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崔颢黄鹤楼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崔颢黄鹤楼诗范文1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②树,芳草萋萋鹦鹉洲③。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①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黄鹤矶头,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②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镇。③鹦鹉洲:唐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
黄鹤楼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自古以来一直是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崔颢登上黄鹤楼,即景抒情,题了这首诗。诗人站在暮色苍茫的黄鹤楼头,眺望烟波滚滚的长江,关于黄鹤楼美丽的神话,引起了诗人对悠远过去的深沉凭吊,并且抒发出自己思念乡土的满怀愁绪。短短几行诗里,不仅洋溢着诗人丰富深厚的感情,而且气魄宏大地表现了祖国山川的无限雄伟与瑰丽。
诗从古代传说写起,据说是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一说是费文登仙驾鹤于此。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而诗人从楼的命名着想,借传说落笔,以无作有,借虚写实,既境界阔远,又涵蕴空灵,一开头就写出了震撼千古的名句。接着以“一去不复返”绾合前后,生发出岁月流逝而不再来、古人离去而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有天际白云,悠悠千载,古今无异。人事之变异与自然之永恒,形成鲜明的对照,流露出作者对世事茫茫而无可奈何的感慨。接着由抒情转入写景,阳光照耀着汉阳平原,晴川绿树,格外分明;芳草长满了鹦鹉洲上,极其茂盛。鹦鹉洲,位于汉阳西南的长江中,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洲为鹦鹉洲,后渐被江水冲没。这是一段悲壮的历史,也给崔颢这一联的写景之笔涂沫上一层感伤的色调。这时日已渐晚,眺望乡关,渺茫不见,唯有一片雾霭笼罩江面,也给登览者带来深深的忧愁。
诗的主旨是通过仙境与人生的对比,表现出热爱自然的深情,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感慨。诗人登上高楼,联想传说中的仙人驾鹤而去,而今空留遗迹,自己却不能随仙远游,故顿生遗憾。但又眺望眼前的世界,汉阳原上,晴川历历,鹦鹉洲头,芳草萋萋,也非常美妙,颇堪留恋。面对如此好景,自己既不能成仙,又不能永驻,而只是天地间的匆匆过客而已,不由得北望故乡,愁情满怀。故“愁”字是这首诗集中抒情之笔,也是全诗的诗眼。
崔颢黄鹤楼诗范文2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头,面对鹦鹉洲,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历代屡毁屡建。现楼为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它掩映于湖光山色之间,坐镇浩瀚长江,远远望去,如一只优雅的黄鹤,展翅欲飞。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武汉三镇风光尽收眼底,蔚为壮观。
楼名的由来充满了传奇色彩
黄鹤楼楼名的由来,历史上有“仙人”、“地名”两说。相传古时候,在蛇山临江而立的黄鹄矶头上,有位姓辛的人家开了一家酒店。忽有一日,有位不知名的道人前来化缘,张口就要好酒好菜,辛氏慷慨款待。道士吃罢便走,并无谢意,以后每日如此。一个多月后,道士告辞。临行前,他随手从地上捡起一块橘子皮,在墙上画一仙鹤相送,并指井水成酒相赠。道士还告诉辛氏,有此听命歌舞之鹤和取之不尽的美酒,今后可发大财。言毕,化作一道轻烟而去。
