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画情姚贝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画情姚贝娜范文1
画情姚贝娜范文2
必须让学生自觉的通过学习作品,提高情感感受、心理分析的能力。笔者曾经对几个大一班级提过同样的问题:学了六年的中学语文,是否觉得在心理分析能力方面有所提高?有个别学生点头,更多的是摇头或一脸惘然。面对的不是心理系的学生,何以提这个问题呢?因为这是中学语文课经常训练的技能,而这种技能是文学本质的必然要求。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主体,也是最为精妙的部分,诗词的最重要功能即是抒情言志。无论是课堂教学或考试,最经常问的问题即是这首诗(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作者如何表现这种情感?戏剧小说等叙事文学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中心,无论是课堂教学或考试,最经常问的问题即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什么?作者采用何种手法塑造这一典型人物?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情节及人物,这三者的互动关系既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原因,也已经提供了把握人物性格的基本思路。学生其实已经进行了很久的训练,只是他们不少人缺乏自觉性,更缺少把这种技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自觉。教师需要做的是,把作品作家分析与学生的所见所感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自觉性。比如陶渊明这一经典诗人,自然是文学史教学的重中之中。可是,他的精神境界实在不易为现代一个二十左右的学生所理解。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安贫乐道和崇尚自然是他人生思索的两大结论及人生支柱。这个扼要的结论要记忆当然是唾手可得,可如何让学生有比较真切的感受和丰富的理解呢?我在结合陶渊明生平及诗歌讲解了他本可以不贫而最终却主动选择贫的情况后,逐层提问并与学生讨论了下列问题:现在社会普遍存在着炫富现象,其心态是什么?(幻灯片放映各种比较典型的炫富行径)学生中有些同学需要勤工俭学才能满足基本的一日三餐,而部分学生追求时尚也感到钱不够花,他们对贫的理解有何异同?现在承受着钱财不足压力最大的恐怕是家长,他们的心情如何?贫属物质生活,道属精神生活。之所以能安贫是因为能乐道。可是,《管子》有“仓禀实而知礼节”的观点,强调充足的物质生活是提高精神境界的前提。美国心理学家亚拉伯罕•马斯洛提出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其基本观点也是只有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之后才能实现更高级的精神需要。陶渊明的精神境界显然与《管子》、马斯洛的观点相反。那么陶渊明的精神境界是个别人才能实践还是具有普遍意义?笔者试图尽量拓展学生思考的空间,从思考陶渊明这个具体的人上升到普遍人性的高度,试图加强书本与学生私人性、社会性生活的联系和“阐释循环”,把学生“卷入”这种循环的理解过程,提高他们对自我、他人、古人的整体感受、认识。增强学生提高情感感受、心理分析能力的自觉性非常必要,是提高学生精神层次的必要条件。人对自我的认识,似乎最为便利清楚,其实不然。因为人的内心丰富复杂且瞬息万变,自己比别人更能感受自身内部的繁复变幻,而正是感受到的这种繁复变幻才造成理解自我的困难。认识自我又至关重要,因为对自我的准确认识是规划人生的前提,是哲学意义上的自觉人生的前提。如何认识自我?没有一定的心理分析能力,认识自我基本上成了一句空话。理解、宽容是美德。推及固然可以及人,但需要一个前提,即对自我有所认识。况且,即使满足了这个前提,人与人并不全同,年龄、性别、职业、地域乃至等因素都会造成出乎意料之外的沟通障碍。如何理解、宽容他人?缺乏一定的心理分析能力,理解、宽容基本上成了一句空话。中文系并非心理系,在心理分析方面,无法也无须达到心理系学生的专业要求,因为专业化是把人的心理当做认识对象加以客观冷静的分析,流弊便是感同身受的共感同情的缺失,而这却经常能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而拥有。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高情感感受、心理分析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二
