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工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汽车制造工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汽车制造工艺

汽车制造工艺范文1

>> 提高《车工工艺学》教学效果浅析 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提高“食品工艺学”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实践 谈《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模块教学法 浅谈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化妆品工艺学》课堂教学效果 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探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方法探讨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浅议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模式的探索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方法探究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方法漫谈 关于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方法 中职《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探讨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方法 如何提高《模具钳工工艺学》教学质量 提高《钳工工艺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措施 从“会学”到“会用”---谈高职旅游英语口语教学效果的提高 谈转变观念提高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 探讨如何提高机械制造实践教学效果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中国汽车报,.

[3]秦训鹏,华林,杨波等.制造工艺学在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分析[J].大学教育,2013.

[4]冯能莲,牛礼民,宾洋等.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2).

[5]王荣先,万玉琼等.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4(1).

[6]周煜,徐国艳,王建等.“汽车制造工艺学”实践教学模式新探索[J].中国建设教育,2015.

[7]吴亚兰,郑忠才,罗映等.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汽车制造工艺学》教学方法探讨[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26(3).

汽车制造工艺范文2

关键词:汽车制造;工艺标准化;重要意义

一、汽车制造中工艺标准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工艺标准化指代生产过程中完成产品的流程及工艺设计,是大部分工艺企业的核心。而汽车制造企业相对于一般的企业,其规模庞大,生产周期长,对产品的安全系数要求高。所以,工艺标准化在汽车制造业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在汽车制造业中,其工艺标准化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主要有两部分。一方面是精益规划管理,它对前期的汽车生产做出管理及规划方案,会直接影响整个生产流程以及最终汽车的质量。另一方面,则是对汽车制造过程中最常用技术的标准化,涉及冲压、装焊、涂装等,它们的标准化对汽车制造的效率及企业的经济效益至关重要。如此,企业就应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将精力主要分布于这两方面,才能建立科学完善的标准化工艺流程,助力于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精益规划管理,为汽车标准化制造全程护航

精益规划管理是汽车制造工艺标准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汽车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的大管家。顾名思义,它主要的任务就是对汽车的生产精益求精,做出完美的规划,为接下来的实际生产提供指导。

(一)标准化的精益管理规划是应对市场竞争的法宝

市场瞬息万变,企业要想在在商海中谋求稳定的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应对策略。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只有将管理规划工作提升到标准化水平,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知彼方面,强调的是企业要对整体的外部大环境有足够的调研和分析。作为一家汽车制造企业,首先应时刻保持对竞争企业的产品及其动态的关注,如对手公司的汽车制造量以及销售量、对方产品的性能以及口碑等,都掌握第一手数据。其次,是对客户心理有足够的认知,这可以通过足量的市场调研达到,而且应注意,针对不同的受众,其心理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所以需提高市场分析的频率和范围。总之,标准化的精益管理规划,其背后一定有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撑,才能针对市场的波动以及对手的应对做出合理的应变。

在知己方面,也不可掉以轻心的。企业的规划中,只有对企业内部员工情况以及生产设备水平有所掌握,才能结合实际做出最优化的生产调配。在汽车企业的生产中,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大,若缺乏标准化的分析与规划,不免会出现人力以及器械的浪费,对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极其不利。

(二)标准化的精益管理规划是科学管理的前提

管理企业永恒的主题,对汽车制造企业更是如此。而标准化的精益管理规划就是企业管理人员发号施令的直接来源。首先,只有基于一定的管理规划,企业管理者才能依据这些方案对生产做出科学合理的调度。其次,如果没有标准化的精益管理规划,当遭遇突发状况时,前后无法及时关联,企业决策者又如何能从容面对,正确决策呢?最后,如果没有标准化的精益管理规划,则生产过程中,资金的流动及分配就无法预见,没有合理的预期,无法衡量的生产效率,会危及企业的再生产,动摇企业的生存。

三、标准化的生产过程是汽车制造的命门

整个汽车制造工艺中,包括冲压,装焊,涂装,总装,所以,一个标准化的汽车生产工艺,需严守每个生产流程。

(一)标准化的冲压

汽车冲压的目的在于促使金属塑性定型,车身上的许多构件,诸如各种覆盖件、结构加强件、车内支撑件等,都与冲压技术的应用有所结合,显然,冲压工艺的标准化水平对汽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更进一步说,冲压工艺强调的是对冲压器件的尺寸大小以及工艺的高要求,尤其是随着现代材料学的发展,各种复合型材料层出不穷,所以也使得现代冲压技术不断革新,企业一定要把好冲压的风向标,及时更新自己的冲压技术,才能在起点获得先机。

