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文艺句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四月的文艺句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四月的文艺句子

四月的文艺句子范文1

[关键词] 汪曾祺;语言;韵味;风格

汪曾祺,中国当代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身上有一种文人雅士的闲适、恬淡和从容。汪曾祺的主要创作是散文和小说,他善于用诗化的语言描写生活中的凡人小事,抒写人间的真善美。他在文论《“揉面”――谈语言》中写到:“有一位评论家说我的语言有点特别,拆开来看,每一句都很平淡,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我想谁的语言不是这样?拆开来,不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汪曾祺文集自序》还有这样一句话:“我希望青年作家还能从我这里接受的一点影响是:语言的朴素。”可见,汪曾祺作品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平淡自然,朴素而有韵味。

一、注重用词和句子的韵律美

汪曾祺笔下都是一些平凡的事物,但他将那略带艰苦的生活写的十分平淡闲适,在平淡中又彰显出无穷的韵律,读来如诗歌一般。比如《端午的鸭蛋》中,他那家常话一般的叙述,以及他对岁月苦楚的轻描淡写。其中描写鸭蛋的好吃,将那鸭蛋内的红油生动形象地用一句话描述:“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用的“吱”字仿佛是一个音符,把人的食欲都调出来了。而在《故乡的食物》中有这样一句话:“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这句话将食物的味道用这样几个简单的词抑扬顿挫地表达了出来。当然汪曾祺的作品除了单音词语的和谐之美,还有许多多音节词语运用的韵律之美。再如,《故乡的食物》中还有这样一句话:“砗螯壳稍呈三角形,质坚,白如细磁,而有各种颜色的弧形花斑,有浅紫的,有暗红的,有赭石,墨蓝的,很好看。”

二、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汪曾祺作品中灵活地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如《胡同文化》中将胡同比喻为贯通大街的网络,将四合院比喻为盒子。在《昆明的雨》中这样写到:“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这其中的修辞手法就有四种,第一句采用了比拟的手法,将昆明的雨比拟为美丽的女人。而第二句采用的是对偶和引用的手法,这使汪曾祺的散文充满了隽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美和韵律美。而第三句采用的是移就的手法,将雨的美转移为绿色的映衬。而在《葡萄月令》中作者写葡萄喝水量的惊人态势,用“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这一拟人句,极有情趣。“拼命”“嘬”等字眼写出了葡萄喝水的贪婪相,突出其长势之旺盛。又如,作者写葡萄的颜色之缤纷多彩,运用排喻辞格来写:“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这组排喻,将葡萄的色泽、形态、质感之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三、长短句和标点丰富多样而有层次感

汪曾祺的散文长短句和标点丰富多样,而有层次感,使文章表达得感情丰满雅致。比如,《葡萄月令》中的这些句子:“一月,下大雪。……二月里刮着风。……三月,葡萄上架。……四月,浇水。五月……十二月上旬,葡萄入窖。……可是它耗养分呀!所以,要把它‘疏’掉。”长句和短句结合,错落有致,畅快淋漓地表达了六月的葡萄的特点。同时,感叹号、顿号、破折号的使用,犹如一个个漂亮的蝴蝶结,将葡萄表达得充满活力。再如,“这是个重活。把老本放倒,挖土把它埋起来。要埋得很厚实。外面要用铁锹拍平。这个活不能马虎。都要经过验收,才给记工。”这一段由六个短句组成,写出了安置葡萄老本这项活儿操作的方法,从中可见出农人的细心。还有通过标点符号来调控叙述的语气和节奏的。例如:“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这三个短句间都用句号而不用逗号隔开,有意制造一种稍长的语气停顿,使语句舒缓,给人遐想的空间。

这是一段大白话,白得几乎连形容词都没有,但读起来如长短句,别有一种风情。特别是在描述庵赵庄的时候,语言极富艺术性。表面是大白话,实则是暗藏的长短句。开头提到庵赵庄,然后分别解释这三个字,以介绍名字的来历。一短一长,错落有致,非常和谐。

四、体现传统的审美趣味

汪曾祺的这种洋溢着美感的风格,还与他的文化修养有着重要的关系。汪曾祺的作品中有很多引用传统文化的片段,蕴含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精髓,体现出他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独特的传统的审美趣味。汪曾祺的语言继承了唐宋散文流风,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传承明清散文传统。他多次提到明代作家归有光的散文《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推崇归有光“无意为文”,即写得像谈家常话似的。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从中受益匪浅,他曾说“我受营养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归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这和我的气质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有了这些“余韵”,汪曾祺的语言就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文言文之间建立了一种内在的联系。那些平淡自然的日常口语到了汪曾祺的笔下,就有了一种特别的韵味。

参考文献:

[1]汪曾祺:《汪曾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2]汪曾祺:《蒲桥集》,作家出版社,1992。

[3]炜冰:《汪曾祺散文艺术风格浅论》,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21(4)。

四月的文艺句子范文2

关键词:《茶经》;处世哲学;英译

《茶经》的作者是唐朝被誉为茶圣的陆羽,以《茶经》成书为标志,茶文化开始了蓬勃的发展,唐朝开始出现“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的景象。可以说,《茶经》的诞生,为推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茶经》中所包含的处世哲学思想,已成为中外学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人们在翻译《茶经》的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单纯的文字翻译,并不能完全表现出《茶经》这一部传世经典的魅力,而对《茶经》当中处世哲学内涵的翻译和表现,才是《茶经》英译工作的关键所在。基于此,唯有在全面掌握《茶经》中的处世哲学内涵的基础上,将其体现到《茶经》的英译本当中,这样的《茶经》英译工作才是科学的、合理的。

