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范文1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证券基金规模的迅猛发展,基金公司的风险管理问题已经凸现出来。本文分析基金公司的风险管理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从1998年我国开始出现基金以来,就呈现了飞速发展的态势,1998年我国基金公司刚开始成立时只有六家,到2005年年末已经增加到了52家,目前已有59家基金公司,其增长速度令人瞩目。基金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其巨大的风险,这种风险极有可能侵害投资人的利益,并威胁基金公司的发展

1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公司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国内基金由于发展时间很短,各项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加上证券市场的不完善,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和国情的特殊性,我国基金风险管理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1.1证券市场的不完善,使基金公司的风险管理基础不牢固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定位一开始即把支持国企改革作为基点,而并非作为丰富金融市场的一种重要金融工具,导致证券市场实际上成为了国企筹资解困的重要途径,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市场化功能被置于次要地位,必然导致证券市场失灵,不能反映证券的实际价值。而且我国的基金基本都是投资于股票市场,基本为股票基金,后果是投资者无法在理性基础上正确展开价值判断,这给基金投资者的价值判断带来困难,加大了基金投资的风险。

1.2对基金机构监管不力、法律法规不健全,基金公司运作存在不规范现象①相关的投资比例限制模糊,可操作性不强。比如虽然规定单支基金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10%,与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基金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总和不得超过该证券的10%。②很少召开基金持有人现场大会,缺乏对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演变成了基金管理人的人,这种错位导致基金托管人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放弃了托管监督和委托管理的责任,形成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事实上的利益趋同,基金持有人利益往往不能放在最优先位置,极易诱发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的道德风险。③缺少外部对基金管理人的监督机制,我国基金行业在对基金管理人行为方面的约束机制较少。④基金管理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不尽完善,基金管理人的风险管理动力不足。

1.3基金管理机构内部治理有缺陷、风险衡量技术不足,形成基金公司的主要风险来源之一①现代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测量、评估和监测风险,从国内基金公司的情况来看定量分析明显缺乏,从而使得风险管理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都大打折扣,而且风险管理丧失了最重要的可度量性和可预测性。②最高决策层对风险管理认识不足,董事、独立董事长监事由大股东和高管提名选任,薪酬由董事会决定,这种利益关联格局很难保证他们的独立性。③投资基金投资策略不透明,运作规则不完善。证券投资基金在进行投资过程中完全自主,投资者只是将资产交由基金公司托管,并不了解基金公司的投资策略,因此,其收益完全没法预测,只能看基金管理人的个人选股能力以及基金公司的管理资产能力。

2证券投资基金风险管理办法

2.1资产组合法马克维茨的资产组合模型研究的是投资者应该选择何种资产作为其投资对象,以及各种资产的投资数量应该占投资总额多大的比重。马克维茨就通过简化的数学推导,得出了他著名的资产组合理论模型。其证明了分散化投资组合能够降低风险。一般,对于有多种证券情况下,由许多种证券投资组合,哪一种最好呢?马柯维茨的有效投资组合给出了答案,其是指在各种风险水平下能够提供最大预期收益或在各种预期收益水平下能够提供最喜爱风险的投资组合,所有有效组合的集合就构成了投资机会的有效边界,有效组合集合求出效率边界后,投资者即可根据由其收益——风险偏好程度决定的无差异曲线来选择自己的最优投资组合。

2.2风险预警系统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能够及时预警证券投资基金公司所面临的风险类型、大小及对风险防范措施有重要意义。证券投资基金公司应能够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及时识别风险,根据公司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确定公司可接受的风险规模,制定公司风险管理策略,建立风险预警指标,提高公司风险管理能力。证券投资基金公司的风险预警主要包括操作风险预警体系、决策风险预警体系、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和信息风险预警体系。

2.3VaR以及压力测试VaR是一种风险度量方法,它可以预测将在多大的置信水平上遭受最可能的经济损失,在多长的时间内不会超过多大概率。VaR通常只能测度与市场整体行为相关联的交易价值的变动,而不能测度不与市场行为相关联的交易价值风险变化。同时VaR也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只能计算数量化的风险,所以VaR使用的同时一般配合使用压力测试,以求更准确的结果。以下为压力测试方法:①情景分析:使用可能的未来经济情景来衡量它们对资产组合损益的影响。②历史模拟:把真实的历史事件相关数据运用到目前的资产组合上来。所选用的历史事件可以是发生在一天或者一个更长的时段内的价格波动。③VaR压力测试:即对影响VaR的那些参数加以改变,然后考察这些改变使VaR的计算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④系统压力测试:创建一系列易于理解的情景,用其中的一个或一组来测试资产组合中的主要风险因素。

2.4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可以分析各个因素的变化对基金风险变化的影响大小,通过敏感性分析,找出最敏感的因素,从而能够很好的控制风险大小。影响基金风险的因素很多,如:利率、系统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等,通过敏感性分析,找出最敏感因素,即对风险变化影响最大的方面,从而有效控制风险。

