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言壮语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豪言壮语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豪言壮语的诗句

豪言壮语的诗句范文1

面对鸦片泛滥,长此下去,全中国将无御敌之兵且无充饷之银的危难境况,林则徐毅然挺身而出,壮举威慑中外;面对元人的种种威逼利诱,文天祥决然赴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至今读到这震撼人心的诗句,仍让人激动不已。从古至今,有多少豪杰,多少壮士为了心中的高尚情操,为了祖国的尊严,面对生与死的激烈碰撞,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蹈死不顾,至死不悔。这不悔正是他们心中做出的正确的选择,他们的豪言壮语、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代成长中的青年,他们的选择已在我们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他们的举动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在几千年前的孟子面对心灵的选择,毅然发出了舍身取义的呐喊,是心灵的选择激发出了先哲的思想火花,这将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古训。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三国鼎立的年代,诸葛亮辅佐刘备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兴复汉室,诸葛亮殚精竭虑,在躬耕于南阳与兴复汉室中,诸葛亮选择了后者,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我们的总理朱?基在答记者问时不也引用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么?这是人的心灵深处的大义,是为国奋斗而义无反顾的大义。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从古人心灵深处的选择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大义所在。是心灵的选择促成了他们的最终的美,是心灵的选择让他们至今仍闪耀着光彩夺目的光芒。

豪言壮语的诗句范文2

我怀着喜悦的心情阅读了全部诗稿。它题材丰富,多姿多彩,厚重而有新意,浓郁的诗情画意给人以美感和启迪。其中《大兴安岭放歌》《太原行》《天津行》《等待》《给你》等篇都给我很深的印象。

张喜说他是“农民的儿子”,酷爱文学,酷爱学习。他的诗是有感而发,不是为写诗而写诗。几十年经历了喜悦与哀愁,穿过风雨见彩虹,走过泥泞上坦途。这些诗是他“生活、学习、创业及个人情感的总结、感悟以及生活足迹的记录”。

读张喜的诗,感到最吸引人、最突出的艺术特色,首先是诗心如火、情真意切。诗人怀有一颗炽热的诗心,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对一切美好的事物爱得深沉,对一切腐朽的事物憎得强烈,心头燃烧着火一样的真挚感情。“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尧典》)。感情像火山爆发似的在他笔端燃烧、喷涌……鲁迅先生说:“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能杀才能生,能憎才能爱,能生与爱,才能文”。写诗就应该如此。一个人如果对社会生活冷淡,对什么事情都无动于衷,没有兴趣的话是不能写诗的。读张喜的诗,深深地感到他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且具有驾驭激情本领的诗人。

张喜对沸腾的现实生活充满热爱、充满兴趣、充满激情。他走到哪里写到哪里,以诗人的目光和敏感去感受生活、提炼诗意,发现美、发现诗。他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抒发对社会生活的思考,披露真知灼见与高尚情操,他的诗是发自肺腑的心灵歌唱。

我历来认为:一个人要做好一件事或成就一番事业的话,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张喜诗歌创作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他的兴趣、激情和勤奋。张喜以他对诗歌浓厚的兴趣,在诗歌创作中满含激情,日久天长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于令他取得了丰硕的诗歌创作成果。

张喜的诗注重思想性,注重创新,注重诗歌的艺术品位,同时还注重艺术构思、艺术手法和艺术语言的修养。他的诗都是赋予了诗的意境和诗的形象的。张喜的诗风是朴素明朗的,简约而寓于内涵,抒情高雅而不俗。他的诗歌没有空洞无味的议论,没有假大空的豪言壮语,没有美丽辞藻的堆砌,这是很可取的。

豪言壮语的诗句范文3

面对人生的一次次选择,我们应始终保持一种纯洁高尚的心灵、一种炽热温暖的心灵、一种坚毅不屈的心灵,我们要像那位登山者一样,伸出援助之手,用身心去温暖他人,做出正确的选择。

