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无机化学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无机化学答案范文1
1 基于大赛的《仓储管理与实务》的教学内容整合
从物流储配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大赛的模块中不难发现方案设计最关键[1],其中储配优化设计方案的具体项目正是《仓储管理与实务》课程的主要内容。
将教材内容以任务驱动,项目为导向教学,使学生在讲授、演示和练习不断交替的多种体验中学习,结合大赛将《仓储管理与实务》课程的教学任务整合为如下6个项目[2]:
项目1:物动量ABC及其在excel表格中的实现;项目2:基于出入库货物包装规格和托盘尺寸的组托分析、设计及制图;项目3:堆码存储区规划和垛形设计,货物上架、库存控制及分配计划表缮制;项目4:基于客户订单的有效性分析及问题订单处理,客户优先权分析;项目5:摘果式与播种式拣选分析及选择,拣选单的缮制;项目6:配送线路优化之节约里程法在excel表格中的实现及车辆配载方案设计。
2 项目化教学实践
2.1 前期准备
为有效地开展该项目化教学,需要在实训教室,教学目标和学生组织安排等方面展开。
①实训课室方面要求每人一台电脑进行相关操作,同时还有师生共同在一个互动性较好的虚拟课堂软件,以便于学生能够及时上交自己小组的相关实训作业,教师也可以及时通过监控帮助学生解决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鉴于该教学过程中涉及到较多电脑操作步骤,授课教师将具体操作过程用相关录屏软件记录下来以便学生后续实操过程中有所参考。②学习目标主要在理论、技能和职业技能方面三方面来确定,其中理论目标为ABC分类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核心问题;技能目标为能根据物动量相关信息在excel表格中的实现,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储位规划;职业目标为能够通过物动量统计加强货物管理,提高工效。③学生组织安排: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四人,小组内自行确定成员分工及合作形式。
2.2 项目实施
本文以物动量ABC分类在excel表格中的实现为例演示基于物流储配方案大赛的项目教学实践。物动量分析是为货物入库进行储位安排及上架做准备工作,如果分析错误会导致后一环节上架错误,严重影响货物的入库及出库效率,因此,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以佳兴乐超市配送中心2017年3月至4月出库作业周报6份(物动量统计)库存周转量为例,将货物根据出库量进行分类,以确定存储货位。具体操作步骤,大体可划分为以下6个步骤。
步骤1:货架ABC分析,在仓库中不但可以对进出库的货物进行ABC分类,来改善库存水平和结构,还可对仓库中几乎是静态的货架进行ABC分类,分类的主要依据是货架离进出口的远近和货架所在的层数,即进出库取货作业的难易程度,见货架ABC分析表(表2)。
步骤2:将出库作业周报1-6逐一粘贴至excel中。
步骤3:货品名称排序,
升序或者降序皆可。
步骤4:选取货品名称和出库量(箱)所在列在数据选项下找到分类汇总选项在分类字段(A)选项下选取:货品名称;在汇总方式(U)选项下选取:求和;在选定汇总项(D)选项选定出库量(箱),即在其前面的方框中勾选。同时,用勾选替换当前分类汇总(C)和汇总结果显示在数据下方(S)前面的方框。
步骤5:在excel表格的最左边点击2(或者点击左侧的-),即显示到二级目录(货物汇总级)。点击快捷键ctrl+h替换,在查找内容位置填写汇总,在替换为位置什么都不填,然后点击全部替换,即可变为原来的货品名称。
將货品名称和出库量(箱)两列粘贴至Word中,然后再将该Word表格粘贴至一个新excel工作表中,然后选取出库量(箱)所在列进行降序排序,同时选定扩展选定区域,再点击排序。在货品名称前面插入一列序号,然后在第一个位置填入1,第二个位置填入2,再选择前面填写的1和2,选取前面填写的两个序号框进行公式复制,将鼠标拉至最后一个货品所在行,即可实现品目数(1至30)与序号一一对应。
步骤6:制作ABC分类表,为货位指派决策提供参考。计算货物的累计周转率和累计品目数,此处要求学生已熟悉excel表格的公式粘贴。
结合教师给出的相关计算公式即累计出库率=100%*累计出库量/总出库量和累计出库品目率=100%*累计品目量/总品目数。本案例的公式为累计出库率=100%*累计出库量/19988和累计出库品目率=100%*累计品目量/30。
经师生讨论决定:从表4中可以看出,根据ABC分类管理法的思想,将累计出库率在70%以上,同时累计品目数在20%左右的几种货物划为A类货物;将累计出库率在10%左右,同时累计品目数在50%左右的货物划为C类货物;其余将累计出库率在20%左右,同时累计品目数在30%左右的货物划为B类货物。
2.3 项目教学训练
为便于学生记忆ABC分类理论及其在excel表格中的实现,在进行上述讲解后,教师给出四个具体案例供学生分组练习。要求学生在货物种类或者出库量的数量发生变化时能快速进行分类,根据货物ABC分类结果,将货物再分类并标注出来。
2.4 评价与反馈
先由小组内部分工进行实训,再由老师对各小组汇总后的文档进行评分,师生共同对每组的学习过程和练习进行评价,找出问题的原因,加以改正。教师在学生提交的实训作业上进行实时评比,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排名,在刺激学生们竞争意识的同时还能使团队小组成绩和团队协作更加重视,收效显著。
3 基于大赛的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无机化学答案范文2
21世纪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日益增强,科学技术的这种发展趋势必然反映到教育上,必然要求现代教育在内容、体系上体现这种综合化的特点。然而,传统的无机化学教学模式忽视与药学专业课程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严重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无机化学的课程特点和大一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整体意识、自主学习意识和绿色化学意识,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培养出即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又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科学整体意识的培养
