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买椟还珠翻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买椟还珠翻译范文1
关键词:董秋斯;大卫?科波菲尔;形式
一、 引言
形式是一个简单又复杂的概念,万物皆有形,或可视,或可触,或可感,形是物之所在。面对文学作品,呈现出的那些语言文字,便可称为形式。[1]本文所指的形式主要是指文学翻译过程中的语言形式。语言形式是指语音、词汇和语法,具体而言,就是指语音、词汇、词的搭配形式,小句及各种句法结构。语言的形式具有结构意义、美学意义、音韵意义以及作者的风格意义等,概言之,形式就是本身具有一定意义的载体。[2]就文学翻译而言,有人可能把形式理解为“字比句次,一字不增,一字不减,一字不先,一字不后”的机械对等,显然,机械对等忽略了汉语和外语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一味地追求与原文形式的机械对应而产生的字比句次的翻译,本文研究的形式主要是指在目的语的语言规范容许范围内,与原文语言形式的相似、对等。
二、董秋斯对“形式”的关注
1.随心婉转,与物徘徊。董秋斯在《士敏土》译者题记中用《文心雕龙》里的两句话“随心婉转,与物徘徊”来解释翻译,在这里我们要把“物”理解清楚。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刘勰这样写道:“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说文解字》云:“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段玉裁注曰:“戴先物《原象》曰:周人以牵牛为纪首,命曰星纪。自周而上,日月之行不起于斗牵牛也。按许说物从牛之故,又广其义如此。”可见,“物”的本原意义是指牛之类的自然之物。后来,逐渐演化为社会与人事之物。大凡自然界的大千万象、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中的林林总总,其中也包括人的自身等等,都属于“物”,包罗是异常广泛的。[3]在董秋斯看来,“物”指的是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他认为“翻译是随原文的内容和形式而婉转、而徘徊的”。针对当时的“直译”“意译”论战,董秋斯还指出“仅只说是‘直译’或‘意译’,都不免含有语病,也永远争论不出结果来。进一步说,译者不但不能改变作者的意思,也不应当轻忽作者的风格”。
2.忠实。董秋斯曾引英国诗人邓安的诗句“骄傲愚蠢或命运,译事多付无文人”,大意是形容当时流行的译文有许多不可取。且不说译文的“达”和“雅”,仅仅“信”这一点,就有做不到的。有的译者甚至“望文生义”,随意删节。针对这些问题,董秋斯提出“应当树立一个最根本的原则,不值得译的东西干脆不译。既然要译,那就绝对忠实。”[4]董秋斯的“忠实”当然也包括语言形式上的“忠实”。此外,董秋斯说对于文学书,它的思想不仅在于思想,也在于表达技巧。翻译一部文学书,如果只保存其中的思想和故事,而不顾及其风格和癖好,有时简直等于“买椟还珠”。[5]而原作的风格和癖好的传达必然离不开形式。刘宓庆先生曾说:“风格既然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素质,那就应当可以见诸于‘形’,表现为风格的符号体系。风格的符号体系就是在原文的语言形式上被我们认识的风格标记”。许钧先生更直接明了地说:“我们认为,如果在传达原文内容的前提下,能够吸收原文的表达形式,就应该尽量吸收。绝不能只顾内容,忽视形式,因为风格是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高度统一的产物。如果忽视了形式(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不费力去传达原文的形式美,那风格的再现是不完全的。”
3.模仿。董秋斯受鲁迅先生影响颇深。鲁迅先生曾说翻译外国作品是为了产生中国的新文学,这一点体现了鲁迅先生“为人生而艺术”的思想。鲁迅认为“翻译不仅要输入新的内容,还要输入新的表达法。翻译应当装进异样的句法去,古的,外省外府的,外国的,后来便可以据为己有。”在回答美国新闻记者史沫特莱女士关于为什么中国文化人把精力和时间用于翻译外国作品,而不是从事创作的问题时,董秋斯说:“中国的文学传统与我们要求的文学,中间有段很远的距离,不多介绍先进国家的名著,供中国青年作家取法,中国的新文学不会凭空产生出来。在《鲁迅先生对我的影响》一文中,他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模仿。落后国家若想追上先进国家,不能不先之以模仿。追到一定程度,然后才能清算这个模仿阶段,从一般性到特殊性。[6]在董秋斯看来,翻译的现实目的是为了促使中国文学的进步和发展。而进步和发展离不开模仿。不仅是通过翻译对外国内容、写作手法以及语言形式的模仿,也包括介绍国外异质文化,从而滋养中国的新文学。模仿意味着保存外国文本的异质,保存外国文本的表达手段。[7]
三、“形式”在董秋斯汉译《大卫?科波菲尔》中的运用
形式在董秋斯汉译《大卫?科波菲尔》中的运用可以体现在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本文主要从句法层面来讨论。先看一个例子。
It was remarked that the chock began to strike, and I began to cry, simultaneously.
