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梯子阅读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梯子阅读答案范文1
伴随着书本里文字的起伏跌宕,我的心暖暖的,暖暖的。阳光把我的轮廓晒成金黄,混合着这慵懒的时光,酿成记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春的阅读题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朱自清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4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5“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6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7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8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9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10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总体把握全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在空白处填写一个词语)
盼 春—— 绘 春—— 迎 春—— 赞 春
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题。
描绘春天的美景,表现春的美好与活力,抒发对春天的期盼、喜爱、赞美。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写的几幅图画: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4、词语赏析:
A、“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句中“酝酿”一词的本意是什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酝酿”一词的本意是造酒,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B、以下语句中加点的词,极具表现力,试选一个赏析。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偷偷地”写出了小草生长极为迅速、让人不知不觉;“钻”表现了小草冲破冻土的挤劲儿与力度。这两个词都体现了春草无限生机与活力。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闹”一词既突出了蜜蜂的多、叫声大,还将蜜蜂人格化,表现了蜜蜂采蜜时的喜庆气氛,流露出作者看到这浓浓的春意时的欣喜之情。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逼”这个词表现了春雨洗涤后的小草“青绿”的颜色特别浓烈、特别耀眼。
5、语句赏析:本文中有许多的比喻和拟人句,找出一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提炼表达句式:比喻句——运用比喻,把什么比成什么,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拟人句——运用拟人,将什么人格化,生动传神地突出了(表达对象)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什么态度)。
6、最后三段,分别出写了春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三个语段的先后次序可以交换吗?为什么?
表现了春天的新、美、力。表达了作者春天来临时的无限欣喜,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赞美,以及受到活力四射的春天的强烈感染与鼓舞。
不能交换。三个比喻“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包含一个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
7、问题探究:
1)有人说,第4段写花,“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此句写本段内容无关?你怎么看,说说理由。
这句话与写花是相关的,是侧面描写花。写蜜蜂的多,衬托出花的香甜;写蝴蝶欢飞,衬托出花的色彩艳丽。这样写,还赋予静态的春花的画面动态的美,使春花图更有诗情画意。
2)第5段写春风,分别从哪些角度写的?突出了春风的哪些特点?
从触觉写春风的轻柔、温暖;从嗅觉写春风的(芬芳怡人)芳香浓郁,从听觉写春风的和悦(悦耳动听)。(例句略)
3)试举例分析本文在语言方面的特点。
多用叠词,使语句节奏舒缓且有韵律美。
如: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软绵绵,嗡嗡地,密密地,慢慢走,稀稀疏疏,舒活舒活,抖擞抖擞。
句式上,长短句交错,既整齐又富于变化。如: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多用比喻、拟人,语言优美,抒情味浓。(略)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有人理解为“居民们正在做晚饭,屋顶上炊烟袅袅。”,你怎么理解?根据原文说出理由。
梯子阅读答案范文2
一、方法型的阅读理解题
例1 (2012年黔东南卷)问题:
已知方程x2+x-1=0,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根分别是已知方程根的2倍.
解:设所求方程的根为y,则y=2x,所以x=.
把x=代入已知方程,得()2+-1=0.化简,得y2+2y-4=0.
故所求方程为y2+2y-4=0.
这种利用方程根的代换求新方程的方法,我们称为“换根法”.请用阅读材料提供的“换根法”求新方程(要求:把所求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1)已知方程x2+x-2=0,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根分别是已知方程根的相反数;
(2)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不等于零的实数根,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根分别是已知方程根的倒数.
解:(1)设所求方程的根为y,则y=-x,所以x=-y.
把x=-y代入已知方程x2+x-2=0,得(-y)2+(-y)-2=0.
化简,得y2-y-2=0.
(2)设所求方程的根为y,则y=,所以x=.
把x=代入方程ax2+bx+c=0得a·()2+b·+c=0,
去分母,得a+by+cy2=0.
若c=0,有ax2+bx=0,有一个根为0,不符合题意.
故所求方程为cy2+by+a=0(c≠0).