风险管理范文2

【关键词】风险管理审计;风险导向审计;联系

一、风险管理审计

(一)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风险的可接受范围取决于组织对风险的态度)。

风险管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风险规划阶段。项目风险管理计划或策略确定控制目标:可以接受水平。2、风险识别阶段。主要确定风险来自何方?有哪几类风险?(我国国资委将国有企业风险分为以下几类: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以及法律风险。)3、风险估计阶段。确定事件后果有多大?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4、风险评价阶段。确定风险的严重顺序;确定项目整体风险水平。5、风险应对阶段。设计控制风险的措施策略。6、风险控制阶段。检查控制措施是否充分有效?自我评估和内部审计。

(二)风险管理审计概念及目的

风险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以风险为考虑核心,采用系统

化、规范化的方法,通过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来改善企业风险管理、增进企业价值的一种审计。

通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了解,审查并评价其适当性和有效性,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三)内容

企业建立内部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并重点关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两个要素。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充分了解风险评估的方法,并对管理层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识别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否已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

最终对内部风险管理组织的健全性、风险管理程序的合理性以及风险预警系统的存在及有效性进行审查评价,最终出具风险管理审计报告。

二、风险导向审计

(一)概念及特征

风险导向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战略,制定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以达到审计工作的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期望差距的存在和审计目标的改变是风险基础审计产生的社会因素。审计组织的经济压力是风险基础审计产生的经济原因。制度基础审计的内在缺陷及解决方法是风险基础审计产生的技术原因

(二)内容

首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控制环境的评价,鉴别其财务报表重要组成项目的各项认定,考虑财务报表重大错误表述的风险。其次,建立审计目标。审计目标以风险评价为基础,通过风险评估分析,制订审计计划,确定如何收集、收集多少和收集何种性质的证据的决策,为更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审计效果及审计效率,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结构。再次,根据审计目标确定拟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及范围。最终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并以此出具审计报告。

理论基础:经营风险驱动审计风险。简单地说,就是任

何影响客户实现其经营目标的潜在风险,都是审计风险的来源。企业的经营风险来自两个层面:战略风险和运营风险。基本逻辑是: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错报与经营活动的顺利与否相关;经营活动的顺利与否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是否正确相关;企业经营战略的风险会逐步转化为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直接来源。

三、两者区别与内在联系

(一)区别

产生背景及性质不同:风险导向审计是由于审计期望差距而产生的,同时也是对账项导向审计、制度导向审计的改进,是审计模式的创新发展,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审计模式。风险管理审计是为了满足企业加强自身内部风险管理的需要及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一种全新的审计业务类型。

审计目的不同:风险导向审计是通过评估审计风险,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并设计一系列高效率低成本的审计程序,并最终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从而出具审计报告。风险管理审计则是为了审查和评价企业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并最终服务于内部审计,降低企业经营管理风险,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

“风险”含义及审计主体不同: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风险”指的是审计风险,包括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其审计主体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风险管理审计中的“风险”主要指的是经营风险,主体是企业及管理人员,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三个阶段。

审计思路不同:风险导向审计首先评估企业经营风险,从而确定重大错报风险,从而计算出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风险管理审计主要审查评价企业风险识别是否充分,风险评估是否恰当,所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是否合理有效。

(二)内在联系

风险管理范文3

关键词:风险管理;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通常包括融资风险、营运资金风险、资产结构风险、大额支付风险、内控制度缺失、信用政策不当风险、预算控制风险及税收风险等。

一、融资风险

轻资产型企业缺少抵押或担保物,使其较难获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授信及贷款,如单纯依靠短期流动性贷款,会导致公司资金结构不合理,融资成本过高。另一方面,企业如无视财务结构风险而过度举债,不但会背负沉重的举债成本,还会因逾期负债影响企业再融资和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授信评级。企业应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劣势,打破现行的投融资结构,积极通过银行贷款,与其他合作商、风投资金合作的方式,引入项目资金,建立多渠道的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的资本运作模式,逐渐形成资本运作的良性机制,保证企业良性运营和投资运作。

二、营运资金风险

营运资金是企业生存发展、项目运营的前提条件,企业多项目同时启动面临着资金分散、分配失控、丧失机会成本等风险。企业应加强资金的计划管理,将资金流的管理摆在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地位,科学管理资金流向,以年度經营计划为基础,编制年度资金计划和月度滚动资金计划,合理控制资金,确保公司的各项目资金使用,保障项目运营计划的顺利实施。规范资金使用,强化资金管理,引导资金分配,优先安排优质项目,实现资金的最优配置,从而盘活资金存量,合理统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资产结构风险

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当企业主要财务比率指标发生异常变化时,应能将预警信息及时反馈,提示风险。在资产质量,资产流动性方面予以重点关注,分析企业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负债率等是否达到行业平均水平。通过主要财务指标的变动分析,可以将财务状况及时反馈经营管理层,以便做出相应的经营决策调整。

四、大额支付风险

物资采购没有固定的供应商,多采取大额现金支付的方式,极有可能产生经办人员舞弊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大额现金支付存在的隐患与风险认识不够;二是缺乏对大额现金加强监管的相关制度;三是经办者利益驱动违规套现。企业应建立大额现金支付审批制度,通过逐级审批流程,进一步规范企业大额现金的使用。

五、内控制度缺失

公司制度中对于财务风险管理的关注不够,导致在合同管理、物资管理、招投标管理、项目投资管理中存在财务风险控制的盲点,内控体系建设设计层面缺失。建议企业从销售源头抓起,从合同签订,物资采购,招投标和项目投资前期论证环节入手,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点,完善内控控制体系,筑起财务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做到事前控制,堵塞漏洞。

