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研究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贵州大学研究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贵州大学研究生

贵州大学研究生范文1

关键词:手机成瘾倾向;人际关系;大学生

引言: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关于大学生的调查显示,98.9%的学生拥有手机[1]。国内有不少研究者对手机成瘾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韩登亮、齐志斐[2]将手机成瘾症界定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不适应的一种病症。并认为它的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心会出现一系列不适反应。本研究旨在通过贵州省的大学生的手机成瘾状况分析,了解贵州省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的变化趋势。

一、研究方法

(一)对象。本次调查选取贵州省各地区的高校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所学校选取的研究对象为150名,一共对七所高校发放问卷1110份,回收问卷为900份,回收率为81.0%。其中有效问卷为852份,有效率为94.6%。

(二)研究工具。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法,本研究选用了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

MPATS):由熊婕等编制,适用于诊断大学生的手机成瘾。MPATS 采用1(非常不符合)至5(非常符合)级计分,共 16个项目,包括戒断症状、突显性、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4个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

(三)统计方法。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15.0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学分析,主要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等。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贵州省大学生手机成瘾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结果分析得到,大学生手机成瘾中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维度在性别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戒断症状维度在性别上出现显著性差异(P

(二)贵州省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年级的差异分析

由表1可知,大学生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维度在年级上均出现显著性差异(P

(三)贵州省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专业的差异分析

由表2可知,大学生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维度在专业上均出现显著性差异(P

(四)不同学习成绩贵州省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差异分析

由表5可知,大学生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各维度在学习成绩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三、讨论

(一)大学生不同专业在手机成瘾倾向上的差异比较。通过对表格里的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不同专业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中的四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理科专业和管理学科专业在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专业的得分。根据对现实生活中这几类专业学生的了解,大学生在不同专业上并非全是如此,根据自我的了解,应该是在社交抚慰这一维度上,文科专业的学生的得分应高于理科专业和管理学科专业学生的得分。通过数据结果的表明,我们可以推测文科专业的学生在社交这一方面要比理科生和管理学科生好,因为文科生善于语言上的交流,而理科生在思维和认知方面要比文科生好,也有可能是因为个人因素有关,理科生和文科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的思维、学习上存在的压力等方面是不相同的。所以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他们在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

(二)大学生不同学习成绩在手机成瘾倾向上的差异比较。通过表格里的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不同的学习成绩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中的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四、结论

贵州省女大学生的戒断症状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的得分;大学生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维度在年级上均出现显著性差异(P

0.05);大学生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各维度在学习成绩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1] 周挥辉,党波涛,蒋永红. 手机对当代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6):90-92.

贵州大学研究生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特征 消费模 消费理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校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截止到2002年底,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共计903万人,占我国城镇人口的1.8%。在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城市,大学生占城市人口的比率已经达到4%左右。大学生已经成为城市消费的一个重要群体,其消费行为对城市整体消费,乃至社会、经济发展都产生着重要影响。以下是我们对贵州大学生消费认识不足的分析。

一、 对大学生消费结构的描述不够清晰

虽然多数研究分析了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但对各种类型消费占学生消费比例的统计不够细致,特别是对于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结构缺乏统计,这就使得人们难以系统地认识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以及各种类型消费在大学生消费中的重要性。

二、 缺乏对大学生消费的实证研究

现有研究缺乏对大学生消费的实证研究,这使得人们无法认识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的独立消费群体,其消费在全社会中的地位和对全社会消费的影响。根据以上分析,本文通过对贵阳市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调查,运用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方法,通过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我国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大学生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方法:

(1) 贵州省大学生消费特征的规范分析。本文利用规范分析方法,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不同类型消费在大学生消费中的地位,从而揭示大学生总体消费特征;分析不同学生群体的消费结构,进一步揭示不同群体大学生的消费特征。

(2)收入与消费关系研究的经济学理论框架

根据凯恩斯理论,影响消费需求的首要因素是收入,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个人可支配收入越高,消费支出越大,反之则越小,但消费增加(减少)的幅度小于收入增加(减少)的幅度。根据凯恩斯消费理论建立的消费函数可以用下式表示:C=f(Y) 式中,C表示消费,Y表示可支配收入。

