人员、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专职辅导员,大多数并不是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平时事务繁杂,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培训,在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时难度大。现有的就业指导课程又缺乏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教材,再加上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流动性大,所以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总是点到即止,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和有效性。

1.2.4学生学习能力不强,竞争力弱

进入独立学院就读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本身并不是很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以及理想抱负水平和重点以及二本院校的学生的差距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客观存在。而在上大学后,他们对三本院校的认同感或者专业的认同感不是很强,半数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目标性和计划性,不清楚如何将自身和社会的价值结合起来,忽视对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锻炼。此外,独立学院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中成长,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就业观念不强,在校期间不愿刻苦钻研,不愿承担责任,他们一般对艰苦条件准备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过分依赖父母亲朋或学校,难以把握推销自我的机遇,以至于在就业时竞争力弱。

1.3机会

1.3.1继续深造的需求增大,考研扩招

尽管独立学院的学生入学时成绩并不理想,但随着考研的扩招,独立学院的部分学生希望通过考研摆脱“三本”的身份,所以独立学院的学生也希望抓住考研扩招的机遇,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研究生。以我院建筑类毕业生为例,近三年来,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上逐年上升,学生被录取率也稳步增长,同时居全院前列。虽然独立学院的学生考研难度要比二本院校的学生要大得多,但是对于考研的学生,独立学院还是应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在平常学习生活中多加以引导。

1.3.2家庭环境影响较大,民营企业为就业重点

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庭环境较好,就我院2012届建筑类毕业生目前已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分析,家里帮忙联系工作的约占48.1%,其中,民营约占43.5%。同时,选择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家庭成员中大多数从事建筑行业,早在入学前就已基本确定工作单位或方向。可见,独立学院学生良好的家境状况会给就业带来优势。

1.4威胁

1.4.1就业面临多方竞争

一本、二本以及各类的专科学院的毕业生、研究生都是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强劲对手。专科院校针对目前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学生培养方面多采用订单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和动手能力都比本科生强,对工资、待遇等期望值不高,所以就业率相对较高。而一本、二本及研究生在基础知识和个人综合能力方面也要比普遍的三本院校毕业生强,且企业的认可度也较高。

1.4.2社会偏见

独立学院一般招收“三本”类学生,这部分学生相对于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本科学生而言,入学成绩相对较低,这导致市场形成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统计性歧视,使得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果在独立学院最初几届毕业生质量以及在工作中的实际水平没有得到认可,这种统计性歧视还可能强化人们的成见。

2.对策

2.1创建学院品牌特色,增强社会影响力

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竞争力是独立学院办学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要招特色师资、建立特色学科、培养特色人才、明确学院办学定位。独立学院要利用母体高校优质资源的

基础上,注重因材施教,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科知识的融合,加强综合性知识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基础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体系和注重实践、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我院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资格证考试,专门成立培训中心,与各类资格认证单位建立联系,并不定期邀请各考证机关来校开展各类资格证讲座,为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提供平台。同时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并获得较好成绩。

2.2加强专业特色建设和实践环节教育,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能力是顺利就业的基础,所以,一方面要经常性的加强市场调研,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完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环节教育,改善教育质量,努力使专业培养方向与市场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深入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多参与社会的见习、实习和实践,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3健全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

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学生就业指导专职队伍,这是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的组织保证。要通过内培外引,把综合具备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方面知识,并具有较好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的人才吸引到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来。要对现有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提供教育进修的机会。要走出去,进行对外就业工作经验交流和学术探讨。同时,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仅只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进行,应对学生从入学起就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全程就业指导教育,营造全员就业的氛围。积极调动就业指导队伍的工作,就业工作负责人要经常性的与班主任、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交流,增强他们的就业指导意识,促使他们主动了解和掌握所带班级和学生的就业状况,多层面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知识、就业心理等方面进行指导。

2.4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理想抱负

要将就业与成才的理念培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综合素质、抱负层次与创新意识才能不断提升。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技能、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第一,通过主题班会、社团或校园活动的形式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和自我肯定、相互理解、合作、诚信等健康的人格魅力。二是加强对新生入学教育的引导,帮助其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努力方向,指导学生完成学业目标,获得成就感和认知感。其三,加强基础竞争力锻炼,不断提升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等。打造良好的身心素质,全面发展,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

总而言之,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虽然在就业是与普通高等院校存在差距,但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因此,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工作不仅要吸取普通高等院校就业工作的经验与教训,更要开创本学院的特色,结合自身特点,树立学院就业品牌,突出优势,切实加强和改进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于洋,孟繁星.给予swot分析下的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的思考[j].现代企业文化,2008,(29).