学科间相互渗透和交叉、碰撞所产生的火花是科学发展的驱动力之一,也是许多创新性学科论点与方法产生的源泉,是学科发展的动力。最活跃的研究领域多位于多学科的交叉点上,而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是学科间互相融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1]。学科交叉的实质也就是知识体系的渗透和融合。根据学科专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趋势,通过不同学科的有机渗透与组合,构建新型的学科体系,是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基础扎实、素质全面、适应性强的综合性人才的关键。无机化学对医药学生来说就是和医药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医药,无机药物化学的兴起就是很好的例子。教学中每章知识都列出一些与医药相关联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的资料去寻找答案或是通过阅读提出自己的观点,或以小论文的形式上交。比如讲到沉淀溶解平衡时体出的问题:常用的难溶电解质药物有哪些,是如何制备的?体内的结石的组成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结石的药物是怎样制备本文由收集整理的?胶体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制备?而在原子结构这章中就要在课堂讲课时将原子吸收光谱的原理参入进来,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不是离应用那么遥远。分子结构讲到杂化轨道理论时,问题是青霉素为什么能够杀死病菌呢?让学生颇为震惊的问题,似乎不能跟无机化学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对无机化学的认识深度。配合物与医药的关联问题就更多,而且配合物药物是现在研究的热点之一。草药中的有机成分与金属配合后生物活性提高,例如茶多酚与金属离子(如钙、锌等)配合后有可能兼具二者的药理活性[2]。铂、锑、锡、钒、硒、锗等的配合物在抗癌金属配合物中占重要地位,稀土离子在抗凝血、抗炎和治疗烧伤等方面的优越性引起人们对其药理的关注,使稀土离子与细胞膜作用的研究成为热点。让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报道。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让学生感觉到无机化学与各专业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培养了整体科学意识,而且更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无机化学的重视,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兴趣是激发自主学习意识的前提。对医药院校无机化学的教学必须要充分的和专业知识联系,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中提出一些与专业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每10人一个小组去查找资料,由小组长负责安排小组讨论会,将发现的问题再通过查资料或是跟老师一起讨论,在讨论课上每个小组派代表讲解本组的工作,这样既增长了见识又加深了对无机化学知识的理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无机化学是中医药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从中学被动学习到大学的自主学习、从只啃课本到主动去图书馆猎取相关知识、从回答问题到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责任。例如,电解质溶液这章,人体各部位体液的ph是多少?正常人体血液的ph是多少?如何维持着人体血液的ph值基本不变?什么情况下人会发生酸碱平衡失调?如何看待酸碱体质这一学说?这些问题同学们非常感兴趣,感觉到将要学习的酸碱电离平衡和他们的专业课有很大的联系,就会积极的去查找资料寻找答案。这样既可以更好地巩固理论知识,又能拓宽知识面,而且会对当下流行的酸碱体质这一学说进行深度思考,能从科学的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评判。
3 绿色化学意识的培养
无机化学答案范文3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职药学;无机化学;微课程开发;研究报告
一、研究概述
1.研究目的和意义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1]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高职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改革一直没有突破,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所以基础课程的改革不容忽视[2-5]。无机化学作为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必须满足专业课的需要,为专业课打好基础。微课程的开发和应用体现了教育教学思考与教育技术的结合,有以下意义:①可以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②使教师的经验能够总结下来,同时节省教师一遍遍讲解的时间,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研究教学,从而进一步完善微课程。
2.研究过程