1《茶经》中的处世哲学

《茶经》一书,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和茶叶相关的茶叶起源、茶叶生产、茶叶饮用、茶叶文化等内容和经验,将当时的儒家思想、佛家思想、道家思想融入其中,第一次将饮茶从一种生活习惯提升到精神文化的高度,引领了当时的文化潮流。《茶经》的诞生,可以说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里程碑,《茶经》中所蕴含的处世哲学更值得人们探究和思考。《茶经》中蕴含的处世哲学,体现最多的就是儒家的中庸思想,这和陆羽本人长期研习儒家思想是分不开的。在《茶经》的开篇《一之源》中,就写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虽然陆羽没有直接对茶德进行准确描述,但是间接地将饮茶和人品联系起来,指明茶叶适合品行端正、忠实诚信的人来饮用。而儒家也倡导人们要有良好的德行,注重修身养性,可以说《茶经》中对茶德的间接叙述,正是儒家思想中中庸之道的体现。所谓中庸,讲求的是“中不偏,庸不易”。《茶经》中对锅的描述,要求锅耳“方其耳以正令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这些隐含的寓意,都是告诫人们要正令、务远、守中,而这些都是儒家中庸思想的内容。《茶经》中对烤茶饼的记载“凡灸于茶,慎勿于风烬间灸”、“持以逼火,屡其翻正”等,都传达出烤茶饼要受热均匀、反复减火的做法,这样循环往复而孜孜不倦的过程,也是儒家中庸之道中中正、平和的外化表现。《茶经》中体现儒家中庸思想的地方很多,难以一一赘述,但总而言之,《茶经》中对中庸思想的体现是丰富而全面的,这和陆羽本人亲近儒家思想有关,但从更大的层面上来说,也和唐朝当时儒家思想兴盛相关。《茶经》中儒家中庸思想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茶文化中中庸思想的发展,成为之后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思想脉络。在儒家中庸思想之外,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茶经》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道家学说认为,“道”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世界的核心规律,万物包括人在内,必须顺应世界的规律即“道”。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讲求人从精神上回归自然,寻求灵魂与自然的合二为一,以达到天人合一的道家最高境界。在陆羽的《茶经》中,对于茶的品质的记载写道“野者上,园者次”,意为野外自然生长的茶叶口感是上乘的,而田园当中种植的茶叶口感是相对较次的。从《茶经》中对自然生长的茶叶与人工种植的茶叶口感的区分,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越是自然的茶叶品质越高。此外《茶经》中还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描述,无一不在传达茶叶以及饮茶应当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思想,这正是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茶经》中的表现,也是《茶经》想要传达给世人的重要哲学思想。时至今日,人们仍然醉心于在大自然的环境中饮来自于生态茶园的茶,仍然最喜爱不加雕琢的、原汁原味的茶水,这都是《茶经》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层面的长久影响。

2《茶经》中处世哲学的英译策略

对中国茶文化的开山之作———《茶经》的英译,不仅要重视表词达意的准确性,也要重视《茶经》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的传达。为在《茶经》英译中较为全面、准确的表现《茶经》中所蕴含的处世哲学,在此提出几点英译策略,仅供参考。

2.1重组句式,交际翻译

《茶经》中的文句全是古文,其表达方式言简意赅、内容充实,和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有所区别。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工作者经常会遇到句子结构混乱、内容繁杂的情况,导致英译效果较差,英译结果生涩。此时,应当转变英译思路,将英译的重点放在总体概念、总体内涵的表达上,将《茶经》原句重组,采用交际翻译的策略,使英译过程更加顺畅,英译结果一气呵成,这样对《茶经》中处世哲学的传达是最有利的,也更加方便读者直观地、畅快地了解《茶经》中所蕴含的处世哲学内涵。比如《茶经》第一章《茶之源》中写道:“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醒醐、甘露抗衡也。”对这一句话的翻译,如果采用逐字、逐句翻译的方式,必然导致表词达意混乱,对其哲学内涵的传达不利,此时可以采用交际翻译的方式,打破原文句式结构,重组句子,在表意准确的前提下,利用合理的词语搭配、文句整合,实现顺畅翻译的目标。可供参考的译文为:“Itisespeciallysuitableforpeoplewhoarevirtuousinnatureandcon-tentwithasimplelife.Ailmentsymptomssuchaspyrexiathirsty,anx-iety,fidgets,headache,blurryeyes,weaklimbsandstarkjoints,etc.couldallberelievedwithafewcupsoftea,whoseeffectivenessandefficiencyarebynomeanslessthanthatofthelegendaryamritaornectar.”从英译结果来看,这样的翻译方式非常容易读懂,即使是对中国茶文化完全不知道的外国人,在初次阅读这样的英译文时,也能感受到《茶经》乃至中国茶文化中深厚的中庸之道,感受到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2.2传达情感,语义翻译

在《茶经》英译过程中,不少翻译者认为严格的语义翻译会阻碍文句情感的传达,其实这是一个理解误区。语义翻译和文句情感的传达,并无矛盾,在某些情况下语义翻译阻碍了文句情感的完整传达,一方面是由于语意选择过于严苛,另一方面是由于翻译策略掌握不当。对《茶经》中具有哲学内涵的重点语句的英译,可根据情况仍然采取语义翻译的策略,但必须掌握语义翻译和传达情感的良好结合。具体来说,在尊重原文语义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原文的中心思想,找准文句情感侧重,从而在英译过程中,把握原文情感脉络,再将语义翻译植入其中,获得较好的翻译效果,使《茶经》的处世哲学内涵得以充分展现,而非仅仅展现生涩、枯燥的文字概念。例如,《茶经》中:“《晋书》记载恒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奠柈茶果而已。”此句中描述了恒温这一东晋军事家的性格特征,即处事谨慎、品性节俭。对此句的翻译,必须在语义翻译的基础上,重点传达词句情感,而非单纯的表词达意,这样的翻译才能使中心集中,有助于传达《茶经》的哲学内涵。参考的译文为:“ExtractedfromHistoryoftheJinDynasty:HuanWenwasknownforhisprobitywhenheworkedasaprocura-torinYangzhou.Whatcouldbefoundonhisbanquettablewerenomorethansevendishesofteaandrefreshment.”如此方可以通过译文将东晋军事家恒温的性格特征完整表达出来,反应《茶经》中主张的饮茶者修身养性、借鉴自律的思想,有助于外国人了解《茶经》的哲学意蕴,乃至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2.3适当解释,便于理解

