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雪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雪的诗句范文1
描写下雪的诗句1
1、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元稹《南秦雪》
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3、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余雪》
4、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5、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6、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7、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杜甫《公安县怀古》
8、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连处士墓》
9、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10、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11、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孟郊《苦寒吟》
1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13、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李商隐《对雪二首》
14、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元黄庚《雪》
15、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16、雨雪瀌瀌,见晛曰消。——《诗经小雅角弓》
17、商山风雪壮,游子衣裳单。四望失道路,百忧攒肺肝。——孟郊《商州客舍》
18、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19、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踏莎行》
20、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21、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22、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23、帘外雪初飘,翠幌香凝火未消。独坐夜寒人欲倦,迢迢,梦断更残倍寂寥。——沈佩《南乡子》
2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5、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26、南窗背灯坐,风霰暗纷纷。寂寞深村夜,残雁雪中闻。——白居易《村雪夜坐》
27、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28、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29、恰当岁日纷纷落,天宝瑶花助物华。自古最先标瑞牒,有谁轻拟比杨花。密飘粉署光同冷,静压青松势欲斜。岂但小臣添兴咏,狂歌醉舞一家家。——张义方《奉和圣制元日大雪登楼》
30、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1、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2、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韩愈《李花二首》
3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5、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6、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入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37、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
38、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9、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40、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41、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风雪苦相欺。——李九龄《寒梅词》
42、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清洪升《雪望》
