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会计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行会计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行会计制度

现行会计制度范文1

关键词:事业单位 现行会计制度 改变

事业单位会计,是以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的专业会计,是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促进国家预算收支任务的完成,保护事业单位财产安全,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财政部于1997年5月份和7月份分别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规定该准则和制度于199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分类、会计要素、核算方式、记账基础、会计报表等方面都有质的突破。它不仅吸取了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而且还借鉴了国际公共会计的习惯做法。因此,这次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与以往相比,可以说是一次会计管理模式的变革,对于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也有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主体、预算资金核算方式和管理方法、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和记账方法以及会计报表体系的改变方面。

一、会计主体的改变

在原会计制度中,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即“以预算资金活动作为记账主体”。这使得事业单位变成了国家财政的一个报销单位,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观念淡薄。新会计制度则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从概念上明确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确立,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身份参与市场竞争,谋求自身发展。

因此,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不能像原会计制度下那样,仅仅是单纯的记帐、算帐、报帐和简单的比较分析,而应更加注重资金的“效益性”、“灵活性”和“流向性”。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应当是依法筹集和运用资金,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管理,包括:合理编制单位预算;积极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如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等,其内容要全面涉及到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产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和负债管理等各个方面。

二、预算资金核算方式和管理方法的改变

在原会计制度下,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分别核算,这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一种有效办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合理组织业务收入,增强了单位自我发展的能力。由此,预算外收入大幅度上升,并直接影响到了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当前,在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多渠道,同一种业务支出有多种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再采用预算内外资金分别核算的办法就显得不相适应了,会带来很多问题。这是因为,预算内外资金分别核算,各自平衡,就好像是一个单位有两套账,各自分别记账、算账和报账,不利于资金的统筹使用和合理调度,从而影响资金的使用效果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因此,在实际业务运营中,事业单位需要的是充分利用各项资金在取得和使用方面的时间差,以调剂余缺,统筹兼顾。新的事业单位会计正是从这点出发,在核算内容上取消了预算的内外分设账户、分别核算并专户储存等方面的规定,成为核算内容统一的会计主体单位。新会计制度明确规定“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取消了原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管理三种预算管理方式。“核定收支”,就是事业单位要将全部收入与各项支出统一编制预算,报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各单位的预算内外拨款和预算外收入,统一纳入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定额或定项补助”,是对非财政补助收入不能满足支出的事业单位实行的办法。其中“定额补助”,是根据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按相应的标准确定一个总的补助数额,“定项补助”则是对某些支出项目进行的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是事业单位预算在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后,预算由事业单位自求平衡。这种新的预算管理形式要求事业单位必须对其预算内、外资金实行统一核算、综合平衡。事业单位在政府的支持下,可以合理组织业务收入,以增强单位自身发展的能力;同时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统筹安排和合理调度预算内、外资金,事业单位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一核算,将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益。

三、会计要素的改变

在过去的预算会计体系下,没有明确提出会计要素问题,但会计科目分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三类,故可理解为三个会计要素。资金来源类科目反映的是资金收入的来源情况,资金运用类科目反映的是资金付出的情况,而资金结存类科目反映的则是货币资金和财产物资的结存情况。这种分类是由采用资金收付记账法决定的,同时也不甚科学、合理。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类。资产表示事业单位现有的各类财产和可动用的经济资源,负债表示事业单位从银行、财政部门或其他单位借入的各类款项和应向财政部门等单位上缴的款项,净资产表示国家或其他出资者对事业单位的产权净值,收入表示事业单位累计从各方取得的各种财产物资,支出表示事业单位为进行业务活动的累计耗费。进行这样的变动,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将产生积极的作用。改革后的会计要素比原有的三个要素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容,有利于事业单位改善管理状况,同时易于与企业会计和国际会计接轨,解决原有体系不能处理,但已成为客观实际事务的问题,促使事业单位提高核算水平,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洋为中用,更主动地将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做好。

四、会计等式和记账方法的改变

会计的基础理论为:有什么样的会计要素,就会有什么样的会计等式,就会有与其相适应的记账方法。国际会计经验和我国的实践更是证明了这一点。会计要素是基础环节,它表示着 会计要反映内容的基本方向,即会计要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会计要素;会计等式是复式记账方法据不同会计要素而做出的积极反应,即复式记账方法下一定要求有一个平衡等式将各会计要素联系起来,但各会计要素怎样组成等式,则要依要素的划分状况而定;记账方法与会计要素的划分有关,有的方法虽可适应于几种要素划分方式,却有着不同的使用效果,与此相应的记账方法改为借贷记账法。