林纾译文:闻人言,钟声丁丁时,正吾开口作呱呱之声。
张谷若译文:据说那一会儿,当当的钟声,和呱呱的啼声,恰好同时并作。
买椟还珠翻译范文2
教学十余载,我每走一步,都在回想这一步的对与错。在不断的回首中,我发现了困惑。在困惑面前,我更加怀念自己上中学的时光。那时的我们手捧着课本:早晨,伴着晨曦在校园的花坛边,树荫下,三两成行,诵读英语或语文;晚上,沐浴着夕阳的余晖,我们依然陶醉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于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那美好的情景,至今成为我人生最美最美的回忆。
可如今,我却在我的学生中找不到昔日的画面,我很为学生的精神状态担忧!就在我彷徨无助的时候,我有幸拜读了《赵祥谦与绿色语文》这本书,书中分析了中学生的精神状态。著名教育家赵祥谦老师称中学生流行三种病:"一种是'脑膜炎',也就是跟着感觉走,懒于理性思考;另一种是'缺钙',就是缺乏远大理想和顽强意志;还有'贫血',也就是缺少真情和激情"赵老师说的太对了!他们对什么都表现出一种冷漠、没兴趣;对问题懒于探究,满足于现有的生活状况;享受父母创造的生活条件,而不知感恩;不思进取,没有远大理想。我想造成这种状况既源于快餐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源于我们语文老师在中高考的指挥下,把语文教学的内容教死了、教窄了,而忽视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这一要求。我想这是制约学生前进的最大障碍。时代进步了,多元文化冲击的今天,中学生多么需要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他们精神的动力。让他们高扬起生活的风帆。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好滋润心田的甘露,给孩子创建诗意的人生。
我想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读好书。读好书,讲的就是要有好的读本。也就是不读低级趣味的书,少读那些流行的书。多读一些中外经典的书:文学的经典、艺术的经典、哲学的经典。经典,是英雄、巨人、大师人格的结晶,是人类在探索真善美的进程中,大浪淘沙后沉淀下来的赤金美玉。阅读经典就是继承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只有继承经典,才能有人类文化的新创造和新发展。
流行通俗的书,当然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但他们永远也不应该霸占学生读书的全部领地。一个只懂的迷恋言情武打、感官刺激、不懂得追求英雄伟人高尚灵魂的民族,将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只有阅读经典才能培养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而它们治愈"贫血"、"缺钙"、"脑膜炎"的药效,绝不亚于"脑白金"。
当然阅读好书,最重要的是好的读书方式。
好的读书方式是重在整体感悟,涵养精神,而不是肢解文本,获取知识。如今流行的显然是后者。原因何在?在于阅读教学俯首听命于中考指挥棒。考试如何考,阅读就如何设问,训练的习题做完,读书的目的就完成。于是,文本的内容被五马分尸,学生阅读所得仅限于语言或章法上的某些知识,至于整篇文章所表述的人文精神,则被买椟还珠地放弃了。这是一种文本灵魂的阅读教学:没有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只有读者对文本的肢解;没有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只有读者对作者的曲解;没有读者与编者的对话,只有读者对人文教育目的活生生的剥离。
好的读书方式应是重在"求异",而不是"求同"。"求同"本来是指准确把握文本原意,但在某些老师那里被篡改成从教学参考书上抄来的统一标准答案,于是'求同"则成了"死读书"的代名词。求异,本来是指读者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或赞成,或反对,或超越,但在某些老师那里又被误解为放任学生脱离文本随心所欲地评说。
