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南回归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南回归线范文1
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存在着以一年为周期的变化。其分布又随地点和时间体现出不同的 差异性;还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极值的分布,现行《高中地理》是这样阐述的:“……在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每年 6月22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每年12月22日前后达最小值。在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情况正好相反 。……”
为了更方便地说明问题,我们可以把上述课文原意用下图来表示:
(附图 {图})
其中,6月22日前后和12月22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分别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北到北极点,以及南回归线 以南到南极点范围,除此以外,地球上再没有任何地区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可达最大值。但是,二至日正午太 阳高度最小值是否仅对应地分布在南回归线以南到南极点及北回归线以北到北极点范围呢?
设在6月22日前后,南半球有一点,由于这一天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则该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一定是最小值 。除了此时,再也不存在正午太阳高度值更小的时刻了。所以,6月22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的分布地区应 扩大到整个南半球范围。
同理,12月22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的分布地区也应扩大到整个北半球范围。
由此看来,课文的表述虽然不错。但明显存在欠周全性。
建议,教学时对课文的阐述要略作补充:
“……在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每年6月22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在整个北半球,每年2月22 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在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及整个南半球,情况正好相反。……”
以上内容可用下图来表示:
(附图 {图})
根据上图,我们还可推导出不同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极值出现的不同,如:
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一年有两次最大值90°和两次最小值66°34′。
南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一年有一次最大值90°和一次最小值43°08′。
在赤道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不包括赤道与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一年内有两次最大 值和一次最小值。
在南北回归线到南北极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一年内有一次最大值和一次最小值。
综上所述,正午太阳高度的极值分布中,对最大值与最小值规律不能一概而论。关于最大值,对南北回归 线之间的地区,存在于阳光直射的时刻;对于南北回归线至极点的地区,存在于阳光直射本半球回归线的时刻 。关于最小值,只仅存在南北半球的差异,当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南半球均出现最小值;当阳光直射南回归线 ,北半球均出现最小值。
本文所及知识点,常出现在一些习题中,如以下的一道选择题。
6月22日前后,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值
b.北半球达最大值
c.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小值
南回归线范文2
一、用图示法明晰地理概念
1.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具有日变化和年变化(如图1)。
2.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正午太阳高度角是当地正午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根据立体几何知识,它实际上是正午时太阳光线与当地经线的夹角(如图2)。
3.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太阳直射点是太阳高度为90°的地点。太阳直射点处的太阳光线与地面垂直。根据立体几何知识,一条直线要与一个平面垂直必须与这个平面上的两条交线垂直,也就是说直射光线应该同时垂直当地的经线和纬线(如图3)。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直射光线的延长线必定经过地心(如图4)。
二、用读图分析法发现地理规律
要求学生分析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图(图5),读出图中隐含的相关信息,经相互讨论、交流(分享)、评价后不难得出有以下几点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点处最大(90°),由此向南北两侧降低。
2.离太阳直射点越近的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这也就可以得出太阳直射点在移动过程中靠近某地,那里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变大,反之就变小。
3.离太阳直射点一样远的地方,正午太阳高度相等。进一步引出等太阳高度线的概念(见图6)。
4.离太阳直射点n°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数值为90°-n°。进一步得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为:H=90°-(当地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纬度距离)。
三、用动画演示法揭示地理过程
播放Flas(动画中的A地代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B、C表示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D代表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演示从冬至日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过程(见图7),可以看到太阳直射点离A地越来越近,而离D地越来越远,太阳直射点到达C、B两地后还要继续北移。这说明太阳直射点北移时,正午太阳高度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会越来越大,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则越来越小,而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达到最大值(90°)后再逐渐减小。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移动到最北位置(见图8),此时太阳直射点离A地一年中最近,而离C、D两地一年中最远,这就很容易得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而南半球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小值。然后再演示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过程,不难得出太阳直射点南移过程中,正午太阳高度在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会越来越大,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会越来越小,而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达到最大值后再逐渐减小(见图9)。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在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而北半球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小值(见图10)。
四、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地理计算
1.利用正弦曲线计算正午太阳高度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具体在计算时如果能借助正弦曲线图(见图11),则更为简洁明了,而且可以很好地避免公式计算产生的错误。
例如求夏至日图中P1、P2、P3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我们很容易地得到:
P1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H1=90°-(φ1-δ)
P2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H2=90°-(δ-φ2)
P3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H3=90°-(φ3+δ)
(φ1、φ2、φ3分别为P1、P2、P3三地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2.利用平面几何知识计算子夜太阳高度
子夜太阳高度通常是指处于极昼期间的某地在地方时为0点或24点时的太阳高度(见图12)。其计算方法与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方法实际上是完全一致的,但由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有限,理解还是有困难。为此我们不妨借助另一种方法给学生直观的展示。这里以北极圈内的某地P为例,其夏至日子夜太阳高度见图13中的H,图中BPF表示地平面,直线APG为P地的纬线及其延长线,EPC为太阳光线及其延长线,OPD表示该地地球半径及其延长线,∠EPF即为P地的子夜太阳高度角。
南回归线范文3
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这里陆地占北半球总面积的2/5,且在中高纬度,陆地分布几乎连续不断,最为宽广。南半球陆地只占其总面积的1/5,在中高纬度,陆地显著收缩,尤其在南纬56°~65°之间。除一些零星岛屿外,几乎全部为海洋。此外,北极地区是一片海洋——北冰洋;而南极地区却是一块陆地——南极大陆。