《茶经》写于唐代,采用的是古汉语,其中很多词语中国人尚且不能明白,如果翻译过程中不进行适当解释,采取生搬硬套式的翻译策略,必然导致英译文生涩难懂,不仅对《茶经》中处世哲学的传达不利,更加无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长期的英译实践为《茶经》的英译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即在英译过程中对难以理解或者有较多外延的语句进行适当解释,在适当解释的过程中将文意表达完整,并将《茶经》中蕴含的茶道精神、处世哲学表现出来,让《茶经》英译文的翻译境界上一个层次。例如,《茶经》第二章《茶之具》中写道:“江南梅雨时,焚之以火。”参考译文为:“DuringtherainyseasonasplumsareripeningthesouthoftheYangtzeRiver,however,thefireismadetoburnabitmorescorchingly.”在这段译文中,就对“梅雨”一词进行了适当解释,解释为“plumsareripeninginthesouthoftheYangtzeRiver”,经过这样的解释,本来完全不知梅雨为何物的外国人得以对梅雨产生较为准确的理解,并间接感受到梅雨时节饮茶的特殊魅力,此时读者更加能够基于对梅雨的准确理解,感受《茶经》中的哲学内涵。又例如,《茶经》第六章《茶之饮》中写道:“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参考英文为:“Thesecond,third,andfourthmouthsofthelunaryearareapropertimeforalmostallsortsofteatogetharvested.”在这段译文中,借助“ofthelunaryear”对二月、三月、四月的翻译进行补充说明,对不懂得中国节气说法和气候特征的外国人来说,这样的补充说明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在补充说明的过程中加强了译文的语气,使译文的境界感更强,更加有助于读者形成对中国不同时节气候特征的初步认识,间接降低了读者感受《茶经》中处世哲学的难度。这种适当解释的翻译策略,其效果不仅仅在于增加了读者对特殊概念的理解准确度,更在于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基于英语表达方式的语境,为《茶经》中语句情感的表达、文化内涵的传达铺平了道路。

3结语

《茶经》这一传世巨著在中国茶文化领域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茶经》中包含的处世哲学,包括儒家的中庸之道、德行礼仪,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是《茶经》的真正精髓所在,是中国茶文化的最初表现。在对《茶经》进行英译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守基本的翻译原则,尽可能做到表词达意的准确,行文脉络的顺畅,也要重视对《茶经》中所蕴含的处世哲学、文化内涵的表现。应当通过科学的英译策略和合理的英译技巧,将《茶经》的精神内涵、文化价值真正表现出来,让其在另一种语体下,仍然可以表现出其文化魅力,用其中的处世哲学感染人、影响人,扩大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钱大宇.《茶经》意蕴远传世万年长———陆羽《茶经》问世1235周年[J].农业考古,2016(2):198-205.

[2]王春华.陆羽《茶经》采茶之“时”的哲学精神[J].贵州茶叶,2014(2):12-13.

[3]姜晓杰,姜怡.《茶经》里的中庸思想及其翻译策略探讨[J].语言教育,2014(3):61-66.

[4]朱利勇,朱志娟.读《茶经》英译谈典籍翻译之道[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36):125-126.

[5]董译蔓.浅析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J].青春岁月,2016(11):238.

四月的文艺句子范文3

1、睡不着的时候才发现能跟自己说晚安的人没有多少

难过的时候才发现能安慰自己的人没有多少

有些话想说的时候才发现愿意听自己说话的人没有多少

有的人挂在嘴边挂不到心上

不常提到你因为我自私

你是我心里的那个

在深夜里能够随时打扰

再幼稚的小想法也能对你说出来

不管距离多远我都不在乎

有你一个就够了

2、暮头已深,手上的佛珠满泪痕,不见相思人,城门等。

情话已分,衣角的蒹葭损而陈,当时谁赠与?记不真。

3、(一)

在肃穆凄荒的雨雪中

我看见你

遗世独立的背影

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懂得你心里的孤独

孤独不等于寂寞

我知道所以我靠近你

(二)

缓缓地步子里夹杂地全是小心翼翼

一尺之距

离你一尺之距的那时

恰好你转过身

四目相对

我看见你的眼睛里盛满佳酿

一点点就能醉倒人心

别人不懂我亦不懂

那时你眼里的温柔

(三)

而这时

因雪呈射出的倒影

除了我和你

我的身后

还站着另外一个人的身影

她是那样的美好叫我难以企及

4、缘分这东西很玄,玄到在我再次看到你的时候,竟一点不敢置信,这是我朝思暮想的你。

5、你爱笑的模样是经不起我回想的过往。

6、没错,我从没因为疼痛哭过,只是心灵受伤时哭……

可能你只是寂寞,并不认真,只是想找个人陪你疯。我们本身就是路人,我却忘了不必等。

或许多年以后,你笑着听别人谈起我时,会淡淡的说一句,不太熟。

7、常常会在时间的夹缝中,回过头来看看以前的自己,独自的发呆,暗自的发笑。

开始只是试着迎合你,结果最后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

朋友的朋友,就是我们最后的定义……

的确!我不是最好的,但却是你再也遇不到的!

8、雨缠绵的下,我路过了那枝梅花,青瓦上,不见水墨发芽。

你是前方一卷古画,纵然我脚下移步生花,也无法从一心要往你的方向去的心念里自拔。

9、你怕孤独,越要孤独。

10、心事就像一条长长的淌水的河,潺潺而过,蜿蜒曲折。

11、我辗转四季,一路的春花秋月、夏荷冬雪。很可惜,却一直没有寻到你梦中的风景。

12、夜深人静时分

整座城市都睡了

星星和月亮也不例外的都睡了

我喝下一大杯辣味的酒

满口火热

心却是冷如冰窖

一大片孤独将我紧紧桎梏

我满脸泪痕地听着

柜角下的老鼠窃窃私语

它们都是成双的

而我却只能孤独地在深夜里茫然地睁着双目

等着天亮

等着失眠退下

13、我们错过的不仅是日月星辰

还有那日月所累的最好缘分

14、老旧的时光里温满陈酿,一盅酒,饮尽一生悲喜与怅惘。一枕风月,再说是过往。

15、夜色太寂寞

周遭的叶子也开始凋落

你和我一并走着

我不敢揣度

你眼里深藏的花火

后来

必然远去的身影

亦不知

是你

是我

16、有一种孤独是,一个人在寂静的夜睁着眼睛,看着黑夜盛开出光明。

17、心灵若要安息,就去屋顶看星。

18、我怕死去,因为活了十八年的我,还未好好看过这个世界。

19、太在乎的人最好不要涉及爱情

20、我们总想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别人,可最后,被影响的只有我们自己。

21、我要做答案,而不是选择。

22、深觉时光可惜,暮景可伤。

23、1990.2.8

爱情是什么样的东西呢?

所谓的爱是什么呢?

因为爱所以才想待在他身边。因为爱所以才在一起。那个人到底在想什么呢?那个人的瞳孔里到底是映著谁呢?

