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有儿童挑促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知有儿童挑促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知有儿童挑促织

知有儿童挑促织范文1

2、出自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夜书所见》。

3、全诗如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4、译文如下: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知有儿童挑促织范文2

其一,有老师说:“南宋词人张镃(zī)在《满庭芳·促织儿》中写道:‘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独自追寻。’生动描写了儿童夜晚捕捉促织的情景。”于是说“知有儿童挑促织”也是描写“儿童在夜里捕捉蟋蟀”。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怎能以张镃小时候在夜里捉蟋蟀就能说《夜书所见》里所写的儿童一定也要在夜深时捉蟋蟀呢,难道说儿童夜深就不能斗蟋蟀吗?

其二,更有老师在指导孩子们学习的刊物上说道:“细细想来,孩子是想在夜里得到促织,而不是想在秋夜的灯下玩促织”、“ 白天是很难捉到促织的,只有在夜晚才容易捉到”、“ 促织是住在地表以下的,儿童要捉到它,就需要用木棍等器物去翻动泥土才能找到”。这些说法是有待考证的。第一,有过捉蟋蟀、斗蟋蟀经历的人都会知道:(儿童)捕捉促织主要是因为爱玩蟋蟀,而非“不想在秋夜的灯下玩促织”;第二,夜晚拿着灯笼捉蟋蟀绝对比白天难捉到。在白天,促织很难逃过捕捉者的目光,晚上就不同了,促织只要有机会一跳,不要说古时的灯笼,就连现在拿着手电筒,也难跟踪上。第三,捉蟋蟀很多时候也不用翻动泥土。“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入秋捕获的斗蟋绝大多数都不“住在地表以下”。若教师们不改变这种解释,岂不是误导了学生!

再三,如按原意来理解古诗,全诗的结构就变得有瑕疵,理解“客情”,不符合常情。一二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发出声音和拂面秋风,催起我的思念感情!”三四句“又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啊!又催起我的怀念感情。”本人认为,这样的理解显然不符合诗中“动”“知”两字的承接作用。一二句所写事物已经触动了诗人的“客情”, 三四句理应抒发“客情”,不该又描写眼前事物。客居他乡的诗人的“客情”更应是记挂家中亲人,而不会想自己童年的事情。以诗人叶绍翁的作诗才能来看,应该是不会犯如此败笔的。

最后,容笔者再次谈谈对全诗的理解。

夜书所见(xiàn)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tiǎo)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知有儿童挑促织范文3

首先是注释错误。人教版选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春天的景物。青春实际是一种酒的名字。《诗话总龟》载:退之诗曰:“百年未满不得死,且可勤买抛青春。”《国史补》云:“酒有郢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杜子美诗亦云“闻道云安麴米春,”……乃知唐人名酒多以春,则抛青春亦必酒名也。唐代诗歌中“青春”多指青年时代。注释者大概认为这时的杜甫已入暮年,不再是青春年少,故而改成这样解释。这是由于对唐故事不了解的缘故。人教版解释叶绍翁《夜书所见》“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的“挑”是“捉”的意思,不正确。首先“挑”本身并无“捉”的意思;其次,“捉”在这里解释为或挑弄更准确,因为形象地再现了儿童逗蟋蟀玩的那种童趣的情景,如果根据前后意思解为“捉”则显得平淡无味。还有一些是属于对古典文学知识缺乏仔细的考察。如人教版《鸿门宴》: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书注:“斗卮”:大酒杯。“斗卮”不是大酒杯,是两种不同的酒器。“斗”,是带柄的舀酒器,形状很像北斗七星,所以叫“斗”。“卮”,是盛酒器,即酒坛子。

还有一种出现错误的情况,如《文笔精华(一)》作者“钱锺书”印刷成了“钱钟书”,实误。简化的“钟”字在繁体字里有两个,一个是“鐘”,一般意指器乐之钟,另一个是“锺”是钟情之种。钟书的意思是“钟爱书籍”,因此是后者,两个字简化成一个钟字,体现不出差异,后来重新出现了锺字,不作为繁体字。写作“钱锺书”既是还原原意,也是遵从钱先生自己的意思。这就像作家贾平凹的凹读作wā,是陕西方音“娃”的意思一样。