采用新的会计等式和借贷记账法,可适应现代会计的发展要求,使事业单位摒弃其他类型的记账方法,求得在整个事业单位范围内会计基本处理方式的一致性,使事业单位会计在全国范围内、在各行业之间具有更大的可比性,同时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融各业会计之长,促进本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会计被社会公众所认识、了解,使事业单位更有效地利用资金,更好地完成其业务活动,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能够促进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和外部管理,从而有效考核单位资金使用效果,监督单位资金的使用情况。

五、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要求的改变

传统会计模式下,根本不需要在会计系统和财务报表中单独反映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即使对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也不需要资本化,而是直接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应当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新的契机,人力资源会计有可能出现新的突破:其一,智力密集型行业如会计师事务所、软件公司、研究机构等将可能率先启动人力资源会计程序,使其真正进入实践。其二,人力资源是必不可少的无形资产的观念将得到共识,“人力资产”帐户的设置有无到有,逐渐普遍起来,而且将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最关注的一个帐户。由于研究与开发活动在经济增长中具有越来越大的贡献,有远见的国家用于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多。研究与开发费用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采取不同的做法都会对单位的资产价值、损益计算以及对单位财务状况和业绩有不同的影响。

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会计负有对经济要素进行分类、记录、计量、计算和报告的责任。会计系统的运行过程必须与经济运行主体的全过程相适应,只有如此,才能提供准确的财务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人员要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就必须了解和熟悉主体的生产过程和工艺。而知识经济形态中的高新技术生产过程与工艺,与传统工艺相比更加复杂化。会计人员如果仅仅具有财务会计知识,显然无法适应新经济形势的需要。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才,就不仅要懂得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懂得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软件设计、软件操作等一系列新的技术与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挑战。

参考文献:

1.谢艳君.浅谈事业单位会计改革[J].中国工会财会,2005.

现行会计制度范文2

关键词:会计要素;改进建议

一、会计报表要素的概念

1 会计报表要素的概念

会计要素也称为会计报表要素。娄尔行教授对会计要素所下的定义是“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所谓会计要素就是会计报表中通常所含有的大类项目,是构建会计报表的最根本的组件。”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具体内容;是企业所拥有的权益和应承担的义务的经济反映的具体化,还是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石,更是会计准则建设的核心。

2 IASC和FASB对会计报表要素的表述

IASC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财务报表的要素”第47段指出财务报表揭示交易和其他事项的财务影响,是根据交易和其他事项的经济特性,把它们分成大类。这些大类称作财务报表的要素。与资产负债表内财务状况的计量直接联系的要素是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与收益表内经营业绩的计量直接联系的要素是收益和费用。”

FASB认为“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是构筑财务报表的材料一――财务报表所包含的各类项目。”

二、我国会计报表要素与国外会计要素的比较及差异分析

1 会计要素的比较

我国对于会计要素的划分是从企业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人手,将会计对象按其经济特征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要素。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会计核算对象要素划分为10个,即资产、负债、权益、业主投资、业主派得、营业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综合收益。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将会计要素确定为5个,分别为资产、负债、权益、收益和费用。

2 差异分析

(1)资产负债表要素的差异分析。我国的资产负债表要素的设置和IASC基本是一致的,而且两者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权益)要素在本质界定和内容规范上基本相同;与FASB有差异,主要是FASB多出两个影响权益的要素:业主投资和业主派得。这与美国市场经济高度发达、权益业务数量多且复杂相关增设这两个要素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权益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我国的资产负债表中有N子要素――实收资本,其与FASB的业主投资要素内涵是一致的。

(2)利润表要素的差异分析。利润表要素差异比较大。FASB的营业收入和费用要素使用了狭义概念。营业收入仅指正常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收入,强调收入实现的完整过程,费用则仅指正常经营费用或支出,依据的是配比性和应计制会计原则,强调费用产生与收入的因果关系和费用责任的合理归属。这与我国收入和费用要素的狭义概念基本是一致的。对于非正常经营收入和非经常活动的支出,FASB单独设立了利得和损失要素加以反映。虽然我国的新准则也引入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但并没有编为独立的会计要素。