二、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不同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使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都发生偏向,所不同的是,在北半球偏右,而在南半球偏左。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不同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随南北半球不同而不同。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北、南两侧降低。在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每年6月22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每年12月22日前后达最小值,在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情况正好相反。
四、昼夜长短的变化不同
自3月21日至9月23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到处是昼长夜短。其中6月22日这一天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则反之。自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到处是昼长夜短。其中12月22日这一天,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则反之。
五、气温的水平分布及变化不同
一年之中,就北半球来说,大陆上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海洋上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南半球海陆上最高、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分别与北半球相反。北半球同纬度上气温变化比南半球大。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且稀疏。
六、气压带分布特征不同
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而北半球的气压带则断裂成块状,特别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对照世界大洋和大洲的分布图,就可以看出这是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北半球陆地面积显著增大的缘故。
七、气旋和反气旋气流水平运动方向不同
气旋和反气旋是大气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也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北半球气旋的气流为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反气旋的气流为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而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气流的水平运动方向正好与北半球相反。
八、行星风系的风向不同
由于南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偏转方向不同,所以南北半球行星风系的风向也不相同。在信风带,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在西风带,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在极地东风带,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
九、季节不同
在北半球,一般把3、4、5三个月划为春季:6、7、8三个月划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为冬季。而南半球的季节恰好与北半球相反。
南回归线范文4
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吃水饺有很多种说法,其中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就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在张仲景告老还乡,回到自己的家乡白河的时候,看到岸边有很多百姓由于贫穷,饥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冻坏了,因此张仲景决定要救治这些穷苦的百姓,用面包上驱寒药材,煮熟做成“祛寒娇耳汤”治好了百姓的耳朵。
冬至,又称南至、冬节、长至节、亚岁,也有的称消寒节等,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许多地方仍有过冬至节的习俗,有些地方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这个节气,时间在公历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白天时间最短,晚上时间最长。过了这天,太阳光线才逐渐由南回归线向北移,白天一天天变长。冬至也是冬季中最寒冷时段的一个标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历来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
(来源:文章屋网 )
南回归线范文5
1、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这是地球上唯一阳光能够直射的地带,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热带地区气候终年炎热,四季和昼夜长短变化都不明显。
2、温带: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的广大地区。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温带地区,地面阳光斜射,寒暖适中,得到的光热比热带少,但比寒带多;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昼夜长短变化明显。
3、寒带:南、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北极圈以北的地区是北寒带,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是南寒带。寒带地区,太阳斜射得很厉害,一年中有一段时间是漫长的黑夜,因此,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少,故称寒带。这里气候终年寒冷,没有明显的四季变化,有极昼、极夜现象。
(来源:文章屋网 )
南回归线范文6
图1是冬至日某经线上不同纬度的气温、气压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3题。
■
1.图中①、②、③曲线分别代表:
A.气温、正午太阳高度、气压
B.气压、气温、正午太阳高度
C.正午太阳高度、气温、气压
D.气温、气压、正午太阳高度
2.该经线可能是:
A.30°E B.120°E
C.100°W D.60°W
3.关于图中①、②、③曲线说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①在M处达最小值的原因是受沿岸寒流的影响
B.这一天,曲线②在全球的分布规律是纬度越高值越小
C.曲线③在N处达最大值的主要原因是温度低
D.曲线③的最高值在季节相反的另一半球的相应纬度也存在
解析:此组题主要考查某条经线在冬至日的气温、气压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其特征。
第1题:由图可知,从25°到更高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直线递减,气温总体也递减,气压有起伏,所以②是正午太阳高度,①是气温,③是气压。答案为A。
第2题:由图可知,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曲线中可读出纬度25°上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41.5°,这样可推出图中纬度为北纬,50°N左右出现高压系统,最可能是120°E,即冬季在该地区出现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或亚洲高压)。答案为B。
第3题:图中曲线①(气温)在M处(东西伯利亚)达最小值的原因主要是地形因素(海拔高且为盆地地形)。冬至日,曲线②(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全球的分布规律是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曲线③(气压)在N处达最大值的主要原因是该地位于内陆,冬季气温低,气压高。而50°S全部是海洋,由于不存在海陆差异,该地区没有高压形成。答案为C。
刘德辉/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一中学(074000)
【题目二】
(2011年安徽省高考题)图2为某地住宅建筑冬夏正午日照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地可能是:
A.刚果盆地
B.撒哈拉沙漠南缘
C.巴西高原
D.北美洲五大湖地区
2.仅考虑地球运动,图示窗户、屋檐搭配对室内光热的影响有:①利于夏季遮阳、冬季采光;②冬至到春分,正午室内的日照面积逐渐增大;③春分到夏至,正午屋檐的遮阳作用逐渐增强;④利于减少室内能源消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组题利用节能住宅考查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影响及区域分布问题,其情境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热点,充分彰显地理价值理念。解题要求学生通过读图能准确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能调动和运用已有知识储备。
第1题,通过冬夏两天正午太阳光线来自正南,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根据两天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差46°52′,可知该地在北回归线以北(且冬夏两天为冬至日和夏至日),故只有D答案符合。具体原因如下,由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可知:若N点在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设当地纬度为X° < 26° 26′ ),如图3,则夏至日N点正午太阳高度角H=90°- (23°26′-X°);冬至日N点正午太阳高度角h = 90°-(23°26′+X°), 夏至日与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差:H-h=2 X°(2X°<46°52′)。若N点在北回归线及以北,如图4,则夏至日N点正午太阳高度角H=90°-(X°-23°26′);冬至日N点正午太阳高度角h=90°-(X°+23°26′), 夏至日与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差H-h=46°52′,南半球类似。由此可知:南北回归线之间某地,一年中夏至日与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差值为当地地理纬度的2倍;北回归线及以北、南回归线及以南,一年中夏至日与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差值恒为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