有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只解释了词的整体意义,没有对词的生僻语素义项进行解释,影响了学生对整个词语含义的深入理解。《斜塔上的实验》解释“卷帙”为“书籍”,太过笼统。学生对古书的订装方式“卷”和“帙”,尤其对“帙”不甚明了,而教材的缺注会造成知识点的失缺。袁鹰《汉字的魅力》解释:“脍炙人口:本指美味人人爱吃,现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人都称赞。”这里的脍和炙都应该了解其本义。《说文》:脍,细切肉也。《礼记内则》:肉腥细者为脍。《说文》: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所以最好补充注释:“脍,细切的肉;炙,烧烤。”

有的词语只解释了在本文中的意义,未注出其本义,不便于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如《梵天寺木塔》注:“胠箧:从旁边打开箱子。”此词原文本是偏正结构,注释变成了动宾结构,注释有误。同时,此词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很少,学生很陌生,所以应该加入字注。《说文》:“胠,亦(腋)下也。”《韵会》一曰旁开为胠。箧:小箱子,藏物之具。有了这样一个解释,学生对这一词语词义一目了然。

还有的词语则是只解释了它的意义,没有进行简要的概括说明,虽然不影响词义的理解,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词语的发展,对知识面的掌握都受到限制,束缚了学生对词语内涵的理解和掌握。《登岳阳楼》解释“乾坤:天地。”太简略,应该注明它们都是八卦中的卦象,加深学生对古代占卜知识的印象。还有人教版对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茱萸”解释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如果添加上“古民俗认为佩戴茱萸能祛邪辟恶”,学生对重阳节的民间习俗就会有更全面的认识。与这种情况相类似的是有些注释太简略。如《梵天寺木塔》:“伏:同服。”而“服”是什么意思却没说明。应该加注“佩服”。

有的注释内容简略含混,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如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释“小谢:世称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为‘大谢’,谢眺为‘小谢’”。这样陈述容易让人理解为谢眺和谢灵运一样,也是南朝宋代人,应注明谢眺为“南朝齐代诗人”。 转贴于

知有儿童挑促织范文4

⑴海上生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不敢髙声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空山不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吹草低见牛羊。

⑹孤舟蓑笠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渭城朝雨浥轻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世事洞明皆学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⑼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⑽日照香炉生紫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及汪伦送我情。

⑿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树阴照水爱晴柔。

⒁春种一粒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⒂ ,忙趁东风放纸鸢。

⒃牧童骑黄牛, 。

⒄知有儿童挑促织, 。

⒅窗含西岭千秋雪, 。

⒆在课内课外,你一定学了不少古诗词,请你用积累的古诗句来表达下面的各种感情。

①写春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夏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秋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写冬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属于汉乐府的是( )

A.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B.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D.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3.下列词人,属于豪放派的是( )

A.辛弃疾 B.柳永 C.秦观 D.晏殊

4.《天净沙o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 )

A.张养浩 B.马致远 C.元好问

5.李白的《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下句是( )

A.轻舟已过万重山 B.孤帆一片日边来 C.似曾相识燕归来

6.下面哪一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忆江南》中的名句?( )

A.春潮带雨晚来急 B.春江水暖鸭先知

C.春来江水绿如蓝 D.春风不度玉门关

7."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髙。"这里的"三父子"指的( )

A.苏洵、苏轼、苏辙 B.曹操、曹丕、曹植 C.班彪、班固、挺超

8.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中,"红"是( )

A.红色 B.花 C.树叶 D.树枝

9.下列写月的诗词中,写中秋"月"的一句是( )

A.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0.下面诗句属于劝人珍惜时间的一项是( )

A.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1.下面对诗句描写的季节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夏)

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冬)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秋)

D.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

12.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是"比"的意思,唐代诗人杜牧 《 》中"__________"(诗句)中"于"字,也是"比"的意思。

1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的作者于借对__________的吟咏,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道德追求。

14."水光激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写的是西湖的______________;最后两句则把西湖比作"____________"。这首诗诗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朱熹在《 》一诗中以"活水"为喻,告诉我们要想使知识愈来愈渊博,就需要不断吸取新知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16."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中的"潜"的意思是_____,"润物"的意思是______。这两句诗写出了春雨______的特点。