其实"求同:不是主观外加什么金科玉律,而是文本内在的精神本质。"求异"不是随心所欲地断章取义,而是在充分尊重文本的前提下的张扬自我。"求同"是继承,"求异"是发展;"求同"是吸收,"求异"是创新。"求同"不能限制过死,"求异"不能放的过活。只"求同"不"求异",就是死读书;既"求同"又"求异",才是活读书,读书活。
为什么读书以"求异"为主,理由有三:首先,书是用来"开发"生活而不是"规范"生活。既然每一本书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注解",而生活本身又是绚丽多彩的,那么每一个生活的参与者就都有权对生活给出自己的注解。这才让书为生活服务。其次,即使我们所读的书句句是真理,世界上的真理也不可能被穷尽。因此,如果以"求同"为读书目的,势必不利于激发和引导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最后,一味地讲"求同"就会误导学生揣摩老师的意图,追随老师的思路,结果势必把自己鲜活的灵感,新颖的思想火个性的表达扼杀在摇篮中。
还记的有一次我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文所表现的意境事先概括好教给学生,那时的想法是唯恐学生理解有偏差,不给个明确答案就心力没底。后来发现,这种做法有两个弊端:一是削减诗文所表现的令人无限遐想的广阔空间;二是压抑了学生的思想潜能,取代学生思维的自我训练。后来当我有读到几位名家各有千秋的不同诠释时,方才醒悟,一读多解,才是阅读的正道。正是对问题理解的不仅相同,才促成了碰撞,促进了思考:正确的,错误的,完善的,残缺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这就叫做"重在过程"。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善于独立思考了。"脑膜炎"也就治愈了。
好的读书方式可以实现学生的人文素质与应试成绩的双赢。
读死书的教学显然存在着 "数量少"与"内容狭'的问题。所谓数量少,就是还有相当多的老师把语文教学封闭在教参和教科书内,将学生的课外阅读当做分外之事弃之不顾。然而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那些在考场上独领的学子,全都是那些阅读视野十分开阔的读者。而被教师禁锢在课内,学习被老师有意无意做了外科手术,将形式与内容活生生地剥离开来,抛弃活生生的人文精神,留下干巴的语言文字的学生。势必会使学生孤陋寡闻,见识浅陋,精神疲软,无病等疾患在作文中爆发出来。其实优美的文字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从经典中读出来并扶助于写作实践练出来的;美好的人文情怀不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也不是自己凭空悟出来的,而是在经典的书香中熏陶出来的。因此,只有把"读好书。好读书"认真地抓起来,才是解决人文素养与应试教育成绩的双赢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买椟还珠翻译范文3
由陈坤、赵薇、周迅等国内一线大腕主演的3D电影《画皮2》,曾一度是今年暑期档市场潜力最被看好的影片。在成都举行的首映典礼上,导演乌尔善也信心十足,一句“我为那些和《画皮2》同档的华语片感到担心”让人浮想联翩。然而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放映后,从媒体观影的反响来看,结果却似乎并非如此—不少观众在电影放映时中途离场。
《画皮2》是乌尔善的第二部作品,这位来自内蒙古的青年导演曾有过将近十年的广告导演经历。2009年,乌尔善入选“亚洲星引力电影计划”,成为该计划的首位国内新人导演,并执导自己的第一部商业电影《刀见笑》。该片让他获得了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有机会执导备受关注的《画皮2》是因为《刀见笑》的成功,乌尔善获得了走向主流商业电影的机会,同时也是一场考试。
1.5亿的“窘迫”
发掘乌尔善,并最终让其担任《画皮2》导演的“伯乐”是华谊兄弟制作总监、香港导演陈国富。陈国富第一次见到乌尔善的时候,后者还在粗剪《刀见笑》。“《刀见笑》花了多少钱?”“你看着觉得花了多少钱?”“两三千万。”答案是800万元人民币。