为了喜欢的人我什么都可以做。为了喜欢的人我什么都可以给。成熟的男人是怎么样的呢?成熟的男人到底在想什么呢?

所谓的男人谁都可以。所谓的男人谁都可以在一起。

因为想被爱所以才原谅。因为不想被讨厌所以才原谅。

只是玩玩的话並不想被爱。只是玩玩的话並不想被抱。

我不想被你玩弄。我只想为你而闪亮。

为什么毫不在乎地让我哭泣呢?为什么毫不在乎地笑呢?为什么不理睬我呢?

24、喜欢你的时候,我写有你的同人文,里面的我也是死掉的。不能喜欢你的时候,我扔掉写满我们的日记,黑暗的垃圾桶里会有怪物消化我的回忆。

25、我早已爱不到你,却把自己活成你喜欢的样子。

可悲么?

26、看到周慕云明知结果却又充满渴望的问苏丽珍如果多一张船票,她会不会和他走时,我忽然就感到嗓子一紧,好像有个球卡在喉咙里,又酸又重,不能呼吸也说不出话。沉进胃里,又一沉到底。然后那酸涩的感觉又慢慢返了上来,经过喉咙、鼻腔、直到化为一股热流从泪腺中涌了出来。那一刻,背叛他的只有苏丽珍。如果真心爱一个人,又何惧流言蜚语。也许下一刻,我们将万劫不复。但这一刻,请你留在我的身边。

27、初到北京,感觉每个在北京奋斗的青年都很伟大。面对它,复杂的心情,有些退缩。

28、一月三十二号,

二月三十号,

三月三十二号,

四月三十一号,

五月三十二号,

六月三十一号,

七月三十二号,

八月三十二号,

九月三十一号,

十月三十二号,

十一月三十一号,

十二月三十二号。

29、猪肉含量93%的和86%的火腿口感就是不一样。就像母语和外语,再怎么流利的外语,听起来还是怪怪的。伤脑筋。

30、急需雨,水,大水,大雨,请降落在威海。想哭,想回家,想和家人在一起。

31、5点半了,做设计做了一整夜。有点成果了。眼睛发涩了,该闭闭眼了。天明了,小憩一会,接着赶路。

32、人生能有几回搏?睡足了觉,抢出时间来听了完整的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然后洗出了衣服,顺便接待了朋友,看了文艺复兴的视频。今天的盐,是马不停蹄的前进。

33、原来,经历遭遇多的人,眼睛中才会暗含悲伤。一染无尘,眼神澄澈的人,就不要期许他太多的人生见解了。今天的盐,是一种领悟。领悟如何阅人,如何发展自己对他人的见解。虽然初面时所感觉到的‘这个人是什么样的’,这种见解很重要,但是毕竟我们不能认准一个见解而永远不变了,人,是会发展,会变化的。因此,对他的见解也应该通过更多的接触,倾听,共事而慢慢修正。还有一点就是,懂得修正自己的人,才是能够走向成熟的人。

34、什么时候我们的中文也能变成世界语言啊。今天组成员要求我担任用英语作发表的任务。我在心里一阵感慨,如果中文是通用的国际语言,那我说该的多流利啊。英语,只是我的第三语言,我想我卡到瓶颈了。但是,既然被要求,那就冲刺好了。在发表前,我得加班加点的练习了。今天的盐是一种希望,希望英语能说的本土一点,没有韩式英语或者中式英语的混杂。

35、他,破坏情绪的能力,依旧如故。令我不爽的还是那样不爽。我不知道别人怎样,反正我就是觉得他的一句话能让人噎死,呛死,心绞痛死。

今天的盐就是我不想死,所有离他远远的,远远的。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句诗不知为什么有种已故的人驾鹤西去的感觉。

今天或许讨论的是死亡吧。

36、每天我都有大于等于五件事要做,事情有大有小,有先有后,有急有缓,但是都得做。我是一个开弓没有回头箭的人,认准一件事,一定会做个彻彻底底,明明确确。今天我是拖着沉重的脑袋赶工的。可能是换季感冒了。喝了两杯麦片。只能用早睡来犒劳自己了。做值得做的事,本身就是生活的盐。

37、今天一整天渴望的就是一杯透心凉的冰水。思考的问题是:我现在有三块点心,全吃掉,全送人,还是每块都平分?最后决定一人一块,让他们先选。本来我才没这个闲心情思考这个白痴问题的,如果我饿的话肯定会吃掉它们再说的,而不饿的话我的选择一般是全送人的。而让我思考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叫纯粹的快乐。把自己所熟悉的,愿意享用的东西,拿出来和别人一起享用,这就是我得出来的结论了。今天这碗粥里的盐是分享。

38、今天旷了我最喜欢的老外的课,原因是凌晨5点半才睡,9点起不来了。下午的课去上了,教授满意了三个人上交的预习纸条,其中有我的。一会要完成的两项工作,需要朋友帮忙。今天的食盐就是5点半睡到下午1点半的8小时睡眠吧。今天吃的一顿饭是烤鱼米饭和芒果沙冰。听的音乐是TrytoRemember和Groovin'。

39、一群人错了,错了可以被宽恕

一个人错了,便是千刀万剐的错。

同样的小错,被不同的方式打开,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你做的事错了,只是因为出现在不合适的时段,不合适的空间。

四月的文艺句子范文4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侗族河歌;实地研究;情歌;原生态;风格嬗变;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4-0082-07

侗族河歌,又称为河边歌,属于侗族民歌中情歌的一种,因多在风景优美的河边演唱而得名。它与侗族的玩山歌(主要流传在北侗地区)、坐夜歌一道构成了侗族情歌的3种类型。笔者多次对广西三江县唐朝侗寨的吴平欢(男,28岁,侗族)进行访谈。吴平欢向我说道,他的家乡广西三江县独峒乡就有河歌,他的妈妈就会唱河歌,除此以外,贵州黎平县龙额乡也有河歌,那是侗族河歌之乡,但河歌流传的地方并不多,吴平欢说河歌主要存在于贵州黎平县龙额乡和广西三江县独峒乡唐朝寨子。笔者为进一步了解河歌查阅了侗族艺术的相关资料,除了吴平欢提供的几首河歌文本以外,笔者在其他资料上没有发现有关河歌的记载,除了黎平县石峰、张才林等人的文章论及河歌以外,关于河歌的研究尚未开启。研究者亟待深入河歌的“家乡”进行实地研究,收集整理处于“边缘”的河歌并对之进行研究。