2012年课题负责人就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微课程教学,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欢迎,为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的微课程开发提供了可行性经验也奠定了基础。(1)专业课程调研,确定无机化学的课程标准课题组对药学专业的后续课程进行了调研,同时也广泛听取了专业课教师及用人单位的意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依据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着为专业课服务和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最终确定了无机化学的课程标准。其中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模块,十项内容。第一模块:微观领域模块,包括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两项内容,此模块为有专接本、自学考试等继续深造需求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第二模块:宏观领域模块,包括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化合物、溶液、胶体溶液、电解质溶液、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八项内容,此模块主要讲授与药物有关的无机化学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2)提炼知识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进行课程设计此环节是整个课题的关键部分,针对课程的难点和重点,提炼成25个知识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知识点进行微课程设计。在设计时,导入问题应该来自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能更好的吸引学生进入学习情境。(3)按照设计进行微课程开发将上面的设计用多媒体表现出来就可以了,在微课程开发时,充分利用图片、动画、声音来表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4)用微课程实施教学教学中,先让学生看微课程视频,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展开思考,自己寻求答案,最终让学生明白要学习的知识点,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的过程。(5)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反思每次学完一个知识点,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反思,教师要反思在设计和制作上是否还要改进,在与学生互动讨论的过程中是否还可改善;学生要反思通过微课程的学习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
二、结果
1.系统性的开发了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的微课程针对分解的25个知识点,开发了相应的微课程,使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的微课程有系统性,现已传至学校网站供学生学习,效果较好。2.微课程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成绩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完成了2015级、2016级两届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的微课程教学,图1为2015级、2016级期末成绩分布图。从图上可以看出2015级平均分数79.7分,2016级平均分数81.8分,说明成绩有所提高,成绩分析柱状图呈现高分多、低分少的偏态分布,说明微课程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多数学生成绩优秀。3.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经验率先在国内以高职药学专业的无机化学微课程开发为例,系统性的探讨了基础课程微课程的开发,满足学生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需要,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讨论
本课题在结合现代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应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展开研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首先根据药学专业的需求对无机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重组,然后对教学内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了分解,在分解的基础上对无机化学课程进行了微课程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开发出了25个微课程视频,并已上传至学校网站供学生学习,这些视频易化了无机化学课程中的难点、突出了课程重点,开发出的微课程除了应用于课堂教学,还可以应用于学生的课下预习和复习,改进和提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从教学效果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看,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符合当代高职学生的特点,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1.
[2]张淑凤,王海杰,刘超.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教育教学论坛,2015,(27):260-261.
[3]张淑凤,王海杰,刘嘉坤.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0):279-280.
[4]张淑凤,王海杰,刘超.对高职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及医学生知识储备的思考[J].职业,2015,(17):37.