43、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4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45、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曹操《苦寒行》
46、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47、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48、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49、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刘驾《苦寒吟》
50、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51、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李白《冬日归旧山》
52、钟陵风雪夜将深,坐对寒江独苦吟。流落天涯谁见问,少卿应识子卿心。——韦庄《钟陵夜阑作》
53、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54、窗外正风雪,拥炉开酒缸。何如钓船雨,篷底睡秋江。——杜牧《独酌》
55、天山雪后海雪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56、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罗邺《早发》
57、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白居易《雪夜小饮赠梦得》
58、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雪吹得香零落。——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59、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陆游《金错刀行》
60、梅花大庾岭头发,柳絮章台街里飞。——李商隐《对雪二首》
描写下雪的诗句2
1、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2、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时彦《青门饮·寄宠人》
3、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4、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李白《王昭君二首》
5、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黄景仁《别老母》
6、天仙碧玉琼瑶,点点扬花,片片鹅毛。——薛昂夫《蟾宫曲·雪》
7、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8、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9、俄而未霰零,密雪下。——谢惠连《雪赋》
10、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11、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
12、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13、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14、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白居易《村居苦寒》
15、飞雪过江来,船在赤栏桥侧。——吕渭老《好事近·飞雪过江来》
16、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17、雪霏霏,风凛凛,玉郎何处狂饮?——魏承班《满宫花·雪霏霏》
18、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李白《紫骝马》
19、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屈原《九章》
20、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马致远《寿阳曲·江天暮雪》
21、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2、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杜甫《野望》
23、脊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
24、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周朴《春日秦国怀古》
25、春田龟坼苗不滋,犹赖立春三日雪。——王士祯《春不雨》
26、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张衡《四愁诗》