[2]董斌彬.福建省独立学院就业工作现状及对策浅析[j].管理观察,2009(05).

建筑学就业范文4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结构;课程;再认识

1引言

“建筑结构”是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们听完课后还有很多疑惑没有解决,尽管学习了课本内容,但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并不能很好理解和自觉运用结构知识,即缺少基本的结构意识。作为任课老师,这种现象引起笔者对于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目的、内涵和教学方式的思考。面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要求,笔者认为应从所授课程和授课对象两方面入手,研究“输入”和“接受”的认知规律,做到知己知彼,目的是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结构意识,而不是固守课本,照本宣科,沿用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2相关概念

2.1建筑结构。在汉语中“建筑”一词有多重含义。狭义上,最通俗的理解便是日常所指的房屋;另外,还有作动词用时指建设筑造之意。广义上,“建筑”一词有在哲学中“上层建筑”的使用,指得是相对于经济基础的社会关系,有政治和思想两个方面。[1]“结构”一词用法也相当丰富。从微观的物质组成分子结构、原子结构,到宏观的天体、宇宙结构;到社会生活中经济、家庭结构;以及撰写文章的结构关系、汉字书法的间架结构等等。“结构”一般是指组成一个整体的各个部分的组织方式和相互的关系。如果把“建筑”和“结构”这两个词放在一起,那么它的含义便有了特指。建筑结构——建筑物承担外力的部分,以及它们的构造。我国《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给出了“建筑结构”的定义:“组成工业与民用房屋建筑包括基础在内的承重骨架体系”。[2]可见“建筑结构”是研究建筑物的承重骨架部分的组成方式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2.2建筑学专业与建筑结构课程。对于建筑学专业,对建筑结构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一般建筑学本科的学制可以达到五年,所学课程众多。主要包含了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两个大类,而建筑结构就属于工程技术类的专业基础课。如果说建筑学课程体系是一条河流,那么建筑结构是众多源泉中的一支。由于中文的一词多义,对于“建筑”这个词可以借助Archi-tecture,Building,Construction这三个英文单词来理解。Architec-ture的翻译是建筑学,其含义是人们对即将创建的环境进行设计和规划以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包含功能的布局、空间的组织、以及形式的美观等方面,可将其作为“上层建筑”,归为指导思想的层面来理解。Building的翻译是建筑物,其含义是一栋楼房,实实在在的物体,可以将“建筑”的这一层次,理解为建筑的“本体物质存在”。Construction的翻译是建造施工、建设、结构,其含义是将建筑材料进行组合达到所需的要求,在这一层次“建筑”可以理解为“物质基础”。可以看出“建筑”的整个过程,是在“上层建筑”的设计和规划下,利用物质材料进行建造,形成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建筑”一词的含义清晰的分为了三个层次。建筑学专业的工作侧重固然是“A”,但好的设计必须拥有对设计对象本体的充分认识,才能够是有源之水,否则只能是凭空想象;建筑师只有对建造的过程深刻了理解,才能设计出可以建造实现的建筑物;有了物质实现,这在建筑的艺术表达层面,也使美观和思想具有了实际载体,利用结构作为造型的手段也是当今建筑创作的潮流。所以建筑学学生学习建筑结构课程是必须的。

3建筑结构课程的内涵层次及培养目标

3.1建筑结构课程的内涵层次。早在古罗马时期,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了建筑设计的三大要素:“安全”、“适用”、“美观”。从目前众多教材可以看出,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往往简单地把土木工程专业的多门专业课,如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等进行删减压缩,合并成一本教材。其主要的逻辑,是在“安全”的范畴内结合材料知识,进行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计算验证,属于相对微观层面的内容。而在宏观层面结构的“适用”问题,教材中却很少讨论,导致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还没有建立基本的概念,就进入到了无尽的公式海洋和计算中,继而丧失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而在“美观”这一原则中的内容,即结构所带来的造型能力,更是几乎没有提及。建筑学专业学生对于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首先,从宏观的角度对结构进行认知,知道什么是结构以及常见结构类型;然后,从中观解决方案设计时的适用、甚至造型问题,学会在设计中对结构进行选择,根据不同的建筑功能以及造型选择不同的结构形式;最后,在微观层次能够进行简单的验算,掌握一定的计算能力,解决常见的工程问题。人类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一般来说应当是从宏观向微观,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所以对于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来讲,如果遵循如此的规律,想必会有更好的效果。3.2培养目标。建筑学专业的结构课程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其主要的目标应该是认知,然后在设计中具有结构意识,最后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如今应用型教学指导思想下,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结构教学,重心应放在课程层次前两个方面——宏观认知和中观应用,学习的重心是为了更好的设计,而并非微观层次计算能力的过度训练。