借鉴凯恩斯消费理论,我们建立了大学生收入与消费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C=C0+bY1 ,其中:C为消费支出;C0为基本消费支出,即指与经济来源无关的自主消费。b为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一元经济来源时,消费增加的数额。Y为可支配收入。

我们将根据这一模型对大学生收入和支出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试图从经济学角度对大学生消费行为进行描述和解释。

三、样本收集方法

本研究采用抽样调查收集研究数据,样本选自贵阳市高等院校,根据各校在校生人数占高校总人数的比例进行配额抽样。在每所学校内,各年级的样本也使用配额抽样。并按照隔5取1的原则对在校学生进行定点拦截式问卷调查。实际有效样本数为301,抽样比为2‰,剔除异常值后保留样本量294个。

我们将运用本节描述的统计方法和计量经济模型,利用调查数据对我国大学生消费特征和消费模式定量研究。

四、大学生消费特征的统计结果及分析 :表一

为了研究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我们对各消费项进行界定:将分布离散、变异较大的项定义为奢侈消费,将分布集中、变异较小,即消费人数多、消费额差异不明显的项定义为基本消费。鉴于各消费项性质不同,不能用标准差直接比较,因此我们使用标准差系数进行比较。表一比较结果显示,分布比较集中的基本生活开支项为食品、衣着、日用品和通讯(标准差系数均

参考文献:

[1] 刘利兰,2001:《市场调查与预测》,经济管理出版社

[2]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2002:《经济学》,华夏出版社

贵州大学研究生范文3

【关键词】学生管理;信息化;管理系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很多高校提出了数字校园的建设构想,并付诸行动,网络建设得到很大的发展,为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提供了硬件保障。与此同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信息化知识越来越丰富,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为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创造了客观的条件。在这种深刻的背景下,现代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正在悄悄改变着校园的原有面貌,信息化代表着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

贵州师范大学学生工作管理系统于2013年1月立项开始建设,3月份完成了系统需求分析,并作好系统开发的相关准备工作,之后利用半年的时间做好系统开发的具体工作,直到9月已经完成系统的基本功能开发,同时并作好前期测试工作,及时修改系统出现的问题。2013年10月,学校采购服务器并顺利安装调试完毕,同时对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已经实现了全校辅导员和学生基础数据全部导入系统,建立了全校学生工作管理基础数据库。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通过系统上报大学生医保数据,除个别原因外,基本上已经成功与贵阳市医保系统进行数据对接。学院和辅导员在系统里可以上传工作计划、总结、学生工作案例等,根据学院和辅导员上传的工作文档,系统自动完成了2013年度全校各学院和辅导员的评价(包括学生评价辅导员、辅导员同行评价、学院领导评价辅导员),进一步完善了辅导员考核机制,实现了辅导员考核公开化、公平化、公正化,使系统能真正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学校还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系统的“学生管理”、“学生工作”、“勤工助学”、“奖学金评定”、“辅导员管理”、“常用信息”和“我的文档”模块,集中解决学生反映的学籍信息及学生基本信息资料不全、密码找寻等问题,成功通过系统信息平台大学生征兵宣传资料、补办学生证的通知等信息,优化了学生工作的信息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系统能够紧密契合我校学生工作实际,真正发挥作用、取得实效。通过学生工作管理系统的投入使用,学校已经初步实现了学生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但是,在贵州师范大学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建设进程中存在很大的问题,只有正确分析当前贵州师范大学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阻碍因素,才能推进学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

一、贵州师范大学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阻碍因素

(一)对学生管理信息化的范围和地位认识不到位

虽然,学校已经将学生管理信息化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但师生们对它的认识还存在着不足,比如有人认为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上网就是学生管理信息化,也有人认为学生工作部门的办公自动化或无纸化办公就是学生管理信息化等,其实这些都只是学生管理信息化的一方面。学生管理信息化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建立学校学生管理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实现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决策、管理、执行、反馈等各项功能,力争学生管理部门能够在学生管理信息化条件下做到“找到最想要找的人”。