现在网络相当普遍方便,通过电脑或手机连接网络,浏览网络文字资料、欣赏影视、歌曲占据了学生大部分课余时间。网络文化的浅俗与选择的多样化,以及阅读欣赏的碎片化微浅化,更使许多学生对古代文学保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因而如何和网络文化“争夺”学生变成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一味的强调古代文学经典的意义而排斥网络文化并无多大意义,这只能加剧古典作品与学生的隔膜。不了解学生为何以及如何接受网络文化,也违背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不悱不启等教育原则。或许更妥当的方式是把网络文化吸纳进课堂,通过与古代文学作品的循环阐释,一方面以之丰富对古代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以古代最优秀的作品作为标尺权衡网络文化产品。谨举几例试加说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颇为兴盛,其原因,《中国文学史》以为“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是其兴盛的土壤”,“志怪小说适应了宗教宣传的需要。也提供了闲谈的资料”,而对于“搜奇记异的兴趣”点到即止。这个解释并不全面。笔者请学生暂不去考虑小说、影视等艺术方面的差异,尽量举出目前流行的志怪影视作品。学生不出所料地立刻举出了《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倩女幽魂》等中国作品,但也仅此而已。笔者反问“外国难道没有类似的作品吗?”不少学生“噢”的恍然大悟,陆续举出《哈里波特》《指环王》《蜘蛛侠》《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以及外国流行的超人、吸血鬼、女巫等题材。继续询问:“奥斯卡获奖电影里面没有志怪电影吗?”学生沉默。笔者举出《人鬼情未了》《千与千寻》,由《千与千寻》再带出宫崎骏的《幽灵公主》、《偷东西的小矮人》,以及其他人气动漫,比如连中央电视台新闻都给予报道的《火影忍者》。如此多的志怪影视,同样的为不同民族、地域、性别、宗教的观众所喜欢,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人类对奇异乃至神秘事物的喜欢是如此的普遍而强烈。教材对这一点强调并不够。对南北朝志怪小说里时期的几个进入仙境故事,如《拾遗记》里的洞庭灵洞、《后搜神记》里的桃花源、袁相根硕、《幽明录》的阮晨刘肇等,它们的叙述模式、主题等进行归纳,并与电影《黑客帝国》进行异同比较。比如想象,南北朝的仙境与当代网络这一虚拟空间,同为想象,但差异在于一以神仙方术为基础,一以现代电脑科技为基础。现实知识技能为想象提供资料,也限制了想象,想象并非真的天马行空。又如讲《史记•项羽本纪》至项羽进入咸阳后的暴行:“居数日,项羽引兵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项羽“屠咸阳”“烧秦宫”“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等行为都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日本侵华三光政策的酷虐。实际上类似的还有非常明显的法西斯的种族灭族大屠杀。西方反省二战的影视很多,笔者展示了《辛德勒名单》和《生死朗读》的部分剧照。这样,学生对于植根于复仇、本能(暴力、财富、性等)的掠夺和毁灭行径有较真切的感受。《孔雀东南飞》学生在中学学过,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都比较熟悉。笔者提前让学生了解改编的一般原则和重温自己印象深刻的影视,把《孔雀东南飞》改编成电影,然后课堂讨论。讨论形式是一位同学陈述改编的意图及如何改编,第二位同学先对上一位同学进行评论后再作自我陈述。依次类推。学生的反应都相当热烈。在归纳同学们的种种陈述时,学生们发现了不少问题:改编与原著的关系如何?诗歌与戏剧在刻画人物和叙事方面有何异同?改编是以故事、还是以刻画人物为主?从这些课堂教学中,笔者看到一个现象,这些影视作品都相当流行,学生都或多或少看过听过,但艺术形式、国别、时代等因素造成他们思维的阻塞,导致他们认识的碎片化、表现化。只有老师有意识地引导,是能帮助他们突破种种阻塞,超越现象而深入事物的本质。古代歌诗舞合一,儒家非常强调乐教的作用,以为能感天地动鬼神、经夫妇成人伦,移风易俗等,学生以为极其夸张。远古社会情形不易弄清楚,但如果以今准古,似也能得其仿佛。民间较大规模的祭神,仍然有歌、舞、剧等方式娱神,即所谓“感天地动鬼神”。听歌跳舞并非年轻人或有闲阶层的专利消遣,现在以如火燎原之势蔓延中国城市农村的广场舞,岂不是显示出舞蹈对中老年妇女的巨大吸引力以及移风易俗的精神力量?诗歌由四言到五言、由杂言到齐言、词曲的长短,句式的变化都跟音乐有密切的关系。这是相当专门艰深的学问。比如把姚贝娜演唱的《采莲曲》(电视连续剧《甄嬛传》插曲)跟汉乐府《江南》比较,民歌《康定情结》和《茉莉花》的歌辞是杂言,但《兰花草》却是整齐的五言,并非言辞有修饰色彩。通过这些现代歌曲的分析,学生对于音乐与诗歌的关系便有些粗浅的感性认识。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写景的能手,除了一写田园景观一写山水这一明显区别外,两者最重要的区别是一写意一摹形。写意与写形本来是对绘画术语概念的挪用,并且通过画作,容易先有一总体印象,所以我比较陶谢诗风之前,先就选择的几幅画进行力能所及的说明。又比如宫体诗的一大题材是描写女性,态度客观、笔触精美细腻。笔者在讲解萧纲《咏内人昼眠》后,举出法国大画家名作《大宫女》作为比较。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