27、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28、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杜甫《岁晏行》
29、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张孜《雪诗》
30、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31、霜雪兮漼溰,冰冻兮洛泽。——王逸《九思》
3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33、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古从军行》
34、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姜夔《暗香疏影》
35、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杜甫《岁暮》
36、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37、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苏轼《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38、阑干风冷雪漫漫,惆怅无人把钓竿。——姜夔《钓雪亭》
39、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屈原《九章》
40、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佚名《信南山》
41、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白居易《卖炭翁》
42、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3、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李白《折杨柳》
44、阁雪云低,卷沙风急,惊雁失序。——《永遇乐·探梅次时斋韵》
45、江上雪,独立钓渔翁。——李纲《望江南·江上雪》
46、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47、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余雪》
48、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王令《暑旱苦热》
49、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孟浩然《南归阻雪》
50、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刘基《北风行》
51、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孔平仲《寄内·试说途中景》
52、冬宜密雪,有碎玉声。——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53、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刘禹锡《更衣曲》
54、秋冬雪月,千里一色;——苏轼《放鹤亭记》
55、溪深古雪在,石断寒泉流。——李白《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
56、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57、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近。——晁端礼《水龙吟·咏月》
5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雪的诗句范文2
关键词:杨万里;七绝;句法;意象选择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3-046-05
陆游在《杨廷秀寄南海集》中说:“夜读杨卿南海句,始知天下有高流”“四百年来无复继,如今始有此翁诗”;他还在《谢王子林判院惠诗编》云:“文章有定价,议论有至公。我不如诚斋,此评天下同。”;范成大在《次韵同年杨廷秀使君寄题石湖》说:“文名藉甚更诗声”“句从月协天心得”,他们所评价的都是杨万里的诗歌创作。
杨万里的诗歌之所以受到著名诗人的推崇,归根结底是因为他自成一家的“诚斋体”诗风。对于“诚斋体”的具体涵义,大概自此概念提出之后就众说纷纭。近代以来,现代及当代学者对“诚斋体”的看法不断更新、补充,大有涵盖杨万里诗歌的全部优点之势。笔者认为,这样不加限定、毫无界说包括一切诗作特点的看法不符合杨万里诗歌创作的实际情况,而且过于宽泛的探讨“诚斋体”的内涵不但不会对杨万里诗风的深入认识,反而会使“诚斋体”的特征进一步晦涩难懂。所以。我们需要正确地理解“诚斋体”的真正内涵,恰当地界定具有“诚斋体”特色的诗作。
一、“诚斋体”的典型代表七绝
杨万里是一位长寿的诗人,在他八十载的人生经历中,诗歌创作有很明显的分期,即使在“诚斋体”诗风形成之后,就他本人的主观努力而言,仍在不断追求着诗风的变化,但是如果从整体特色看,诗人自己在“诚斋体”诗风形成之后的“求变”无疑是对“诚斋体”作完美的追求,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因此,以“诚斋体”诗风的是否形成为标准,杨万里诗歌的创作历程可分为模仿、探索、成熟三个时期,至于“诚斋体”诗风形成之后的“求变”完全可以认为诗人对自己诗风不懈的完美追求。
