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兰亭集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兰亭集序范文1

一、书序文体,有别赠序

书序与赠序不同,赠序是古代亲朋好友离别前的赠文。书序大约成文于汉代,主要有两种表达形式:一是写在诗歌或文章前后,述说写作缘由经过或宗旨、体制的文章;二是文人聚会宴饮活动时,饮酒赋诗,最后结集,推举一人为此次宴饮活动的诗集作序,说明此次宴饮活动的时间、人数、内容等情况,这种序文的开端者即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后有唐代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苏源明《秋夜小洞庭离宴序》等,都与文人雅士的聚会有关。

二、山水之乐,各有情趣

《兰亭集序》虽真正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不算多,但却营造出独特的“清淡脱俗而又空灵虚净”的意境。阳春三月,会嵇山阴,于勾践曾经种过兰花的兰亭,放眼崇山峻岭,近观茂林修竹,天高地远,清风习习,清幽的流水映照着名士群贤,人与自然合成清雅脱俗的风景,信可乐也。

《滕王阁序》同样极写山水之美,却是美得“雄阔博大,华丽驰骋”:既有“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之雄,又有“层峦耸翠,飞阁流丹”之奇;兼有“闾阎扑地,舸舰弥津”之盛,更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壮;再加上“襟三江,带五湖,控蛮荆,引瓯越”……如此胜景,并且胜友如云,一派花团锦簇、雄奇阔大之万千气象,不禁充满读者的眼耳。

《归去来兮辞》的山水风光是经典的“桃园体”,其描绘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是“清丽自然,悠然清纯”之景。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的船儿,清风微微卷起的衣襟;园中松菊犹盛,远方的山洞中自然而然地飘起阵阵云烟;背靠孤松流连忘返,天空又有还巢倦鸟;隐居后轻车小船,幽深曲折的山沟,道路崎岖的小丘,树木清泉。万物生机勃勃,呈现的是一派心旷神怡的清远意境。

《赤壁赋》的山水之乐,是“清爽雅致,洒脱超然”的。东山,月亮冉冉升起,抬眼看去,轻舟随波逐流,江水滚滚东去,一轮满月“徘徊于斗牛之间”,江上波光粼粼,清风悠悠,白露袅袅。迷人的水光与天宇相接,舟轻风微水流,鲜活可感醉人的景致,跃然眼前。

三、诗文与酒,酒助诗文

中国历代文人与酒是密不可分的,文人雅士需要释放个性,需要挣脱羁绊,需要忘却世俗,那就需要这份沉醉与悠然。李白能“斗酒诗百篇”,苏轼“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客喜而笑,洗盏更酌”,唐伯虎喜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王羲之有文“引以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陶潜亦有“引壶觞以自酌,临清流而赋诗”,引出王勃“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的问询。

四、生命的感悟,境界的思辩

《兰亭集序》王羲之由“快然自足”的“不知老之将至”,不禁联想到人生苦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天下无不散的筵席,自足的幸福和旺盛的生命都终走向消亡。但王羲之身为东晋名士,却没有像一味追求自由放任的生活的那些“名士”一样,他在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生命短暂的悲叹中,却悟出了人生应有忧患意识,认为人生应当扬长避短,在有限的生命里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不能消沉,不能沉寂,而应是一种奋起和抗争。总之,王羲之对流逝的短暂岁月如此哀叹,正是他对人生充满执著和希望的真实反映。

《滕王阁序》中,王勃由宇宙之大到哀伤人生渺小,由“群贤毕至”到哀伤自己“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纵“有怀投笔”,却“无路请缨”,于是,“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并由“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自伤身世。但最终他从悲中走了出来了,对自己的怀才不遇,有“端坐耻圣明”的歉仄,渴望奋发有为,便又乐观旷达地唱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更显得悲中有壮,使读者从原先的抑郁当中感受到了振奋,从原先的哀伤当中感受到了希望。