(二)学生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近几年来贵州师范大学的信息化建设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学校已建立起了相当规模的计算机网络,但就其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而言,都还处在粗放经营的阶段。多数管理人员依然停留在简单的文字操作和表格处理上,对信息收集、整理和处理等仍采用以手工为主的传统信息管理方式,而网络技术、智能技术还未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普遍的应用,使得学生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大量基础数据的采集集中在各职能部门,形成信息管理的瓶颈,影响了数据的精度。

(三)学生管理信息化缺乏统一规划,形成“信息孤岛”

目前贵州师范大学涉及学生的各个管理部门对学生管理信息化缺乏统一的宏观规划,尚没有制定明确的学生管理信息化目标和相应的发展规划。各部门往往采取“各自为政”的做法,“条块分割”造成各管理机构的交流障碍,相互之间缺乏协调、没有统一标准、所完成的管理工作单调、资源不能共享、无法协同工作等,造成重复建设,整体水平低下。学校没有建立一个内容丰富、功能强大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将招生工作、教育管理、评奖评优、保险管理、素质拓展、就业指导等学生管理工作流程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信息孤岛”。

二、贵州师范大学学生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充分认识加强贵州师范大学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贵州师范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活动和科研活动的基本单元,是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加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为国家建设快速输送大量高质量的人才,已成为贵州师范大学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贵州师范大学学生管理信息化,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竞争力,是搞好学校学生管理的一个有效手段。因此,学校学生管理信息化是当前贵州师范大学工作的重点,我们应该抓住当前全球信息化的机遇实现贵州师范大学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

(二)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强学校学生管理信息化队伍建设

在高校内部的管理过程中,管理队伍作为学校管理决策的制定者、管理制度的执行者、组织协调者和服务者,是一支非常重要的队伍。实际上,他们是管理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处理加工者和传递者,在构成系统的诸要素中处于决定性和支配性地位。要有针对性地对高校学生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能力,明确信息化管理分工,提高信息化背景下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把管理人员从传统的经验性管理者转变为学习性管理者,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建立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三)明确目标、合理规划、整合资源,加快信息标准化建设

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统一的发展规划,贵州师范大学要在国家宏观规划下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具体的部门规划。发展规划要明确各个阶段的实现目标,同一学校不同部门、不同机构之间要有一个统一规划,以避免不同部门和机构采用不同的平台和标准而造成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上的困难和矛盾,从而引起不必要的部门之间的权益之争。所以,以实现目标为导向,整合校内现存的各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促成各系统间的无缝连接,削减功能重复的信息系统,全面提高学生管理信息化的水平和效率。

贵州大学研究生范文4

摘要:转型升级是实现企业“复兴”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影响因素、制约瓶颈、路径选择这四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对某类特定企业转型升级研究状况进行总结,以便为后续研究企业转型升级的学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企业;转型升级;综述一、从转型升级的某方面进行分析

对于转型升级,国内外许多学者从理论的角度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影响因素、制约瓶颈、路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Levey和Merry(1986)将组织转型描述为一种彻底的、全面的变革,认为组织转型需要解决组织的核心流程、精神、意识、创新能力和进化等方面的问题; Gereffi(1999)运用价值链模式分析企业升级,认为它是一个企业或经济体迈向更具获利能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过程,我国学者毛蕴诗(2010)也同意其说法,并认为企业升级包括产品升级,功能升级,过程升级,产品、服务的附加值提升,竞争能力提高;我国学者吴家曦(2009)将企业转型描述为企业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转换和不同发展模式之间的转变,表现为转行与转轨。

对于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一些学者从宏观经济环境与企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其中,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周期的驱动致使我国企业进入全面转型时期;后工业时代的经济运行规律和政策导向是企业转型升级必须考虑的因素;而顺应绿色企业的发展趋势,将环保纳入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另外,还有一些学者从资源、创新、管理、文化、能力等企业内部原因以及政府因素来挖掘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因,毛蕴诗(2008)认为企业家精神与品牌意识、资本和人才两个关键资源、自主创新和营销服务两种能力、政府的支持与推动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因素。

现代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总会遇到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阻力。在企业内部,企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缺乏关键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缺乏品牌优势,这就构成了企业转型升级的障碍,另外企业战略上短视和急功近利也是阻碍企业转型升级制约因素。在外部环境上,社会资源分配格局失衡以及宏观调控政策变动频繁必然会影响企业转型升级的顺利进行。