三、当前会计报表要素设置存在的一些争议及改进建议

1 当前存在的一些争议

(1)是否应该设置利润会计报表要素。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没有设置该要素,理由是利润是收益与费用配比的结果,收益和费用的确认和计量实际上就是对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利润无需专门的确认、计量准则和方法。我国学者也对该要素的设置存在争议。

(2)是否应该设置利得和损失会计报表要素。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利得和损失确认为财务会计要素,以区分他们与“收入”、“费用”的不同性质。我国有学者也提出应将“利得”和“损失”从“利润”要素中分离出来,确认为独立的财务会计要素。

(3)是否应该建立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要素。目前各国都没有建立现金流量表的财务会计要素。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都有它们相对应的会计要素,现金流量表也应该有自己的会计要素。建立现金流量表会计要素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企业现金的来龙去脉和现金收支构成,评价企业经营状况、创现能力、筹资能力和资金实力。是否应该建立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要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下。

2 对会计要素的改进建议

(1)应该设置利润会计报表要素。设置利润会计报表要素的理由是:可以更好的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强化对“利润”信息的关注和揭示;利润是利润表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项目,也是利润分配的基础,而企业的有关者都是非常重视利润分配的,设置“利润”要素可以为利润分配奠定基础。

(2)在原有的利润表要素上增设“利得”和“损失”两个会计要素。在原有的利润表三个要素的基础上增设“利得”和“损失”两个会计要素的理由是:现在企业的非正常经营活动越来越多,反映了企业非正常经营活动产生的所有经济利益的流入与流出,更符合世界会计发展的趋势;也解决了方程“收入-费用=利润”方程式所存在的“收入-费用”其实不等于“利润”的问题,这样可以形成合理的“利润=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的动态平衡等量关系,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

现行会计制度范文3

 

医院的预算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在管理工作中会涉及到医院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工作人员只有对医院的财务管理、设备应用、医疗状况进行详细地了解之后,才能保证预算管理的高效进行。进行预算管理,主要是为了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合理进行人员和医疗资源的配置。

 

1 医院实行预算绩效管理的背景分析

 

预算绩效管理由预算资金、支出目标、完成效果3大内容构成。这3大内容又与下一年度的关系紧密相连,形成一个不断改善进步的可评价体系。对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起重要作用。

 

(1)目前各大医疗组织单位对预算的制定与执行的关心程度并没有上升到一个重要层次。科学的预算则可以更好地指引实际活动的开展,然而部分医疗组织单位或个人却视预算为鸡肋,认为其会影响实际活动的开展,经常开展突发的开支活动,造成与预算目标有冲突。

 

(2)前期绩效考核由于没有重视业务数据的收集,部分统计数据指标缺乏长期、全面、客观的参考意义。我们在此基础上做了全面的调研与现状整理分析,得出基础数据即科室人员结构及编码统一化很重要,很多数据由于缺乏一致的编码与名称,造成各大系统各自为政,结果数据无法对接整合。如何将所有字典数据整合统筹管理是关键。

 

(3)激励机制尚未完全与绩效成绩挂钩。部分利益既得者不认同新的激励机制,在试行绩效挂钩方案时放大统计数据存在的误差,从而使绩放与收入无法挂钩。而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处理好系统统计数据的误差,如何尽量优化精简统计指标的种类,设置好统计数据的准确入口是前提条件,使误差减到最少。

 

2 目前医院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分析

 

2.1 全面预算认识程度不够

 

现如今,医院的相关领导和相关的管理人员对医院的预算工作认识不够,在多年的发展中,预算管理工作都是由财务机构完 成,也出现过随意预算的现象。不仅增加了财务部门的工作量,医院的预算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体现出全面性。如果遇到一些不明确的数据,工作人员就会胡编滥造,应付了事。

 

2.2 没有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

 

经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医院内部几乎没有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有些领导者认为这是一种资源和人员的浪费。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由于 工作不到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或是资源应用不完善的现象。

 

2.3 预算编制方法单一

 

在进行实际的预算工作时,往往要依照上一年的预算,然后对下一年的预算进行估计。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可变性相对较大,同时也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单纯依靠原有的预防方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以及医院发展的需要,所以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预算编制方式,符合国家的经济发展动向,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4 预算控制滞后

 