17.当人们说起一个人年纪轻轻就才华出众、引人注目的时候,往往引用杨万里《小池》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开发大西北,我们实现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绿色战略,可以料想,不久的将来,古人吟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良好生态环境必将在大西北重现。(用《敕勒川》中的诗句填写)

19.《望岳》中最能表现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气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如果有人浪费粮食,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来劝导他。

21.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_______,_______"这两句古诗。

22.当我们即将远行,念及母亲的深恩,又觉得难以报答时,常会很自然地吟诵起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 ____的《 》。

23.俗话说:*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____________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4.现在人们常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 " , "来表达对离别好友的祝愿。

25.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说他: 。

26.写出下列诗句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及诗歌题目。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季节 诗歌题目《 》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季节 诗歌题目《 》

(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季节 诗歌题目《 》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季节 诗歌题目《 》

(5)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季节 诗歌题目《 》

27.结合注释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岳

唐o杜甫

岱宗①夫如何?齐鲁②青未了。

造化③钟④神秀,阴阳⑤割⑥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⑦入归鸟。

会当⑧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①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②齐鲁: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国名,这里泛指山东一带。③造化:指天地、大自然。④钟:聚集。⑤阴阳:阴指山北,阳指 山南。⑥割:分割。⑦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裂开了。眦,眼角。⑧会当:一定要。

知有儿童挑促织范文5

[关键词] 小学生;认读;书写;错别字

一、读文过程中读错字的主要原因及解决方法

(一)读文过程中读错字的主要原因

1.学生受形声字识字方法影响,读字读半边。即“有边读边,没边读中间”,在读生字时,只读其熟识的一部分,从而造成误读。例如:“大厦”读成“大夏”,“一幢幢”读成“一栋栋”等。

2.学生受一字多音的影响,没有根据字的意思去选择正确的发音。例如:“嫦娥奔月”中的“奔”bèn读成bēn,“兴奋”中的“兴”xīng读成xìng,“似乎”中的“似”sì读成shì等。

3.学生受生活环境影响,没有好的普通话语境,加上有些教师放松字音教学,导致学生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发音不准。例如:“在”zài读成zhài,“是”shì读sì,“城市”chéng读chén,“琴”qín读成qíng等。

4.学生受字的音变的影响会误读。人们在语言活动中,语音持续发出,形成了一定的语流。在语流中,某些语音成分由于受所处语音环境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某种变化。音变现象有四种,即变调、轻声、儿化和语气词“啊”的变化。例如:“不”本调读去声bù,有时读阳平bú;“一”本调读yī,有时读去声yì或阳平yí;轻声词如“玻璃”“作坊”“牌楼”;儿化音如“鸟儿”读niǎor;“啊”的音变;等等。

5.有时读错字是受地方方言的影响。例如:“浓浓的”读成lónglóngde,“温柔”róu读成lóu,“训练”xùn读成shùn等。

6.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个别字的读音因为通假字、单音节字、多音字等原因容易读错。一是通假字。例如:“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古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两句中的“见”都是通假字,都通“现”,有显现、显露出来之意,因此,读“xiàn”不读“jiàn”。二是古代单音节词。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妻子”的“子”读作轻声。但是,在古代,“妻子”两个字分别表示“妻子”和“子女”;鉴于此,在本诗中的“子”单音节词,不能读作轻声,应分别读作“zǐ”。三是多音字。例如:“知有儿童挑促织”的“挑”有“tiāo、tiǎo”两个读音。在“挑动”“拨动”的义项时念“tiǎo”。这句诗的意思是儿童用竹棍等挑动泥土,翻找地里的蟋蟀,句中“挑”字应该读“tiǎo”。四是古书中需要特读的专有名词。如古代的国名、部族名、地名、器物名、人名、姓氏等,它们的特定读音被继承到现代汉语中。在《木兰诗》“昨日见军贴,可汗大点兵”中“可汗”不读“kěhàn”。