企业转型升级要求企业顺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对其发展战略进行调整,从而更新各方面的能力以便抓住发展机遇和迎接未来挑战,一些学者从价值链的角度出发、明确了企业升级的四种模式,即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跨产业升级;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企业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应该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引入新产品或新技术,淘汰落后产能;二是企业功能和经营模式变革,即从加工制造环节转向渠道管理、技术研发、品牌推广;三是企业内部或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与整合。

二、以某类特定的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分析

李烨,张毅(2009)分析了资源型企业产业转型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资源型企业产业转型的三种模式,即深化产业链模式、实施产业更新模式、复合转型模式。刘光亮(2011)在根据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现状,对制约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实证的方法证明了加工贸易企业对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就业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于倩(2008)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历史和现在两个维度分析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及影响地位提升的因素,并运用价值链的变化和演绎模型分析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思路和方向,进而提出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周旭霞(2010)以传统的纺织企业—浙江振亚控股集团为例,梳理了该企业采用延伸产业链、培育新产业、尝试多元化等不同的转型升级路径。赵海东(2011)从产品结构、外部环境的影响、市场风险、金融支持力度、人才制约等方面分析了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并认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构建创新体系和建立资金支撑体系。

三、总结

目前对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转型升级内涵、影响因素、制约瓶颈以及路径选择,内容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企业转型升级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但对于转型升级的定义尚未达成统一。对于影响转型升级的因素虽然从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企业环境进行了分析,但是针对性不强,而制约企业成功进行转型升级的瓶颈则主要包括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转型模式和转型路径的选择是否恰当合理。对于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大多数学者把转型升级路径等同于企业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的策略,像提出类似加工贸易企业从OEM到ODM再到OBM升级的具体路径的学者少之又少。

从目前学者们的研究视角来看,对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运用产业集群、价值链、能力、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理论分析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对策,但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而对于企业转型升级能力的构成与评价的研究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掘,对于企业转型升级效果的评价至今还未确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国西部发展能力研究中心2011年规划项目(2011B013);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人文2012011)。

参考文献

[1]Gary Gereffi.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48):37~70.

[2]Humphrey J.,Schmitz H. Chain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 Research. IDS Working Paper 120.Brighton: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00.

贵州大学研究生范文5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国外研究

近代自然保护运动大约兴起于19世纪初,美国国会于1872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我国于上世纪50年代也开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步伐。但是直到改革开放前,发展速度都很慢。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发表的《寂静的春天》向人们揭示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产生所产生的严重后果。1972年,丹尼斯·麦多斯等人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预言增长即将达到极限。提出了“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同年,巴巴拉和雷内的《只有一个地球》的问世。再次强调了人类生存与环境的重要关联。

Paul和Merlin研究了自然保护区与地方发展之间关系的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之类问题。他们的研究表明,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自然保护和地方社会经济可以共同发展,但是这两者之间确实存在对立的关系。具体地说,在地方社会福利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时,很好地实现自然保护的目标是可能的。但是,这两者进一步向更高水平发展时,政策制定者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作出取舍。也就是说,在地区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与保护区的生态保护的过程中,两者之间有着此消彼长的关系。