六、信用政策不当导致坏账风险

企业为扩大销售,缺乏对客户进行有效的信用评级导致企业应收账款的大量增加,加大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和资金成本,影响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资金周转。建议企业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定适度的信用管理制度,明确信用风险管理政策,梳理、细化信用风险管理流程。建立顾客信用评级制度,对其信用等级和赊销额度进行及时调整,发挥信用风险预警监督职能,防范坏账风险。

七、预算控制风险

预算目标不合理、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执行不力,缺乏严谨性,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考核不严,未将预算管理执行情况进行相应的奖惩,预算超支的结果无法制约项目执行层,并使成本超支得到有效控制。企业应实行以年度目标任务为指导的全面预算管理,增强预算工作中对各个环节的风险把控能力,通过建立切实有效的预算控制体系,建立成本预算控制点,以预算点的控制为根基,通过完善预算流程,使得预算编制组织合理,运转高效,科学可行。严格执行预算的控制与反馈,使预算管理具有可操作性。

八、税收风险

企业对税务风险防控不严,对有关税收法规的精神把握不准,在税收政策发生变化时没有及时调整纳税行为,容易造成未及时足额缴纳税款的问题,导致企业遭受财务损失和行政处罚。企业应全面了解最新法律法规政策,合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税收筹划工作,认真履行代扣代缴义务,及时足额税款,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税务风险管理,建立良好税企关系,严格防范涉税风险。做到事前进行税收筹划,事中控制涉税风险,事后加强纳税管理。

九、控制或有负债,规避潜在风险

企业应警惕或有负债给企业带来的潜在风险,对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未决诉讼、未决仲裁等事项进行专项管理登记,尤其是为其他单位提供债务担保,应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能力范围内,严禁未经同意和审批,董事、经理擅自以公司名义为他人担保。

风险管理范文4

一、保险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保险公司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可以起到防范和化解风险、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保证经营活动合法合规和企业经营战略有效实施等重要作用,因此,是否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是衡量保险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一)保险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险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表现为客户保险需求的全球化,跨国公司基于其全球经营业务在世界范围内安排其风险管理与保险计划;另一方面表现为保险人通过国际间的保险资本运作、对冲机制、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满足巨灾保险、金融风险管理等迅速增长的需求,在国际范围内寻求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真正意义下的自保公司,70年代由荷兰人首创并迅速风靡全球的银行保险,80年代人寿保险业出现的以万能寿险和变额寿险为代表的产品创新,90年代出现的保险风险证券化以及大量新型风险转移工具,特别是近年来,处于前锋地位的保险人、保险经纪人、政府保险机构及民间保险组织,如安联保险等,已经在综合风险管理(IntegrateRiskManagement)、非传统风险转移工具(AlternativeRiskTransfers)等新型保险产品和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保险保障的范围已经大大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可保风险范畴,从而预示着未来保险业的革命性变化。

(二)保险资金面临的投资风险越来越大

随着金融市场的创新与融合,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逐步拓宽,可投资品种逐步增加,从普通的债券投资发展到权益类投资、从国内市场拓展到境外市场,保险资金特别是寿险业资金面对的各种风险也越来越复杂。例如,寿险保单存续期一般都长达20至30年,相应的在资金运用中要考虑20-30年存续期的投资与之相匹配。投资于固定收益资产的寿险资金,对利率的变动非常敏感,市场利率的微小波动会导致资产价值的较大变动。据统计,到2006年8月,债券已经成为保险资产配置的最主要工具,投资规模已经达到8777亿元,其中,持有国债和金融债余额分别达到3674亿元和2416亿元,债券资产占保险资产运用的比重由2001年的28.4%上升到2006年的55.2%,保险公司持有的企业债、银行次级债、国债和金融债的余额分别占总余额的69.6%、45.5%、12.1%和11.6%。在央行上调利率、国债等债券收益率大幅下降的背景下,保险公司投资风险显然还在加大。投资效益低下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经营的稳定性。据测算,1999年以前的保单会导致我国寿险业利差损每年增加约20亿元,到2004年底寿险业利差损总额超过720亿元,占到行业总资产的9%左右,即便各寿险公司将全部业务盈余都用于弥补利差损,也需要10年的化解时间。而权益类投资,包括金融衍生物投资风险巨大,给许多公司带来几亿、以至几十亿金额的损失,如德国哥达保险公司、克罗尼亚保险公司、汉诺威再保险股份公司、伦敦巴林银行等。因此加强资金运用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对资金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三)全面风险管理成为现代保险企业管理的基础和核心