从此,黄鹄矶头鹤舞酒香,顾客络绎不绝,辛氏酒店财源滚滚。日久,辛氏贪心渐大,没了善心。10年后道士再来,辛氏竟要他让那口井里出酒糟,赚更多的钱。道士仰天大笑,随即,取笛吹奏,唤下黄鹤,跨上它直冲云霄。鹤走,井中之酒还原成水,墙上留下四行大字:“行善为图报,贪心比天高。得寸又进尺,有酒还要糟。”辛氏羞愧极了,发誓痛改前非。此后,辛氏以全部家产,在黄鹄矶头修成一楼,纪念仙道与黄鹤,供游人观赏。黄鹄矶头从此没了辛氏酒店,而有了“黄鹤楼”。
这便是黄鹤楼楼名由来的“仙人说”。至于仙人是谁,说法不一。《南齐书州郡志》载,黄子安尝乘黄鹤过此,故名。《图经》及《太平寰宇记》称,费神尝驾黄鹤还憩于此,遂以名黄鹤楼。
“地名说”也就是以楼址所在地命名。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的东吴黄武二年,即公元223年,距今1780多年。武汉扼长江,控荆楚,是兵家必争之地。与龟山隔江对峙的蛇山,是由西向东排列的7座山连体组成,全长2公里,形似蛇而得名。赤壁之战后,东吴计杀关羽,夺回荆州,刘备欲兴兵伐吴,战事不可避免。此时,吴主孙权一面向曹魏称臣求和,一面抓紧备战。孙权依长江边黄鹄山之险筑夏口城作屯军营垒,在城头黄鹄矶上建楼,作观察瞭望之用。古语中“鹄”可作“鹤”讲,因而此楼便是最初的黄鹤楼了。后来,晋灭东吴,三国归于一统,黄鹤楼逐渐丧失其军事价值。而与此同时,随着江夏城的发展,黄鹤楼也演变成登临游憩的胜地。
一部巧夺天工的建筑史
黄鹤楼的形制似楼非楼,似阁非阁,似塔非塔,似亭非亭,是集亭楼塔阁造型特点于一体的古代建筑经典之作。
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不尽相同。唐宋楼雄浑古朴,元楼富丽堂皇,明楼隽秀清雅,清楼奇特瑰伟。唐时,黄鹤楼与江夏城相连,整体建筑古朴雄奇。主楼二层,四周绕以围墙,且有角楼,既可登楼览胜,又能作瞭望哨所。宋时的黄鹤楼由楼台轩廊组合而成,主楼雄踞于城墙高台之上,四周有小亭回廊。元代的主楼为二层木质结构,重檐翘角。楼前另起一座观景高台,有旱桥与二楼相连。在明代,黄鹤楼曾毁建4次、大修2次,历经风雨沧桑,建筑规模超过以前历代。主楼二层,楼侧辅以重檐小厅,有涌月台、仙枣亭等景点。清代,黄鹤楼历经200多年凄风苦雨,遭受了无数次厄运,仅康熙年间就毁建4次,建筑格局发生较大变化。同治七年(1868)重建黄鹤楼,高三层,其形制奇特壮丽,独具匠心,成为古建筑史上的精品。
现在的黄鹤楼于1981年重建,它以清同治楼为雏形,集北雄南秀诸楼风格之大成。新建的黄鹤楼公园分4个景区:以黄鹤楼为核心的名胜区称西区,集诗词碑雕于一体的文化区为南区,北区是植物区,东区曾是岳飞在此驻守近8年的屯兵区。
黄鹤楼名胜区的建筑群由主楼、配亭、轩廊、牌坊组成,分布于自西而东的三层平台上。
第一层平台有元代的胜像宝塔,是黄鹤楼保存最古老、最完善的建筑。有学者认为,该塔1343年始建于黄鹄矶头,用以供奉舍利和安放法物,是一座藏传佛教密宗的佛塔。此塔虽不算高大,但长江来往船只远远就能看见。
第二层平台上有一牌坊,西东两面分别有“三楚一楼”和“江山入画”题刻。牌坊两侧有南北两轩和南北配亭。两亭之间的巨石上,有《黄鹤归来》铜雕。
第三层平台上是新建的黄鹤楼。其建筑采用现代技术,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5层,内为9层,通高51.4米,金色琉璃瓦屋面。楼内有表现“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有唐人阎伯瑾撰写的《黄鹤楼记》;有“孙权筑城”、“周瑜设宴”壁画,讲述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及三国名人到黄鹤楼活动的故事。主楼各层都有外走廊,可观景。
黄鹤楼东面的白云阁,坐落在蛇山的高观山之巅。宋代之前很长时间,白云阁称“白云楼”。现在的白云阁是1982年重建的。
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长卷
黄鹤楼以其壮阔的景观、奇特的构制、沧桑的历程,令历代文人墨客为之一步三叹,慨然成章,遂有诗、词、歌、赋、楹联、游记及神话传说迭出,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长卷。