面对鸦片泛滥,长此下去,全中国将无御敌之兵且无充饷之银的危难境况,林则徐毅然挺身而出,壮举威慑中外;面对元人的种种威逼利诱,文天祥决然赴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至今读到这震撼人心的诗句,仍让人激动不已。从古至今,有多少豪杰,多少壮士为了心中的高尚情操,为了祖国的尊严,面对生与死的激烈碰撞,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蹈死不顾,至死不悔。这不悔正是他们心中做出的正确的选择,他们的豪言壮语、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代成长中的青年,他们的选择已在我们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他们的举动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在几千年前的孟子面对心灵的选择,毅然发出了舍身取义的呐喊,是心灵的选择激发出了先哲的思想火花,这将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古训。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三国鼎立的年代,诸葛亮辅佐刘备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兴复汉室,诸葛亮殚精竭虑,在躬耕于南阳与兴复汉室中,诸葛亮选择了后者,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我们的总理朱?基在答记者问时不也引用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么?这是人的心灵深处的大义,是为国奋斗而义无反顾的大义。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从古人心灵深处的选择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大义所在。是心灵的选择促成了他们的最终的美,是心灵的选择让他们至今仍闪耀着光彩夺目的光芒。

豪言壮语的诗句范文4

大观园

春日,桃花灿烂。一位貌似天仙的女子只身倚在一棵桃树下,面对纷纷扬扬飘落下来的桃花瓣,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不禁伤感落泪。她不由得拿起锄头,将这落下的花瓣连同自己悲苦的泪水一并埋葬了。一首《葬花吟》道出了她的全部苦处:“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好一个“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作为花神的她竟能将花落与人亡联系在一起,足见她心中的苦楚,怪不得迎着凄凉的月色,她会作出“冷月葬花魂”这样的诗句!她的一生是悲苦的,是不幸的,命运对她来说没有丝毫怜悯可言。命运的凄惨造就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她整日以泪为伴,以泪洗面,那眼泪也流不尽她心中的哀怨。她明白,作为花神的她终究与宝玉无缘,她的“木石前盟”也敌不过“金玉良缘”。面对这一切,她只是悲苦,只是流泪,却始终无言。宝玉疼她,她流泪;宝玉不睬她,她流泪;一切的一切都足以使她流泪,她也只是让眼泪无休止地流淌着。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泪水依旧流淌着,伴随她走到另一个世界。的确,她的生命是一条泪的长河,当河水开始流淌的那一刻,便是她生命的开端;当河水流干的那一刻,她的生命便也走到了尽头。可是,在这泪的长河中,又饱含了多少悲苦与凄凉啊!

庭院前

秋日,低垂。主角正独坐庭院,默默忍受着丧夫之痛。丈夫意外身亡,这位柔弱的女子又怎能承受得了这样的打击。于是,心碎了,魂断了,没有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言壮语,却有了“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的惆怅;没有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喜悦,面对满园的秋色,面对朋友的邀请,却只是流着泪,道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苦衷。面对坎坷的人生,面对生活的困境,面对丈夫的早亡,她无言。只是借助悲悲切切的词来诉说,她吟出“凄凄惨惨戚戚”,感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仿佛她的生活已全然没有意义,只剩下一个“愁”字。如今的她,没有了从前的豪爽,有的只是“人比黄花瘦。”所有的苦难只能托泪水诉出,这泪水是惆怅的泪,是一个女子哀怨的泪!

御花园

冬末,牡丹欲放。这一次,没有了悲苦与惆怅,却增添了几分血腥。残阳,映照出大唐的光芒,也映照出一个女人的勃勃野心。面对眼前的皇冠,她的脑海中涌现出万般思绪,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在眼前。亲生女儿活活死在自己狠毒的双手之下,她还是个孩子呀!她只是个无辜的婴儿啊!可是,对皇位的渴望使她失去了理智,为了嫁祸于萧妃,她不惜牺牲亲骨肉。她终究得到了她日思夜想,苦等了几十年的皇位,可是,当她伸出自己那沾满亲骨肉血迹的双手时,心中又是怎样的感觉?她是满足了,她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可是,她的心在哭泣,在流泪。那流的何止是泪,明明是鲜血,是亲骨肉的鲜血。她失败了吗?她成功了吗?她的泪,是悲戚,还是喜悦?