诚斋体的形成就是以其诗风进入“欣如”阶段为标志。杨万里在《诚斋荆溪集序》中说得十分清晰,“戊戌三朝,时节赐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诗,忽若有寤,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其中的“欣如”就是诗人自己诗风成熟的境界。至于“欣如”的含义,正如杨万里自己所说“试令儿辈操笔于予,口占数首则浏浏焉,无复前日之轧轧矣”,其中的“浏浏焉,无复前日之轧轧矣”,即是作诗时应对自如、诗思泉涌的“欣如”境界。达到这种作诗状态,是诗人一直所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诗人长期探索、积累的结果。“欣如”境界一旦获得,会令诗人欣喜若狂,创作大丰。因此,杨万里说:“自此每过午,吏散庭空,即携一便面,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麾之不去,前者未雠而后者已迫,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可见,至“戊戌三朝”,杨万里诗风已经,成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诚斋体”风范。而这一时期的结集主要就是《荆溪集》、《西归集》、《南海集》三本诗集。
梳理这三个集子,我们会发现其中的七绝数量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一点我们可以参看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的研究成果,他对杨万里各本诗集中绝句数量做了一一统计,通过整体的对比,七绝诗体占杨万里整个诗歌数量的一半以上。而具体到《荆溪集》、《西归集》、《南海集》三本诗集中,七绝更占有不小的比重,如在《荆溪集》中七绝占66%,在《西归集》中占72%,在《南海集》中63%,这些数字无可争辩的说明:七绝在诚斋体诗风的重要载体。
至于杨万里为何选择七绝的形式来创作“诚斋体”诗歌,笔者认为主要得益于绝句诗体本身具有的“七言四句”自由不拘的形式,这种诗体形式最能表达杨万里的心口,也是诗人进入“欣如”状态后最容易采用的,正如张瑞君在《杨万里评传》中所言的“在五七言诗的各种体裁中,七绝最容易写得富有情趣、活泼、灵动。它既不象古风那样讲究章法,也不象律诗讲究对仗而形成拘谨和板滞”,“就五绝与七绝而言,七绝因能巧用虚词、重字等更灵活多变”,这些分析准确概括了七绝较于其他诗体的优势,可谓精到,也再次说明七绝之于杨万里创作“诚斋体”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大致粗略地认为杨万里选用了七绝,而七绝成就了“诚斋体”。
二、杨万里七绝句法词法的运用
有人总结杨万里绝句的作法,依据对仗还是散句总结出若干结构,其实这种路数不是依据绝句总结结构,而是以结构去套绝句,因为结构是完全式的、具有绝对包容性的,以此全部结构模式去衡量绝句形式,当然总能找到例证,但是遗憾的是,这种分析总结路数无疑是削足适履,更不能加深对于绝句的认识,其实质就是先有概念,后找例证,也即是“主题先行”。因此,分析总结性探索应避免此类观念先入,在未有定论之前,科学的态度是先个别再一般,即从个别的特点走向一般的总结。所以,笔者结合杨万里七绝的创作实践,力求通过具体作品的归类分析,得出较为正确的“一般”性结论。细细梳理杨万里诗风成熟时期的七绝,我们可从以下四方面来把握其艺术特征:
(一)虚词的巧妙运用
诗歌以字少凝练见长,要求言短意长,因此篇幅十分有限,就七绝而言,一首诗作四句二十八字,可谓极其短小。一般情况下,诗人创作诗作要表达丰富的意蕴,必须多用实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丰富含义的传递。而杨万里则喜欢用虚词,而且用的很巧妙,一首诗的好坏甚至取决于一个虚词的点缀装饰,这无疑是“诚斋体”七绝的独特之处。具体而言,杨万里七绝诗句中副词、介词、助词、连词、语气词等虚词用的最为精当,可举诗例如下:
1.副词的运用。副词虽属虚词,但由于它具有表情态、程度、时间等方向的功能。所以杨万里喜欢在七绝中运用,其七绝诗句中常见的副词有“忽、乃、皆、曾、聊、犹、堪、自、复”等。例如:
一峰忽被云偷去,留得峥嵘半截青。(《入常山界二首》)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呜。(《宿灵鹫禅寺二首》其二)
忽开风起仍波起,乃是飞声与落声。(《净远亭晚望》)
路南路北皆秋水,净洗行人屦上泥。(《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十首》其三)
归舟曾被此滩留,说著招贤梦亦愁。(《过招贤渡四首》其一)
道边篱落聊遮眼,白白红红匾豆花。(《秋花》)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秋凉晚步》)
昼落无声夜有声,只堪醉听不堪醒。(《秋雨叹十解》其七)
我自愁吟无意思,蝉声移近入檐枝。(《秋热二首》其二)
春风也解嫌萧索,自送秋千不要人。(《晓寒二首》其一)
吹乱众红还复整,海棠却不怕春风。(《晓寒二首》其二)
2.介词的运用。在诚斋体绝句中,杨万里常用的介词有“于、从、与、和、替、将、向、以”等。例如:
梅于雪后较多花,草亦晴初忽几芽。(《雪霁出
城》)
上巳春阴政未开,寒窗愁坐冷于灰。(《上巳三首》其一)
待倩春风作媒却,西湖嫁与水仙王。(《水仙花四首》其二)