兰亭集序范文2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这真是妙。中国人自古向往滋养于自然山水之中。然而到了晋人,才能以如此活泼的心灵,与自然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如果说晋之前人,于自然乃是登高以观、临水自照,亲近之中有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敬重,晋人却是要在这山中吟啸,要在这水边赋诗,这山这水便也都有了情致。宗炳画所游山水悬于室中,对之云:“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曲水流觞,抚琴动山,与山水简直有了宾主之欢。

晋人与山水自然有了宾主之谊,品藻人物也以自然之意象,如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如“海西时,诸公每朝,朝堂犹暗,惟会稽王来,轩轩如朝霞举”,如人有叹王恭形茂者曰“濯濯如春月柳”,如山涛云“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晋人爱赏自然,又同亲友般无间,如王子猷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又如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本段例句皆出自《世说新语》)

暮春时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连丝竹管弦也一并省去,只剩下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何情之契,何境之清。于是可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晋人的时代,充满着玄理辩论的空气,连带着他们的诗文,也有着一股哲理的清俊。

这兰亭之会中,王羲之有《兰亭》之诗,正好引来作这“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脚注:“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宗白华先生评此诗:“真能代表晋人这纯净的胸襟和深厚的感觉所启示的宇宙观。‘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两句犹能写出晋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使触着的一切呈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于是‘寓目理自陈’,这个理不是机械的陈腐的理,乃是活泼泼的宇宙生机中所含至深的理。王羲之另有两句诗云:‘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静照’是一切艺术及审美生活的起点。这里,哲学彻悟的生活和审美生活,源头上是一致的。晋人的文学艺术都浸润着这新鲜活泼的‘静照在忘求’和‘适我无非新’的哲学精神。”(第275页)

玄理的辩论涤荡了晋人的心灵,催生出一种宇宙深情来。晋人看这天地万物,无不盛大,无不美好,总是一番繁华的好意。后来人论“文”之为义,至宏至大,如刘勰《文心雕龙》云“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天地万物,一切皆文,不正是从这“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情操中来的吗?

兰亭集序范文3

一、汉语属于分析型语言,英语属于综合型语言

综合语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分析语却用语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例如,《兰亭集序》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林”,这里的“山”“岭”“林”“竹”都没有单复数的形态变化,而译成英文后都加了s,变成 “mountains”“cliffs” “forests”“bamboo groves”,可见英文是综合型语言,具有形态的变化,而汉语没有。又如,“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一句,依照译者的理解,此句应该表示过去的时间,故此句译文用的是一般过去时,每个谓语动词都加了ed, 而原文中却没有这样的形式变化。再如,“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孙大雨在翻译时把“情随事迁”翻到了后面“as the result of the changed state of affairs”,可见汉英翻译中英译文的语序可作灵活处理。由此人们得出一结论,在做汉英翻译时,要搞清楚英译文所要的形态变化,包括单复数变化、时态的转换等。在必要时,适当调整译文与原文的语序,力求译文地道、通顺。

二、汉语重视意义上的完整,英语看重句子形式上的完整

连淑能在《英汉对比研究》中指出,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文章开头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原文中一串四字结构表明游玩的时间、地点和游玩的内容。耿亮的译文把“岁在癸丑”处理成定语从句“which corresponded to the year Guichou” ,孙大雨则处理成时间状语从句“when the primordial signs of the calendar combine as Guichou”,不难看出两位译者都充分考虑到了汉语重意和英语重形合的特点,在英译文中把原文用连接词和从句连接起来;同时,两位译者的翻译都巧妙地采用了归化,清楚地向读者解释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农历年“癸丑”。这启示人们在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材料译成英文时,要充分考虑西方读者的理解能力,最好采用归化,才能把西方人陌生的中国特色清楚地呈现出来。又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流觞曲水”, 这一系列四字短语结构向读者展示了兰亭周围的景色,在音韵上具有节奏美,在结构上具有形式美,在内容上具有意象美,符合汉语的行文特征,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展现了汉语重意合的特点。再看两位译者的译文,耿亮将原文的“崇山峻岭”和“茂林修竹”合成一个句子,采用被动语态和定语结构。“清流湍急,映带左右”也被译成了定语从句,合成了一句。孙大雨用了there be 句型和with 引导的伴随状语,将四个四字结构连成了一句话。由此人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做汉英翻译时,译者要吃透原文行文逻辑和结构,理清每句话之间的关系,把松散的汉语结构译成符合英文行文特征的译文。通观两个译本,两位译者都在必要的时候将汉语的意合译成了英语的形合句,符合英语行文特征,译文显得地道、流畅,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