在医院中,预算管理工作往往还是遵循形式主义,对于医院报销的支出,根据领导的审批,如果符合相关的标准就可以入账。工作人员非常重视项目支出的合理性,但是对于项目资金是否符合预算等方面严重忽视。这种情况是对医院预算管理工作产生直接影响的重要因素,医院的预算控制工作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如果工作人员没有及时认识到这一问题,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改进,必然会严重影响到医院预算工作的整体状况。

 

3 当前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研究

 

3.1 树立全面管理的理念

 

医院在进行预算编制和预算管理工作时,相关管理人员需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和意识,对医院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宣传,要逐渐强化医院预算管理的全面性。还应该建立相对科学的机制来对全面管理的理念进行约束,同时保证工作人员参与到预算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仅如此,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采用多样的形式来提升预算管理的高效性。

 

3.2 健全预算管理组织机构

 

在实际预算管理工作中,完善的预算管理机构是基础和前提。医院应该形成预算管理小组,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预算工作中出现的各项问题,同时还能够对医院内部的预算管理工作中不符合要求的地方进行调整。在此过程中,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发挥其自身的优势作用,辅助管理小组的工作。明确管理目标,促进管理工作的高效性。

 

3.3 运用零基预算法

 

采用零基预算的方式主要是为了提升预算管理的科学性。由于传统的预算方式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因此,需要根据医院的发展状况来采用更加高效的预算方式。所谓的零基预算法就是一种综合性的编年预算。对下一年的预算内容进行重新审核,提升资金支出的科学性,促进资金使用的高效性。建立健全资料数据库,将人员、资源、资金等因素考虑到其中,实现预算工作的科学性。

 

3.4 强化预算约束力

 

实现预算经费卡管理模式。 采用这种方式就是在预算经费批复之后,工作人员就要严格地执行,无论是人员经费、公用支出、科研经费等等都是比较重要的支出内容。加强预算约束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经费卡管理模式。支付的岗位在支出预算项目时,需要以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主,最大限度地降低资金运行的风险性,制定采取预算可控经费的标准定额。行政、后勤管理部门办公费、差旅费等可控经费按定额和人数来核定预算指标。每当发生费用报销时,财务稽核人员通过登记经费卡的形式来核减预算数,并及时告知预算部门执行进度。

 

3.5 全面预算分析考核和奖惩相结合

 

医院财务部门除要按上级要求编制年度决算报告外,还应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为下年度预算编制打下良好基础。建议各科室按季度或年度评比预算执行效果好的先进科室及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因主观过失造成的损失,按收入减少、超支额度酌情确定责罚额度。对医院每年的预算实行指导、审核、平衡及最终确定预算方案,并在执行过程中定期监控与开展考核评价。通过预算管理小组来强化各科室每年制定预算的意识,并督促其根据上年年度完成情况,在每年年底前均需制定新年度计划,并交由预算管理小组审核。

 

4 结 语

 

为适应新的会计制度及面对未来不断发展的形势,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分析和考核等制度,对医疗组织单位进行全面的绩效和预算管理改革是必要和迫切的。我们必须抛弃旧的管理观念,务求在医院管理思维上有所创新,努力提升整体运营能力,更好地执行预算管理,将更好地医疗资源投入到社会医疗服务项目上去,以期将我国医疗事业做好。

现行会计制度范文4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事业单位是指不直接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流通,不具有国家管理职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上层建筑、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单位。事业单位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经济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事业单位会计是各类事业单位对其预算资金及经营收支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系统和连续地核算和监督的会计。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我国1997年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于1998年1月1日开始实施,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就是以此准则和制度为准绳的。

2004年8月18日,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并于2005年1月1日开始实施。事业单位实质上属于非营利组织的范畴,其会计核算也应该逐渐趋同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或者将事业单位会计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逐渐统一为非营利组织会计。而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核算基础、会计科目设置、具体操作甚至会计报表方面存在着不少弊端。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笔者的几点改进建议。

二、现行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管理理念国际化和会计制度统一化的趋势越发明显。在新的环境下,联系到实务操作,再来看八年前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我们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仍然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主要核算基础,存在一个会计年度内收支不配比的情况,带来了不少弊端。也因此不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使得会计报表构成不够完整。