豪言壮语的诗句范文5

古诗里的故事作文(1)

在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庭影响下,从小,我就喜爱朗诵古诗文,并常常陶醉于其中,乐而忘返。

中秋节,与家人坐在一起享受着团圆,恍惚之间,我竟走入了东坡先生“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思乡情绪中。

中秋佳节,他独自一人,却无法与亲人相聚。所以,他举杯问青天,明月究竟几时会有?又埋怨月圆时分,他却与亲人离别。我陶醉于其中,与他一起感伤月亮的不公,她“不应有恨”哪!但先生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终究唤醒了我。是啊,何不带着美好的愿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锦瑟,她是谁?商隐前辈,那是你的意中人吗?所以你会“一弦一柱思华年”?是因为太思念她了吧,所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连无情的事物也因你的痴情而变得有情,想必,它们也和我一样,陶醉在你“此情可待”的追忆里了吧!而我更是可惜你的“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清照,这是一位令我敬慕的女诗人。我常陶醉在她“误入藕花深处”的池塘中,与她一起“争渡,争渡”,看着“惊起一滩鸥鹭”,我不自觉的就心情舒畅。有时,想着她“日晚倦梳头”“人比黄花瘦”的憔悴面容,我心生怜惜,不禁也“欲语泪先流”。即使曾经发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言壮语,如今的她,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妻子,失去了以往相亲相爱的丈夫,怎能承受得住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亲爱的夫君,你该陪在我的身旁,许我一个依靠的肩膀啊!我沉浸在那痛苦中,多想替清照这样呼唤啊!

古诗文里的故事,充满了怎样的魅力?我竟能如此的的陶醉于其中!

古诗里的故事作文(2)

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们学完了《别董大》这首诗后,做完课堂作业,老师还给我们讲了关于汪伦与李白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书上没有的。

故事内容是:在唐朝时,汪伦和李白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天,汪伦想,李白是个大诗人,又是我的好朋友,可从来没为我写过一首诗。于是,他把李白请到他家对他说:“朋友,请你为我做一首诗吧。”李白答应了,就在汪伦家住了下来。汪伦每天都拿出好酒好菜招待他,可奇怪了,李白却作不出诗来了。

一天,汪伦出去做事了,李白想,我在朋友这里这样大吃大喝,真不好意思,于是他决定回家。他走了一会儿后,汪伦回家发现李白不见了,就想:李白这样不辞而别,一定是我没有拿出最好的热情招待他,所以他不跟我道别就走了。对了,不是说李白喝酒后就能作出诗吗?于是,汪伦拿出两坛最好的酒挑着去追李白,他来到桃花潭边发现李白正要乘船回家。汪伦大喊:“喂——船家停一停!”这时,站在船头的李白望着赶来送行的朋友脱口而出《赠汪伦》这首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伍老师的故事讲完后,我们都开心地笑了。接着老师又告诉我们《赠汪伦》这首诗和《别董大》一样,也是一首送别诗。我想,老师的知识真多呀!

古诗里的故事作文(3)

记得我牙牙学语的时候,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爸爸总要教我念几句古诗词,但是到了第二天便忘得一干二净。那时候我觉得古诗词就是没有儿歌、童谣那么好听。要说在我记忆里能够留下一丁点美好印象的,也许就是上幼儿园的时候了,有一次听着老师一边读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一边学着鹅游水的样子,逗得小朋友们哈哈大笑。那时,我发现古诗词原来还是蛮有趣的。

豪言壮语的诗句范文6

关键词:诵读诵读教学法

“诵读”,也许是我们并不陌生的词汇。那么“诵”究竟是怎么读呢?如果追溯到许慎《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诵,讽也。”段玉裁在注解中这样区别“诵”和“讽”:“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倍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而所谓吟咏,实际上是一种感情的抒发。《诗.周南.关雎序》:“吟咏性情,以风其上。”孔颖达疏:“动言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综上可以看出,“诵”应是一种寓情于声,以声传情的表达形式。

