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慢愈美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愈慢愈美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愈慢愈美丽

愈慢愈美丽范文1

一、导语美

要使语文课充满魅力,开就必须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兴趣往往是创造的先导。"在课文导入上要做到:1、自然,紧扣题意,切中要害。2、灵活,形式多样,方法多变。3、新颖,不落俗套,有趣好奇。为达到此目的,教师必须采用各种手段去刺激学生视觉、听觉感官,使他们兴奋起来,产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在讲陶渊明的《古诗十九首》中的《归田园居》等诗歌时,教师可不妨这样开头:"政治人物在唱戏,你方唱罢我登场;知识分子在扮酷,名士风流个性张;庶民百姓在喊天,白骨露野千里荒。――这就是汉末魏晋南北朝的众生相,乱世出英雄,曹操当之无愧;乱世出隐士,陶渊明最得风流;乱世苦众生,不过众生之苦得到了文人的同情,伤乱世、感人生,于是人民的血泪、文人的感叹汇成了一条伤感之河――《古诗十九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组文人诗歌、一位英雄诗人、一位田园隐士。"这段导语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一段历史发展的链条,并突出了时代背景,使学生初步感知了作家作品的风貌。导语还可以用听录音,看视频,讲故事,讲历史等方式进行,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归纳起来,不外乎直观式、联想式、悬念式、启发引导式等几种,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调动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就算达到了目的。

二、语言美

要使语文课充满魅力,教师必须有深厚的语言功底,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语文教师更是如此。假如一个语文教师知识很渊博,课堂设计合理,教学方法也得当,但却是一个语音不准、吐字不清、词汇贫乏的人,上课只能照本宣科,这岂不使学者重效卞和之哭,谈何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语文教学要想取得成功,语文教师必须运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形神兼备的教学姿态去打动学生。如于漪老师在讲《茶花赋》一课时的这样一段话:"如果华庭寺那树茶花是'点',那么黑龙潭大理就是从'面'上勾勒茶花之盛了……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花期一到,百般红紫斗芳菲,春城无处不飞花,作者置身于花的海洋中,沐浴在祖国的大好春光时,饱享着祖国现实生活的美,怎能不心醉了呢?"于老师边读、边议、边讲,用具有浓郁抒彩的语句,饱含激情的语句,形象地把文章的神韵发挥的淋漓尽致。当学生听到这样优美的语言,怎能不侧耳静听,在这艺术的殿堂被陶醉呢?

氛围美要使语文课充满魅力,不能在课堂上搞"一言堂",如果教师总是从作者介绍、段落分析、概括中心到艺术特色,无不面面俱到,教师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淡淡如水,毫无味道,这增势必课堂气氛沉闷,很难起到积极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堂上颠倒了"主次"关系。作为主体的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学生哪有不厌之理。因此,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就要解决课堂上的主次问题,就需要教师彻底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这里仅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老师应如何摆正自己在课堂上的位置,完成角色转换。这是一堂作文指导课,然而课堂上却不是老师滔滔不绝的"独角戏"表演,学生都拿着一片树叶,要认真观察,并交流观察所得,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手中叶听其声、品其味、观其形、解其情,于是学生有了进一步的形象感知:听到了秋风、秋雨之声,尝到了风雨侵袭的苦涩,品到了成长的甘甜,悟到了"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可贵之情……在学生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之后,教师又及时提问:"你们平时看到叶时,是否有今天这样的感受?"绝大多数学生摇头,教师又追问:"难道今天我们是灵感突发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总结到:写作需要细心观察、用心感悟。可以说,这堂作文指导课,在轻松的氛围中,教师以一个"幕后策划"的角色,由浅入深地把学生带入"剧情"、进入"角色",让学生自感自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角。

三、博学美

愈慢愈美丽范文2

漫画里的花美男,清瘦、帅气,大大的眼睛,浓密的睫毛,让双眼看上去像画了眼线一样,唇角总是上翘,连睡觉时都像在微笑。而炎亚纶就是典型的漫画里走出来的花美男。炎亚纶天生皮肤好、眼睛大而深邃,让很多圈内艺人怀疑他有偷偷画眼线的习惯,小S还曾因为这件事进行过现场检验,结果发现他只是眼睫毛很密很长而已。这一结论已经让很多必须靠贴假睫毛才能上镜的艺人羡慕嫉妒恨了,更夸张的是炎亚纶连下睫毛都浓到像画了眼线!这就是天生丽质。