(二)标准化的装焊

装焊是汽车制造的核心所在,首先在焊接过程中,零件缺乏有序的管理和存放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焊接的进度。基于此,企业建立电子数据库,对焊接夹具零件的数量、型号等建立完备的数据库,并在仓库中对应存放,以加快焊接工作的完成。其次,实际生产过程中,汽车制造企业所购买的焊接夹具在型号、规格上有所偏差,使得成品汽车在源头上就不标准,出厂的质量差强人意。所以,为了从根源上解决这一症结,企业应致力于从根本上杜绝它,即严格把控焊接夹具的标准,保证整个汽车工艺流程的标准化。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对焊接工人的专业培训,对工人的焊接技术,企业应树立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如此才能确保焊接工作沿着标准化的轨道前行。

(三)标准化的涂装

汽车涂装直接影响汽车的美观,进而决定汽车后期的销售,所以也是标准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一方面,涂装前需要有一定的处理工作,千万不能忽略,如处理不当,会影响车身着色。另一方面,对涂装过程中的,涂装漆料的选取也要按照严格的工艺标准,尽量选一些绿色环保的涂漆和材料,以保证车身良好的外观性能,从长远来看,也会为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标准化的总装

前面的流程中,汽车的各大部件已经齐全,而最后的总装环节,无疑就是临门一脚,正因如此,总装才受到重视。总装看似是个全局的工作,但细想会发现,它也是个及其需要细化的工作。任何一个拼装的不标准或是零件遗漏,都会直接导致车辆质量降低,且极可能会引发售后行车的安全事故,所以,在总装过程中,严谨和责任心是必须要严守的准则,切不可粗心大意。

综上所述,工艺标准化在汽车制造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企业如果能洞察其中的奥妙,抓住根本,顺应时势建立严格的标准化工艺流程,必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这也警醒众多的汽车制造企业,未来谁能主宰商场,标准化才是唯一准则。

参考文献:

[1]黄守道,吴玉庆,许凤等.汽车制造中环节的关系[J].科技传播,2013(14):79-79,88.

汽车制造工艺范文3

【关键词】汽车覆盖件;模具加工工艺软件

一、前言

汽车覆盖件是指构成汽车车身或驾驶室、覆盖发动机和底盘的薄金属板料制成的异形体表面和内部零件。它既是外观装饰性零件,也是受力剥壳状的受力零件。覆盖件的制造是汽车车身制造的重要环节。外覆盖件包括:四门、两盖、左右翼子板、左右侧围、顶盖。其表面质量要求为不允许有波纹、褶皱、凹痕、划伤、边缘拉痕和其他破坏表面美感的缺陷。覆盖件上的装饰棱线和筋条要求清晰、平滑、左右对称和过渡均匀,覆盖件之间的棱线衔接要吻合流畅。这样的一个标准就已经决定了汽车覆盖件模具也需要达到相关标准,对形位精度和表面质量都提出了一些更高的要求。一个汽车覆盖件一般需要经过拉延、修边、冲孔、整形翻边等工序才能完成冲压成型,因此汽车覆盖件模具大致分为拉延模、修边冲孔模、整形翻边模,每一套的模具又由不同部分组成。具体如下:拉延模:凸模、凹模、压边圈等;修边冲孔模:凸模、压料芯、修边刀、冲头等;翻边整形模:凸模、压料芯、翻边刀(整形刀)等。