只有向南接天去,更和一线也无痕。(《过新开湖五首》其一)
问渠何故终不语,却倩滩声替佛谈。(《兰溪双塔》)
偶见群儿聊与戏,布衫青底捉将来。(《与伯勤、子文幼楚同登南溪奇观,戏道傍群儿》)
岂有心情管风雨,向人弹泪绕天流。(《罗溪望夫岭二首》其一)
莫以甘棠南国荫,便忘蓝草北堂别。(《送庆基叔德上犹二绝》其一)
3.助词的运用。杨万里在七绝中常用的助词有“得、却、煞(杀)、来、将、了、去”等。例如:
柳上青虫宁许劣,垂丝到地却回身。(《过招贤渡四首》其二)
野鸭被人惊得惯。作群飞去却飞回。(《登净远亭》)
上却城来忘却归,迎他来属送他飞。(《晚衙野望》)
到得欲开浑别了,玉肤洗退淡脂。(《瓶中红白二莲五首》其四)
夜来一雨将秋至,今晚蝉声始报秋。(《立秋日闻蝉》)
茅屋破时偏入画,布衫洗了晒枯桑。(《野望二首》)
无数菊苗齐老去。多时花径不曾来。(《雨后行郡圃》)
4.连词的运用。在绝句中,杨万里常用的连词有“与、及、和、且、若、虽、要、只有、又、而、况”等。例如:
无波可照底须窥,与柳争娇也学垂。(《垂丝海棠二首》其一)
七字全胜五字城,清於庾信及锺嵘。(《和昊盐丞雪中湖上访梅四首》其二)
从教三日风和雨,闭户烧香不看花。(《巳未春日山居杂兴十二解》其二)
见说前头山更好,且留好句未须吟。(《舟过黄田,谒龙母护应庙二首》其一)
野鸭被人惊得惯,作群飞去却飞回。(《登净远亭》)
若要顺风兼顺水,拖头背指谢家山。(《过凌献台,望谢家青山》)
若遭好月唤登楼,脚力虽慵不自由。(《清心阁》)
要寻疏影横斜底,拣尽南枝与北枝。(《雪中看梅》)
只有睡时愁可遣,眷愁又向梦中来。(《纷纭》)
秋风遣我疏团扇,又被春风遣唤渠。(《春暖郡圃散策三首》其二)
柔条如线长而细,不贯双鱼只贯珠。(《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十首》其十)
有得俸钱无吏青,如公官况世间无。(《和岩州添停赵彦先寄四鲍句》其二)
5.语气词的运用。在诚斋体七绝中,杨万里常用的语气词有“么、无、休、哉、矣、些”等。例如:
一年好处君知么,寒食千门插柳枝。(《清明雨寒八首》其二)
我昔属官今属我,子能略伴瘦藤无?(《送傅山人二绝句》其一)
莫笑山庄小集休,篇篇字字爽於秋。(《题山庄小集》)
荆溪老守底风流,哦就千诗一笑休。(《寒食相将诸子游翟得因十诗》其十)
闻道常山水壮哉,问途何惜小纡回。(《晨炊江山悬驿》)
今年老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二首》)
未论似得酴醵否,且是幽香野得些。(《入上饶界,道中野酴醵盛开二首》其二)
(二)句法的灵活多变
这是有关诗句中“句法”具体运用的问题,也是指诗句之间的关系方面,杨万里在《和李天麟二首》一诗中说“句法天难秘,工夫子但加”,说的就是诗句句法的功夫。至于杨万里所言“句法”的含义,笔者认为当是指诗作句子之间的组合关系与连接规则。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中国的文字尤其是中国诗的文字,是一种紧凑非常――紧凑到了最高限度的文字。这种诗意的美,完全靠‘句法’表现出来的。”诗作风范的确立离不开“句法”,同样“诚斋体”的形成也有“句法”运用的功劳,因此,句法的灵活多变无疑是“诚斋体”七绝的独特方面。结合具体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出杨万里在诗句的组合关系中使用了以下“句法”:
1.反问式的句法。在诚斋体七绝中,杨万里常用反问式连接诗句,以加强语势。例如:
不特山盘水亦回,溪山信关暇徘徊。(《过下梅》)
春光尽好关侬事。细雨梅花只做愁。(《甲申上元前闻家君不快,西归见梅有感二首》其二)
若无六代英雄骨,牛首诸山肯尔高。(《寒食前一日行部过牛首山七首》其四)
尽日舞风浑不倦,无人柰得柳条何。(《六月六日小集二首》其二)
尽日向人挥玉尘,知将何事语春风。(《宿南岭驿二首》其二)
2.设问式句法。在诚斋体七绝中,杨万里常用设问式联系上下旬,在一问一答中,使句间关系更为紧凑。如:
登山得似游湖好,却是湖心看尽山。(《同君俞季永步至普济寺晚泛西湖以归得四绝句》其二)
微躯所馔能多少,一猎归来满棱车。(《观蚁二首》其一)
如何对立烛光中。只见江梅白于雪。(《烛下瓶中江蜡二梅》)
郎峰好处端何似,笋剥三竿紫水精。(《江郎峰三石山在江山县南三十五里,礼贤镇望之极正,里人又呼为郎峰》)
平生山水看多少,最爱真阳第二峰。(《过真阳峡六首》其一)
3.倒装式句法。在诚斋体七绝中,杨万里常用倒装式,后句常常是前句行为或N"说的原因,即倒原因于后、变结果于前,如此更使语势跌宕。例如:
走上松梢绕却它,为他满插一头花。(《入上饶界,道中野酴醵盛开二首》其二)
花品已高香更绝,却缘韵胜得清愁。(《木犀落尽有感二首》其二)
荷衣芰制雪为容,家住云烟太华峰。(《德远叔坐上赋肴核八首藕》)
风掠水衣无处去,柳塘著在角头边。(《万安出郭早行》)
破晓篙师报放船,今朝不似昨朝寒。(《明发阶口岸下》)
梦中草草披衣起,爱看轻舟下急滩。(《明发阶口岸下》)
4.转折式句法。在诚斋体七绝中,杨万里常用转折式,前后两句形成矛盾之势,以化深化诗意引人惊醒。例如:
袈裟未着愁多事,着了袈裟事更多。(《送德轮行者》)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悯农》)
撑得篙头都是血,一矶又复在前头。(《过显济庙前石矶竹枝》)
也知渔父趁鱼急。翻着春衫不裹头。(《过百家渡四绝句》其一)
也知滩急船难上,仰踏桅竿卧着篙。(《过招贤渡四首》其四)
三、杨万里七绝意象与表达手段的选择
(一)物象选择“小”的意趣