无机化学答案范文4
关键词:无机化学 教学改革 考试模式
无机化学是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而目前无机化学课正面临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困境,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中,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无机化学知识,如何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环境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是无机化学在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从一下几点着手,收到了良好效果。通过教学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竞争力。
1、做好预习、提高课堂效率
无机化学主要介绍了四大平衡、两大结构、元素化学三个方面的内容。在内容多,课时少的情况下,我们既要保持无机化学学科框架的整体性,还要满足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的需求, 这就导致了我们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学生的课前预习显得尤为重要。
预习的效果如何我们采用直接引用及课堂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的预习情况,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对不易理解的地方作出标识,上课老师讲解过程中学生就有了重点。如配位化合物及配位平衡,学生在高中时没有接触过,尤其是平衡的有关计算,学生预习起来可能一头雾水,但通过预习,至少对内容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通过上课老师的详细讲解,课堂上学生基本九能掌握内容的九成。总之,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具有自己掌握不断更新的科技知识的能力,以满足在以后实际工作的需要。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我们采用启发式及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师要课前精心准备,课前有目的的对每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课上提问,让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回答有问题的,组织学生讨论,派出代表对答案进行修改或补充,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和总结。通过这种方式,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兴趣。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如:在讲解溶液渗透压时,先以输液挂盐水为例引入,问学生“输液时应该使用浓度多大的氯化钠溶液, 浓度过大或过小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影响并造成什么后果”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出要讲的稀溶液的渗透压。通过这样的引入,既能培养学生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又能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营造了好的教学气氛,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教学,如,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这两章是无机化学中的一个难点。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普遍感到在短时间内难以正确理解这些概念。我们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三维立体图片并借助动画来反映一些动态的变化过程,(如,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形象生动,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强化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教学中这些做法充分保证了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对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兴趣及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效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改革考试模式、突出实践技能
考试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它可以客观地评价该教师的教学效果。我们前期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尝试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还是沿用传统的考试模式。传统的闭卷考试正日益彰显出其不足之处,尤其是近年来招生文理兼收,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化学基础差别很大,文科生的理论知识差但动手能力并不比理科生逊色,“一试成败论英雄”显然不合理;除此之外,由于要达到一定的考试通过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就会倾向于应试教育,“知识面”处处点到,但都不深入,学生也总是抱怨所学的知识点多而杂,但也必须围绕考试这个指挥棒转,及格才能毕业。
鉴于传统的考试模式的弊端,我们对无机化学的考试模式进行改革探索,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综合考察。具体做法为:将期末成绩分成平时成绩、实验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细化平时成绩、突出实践技能、注重知识的灵活应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改革,使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学习更有兴趣,并感到所学知识对其专业有用,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增强,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接受性学习变为研究性、创新性学习。通过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教师增强教学责任感,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改进教学方法,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建立一个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使该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试方法、试题评价等各方面都有质的飞跃,使课程建设更完善、科学、更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4、教学过程联系本专业的发展