二、制造工艺

(1)加工工艺确定。加工工艺其实是一个涵盖领域比较大的范畴,小到如何装夹,大到如何加工制造,都是由一个个工艺步骤组成。装夹要求:压板必须压在垫块上面,千斤顶叠加时不允许超过2个,即使压板下面不能放置垫铁,也必须加千斤顶辅助支撑,在使用千斤顶辅助支撑时,必须使用百分表在此处模具上校验零位,然后旋转千斤顶,查看百分表针有没有变动。一个完整而又先进的工艺应包含以下几方面:详细的加工对象名称;详细的公差精度要求;详细的加工步骤;严格的核对程序。(2)设备参数的选用。先进的加工技术与设备是提高生产率和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基础。数控加工已由单纯的型面加工发展到型面和结构面的全面加工。根据丰田、COMAU等汽车模具制造经验来看,一般由6台数控机床组成的加工模具生产线已基本满足整个模具系统的开发制造。从国内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大多选用的是日本大偎机床、SNK以及国内的沈阳机床为主。模具的粗加工、半精加工及精加工应在不同的机床上完成,其原因在于考虑其成本的情况下,不同的机床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3)编程策略选择。在数据、设备及加工工艺都相对完善的情况下,最能体现模具表面质量的一环便是在编程策略上,刀具轨迹在模具表面加工出来的情况是最能体现质量好坏的。在此,列举以下几点:合理的开粗方式如何实现,从而提升效率节约成本;不同形状的产品如何选择加工方式,从而实现质量的提高。以上两点,是国内覆盖件制造商共同面临的问题,由于产品要求及模具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多数厂家不得不面临以上此类问题。以门外板拉延凸模为例,用D50R25球刀、D63R8牛鼻刀开粗作比较,各参数如(表1)所示:

由(表1)结果得出,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与传统的球刀开粗相比,选用牛鼻刀是最为合适的,整体开粗效率提升约为32%,同时机床的受力稳定性、安全性等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在此,提出一个对覆盖件编程加工另一个理念:根据形状特征、区域重要程度选择不同的加工方式结合。以前门外板拉延凸模为例,单一的平行加工和三维偏置加工所显露的缺点是在刀路拐角处产生拐角折痕,这会使产品表面留下明显的刀痕,对于外板件模具来说,这是不允许的。而平行加工整体效果相对不错,但是在陡壁处会造成部分刀路步距不均匀,这也会造成局部型面加工不到位,影响模具表面质量。根据最新的理念,不同的位置选择不同的加工方式相结合加工,前门外板拉延凸模型面是通过产品区域用90°平行加工以及工艺补充面用三维偏置加工结合而成。具体的效果表现良好。根据实际加工效果显示,根据不同部位和特征选择相应的加工方式相结合,这样做的好处是关键部位刀路均匀,表面质量高,无折痕,减少刀具磨损,多刀路接刀部位无明显接刀痕,减轻机床负载。

三、结语

结合以上所述,通过对覆盖件模具新技术与新知识的积累与研究,使得本人认识到了创新和突破的重要性,要想使我们国家汽车覆盖件模具行业向前跨一大步,这需要我们有求新的渴望、创新的意识和刻苦的探索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模具行业摆脱老旧的工艺、守旧的思想。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机械制造业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 考 文 献

汽车制造工艺范文4

关键词:德国工业遗址;Emscher park;鲁尔区;用地;工业文化

Abstract: Germany's industrial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the industrial upgrade, Germany take the renewal and reconstruction measures actively, forming a unique cultural landscape and diverse industry after retrofit mode, with the policies, regulations and management way behind and so on are closely related. Based on the updated German industrial site of Emscher park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Emscher park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way, led to transform China's old industrial sites updated enlightenment.

Key words: German industrial sites; Emscher park; The ruhr; Land use; Industri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埃姆歇地区(Emscher)概况和发展历史

鲁尔区是德国最大的工业中心,人口大约 540万,面积4432平方公里。历史上鲁尔区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的传统老工业区。鲁尔区根据工业化程度可以划分为四个地区:南区、赫尔威格区、埃姆歇区和里普区。埃姆歇地区因埃姆歇河而得名,面积803平方公里,包括从杜伊斯堡到贝卡门总共17个城市,人口200多万。埃姆歇地区是重工业区域,工业历史长达150年。由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市场发生改变,鲁尔区工业变得缺乏竞争力,工厂关闭,工人下岗。其中埃姆歇地区受影响最为严重,生态恶化,失业率居高不下,80年代末失业率超过15%,为德国最高,社会问题尖锐。