一、“脚踏实地”的艺术人类学

“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二)艺术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Art)关注的不仅仅是“艺术是什么”的问题,而是要揭示“人何以创造艺术”以及人和艺术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从人类学的角度来反观艺术,实际上提醒我们要将艺术置放于生发的具体环境当中去加以分析考察。这即是何明教授所认为的:“迈向艺术建构经验的艺术人类学, 必须参与观察处于自然状态中的生活世界如何建构艺术与艺术如何表述生活世界, 整体性分析艺术与日常生活、实用与非实用、审美因素与非审美因素等之间的关联。”[1]这就要求我们须在艺术产生或者显现的“实地”考察艺术,描述艺术。毕竟,艺术是文化得以显现的一种重要载体。“艺术人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术研究视野,一种认识人类文化和人类艺术的视角”[2]。艺术人类学要求我们深入实地,参与观察“处于自然状态中的生活世界如何建构艺术与艺术如何表述生活世界”,“寻回被遗忘的生活世界中的艺术和审美”[3]这样的研究远比从书本到书本的理论阐释更能澄明一些细节问题。“被遗忘的生活世界中的艺术和审美”在西方艺术人类学以前的研究中却是“以研究无文字社会(原始社会、前文明社会)的艺术为己任”[4]。在那些远离现代文明的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很多民族艺术作为特定民族文化的载体包含大量审美和文化的信息,这些审美文化信息也大多是无文字记载的,由于部分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或者没有与外界的民族进行有效的文化交流,导致自身文化和艺术的某种自闭性,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关注,侗族河歌就是这样“被遗忘”和“被冷落”的艺术。我们以前的艺术鉴赏总是热衷于具体完形的艺术作品或者文本,或者青睐于高雅艺术,这些“艺术”与公众的“见面”只是显示了人类艺术冰山之一角,另外还有大量的民间艺术“养在深闺人未识”,尚需进一步开掘和阐释。人类学视阈的介入,才让我们开始去关注田野间的那些质朴的甚至原生态的民间艺术以及“活的文化”(culture as lived),艺术人类学正有关注“田野中的艺术”的吁求。因此,可以说,艺术人类学视角的介入,让以前被遮蔽的民间艺术“掀开美丽的面纱”。

艺术人类学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决定了它应有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自身理论的系统性。艺术人类学试图从人类学的角度重建艺术观,拓展艺术研究的视野。以云南大学何明教授发表的一系列关于阐释艺术人类学的论文是值得注意的。何明教授认为:“艺术人类学不仅仅对艺术做出理解,它更多的是寻求和把握艺术存在的整体文化格局,深入透析生活与艺术的互动关系,揭示艺术何以产生、何以发展和演变的人类学根据。”[5]任何艺术在被人们发现和充分阐释之前,都是呈原生态状貌的,也即是呈民间状貌而存在的。在目前学界,侗族河歌还未得到广泛关注。来源于英美学术系统的艺术人类学关注艺术产生的具体环境和其生发机制。

民歌总是与一定的民俗联系在一起的,民俗往往又与一定的自然环境有关。河水的流淌本身就是一种音乐,自《诗经》、《楚辞》始,人们就喜欢临水而歌,这种习惯似乎与生俱来,主要是河流旁优美的风景激发了人们丰富的情感和表达情感的愿望。河边也是青年男女约会谈情说爱的绝佳去处之一。自然,大部分河歌就具有了情歌性质和属性。其实,我们知道,少数民族民歌大部分都是情歌。所以,我们在艺术人类学视阈下考察河歌,自然就离不开我们对侗族恋爱习俗和劳作习俗的把握,侗族等少数民族的恋爱有些时候是融入到生产劳动中的,将艺术与生产劳动等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考察也是艺术人类学研究的重心之一。

人类学要求我们用文化整体观来看待问题和研究对象。“人类学是研究人的素质和潜能的形成发展,阐述人的本质和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探求人类社会的系统生成及与大自然整体进步的科学”[6] 。“文化”是人类学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这也是艺术人类学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文化具有整体性,需要我们对之“直观”。用人类学的视角来反观艺术,照笔者的理解就是要还原和澄明艺术产生的“生境”,即具有原初性质的民间环境。换句话说,就是要探讨艺术与环境、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二、侗族河歌:田野中的艺术

我国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南方的少数民族往往生活在山青水秀的自然环境中,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与大自然的良好生态使他们形成了崇尚自由的审美天性。他们在从事劳作时或在青年相会时喜欢唱山歌,这些山歌往往借助大自然的优美意象表达自己心中真挚而复杂的爱恋,于是,在北侗形成了玩山歌艺术,在南侗形成了河歌艺术。河歌主要集中于都柳江一带,尤其集中在贵州黎平县龙额乡和广西三江县独峒乡。我们用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对这些原生态艺术进行观察,有助于把握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和风俗习惯,有时,这种风俗习惯更多是体现为一种民族意识或者民族性格。

侗族河歌属于“南侗”这一特定的文化空间,是一种活态的艺术。侗族河歌与受楚文化影响较深的北侗玩山歌不同的是,河歌流传于受越文化深刻影响的南侗地区,河歌较好地保留了侗族的文化习俗和语言习惯。人在生活中需要抒情和表意。侗族是一个酷爱唱歌的民族。“侗家无字传歌声”,歌声更多时候成了侗族交流沟通的必要媒介和方式。侗族河歌与其他民歌一样也服从于抒情表意的需要,其句式有长有短,不讲究对仗押韵,内容大多是恋爱话语的自然表达、劝世等。人们在演唱过程中达到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一种交流和对话,同时在这种说唱絮语中呈现出一种“口传性”的艺术形式。由于河歌演唱的地点在河边或者山上,这就使得河歌具有“田野性”的自然特质,是一种乡野的民间艺术形态。河歌对都柳江流域的侗族人而言,是侗族社会遗留下的文化艺术传统之一。这一传统和艺术样态是侗族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侗族人民历史文化的显影,又是当地侗族河流文化的生动写照。