同时,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致使在核算上存在着缺陷。在资产负债表中,以固定资产的原值反映价值形态,与之对应的固定基金科目也只核算原值。由于不反映固定资产的减值,没有反映其资产净值,也就虚增了资产总量;同时,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开展业务活动的成本不包括折旧费,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虚减了事业单位的成本支出。净资产属于剩余权益,归法人所有,但其中的专用基金包括了职工福利基金和医疗基金,它们属于负债性质,只能用于职工福利医疗等方面,因此将负债列入净资产核算,显然是不合适的;同时,提取修购基金的规定使得固定资产价值两次被列入支出:如果将固定资产的购置和提取修购基金作为两个独立的个体来观察,其各自的处理无疑是正确的,但将二者前后联系起来就不难发现,在购置固定资产环节,其价值一次性列入了支出;在计提修购基金环节,按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的修购基金又一次被列入支出,使固定资产价值两次被计入支出类科目,人为扩大了实际支出。

另外,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接受固定资产捐赠和非限定用途财物捐赠业务的处理不统一;在所得税的处理中,将其作为收益的分配而非确认为一项支出也是不妥当的。

三、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建议

针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在会计制度和新颁布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基础上,笔者从核算基础、会计科目设置、具体操作方法以及会计报表构成方面提出以下七点改进建议。

(一)实行统一的权责发生制。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第十六条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经常存在一个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如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并非每年都会发生,而固定资产的使用损耗是逐年发生的。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大修理的年度,根据收付实现制将修理费直接计入支出,造成当年支出增大,结余减少,使得当期收支不配比,的结余就不具备可比性。由于事业单位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就难以对这些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和考核。同时,实际工作中经营性业务和非经营性业务经常不易明确区分,这使得费用难以合理分摊,造成成本不能准确核算,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和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因此,笔者建议对事业单位采用统一的权责发生制,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以更有利于节约资金和提高运行效率,同时也更接近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便于实现会计核算的统一和可比。

(二)增加累计折旧、在建工程和低值易耗品科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第三章中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固定资产是否要计提折旧没有明确说明,只对固定资产的增加、减少、报废、毁损等作了一般性的阐述,而会计制度通用科目中没有折旧这一科目。在实务操作中,事业单位一般不按照固定资产原值和使用年限计提折旧,而是按照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作为净资产的一部分。

例如:某事业单位1999年12月31日用事业经费拨款购入一台精密仪器,价款20000元,使用年限5年,用银行存款支付。

做会计分录: 借:事业支出 2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

同时,增加净资产“固定基金”: 借:固定资产 20000

贷:固定基金 20000

在使用期间2000年-2005年每年末账面不做任何调整,2005年底,经申报核准报废,做会计分录 借:固定基金 20000; 贷:固定资产 20000

然后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余额为零,而事业支出科目不做任何调整,显然,这不符合事业单位会计的配比原则,应加以改善。同时,固定基金始终与固定资产原值相对应,由于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原值比实际净值偏高,所以记录的固定基金也随之偏高。

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中还规定:“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无形资产应当在受益期内分期平均摊销,未摊销余额在会计报表中列示”。可见,同企业会计核算类似,对无形资产的损耗要在受益期内逐渐摊销,那么,对固定资产也就没有理由再“区别对待”了。

笔者认为,固定资产核算方式的改进可以借鉴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取消“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折旧基金”科目,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列入资产负债表中,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减项,充分体现固定资产净值。购置固定资产时,可直按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资产类科目;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另外,建议增加“在建工程”和“低值易耗品”科目。

当事业单位购置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或者建造工程类固定资产时,先在“在建工程”中归集相应的成本和支出,待安装完毕或工程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时,再从“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账户。

从计量标准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标准是: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或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管理。随着的和物价的普遍提高,这种对固定资产价值的规定标准己经明显偏低。同时,一些单位价值较低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如电话机、办公桌椅等,具有明显的低值易耗品特征,要求必须在固定资产中核算,了信息质量。因此,建议提高对固定资产价值的规定,同时,增加“低值易耗品”科目,用于核算事业单位中价值较低、不适合作为固定资产的用品。

(三)对事业单位结余的改进。《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第三十一条规定: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其中专用基金是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主要有: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和住房基金。

如:某事业单位有从事专门业务活动的人员100人,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公费医疗经费人均年度预算定额标准350元提取医疗基金35000元。做会计分录 借:事业支出——保障费 35000; 贷:专用基金——医疗基金 35000