1988年5月北威州政府决定举办国际建筑展,试图为这个地区的发展找到一条新路。埃姆歇园国际建筑展(以下简称埃姆歇公园Emscher park)从1989年开始,1999年结束,历时10年。在卡尔·甘泽尔教授的领导下,埃姆歇园公司在长达 10年的时间里,与地方政府、国家和欧盟合作,规划并建成了埃姆歇河沿岸120多个项目。最初的4年间,它获得了 18亿美元的投资,其中60%以上来自州政府,还吸引了8亿美元的私人投资,总支出超过了 50亿美元。埃姆歇公园的更新目的是生态环境的复苏和改善、公共空间的整合和发展、工业文化的保留和继承。项目包括埃姆歇河的整治、工业景观的修复、废弃工业设施的再利用、商务公园和研究中心的建设等。

10年间,埃姆歇河混凝土河堤被拆除,自然植被被保留,河流从原来的工业污水渠变成了区域景观中的一条自然生态河道;创造了7条南北、东西贯穿埃姆歇地区的绿廊,为地区提供了开放空间;创造了一些自行车驾驶主题旅游路线,包括“工业文化之路”,它串联起了埃姆歇地区的老工业遗址,在提供休闲活动的同时增加了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对区域文化的认同感。

1999年,埃姆歇园公司被鲁尔项目公司所代替。该公司延续了埃姆歇园公司的目标和策略,在此基础上,努力创造一个更好的项目运作平台。2001年,制定了埃姆歇景观公园总体规划,延续了埃姆歇园国际建筑展成功的公园概念,为将来提出设想。它确定了区域发展合作框架下新的城市文化景观的更新和创造。

德国工业遗址Emscher park改造更新的具体方向

(一)Emscher park建设

埃姆歇公园是在上世纪20 年代建造埃姆歇河流域“绿带”的基础上扩建的,沿埃姆歇河规划建设了七个绿色走廊,建筑展结束后,2005年的总规还扩充了绿色走廊的面积和内容。在这些绿色走廊中,分布了大小规模不等的景观工程项目。通过这些景观建设,增加绿化和公共开放空间,以及区域内服务设施,营造出点、线、面相结合的景观综合系统。

除此之外,埃姆歇公园建设的另一个重点在于更新埃姆歇河区域退化的自然环境和衰落的工业景观。相比其他工业区和大都市区,鲁尔区有独特的发展历程,它并不是以商业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这里的绝大多数城镇是围绕工厂周围的居民区或工人住宅区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20世纪60年代经济结构转变以后,在区域内出现了大量的工业废地(棕地),这些棕地在工程技术和环境指标上较难改造成其他性质用地(如居住或商业用地)。另外,鲁尔区和其他大城市一样,正在经历郊区化,大量城市周边绿地和农田被占用。

因此,改造和利用已有的工业废地显得尤其重要。一方面,可以缓解用地压力,减少新建基础设施的费用。另一方面棕地利用可以与景观建设和生态改造联系起来,综合改造让原先废弃的工厂成为景观公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用这种方式,创造出多种多样重新利用棕地的方式:博物馆、新型企业的基地、艺术区。

这些举措改善了居住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进而吸引新兴产业(如高科技、制药、物流等)的企业在此落户。另外,通过改造还提升了区域吸引力和竞争力,改善了老工业区的名声。最重要的是,改造工业棕地并不是一味地大拆大建,而是有意识地保留一些工业遗迹,使之成为景观公园的地标,保留了鲁尔区的景观特色和历史痕迹。“工业遗产”成为埃姆歇区域甚至是鲁尔区的新象征。

(二)埃姆歇水系治理

埃姆歇河得不到治理,埃姆歇公园的建设和埃姆歇区域的复苏就无从谈起。鲁尔区内共有4 条河流穿过:莱茵河、鲁尔河、埃姆歇河及利普河。埃姆歇河作为主要的排水渠道,在工业化过程中,逐步被改造成开放式的水泥人工沟渠。在改造过程中,逐渐改变了原有的自然河床,建筑了水泥沟槽,从而彻底改变了埃姆歇河的生态系统。这导致了该区域的很多环境问题,如植物动物种类下降,从而导致生态环境不稳定。

埃姆歇河的重新自然化就是让这条人工河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重新回到工业化之前的生态景观。这是一项艰难的工程,最主要的问题是处理好防洪、排污和环境等诸方面问题。