4建筑结构课程教学的再认识

对建筑学专业的结构课程进行了分析之后,很明确其是有层次的,那么教学工作便不能够只强化例如计算能力的一面,而应该根据课程的层次,多方面立体化的来进行。4.1教学原则。4.1.1奠定理论基础。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奠定建筑结构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结构意识和应用结构知识的前提。有了一定理论基础才能够更好的应用结构知识进行设计工作,甚至完成结构的计算工作。4.1.2注重实际应用。学以致用,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现实的意义就是在设计中具有结构意识,注重结构问题,在将来的实践中能够良好的与专业工程师沟通。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去应用。4.1.3引入技术进步。新的技术是教学的有利工具,专业课程的教学要能与时俱进。在如今信息化新技术的时代背景下,课程的教学也要尝试将新的技术引入,教师要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掌握新技能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来。例如BIM技术,可以利用软件让同学们在计算机中进行模拟的建造结构,加深对结构生成的过程的理解。4.2教学内容。根据建筑结构课程层次分解,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对基本结构的认知、结构的应用选型、结构的计算。基本结构的认知包含了结构的基本概念、当代常见建筑结构的类型;结构的应用选型结合设计了解和掌握何种类型的结构适合何种建筑,满足其功能和造型的需求;结构计算,是在力学和材料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常见结构类型的计算能力。4.3教学方式。4.3.1讲授、考试。对于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讲授法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大的信息量在一定的时间内系统的传授给学生。在结构课程中,有很多基础概念需要学生掌握,所以这部分内容必须存在。进行考试又是检验和评价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它能够给学生记忆和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计算技能带来外界动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在建筑“安全性”原则中的基本概念和计算验证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很有意义。4.3.2发言、讨论。打牢基础知识的同时,如果教师能够布置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其课后自主研究,从结构的角度去认知和点评一栋建筑,并在课堂上向所有同学进行介绍,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结构课程,能够将课堂氛围变枯燥为有趣,能够提高同学们学习的自主性,将过去的被动听课状态转换为主动的研究和探索。并且课堂的发言还能够锻炼同学们的表达能力,这点也是建筑学专业学生需要培养的一种重要能力。这种方式针对建筑结构在建筑“适用性”的原则的学习比较有效,可以使学生达到自主认知和理解的目的,什么类型的结构形式适合什么类型的建筑类型,有什么特点,设计时要注意什么问题等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4.3.3实践、应用。建筑学专业现在常见的授课模式是设计课和理论课分离。通常一门理论课授课完毕,学期末进行考试,整个课程就结束了。但理论课最终对于设计的作用却无从检验。建筑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设计,将基础知识运用到设计中,这是基础课的最佳效果。在设计课中如果能够穿插结构知识的具体专题,进行知识强化训练,有助于同学们有意识将结构知识运用于设计中,而不是学习完了,就将书本放到一边,理论脱离实践。例如高年级的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建筑的设计课程,就可以进行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等专题的强化,将其模块化嵌入到设计课中去。这种教学模式能够锻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大块的知识进行分割,让学生在专题的设计中消化吸收相对比较小的知识点并付诸实践。

5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建筑和结构的内涵,肯定了建筑学专业学习建筑结构课程的必要性;进一步分析建筑结构课程,发现其内在宏观、中观、微观的层次内涵,指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应当遵循认知的一般规律从宏观到微观,教师的教学也应该分层次进行,对于建筑学专业更应该注重被忽略的认知和应用层次的训练;最后,思考对于建筑学专业结构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应当多元化的训练学生不同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将知识能够应用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对课程的再度认识带来的只是理论的想法,更多的工作还需要在教学的实践中进行尝试和检验。

作者:文博 单位:三江学院

参考文献:

建筑学就业范文5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构建

[DOI]10.13939/ki.zgsc.2016.51.107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普遍问题,大学生属于是弱势群体范畴,尤其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相关部门加大就业援助力度是非常有必要,不仅能够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就业问题,而且能够帮助贫困大学生家庭解决经济压力,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但是目前在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中遇到了很大的困境,不利于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的构建,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1 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过程中出现的困境