无机化学的内容涉及面非常广,而且有的内容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但如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将相关的生物技术专业知识融入到无机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所学的无机化学的知识与他们所学专业有联系,这样不仅能加强化学基础教学,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质量上也能得到相应提高。如,在讲到反应速率的问题时, 可以结合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介绍为什么食品、药品有保质期,并且不同食品、药品保质期不同。在讲到元素化学部分时,可介绍《中国药典》中的一些关于无机原料药的介绍。这样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课堂知识,同时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了他们对无机化学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的摸索和探讨适合于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尽可能的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晓华等,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讨,中国教育教学杂志[J]2006,12卷第148期(9-11)
无机化学答案范文5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师 化学知识 无机元素化合物 教龄 职称
1 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学科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中,一位教师所内化的知识的性质、数量、类型和程度不同,其创造性的程度和方向也就不同[1]。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那么,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目前化学教师的学科知识状况如何?能否满足教育发展的要求?需要调查做出判断。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中化学新课程中的化学核心知识内容之一,包括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有机化合物知识。本研究以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编制调查问卷,测查高中化学教师的学科知识,旨在揭示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知识的现状,分析不同化学教师的学科知识是否存在差异,从而给教育培训专家提供培训内容和依据。
2 调查过程与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问卷编制过程如下:一是基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结构,寻找出题点;二是通过深入了解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确定出题点;三是知识点深度的掌握,所涉及知识点的深度不超过大学无机化学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最后结合东北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的教授、长春市1位化学教研员和2位省级重点高级化学教师对调查问卷的审阅意见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形成了《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括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指导语;第二部分是个人的基本情况,以单项选择题形式呈现;第三部分是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题目,设有11道单项选择题,2道简答题,涉及钠、铝、铁、铜4种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氯、氮、硫、硅4种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
此次问卷发放的对象是长春市及其周边地区部分高中的化学教师。发放问卷145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有效回收率为96.55%。问卷调查采用匿名填写形式,答题时间在20分钟左右。最后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和SPSS Statistics 17.0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录入及统计分析。
3 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3.1 测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问卷中,教师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教龄、专业类型、学历、职称、曾教过毕业班的次数、学校所在地、学校类型。教师的各项基本情况详见表1。
3.2 高中化学教师对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情况
对问卷中13道题以赋值的方式进行统计。1~11题,答对得1分;不答和答错得0分;第12题通过氢氧化铁的溶度积常数进行计算,得出使三价铁离子形成氢氧化铁沉淀,溶液的pH为3.7左右,得1分;第13题用拉平效应,水是拉平溶剂解释为什么高氯酸的酸性比硫酸的酸性还强,得1分。统计结果显示,没有教师取得满分的成绩,最高12分,最低3分。8~9分的人数最多,占教师总数的52.86%;10~12分40人,占教师总数的28.57%;7分以下的26人,占教师总数的18.57%。第1、3、4、6题,教师的得分均值在0.90分及以上;第2、5、8、10、11题在0.60分以上;第7、9、12、13题在0.30以下。明确教师得分不同的原因,需要对题目做进一步分析。
3.2.1 金属及其化合物
(1)钠及其化合物
第6题考查Na2O2的强氧化性知识。选择正确答案“B.NH+4、Fe2+”133人(占95.00%),C项2人,D项5人。Na2O2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与Fe2+反应生成Fe3+;Na2O2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O2,H2O2分解为O2,OH-与NH+4反应生成NH3•H2O,NH3•H2O在加热条件下分解放出NH3和H2O,所以溶液中Fe2+、NH+4大量减少。
第7题是一道关于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的题。仅有25.00%的教师选择正确答案B项,液氨能够溶解金属钠生成一种蓝色溶液,将溶液蒸干,得到金属钠,钠的这一性质是大学无机化学教材中重点介绍的内容;选项C是正确的叙述,“1∶1的Na2CO3与Na2O2的混合物常被用作高温氧化剂”,96位(68.57%)的教师因大学化学知识欠佳,而错选此项;A、D两项涉及的均是高中化学内容。
可见,教师对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钠及其化合物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对大学无机化学相关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