首先在混凝土包围的河道转变为自然河床的过程中,将河床底部抬高,将水域面积扩大。根据每个地段的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生态整改方案,如增加沿河的河岸绿化、延伸的坡道、扩大沙滩、浅滩、池塘等水域面积,逐渐恢复埃姆歇河原有的生态系统,把沿河地区改造成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附表)。这样,也将大大降低埃姆歇河的洪水威胁。另外,埃姆歇河沿岸的生活及工业污水将不再排入埃姆歇河,而是通过地下排水管道,倒入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后,部分重复利用,部分经过净化后排入埃姆歇河。

(三)住宅区建设

近代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决定了埃姆歇区域居民的城市生活方式,在今天看来,这种过于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并不可取,对人的健康也没有好处,人们重新向往田园乡村生活。在IBA的努力下,实现了区域内“村镇化的生活质量”。传统的工人住宅通过改造,绿化面积提高了,居住环境改善了,住户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尤其是靠近埃姆歇河的住宅,原先在住宅市场根本没有需求,到现在供不应求,就是因为埃姆歇河变清了,环境变好了,基础设施也跟上去了。

(四)文化产业的发展

鲁尔区从20世纪50年代向科技服务业基地转变过程中,不断改善的生活质量及对文化艺术需求的增加,让人们对文化休闲场所的质量数量要求不断升级,一座座新博物馆、剧院和社会文化场所在鲁尔区建立起来,开始以公共投资为主,而后私人赞助越来越多。

鲁尔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阶层”,如艺术家、音乐人、设计师、建筑师等。区域内40%的文化产业就业人群属于这个“创新阶层”。这个阶层的特点是:人员年轻、职业灵活性强、企业规模小、抵御经济危机能力强。鲁尔区,尤其是埃姆歇地区对这些新新人群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即所谓的厂房文化(Loft Culture)。改建的厂房,甚至煤气罐,不仅外形特殊室内构造宽敞,相对低廉的租金也吸引着从事文化产业的个人和企业。更重要的是,工业文化在这些物质载体中具体化了,让身在其中的人对工业文化体会加深,与从前有了联系,而这点对营造文化产业十分重要。

德国工业遗址Emscher park改造更新中呈现的特点

(一)埃姆歇景观公园是充满活力的平台

埃姆歇景观公园尤其是新埃姆歇谷是埃姆歇地区乃至鲁尔区经济发展的载体。这里有对新经济充满诱惑力的空间,会产生大量的新的就业岗位,会发展成为充满魅力的城市区域。埃姆歇景观公园将充满活力的新区域与原来的旧工业区的重新利用可持续性地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住宅和商务区。公园发展给埃姆歇地区的各个城市提供了经济和城市发展的新视角。

(二)城市和农业区在这里成为一体———城市绿化区

埃姆歇景观公园发展了城市绿化区理念,用绿地将城市相连,由此也创造了城市建设一体化发展的新视角。公园的主人是居住在埃姆歇谷的城市地区的人们。保持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是埃姆歇景观公园规划的中心目标。这也包括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充满活力的市区、市民的积极参与、地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多种族的和谐共生。

(三)工业文化是公园建设的文化起点

工业文化是鲁尔区的标志之一,它的挖掘和展现是公园第一个10 年建设的基础。 工业文化如今对外界意味着形象的转变和成为旅游产品,对内代表统一的新文化娱乐项目。工业文化和工业本身也将是公园建设的第二个和第三个10年的文化载体。许多地区的文化活动通过埃姆歇景观公园交织在一起,公园使鲁尔区的文化气氛更活跃。博物馆模式很好的展示了该区域多个工业遗址,导游由原厂工人承担,能更真实感性地还原工厂的历史,同时也增强了社区参与感和认同感,使整个旅游区具有一种“生态博物馆”的氛围。鲁尔区埃森成为“2010 年欧洲文化之都”对埃姆歇景观公园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文化成果。

(四)公园的服务及休闲质量还在不断提高

埃姆歇景观公园将向所有人开放,每天约有50万人在他们去工作或去休闲的路上可以参观公园。到2010年所有鲁尔区北部的居民都可以在埃姆歇景观公园15分钟的步行圈内,这个目标实现的前提是完善的公园基础设施。