唐代诗人中有不少写黄鹤楼的名篇,王维、孟浩然、刘禹锡、白居易、贾岛、杜牧等,都先后在这里留下了名传千古的佳作。其中,崔颢一首《黄鹤楼》,成为吟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据说李白登黄鹤楼,诗兴大发,正想题诗,见崔颢诗而连呼“好诗”,便将手中之笔一掷,慨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随即扬长而去。一代诗仙李白对崔颢如此高度评价,使崔颢及崔诗声名远扬。崔颢题诗,李白搁笔,成为千古美谈。后人为此而建“搁笔亭”,表达对李白谦逊不题的遗憾和对他人品的崇敬。如今,黄鹤楼景区内的“崔颢题诗图”浮雕和李白“搁笔亭”相向而建,成为重要景点。
李白对黄鹤楼有深厚的情结,留下了许多华章丽句,《全唐诗》中载有8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尽人皆知。李白还在流放夜郎、途经江夏时写了《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首七绝诗,堪称千古绝唱。
黄鹤楼胜景,还曾引来著名诗词大家苏轼兄弟在此举盏凭栏咏怀;引来一代名将岳飞在此慷慨激昂,写下《登黄鹤楼有感·调寄满江红》名篇。如今,黄鹤楼景区建有岳飞亭、岳飞像及精忠报国牌坊,纪念这位民族英雄。
崔颢黄鹤楼诗范文3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翻翻《全唐诗》,崔颢留下的诗作并不多,然而这一首尤为闻名。而且由此敷衍出许多传说来。传说之一是诗仙李白登临黄鹤楼,诗兴大发,也想抒发心中感概,不想早有前人崔颢的名作在此,就此罢笔。可见,绝唱始终是绝唱!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并不多,崔颢因一首《黄鹤楼》而享此殊荣,可谓实至名归。这也许就是我无法忘记此诗的原因之一吧。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武昌镇的蛇山之巅。身为一个湖北人,每次在开往武昌站的火车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在飞速的火车上隐隐地瞥见她的身影,然而至今没有登临,实为遗憾。不过听见登过此楼的人回应说现在的黄鹤楼竟然设有电梯,实在是倒人胃口。江南名楼之一的黄鹤楼不能因为昔人已去而作如此大胆夸张之笔吧?如此这般,还不如模糊朦胧的知晓黄鹤楼的模样为好,还不如借崔颢的《黄鹤楼》借以缅怀吧!
《黄鹤楼》在我的心中这么的重要,是因为崔颢借黄鹤楼凭吊先人,借黄鹤楼回味往昔,借黄鹤楼抒发乡愁,更重要的是崔颢在空境的心境中能把捉到生命的意义。不是功成名就的烈烈壮志,也不是失意悲观的苦恼意识,更不是怨天尤人的愤愤不平,而是在寻找故土,寻找自己的家园,寻找诗意的生命乐土。
崔颢黄鹤楼诗范文4
这段时间,正好赶上“中国诗词大会”这个电视节目火爆全国,学校对于古诗特别重视。班里的同学们一时之间都对古诗情有独钟,常常摇头晃脑地引经据典,用“古诗迷”这个词来形容再恰当不过。我也迷上了一本关于古诗的书——《带着孩子,跟着唐诗去旅行》。这本书带我穿越时空,来到了中国历史上最繁盛、最著名的唐朝。不仅陪伴我欣赏了许多千古传诵的诗篇,还游历了许多著名的山水风光,娓娓讲述了一个个关于诗人写作背景和人生经历的小故事。
其中,有几个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书中记载:李白,字太白,其诗作气势磅礴,豪迈大气,是唐朝最负盛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当时,曾任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的老人家贺知章非常欣赏李白的才华,与他结为“忘年交”,对李白的诗作赞叹不已,称呼他是“谪仙人”,认为李白是一个从天上降落人间的仙人,只有诗仙才能写出这样的旷世佳作。于是,李白“诗仙”的雅号便流传开来。两人常常相聚饮酒作诗,有一次因为没带足酒钱,贺老先生竟然取下皇帝御赐的金龟来作抵押,闹出了“金龟换酒”的趣闻。
不过,大诗人李白也有自叹不如的时候。有一次,他途经黄鹤楼,登楼远眺诗兴大发,想题诗一首。忽然,他看到楼壁上已经有一首写黄鹤楼的诗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正是崔颢所写的《黄鹤楼》。李白一看连连摇头叹息,无法下笔。可他又不服崔颢比他大诗仙写得好,便在旁边题了一首打油诗:“一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呵呵,原来大诗人李白也有幽默搞笑的一面。
崔颢黄鹤楼诗范文5