温馨小提示:从课本中学到的解题方法是有限的,许多解题方法需要从课外阅读中学到,把课本以外的方法用阅读的形式呈现,再用所理解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这是中考命题的趋势.这类题主要考查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提示型的阅读理解题
例2 (2012年资阳卷)如图1,在ABC中,AB=AC,∠A=30°,以AB为直径的☉O交BC于点D,交AC于点E,连接DE,过点B作BP平行于DE,交☉O于点P,连接EP、CP、OP.
(1)BD=DC吗?说明理由;
(2)求∠BOP的度数;
(3)求证:CP是☉O的切线.
如果你解答这个问题有困难,可以参考如下信息: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小明和小强做了认真的探究,然后分别用不同的思路完成了这个题目.在小组交流的时候,小明说:“设OP交AC于点G,证AOG∽CPG;”小强说:“过点C作CHAB于点H,证四边形CHOP是矩形.”
解:(1)BD=DC.理由如下:
连接AD,AB是直径,∠ADB=90°.
AB=AC,BD=DC.
(2)AD是等腰ABC底边上的中线,
∠BAD=∠CAD,BD=DE.
BD=DE=DC,∠DEC=∠DCE.
在ABC中,AB=AC,∠A=30°,
∠DCE=∠ABC=75°,
∠DEC=75°.
∠EDC=180°-75°-75°=30°.
BP∥DE,∠PBC=∠EDC=30°,
∠ABP=∠ABC-∠PBC=75°-30°=45°.
OB=OP,∠OBP=∠OPB=45°,
∠BOP=90°.
(3)设OP交AC于点G,则∠AOG=∠BOP=90°.
在RtAOG中,∠OAG=30°,
=.
又==,=,=.
又∠AGO=∠CGP,
AOG∽CPG.
∠GPC=∠AOG=90°,
CP是☉O的切线.
温馨小提示:这类阅读题,给出了解题思路的提示,其实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三、填空型的阅读理解题
例3 (2012年绍兴卷)小明和同桌小聪在课后复习时,对课本“目标与评定”中的一道思考题进行了探索.
思考题:如图2,一架2.5米长的梯子AB斜靠在竖直的墙AC上,这时B到墙底端C的距离为0.7米,如果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0.4米,那么点B将向外移动多少米?
(1)请你将小明对思考题的解答补充完整:
解:设点B将向外移动x米,即BB1=x,则B1C=x+0.7,A1C=AC-AA1=-0.4=2,而A1B1=2.5,在RtA1B1C中,由B1C2+A1C2=A1B2 ,得方程 ,解方程x1= ,x2= ,点B将向外移动 米.
(2)解完“思考题”后,小聪提出了如下两个问题:
问题①:在“思考题”中将“下滑0.4米”改为“下滑0.9米”,那么该题的答案会是0.9米吗?为什么?
问题②:在“思考题”中,梯子的顶端从A处沿墙AC下滑的距离与点B向外移动的距离,有可能相等吗?为什么?
请你解答小聪提出的这两个问题.
解:(1)(x+0.7)2+22=2.52,0.8,-2.2(舍去),0.8.
(2)①不会是0.9米.
若AA1=BB1=0.9,则A1C=2.4-0.9=1.5,B1C=0.7+0.9=1.6.
1.52+1.62=4.81,2.52=6.25.
A1C2+B1C2≠A1B2 ,
该题的答案不会是0.9米.
②有可能.
当梯子顶端从A处下滑1.7米时,点B向外也移动1.7米,此时,它们移动的距离相等.
温馨小提示:这类阅读题,在展示问题全貌的同时,在关键处留下一些空白,让考生填补. 此类问题相当于给出了解题思路,只需运算或验证,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四、定义型的阅读理解题
例4 (2012年临沂卷)读一读:式子“1+2+3+4+…+100”表示从1开始的100个连续自然数的和,由于式子比较长,书写不方便,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将其表示为n,这里“”是求和符号,通过以上材料的阅读,计算:= .
解:式子“1+2+3+4+…+100”的结果是,
即n=;
=1-,=-,…,
++…+=1-+-+…+-=1-,
=++…+
=1-+-+…+-
=1-=.
温馨小提示:理解新定义是解这类题的关键.