德国工业遗址Emscher park的改造更新带来的启示

(一)尊重场地原貌和历史,不是抹杀它而是为其赋予新的意义和诠释

Emscher park改造保留了场地的完整形态,经济上节省了巨大的拆除及重建的开支,并切保留了场地的记忆,使得场地的深度得到拓展,同时追加新的功能也使场地的意义得到进一步升华,这与国内一些大拆大建的作法形成鲜明对比。

(二)建立完整的景观序列,使部分与整体相互协调

场地本身需要景观序列,以达到内部时空及功能上的完整性;场地的建设还要考虑周边环境,以更明确地定位与周围形成有机整体,其中,彼得·拉茨提出的“景观句法”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

(三)公园管理者要有意识地整合到工业遗迹的再开发和利用中

Emscher park植物生长状况不受人为干预,管理者有意识地树立标牌等对植物进行保护并教育公众,这一点与中国当前普遍存在的将公园人为美化、净化、纯化的开发理念有着本质的差别。

(四)公园需推行积极的市场策略,保证活动的场所的实用性

Emscher park积极开展一系列市场营销策略,并且建立了非常实用的室内室外活动场所如潜水场、舞台、攀岩地等使游客可以切实感受到公园带给自己的便利,从而愿意前往。因此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从场所出发尊重游客需求,加以积极市场策略的辅助,才能赢得成功。

结语

综上,从Emscher park的发展历程来看,这场开展的如火如荼、有声有色的更新改造工程,它更新的范围不仅扩展到它所在的环境,还扩展到人们精神文化的层面,从场所的层面阅读和认知工业历史和工业文化。因此,延续工业地段的场所感,表达工业场所精神一直是德国工业遗址保护与开发的重要目标。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开发策略和措施,如工业遗址的多类型开发、旅游路线的体系化、多种资助来源等,展现独特的工业文化,维护人们的记忆和情感,强化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为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竞争的压力,各大城市都在积极地调整产业用地布局。在这种背景下,对工业遗址的转换和利用,对文化和空间的保护和重新认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对工业遗址进行适当的转换,满足新的功能需求、审美需求才能确保它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德国的相关经验无疑会为解决城市更新发展中的工业遗址的保护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蔡海燕,彭震伟.德国埃姆歇地区的空间、生态和经济更新——从埃姆歇园国际建筑展(1989~1999)到埃姆歇景观公园规划(2000~2010)[J].现代城市研究,2007.4.

[2]刘伯英. 城市工业用地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迪特·哈森普鲁格著.刘崇译.德国在后工业时代的区域转型———IBA 埃姆瑟公园和区域规划的新范式[J].建筑学,2005.12.

[4]范晓君,Dietrich Soyez,代姗姗.工业遗产的社会建构及旅游再利用:中国与德国的比较研究[J].思想战线,2012.6.

汽车制造工艺范文5

目前在汽车制造业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NdFeB永磁体,虽然这种材料具有很强的环保性能,但是这种磁体却特别容易破碎,而SPCC钢恰恰可以弥补该磁体的缺点,两种材料的激光点焊过程中选用的激光点焊设备为YAG激光器,脉冲用UnitekMiyachiLW50A型脉冲,最高功率在5千瓦以内,脉冲能量最大为50J,在激光器的激光照射下将装夹进行固定搭接。连接结束后,停止激光照射,对焊接接头利用浓度为4%的硝酸酒精进行处理,还有必要的打磨和抛光,之后利用电镜扫描仪对接头外观进行高效测量观察,确保接头硬度合理。镁合金薄板点焊采用的材料具有强劲的电导性和良好的传热性能。较一般点焊工艺,点焊面积大,直径大,接头容易贯穿工件,但是也有一些不足,比如面积较大的空洞。

(2)焊接机器人自动化柔性生产系统的应用。

汽车焊接的正向自动化柔性生产系统发展,其中的工业机器人较传统工艺更灵活,自动化程度更大一些,适合大规模的应用于汽车制造中,而同时汽车制造工艺的小批量、柔性化和多品种的特点,可以反作用于焊接机器人,促进其发展。在汽车制造中,用到的焊接设备主要有弧焊机器人和六自由度点焊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能够从自身存储库中自动抓换焊钳来适应焊装部位和焊装产品的各种要求。传输装置已经广泛应用感应导向小车,这种小车不需要人员驾驶,柔性化更强。因此,在汽车制造中等待我们进一步扩大焊接机器人的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在焊缝检测技术、焊缝跟踪技术和远程编程技术方面进一步突破,得到新的进展。