厅内柱上一幅对联书写着黄鹤楼的名家气势: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千古愁,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遗。
作品原文: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诗范文6
临江建楼,倚山建亭,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大特色,它与周围美景融为一体,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渐渐地,这些时常出现在文人笔下的楼阁浸染上了人文气息,形成独特的文化,使我们在登楼远眺欣赏美景时,感悟到其独特的魅力。
滕王阁遐思
贺清华
滕王阁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李元婴出生于帝王之家,受宫廷生活熏陶,“工书画、妙音律、喜蝴蝶,选芳渚游、乘青雀舸,极亭榭歌舞之盛。”永徽三年,李元婴迁苏州刺史,调任洪州都督时,从苏州带来一班歌舞乐伎,终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后来又临江建此楼阁为别居,实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为滕王,故此阁以“滕王”一名冠之。
屹立于赣水之滨的这座历史名阁,在1300多年的历史中,它先后被毁过28次之多。如今的滕王阁已不是过去的滕王阁,它是1989年重建的。整个阁楼全部应用当代的建筑材料,水泥、花岗岩、电梯和空调,还有川流不息的人流,充满阁内的每一层大厅、回廊和楼梯。
站在阁楼下面,就感受到了来自阁楼的震撼力。主楼高高耸立在眼前,仰望它,就感到一种壮丽和神奇,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滕王阁主体建筑净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即从外面看是三层带回廊建筑,而内部却有七层,就是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加屋顶的设备层。
步入阁内,走进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这是根据明朝冯梦龙所著《醒世恒言》中的名篇《马当神风送滕王阁》的故事而创作的。浮雕主体部分,王勃昂首立于船头,周围波翻浪涌,表现王勃藉神力日趋七百里赶赴洪都的英姿。画面右部为王勃被风浪所阻,幸得中源水君相助的情景;左部为王勃赴滕王阁挥毫作序的场景。整个构图采用时空合成的现代观念,将不同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中,以传统雕塑手法,并通过朦胧灯光的处理,把观众带入幽远迷人的意境中。
站在北面的回廊里,放眼望去,几乎能看到整个南昌市的全貌,只见高楼如林、大桥如虹,公路如织、人车如流,一派城市繁荣景象。南昌市不大,滕王阁则正好坐落正中,如一座机关的中枢,控制着整套系统。绕着栏杆走到侧面,展现在眼前的是辽阔的赣江,江面上渔帆点点,江心的红谷滩、凤凰州尽收眼底。漫步回廊,但见江水苍茫、西山叠翠、南浦飞云、章江晓渡、山水之美,尽收眼底。游目四望,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或许王勃登阁见到如此瑰丽的景色,才使他诗情喷发,写下传世的佳作。此时,王勃的《滕王阁序》在笔者脑中浮现出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等。当年王勃作序的场景在笔者脑中渐渐清晰起来:一个意气风发的文人,面朝赣江,俯首沉思,左手伏案,右手持笔,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当他掷笔归案的那一刻,空气骤然窒息,唯有丝丝清风缭绕着他……
(选自《锦州晚报》,有删改)
【赏析】
本文是作者游览滕王阁所记,作者以游览者的身份介绍了滕王阁的起源、历史、结构,介绍主楼时按照由下到上,由外及里的顺序,层次清晰。作者还用在滕王阁所见的南昌风物来烘托滕王阁,用王勃的《滕王阁序》的名句衬托滕王阁。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观赏,滕王阁都以浑然天成的姿态面对世人,举目远眺,怎不叫人流连忘返?