亚纶皮肤很好,白皙有光泽,加上“睫毛眼线”的效果,让人乍一看总以为他是精心化过妆的。有一次亚纶与公司员工开会商讨新造型,造型师见到他的第一句话是:“你先去卸个妆吧。”亚纶一愣,很无辜地说:“我没有化妆啊……”造型师几乎趴在他脸上仔细看了半天,最后惊为天人地感叹他居然美到这个地步。

台前漂亮幕后邋遢

私下的亚纶其实是个很邋遢的男生,在家睡觉把头发压成鸟窝,第二天工作时就顶着鸟窝头去,完全不怕被别人看到毁了自己的漫画美男形象。一般来说修眉修指甲是女生才会做的事,男生都是不屑为之,特别是像亚纶这种严重大男人主义又很邋遢的男生,根本就没想过修眉这样的事!但自从成为艺人,亚纶就自觉自动地把这些事情做好。在家时他从不摆弄自己的眉毛,但只要开工他就会很认真地要求化妆师帮忙把眉毛打理好,力求完美,争取每一次出现都精神奕奕。

爱运动早晚变成肌肉男

要想皮肤好,早晚多运动,除了用高营养的护肤品之外,亚纶最好的“护肤品”就是运动。上学的时候他非常喜欢打篮球,曾经从中午12点开始打球,一直打到凌晨12点才回家。在地铁站上,亚纶累得瘫在地上走不动,幸亏一个路人发现了他才没出事。当了艺人后亚纶还是经常运动,水嫩的皮肤才一直保持最佳状态。虽然不像吴尊和大东一样专业,但亚纶坚持运动已经小有成果,《下一个炎亚纶》的半就是在这个“小成果”的基础上才得以拍摄。其实亚纶很向往成为肌肉男,不过他喜欢的可不是欧美款虎背熊腰的肌肉style,而是像罗志祥那样看上去很瘦其实很有料的style。

当漫画男的女朋友

愈慢愈美丽范文3

[关键词] 《周渔的火车》 爱情 审美 “苦情”

当一首诗如同火柴一般划燃了周渔的爱情时,火车便开始载着周渔的率性与欲望穿梭于三明与重阳之间;导演孙周用火车的铮呜代替了小说中无声的呐喊,周渔也从爱情的苛求者走向了爱情的化身,《周渔的火车》就这样满载着美好的爱情理想呼啸启程了。对于影片的定位,媒体认为它是一部唯美的爱情片,讲述的是女性的感情历程.爱情、女人与美似乎从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浪漫的爱情是影片的主题,美是影片要力求达到的效果,而女人则是这两者的诠释者-可是,就在这些基本要素被努力建构起来的同时,它们又被自身所消解了。影片中周渔、爱情、美都处在一种暧昧的尴尬境地.最后,是周渔苦难的爱情经历,使影片中的“美”得到了升华?本文通过浅析《周渔的火车涟演绎爱情主题这个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尴尬以及苦难的浪漫,来看该影片的审美特色。

主题:爱情与滥情的共同体现

《周渔的火车》改编自北村的中篇小说《周渔的叫喊》。小说通过一个男人与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示了现代人的一种精神困境-北村以爱情作为陈述的手段,表达出人们内心沉重的苦难意识,让人对周渔无声的呐喊感到无以名状的悲哀?《周渔的火车》则用爱情的主题代替了生存主题,用铺天盖地的浪漫代替了让人窒息的苦闷。虽然高举的也是爱情的旗帜,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只探讨一种爱情观念,那就是从女性的视角去讲述爱情,体验爱情。爱情确实有着令人眩目的美,它可以左右一个女人的全部生命,女人需要在爱情中绽放自身的美丽,体现美的价值。女人对爱情无止境的渴求,正是影片主题的中心。

那么女人会如何对待爱情呢?孙周认为:“雾里看花,爱到最深的时候会是那样的一种状态。”爱情就是朦胧的状态,只依靠直觉,所以影片中周渔听凭自己的感觉走,这种对爱的执着无疑让人钦佩。但是,她对爱情的感觉盖过了其他所有的体验,所以她的亲情、友情、事业全都被掩藏了起来,她只为爱情而活。所有的故事(包括与张强的邂逅)都是围绕她对陈清的爱的感觉而展开的。本应是“雾里看花”的朦胧爱情体验在影片中却成了周渔的精神鸦片。周渔的这种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有滥情之嫌。爱情在她的世界中已经泛滥成灾,不可收拾,所以她只能听之任之,最终无法自拔、爱情同时体现出滥情,这可算是影片主题的一大特点。