在杨万里现存成熟时期诗作中,数量上七绝占一半稍强,其中更以众多的咏物诗为人们所关注。与其他诗人创作咏物诗不同的是,杨万里的独特性体现在物象的选择上。从某种角度说,物象选择的倾向是诗人诗风意趣的所在,因此,以所咏对象来考察杨万里七绝咏物诗也能窥测出“诚斋体”的基本风貌。
细析具体诗作,我们会发现杨万里的七绝咏物诗有以下三个特点:
1.选择大动物、大植物诗作数量较少,选择小动物、小植物诗作数量众多。
在诚斋体七绝咏物诗中,大动物如牛、马等很少单独描写,即使写到牛、马等大体格动物,也多是诗句中提到,而全诗的中心决不是围绕其展开,如《过大皋渡》一诗中“黄牛无数放春晴,船行非与牛相
背,何事黄牛却倒行”虽三句涉及到牛,但都是放到首句“隔岸横州十里青”以及诗题“大皋渡”背景展开的。至于大植物如柳、松、桑、枫等,虽然比大动物牛、马受关注的机会多,但其根本命运也未有主要的改变,其地位和作用在诚斋体咏物诗中同大动物一样,例如在七绝咏物诗中,柳树是杨万里选择最多的大植物,但其有关柳树的诗作多着眼于柳丝、柳条等小的部件。如“辇路金丝半欲垂,外间玉爪未渠开”(《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新柳》)“一巷海棠千架锦,两堤杨柳万窝丝”(《游翟园三首》其一)等等。
相比较而言,诚斋体七绝咏物诗更多的描写小动物、小植物。
小动物如鹊、莺、萤、蛙、蜂、蚁、促织、蝇、鸦、蜘蛛、啄木鸟、雁、子规、蝉、鱼、蝶、蜻蜒、鸡、水螳螂、蛩、鹅等,可谓为数不少。至于小植物更是数目众多,如梅花、海棠花、杏花、木犀花、李花、牡丹等反复出现,数量很多,占有咏物诗的绝大部分。
2.描摹动物的诗作明显少于描写植物的诗作数量。
细细梳理杨万里诗歌全集,我们会发现其中以咏动植物为题的各类诗体共有450首,而咏动物的诗只有6l首,尚不足13%,如果以诚斋体七绝咏物诗来考察咏动物的诗数量将更小。相对而言,不少诗作直接以植物命题,如《腊梅四首》、《木犀二绝句》、《神堂铺前桃花》、《野菊》、《黄菊》、《残菊》、《残梅》、《垂丝海棠》、《葵叶》、《道旁草木二首》等都是较为著名的诗作。
3.多用拟人化的描写来表现意趣。这种特点在诚斋体七绝咏物诗中反映的极为普遍,更极为突出,以至于任意捏来一首七绝咏物诗,都能说上它对意趣或日谐趣的表达。如《郎石峰》一诗:
四旁不与众山连。特地孤尖立半天。
碧落诸峰非不好,让他郎石一峰先。
这一诗言众山之中的一耸独峰――郎石峰单独直立说成“特地孤尖”而且“立半天”,且其有意识的“不与众山连”,典型的人格化;而且诗的前两句还可看作诗人站在“郎石峰”的角度来发言,而诗的后两句则站在众山的角度上说话,意为之所以郎石峰单独直立,不是因为其他山峰不好,而是其他山峰相互谦让,所以说“让他郎石-峰先”,其拟人化的谐趣令人忍俊不禁,而且又令人深思。再比如《鹅鼻铺前桃花》前两句是说自己归家较晚,而后两句则采用拟人手法,将桃花的盛开与自己的归家之喜连接起来,进而使人看到了桃花之喜,所以说“路上桃花亦喜。为人浓抹湿燕支”。总之,这种拟人意趣在诚斋体七绝咏物诗中随处可见。
(二)叙述、议论的完美组合
在杨万里七绝中,叙述与议论的完美组合也值得我们关注。按诗句所言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叙述句和议论句,任何一首诗都可分为这两个部分,都由两部分组成。叙述与议论的完美结合,也是诚斋体七绝的一大特征。以二者在诗作中次序不同,可分为三种形式:
1.先叙后议。即诗歌开头先进行铺叙、描写,或交待物象或言说事情,而后诗人则表达自己对物象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这种形式使诚斋体诗风更为平易,因为先叙述再议论的顺序很符合读者的接受阅读规律。如《余于沂流至安仁》一诗,前两旬“半篙新涨满帆风,两岸千山一抹中”点出了自己所处的水域环境,而后两句“惭愧棹郎能袖手,若非袖手更无功”则是由水域环境而发出的议论。以此考察杨万里的七绝诗作,数量不少,如《玉山道中》、《郡斋梅花》、《二月一日郡圃寻春二首》、《晨炊黄冈望海》等都是较为典型的先叙后议的诗篇。
2.先议后叙。即先发表自己对某事某物的看法和态度,随后在叙述当前的事情和物象,这与逻辑学中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规律较为相似。这种先议后叙的形式,有助于诗人表达自己对事对物的真正态度,从而较为明晰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如《过招贤渡四首》其三一诗,首句“倦游客子自无聊”即是议论。说出自己的因为倦游而百无聊赖,第二句“不是江山景不饶”以议论的形式说明了不是其他原因,总的来说前两句以议论为主,而后两句“危岸崩沙新改路,断渠横石自成桥”,虽然暗含一定的深意哲理,但如果以字面意思而理解为自己游山时看到的景象也是十分妥当的,因此可定为叙述。再如《正月二十八日峡外见子二首》,其两首诗都可看作先议后叙模式,当中最为典型的要数第二首,其前两句“不宿青枫学子规,不穿绿柳伴莺啼”完全是议论,而后两句“双飞只爱清江水。自喜身轻照舞衣”,可以看作叙述。在诚斋体七绝中,先议后叙模式的诗作代表还有《海岸七里沙二首》其二、《初四日晨炊横翠亭》、《榕树》、《南雄驿前双柳》、《蜡梅》、《过扬二渡》等。
3.叙议一体。即叙述与议论合而为一。很难分清哪是叙述、哪是议论,这是叙述和议论的真正结合,有助于诗人意绪的表达和物象、事情的融会贯通。如《过招贤渡四首》其四一诗,咋一看全诗从首到尾均为议论,其实是叙述与议论的融汇:前两句“岸上行人莫叹劳,长年三老政呼号”,既议论规劝行人“莫叹劳”,又叙述言说生活在此“三老”生活极为不好;后两句“也知滩恶船难上,仰蹈桅竿卧著篙”,既是言说“岸上难走水上却更难行”,以致于“仰蹈桅竿卧著篙”才能前进,可见其全诗是议论与叙述的融汇。《读严子陵传》“客星何补汉中兴,空有清风冷似冰。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全诗同样也是议论与叙述的合一。同类的代表诗作还有《题山庄小集》、《春晓三首》其二、《垂丝海棠半落》、《静坐池亭二首》其一、《红叶》、《蒲桃乾》等。