在各种公共物品的理论研究中,一种属于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第三条道路”的研究途径正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方法。传统的保护区建设、管理管理遭遇了很多问题:首先是投资不足,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政府手中有限公共资源不会优先投入到环境建设中;其次,自然保护区作为一种长期的环境工程项目,其绩效标准难以确定,无法准确衡量;第三,自然保护区为地区带来的附带成本(直接成本与机会成本),以及为整个社会带来的外部经济均无法控制,使得保护区管理问题进一步复杂化(附带成本引发当地社区的不满,而外部经济带来搭便车问题)。另外,市场途径也存在很多问题。第一,自然保护区提供的是纯公共物品,市场主体缺少提供这一产品的动机。第二,如果政府通过合同承包的方式雇佣私人企业提供的话,会产生大量的监管成本。并且,绩效衡量问题依旧难以解决。最后,缺乏法律权威的私营单位在处理当地社区关系时将更加困难。显然以上两种途径都无法解决保护区与社区关系的问题。第三条道路主张一种多方参与的多元网络治理模式,政府、市场、个人、国际组织都将是治理的主体,但相互之间并不存在隶属关系。政府处于这一网络的中心,负责维护规则与秩序,但并不干涉其他组织的活动。这种治理形式的好处在于:民间组织与个人比政府机构掌握更多公民偏好的信息和地方的时空信息;市场主体在恰当的规则环境下更具活力和效率;而政府部门拥有前者不具备法律权威和专业技术资源;每一类行为主体都拥有于独特的优势与资源,在适当的网络结构中,系统的整体效益将超过个体效益的总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斯特罗姆对于公共池塘资源的研究就是是之一研究途径的代表。她提出,人们可以通过一种被称为“自组织”的形式(self-governance)来对公共池塘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无需过多的政府干预,也避免了资源的过度开采。这种自组织没有官僚制那样标准化的机构设置,更强调的是自组织与当地的传统、习俗、宗教等相适应。她在《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中指出“激励是规则的结果,这些规则用于奖励和约束各种活动的收益与成本”。可见,在一定的规则体系,保护区的居民们可以自己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决定做一名保护区的积极管理者,或者蓄意的破坏者。这一规则体系就是保护区制度激励的重要来源之一。

可以说当今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从公民社会的角度出发,对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各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一下几个特点:第一,强调了保护区周边居民利益对于保护区管理的重要性;第二,公民参与对于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积极影响成为一种共识;第三,将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多个维度的发展目标相结合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进行分析。最后,公共池塘理论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的被引入到自然保护区的研究当中。可以看出,自然保护区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环境建设问题,其涉及的地区发展、公民权益等问题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学术关注,因此保护区与周边地区的关系正成为自然保护区研究的一个热点。

参考文献:

[1]叶文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的思考[R].北京: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1995.

[2]吕忠梅.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M].法律出版社,2003.

[3]Sen S;Nielsen,J.P Fisheries Co-management:a Comparative Analysis,1996.

[4]Robert S Pomeroy;Brenda M Katon;Ingvild Harkes Fisheries Co-management Key Conditions and Principles Drawn from Asian Experiences,1999.

贵州大学研究生范文6

一、传统水利资源(景观)旅游开发现状

(一)传统水利资源界定

目前,中国水利建设都在强调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那么如何界定什么是传统水利,什么是现代水利。笔者对于传统水利资源的界定从水利现代化的概念入手。水利现代化是指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动态的、渐进的发展过程。传统水利是以建设各种水利工程为主要手段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水利则是注重水资源的优化、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实现水与经济、社会、环境及其他资源持续协调发展,水利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利的可持续发展。传统水利主要是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即从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来判断水利工程传统与现代的属性。水利工程主要的作用是防洪、灌溉和排水、水力发电、航道和港口以及水土保持,笔者认为中国水利水利工程都是基于以上功能建造的,只有先修建具有传统功能的水利工程,才能够在“传统”的基础上增加“现代”,即实现水资源的优化、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二)传统水利旅游开发面临的困境

古代,中华民族在社会发展和与自然灾害搏斗的历程中建立了符合自身江河特点、水土资源条件的水利工程体系,形成和完善了水利科学和技术,我们称之为传统水利。传统水利在华夏民族的文明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和领域。由于传统水利功勋的光环效应影响,加之水利观念的陈旧和滞后,致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水利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导致了顾此失彼,三者之间互不协调,各行其道,甚至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各项投入逐年加大而总体成效增加不大的较不理想的局面。

从当前的研究来看可以发现传统水利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缺陷和不足:一是它没能顾及到水利对水资源的保护;二是它忽视了水利对气象因子及气象条件的影响;三是它还没有意识到水利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四是传统水利没有能够注重综合效益的利用,通常只关注水利工程的灌溉、排水和发电等方面的功能,而忽视了其社会综合功能的使用。