(3)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也广泛应用到汽车制造中多个环节。现阶段,自动化控制技术已经成为提高焊接设备性能的关键因素,随着自动控制技术在数字化焊机、焊接专机、焊接机器人和焊接电源中的广泛应用更加确定了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关键地位。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从根本上转换焊接生产制造方式,主要应用在焊接过程的策划和各种工艺参数的优化,以及焊接的应力预测、变形预测和焊缝评估。

(4)激光焊接技术的发展。

激光焊接技术最大的特点是无磨损,焊接效率高,噪音小,残余应力低和环保性能高,所以其在汽车制造过程中有待全面应用和进一步的创新研究。

汽车制造工艺范文6

关键词:汽车制造;生产过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1汽车制造的研发阶段

在市场的调研过程中,在确定了车型的市场定位与初步的工艺以及成本之后,就进入了对于汽车的设计阶段,对于设计阶段总体上包括,进行草图设计以及对造型进行设计这两部分。对于草图的设计一般状况下包括的范围是车厢,发动机,离合器以及变动器等等部件的布置。对于造型设计来说,主要包括着外形以及内饰这两方面。设计的同时要有创意以及灵感的草图,在这样的基础上就可以勾勒出完美的造型。在草图绘制完成之后,要制作油泥的模型。这种整车的模型大都是通过五轴的铣削机铣销出的。然后模型师根据设计师的要求对这种模型进行局部的修改。这种方案在确定之后,就会进入到工程的设计阶段。对于共生设计来说,就是对于汽车的整体进行一种细化的过程,对于各个部件都必须需要不同的部门对其进行设计与开发。工程设计的基本过程包括布置设计以及对车身造型数据的生成,对发动机与车身,底盘,电器的工程设计。最后确定了汽车的设计的工作。在对汽车进行工程设计之后,就是样车的试验阶段。对于这种实验包括,性能的实验以及可靠性的实验,性能的实验就是验证在设计阶段中每个零部件在配装之后的性能,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解决。可靠性的实验就是对汽车的强度和耐久性进行试验,一般来说实验的形式为,试验场的测试,道路的测试等。试验阶段一定要认真完成,这个阶段关乎着汽车的最终质量。在这个阶段中,出现了差错之后,就会造成汽车的一些先天性的问题。在实验阶段完成之后,车型得到了同意,产品就会定型。在三个月内小批量的生产产品没有重大的问题之后,就会正式的量产。这样研发的工作结束了。

2 汽车制造的生产环节

在投产正式的启动之后,生产的流程以及各种设备和生产线的铺设都已经完毕了。这样新车就可以量产了。在汽车的制造过程中,主要的包括着四种工艺,非别是冲压,焊装,涂装以及总装。冲压一般就是冷冲压,是最先运作的工序。就是使得金属板料在承受的状况下舍弃切离或者成型。首先要把钢板切割成合适的尺寸,之后进入到冲压成型的一种工序。对于每个工件来说都有一定的磨具,只要将各种磨具装到冲压的机床之后就可以冲压出各种不同的工件。模具的质量对于工件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冲压工艺的生产率很高,而且通过制造的零件的形状比较复杂但精度很高。焊接工艺主要就是将冲压好的车声板件进行局部的加热或者在加压的同时加热处理,形成车身的总成。在汽车车身制造过程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就是点焊,焊接工艺运行的好坏直接的影响到了车身总体的强度。对于点焊来说适用于一些薄钢板,操作的过程就是用两个点击对两个钢板进行加压使得钢板贴合在一起。与此同时使得贴合处通入电流进行加热熔化,这样接合的更加牢固。涂装工艺的最主要的两个作用就是,防止腐蚀以及美化车身。工艺进行的过程中操作比较复杂,技术的要求也比较严格。包括漆前的处理和底漆以及喷漆,烘干的工艺等。在整个工艺中使用的化学试剂比较多,同时也要控制着工艺的参数,对于油漆的质量和加工的设备要求也非常高。总装就是通过一定的步骤,将零件连接成各种部件,在把部件组装成汽车。装配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整车的性能。在这种工艺进行过程中必须的按照图纸规定的零部件的相互的配合关系,能够让零部件发到预定的性能。在经过各模块的配置以及零部件的安装之后,对车轮的定位以及车灯的检测调整后,汽车就会生产而成了。