随着金融保险市场的日趋深化和扩大,各保险机构之间的竞争也从原来的规模扩张逐渐转变为内部管理、业务创新等方面的竞争,从而导致了保险企业的经营理念的深刻变化,使全面风险管理成为现代保险企业管理的基础和核心。从世界范围来看,风险管理正在从传统的“点对点”式的管理走向全面的、一体化的管理。国际上比较有名的内控和风险管理模式有英国的Cadbury、美国的COSO和加拿大的COCO,特别是美国的COSO模式从理论到操作方法上阐述了一整套完整的全面企业风险管理框架。WilliamJ.Mc·Donoush所称,“内部控制将对投资者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因为稳固的内部控制是抵御不当行为的头道防护线,是最为有效地威慑舞弊的防范措施”。2005年,保监会制定《寿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办法(试行)》。2006年,国资委制定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这对于推动保险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我国保险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近几年来,国内保险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和加强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方面有了一些进展,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到位,存在着严重的“竖井效应”。二是没有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框架。大多数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没有贯彻到公司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许多关键控制点形成所谓的控制盲点,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多维、多视角、跨时点的风险监控体系。三是风险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出现了许多违纪违法的现象。因此,只有从我国保险公司的实际出发,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上先进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和风险管理技术,特别是应该使CO—SO框架成为保险公司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的标准,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缩小我们在风险管理方面与国际上的差距,才能够增强保险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使保险业稳定健康发展。

二、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内涵

目前,国际风险管理领域存在诸多的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标准,但都与COSO框架紧密相关,COSO框架已成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标准。因此,要完善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需要准确理解COSO界定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内涵,以COSO框架为依据,建立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框架和机制,取信于投资者,提高保险公司在公众中的美誉度。

早在195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内部控制”区分为两类: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1992年,COSO提出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并在1994年进行了增补,指出:内控是为了实现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会报告的可靠性;对现行法规的遵守三大目标的过程。2004年10月,COSO正式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以下简称ERM框架)。ERM框架在1992年报告的基础上吸收了各方面风险管理研究成果,并进行了扩展研究,提出了内部控制框架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思路。

COSO对ERM框架的定义是,“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COSO的风险管理框架扩展了其内部控制框架,强调企业风险管理有三个维度,分别是目标、风险管理要素和管理层级。目标由内部控制框架的3个扩展为4个,即战略、经营、报告和合规。风险管理要素由内部控制框架的5个(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扩展为8个,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管理层级包括整个企业、职能部门、业务单位和分支机构4层。各管理层级是风险管理主体,风险管理要素是必备条件,目标是企业努力实现的对象,企业的各个管理层级都要按照风险管理的8个要素为4个目标服务。

COSO于2001年起开始进行企业风险管理研究,强调风险管理框架必须和内部控制框架相一致,把内部控制目标和要素整合到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因此,ERM框架是对内部控制框架的扩展和延伸,它涵盖了内部控制,并且比内部控制更完整、有效。首先,该框架扩展了内部控制框架,强调风险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协调,并最终融人企业文化之中;其次,该框架更强调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运行过程的各个方面,涉及到企业的治理、管理和操作等所有层级,扩展了单纯的内部控制职能;最后,引入了风险组合、风险和机会的区分、风险应对、风险偏好、风险容量等风险管理理论新的研究成果。ERM框架是对传统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发展,是一个具有清晰的文化理念、完整的架构体系、科学的控制流程、有效的技术和方法,能够覆盖企业各类风险,对企业风险进行全面管理。因此,应用该框架对于我国保险企业有效实施风险管理、遵循监管机构的风险控制和监管要求有着重要意义。

三、ERM框架在保险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我国保险业必须尽快转换长期以来固化的观念和思维定式,努力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的新体系和新机制。ERM框架强调,认定一个主体的企业风险管理是否“有效”,是在对八个构成要素是否存在和有效运行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所作的判断,如果构成要素存在并且正常运行,那么就可能没有重大缺陷,而风险则可能已经被控制在主体的风险容量范围之内。

(一)内部环境

保险企业的内部环境是整个风险控制框架的基础,包括主体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容量、董事会的监督、主体中人的诚信、道德价值观和胜任能力,以及管理当局分配权利和职责、组织和开发其员工的方式。这其中包含了组织的基调,它影响组织中人员的风险意识,为主体的人员如何认识和对待风险设定了基础。

风险管理的顺利实施必须得到一个良好的组织体系的支持,ERM框架建议了基本的组织结构以及各结构层的职能和责任,同时框架也强调,主体的组织结构的适当性部分取决于它的规模和所从事活动的性质,因此保险企业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运用企业风险管理的思想,设计一个适合自身的组织框架。ERM框架关于组织结构的基本思路为:董事会通过选择管理当局在确定期望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起着主要作用,同时,董事会在特定关键决策上的保留权力使其在制定战略、规划高层次目标以及广义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作用;管理当局直接负责对风险管理进行全面整合、统一协调;各部门责任明确、各司其职,如财务部进行财务计划与控制,精算部设计合理的费率以及充足准备金的提存,投资部控制投资损失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核赔部控制赔付率和维护公司信誉等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官员,跨子公司、业务、部门、职能机构来分析和评价公司的风险,研究潜在的风险因素和防范措施,为董事会和各部门提供风险报告及风险管理建议。ERM框架还强调每个人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明确指出:在企业中,不仅仅是董事会或者风险管理官员,其他人员,如内部审计师、财务官员以及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对企业风险管理负有一定的责任,都能够对其过程施加一定的影响,因而所有员工的职能与责任都应该被很好地界定和沟通。这有利于督促企业的所有员工重视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问题,把维护及改善企业的风险管控当作自己的事,而不是站在与管理阶层对立的角度,被动地执行各自的任务。

