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大王哈默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石油大王哈默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石油大王哈默的故事

石油大王哈默的故事范文1

读了课文《尊严》后,哈默对我的影响十分深刻。这不光是因为他是石油大王,而是他做人的这种骨气,这种人格魅力让我由衷的佩服,也值得我们去学习。

课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再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获取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读了这个故事,我认为哈默的成功全取决于他的尊严。试想一下,如果哈默像那些逃难的人一样,杰克逊大叔会把他留在自己的在庄园吗?如果哈默被留在庄园后,安于现状不去努力,哈默会有他辉煌的今天吗?

做人就要有骨气,而哈默的尊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我要以哈默为榜样,用尊严创造财富我们无论怎样贫穷,或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丧失尊严,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爱劳动、爱学习,积极向上,不做损害别人的事,不要随便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时时刻刻用言行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有些人,不爱劳动,不爱学习,甚至偷别人的东西,这种人以后是不会有出息的。我们要像哈默那样意志坚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有尊严,有了尊严,就一定有机会取得成功。而有些人却恰恰相反。有些人因没钱而去偷钱。其实,这样并不能使家里富裕起来,只会越来越让别人看不起。尊严就是一个人的脊背,一个没有尊严的人,永远抬不起头,会受到别人的歧视;一个没有尊严的民族,也不能繁荣昌盛,只会越来越贫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尊严,这才是真正获得了一大笔的财富。

石油大王哈默的故事范文2

叶圣陶先生是这样理解“语感”的:“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他还说过:“文章是无形的东西,只是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了这白纸上的黑字,所以会感到悲欢,觉得人物如画者,全是想象的结果。”由此可见,语感的训练脱离不开阅读的教学,它以阅读教学为载体,以思维的激活和训练为重要的手段,将发展思维和训练学生的语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最终真正理解文艺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

一 领会道理,唤起想象,培养语感

理,即作品中深蕴在形象、情怀之下的、能呈现生活本质的规律,也就是作者创作的根源,对社会人生的态度,或是领悟到的“人生哲理”。语言的迅速感受力,更是对文章深层意蕴的开掘与顿悟。

如《尊严》一课讲述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最后镇长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里的“富翁”指的是拥有大批财产和亿万金钱的人吗?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便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认为这里的“富翁”指的是尊严,是拥有尊贵的人格,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哈默正是具有这种精神财富的人,杰克逊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觉得这个年轻人有骨气,目前的穷困只是暂时的,但凭他的骨气和毅力,能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学生将自己的心情、思想与作者相融合,挖掘出了文章的思想内涵,深刻地认识到: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更可贵。这样,学生从中得到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还陶冶了思想情操。

二 积累语言,注重朗读,表达语感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量感性认识,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我们培养学生语感离不开语言文字,同样表达语感也要借助语言。既然要借助语言就要先获得语言、只有在大量语言积累的前提下,在表达时才有可供驱遣的材料。因此,抓表达语感的关键,就要抓住语言的积累,以大量阅读、学习他人语言表达的精妙为基础。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内容丰富多彩,如人教版第八册教材中,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如《桂林山水》中描写山水风光的词语: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怪石嶙峋……《七月的天山》中描写雪水、溪流、树木、野花的词语:五彩斑斓、蜿蜒无尽、重重叠叠、斑斑点点、幽静、柔嫩、绵延、绚烂……其他文章中形容人物性格、神态、品质的文章中,如闷闷不乐、面呈菜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脸色苍白、愚不可及、气喘吁吁、骨瘦如柴、异想天开、随心所欲、若无其事、聚精会神,或是其他词语:如争先恐后、踌躇不前、鱼贯而出、响彻云霄、叫苦不迭、不折不扣、轻而易举、欲出又止、横七竖八、以防万一、永驻人间、飘飘悠悠、歪歪斜斜、断断续续、模模糊糊等等,对于这些优秀文章中的优美词语、句子、段落,应加强课内阅读、积累,同时需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从课外阅读中汲取知识,丰富自身的语言积累,感受语言的熏陶和感染,为表达语感奠定了基础。

另外,要加强朗读,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领略作品的气势和文法,探索语言内在的含义、情味,理解言外之意,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得流利、有感情,要做到揣摩词句、领会意境。这样学生的语感在朗读、揣摩、领会、联想、想象、感受、体味、认识中受到训练,得到发展。

《桂林山水》一课描写漓江的水时,先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后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无法与漓江的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的景色迷人。在朗读时要强调漓江与众不同,“这样的水”,语气要重一些;接着用排比句式、比喻的修辞方法,呈现出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读的时候,语气舒缓,读出对它的喜爱、赞美。开始,学生读得不到位,教师可先范读,然后指导学生练习朗读,采取引读等方式,以此来感悟漓江水的秀美,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石油大王哈默的故事范文3