对于许多少数民族来说,民歌尤其是情歌其实是不方便在室内唱的。青年唱情歌需要相对安静一点的“私人空间”。侗族地区宜人的气候、美丽而有特色的自然风光、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歌唱艺术等使置身于侗乡美场的人们自然生发出诗化的愉悦通感,可以说,孕育河歌的生境便是侗乡优美和谐的自然风光和文化传统乃至习俗,同时还有侗胞乐于唱歌的审美化生存方式,河歌所显现的,是审美主体“自主自足的审美自由”[7]。河边或月堂才是唱情歌,倾诉思念衷肠的好地方。“行歌坐夜”是南部侗族方言区青年男女谈恋爱的主要方式。“侗族河边情歌是当地侗族青年行歌坐月的流行歌种”[8]。所以,我们阐释河歌的内涵,必须将河歌放置在具体的民俗活动、自然环境中才能有效阐释河歌人文意涵。

三、侗族河歌的表现阈

艺术人类学要求我们把对艺术的把握与对文化的把握结合起来。“艺术科学的问题就是描述并解释被包含在艺术这个概念中的许多现象”[9]。虽然民歌演唱的历史可以远溯到古老的巫术等仪式活动中,但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河歌的兴起来源于人在大自然中抒发自然情感的本能需要,而这样的说唱方式又是与南侗地区特有的生产劳动方式与习俗联系起来的。任何一种民间艺术都来源于“生活”,艺术人类学“脚踏实地”的研究方式洞开了河歌的表现阈。

(一)侗族河歌的特征及其反抗精神

由于爱情是带刺的玫瑰,虽有浪漫美好的一面,也有让人忧愁的一面。侗族河歌普遍具有一种恋爱时忧伤的情调。这是青年男女相爱时苦恼忧伤等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表达。这种情绪的生发可能也与河水边这一独特的生态环境有关。自古以来,河水的流淌就意味着时光或者一些美好东西的逝去,感时伤怀的人容易临水而歌,也容易临水而悲,而伤怀,滋生忧愁忧思的情绪,这充分体现出侗族河歌的“辛酸”“悲苦”等意味的特征[10]。在实际生活中,青年男女相爱尽管存在着一见钟情,存在着纯洁无瑕的爱,但是,这样完美的爱情在现实中并不是很多,许多青年都有恋爱的苦恼和忧伤。爱情带给人的往往是一些挫折。在过去,侗族青年男女恋爱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限制和“女还舅家”的限制,因为当时盛行“姑表开亲”的婚恋习俗。像《别了哥》①本文援引的河歌都来自吴平欢提供给笔者的资料,吴平欢是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生,对河歌有所研究和关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语委办主办的《侗文专刊》刊有部分河歌,吴平欢提供的河歌资料部分源自《侗文专刊》。中所唱的:“我俩想成夫妻你家老人不同意,父母要娶老表不奈何。等到我们死去像那梁祝变成鸳鸯鸟,去到阴间不受老人干涉再结合。”另外,双方“门不当户不对”遭到父母干涉和反对也是侗族青年男女恋爱的一大阻碍。当然,在河歌中,也有反映爱的背叛所带来的苦恼和忧伤。可见,侗族青年的恋爱也是有很多阻碍和不顺的。“作品之为作品,惟属于作品本身开启出来的领域”[11]。这个“领域”指向了文化层面的东西。文化层面的东西可以开启人们对艺术的理解视野,帮助人们重新认识到艺术在当地人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艺术的这一功用正是马林诺斯基认为的人的“衍生需要(即文化需要)”。在此,如果我们不了解过去侗族婚恋习俗,便领会不到这首河歌所传达出的绵绵忧伤,其抒发的情感撼人心弦,断人肝肠。因此,许多河歌带有浓厚的忧愁色彩,这些忧愁来源于现实生活,于是,这类河歌向我们传达出人“内在心理的现实”“一种真实的心理体验”[12]。这可以说是艺术作品的“本源性”传达。这些足以说明河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忧愁或者忧伤是侗族河歌的一种主要情绪色彩。读解河歌,是需要我们考察侗族婚恋习俗和演唱者的恋爱经历的。如有首河歌女方这样唱道:“你我结情不能,染布不成,只得约你明年再来。如今你有了更好的蒸布蓝靛,我知道你并非珍惜我这野蓝草。”据吴平欢(侗族)解释道:“这里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自己比作野蓝草,将对方的现情人比喻为好较好的蒸布蓝靛。”这些用来做比喻的意象都是侗族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爱情最怕朝三暮四。爱情的背叛往往源于爱情的盲目比较。再如:

别了哥(《侗文专刊》第一期)

别了哥,好像鸟儿别了山和树,

留哥另娶最美姑娘共割禾。

我俩想成夫妻你家老人不同意,

父母要娶老表不奈何。

等到我们死去像那梁祝变成鸳鸯鸟,

去到阴间不受老人干涉再结合。

好伤心,心想情哥乱纷纷,

各在一方难成夫妻痛心窝。

可怜情哥摸黑夜行老远来看我,

到头只能令我单思泪成河。

可怜我在寒冬腊月痴情苦等待,

等到四月天气渐暖人变多。

可怜夜夜苦等我心碎,

到头还是别人和你成家共个窝。

搜集整理:阳玲媛、独峒唐朝

翻译:阳玲媛、甫宁

上文提及这首河歌,反映出侗族当时恋爱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现实。尽管“我”深爱着阿哥,但男方父母不同意“我们”的婚事,要阿哥娶自己的表妹成亲。所以这首河歌中自然包含着爱而不得的苦恼,包括情变的忧伤失意,包括对时间流逝的感受,具有“楚骚”的悲苦意味和特征。自古以来,子女的恋爱自由遭到家庭阻扰的不在少数。对于真心相爱的青年男女来说,哪里有阻碍,哪里就有反抗。于是河歌中产生了《私奔歌》,其歌如下:

(一)

真是有心我俩别让你妻拦

我俩相邀背个包袱和伞

走过山坡

崖边换套衣裳

我俩私奔

我说你别依恋本村

丢下父母寻找不到

自愿让步承认

我俩到时再转回家乡

(二)

想得要死不怕讲

有心结情我想叫你去离婚

米泡成糟不怕烂

心想坝田不怕花钱结它清

如你爱我不管有吃是挨饿

别人也是不论穷富同样一年又一春

穿上草鞋邀你一同去

邀你离婚与我同出门

我俩出走管他是乞还是讨

背井离乡叫你别又想家人

过去有规管别人去讲我俩听不见

我想邀你到古州去过些日子等到家里老人了结我俩婚事我俩再回程

口述:公粱泉(梁春植)