我们知道,净资产属于剩余权益,归法人所有,但职工福利基金和医疗基金属于负债性质,只能用于职工福利医疗等方面。将负债列入净资产核算,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建议取消“专用基金”科目下的“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住房基金”等科目,将专项资金列入“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如上例,提取医疗基金35000元时, 借:事业支出——社会保障费 35000 , 贷:其他应付款 35000

发生医疗费支出时(假设一次性用银行存款支付35000元),直接做会计分录 借:其他应付款 35000 , 贷:银行存款 35000

(四)对修购基金的建议。现行《事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提取修购基金时,借记“事业支出”,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这使得固定资产价值两次被列入支出:如前所述,购置固定资产时,已经借记“事业支出”,贷记“银行存款”等,而此处又一次借记“事业支出”。

因此,建议将计提修购基金列入结余分配中。提取修购基金,实质是将经常性资金转换为一般专用基金,使事业单位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固定资产更新维护的资金来源。因此通过“结余分配”账户提取修购基金,有利于避免现行会计核算中的弊病。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规定,事业单位的结余中,仅按一定比例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均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的单位收支差额。所以,结余分配的明细账除所得税外只设“提取专用基金”,不再进行细分。若将修购基金作为结余分配的,其明细账的设置需细化,即在“结余分配”总账下的“提取专用基金”明细科目中,再设两个三级明细科目,一是“福利基金”,二是“修购基金”。[6]在提取修购基金时,会计分录为:

借:结余分配——提取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 贷: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使用修购基金时,借: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 贷:银行存款

(五)改进接受捐赠的核算。《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接受固定资产捐赠时,按照同类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根据所提供的有关凭据以及接受捐赠时发生的相关费用确认入账价值,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而接受非限定用途财物捐赠时,入账的计价依据虽然与固定资产相同,但账务处理却是借记“银行存款/材料”等科目,贷记“其他收入”科目。同样是接受捐赠业务,处理却存在差异:前者是将接受的捐赠计入净资产,而后者则计入收入。

因此,笔者认为这种处理方法不够严密,不应将接受捐赠的非限定用途财物作为其他收入进行核算。因为事业单位的收入是指“为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接受捐赠业务不符合事业单位收入的定义。而且,单位接受的捐赠计入所有者权益的“资本公积”,事业单位接受的固定资产捐赠计入净资产的“固定基金”,为与之统一,建议将非限定用途的财物捐赠也归入净资产,计入“事业基金”账户,同样,将限定用途的财物捐赠计入“专用基金”账户,以便更好地规范类似业务的核算。

(六)将交纳所得税作为一项支出而不是对结余的分配。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所得税是对事业单位收益的一种分配,按照规定,事业单位通过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应该在年终应交所得税,会计分录为 借:结余分配——应交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而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所得税是企业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一项费用,会计分录为 借:所得税 ;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而且这种所得税费用观越来越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也更接近于国际上的处理方式。同样,笔者认为,事业单位交纳所得税也是一种支出而不是对收益的分配,会计处理应该与企业保持一致,即:增设“所得税”科目,年终计算应交所得税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七)会计报表中增加现金流量表。目前企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用现金流量表动态地反映企业在未来会计期间获得现金流量的能力。现金流量表作为企业管理部门编制现金预算的依据,已经成为企业的三大会计报表之一;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因此没有规定编制现金流量表。随着事业单位将核算基础改为权责发生制,就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以便动态地反映其未来的现金流量,同时也是与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统一的需要。

无论从制度规定还是实际职能来看,事业单位实质上属于非营利组织的范畴,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与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在这一过程中,上世纪九十年代颁布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难免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对其中的缺陷进行改进,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准则制度。

在笔者看来,首先应该从核算基础入手,在实行统一的权责发生制的前提下,先对上文中提到的会计科目的设置、资产的确认核算、报表的设置要求等亟待解决的加以改进,逐步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整个过程,以满足日益发展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需要,同时也与企业会计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核算形成可比性,更快地与国际接轨。

[1]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Z].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1997

[2]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Z].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1997

[3] 李海波,刘学华.新编预算会计[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12

[4] 阎达五,耿建新,戴德明.高级会计学 [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汪红.浅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缺陷及改进对策[J].会计之友.2005(9A)

[6] 郭利敏、续淑敏.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功能缺陷及其化解对策[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

现行会计制度范文5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方向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3-0126-02