五、操作型的阅读理解题
例5 (2012年咸宁卷)如图3,矩形MNPQ中,点E,F,G,H分别在NP,PQ,QM,MN上,若∠1=∠2=∠3=∠4,则称四边形EFGH为矩形MNPQ的反射四边形.图4、图5中,四边形ABCD为矩形,且AB=4,BC=8.
理解与作图:
(1)在图4、图5中,点E,F分别在BC,CD边上,试利用正方形网格作出矩形ABCD的反射四边形EFGH.
计算与猜想:
(2)求图4、图5中反射四边形EFGH的周长,并猜想矩形ABCD的反射四边形的周长是否为定值?
启发与证明:
(3)如图6,为了证明上述猜想,小华同学尝试延长GF交BC的延长线于M,试利用小华同学给我们的启发证明(2)中的猜想.
解:(1)反射四边形如图7、图8所示.
(2)在图7中,EF=FG=GH=HE===2,
四边形EFGH的周长为8.
在图8中,EF=GH==,FG=HE==3,
四边形EFGH的周长为2×+2×3=8.
猜想:矩形ABCD的反射四边形的周长为定值.
(3)如图9,
∠1=∠2,∠1=∠5,
∠2=∠5.
而FC=FC,
RtFCE≌RtFCM.
EF=MF,EC=MC.
∠M=90°-∠5=90°-∠1,∠HEB=90°-∠4,而∠1=∠4,
∠M=∠HEB.
HE∥GF.
同理:GH∥EF.
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FG=HE,而∠1=∠4,
RtFDG≌RtHBE.
DG=BE.
过点G作GKBC于K,则KM=KC+CM=GD+CM=BE+EC=8,
GM===4.
梯子阅读答案范文3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主先学,学生没有自主先学,在课堂上又怎能自主发言互助呢?既使先学完了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互助学习畅所欲言?慎思细究找出原因:一、教师布置导学案时问题引导创设怎样更好地让学生易懂、目标明确地学(问题引导创设即设置问题――教师的“问”);二、如何让学生提问,让好生和教师帮助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和乐于学习。当然还有很多因素如德育、社会环境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有影响,本文只对上两个方面谈谈如何有效地在数学课堂实施“先学后教、自主互助”的教学。
一、引导创设问题让学生明确目标和方向,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即设置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法,是以教师设问为出发点,以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进而达到掌握新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法。该方法要求教师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典型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在讨论中寻求解决方法以及问题答案,启迪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若在“先学后教、自主互助”教学中介入“问题”教学,则这种教学法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处于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但提出问题要根据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要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高质量问题,要能“情境―问题―互动”这样才能使教学呈现较好的效果。通过提出问题,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也使学生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变成了主动的探究者、发现者,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教师问题设置在数学教学中要若能注意以下几点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一)创设问题要情境适当、引人入胜、紧扣教材和实际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的提出要紧扣教材内容,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要有良好的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能力。设计问题要有明确指向能诱导、启发、示范,这样就能引导学生讨论、探究,达到讲、练、思的结合。如,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可以在导学案中设置问题情景。老师家前不久在装修房子,不小心将背景墙上的一块三角形玻璃弄成如图所示的三块,为了携带方便能否只带其中的一块去店铺裁,要带哪一块才能裁出与之一样的?这是教师的问题创设,教师编写导学案时,在学案开头加此提问。这样能激发学生对导学案阅读、预习和求知欲,而且目标也明确。这样的问题设置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激发求知欲有很好的效果。
(二)设置问题应有悬念递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人只有对探究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才能获得创造成果,设置的问题有悬念才能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深层求知欲,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如:上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这种看似枯燥的课时我在导学案中设计了这一串问题。
问题情境1:梯子AB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开始下滑,在下滑过程中当α=135°时,梯子的顶端与地面的垂直距离为多少?