四、诗学意蕴
杨万里是位学者型诗人,他的诗作内容绝大多数是对平凡生活的吟咏,从而表现出独具特色的生活意趣。如前所言,“戊戌三朝”时节的七绝是杨万里诗风成熟的标志,也是其“诚斋体”形成的最初成果和典型代表。经过第三部分的分析,我们更能明确把握住代表“诚斋体”诗风的七绝的美学特征,而这些美学特征背后的理学观物态度的支撑,更值得我们去关注探讨。
正如前所论述的那样,杨万里在为数众多的七绝咏物诗中,十分侧重于对植物的关注,这体现了他的静的观物态度,而背后正是理学观物方法。
雪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诗学》 悲剧 模仿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十分全面、详尽地阐述了自己的悲剧观。
《诗学》谈到了悲剧的本质、模仿的媒介、对象、方式和悲剧的成分、性质、分类,并且较全面地探讨了有关悲剧的评价标准问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就是模仿,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其目的是引起人的恐惧或怜悯,净化人的思想。
实际上,“悲剧”之“悲”在希腊语中是“严肃”的意思,与“喜剧”的诙谐、滑稽相对。
“摹仿”说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文学的基本观点,也是其悲剧观的理论基础。
“完整”和“有一定长度”则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他认为美应具有整一性,既不单一也不多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美的事物应有一定体积,体积又有一定的大小。所以,悲剧,作为一种能给人带来“特殊的和愉悦”即美的享受的文学样式,也应该是完整的,有一定体积的。这“一定体积”表现在悲剧上就是“一定长度”(“一定”指易于记忆为限,一般是太阳运行一周,即一天,一个白天,7-15个小时)。这里所谓的“完整”就是指事件要有头、有尾、有身。这里“有头”的“头”指的是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发生者;“有尾”的“尾”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规自然的上承某事者,但无他事继其后;所谓“有身”的“身”,指悲剧之承前启后者。
“摹仿”要再现生活,离不开媒介。悲剧从史诗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每出现一个新的成分,诗人们就加以促进,经过许多演变,悲剧才具有了它自身的性质”,因此,悲剧还有许多史诗没有的独特东西。这媒介包括“节奏”、“歌曲”和“韵文”。“节奏”主要指“六音步长短短格(即扬抑抑格,又名英雄格)”,“节奏”和“韵文”合称“言词”――已然是悲剧成分之一了。
悲剧模仿对象不似史诗那样是“已发生的”、“个别的事”,而是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虚构出来的“可能发生的”、“带有普遍性”的事。更进一步,亚里士多德还说:“如果是意外的发生而彼此间又有因果关系”、“这样的事件比自然发生,即偶然发生的事件,更为惊人”。亚里士多德顺道承认了文学的虚构性,还夸荷马把谎话说得圆,并推荐似是而非的判断法则,这些说法跟后来人的“文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提法类似。
摹仿的主要人物要“既不太好,也不太坏”,――太好的人有好结局和太坏的人罪有应得同样会引起人们的;太好的人进入逆境和太坏的人获得好结局一样令人厌恶,所以“悲剧的主角乃是一个有很值得重视的地位和高尚性格的人,偶然遭受某种失误而不得为他的行动承担无奈何的后果”。
亚里士多德认为整个悲剧艺术的成分有六个――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
具体来说,“性格”和“思想”使人物具有某种道德品质,道德决定人物的行动,行动决定人物事业的成败;“情节”指主要情节,也称“布局”,有简单、复杂之分,简单即按照规定的限度连续进行,整一不变,复杂指通过“发现”或“突转”来抵达结局。
六个成分中,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因为悲剧所模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幸与不幸,则取决于他们的行动,他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因此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所以,情节乃“悲剧的基础”,又似悲剧的灵魂,性格、思想、言词、歌曲和形象依次位居其下。
很显然,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情节的作用,这一点和他的形而上的哲学观点不无关系,形式的地位竟高于内容。但他对“形象”的理解是很单薄的;“形象”在他眼中只是一些面具和服饰,而非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行动的人!