周渔:现代意识与传统观念的双重演绎者

周渔是对爱情执着追求的女性代表、孙周说过:“女人不象男人,对自己想要什么非常清楚,她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总要经过一段时间历练,这是我对女性的看法。”周渔具有的正是这种不惜代价、为爱痴狂的气质,她两地奔波,是为了要抓住爱情那种朦胧虚幻又令人着魔的感觉。在她身上有一种为爱情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也充满着现代女性独立自我的气息。她的执着驱使她紧紧抓住了她所信仰的爱情,并怀着顶礼膜拜的心情小心翼翼地为它奉献一切。她的自我、率性的性格让她不在乎周围的眼光,毅然坚持与平凡的陈清相爱。“爱情需要女人深深的自我舍弃;她被动地,疲倦地浸浴在爱情之中;闭着眼睛,无名的,迷失了的浮沉在波浪之中,她感到遗失,不知道自己是谁,在一场暴风雨中被冲走,无尽的黑暗层层包围过来……”周渔便是这样,不能自已地深陷了爱情的泥淖、也许她爱的并不是陈清,而是爱情本身,她就是在为自己寻找爱情的感觉。她是一个懂得寻求自己所爱的新女性。这种义无返顾的坚决真让人有些敬佩、周渔由于身处爱情梦幻之中而透露出奇特的芳香。

但是,这种对现代女性的美的建构却并没有成功。周渔在与陈清、张强交往中显现出的仍旧是传统女性的下位、周渔拥有如此优越的条件,她完全无须如此彻底地依附在陈清这样的人身上。反观陈清,他对于周渔所做的一切似乎无动于衷,甚至还想逃避她的爱,他懦弱的本性在影片中表露无遗。可是面对这样的男人,周渔始终摆脱不了传统女性那种依靠男性而生存的禀性,依旧臣服在他的男性尊严之下,陈清只用一首普通的情诗,便使周渔把自己对男人无微不至、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所有女性美德都奉献给了他,驱使她每周赶两趟火车去看他,又傻傻地追寻仙湖的踪迹,还把她珍藏的所有瓷器都送给他作为出诗集的资本。她是最大程度地隐藏了自我,来烘托着男人的幸福;同样,周渔对张强本想显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可是到头来还是不得不听从张强那句“心里有就有,心里没有就没有”的话,总之,从周渔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传统女人的依附男人的悲哀,以及她无力完美地保持着自己浪漫情怀的现实悲哀,尽管周渔有现代女性的外貌和装饰,但是在根本上,她的选择只是一个传统女性的选择,并没有体现现代女性的特征。周渔的形象定位,只具有发黄的照片一般的旧式美,表面上建构起的现代美被逐渐地消解了。

意象群:“美”与“苦”的复合体

火车、诗歌、青瓷、仙湖,乃至轻盈的裙摆,激情的狂奔,女孩的袖舞……影片选取了一系列的象征体,营造出了浪漫的气氛。无论是静物还是动作,都遵循一个要求:美。

火车是美的主体意象。为了让火车充分地表达出浪漫的情调,导演作了一番精心的安排:“本来这个故事可以放在地铁里或者东站西站之间,可是我想让故事浪漫起来,一下就想到蓝天白云红土地的云南和烟雨蒙蒙的重庆。……火车要包下来,让它去哪就得去哪……”可见,选择火车体现出了影片精心策划出的浪漫。不仅如此,火车在电影中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首先,火车是时代的象征,这就与舟船时代或汽车时代的爱情区分开来了。其次,火车站台是男女主人公们诉说衷肠的场所,站台上,陈清总拿着一朵玫瑰焦急地盼望着周渔的出现。也是在站台上,周渔第一次邂逅了兽医张强。周渔的爱情既在这里开始,也在这里终结。再次,火车是欲望的象征。每当电影出现了周渔和陈清的缠绵镜头时,火车便呼啸而过,似乎在为周渔呐喊,最后,火车是周渔的心灵归依,周渔说:“在火车上,我觉得总会发生点什么……”即使后来陈清离开了重阳,周渔还是不改每周坐火车的习惯、她已经把在火车上的生活看作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可见,火车作为最主要的意象,承载了影片中主要的美的内涵。