解:设上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x米。依题意可得, 整理
x2+x2=25 2x2+25=0
问题情境2:一梯子的上端在距离地面4米高处,梯子长5米,下端在水平的地面上,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了多少米?(如图A1B1)
问题情境3:如图所示,如果梯子上端下滑的距离等于下端平移的距离,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了多少米?(如上图)
问题情境4:由上得到方程
2x2-25=0 x2-x=0 x2+6x-7=0……上述整式方程中都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请尝试给一元二次方程定义一般式。思考:m为何值时,方程x|m|-3x+1=0是一元二次方程?设计:结合上题和定义设计一道让别人容易掉进的“陷井题”。实践证明,通过这样递进的问题设置,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自主学习性高,效果好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学数学的兴趣。在课堂中平常极不爱动的学生都开始设“陷井题”,兴趣正浓。
二、如何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堂敢问敢说,真正成为主人
“先学后教、自主互助”这种教学课堂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学生在说中问,在问中说。但是学生是待成熟发展的人,需要培养、引导和适当约束的。要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必须经历从培养自主意识到形成自主能力,最终达成自主学习的过程。可见,这种教学是逐步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动态过程。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只默默地学发现问题不提不问,也没有人解说了,这样的课堂就达不到要求,要想让学生“问”起来可以从下面两点多做。
(一)放下“架子”,走下讲台,融入课堂――创设问的平台
“先学后教、自主互助”教学要求学生充分“动”起来,如果学生没有“动”那是不成功的课。长期以来教师总是喜欢学生静静地坐着等老师走上讲台上课那么这样无形中给学生划了界线,不能和学生平等相处,在心灵上拉开距离。久之,学生便成“默默无闻”者。我曾听了一节外校的老师到我校上课,教师技能不错,但整堂课基本没有学生敢问敢说,教师在台上怎么启发,学生还是无“动”于终。同样是借班上课我也听过成功的课,很关键一点便是教师在上课时能融入学生中,这就要求老师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融入课堂,至于用什么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场合采用。比如:自我介绍(有技巧)、简要的小故事、地方特色介绍等多种方法,表达语气要亲和。教师能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流,那亲热感就会倍增,与学生的距离就拉近了,这也就是所谓的备课要备情境,让学生在内心里体会到与老师是平等的,是在一起探讨解决问题。
(二)揭开屏障,触动内心,使其畅所欲言――创设问的源泉
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都不爱敞开心扉进行交流,特别是让他上台讲解。初中阶段的学
梯子阅读答案范文4
[关键词] 阅读 兴趣 素质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一般的做法
1.故事引趣――感受书的神奇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从小就爱看书,老师首先就要利用每天的晨读或者每周的班队活动课的时间,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神笔马良》的故事,当我讲到――这时,马良用神笔画了张梯子,他赶快踏着梯子翻过财主家的高墙。他又用神笔画了匹骏马,骑了上去,扬起马鞭;财主带着凶恶的仆人,在后面紧紧地追着……讲到这我嘎然而止,学生迫切知道结果。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童话故事选》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表演生趣――体会人物情感
当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老师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来进行表演训练,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表演的能力,也促使孩子认真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样子,孩子的模仿的能力很强。《格林童话》是我给孩子们讲得最多的,童话故事能给低年级的孩子充分的幻想,让他们在动人的故事中获得美与丑,是与非的学习,记得我讲《猫和老鼠》时,学生演三次猫偷吃猪油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孩子们演得惟妙惟肖,最后连好朋友老鼠也没逃脱它的嘴,在一阵阵笑声中孩子们快乐极了,也尝到了书籍带给他们的欢乐。后来,这个故事在中心小学举行的小学生故事演讲中,荣获一等奖,这也大大促进学生们读书的兴趣和信心。
二、内外结合,指导阅读
许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很明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终生都有对言语的“渴望”和“依赖”,学生对阅读的审美需求、交往需求、求知需求也是与生俱来的.所以,阅读教学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课内阅读教学中,渗透读书方法