不仅如此,为了突出悲剧的戏剧效果,他还对取材范围做了规定――“最好的悲剧都取材于为数不多的家族的故事”,因为那些家族的不幸最足以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而这正是悲剧的目的)。具体来说,“只有当亲戚之间发生苦难事件时才行。例如弟兄对弟兄、儿子对父亲、母亲对儿子或儿子对母亲施行杀害或者企图杀害,或作这类的事”,这些行动才是可怕的或可怜的。可怕是因“遭到厄运的人是一些和我们相似的人”,可怜是因为看到别人遭受了厄运。
关于情节,亚里士多德还谈了很多。他认为:每出悲剧应分“结”与“解”两部分;所谓“结”,指故事的开头至情势转入顺境(或逆境)之前的最后一幕之间的部分;所谓“解”指转变的开头至剧尾之间的部分。结与解的技巧可作评判悲剧优劣的重要标准。根据情节的特点,悲剧可分为四种:即复杂剧(完全靠“突转”与“发现”构成)、苦难剧、“性格”剧和简单剧等。
最后,亚里士多德就悲剧的“疑难和反驳”谈到,悲剧的错误有两种:艺术本身的错误和偶然的错误。
雪的诗句范文4
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3、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4、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韩愈
5、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礼记》
6、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冯梦龙
7、千淘万浪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刘禹锡
雪的诗句范文5
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3、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明 杨继盛《言志诗》)
4、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雪的诗句范文6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学具的优势:
1.利用学具培养学生之创新意识。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主动参与学习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只有主动积极的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作用,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行创新学习。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采用这种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中利用学具操作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源泉。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通过教师演示的“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理解二分之一含义后,我让学生用长方形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这时就出现了不同的折法。学生一听,还有别的折法?有的表示怀疑,有的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就再动手折起来。过了一会儿,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刚才这几种折法的折痕都经过了中心这一点。我想问一下.经过这一点任意折是不是都能把它平均分?”话音刚落,教室就炸开了锅,很多学生说,这根本不可能。这时,我因势利导,让同学们按他的方法试一试。结论正好和那个同学提出的一样。这样,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尝试的教学,既保护了学生大胆猜想的学习积极性,又教给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方法,富有创意的思考,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2.利用学具培养学生之空间观念。小学几何知识属于直观实验几何,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直观观察。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多观察,利用学具,动手实验,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反映,感知规律,建立表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几何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例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一上课就兴致勃勃地说:“今天,我们一起来玩橡皮泥。”学生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然后,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在一个底部留有一个洞孔的盒中装满橡皮泥,再把一个长方体塞入橡皮泥中,盖紧盒盖,盒中的一些橡皮泥就从底部的洞孔中挤出,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一过程,得出物体占有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一些身边的学具(橡皮、文具盒、书包),问哪一个所占空间大?进而得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样,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学具,不但理解了“空间”,“体积”的概念,而且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3.利用学具的培养学生之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中,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根据小学生直观形象性的思维特点,在教学中,通过操作学具,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重视学生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动耳、动眼,而且还要动手、动脑、动口,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做、自己说、进行积极探索发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索实验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体验成功。
例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怎样使学生懂得“把各个数的数字相加”比较抽象。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事先用硬纸做一张数位顺序表,然后分四个过程进行。①用3根小棒在数位顺序表中任意摆1个三位数(如102),看这个三位数是否能被3整除。②用6根小棒在数位顺序表中任意摆1个四位数(如2031),看这个四位数是否能被3整除。③用9根小棒在数位顺序表中任意摆一个五位数(如21321),看这个五位数是否能被3整除。④用3的倍数把小棒在数位顺序表中任意摆个五位数,看这个五位数能否被3整除。接着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中发现什么?引导学生想一想,你摆的这个数是用3的倍数把小棒在数位顺序表中摆出来的,这说明这个数各数字之和是几的倍数?最后让学生验证质疑,找出规律特征。用不是3的倍数把小棒在数位顺序表任意摆个数,看你摆的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最后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口述自己发现,亲自感受,感到规律是自己探索出来的,体验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利用学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快乐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培养了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中使用学具应注意的问题:
1.在教学中,操作的主体不同教具学具的选用应有所不同。教师演示的教具应大一些,便于全体学生都能看清,颜色鲜艳一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用的学具可简单一些,以免无关属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学中要尽量采用活动教具,因为活动教具容易引起注意,容易被知觉,它更有利于使知觉的主体与背景分离,使主体更加鲜明。同时,活动教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教学重点,便于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