在当今讲求高节奏、高效率的语文课堂上,在不少老师眼里“诵”似乎就等同于背了,而对于它本应具有的传情效果往往未给与足够重视。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地流动时,知识才会成为一种信仰,成为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语文学科本来就具有鲜明的审美性。让学生在文本中品味欣赏美,受到熏陶,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都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被选入九义教材的这些古诗词,正是一些历代传诵、长盛不衰的精品之作。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部分的要求中明确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也可以看出“诵读”和“情感”是密不可分的。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称为诵读教学法。它并不是采用单一的朗读训练来达到背诵的目的,而是通过诵读来带动学生对诗词意象的认识、对思想感情的领悟。教师讲解诗词内容同时启发学生诵读,二者相互促进:一方面学生通过感知头脑中的诗词意境来思考如何表达;另一方面学生在自己诵读的尝试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诗词内涵的理解。古人常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一般来讲,古诗词诵读教学应包括整体把握、细节品味、完整诵读、课后巩固四个阶段。

一、整体把握

这一环节是诵读教学的常规工作,应在老师指导下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涉及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

(1)诗词作者、相关文学常识、注解以及字词读音。了解写作背景,对于一首诗词感情基调的确定非常重要。如教材中很多诗人的作品都创作于自己遭贬谪之后,情感上往往带有愤懑、抑郁之意,这些在诵读中应该有所体现。一些常见字词的读音辨析也很不容忽视。如“沉舟侧畔千帆过”中的“沉(chén)和“忽复乘舟梦日边”中的“乘(chéng)”。如果读音上混淆了,对诗句意义理解也可能产生偏差。一些古音字或特定读音的字词也应重视,如“浩荡离愁白日斜(xiá)”“将(qiāng)进酒”“阿(ē)房(páng)宫”等,以免闹笑话。

(2)根据古诗词一般停顿规律进行断句。所谓古诗词一般停顿规律指:四言诗,一般采用“2/2”停顿;五言诗,一般采用“2/3”停顿;七言诗,一般采用“2/2/3”停顿。对于个别长句,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以理解成“四言+五言”的停顿形式。这些规律其实有一个原则,即不出现停顿点后半部分短于前半部分的情况,否则读起来会很别扭。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古诗词的常规停顿切勿刻意、明显地去体现,否则反而对诗词本身的意境和流畅性构成严重损害。应做到“声断情不断”。

(3)找出诗词韵脚,了解平仄规律。押韵、平仄等规则都是古人为了让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制定。押韵不仅便於吟诵和记忆,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谐和之美。在律诗、绝句中一般只有一韵,找出韵脚比较容易。而乐府诗或宋词中,则可能出现两韵。转韵往往意味着诗词层次、情感上的变化。把握韵脚变化对诵读很有意义,这在后文还将涉及到。同样,诗词中平仄这两类声调有规律地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变化多样,不致单调,念起来可以产生音律美。平,包括平声;仄,包括上、去、入三声,在现代汉语里,平,包括阴平、阳平;仄,包括上声、去声。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老师可以指导他们标出近体诗的平仄,逐渐认识了解其中一些规律,这样的探索过程本身就不失为一种乐趣。

二、细节品味

同学们在完成了上述一系列工作后,将在老师的带领下,对诗词逐句进行细节的品味。这是诵读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精心设计问题,不断引导学生走进诗词中的情境,让他们自己尝试用最恰当的诵读方式去表达情感。在这个环节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走进诗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是教育界经常的话题。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产生“我”即诗人、诗人即“我”的感觉。如学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时,教室窗外正好在刮风。这不正是一个创设情境的契机吗?在预习之后,我便请一位同学站到窗边感受了一会儿,然后让他以第一人称来介绍杜甫当时的情况。他想了想,这样说到:“你们眼前的我,是一个衣衫破烂,瘦弱苍白的老头儿。谁能想到,这就是曾经闻名全国的诗人杜甫啊!我好不容易从安史之乱的烽烟中苟且偷生,找到个落脚的地方,本以为可以就此安度晚年了,没想到这一阵可恶的狂风……”他越说越动情,真的像是“进入角色”了———这不正是品味诗句情感的最好的开始吗?良好的情境,需要老师敏锐的观察,精心的设计。