(二)目标设定

必须先有目标,管理当局才能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潜在事项。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要求管理当局采取适当的程序去设定目标,确保所选定的目标切合、支持该主体的使命,并且与它的风险容量相协调。

不同的企业由于战略不同而有不同的风险管理目标。对保险企业而言,如果其总目标是收益一定条件下的风险最小化,则保费收入、赔付支出、投资收益、公司收益等下一层的子目标就会与总目标有所不同,子目标的具体划分必须依据保险公司的战略进行。例如某保险公司的战略目标是,在未来经过10-15年的努力,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知识型、现代化非寿险公众公司”。这样的企业总目标对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会更高,因为它对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的要求比较高。另一保险公司具体战略目标是:对市场具有明确的判断,能使企业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保持竞争力与盈利能力;降低运行风险;与国际接轨,将公司的管理标准化,国际化;进一步提高企业运行效率。这样的战略目标则偏向纯粹风险的管理。

(三)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

ERM框架中不仅仅把风险定义为损失的可能性,也把风险看作盈利的机会,其目的在于强调现代风险管理的主动精神和积极态度,这完全符合保险企业以风险换取收益的业务本质,也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竞争力。因此,风险的识别更需要区分风险和机会,对风险予以评估和应对,将机会反馈到战略和目标制定过程中,平衡风险与收益。

风险评估是对识别出来的风险事件进行风险影响分析。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评估:一是估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概率,另一方面是估计如果风险发生所产生的后果。风险评估是企业制定和实施风险管理战略的依据。风险评估的方法有很多,并一直有新的方法被开发出来应用于风险管理实践。通常采用的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性的方法主要有风险评级,即采取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分级,如依据风险发生可能性和重要性程度划分为若干档次,并分别拟定相关的指标作为判断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的依据。定量的方法有概率工具和非概率模型等,比较成熟的方法有VaR方法,历史模拟法、MonteCarlo模拟法、情景分析、RiskMetrics方法、GARCH模型等等。风险地图也是最常用而最有效的风险分析工具,在一个一维代表风险发生可能性,一维代表风险的影响程度的二维坐标中,根据在风险分析中得出的结果,即各种风险不同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在该坐标系中标出其所在位置,这将直观显示出某一风险或多个风险的重要性程度,并以此决定进行风险控制的先后顺序及投放资源的大小。

(四)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指管理当局采取回避、承受、降低或者分担风险等一系列行动,以便把风险控制在主体的风险容限(RiskTolerance)和风险容量以内。

1.传统风险管理方法。该方法主要侧重于企业自身资产负债管理。对于保险企业具体来讲,主要能采取的措施包括:(1)选择性承保。主要包括控制保单质量(主要从可保风险的审核和加强保险核保入乎)和控制保单过分集中的风险。(2)内部风险抑制。一是通过资产负债的组合配置来实现风险分散和风险对冲的目的;二是通过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来有效控制风险,确保稳定经营,实现价值最大化。(3)自留风险及提存准备金。保险公司根据自身的风险水准(主要参考其自身资本实力、风险控制能力及风险偏好等因素)和经营方向的定位,确定一个企业自留风险限额并将其逐级分配到各具体业务部门。自留风险后,企业要做好补偿风险损失的财务安排,包括提存各种准备金和安排表外资本等。(4)再保险安排。

2.非传统风险转移方法方式(AlternativeRiskTransfer,简称ART方法)。该方法在传统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引入了资本市场进行风险转移。主要包括:(1)多险种多年期产品。该产品将几种不同的风险捆绑在一起,可以节省管理成本并通过时间分散成本。(2)有限风险再保险。有限风险再保险是一种风险转移和风险融资相结合的产物,主要特点是再保险承保人仅承担有限风险、保险合同多年期、再保险承保人与分出人共同分担损失和分享收益等。(3)保险风险证券化。可以通过创设并发行保险衍生产品,比如巨灾期货、巨灾期权、气候衍生品等,将保险企业承保的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利用资本市场的强大融资能力来消化承保风险。(4)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保险公司通过购入特定类型的保险期货、期权来分散、对冲风险。例如芝加哥交易所(CBOT)的巨灾风险损失指数的期货和期权交易。

在风险应对的过程中,管理当局还应该考虑一些事项。一是潜在应对的成本和收益。二是除了应付具体的风险之外,企业所面临的新的机会。企业在风险应对时不应该仅仅只是考虑降低已经识别出来的风险,同时还应该考虑给主体带来的新的机会。如保险风险证券化除了能分散保险企业的风险,同时也有给企业带来收益的可能性。

(五)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帮助确保管理当局的风险应对得以实施的政策和程序,即在选定了风险应对后,确定用来帮助风险应对恰当、及时地实施的措施。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企业主体,包括了批准、授权、验证、调节、资产安全以及职责分离等一系列不同的活动。

(六)信息沟通

有效的沟通包括信息在主体中的向下、平行和向上的流动。公司不同部门风险管理职责不同,各部门职责也有交叉,任何一个部门不可能单独完成某一风险的管理。因此,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中,需要建立包括投资、精算、财务等各部门紧密合作的体系结构,同时要有完善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沟通规则。沟通方式可以采取备忘录、电子邮件、公告板、网络等等,在沟通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信息的即时性以及信息的质量。另一方面,公司内部与公司外部也应该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例如与客户之间,与同类公司之间。