关键词: 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教学情境 创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学校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新的尝试和研究。如丰县孙楼中学代安珍主持的《初中思品课堂教学问题化研究》,杜郎口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课堂教学的研究》,安图县第三中学教学组组织的《小组互动,分步达标课堂教学的研究》,等等。针对我校思想品德教学实际,在市教师进修学校思想品德教研员的主持下,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尝试与研究”,通过实践与研究,我深深认识到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尝试”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

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1]。

因此,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必须在课堂上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调动全体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习热情,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人人都学,人人都能学会,实现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2]。

一、创设导入情境,让学生达到认同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当从课堂导入部分下工夫。精彩有趣活泼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使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要求,集中学生的思维方向,而且能启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效果,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进行换位思考,切身体验、感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从主观上意识到自己应该怎么做。学生要想在课堂上有所收获,首先在主观上就必须认同上这节课有意义、有价值,然后才会接受并融入课堂中。

如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二框“告别依赖,走向自立”,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明确依赖思想的危害,知道培养自立的方法,初步形成学生管理自己学习生活的能力。现在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提高,且多数是独生子女,在他们的意识里,家长不用我们做什么,也没有什么可做的,感受不到从小培养自立能力的好处,也并不认为由父母包办有什么不好,看不到依赖思想的危害。所以,要想让他们认同“告别依赖,走向自立”这一观点很难。在导入部分,我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我们应当自立,依赖思想有危害。我采用了一个典型的实例来创设情境: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与30名中国孩子在内蒙古一起参加夏令营探险的较量。在我讲出较量结果之前,先让大家猜一猜,到底谁能胜出。当然,出于爱国心,大部分学生会说中国队胜出。紧接着,我给出中国和日本两国孩子在途中的不同表现,再次让大家来判断结果。随着事件的发展,学生能得出中日两队的不同表现,一个是依赖思想严重,一个是能自立。这时,我趁热打铁对学生进行了一番爱国主义教育,与很多发达国家的青少年一代相比较,我国的青少年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中国要想在以后的国际竞争中立足,我们的青少年从现在起就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向别人学习,少年强则国强。到此,学生的爱国热情高涨,大家都不愿意输给别人,认识到“告别依赖,走向自立”的必要性。从这个情境中再进入本课的学习,大家都会特别认真,因为,学生从主观上已经接受了这个观点。

二、创设案例情境,让学生感悟生活

初中学生认识事物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他们的认识规律,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乱扔乱弃行为,在讲“责任角色同在”这一节时,我让多名学生在教室里模拟了乱扔乱弃的情境,指派了三个学生承担捡垃圾的角色。做完这一切之后,我请那些“乱扔乱弃”的学生谈感想,他们讲:“随手丢垃圾的感觉真好,既方便又轻松。”而捡垃圾的学生说:“捡垃圾真是又辛苦又生气。我前面刚捡完,他们在后面又扔了,气得我都不想捡了。由此,我想到清洁工人,他们每天辛勤地打扫路面,而我们却随手乱丢乱扔,真是不应该。”至此,模拟情境的目的达到了。我告诉学生,今天扔垃圾的人,明天可能就是捡垃圾的人。“责任与角色同在”,责任规定了一个人应当做的事情,同时,责任告诉了一个人不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在社会中生活,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往往都意味着一种责任。从生活中获取事例,在扩展辨析时,让学生用自己学到的正确价值观来明辨是非,既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帮助他们选择了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质疑、解疑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主体,应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认识新的问题,并学会从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分析同一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凸显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现实之间的反差或不协调,使学生关注,进而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抓住一些有利时机,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与研究价值的问题,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一课的教学中,开场教师就设置了问题情境,第一次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成为富翁吗?谁能给老师说出几位世界首富的名字?他们是怎样成为世界首富的?”教师不急于给出否定和肯定的答案,而是创设悬疑情境,开始陈述故事:“从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第二次提出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学生讨论的观点还有很多,继续陈述故事:“只有一个人例外……我再给您派活儿。”第三次提出问题:“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辩论后出现两种观点:“一种吃完再干;另一种干完再吃。”故事继续……“不,我现在就做……完。”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和课文主人公的行为对照,引出“什么是尊严?”,再问“富翁=尊严?”,追问“哈默有尊严跟他后来成为石油大王有联系吗?你认为为什么?”。伴随着自我情感的融入、理解的加深,教学既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这样递进的设问情境,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使学生在经历的过程中,通过比较获得了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通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每一节课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此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实现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