1 前 言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多年来,在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事业单位财务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市场经济推动下,事业单位不断市场化,当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使得改革会计制度成为当务之急。

2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引导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不足之处暴露无遗,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及服务人民公益性质作用的发挥[1]。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认清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对于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促进事业单位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性意义。

2.1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严密,缺乏完善性

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规则》的制定是基于当时我国事业单位中绝大多数是全民所有制单位,这一制度规范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也不适用于当前公共财政模式的要求。在这种规则指导下,不利于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事业单位之间公平竞争,同时不利于国有事业单位的市场化、社会化进程。

2.2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真实性有待提高

由于会计制度设计不合理、相关工作人员为谋取个人私利、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制作虚假信息,导致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在此不利影响下,账实不符、单位财务状况无法体现等问题接踵而出,极大增加了事业单位管理成本和难度,最终将不利于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2.3 当前会计制度核算基础欠合理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使用收付实现制来进行会计核算,在实施过程中,这种核算办法弊端逐渐显露。首先,它无法客观、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其次,它不能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绩效和预算执行情况,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和控制失效。长此以往,将导致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脱离实际、缺乏真实性,严重影响事业单位的长远健康有序发展[2]。

2.4 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报告体系有待完善

在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会计报告内容不完整,披露的信息过于简单化和单一化,并受我国体制影响信息披露不彻底;项目展示不科学,会计信息可靠性不强;受现行国家预算编制时间的制约,会计报告及时性不能得到保障。在此会计报告体系影响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现金使用状况等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地、准确地展现,影响了事业单位决策制定和财务有序管理。

2.5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设计已不再适应现行事业单位发展

从实际运行来看,大部分事业单位自成立起就没有预算资金的划拨,全部依靠本单位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在此体制制约下,事业单位变成了为享受行政级别或安排人员而特别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改变了其本身作为公益性质的初衷。适应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财务制度改革的大背景大环境,改革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迫在眉睫。

3 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方向选择探讨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化的不断深入,管理理念日趋国际化和会计制度统一化日益成为大势所趋。在此大环境下,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事业单位职能出发,改革和完善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发挥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领域的核心作用,使我国事业单位保持正常运转和快速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3.1 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适用范围

为保证所有事业单位在对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上使用统一的标准,以保证最终的报表具有充分可比性,必须确保在全国所有的事业单位施行统一的会计制度。依此制度,将建设单位会计核算并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施行一套管理方法。增设“在建工程”科目,对“收入类”增设“基建拨款”科目,依次来核算尚未交付的固定资产[3]。

3.2 采用权责发生制

为了解决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真实性有待提高的问题,应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长久以来,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施行收付实现制,在这种制度下,会计核算内容以财政收支为主,其他因素未考虑在内。在事业单位引入包含信息量较大权责发生制,在这种制度下,会计收入信息较为全面,有助于相关人员提升专业技能,保证信息真实性。

3.3 推进会计集中核算,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基础

施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这两项举措旨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统一调度财政资金,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成本。在推进会计集中核算方面,取消同级机关事业单位银行账户,政府成立会计中心,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工作,施行会计监督。实行此制度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保证各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权、所有权、财务自。

3.4 建立完整的事业单位会计报告体系

为推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可以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为参考基准,建立完整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完整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需包括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需包含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以保证事业单位会计报告系统完整,更好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此外,还要将现金流量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确保真实反映未来的现金流量,依次来满足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性组织统一的需要。

3.5 改进事业单位会计报表

针对会计制度设计不合理的现象,各事业单位需改进会计报表。首先,重视现金流量信息,增加现金流量表。同时应掌握事业单位货币资金的运用和支付能力,预防资金紧缺不能支付到期应付款项的情况的发生。其次,将“会计报表”更名为“会计报告”,并增设会计报表附注和分部报告等内容。此项举措的实施有利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其他会计规范协调一致。再次,将资产负债表中收入、支出项目剔除,具体的收入和支出金额在收入支出总表中要有所反映,并规定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平衡公式为“净资产+负债=资产”。

3.6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收支管理

强化收入管理,积极鼓励各部门、各单位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创收,以弥补财政拨款资金的不足。同时以奖惩分明的激励措施推动收入开展,并对收入完成情况进行责任制考核,各事业单位有关人员要积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为单位创收。与此同时,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职能,以严格执行国家财务法律法规为准绳,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增强对自己行为的约束能力,强化财务支出管理。

4 结 论

综上所述,几十年来,尽管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某种程度上规范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但由于我国面对经济体制转型,市场经济体制和财务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型,现行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事业单位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要顺应当前形式的转变,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改革,立足我国国情,合理借鉴国际经验,在市场的推动下,各事业单位要分步实施,科学规划,扎实稳步推进,促进我国事业单位服务人民,健康有序成长。

参考文献:

[1]巫继红.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完善对策[J].工作研究,2010(1):23.