(2)让学生自己悟出“重读点”所谓“重读”,即在朗诵中加重语气,增大音量,以强调所读内容。诗句中哪些词语需强调?为什么强调?传统的做法是老师直接把自己认为需重读之处提出来,让学生们照葫芦画瓢———毫无疑问,这是对学生主体意识和创造力极大的抹杀。那么,如何让学生自己“悟”呢?这就需要老师设计启发式的问题了。如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第一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我们可以设计几个层次的问题:a.这一句表现的是什么场面?———宴会,b.这是一场怎么样的宴会?———豪华、奢侈,c.如何能看出这场宴会的奢华呢?———“金”“玉”的容器,价值“十千”“万钱”的酒菜。这三个问题,思路清晰,层次步步推进,也绝无“为难”学生和牵强附会之感。到了第三个问题,学生便能顿悟:哦,原来“金”“玉”“十”“万”一重读,就能强调这场盛宴的豪华了。

(3)找出诗词中情感变化的“关键点”。前面已提到,在一些乐府诗和词中,常常都有转韵现象。同样以李白《行路难(其一)》为例。这是一首情感变化跌宕起伏的诗作,让学生们找出韵脚也并不难。我们发现,前面四句一直是“ɑn”韵,到了五、六句忽转为“ɑi”韵,这里一定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关键点”了。前四句,诗人异常压抑,面对美食佳酿毫无食欲,内心急切不安又无所适从,进退无路却又想继续求索———从整体上看,前面部分都是沉抑的,而在反复的“行路难”咏叹之后,一句“今安在?”则像是对前面“冰塞川”“雪满山”痛苦迷惘的宣泄,诗人已不是简单发问“我在哪里?”而更像是控诉:“我能往哪里走?”这样最后一句的豪言壮语便呼之欲出了。在诵读教学中,这样的“点”很重要。学生一旦用转韵的规律找到这样的“点”,便能拥有一份成就感,对诗词的投入便又自然多了一分,前后部分的诵读自然也能更有意识地表现出感情的变化了。这样的“奖励”正是学生自己给自己的。

(4)可配合表情动作来体会感情在诗歌朗诵时,适当加上点肢体语言也是让学生“进入角色”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说是借鉴和微缩了舞台剧的表演形式。有时,一些难以言传的微妙情感却能用表情、动作入木三分地“表演”出来。如赵师秀《约客》中“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表现对迟迟未到友人的等待。我便尝试让同学们一边做动作一边朗诵。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表演的:他微皱眉头,半闭双眼,一边不紧不慢地敲击着手中的笔,口中念念有词似昏睡状,忽然笔失手落地,他方才做出惊醒的表情,俯身往桌下寻找。这是多么精彩的表演!把久等未到那种疲惫、昏昏欲睡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么昏昏欲睡的状态怎么用诵读表现呢?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和尝试。这样的方法可以让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同学们也感到有所收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朗诵的方法又为何不能多彩多姿呢?

(5)诗词结尾句可酌情适当放缓语速,拖长音节在审美活动中,“延留”是指对古诗词的接受进入阶段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是诗词中的美感继续留存于脑里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态。这种“延留”如果从诵读的角度去表现,最好的方式便是对结尾一句适当进行一定的处理。可放缓语速,并将最后一个音节稍稍延长,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如崔颢《黄鹤楼》末句“烟波江上使人愁”就适合这样表现。教学时,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如何处理;哪些诗适合这样表现,哪些不适合。老师并不需要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在这样的思考和尝试中不自觉地加深了对诗词内涵的领悟。

三、完整诵读

对诗词作品进行完整地诵读,不仅能让学生们对诗词内容情境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而且能促使他们形成更加完整的全局感受。在整个诵读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会比较明显。一方面,每个学生对诗句感悟的程度和角度都不尽相同;另一方面,每个学生的诵读表现能力也有很大差异。因此,一味地让学生们反复齐读意义不大,缺少了一种层次上的推进。那么如何能最大限度地让全体同学的诵读效果达到理想的水平?具体的方法肯定是多样的。这里有一种“过渡法”的思路———即由个人诵读逐渐过渡到全体齐读。

四、课后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