诗歌的力量让周渔毫无反抗之力。“为了让你听见我的话/仙湖/陶醉的青瓷/在我手中/柔软的如同你的皮肤……”这首情诗如同一个预言,它不仅宣告了周渔和陈清爱情的开始,更预示了周渔后来许多一相情愿的行为的出现。诗歌的朗诵作为画外音在影片中反复出现,再配上小提琴伴奏,营造出浓厚的浪漫气氛。

还有象征完美的青瓷,象征虚幻美的仙湖,象征坚定信念的狂奔等等,所有这些意象都配合着浪漫的爱情主题,建构起朦胧的美。

可是与此同时,这些美的意象又存在着暧昧的特征。火车是周渔爱情的象征,同时它也象征着时代的虚化。火车的时代气息并不明显,因此它承载的爱情就没有《开往春天的地铁》那样青春、时尚,也不如《花样年华腕满怀旧的小资情调,它传达出的时代的审美意境是模糊的,而建立在此之上的美就成了彻底的虚幻之物而让人不可把握。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火车、诗歌、青瓷等等,这些意象既是美的象征,同时也是“苦”的载体。如上文所说,周渔是现代和传统女性的双重主体,她表现的是爱情的执着,实际上经历得更多的却是爱情的痛苦。她在恋爱中总是那样忧愁、凄美。所以,火车把她带到陈清身边时,也把凄苦带给了她诗歌在让她感到爱情的震撼时,也把爱情的苦难带给了她青瓷为她博得爱人的欢心的同时,也让爱人开始逃避爱情沉重的压力……所有这些,都在建构着周渔虚幻的苦情,而消解了浪漫的爱情。可见,浪漫的意象群同时承载着爱情的“美”与“苦”,使得它们自身暧昧又模糊。

审美意蕴:苦涩柔情的胜利

由上可见,《周渔的火车》始终游走在炫目的爱情和观念的俗套之间,这使影片的美总处在现代与传统的暧昧之中。正是这种主题和象征体在内涵上所表现出的双重特性,构成了影片的特色,不过,这种美由于自身的尴尬却反而让人无从感动。真正达到了感人效果的因素,还在于影片将爱情最终归宿在了“苦情”的结局上,众所周知,在文学史上,苦情作为爱情作品中的一种演绎模式对作品的受众(读者或观众)一直都有着很大的感染作用。它通过传达一种悲痛使作品的受众产生悲伤的共鸣,宣泄出内心的悲剧心理,因而使作品的审美意蕴得到升华。在当代电影中,苦情的审美仍然受到很高的重视,戴锦华就认为“对现实苦难的背负与呈现,成为某种女性生存的‘特权’;现实社会的种种尴尬与困窘,转化为女性生命中的‘特色’。……当她终于渡尽劫波,苦尽甘来,观众才能获取一份‘大酣畅’”。不难看出,《周渔的火车》也是如此的一种演绎模式。周渔作为现代新女性,信奉的仍然是“从一而终”的传统固有的爱情观念。这便使得她依旧愿意忍辱负重,承担起所有的――现实生活的或者内心的――苦难,来成就爱情的美丽。她愿意追逐火车笨重的脚步,她愿意在火车的摇摆中来回踱步,她愿意为了陈清付出一切,不惜任何代价。她的奔波与劳碌让她的男伴们十分不解,可是她却喜欢这样消耗自己,乃至在火车上了结了自己的一生。这种苦苦的追求最终竟没有换来美好的结局――陈清与周渔阴阳相隔,周渔与张强又无疾而终――因而变成了一段苦涩的爱情。不同的是,周渔凭着她的执着却没有苦尽甘来,于是她那份柔情便在观众心中永远激荡,而对于幼稚的爱情信仰、暧昧的浪漫气氛也一并谅解了。也正是周渔承受一切所带来的苦情效果,让影片的审美效果落到了实处。苦情的美最终解决了影片中的诸种尴尬与暧昧,让人对它只有无限的忧伤与感动。