[2]蔡丽兰.事业单位会计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财务与会计,2011(9):34.

[3]赵西卜,蔡捷.建立中国会计准则理论框架的设想——兼论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一的可能性[J].商业会计,2010(2): 14-15.

[4]陈丽琴.试论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J].中国市场,2013(25).

[5]李红芳.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J].中国市场,2012(40).

[6]向灵彦,刘娜.从会计角度谈反倾销问题[J].中国市场,2013(7).

现行会计制度范文6

关键词:会计制度 权责发生制 基金负债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弊端

(一)现行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的弊端

高校对教学科研和教辅活动业务的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虽然易于建立和使用,但是它不利于进行成本核算、提高效率和绩效考核。不能全面准确记录和反映单位的负债情况,不利于防范财务风险。不能使收入与费用恰当的配比,不能真实反映对外投资业务,而且容易被管理当局用来操纵业绩。

(二)固定资产核算方法存在弊端

事业单位以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同时反映固定资产价值,且固定资产的账面数额与固定基金账面数额一致。事业单位将购人固定资产的全部支出作为当期支出,违背了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会计原则。其次,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的缺陷。

(三)负债分类不科学

在资产负债表中,“借入款项”排列在其他流动负债之前,位于负债类的第一项,似乎隐含着“借人款项”属于流动负债之意,其实则不然。近些年来,高校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的资金大多来源于银行的长期借款,高校只有将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混合列入“借人款项”中,这样,不利于有效揭示高校的财务风险,不利于分析其偿债能力。

(四)修购基金提取不合理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按照收入的比例提取修购基金时,借记“事业支出”,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目的是用于固定资产的维修和购置,但其提取的基数是收入而不是定资产余额,这样有的单位收入多,提取的修购基金就多,有的单位收入少,提取的修购基金就少,提取目的与提取基数两者之间缺乏必然联系,而单位实际发生固定资产的维修和购置费用与单位资产的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几点建议

(一)改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原则

1,引入采用权责发生制,改进会计核算基础。实行统一的权责发生制,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高校所有经济业务的核算统一采用权责发生制,

可以对收入、费用、成本进行准确的确认和计量,可以对外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

财务信息,同时也有利于对高校管理当局的经管责任做出客观的评价。

2引入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也是企业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原则。事业单位取得固定资产。其支出的效益涉及几个会计期间。应属于资本性支出,不应作为收益性支出在发生当期直接列支。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通过计提折旧在各会计期间分摊的固定资产成本支出作为收益性支出计列于收支表中,以夯实结余信息。

(二)改变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1,固定资产取得的会计处理。取消“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结转自筹基建”会计科目,增设“在建工程”、“待处理财产损益”会计科目。对于事业单位购置的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应按实际成本,借记“固定资产”,贷记“财政补助收人”或有关资产账户。

2,固定资产折旧和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增设“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两个会计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以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情况。可使得资产负债表能够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净资产的情况,收支表能够反映真实结余的情况,真正体现权责发生制、收入与支出配比、谨慎、以及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等核算原则的要求,以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利用真实的会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负债划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在资产负债表上,负债划分成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两大类。按照借款日长短排列。“借人款项”分解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分列于流动负债项和长期负债项目下。

(四)关于基金的改革

1,提供基金明细信息。专用基金是用途受到限制的净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各专用基金的子项,提供其具体的限定用途是必要的。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接受的来自社会各界以及海外的捐赠日益增多,其中多数捐赠都是有指定用途的,在报表中揭示此类信息也有助于满足捐赠者的信息需求。

2,建议将计提修购基金列入结余分配中。提取修购基金,实质是将经常性资金转换为一般专用基金,使事业单位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固定资产更新维护的资金来源。因此通过“结余分配”账户提取修购基金,有利于避免现行会计核算中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