1.1 就业政策与制度缺失

虽然我国为了完善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体系逐步完善相关的制度措施,比如说: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促使大学生就业的政府贴息以及税收优惠等,但部分政策措施并没有站在国家战略高度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脱离了实际需求,这些政策制度缺少可操作性与执行性,不利于贫困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而且相关政策制度缺乏相关的针对性,比如说:没有针对贫困大学生的专门政策体系。另外从培训方面来说,大多数政策主要是针对社会困难群体的,很少有关于贫困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培训。同时又由于缺少立法保障,导致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中可能会出现就业歧视。导致某些家庭贫困大学生即便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也无法得到很好的就业机会,直接导致了人力资源的浪费。虽然为了更好地实现贫困大学生就业,政府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参与就业援助,但是制度政策缺少强制性措施,再加上援助的实施细节不具体,手续又相对烦琐,影响了企事业单位参与就业援助的积极性。

1.2 高校就业援助意识不强

高校在就业援助中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高校就业援助意识不是很强,在高校就业援助中缺乏专门的机构来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实施援助,而且大多数援助任务职能都是由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来承担,这就导致就业部门在援助中并没有划分明确的职责范围,主动援助的意识不高。另外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援助的重点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以及职业发展,且又有没有专门针对贫困大学生方面的实践指导,导致贫困大学生无法实现就业。虽然高校有学生资助中心,但是大多数属于是经济方面的援助,不能够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无法满足困难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导致高校援助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1.3 家庭没有发挥出援助作用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渐激烈,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但是由于毕业生初次步入社会,又存在经验阅历不足、判断力不强等特点其在就业中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向家庭救助,尤其是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他们就业压力往往比普通大学生就业压力更大,不仅要面临着家庭经济压力而且又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在就业中可能会茫然无措。但是有些家庭在此时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出引导作用,甚至可能由于经济压力等把所用的责任推向社会以及高校。而没有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因此导致贫困大学生无法顺利就业。

1.4 学生自身的影响

学生就业属于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但是目前很多大学生缺乏对自身优势与劣势的分析,在就业中存在着盲目的现象。而且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贫困大学生,并不考虑如何提升自身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就业,而是把无法实现就业的根本原因归纳给家庭经济经济困难,无法承受求职期间所应承担的费用,这样种心理很可能影响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另外很多贫困大学生由于在求学中主要依靠国家助学自主贷款等给予支撑,在心理上会产生严重的自卑、胆怯的情绪,在此种情况之下,即便对学生就业提供援助也是无法促使大学生积极就业的。

2 构建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的措施

2.1 政府干预力度

实现贫困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部分在就业援助体系中发挥出主体地位不断完善关于贫困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保障体系,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逐步拓展贫困大学生的多元援助渠道,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首先政府部门要逐步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强大的后端支持,其次要完善就业体制,解决当前贫困大学生无法实现顺利就业的各项问题因素,为贫困大学生树立顺利就业扫清障碍,最后,要逐步完善监督评价机制,从而保证就业援助工作能够有效开展。

2.2 高校要健全就业援助制度体系

首先,高校要认识到促进贫困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重要性,并逐步完善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工作制度,赋予就业指导部门更多的职能,最好能够实现一对一的就业帮助指导,重点为贫困大学生推荐工作,并给予必要的生活补贴。其次,要要逐步完善培训制度,比如:可以设立定期培训制度,组织贫困大学生积极参与职业培训,促使贫困大学生的知识能够及时更新。另外要制定定期锻炼制度,高校要有计划地安排贫困大学生定期到企业中进行实习锻炼,有效地提升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更好地实现就业。再次,要对贫困大学生加强思政教育,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树立就业的信心,明确就业的方向,逐步完善自身的就业技能,从而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顺利实现就业。最后,建立高校与家庭联合机制高校对于贫困大学生要实行动态跟踪,有针对性地给予就业指导,并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取得联系,构建家校联系平台,争取获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2.3 家庭要充分发挥出疏导作用

家庭在构建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家庭来要逐步改变自身的观念,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支持与理解,减轻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的方向,引导学生对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积极配合高校为贫困大学生拓展求职资源,为贫困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提供最大的帮助,使贫困大学生就业体系更加完善。

2.4 贫困大学生树立积极就业观念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是社会教育的问题,也有很大原因是贫困大学生自身引起的,因此为了更好地促使贫困大学生实现就业,需要贫困大学生自身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业问题,根据自身的特点,明确就业的方向,积极投入社会与高校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的各种锻炼机会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在就业竞争正占据优势,顺利实现就业。

总之,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与社会民生问题有着很直接的关系,这就需要要逐步构建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但是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因此在构建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也需要政府、高校、家庭以及学生自己都要参与,才能够更好促使贫困大学生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徐晓雪.浅谈当代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途径[J].改革与开放,2013(4).