记译:奶文

私奔,在过去,作为青年男女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追求恋爱婚姻自主,并不鲜见,但是,现在,社会进步了,家长也变得民主了,恋爱自由了,私奔这种现象就消失了。于是,不会出现这样的河歌了。这说明,随着时代演变,文化发生“变迁”,河歌一定会发生内容和风格的衍变,这都是我们在田野调查中需要开拓的研究界面。回过头来说,艺术人类学也应该关注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文化变迁,从中把握实地研究的“实际”,只有这样的研究态度才能确保艺术人类学理论本身的方法生态和发展生态。

(二)侗族河歌的伦理诉求

河歌除了反映恋爱的“现实”以及情绪等以外,河歌还在进行着道德建构。“口传文学的本源性是身心发展的自然形态,是精神的起源和道德的认知”[13]。侗族河歌的吟唱对象都是大自然界中的普通事物,如太阳等,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上山劳动等,河歌表达的也是人在日常生活特别是交友恋爱中的一些思念、喜悦或者忧伤情绪,其中还不乏说理或劝世的句子,对人有一定警醒教育意义,其说唱的词语句子往往浅显直白,具有普世意义。

河歌是侗族人民口头创作、口头表达的审美表达形式。与后现代文化的消解性不同的是,传统社会重视伦理道德的建构和影响。侗族自古就用“款”来约束和规范大家的行为,如有创世款、族源款、祭祀款、约法款、习俗款、英雄款、祝赞款等[14],这些款既建构了侗族的伦理法规文化,又深深影响到民歌等艺术的“审美制度”。伊格尔顿指出,意识形态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审美性”,民歌正可以弥合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矛盾。侗族审美制度对侗族民歌演唱的影响仅仅围绕着侗族和谐文化和款文化这个核心。这些伦理道德表现在民歌中就是尊老爱幼,遵守恋爱道德规范等。像河歌这样的口传“活态”艺术建构着侗族人的精神生态和道德认知。比如,《谦虚歌》教导人们要认识到自己的短处,做人谦虚低调;“情人多了坏良心”(《天上星多亮不明》);“男人讨到不好媳妇餐吃餐饿还把油盐收起就怕公婆偷吃去,这种媳妇真是恶出皮……家中鬼神听了议论:现你跨过藤条寻找竹篾以前是谁肚里怀着你。静静听我唱支歌儿两边劝,同是腿脚膝盖也是依靠父母做主好比燕子还在它所出门总不忘记看窝勤。”(《劝世歌》)这首《劝世歌》是针对不孝顺的儿媳妇唱的,教导她要孝顺老人的道理。与刻薄的儿媳妇形成对比的是公婆的宽宏大量。面对一些有违道德伦理的事情,侗族历来就是靠着歌来进行“两边劝”,以歌教化,使当事人受到教益。

四、艺术人类学:研究取向的整合性

除了石峰(侗族)先生外,侗族河歌目前尚无其他人对之进行学理的系统研究。艺术人类学是我们在人类学学科背景下的一种研究范式和研究视角。换句话说,艺术人类学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是一种研究态度、研究心态、一种对艺术的理解,甚至是要去实地“体验”[15]。因此,艺术人类学是在人类学背景下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样的思考方式是朝向实际的。艺术人类学的学术价值取向是“从实践出发”[16]这样的“实践”指的是实地研究。就河歌研究而言,它具有未完成性和极大的建构性,它一方面取决于学者的实地研究效果,另一方面取决于演唱者的艺术机智。因为很多民歌演唱都是即兴演唱的,所以需要表演者的艺术机智。在艺术人类学观照下,河歌演唱作为一种自发行为,具有灵活性和“一次性”,这预示了河歌在民间的丰富性和群众创造力的无限延展性。如此,我们进行的实地研究不可能穷尽河歌的数目,也无需穷尽河歌的数目,我们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当下”的呈现和阐释。

民歌的文本本质上属于一种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形态的诗歌文本,但民歌实际上是一种田野中的艺术形态,它兼有文学与艺术的两重性质。人类学关注民间的文化和艺术,就其对民间艺术关注而言,民间艺术散落于“田野”及其民俗活动之中,散落于少数民族的记忆里,需要我们深入田野,“弄清楚作为研究对象的艺术所置身之文化语境”[17],对之进行收集整理,同时,访谈民间歌手也是必须的工作,这就带有对民族艺术一定的抢救性质。比如,侗族河歌需要我们对之进行搜集整理,一方面,加大对侗族河歌口传文本的搜集整理力度;另一方面,加强对侗族河歌的研究和宣传。

河歌是侗族民歌中最富有田野性的艺术品种之一。河歌流传于都柳江一带,那里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究竟怎样,需要借助于田野调查去弄清楚,只有在田野调查基础上,我们才能把河歌的审美价值和审美特征分析到位。侗族河歌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它把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事情作为歌唱对象和歌唱内容,把交往和婚恋中的一些遭遇和情绪引入歌中,形成审美与现实表意的“二重奏”。作为一种抒感的媒介,河歌既反映了侗族的生活习俗尤其是恋爱习俗,又表达真挚的情感以及对大自然的歌咏。自然物象作为表情达意的载体进入河歌。河歌内容一般比较单纯质朴,大多抒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情感,比如单身的苦恼,恋爱的喜悦等等。因此,我们才说,河歌是田野中的艺术,它是由侗族人民所演唱,所传承的民间艺术,是他们口头传唱和传承的审美表达形式,积淀着侗族温柔、尚和、直爽的审美情感、审美需要和审美经验。这些,都决定了艺术人类学在实地研究中的整合性和涵容性。

五、走向多元共生的河歌艺术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歌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本民族艺术审美场多元共生的,所有民歌形成的是一个民族艺术整生态的“生态审美场”[18]。艺术人类学提示我们把握艺术要注意把握滋养艺术的文化背景。文化对于艺术来说不可或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满足人类的需要”[19]。“文化标志着一个维度,标志着人内在的一种性质”[20]。研究“文化”就是研究一个族群。“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21]。如果不把握风俗等文化事象,单纯分析一首民歌是肤浅的。