首先在初读阶段,课堂上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内阅读教材,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把课文读熟,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查阅有关资料自学课文,做到学习新的课文时,已能初步感知理解课文。接着在深入学习课文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富有文采的课文时,每当发现优美词句或精彩片断要学会分门别类地进行摘抄,并达到熟读成诵。阅读后,学生之间可互相交流阅读情况,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交流心得。如;“说说我的新收获、我的新发现等”。低年段的阅读卡的内容包括:“书名、题目、我新认识的字、我喜欢的词语、我喜欢的句子、我的话”。
2.课外阅读指导中,扩大课外阅读量
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低年级的学生,识字不多,适宜从简单的趣味性的配图注音读物开始,从单幅图一句话到多幅图一段文,逐步发展到二年级时的每天一则小故事。阅读的内容以童话、儿歌、民谣及浅显的配图寓言为主,强调故事性、趣味性、形象性、多样性。篇幅力求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画面的设计要求鲜艳、漂亮、直观。同时,我们还要更新阅读观念,适当指导学生浏览(含视听)有关的新闻媒体,把阅读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
三、创设条件,鼓励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1.组织图书角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
2.“比赛推动阅读”
低年级学生具有好胜心强,不服输,积极上进的特点,教师可多开展与学生课外阅读为主题的比赛活动,如每周抽时间进行的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看图说话比赛等。由于竞赛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的活动,学生为了争取在班级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就会主动地进行充分的课外阅读准备.每次比赛后教师即时点评、反思和发奖状鼓励表彰,以赛促学,在无形中培养和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同时更大的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面,而学生们乐此不疲,也就保持住阅读的兴趣。
3.环境激发阅读
梯子阅读答案范文5
真正的放假我以为是给心灵放假,能给心灵放假的唯有阅读。在每一个闲适的日子,在每一个寂静的夜晚,在每一个微风拂面的早晨,当我们避开尘世的喧嚣与烦扰,努力走进一部部伟大的经典,在内心震颤的一刹那,仿佛感觉到被某个伟大的灵魂附体了,你的心灵在得以慰籍安顿的同时,会感到每一个假日都特别有意义。
行万里路,交万个人,读万卷书,虽然都是学习,但是即使你有条件行万里路,交万个人,但你无法穿越历史,穿越时空,穿越宇宙,既能穿越,又能给你带来另一种感受的,是阅读。
人的生命就那么几十年,能活到百岁,那简直是凤毛麟角。我想即使活到百岁,生命也仍然短暂,如果缺乏一种生命体验,活着也就如此而已。我以为,只有过一种阅读生活,就能延伸生命的长度,增加生命的宽度,拓展生命的厚度。不读书,你只能活一辈子;书读得越多,你生命就越丰盈,人生就越丰满!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会阅读,这就决定了人绝不满足于做一头快乐的猪,而宁肯做苏格拉底般痛苦的人。当然要成为苏格拉底般痛苦的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以为只有通过阅读,才有可能让自己的灵魂有一种觉悟,让自己的良知有一种唤醒,让自己的精神有一种超拔,才有可能成为幸运的苏格拉底般痛苦的人!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我以为,这里所说的吃的东西并不是指的物质食物,不是说人吃什么物质,他就成为什么人,而是针对的是书本、精神世界,也就是精神食物。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个人的品位完全取决于他读不读书,读了多少书,都读了什么书,读书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气质和面貌。
“人能把书带到任何地方,书也能把人带到任何地方”,“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阅读就是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
阅读的人是善良的,包容的,也是美好的,美丽的,有阅读的生活是阳光的,充实的,也是灿烂的,迷人的,有阅读的人生是清醒的,高远的,也是别有洞天的,与众不同的,有阅读的收获,可以解嘲,可以排毒,可以养颜,可以纠错,可以打开精神的天窗,可以寻求灵魂的慰籍,可以遭遇伟大的人物和高尚的事物。
阅读,能够让每个平凡而普通的日子变得鲜亮而有意义;阅读,能够让每个人的内心变得通透高雅而又宁静超然;阅读,能够让每个人的生命变得坚挺丰盈而又情趣盎然;阅读,能够让每个人的人生变得诗情画意和空灵美丽;阅读,能够让这个世界因为拥有共同的基因,共同的密码变得温馨和谐而又美好。
高尔基说:“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小小的梯子,我向这上面爬着,从兽类到人类,走到更好的理想境地,到那种生活的憧憬的路上来了。”
北京大学教授王余光曾谈到对读书的认识:“在读书的时候,哲人的思想荡涤着我们的灵魂,在知识和智慧的指引下,我们更容易识别美与丑、善与恶,我们的生命也因此一次又一次向前展拓。读书,使我们的心灵变得辽阔而宽广,坚韧而顽强,也使我们的获得一个温煦宁静的内心世界,以对抗外部世界的喧哗与浮躁”。
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一等奖作品《垃圾堆上的阅读》的颁奖词,让人感动:“...那个肯尼亚妇女生活虽然艰辛,但她只要捡到书就会花时间去阅读。她用知识武装起来的强大的内心世界,嘲笑了世间不肯阅读的卑微。她拥有好奇心,这好奇心将引导她走向外面的世界,那是远比这里的垃圾场宽广得多的世界。”
梯子阅读答案范文6
一、问题的设置