老手看走眼,因此觉得乌尔善有潜力。两人见面3次,乌尔善成了投资1.5亿元的《画皮2》的导演,陈国富担任监制保驾护航,甚至还参与了导演、拍摄的工作。“陈国富是华语圈里不可多得的监制,因为他对电影整个过程的掌控和辅助,还有他自己的经验和头脑,反正挂他监制名的电影没有差的,都在一定水准线以上。这也是我接受做《画皮2》的条件,我可以不谈导演酬金的问题,愿意给我多少我都接受,唯一的条件是陈国富来做监制,我希望能跟他学习。”乌尔善说。
对于新导演乌尔善来说,《画皮2》这种会牵扯到电影工业里最复杂的制作环节的电影,一个导演的能力是不够用的,监制和导演配合,一起面对制作的难度。“我之前只拍过一个几百万投资的电影,陈国富之前也没有监制过魔幻题材,他也很好奇我会做出什么东西。阵容从幕后到主演都是华语电影一流的高手,又是第一次合作,不像《刀见笑》,虽然很累,但都是朋友,《画皮2》投资规模大,人员组合复杂,有陈国富监制在我是放心的。”
但这位前辈对于《画皮2》交出的答卷,态度却并不明朗。在电影节观影后的新闻会上,陈国富虽然一直与乌尔善搭档接受媒体采访,但他始终一路黑脸,寡言少语,谈及对影片的评价,则显得欲言又止。
“从行业生态的角度,我对中国电影比较悲观。这是一个需要厚积薄发的行业。就《画皮2》而言,除了资金上的问题,时间如果能够更充裕一些,让我们更钻牛角尖一点,出来的效果会更好。但所有的发行、档期一排,我们就处于一个很尴尬的状态。”陈国富不愿多说。“所以我只能说,在这样的条件下,现在出来的结果还可以。”
所以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只有乌尔善一次次回应、反击现场媒体抛出的显得“咄咄逼人”的问题—媒体们已经集体开始拿《画皮2》与好莱坞大片比较。但回应无法抵挡观众提前观看了2D版本的负面评价:“《画皮2》空有一张皮,多线叙事的不成熟,剧情太跳,不是在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在讲一个个的小故事,然后要观者自己去拼装—张力张得太大,没能收回来,让人产生‘你到底想讲一个什么故事’的想法。”“故事与故事的衔接存在很大问题,几条线几乎完全独立,这又不是悬疑片!”
叙事上的剧情经不起推敲外,还有观众认为剧中角色“思维不符合正常逻辑”也是为人攻击的一点。“尽管乌尔善暗讽《画皮》拍得太像家庭伦理剧,但是,与前作相比,本片中这些主要角色的感情,无法让观众有太多的代入感。”而在特效方面,虽然画面精美程度远远超过《画皮》,但特效依然缺乏戏剧意识和画面设计,也是该片让人遗憾的一点。
导演乌尔善承认影片的遗憾以及与好莱坞的差距,但他归咎于“成本”,尽管投资1.5亿元人民币中,有1.2亿元用于制作,其重点则是技术方面。“我是觉得中国电影现在面临的不只是国产片和国产片的竞争,对手都是全世界电影工业的最优产品,全球化的题材、明星,最高成本的制作,我们《画皮2》虽然说是华语大片,制作投资1.2亿元,但合算成美元其实才不到两千万,其实只是个低成本电影,可观众还是会拿来比较,你说‘别比啊,我比它差了9/10的成本’,观众并不管这些,他只看结果。”
“我不管别人怎么说”
时代周报:《画皮2》上院线后都是3D版本,这个片子当中哪些片段的3D效果是特别明显的?
乌尔善:很多部分都是,比如冰下的那场戏。其实有很多,观众可以自己去看。
时代周报:首映之后已经有人在评价,影片前半部分铺垫太多,导致情节拖沓,紧张不起来。你怎么看?
乌尔善:评价有这么无情吗?这是爱情电影啊,观众要看紧张,是看什么来了?好莱坞大片难道都是气氛紧张的吗?也有人看了2D版本说唯美画面、慢镜头太多,其实这些都是为3D做的效果,一定要去看3D的版本,影片的节奏也要在3D中才能感受到。如果2D看《阿凡达》,也会感到很无聊的。
时代周报:这部电影的风格与《刀见笑》差异巨大,是否有外在的力量导致导演个人的趣味以及想法没能在电影中实现?
乌尔善:我觉得我没必要再拍一次《刀见笑》,这毕竟是一部爱情魔幻电影。不同的类型,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题材。
时代周报:之前有传言说,赵薇的角色一开始定的并不是她,后来说是陈坤和周迅力荐才定了她,这个传言是真的吗?(定了赵薇后,她立刻发通告说她是该片中片酬最高的演员。)
乌尔善:我们选演员也会先选一些范围,然后看演员是否有兴趣有档期,是否能够配合我们整个拍摄。我们最后确定了赵薇,定得比较晚,是因为她要看完整个剧本。
时代周报:电影的后期宣传,三位主演似乎都不怎么配合?