由于民歌具有一定的口传性和田野性,它们的原生态意味比较浓厚,就河歌而言,目前学界尚无人对之作专门的研究,但实际上,生发于侗乡河流边的这种山歌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歌一样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和人类学意蕴,等待着学界的关注。前已述及,艺术人类学要求我们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实地研究。在实际调研中发现河歌艺术生发的环境和机制。现在值得注意的是,各个少数民族已有了较高的文化自觉,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和定位,都比较注重挖掘和宣传自己的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展演活动往往和一定的民俗活动结合起来。笔者曾于2012年3月28日至29日赴广西百色田阳县考察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发现唱壮族山歌的艺术活动是融入到整个布洛陀祭祀大典这个大的民俗活动之中的。侗族河歌节也类似于这样的展演机制和模式。后来笔者发现,龙额乡的河歌艺术节也是伴随着祭祀社神的民俗活动的,在这个艺术节上并不是单纯进行河歌比赛,侗族其他民歌如侗族大歌、琵琶歌、笛歌、多耶歌等在此汇聚,艺术与民俗是统合在一起的,这无疑是一个侗族文化与民歌艺术展演的好时机。这也说明,侗族的生态审美场是由河歌、玩山歌等民歌艺术共同建构的。在这样的民俗活动中,各种仪式或者艺术活动都会得到集中展演,这样的节日或者庆典时刻,是我们进行实地研究的一种重要契机。其中,广大侗族群众的参与不仅重新建构了他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而且对于人们的娱乐与交流有着较大的意义。由此可见,侗族河歌艺术与社会文化层面的关联是十分紧密的。在龙额乡的河歌艺术节上,河歌在与民俗文化、其他民歌互动交流中融为一体,重构了其与侗族文化及侗族艺术的关系。换句话说,当下,我们在“田野”碰见自然生发或随心所欲的民歌演唱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或者极端一点说,根本就遇不到了。笔者在田野调查中了解到,即使是一些民间艺人,他们即使在田间劳作时已经不唱民歌了。于是在这样的现状下,实地研究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去当地寻访民间艺人,对之进行访谈,然后再结合自己在社区的“参与观察”,综合分析当地艺术生发环境和机制。笔者曾在2012年7月去大理鹤庆县秀邑村调查白族民歌时就发现,现在的人们不那么自然而然、随心所欲地唱民歌了,民歌声在现代生活中渐行渐远,我们不仅有点担忧在现代化进程中,文明的后果容易抹平地区生活的“差异”,在“现代化”潮流裹挟下实现某种“一体化”,其间,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原生态的艺术就面临灭绝的危险。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各类民族艺术都被提到“抢救”的高度来加以强调。好在各地政府现在都比较重视保护和宣传当地的民族文化。自2006年3月起,每年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贵州省黎平县龙额乡“春社”及河歌艺术节。至此,贵州黔东南黎平县龙额乡每年都要举行春社河歌节。这种节日是我们对河歌进行田野考察的重要契机,同时也是对河歌艺术的推介和宣传。据黎平县龙额乡龙额村村支书石林先生介绍说,每年立春第五个戊日是他们的“春社节”,是龙额一带最隆重的一个节日。节日当天群众会穿着民族盛装,来纪念他们的社神“木阿”。这样的民俗活动就伴随着唱河歌艺术的表演活动。这一文化事项涵盖了较为广泛的民俗内容。为此,龙额乡成为了中国侗族河歌文化艺术节的举办地点。对于这种典型“田野点”,是我们所要重点关注和重点考察的。

五、结语

艺术人类学有效实现了侗族民歌研究的拓殖,这种视角要求我们要在“实地研究”基础上还原侗族河歌生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在艺术人类学视阈下考察侗族河歌这一活体文化和艺术,离不开对侗族河歌的田野调查与理论阐释。为此,我们需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把侗族河歌这一活态文本从整个侗族文化背景中抽离出来;二是要把河歌艺术置放于民俗活动审美场域和整个侗族民歌艺术审美场中加以综合考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过艺术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自觉运用,揭示河歌艺术生发的生活场景和文化语境。这无疑会拓展人们的艺术视野和研究界面。前已述及,艺术人类学包含着艺术学与人类学的融合。我们通过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对河歌进行观照,对河歌的社会功用、文化蕴涵有了新的认识。本文的思考关涉到口头艺术、民俗文化等相关层面,这些层面本身就被艺术人类学所统摄和包含。我们要读解民间艺术,仅有收集到的文本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突破传统美学仅仅把艺术作品当作一个对象加以分析解读的局限,而应扩展到艺术“田野”和文化等相关层面加以综合把握和分析,在广义上去把握艺术与文化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侗族河歌这种田野艺术的真正蕴含,才能真正感受到河歌那空谷流韵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何 明.迈向艺术建构经验的艺术人类学[J].思想战线,2011(4):7.

[2] 方李莉.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沿革与本土价值[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5.

[3] 何 明,吴 晓.从实践出发:开启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新视域[J].文史哲,2007 (3):30.

[4] 郑元者.艺术人类学的生成及其基本含义[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4.

[5] 何 明,吴 晓.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基础及其特质[J].学术探索,2005(3 ):120.

[6] 袁鼎生著.超循环:生态方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63-364.

[7] 袁鼎生.论审美欲望的系统生成[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1):117.

[8] 黄明政.侗族大歌的民间文化生态[J].民族音乐,2008(2):5.

[9]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7.

[10]张泽中(张泽忠).论侗族歌谣的“骚味”特征[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2.

[11]马丁·海德格尔(Heidegger,M.).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7.

[12]李启军.理论穿行:从文艺审美到影视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13]黄晓娟.论口传文学的精神生态与审美语境[J].文学评论,2011(2):204.

[14]吴鹏毅.自然法则与生态生存观:侗族款约法的文化调适模式研究[M]//吴 浩,张泽忠,黄钟警.侗学研究新视野.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8:291.

[15]何 明.艺术人类学的视野[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3.

[16]何 明,吴 晓.从实践出发:开启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新视域[J].文史哲,2007(3 ):29.

[17]洪 颖.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对象及其田野实践[J].思想战线,2010(6):20.

[18]袁鼎生.生态审美场——生态美学元范畴[J].鄱阳湖学刊,2009(3).

[19]马林诺夫斯基著.文化论[M].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14.

[20]巴蒂斯塔·莫迪恩.哲学人类学[M].李树琴,段素革,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112.

[21]丹 纳.艺术哲学[M].傅 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7.

On the Art of River Songs of the Do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Anthropology

HU Mu

(College of Humanism,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09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