(七)监控

监控指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必要时加以修正,可以通过持续的管理活动、个别评价或两者结合来完成。

持续的管理活动主要来自经常性的管理活动,例如部门管理人员定期的经营报告、内部审计等,当然也包括监管机构的外部监管。

个别评价则通常作为辅助,它提供了一个考察持续监控程序的有效性的机会。保险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评价的范围以及频率,选择合适的评价人员。评价可以通过核对清单等方法,通过通行业对比等方式来进行,当然也可以选择专门的评估机构来全方位评估企业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范文5

听到这样的抱怨,你一定不会认为这是一位银行高管、数学博士。作为加拿大皇家银行集团副总裁,王勇开发的风险管控模型,让加拿大市值最高、资产最大的银行――皇家银行,把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挡在了门外。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7、2008、2009年三年间,皇家银行盈利超过150亿加元,总资产和市值由原来的全球排名前30位上升至前15位;而彼时,隔湖相望的美国各大银行却风雨飘摇。

从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后,王勇即加入加拿大皇家银行,职位是风险控制部分析员,研究金融衍生产品。对于一个数学博士来说,他并不懂金融,甚至“连现金流是什么都不知道”,面试前2周每天16小时恶补的金融知识让他在面试中得以过关。被录用后,他仍不敢松懈,每天早上6点就到银行,每晚只睡5个小时。

一年后,他发现有时银行数据很大,却无法出具风险报告,更别提解决方法了。潜心研究后,王勇成功构筑并实施了现金流映射模型,这让他的老板大吃一惊。

1994年~2003年间,王勇因工作出色一路升迁,曾在3年内连升4级,他所领导的定量分析风险管理部门弥补了产品定价以及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漏洞,多次避免了银行的重大交易失误。2003年,39岁的王勇被任命为加拿大皇家银行集团副总裁,是加拿大为数不多的亚裔银行高管之一。

近年来,他努力把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引入中国。如果你和他并不相识,只是偶然相遇了,向他请教风险管理问题,他仍会耐心、真诚地给你解答,尤其是华人。请教完毕,你一定不要忘了跟这位风险管理“教师”聊聊音乐和电影,再顺便补充一个问题:“下一届奥斯卡奖项得主是谁?”由于多次准确预测了奥斯卡奖项得主,他被朋友誉为“奥斯卡预测师”。

关注对手交易风险

此轮危机爆发前,市场交易的参与者具有较强的信用等级,许多金融机构的产品价格中并不会考虑对手违约的风险。直到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才促使风险管理人员开始从不同的视角来检验自身面临的风险。触发危机的金融衍生产品具有多变性,在市场条件变得极为恶劣的情形下,传统的管理方法就会失效。金融危机带来的众多教训之一是,在资产定价模型中既要考虑市场风险,又要考虑信用风险,一个包含全面风险的管理系统成为金融界追求的目标。

《财经国家周刊》: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等国家在风险控制管理方面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勇:资本市场在2008、2009年出现了大的危机,其中很大问题是金融机构的杠杆太大,也就是整体资产和资本金、自有资本比例太高。金融危机爆发后,市场开始去杠杆化,导致人们开始放弃复杂的金融产品,尤其是涉及太多信用风险的金融产品,交易量在逐渐减少。有些复杂的金融产品即使有人做,也要把对手风险考虑进去,当前在资本市场非常流行的一种做法是信用调节量,而调节量依赖于市场和对手信用两个方面的信息,从而一些原本在市场上易于定价的产品在考虑信用调节量以后就变得不是那么容易了。

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金融危机后开始实施的《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资本金要求越来越高,资本金的数量提高,让银行采取的一些做法使监管、自律各方面都趋向于简单化,一些在资本金计算难以实施的产品不再会受到市场的推崇。

《财经国家周刊》:雷曼兄弟破产两周年之际,《巴塞尔协议Ⅲ》在瑞士巴塞尔出炉,并在短短一年时间内获得了最终通过并实施,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金融危机加速了金融业的变革。

王勇:我觉得整个金融业的改革才刚刚开始,很多人认为这次北美市场的二次探底是二次金融危机的开始,实际上这次金融危机和上次是紧密相连的,市场本来就处在风声鹤唳的状态,再出现美国的债务危机,人们自然会抛售风险大的产品,买进风险小的产品。市场的表现形式就是择优而栖,结果导致美国的金融产品出了问题,价格反而是上涨,这证明市场是在避险,这就和杠杆效应完全联系在一起。从整个趋势看,监管机构要求金融机构增加资本金,金融机构也在减持风险大的产品,所以市场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财经国家周刊》:这次金融危机给人们对市场的认识带来了哪些变化?

王勇:从风险管理的长期趋势看,风险管理技术在不断进步,该技术在行业上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但这种变化给人们带来了并不存在的安全感。金融危机后,监管机构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更加强调压力测试。

在金融危机后,市场变得非常受重视,很大的原因是,人们已经意识到用历史的观点来管理风险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历史上没出现的问题在今后的风险管理上很难预测出来,所以,这次危机给人的启示是,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认知能力的局限性,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财经国家周刊》:中国在风险管理方面还有哪些差距?如何改进?