乌尔善:三位主演,他们都是现在中国最红的演员。个人其他的活动会比较多,我们也是尽量地在协调,他们之间是错开时间来配合这个电影的宣传。幸亏演员比较多,每个活动至少还有人能够到场。
时代周报:能不能评价一下费翔的表演,就像费翔本人说的在电影方面他是“最老的新人”。
乌尔善:我觉得让我震惊。因为他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气质。费翔本身就有深厚的舞台剧的表演功底,能够把角色那种邪恶入骨的感觉刻画得到位。因为他的存在,影片中非常多的邪恶和危险才能让大家感受得那么强力。他一个人,担当起了电影中大反派的“秤砣”般的作用。
时代周报:从会看下来,媒体对《画皮2》似乎并不看好,你有心理准备吗?
乌尔善:媒体说什么的都有,这是正常的。
时代周报:你会感到压力大吗?毕竟这是你的第二部电影,同时又是大家都寄予厚望的电影。
乌尔善:拍摄过程中我们有很专业的团队,所以我并不觉得有压力。至于寄予厚望,我不管别人怎么说,也不管别人厚不厚望,我就拍我自己的片子。想太多,不好。
记者手记:
800万元办成的“奇迹”
赵妍
将《画皮2》的遗憾,归咎于“资金”的乌尔善,恰是曾突破资金局限创造奇迹的导演之一。上一部电影《刀见笑》投资800万元,虽然最初国内平均褒贬两极,却最终为他赢来奖杯、声誉和机会。
《刀见笑》多为夜景,因为剧组的布景在白天看起来惨不忍睹。取景框不能拉得太广,必须对着演员的脸拍,因为戏装只有领口做得细致,下面则一塌糊涂;群众演员二十来个,过足了戏瘾,轮番饰演各路侠客、大小太监、师兄师姐;跑龙套的都是“自己人”,好友宁浩开场露脸,一旁举刀的小侠客是摄影师的翻译,劈他的是制片人的助手,制片人余伟国在宁浩身边喊“我们赢啦”;唯一的“明星”似乎是张雨绮,但靠的是当时还与之热恋的汪小菲的帮忙,所以《刀见笑》里大力宣传了“俏江南”—无以为报。
乌尔善在“捉襟见肘”的《刀见笑》里讲故事。“原著的故事在《故事会》上,当时我在做几个不同的武侠题材的项目,正好编剧把这个故事推荐给我。它是一个故事中间插了三个故事,我觉得结构还挺有意思,后来我就跟朋友说,把它买下来再说。我喜欢它这个套层,都是草根人物,没有什么正经的高手,都是一些铁匠、厨子这样的边缘人,但又属于江湖的一部分。”
谈论自己的成名作,人们往往兴奋。“我有个毛病,特别希望一个电影除了好玩好看,还有我自己感兴趣的观点。有一天我就想能不能用佛学的点,比如哑巴复仇基本是保持了故事里的样子,但结局不太一样,原来的故事是复仇成功了。这个点讲的是仇恨,原来的故事里还有一个人拿着假刀把别人给骗了,这个点把痴的概念写进来。我对佛教的书比较感兴趣,一个仇恨的故事,一个愚蠢的故事,再做一个贪婪的故事,所以重新写了一遍。保留了哑巴复仇的故事,改了结尾。少三两上当受骗的故事也是新写的,原来也没有花魁,打铁的大侠也是重新写了一下,变成买椟还珠的故事。原著里第四个也是复仇的故事,有点重复,就删掉了。”
虽然钱少,但关注不少。好莱坞福斯和道格·里曼公司在香港看粗剪的《刀见笑》,主动联系制片人。交涉几次后,福斯和道格·里曼公司决定要买,也因此成了最大的投资方。“海外的发行,执行监制的介入,都有很大的帮助。道格·里曼在海外有很高知名度,他们在海外的发行力度我觉得也不错,北美和加拿大有37个厅,比《非诚勿扰2》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