(一)要把握好问题的度。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它承载着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及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使命。因此,教师应尽量避免提问那些直接的问题,如“《故乡》的作者是谁?”避免提问那些低层次、不需要概括推理的问题,如“白求恩到中国来做什么?”尽量避免设置超过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问题的设置最好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让学生做到“跳一跳,方能摘桃子”。
(二)问题设计需要层次分明。问题设计必须环环相扣,要有一个明确的顺序。如为了讲透《春》中“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这个句子,我设置了三个问题: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来比春天?这句话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征?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进一步掌握了文章的主旨,随着问题的解答,学生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同时也掌握了分析句子的方法。
(三)鼓励学生自己质疑。质疑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手段,它应建立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是在熟悉文本基础上的一种困惑。为此,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与教材有关的材料,如背景材料、风格相似的文章、他人对文章的评价等等,将这些材料作为思维的“梯子”,进而将这些材料与文本进行联系,在对比阅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在教授朱自清《背影》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朱自清笔下的父爱,可以给学生分发朱自清的背景材料和苏童的《爱》、的《我的母亲》,通过联系、对比阅读,学生就比较容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二、提问与处理学生回答的策略
(一)提问的策略。一是教师应尽量避免运用单一的提问方式。单一的提问方式容易让人产生厌倦,不易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不妨尝试层层深入法、多角度设问、设置悬念、分解问题、关键词提问、巧问等提问方式。如上文提到的《春》的三个问题提问法既属于层层深入法,也属于分解问题法;钱梦龙老师的《死海不死》教学抓住题目教学“死”与“不死”的矛盾来设置问题导入,既是设置悬念法,又是关键词提问法。各种提问方法都有其优势,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多种提问方式。二是灵活调整课堂提问。若碰到学生不会回答的题目,就应该化整为零,分解难度。如钱梦龙老师在《死海不死》的教学中提了个“高难度”的问题:“文章结尾一段说,由于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造成水面日趋下降。长此下去,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你们完全同意作者的预测吗?你们能不能从作者预测的根据推出不同的结果?”这个问题是多学科综合题,学生一时难以回答,而钱老师又巧妙点拨了一下“死海的蒸发量是永远不变的吗”,学生的思维就豁然开朗了。
(二)处理学生回答的策略。一是尽可能地肯定和采纳学生的回答。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回答,在没大错误的前提下,要肯定和采纳他的回答,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如果回答错误,应尽可能肯定他回答的积极性,不应批评,最好指出错误的关键点。对学习成绩中等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回答,应根据问题的难度来作出适当反应。超出能力的正确回答教师应认可他们的回答,并在总结中尽量重复他们的回答;符合能力水平的回答应给予肯定;低于能力的错误回答应尽量避免批评,并最好指出错误的关键。二是教师要乐于接受期望之外的回答。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特别是文本的阅读,可能是多元的。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都可能影响着阅读体验。如《项链》的主题探究,《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探究,都存在着多元现象。而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不同的,这些答案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一般都存在正确的可能性,有时甚至可能都正确,开放性问题尤其如此。有些情况下,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但是他们的思路是可取的,或者只是因为某个环节的疏忽而未能得出正确答案,这时,教师不应该直接否定学生,而应该肯定他们的思考,因为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及创新精神比现成的结论和知识更为重要。
三、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一)科学的知识观。在问题教学中,最直接制约着教师行为的是知识观。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仍然重要,但不再是唯一重要的,而学生的思考、发现、研究、科学、创新都变得与知识同样重要。同时知识具有不确定性,而学会学习才是可以让人终身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