愈慢愈美丽范文4

一、和谐师生关系,唤醒主体意识――课堂活力与魅力的前提

师生之间轻松和谐的关系,愉快的情感交流,往往比知识理论给予的信息交流更强烈。教师应做到在生活中学习上关心热爱每位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注重情感教学,尊重学生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和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以学生的学习伙伴和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中,形成轻松、自由、和谐的课堂环境。比如,课堂上,我对于学生的思考回答,总是露出微笑的面容,鼓励的眼神,并时常真诚地赞扬:“很好”、“棒极了”、“你很优秀”、“大家掌声鼓励”等等,表示我的关注。

因此,动态生成得以表现和达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便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要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并努力地将它贯彻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就不只是一个美丽的童话。

二、设计弹性方案,拓展自主空间――课堂活力与魅力的保证

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而是应该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设计弹性方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笔者在教学时常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设计一些新颖巧妙的互换方案,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有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还要预设学生在这节课可能达到的目标;其次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它可以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活动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互动方式及产生的预想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三、落实主体地位,张扬自我个性――课堂活力与魅力的关键

一个充满生活活力的数学课堂,绝不是老师在讲台上加加减减,比比画画,眉飞色舞的个人表演,而表演的主角应该是学生。如果课堂上“满堂灌”,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容器”,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根本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思想智慧,这一定是一种沉闷的课堂气氛。所以,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课题的导入阶段,讲述阶段,小结阶段,都尽可能设计问题,放手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欢迎学生发表不同看法,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无论学生看法是否正确恰当,都对各个孩子的回答或解法给予赞赏鼓励。新课程实施下的教学,要求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比如,课堂上,当学生的思维与我的预设偏离时,我会先听听学生的分析,因为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式和思考过程比答案本身更重要。在这种师生之间真诚平等、民主对话的基础上,学生才会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和灵感全部调到课堂学习中,大胆表露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这样的课堂才是美丽的,丰富的,师生都会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再比如,我在讲评数学考试试卷时,常常先对几个学生进行课前培训,解决他们在解答中的困难和疑问,然后让学生分别讲评部分试题。这样做法,既培养了优生,又得到了全员学生的支持参与,课堂上活力非凡,获得了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架设沟通桥梁,融入社会生活――课堂活力与魅力的保证

愈慢愈美丽范文5

【关键词】语文课堂 魅力 现状 方法

语文课堂具有其独特性,课堂魅力的建设更加具有必要性。从学生接触语文教材以来,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由一开始的好奇到很感兴趣,但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的科目较多,学生学习较累,其他学科具有语文学科所不具有的特点,面对语文的学习,学生出现了以下的心态:(1)其他学科的课堂比语文学科的课堂更活跃,更有趣,更吸引人,学生对语文学科越来越不感兴趣。(2)语文学科在教学中给学生感觉好无聊,课堂死气沉沉,感觉学起来好累。而究其原因,还在于语文学科在课堂上讲解较为符合学生的口味,语文课堂的魅力不足,吸引不了学生。针对这一情况,将语文课堂的魅力提升起来显得格外重要,而关于语文课堂魅力的提升,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教学细节上充满魅力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在语文课堂上也不例外,教学细节是构成教学的最小的单位,语文教学在细节上都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思想。在课堂上,只有细节上的精彩才会最后构造出课堂的精彩。使教学细节上充满魅力,要注意:

1.留下悬念,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融入课堂。

语文课堂上的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问题。这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有积极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探讨使得该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最大化,学生在做相应的习题时,较好掌握课堂的知识点。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新课标下的教学对学生的各方面的要求有了更大的提高,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不仅仅是增强语文课堂魅力的要求,也是新课标下的对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中心,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也就越高,语文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就越高,因为学生可以在语文课堂上表现自己,从而获得他人的赞誉。

据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有以下动机:一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自身对于知识的追求,二是学生为了获得他人的赞扬,如父母、同学、老师表扬的需要。所以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条件,给学生表现自己的空间,不像传统教学一样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即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为辅。给学生以主人翁的感觉,又可以增强教学的主观性,直观性!创设虚拟场景,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

如在教学的《雷雨》一文时,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文章中的场景,我一提出进行戏剧角色扮演时,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在此基础上,我开始进行教学,果然,学生都较为配合,不像之前那样萎靡不振,自己做自己的事。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同时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让学生带入作者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中心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讲《黄河》的时候,趁此机会提出来个朗读比赛,将学生分为几个组朗读,然后让学生点评。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自我感得到极大的提升,会较积极的参与课堂,而课堂的魅力也就由此显现出来!