王勇:中国非常重视《巴塞尔协议II》规定的管理方法,但其内容在中国并没有完全有效实施,因为中国的风险管理技术与其他国家比还有差距,现在很多国家已经实施了《巴塞尔协议Ⅲ》,这给中国的金融机构提出了更多的难题。中国学一些技术性指标的东西学得很快,可以引进一些系统和管理人才,但是在管理理念和风险认识上与国外还有一定的距离,尽管这个距离可以缩短,但仍需要时间才能把风险管理的文件制定好。

风险管理应融入企业文化

金融衍生品曾给一些中国国企带来灾难。2004年12月1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消息: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总计亏损5.5亿美元。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的中航油(新加坡)因此严重资不抵债。此后,一些国企投资金融衍生品巨亏事件曝出,其中亏损额最大的是中信泰富。2008年10月,因澳大利亚铁矿石项目的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中信泰富亏损高达147亿港元。国资委初步统计,截至2008年23家央企投资金融衍生品亏损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

《财经国家周刊》:中国的一些央企在投资金融衍生品时产生了巨亏,如中信泰富在投资澳元的时候亏损147亿港元,后来有分析说,它所签订的合同存在不公平的条款,这合同里的风险具体在哪里?

王勇:中信泰富的金融衍生品合同条款我是从媒体报道中看到的。该公司在澳洲投资了30亿美元的铁矿石项目,需要购买澳元来对冲,但中信泰富持有了90亿澳元,存在持有过度的问题。中信泰富所购买的“累积外汇期权合约”,国内很多企业和个人都吃了亏。实际上,企业在当初购买产品时是看跌美元、看好澳元,金融危机时美元受到压力,人们都认为美元会贬值,2008年7月中旬时,市场把资产投入美元,使美元升值,中信泰富被迫每月以高于市场价大量买入澳元,这其中的亏损是很明显的。

在中信泰富的合同条款中,最大的风险是,当澳元/美元汇率高于0.87时,中信泰富以0.87美元的单价每月买入1000万澳元;但是,但澳元/美元汇率下降到0.87以下时,则中信泰富仍必须每月以(单价)0.87美元买入2500万澳元。由于中信泰富与对方签订的合同中规定了每份合约的盈利上限,其结果是中信泰富最大盈利可能不超过300万美元,但亏损时可能无上限。

《财经国家周刊》:企业该如何规避这种合同风险?

王勇:中国企业对金融对冲产品不了解,让他们吃了大亏,做这种交易有一个很简单的原则,就是搞不懂的东西不做,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不要以为雇佣了金融顾问就能做,销售方在做产品情景分析时只给你了最有利的情形,并没有给出不利的情形。如果企业没有能力全部搞懂产品的结构,只要知道最坏的情况是什么就行了,虽然不能每次以最坏的打算去经营产品,但心里要有最坏打算的意识,就是企业能承受的最大亏损额是多少。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企业或监管机构的风险控制专家中,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金融管理专家,并且要经过一个非常成熟市场的锻炼,并要求企业把风险管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融入到企业中。

《财经国家周刊》:在国有企业因投资金融衍生品发生巨亏后,国资委曾编写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并组织央企学习,但巨亏事件仍时有发生。

王勇:吃亏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崇洋,最大问题是对自己判断力的过分相信,最关键的问题是企业对复杂金融产品没有从上到下的重视。保险的做法是涉及到国外大投行的金融产品要三思,特别注意的是企业要把各种不同的情景分析到了。

国务院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制定的规则很全面,但即使企业完全按照它去做也会发生风险,因为金融风险的细节做产业的人不了解,监管部门应在政策上限制企业直接投资金融衍生品,企业应通过金融机构的服务来对自身的金融风险进行回避。

投行

在央企投资金融衍生品发生巨亏后,监管部门国资委在其网站上了《关于企业致函交易对手有关情况的说明》中表示,正在对油料结构性期权交易情况展开调查,支持企业运用各种法律手段通过谈判协商、仓位管理等措施,尽力减少损失,有效维护权益,同时保留采取进一步法律诉讼等权利。

有媒体报道,一些央企委托第三方做财务顾问,通过大半年的调查已掌握了大量证据,将主要通过诉讼、司法机关介入和谈判等途径解决问题。

《财经国家周刊》:国内企业在投资金融衍生品失败后,有企业要投行并进行索赔,像这样的金融衍产品是否存在欺诈嫌疑?企业是否可以投行?

王勇:像这样的金融衍生品合同,企业可以以“合同欺诈”的名义投行,这也是国外比较流行的标准做法。这种产品完全是投行为了推销,而且在推销过程中让企业看到一定的利润,但是为了得到这个利润,企业需要付出的却是巨大的损失,而投行在推销金融产品时却把风险说得非常小。

风险管理范文6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8-0168-02

风险管理是一门研究风险的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新兴科学。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因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医疗机构将面临着更大的市场责任和运营风险【1】。近年来,医疗风险管理在我国应运而起,并引起了医院管理者的重视。医疗护理风险不仅对病人的健康权益和经济利益构成危害,也会给医院、医护人员的正常工作和医学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护理风险管理是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事件及预防方法的识别、评价、处理对策和科学管理。尽早发现风险隐患,减少护理风险,保证病人安全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2】。