黄鹤楼胜景
杨宝祥
黄鹤楼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地处武汉三镇之武昌蛇山之巅,传说三国时期,孙吴政权于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始建,兼扼守要塞和t望军情之用。成为游览名胜大概应自唐代开始,又因唐代诗人崔颢的题诗而声名远播,此后经历数次毁于兵火,屡废屡建,最后一次在清代光绪十年即1884年被一场大火烧尽。黄鹤楼顶楼有楹联云:“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它表达了对名楼历史的慨叹!
历代建的黄鹤楼各有特色,但不论哪个年代所建,黄鹤楼都显得形体巍峨、建构俊伟。现时的黄鹤楼移离了长江边100米,主楼以清代同治年间复建的为蓝本。黄鹤楼主景由主楼、黄鹤铜像、两座配亭和廊院等组成,51.4米高的主楼矗立崇台上,占地1200平方米,为钢筋水泥仿砖木结构,有72根砥柱支撑。外观5层,内为10层,飞檐翘角,上饰屋脊鱼尾,下饰角梁龙头,前端皆挂铜铃,风起叮当作响。整座楼层檐飞展,凌空托起,气势雄伟。楼顶中央有攒尖挺拔,上置葫芦形宝瓶和红色明珠,瑰丽醒目。顶层的四面檐下,各悬大幅匾额,正面题“黄鹤楼”,其余三面分别题“楚天极目”“北斗平临”“南维高拱”。各层屋面都盖以黄色琉璃瓦,在蓝天白云下,在红花绿树中,黄鹤楼滴翠流丹,溢光耀彩,尽显华贵璀璨、壮丽辉煌。
迈步登楼,迳上五层,我们由上而下参观。这里可极目楚天风光,景色美不胜收。想起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于今已不再“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诗句)了!因为长江第一大桥就在近处笑卧洪波之上,天堑早已变作通途;对岸汉阳龟山上直刺苍穹的电视塔,展示出江城武汉现代化城市建筑的高标。四楼仿似文艺殿堂,悬挂许多名人书画,游人至此,浸润在浓厚的中华文化氛围中,会得到一种典雅清逸的感受。三楼陈设别出心裁,有三幅长卷绣像画,组合成《人文荟萃》画廊,绘画了李白、王维、崔颢、孟浩然等十三位诗人,他们身高好像真人,神情栩栩如生,人像旁边注上了姓名及相关诗句;游客到此,仿佛与古人集聚此间,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同游于千载黄鹤名楼,倾听那百家争鸣声音。二楼展示由唐代至现代黄鹤楼的模型,精巧的模型特色各异,反映出黄鹤楼的历史轨迹。一楼大厅巨幅彩瓷壁画《白云黄鹤楼》高9米、宽6米,画中一位老人悠然吹箫,驾着仙鹤腾云飞去,其下,瑰伟的黄鹤楼耸于青山绿树丛中,美若仙景。黄鹤楼不仅引来历代迁客骚人为它赋诗撰文,而且在民间还流传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使名楼历史在苍凉的古意中平添几分神秘的色彩。总体而言,每层都有一些诗联、书画,让文采与建筑相映生辉。
黄鹤楼是在1985年重新落成的,兴废之间,一晃百年;这一百年,浓缩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史。一百年后重建的黄鹤楼,可视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标志,也是改革开放带来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硕果。
(选自《番禺日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