建筑学就业范文6

关键词:建筑学;课程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 A

澳大利亚高校建筑学专业传承了英联邦国家的教育体系,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模式灵活多变,并且非常重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性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新南威尔士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是澳大利亚8所五星级大学之一,建筑学专业颇有名气,其中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著名建筑师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 )就毕业并现任教于这所学校。本文主要针对建筑学本科课程教学进行探讨。

一、建筑学本科课程设置

新南威尔士大学建筑学本科学制为3年,完成本科学位需要修满144个学分,每学期需修学分为24。以一所国内三类本科院校为例,建筑学本科学制为5年, 完成本科学位需要修满230.5个学分,每学期需修学分平均为23。从图表1中可以看出,国内三类本科高校建筑学专业学习要比新南威尔士大学多出2年时间。为了完成建筑学本科学业,国内三类本科高校的建筑学专业学生们要比新南威尔士大学建筑学专业多修1/2的学分,并且在大学阶段课程学时间是新南威尔士大学的2倍以上。其中,每学期的课程学习时间就超出新南威尔士大学接近1倍。另外,图表2列举出了两类高校的课程比重情况,我们可以从列表中发现,虽然两类院校中必修课与选修课在学分中所占的比例大致相同,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比均达到3:1,但是国内三类本科院校需要完成的建筑学课程数量比新南威尔士大学多出许多,必修课比新南威尔士大学多出1倍,而选修课多出近4倍。每学期国内三类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学生会比新南威尔士大学建筑学学生多上1倍数量的课程。因此不难推断出国内三类本科高校建筑学学生们大量的时间将会运用在课堂学习上,而新南威尔士大学建筑学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我支配。

图表1,建筑学本科毕业所需信息对比图表

图表2,建筑学本科课程比重

二、课程教学模式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建筑学教学模式与我国高校不同,更强调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性。老师们在课堂中更多的是给予学生们概念性的引导而不是直接为学生们提供解决方案,善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国内高校建筑学课程一样,新南威尔士大学建筑学课程也分为设计类课程与理论课程。

1、设计类课程

新南威尔士大学3学年里每个学期都有设计课程(Design Studio),总共6门设计课。与我国本科院校建筑学设计课程不同的是,前者每门设计课程所教授的设计课题并不是固定的,6门设计课并不是分别让学生们设计6种不同功能的建筑体,而是从大一到大三通过6门设计课由浅入深的培养学生们系统的设计方法。通过导师在各个设计阶段阶段性的培训,学生将会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完善的设计体系。这套体系使学生能够清晰理性的去处理各种类型的设计项目(图1)。

图1,设计课程(Design Studio)

2、理论课程

澳大利亚高校的课程非常强调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性,理论课也不例外。新南威尔士大学建筑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是由一名主讲老师(lecturer)与几名助理教师(tutor)共同完成的。每门理论课程都分为大班授课(lecture)与小班讨论课(tutorial)两种教学模式。大班授课由主讲老师讲授,每周4个学时2个小时课程,大约200学生(图2)。小班讨论课会将大班的学生们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20人左右,由一个助理教师辅导,每周2个学时1个小时的课程。这样的理论课分班教学模式非常有助于学生们对知识点的高效涉猎与吸收。大班授课中学生们先将理论知识归纳总结,并于每周小班讨论课中与助理教师进行充分讨论。每周的讨论课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与助理教师进行充分接触与交流,助理教师也非常善于将比较生硬的理论知识转变为趣味性的话题或问题供学生们思考与探讨,提高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点的涉猎积极性与效率(图3)。

图2,大班授课(Lecture)

图3, 小班讨论(Tutorial)

相比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理论课程,国内三类本科院校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教学模式延续传统的大班授课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性课堂教学方式相对枯燥,尽管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努力提高课堂的教学互动性,但是由于大班课堂学生数量众多,课堂互动性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因此,这种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模式无法有效提高知识的涉猎与吸收效率。

三、学习方式

澳大利亚的大学非常强调与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新南威尔士大学全日制本科的学生每学期学习4门课程,每门课程每周上3小时,每周课程总时间为12小时,因此学生们有大量的时间能自我支配。虽然看似课程量比较少,但是本科学习一点也不轻松,甚至学习负担非常重。在新南威尔士大学,老师在课堂上只是概念性的辅导学生,告诉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向,学习的方法与学习所需的资料,因此学生们在课后需要花课堂上几倍的时间整理学习思路,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这样才能完成课程的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使学生们逐渐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与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之下,我国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学生们养成了单向性知识灌输的被动式学习的方式,习惯了被动的接收知识,过分依赖老师使他们缺乏创新、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