1护理风险管理与护理安全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病人死亡或伤残后果的可能性,除具有一般风险的特性外,还具有风险水平高、风险不确定性、风险复杂性、并存在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风险后果严重等特性【3-4】。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评价和处理,有组织、系统地消除或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对病人、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为护理风险管理【5】。

护理安全是病人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6】。它包括了一切护理缺陷和一切不安全隐患、护理安全已成为衡量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护理管理也应该从保障病人安全着手,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2护理风险的相关原因分析

护理行业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疾病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以及医学技术的局限性,使得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护理模式及护理职能的转变以及新技术新业务的推广应用,使护理风险越来越大。

护理技术水平、专业知识的参差不齐、临床经验与人力资源配备的不足等给病人带来不安全隐患。由于责任心不强,而导致病人死亡、残疾或因服务态度差而发生医患纠纷的事例屡见报道,这些因素均会增加护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7~8】。

由于护士沟通技巧问题而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张敏【9】调查显示:65%的护理纠纷是由于护士语言使用不当引起的。对护理安全有直接影响的主要因素还包括院内感染、烫伤、跌倒与坠床、输液渗出及坏死、环境污染、食品污染等。

3护理风险的分类

对护理风险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为了便于理论研究,根据不同类型的风险,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措施【10】。根据风险事件是否直接对病人造成损害,将护理风险分为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直接风险主要来自护士自身,而间接风险主要来自对医疗工作的后勤支持系统【11】。王爱平和赵树兰将护理风险分为6类【12】:①给药类,指各种途径的给药(包括输血和血液制品);②技术操作类,例如:吸氧、口腔护理、灌肠、导尿等;③病人意外类,例如:压疮、跌倒、烫伤、导管脱落、化学药物外泄等;④护理服务类,例如:护士脱岗、态度差、动作粗暴、沟通不到位、缺乏责任心等;⑤护理记录类,例如:漏记、错记、记录不真实、不及时、涂改、与医生记录不符等;⑥护理管理类,例如:护理人员缺乏床护比不足、规章制度不健全、物品配备不充足,抢救物品未处于备用状态、与护理相关的费用有误等。

4护理风险管理策略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实践以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理念。

根据现代管理思想,安全管理应贯彻预防为主的理念,不应是救火式的事后补救【13-14】。建立多方位、多途径、多视角的护理风险管理组织,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委员会、专职风险管理人员、科室风险管理小组3个层面的管理组织,各层面有专人负责,切实做好三级护理风险管理,建立风险信息网络,及时发现护理安全隐患,评价护理风险管理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把护理不安全事件的消极处理变为发生前的积极预防,是保证安全管理的重要策略[15]。

制定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对病人安全实施持续的监控。

建立完善的护理风险预警制度和信息网络,抓好安全管理关键环节,对护理风险实现前瞻性管理和全程动态管理,将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中。《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指出:①.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②.提高病房与门诊用药的安全性。③.建立与完善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④.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⑤.严格防止手术患者,部位及术式错误的发生。⑥.严格遵循手术卫生与手术后废弃物管理制度。⑦.防止与减少患者跌倒,压疮事件的发生。⑧.鼓励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

构建安全文化,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安全文化是为了将职员、管理人员、顾客、供给人员及一般公众暴露于危险或有可能造成伤害的条件降低到最低限度的目的,而建立起来的规范、任务、态度和习惯的集合【16】。将安全文化视为一种管理思路运用到护理管理工作中去,即在日常工作中着力培养和影响护士对安全护理的信念和态度,以促进安全护理行为的养成,是一种较为可靠的管理策略【17】。

5小结

“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界的共识。医院的服务对象是人,面对生命,风险最大,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风险的发生,维护病人的安全。护理风险是与护理安全相并存的概念,两者是因果关系,在护理风险系数较低的情况下护理安全系数较高,反之护理安全系数就降低。建立护理风险评价体系及科学的管理机制,完善管理体系和手段,有效规避和转嫁护理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殷瑞玉.谈医疗机构防范医疗赔偿风险的对策[J]. 中国卫生经济,2003,22(2):58.

[2] 刑丽群.风险管理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12):1267~1269.

[3] 李淳.实行风险管理提高服务质量[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5,2(10):953~954.

[4] 郑红,张红虹.脑外科病房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对策[J]. 天津护理,2006,14(1):42~43.

[5] 戴青梅,陈丽英,徐雪艳,等.护理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 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06,6(8):36~38.

[6] 刘红娟.护理安全管理玉事故防范研究进展[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B):73~74.

[7] 朱衍馨,钱铮,丁益强,等.加强医疗风险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6,19(1):76~78.

[8] 夏纯,邓瑛瑛,王晓艳.临床科室的护理风险管理[J]. 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5,25(2):101~102.

[9] 张敏.护士交流技巧与病人满意度的关系[J]. 中华国际护理杂志,2004,3(3):237~238.

[10] 刘新立.风险管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22.

[11] 邹晓清.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 护理管理杂志,203,3(6):21~23.

[12] 王爱平,赵树兰.护理高风险事件及成因的调查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06,3(16):108~110.

[13] 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192.

[14] 席淑华,周立,张晓萍.建立护理安全管理监控网络的探讨[J].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6~197.

[15] 缪薇箐,中华护理杂志,2007,9,42,(9):830~831

上一篇道听途说的故事

下一篇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