(二)读文过程中读错字的解决方法

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注意区分、识记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学生易读错的字要及时纠正并进行正音练习,注意正确的示范朗读,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对于一些疑难字的读音问题要多查字典词典和有关资料,学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具体分析处理,从而准确把握其读音;对于文中遇到的多音字要提取出来,区别意思,选择正确读音;对于有些音变的字,教师要重点讲解字的音变规则,在读中体会并加以训练。例如:“一”在单念或末尾念原调即阴平,如“第一”;在去声前变阳平,如“一日”;在非去声前变去声,如“一年”。另外对于文中出现的轻声的音节、儿化音节或其他变音,教师也要示范带读。

教师在作业设置时,要注意读音与写字结合训练。尝试读拼音写词语,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正确读出词语或句子等题型训练,让学生在练习中强化记忆,从而提高认读汉字的正确率。

二、学生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别字的主要原因及解决方法

(一)学生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别字的主要原因

1.同音字混淆使用。同音字混淆导致学生写错字最为严重。例如:“以前”与“已前”,“彩虹”与“彩红”,“笔记”与“笔计”,“莫名其妙”与“莫明奇妙”,“圆”与“园”,“完”与“玩”,“在”与“再”等。

2.观察不仔细、书写不认真或教师教识字时没有强调过笔画的顺序,学生丢失笔画和添加笔画严重或书写时笔画不到位。例如:“神”字的部首写成多一点的“衣”字部首,“春”下面写成“目”,“具”会把上面的三横写成两横,“琴”字的下半部分写成“令”,“就”会在“尤”的竖弯钩上多一撇等。还有,“争”中间的一横比较长,要出头,学生没有注意到,“寓”字的第十一笔是提,学生会把竖、提两个笔画写成撇折一个笔画。

3.形近字的混淆使用。这些字看似相似,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例如:“拔河”写成“拨河”,“厕所”写成“侧所”,“竟”写成“竞”,“未”写成“末”,“已”写成“己”,“族”写成“旅”等。

4.受熟字的部件负迁移影响。小学生易受熟字相似部件的干扰,常常把一些字的部件写成熟字部件。如:“游”字右边写成“放”,“湖”字右边的“胡”字写成“故”,“漂”字右边的“票”写成“要”字等。

5.改变字的建架结构,书写错误。例如:“落”上下写成左右,“蓬”上下写成半包围等。

6.小学生写错别字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商家为了标新立异,故意使用一些错别字,将正确的字换成它的谐音字来为自己的商品宣传。例如:服装店的“衣衣不舍”,饮料广告上的“引以为荣”,蚊香广告上的“默默无蚊”,美食城上的广告“食全食美”等。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这势必会给他们造成不良的影响,使他们产生错觉,认为电视、广告、标牌上用的肯定是对的,产生以假乱真的现象,导致学生写错字。

(二)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别字的解决方法

针对低段学生观察中无意性和盲目性较强现象。教师在教学生写字时对难字或易写错的字要有预见性。备课时要把本课中难写的、易写错的生字标记出来,让学生找出他们认为难写的字和一些易写错字的笔画、笔顺,并留意观察,在写字的时候就会格外注意,从而降低写字错误率。例如:“春”是“三人日”组成的字,“赢”是“亡口月贝凡”组成的字,“直”字里面有三横等。

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可比较形近字,学会“举一反三”。例如:学“棵”这个生字时就可以列出相近的字“课”“颗”区别识记,为了加深理解可以给这些字分别组词。如学“饱”字时可以列出“跑”“泡”“炮”“抱”等组词,根据形声字的结构特点区别理解识记。教师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选择本课生字中易出现与形近字混淆使用的生字。不需要每个字都找形近字区别。过多区别形近字会影响学生学习新字的效率和进度,同时应注意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以前学习过的形近字点读即可,无需再逐一讲解组词。学生对那些形似的字,就能正确区分使用。

同音字结合字义、字形比较学习。例如:“在”和“再”的区别,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哪里”用“在”,“再见、再一次”都用“再”。同音或音近的固定词语还可以区别牢记,例如:“集体”“班级”“竞赛”“究竟”“既然”“立即”等。

为了强化区别和正确使用的效果,学生可以对教师所讲的形近字和同音字做笔记。记录下来的字,要定时巩固读记。教师要及时指出学生写错的字,学生要及时订正,从而减少错别字的出现。最后通过练习有效巩固记忆。辨字组词,给生字加偏旁组词,找出文中的错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