3、汽车车身制造过程中的工艺同步工程

汽车车身制造过程中的工艺同步工程,主要是指产品环节的工艺同步工程和制造环节的工艺同步工程。(1)产品环节的工艺同步工程,即工艺可行性分析或者是工艺并行工程,目前已经在汽车企业中实施。(2)制造工艺同步工程流程。产品研发部门为汽车制造系统的冲压、焊接专业部门提品数模或者产品图纸,冲压、焊接专业分别制定出冲压工艺预案和焊接工艺预案,各部门针对工艺预案进行交流,从而最终制定出冲压工艺方案和焊接工艺方案。综上所述,在汽车车身制造过程中,工艺制定是整个制造周期的开始,工艺制定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汽车制造的效率、成本、周期等等。而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冲压、焊接、涂装和总装工艺,每一道工艺不能独立完成,必须相互协调,相互信任,进行有效的工艺信息的交流,最终制定制度化、流程化、系统化、细节标准化的工艺同步工程,最终实现车身开发与制造工艺共同作用,设计和制造出成本低但是质量高的车身结构,进而为整车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4、驱动桥与悬架的设计与制造

驱动桥位于动力传动系的末端。它的基本功能是增大由传动轴或变速器传来的转矩并将动力很好的分配到转轮上。悬架是将车身与车轮连接起来的一个部件,少了这个部件车是不能被组合起来的。

4.1驱动桥的设计

驱动桥处于动力传动系的末端,其作用就是为了增大由传动轴或变速器传来的转矩。在驱动桥的设计上主要分为主减速器设计、差速器设计、车轮传动装置设计、驱动桥壳设计这几个方面。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满足驱动桥的外形尺寸要精小来避免与地之间的接触,传动件的工作时要平稳有序等设计要求。

4.2悬架的设计

在悬架的设计上应该注意在汽车行驶时应该保持汽车的平稳性,这就需要在接口上增加重量。汽车在道路上加速时应该减少车的倾斜,近些年来汽车设计师设计出了一款主动悬架,这款悬架可以更好的在车中保持姿势来减少倾斜。

4、汽车制造过程中的供应物流

汽车生产完成之后就会有一系列的供应问题。在我国的汽车供应链中,之前一直使用着供应商关系与供应管理的方式。这样就与国际上的汽车制造的企业拉开了很大的差距。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对于物流的模式来说,对于强性的使用第三方物流的模式不是很行得通的。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有机的结合厂供销一体化的物流模式以及第三方的物流模式并综合两者的优点,这样就会解决一些汽车物流方面的问题。在汽车制造的整个过程中,内部的物流工作要求制造厂进行负责,对于制造厂中的原材料以及零部件的供应物流来说都是通过第三方专业的物流公司进行负责的。对于汽车的分销物流中的一部分也是由第三方的物流公司对其负责。而另一部分要制造厂自己负责完成。最后就会有个过渡,直至第三方物流公司全权负责。随着我国的汽车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汽车工业整体的生产技术水平也不断地提高。对于汽车的制造业来说就有了以后的发展趋势。包括汽车的零部件的国产化率将会不断的提高,这样就有利于汽车供应物流的环节周期变短,成本也比较低,优化供应的流程。对于汽车供应链中信息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汽车的制造商都对于汽车的供应链以及对汽车物流的管理比较重视。对于汽车制造的企业在汽车的物流成本方面投入了很多考虑。更加注重供应链的总成本以及总库存和加快建设信息化的汽车供应链的脚步,大力的提高汽车制造企业的信息化的技术水平,并利用这些信息化的技术将汽车供应链中的资源进行合理有效配制。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应当具有更加雄厚的物流的基础设施以及设备,并具有先进的物流信息的平台与丰富的物流管理方面的经验。

4 结论

汽车制造业作为中国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其技术发展在新时期备受瞩目。汽车制造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汽车的质量,同时各个工艺之间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参考文献:

[1] 钱振为.21世纪中国汽车产业[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3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