二、鲍家屯水利旅游开发模式

(一)模式要素分析

鲍家屯水碾房日前被最佳遗产保护协会接纳为“精英俱乐部”成员,这是此项目继去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卓越奖”之后获得的又一殊荣[]。作为遗产,鲍家屯传统水利开发模式应考虑遗产旅游资源的特殊性,按照联合国对于遗产的分类,水碾房属于生产生活知识与技能类非物质遗产,因为水碾房是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下的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的生产与生活知识技能。其开发模式应采用博物馆模式和乡村旅游两种模式。作为传统的生产知识与技能类遗产虽然直接开发为旅游产品有些难度,但是可以将其生产知识与技能所属系统进行旅游开发是完全有可能的。例如新疆的坎儿井、四川的都江堰、三峡等都是作为独立的非遗旅游景区来进行开发的,但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相当的规模,而“小都江堰”规模相对较小,因此鲍家屯在旅游开发模式上主要选用博物馆模式。

博物馆式开发模式是非物遗产与旅游结合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对于生产生活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适用。旅游者可以通过博物馆陈列的“有形化”的物品来了解这项非物遗产,了解水碾房需要专业知识,否则较难理解其中的智慧。通过导游人员专业的讲解、图文说明、以及视频录像资料等深入理解这项非物技艺。博物馆式的开发模式能满足观光游客的需要,是一种大众观光旅游开发模式。目前的鲍屯已经有了博物馆的雏形,在鲍屯一间看似破旧的房屋内,许多老照片、石磨等物品陈列其中,这间房屋主要是由生活在外的鲍屯人捐资修建的,以前是鲍屯人集会的主要地点,从建筑风格来看属于皖南园林建筑。笔者认为可将鲍屯打造成为安顺青少年古代水利工程教育基地,传承古代农业文明。但是我们应该知道,静态的保护方式是不能够将此古老的技术传承下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不断被使用,文明才能够延续。这间老房屋已经为博物馆模式提供了可行性。

(二)模式结构

博物馆模式具有的要素应包括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模型构建、不同历史阶段的资料搜集与总结、解说员与解说词。(见图)

古代水利工程模型的建造是最具有难度的也是最重要的,需要专家的支持,不同历史阶段演变的过程以及原因也从资料中搜集与概括出来,同时为解说词做准备,再选择解说员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与志愿者机构合作,也可以考虑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既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工作的展开,又可以为遗产地提供高质的解说服务。

(三)模式运行的配套

首先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在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中,博物馆模式不可能单独存在,贵州是乡村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与博物馆模式相结合是贵州地区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选择。但是,目前在屯堡地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长期以来,贵州地区在生活方面与发达省份存在一定的差距,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这些问题都已呈现出来,原有的基础设施主要是为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服务的,而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设施还应为游客提供舒适环境和体验经历[]。

其次是旅游开发的合作模式。社区参与是乡村旅游中讨论较多的问题,作为遗产资源的拥有者,本地居民是旅游产品的一部分,他们应该收到尊重,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以及他们的想法应该得到重视。蒂莫西认为社区民众参与旅游开发的开发的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参与决策的制定以及参与旅游的利益分配。同样,旅游收益和本地教育以及公众意识培育活动有助于本地社区及其资源[]。参与制定决策意味着本地居民有机会就如何发展本地文化,尤其是遗产旅游表达他们的希望、意愿和担心。同时,他们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经验和专长为发展规划献计献策,从而在旅游组织与管理中拥有实际意义的发言权。从这样的层面上讲,“遗产管理者必须想法设法密切联系普通群众”,因为历史是普通民众创造和再创造的(皮尔森和沙利文,1995)。

最后是与屯堡资源的整合。笔者认为地戏是最有可能成为与水利工程协调发展旅游的资源。地戏代表屯堡人心目中的正统意识和理想人格,是屯堡村寨最为典型,最具标志性的民间习俗。地戏是屯堡社区内部的重要活动,也是屯堡村寨之间交流、认同的重要载体,跳地戏不仅是屯堡社区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屯堡传统文化的传承。鲍屯申请贵州省历史文化名村的成功,使鲍屯的文化资源资本化具有了合法性。鲍屯的水碾房、古建筑等传统文化资源是屯堡的一大特色。“屯田守军”完整的概括了屯堡最主要的两种文化,农业文明与军事文化。兴义的刘氏庄园主要展现的就是军事文化,并且具有一定的体验性,目前军事文化在屯堡地区还没有能够得到开发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与当地石头建筑可以很好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