(2)铝、铁及其化合物
第8题是一道关于铝是否是两性物质,是否具有两性的概念题,选择正确答案“B.铝具有两性”95人(占67.86%),说明大部分高中化学教师能够明确“两性物质”和“物质具有两性”2个概念。35人(占25.00%)选择“D.铝不属于两性物质,也不能说具有两性”,单质铝不是两性物质,是两性金属,“两性”指铝能与酸反应显示其金属性(共性),与强碱溶液反应显示其非金属性(特性);A、C两项选择人数均为5人,两性物质是化合物,而非单质。
第10题是关于Fe(OH)3和Al(OH)3计算的题目。选择正确答案C项88人(占62.86%),A、B、D三项选择人数依次为21人、5人、16人,另有10人未作答。可见,教师对化学计算的知识能够较好地掌握,但因计算的繁琐性,对一少部分教师来说有一定难度。
第9题考查铁的氧化态知识。选择正确答案D项30人(占21.43%),A项22人(占15.71%),B项88人(占62.86%)。高中阶段介绍了铁的常见价态+2和+3,高考试题中出现过铁的最高价态+6,然而,铁还有+5、+4、+3、+2,在某些配位化合物中,也呈现更低的氧化态。可见,教师对铁的氧化态知识缺乏深入的了解。
第11题考查Fe3+、Fe2+、Zn2+的沉淀知识,教师只要理解题干,再经过细心分析就可做出正确答案。统计结果显示选择正确答案B项125人(占89.28%),C项4人,D项9人,另有2人未作答。一位合格的教师,对于所教授的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笔者设计了第12题,考查教师对题干“使Fe3+形成氢氧化物沉淀,溶液的pH应为3.7左右?”的理解。Fe3+完全沉淀时,Fe3+的浓度为1×10-5 mol/L,25℃时Fe(OH)3的溶度积(Ksp)为2.64×10-39,即c(Fe3+)•c3(OH-)=Ksp(Fe(OH)3)=2.64×10-39,从而解得pH约为3.7。根据教师的回答情况,归类成8种情况:给出正确解答的32人(占22.86%);45人(占32.14%)认为是Fe3+发生水解;32人(占22.86%)认为pH为3.7时,Fe3+完全沉淀;4人写到“通过Fe(OH)3的溶解度常数得出”,这是一个不准确的表述,应是溶度积常数;4人认为“Fe(OH)3在pH=3.7时溶解”;5人写到“防止Fe3+水解”;1人认为“pH为3.7时,三价铁离子水解能力大于电离程度”;另有17人(占12.17%)未作答。
综上分析,教师能够较好地掌握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铝、铁及其化合物知识,对与中学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化学学科层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
3.2.2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1)硫、氯及其化合物
第1题考查消毒剂知识,但内容对教师来说均较为熟悉,难度不大。选择正确答案“C.二氧化硫”140人,和预期的结果一致。二氧化硫,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物质之一,不能用于环境消毒。二氧化氯、过氧乙酸、漂白粉均可用于环境消毒。
第5题考查氯气相关化学反应知识,答题时,教师可按照题干所给信息逐一展开分析,选择正确答案D项125人(占89.29%)。
第3题“关于浓H2SO4的叙述错误的是?”。选择正确答案“A.浓H2SO4可干燥SO3、CO、H2等气体”126人(占90.00%),错在浓H2SO4不能干燥还原性气体CO;D项涉及利用固体卤化物与浓H2SO4直接反应,制取HF和HCl,无氧化性的浓H3PO4代替浓H2SO4,在加热条件下,制备HBr和HI;B、C是对浓H2SO4的脱水性和盛放问题的正确叙述。
第13题源自于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强酸是100%电离的,但是为什么说HClO4比H2SO4的酸性还强?”。水是拉平溶剂,用多种非水溶剂进行测定实验,水中一些常见强酸强度的顺序为:HClO4>HI>HBr>HCl>HNO3>H2SO4(一级电离)[3]。根据教师的回答,归类成9种情况:给出正确解答26人(占18.57%),写到“在水中,高氯酸、硫酸把质子全部给了溶剂水分子,完全电离,即拉平效应,水是拉平溶剂,醋酸是区分溶剂,在醋酸中高氯酸的电离程度大于硫酸,故高氯酸酸性强于硫酸”;28人(占20.00%)比较S与Cl两种元素的非金属性;20人(占14.28%)错误地认为酸性的强弱取决于释放出氢离子的程度,写到“HClO4的电离度更大”;认为HSO-4不完全电离和HClO4中O-H极性强于H2SO4的教师均有11人;9人从非羟基氧的个数分析;从2种酸的结构和比较2种酸给出质子的能力分析均有5人;另有21人(占15.00%)未作答。
综上分析,教师对于高中化学课程中的硫、氯及其化合物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对与中学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化学学科层面的知识比较薄弱。
(2)氮及其化合物
第4题考查单质与浓HNO3反应的知识,教师可结合选项逐一展开分析。选择正确答案B项136人(占97.14%),D项2人,另有2人未作答。“B.Ag、P、Al、Pt”涉及除了Au,Pt,Rh和Ir等少数金属外,许多金属都能被HNO3氧化;碱金属一般都生成硝酸盐,S,P,As等非金属单质可以被浓HNO3氧化成高价的含氧酸[4]。
(3)硅及其化合物
第2题是一道关于硅酸性质的题目,教师只要对硅酸的制备和用途清楚,就可得到正确答案。选择正确答案D项111人(占79.28%),A项2人,B项23人(占16.43%),另有4人选择了B、D两个选项。D项阐述的是硅胶的制法。A项是对硅酸制备的错误描述,SiO2不溶于水,硅酸不能用SiO2与水直接作用制得;B项可溶性硅酸盐与酸作用生成硅酸是利用了强酸制弱酸的性质,而不是利用了由可溶性酸制难溶性酸的性质;C项表述错误,硅酸难溶于水,但是能够与NaOH溶液反应。
3.2.3 不同化学教师对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掌握情况的差异性
性别、专业类型、学历、学校所在地,均是2个独立的样本,对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其在问卷得分上是否有差异。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学历、专业类型教师的问卷得分均值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地区学校教师的问卷得分均值存在显著差异。
教龄、职称、教过毕业班的次数、学校类型为多水平变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其在问卷得分上是否有差异。4个变量的方差检验相应的Sig.小于0.05,因此认为每个变量各组之中至少有一组与另外一组差异显著,但不能说明是哪2组之间差异显著,进而笔者在SPSS的OneWay ANOVA过程中指定多重比较方法。
LSD法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教龄中1~3年和7~9年、10~12年、13~15年、16~18年、18年以上之间,4~6年和10~12年、13~15年、16~18年、18年以上之间的Sig.都小于0.05,差异显著;高级和中教一级、中教二级之间的Sig.都小于0.05,差异显著;教过毕业班次数中0次和2次、3次、4次、4次以上之间,1次和4次以上之间的Sig.都小于0.05,差异显著;省级重点和其他类型学校之间的Sig.小于0.05,差异显著。
4 结论
经过调查分析,我们对高中化学教师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1)高中化学教师对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缺乏深入的理解,不能很好地从化学学科层面去分析和理解教学中的问题。
(2)部分教师比较依赖于网络资源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应批判地对待网络资源,网络资源应是教师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一个途径,而不是唯一途径。