二、导入要充满魅力

好的开始意味着事情已经成功了一半。在语文教学中,课堂的导入要认真准备,语文课堂的导入充满魅力,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才会积极响应教师在课堂上的安排。任何事物对人们来说第一印象很是重要,只有有个好的开始,要得到好的结果的可能性也就更高。导入要有透视热点,喜闻乐见的时代魅力,要有精心设计,激发求知的认知魅力,如某老师讲授《沁园春・长沙》时的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张继的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王维的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的少年壮志。那么,大家心中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我们先不谈,欣赏完在《沁园春・长沙》中给我们描绘的秋天后,也许你们心中的秋天会更加美丽。

三、练习设计要充满魅力

学生对于语文的厌烦,更大的原因是对于语文练习的厌烦,要使语文课堂充满魅力,练习的设计就要充满魅力,这一点上要注意:

1.练习设计要个性化。学生的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到练习容易完成,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练习设计要多样化。多样化的练习设计可以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也可以避免因练习的单一而让学生感到厌烦。

总之,要不断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课堂,从而增强语文课堂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孙凤鸣.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悬念”的设置,《教育学基础》.

[2] 张君达. 教学基本功――课堂导入和演示技巧.

愈慢愈美丽范文6

[关键词]语文课堂 迷人魅力 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02(2013)07(a)-0094-01

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语文教学的确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行为都有了重大的突破,课堂教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已经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比如说课堂上“讲”“读”的“变味”、合作学习的“变形”、探究学习的“变僵”、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变量”,等等。这些倾向的产生,正是我们语文教师错误解读了课程标准的产物。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由形式主义演化出来的浮化现象有所抬头,正所谓“热热闹闹走过场,高高兴兴搞形式”。试想这样的课,能有真正的魅力吗?长期下去,只能是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在很大程度上消弭语文教育的本体价值和根本内涵,让语文课又回到了以前那种令人生厌的“哗众取宠”与“华而不实”。

那么,怎样做才能把语文课上好,使语文课堂充满迷人的魅力,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既会学,又乐学呢?笔者有着自己的教学思考和实践:

1.“与物为春”的自由美

“与物为春”是庄子美学中的重要观念。“春”是人对物不生违逆、雕琢、实用之心的态度,也是心物自然遇合的心灵愉悦。“与物为春”落实在语文教育中,主要体现于一种审美的生活态度,决定了其欣赏性而非功利性的价值取向。这种态度让人更倾向于对自然界中一切生命的爱护与尊重,而不是征服与利用的狭隘的私心;更倾向于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感动。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要落实“与物为春”是咄咄审美观,使活跃的审美想象成为可实现的语文课堂期待,并由此创造出个性化的文本阅读意义,从而使语文课堂的审美观在精神层面上有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比如《荷塘月色》的教学,我们完全可以摆脱以往的条分缕析的分析方式,从美感入手进行设计,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悟:为什么说这是篇贮满着诗意的优美散文?月色下的荷塘与白天的荷塘相比有哪些独特的美?哪些词语最精妙,展现了“月下”荷塘怎样的美感?纵观全文。文章“美”在何处?这种审美的眼光使课堂弥漫着浓浓的“文学味”、“探究味”,让学生具有广阔的自由空间。这种自主、自由的状态恰是文学鉴赏的最佳心理氛围。

2.“血脉相通”中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语文课堂教学的意境美,实际上就是语文本身的美感在课堂教学上的具体体现。课堂教学创设美的意境,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变枯燥为生动,变沉闷为活跃。

仍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我们切不可作繁琐的分析,而应当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文中那种朦胧的柔和意境美。在课堂上,教师就要着重引导学生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从而层层深入地诱导学生去体味、感悟课堂。如果我们能这样层层深入地赏析它的情与景,让它充满真真的意境分析,那么学生就会明白作者所营造的“荷塘月色”图,实际上就是自己心目中一个能求得精神超脱与解放的理想境界,这样教学要求也就基本达到了。所以在课堂上,我们一定要注意营造那种真真的意境美,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情感的共鸣才成为可能。

上一篇汽车制造厂

下一篇春天的成语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