(3)并非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学科知识就好,高中化学教师的学科知识是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和不断反思的结果,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
(4)教龄、职称、教过毕业班次数、学校所在地和学校类型对高中化学教师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显著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何彩霞.化学教育,2001,22(5):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无机化学答案范文6
关键词: PBL教学法 无机化学 应用
一、国内基于问题式学习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发展概况
基于问题式学习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创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推荐,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2]。在我国对PBL的研究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该方法对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生事物,笔者在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学无机化学教学中运用了这一教学方法,PBL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促进学生自学,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学方法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大学无机化学开展PBL教学的可行性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科学探究的能力为主要导向,同时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发展学生思维,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教育改革提出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以教师为导向,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PBL教学法则“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主阅读教材,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对本章节重点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可以设置如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等题目,在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后把设计的相关题目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教师给出的题目重新学习教材相关知识点,并针对问题主动学习,经推理分析后确定答案,形成积极思考的行为习惯,对于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重要影响。然后,教师把答案讲解给学生,并说明题目设置的考点及解决对策。这样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不管学生能否找出正确答案,学生大脑都处在有意识的积极思维活动中,而不像在传统教学中那样被动地听教师讲解枯燥的知识点,常常精神不集中,学习效果很差。采用PBL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在学习中获得满足和成就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卤化物性质教学中开展PBL教学的实践
1.让学生自由组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4~6人。4.学生以问题为基础进行自主学习,充分研读教材,对原本抽象、难懂的知识在小组中充分讨论,拟定问题的答案。
5.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给出每个题目的所有可能答案,教师要对每个答案进行分析,并解释如何剖析书中的知识点获得正确答案。教师对每组的答案进行总结评价,并给出正确答案及获得答案的思维过程。如上述测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卤化物的熔沸点、热稳定性、溶解性和水解性的影响因素,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把书中的知识转变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回答得正确与否判断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有利于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有所侧重,重点突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3]。
四、结语
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之一是看教学过程中能否给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留下空间。本次教学研究发现,学生对PBL教学方法是能够接受的,而且学习兴趣很高,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填鸭式”的被动学习地位,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外,教师在分析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要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辐射点,在分析问题中抓住其基本要点并进行辐射探究,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益处[4]。当然,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用PBL方法进行教学,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准确的判断,并在预定时间内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Sen eviratne RD,Samarasekera DD,Karunath ilake IM,etal.Students perception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the medical curriculum of the faculty of medicine,universit y of C olombo[J].Ann Acad Med Singapore,2001,30(4):379-2381.
[2]黄亚玲,郑孝清,金润铭,等.PBL教学模式探索[J].医学与社会,2005,18(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