三、英语句子表现为静态结构,汉语则表现为动态结构

英语句子中名词偏多,表现为静态结构;汉语则动词偏多,表现为动态结构。例如,原文中的“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耿亮的译文把“觞”“咏”分别译成“one cup of wine”和“chanting”。孙大雨的译文中 “a mere drinking”和“the composition”充分表现出英语的静态特征。由此看出,汉语动词转化成英语的名词是翻译过程中动静转换的一种方式。又如,“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耿亮将动词“欣”“快然自足”“不知”分别译成了形容词短语和动宾结构,符合英文的表达方式。孙大雨的译文将原文几个动词也译成了形容词短语、现在分词结构和介词结构。再如,“信可乐也”,耿亮和孙大雨分别将其译为“It was indeed a great happiness”和“our heartfelt feelings”,典型的动词化为名词,笔者认为这句话也可以翻成“how happy it is”,把动词转化为形容词。

四、结语

兰亭集序范文4

兰亭Q4营收1.121亿美元同比增42%

兰亭Q4成本7260万美元同比增51%

兰亭Q4毛利3950万美元毛利率35%

兰亭Q4费用4810万美元同比增30%

兰亭Q4运营亏损860万美元运营利润率-8%

兰亭集序范文5

一、要确定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假如把《兰亭集序》的课堂教学目标设定为

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主旨,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

(二)引导学生了解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掌握叙述、讨论和抒情巧妙结合的写作特点;

(三)分析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修”“期”“致”“临”“次”等多义词。对此目标,大多数语文教师是没有异议的。因为它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性,大家在教学中都是这样设计并实施教学的。可是我们如果对比一下其他课文的教学目标,就会发现,“理清思路”“把握主旨”“探索生命价值”几乎是每篇教材都应实现的目标;“骈散结合”“叙述、议论和抒情结合”也并非《兰亭集序》所特有;“词类活用”“成分省略”“多义词”是所有文言文共有的语言现象。这也是我所确定的《兰亭集序》的教学目标,它有利于教师讲,但却不利于学生学,教师有话可说,学生却听不进去。

这个教学目标的毛病是宽泛,不具体,学生不易操作,这就必然造成教学活动的无目的性和效果不佳。加之这些无具体指向的目标,陈述的主体又是教师,关注的是教师如何去教,而不是学生怎样学和学什么。在这种目标指向下的课堂即便有热闹的师生互动,也不过是花哨的形式,学生的有效收获一定是微乎其微。好的教学目标应该具体到教学生会做什么或会说什么,甚至于可以观察和测量。基于此,就应当重新确定《兰亭集序》的教学目标。到底什么才是《兰亭集序》这篇课文独特的、最重要的课堂教学目标呢?

只要读一读这篇文章,就会发现文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类的四字短语触目皆是,诸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游目骋怀”“取诸怀抱”“放浪形骸”“欣于所遇”“快然自足”“老之将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等等仍鲜活地存在于现代汉语之中。对于这种语言、思想俱佳的文章,高一学生主要是感受语言之美,储备语言材料。它的立意是现在年龄段的孩子很难理清和把握的,在这个方面花费精力明显是投入巨大而收效甚微。因此,《兰亭集序》最重要的、最直接的、最具体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背诵全文”。只要学生能够理解文意,熟练地背下来就是最大的收获。

二、实现目标要讲究方法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学生的舞台,并非教师展示自我的地方。如果在课堂上讨论王羲之的人生观,学生可能一脸茫然,但教师可以大展其才。即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不过是老师的观点,而不是原汁原味的王羲之。现在我们将目标设定为“背诵全文”后,课堂的主角是每一个学生。他们在这课堂中从开始到结束,一定是特别忙碌、特别紧张的。时而扫清词义障碍,时而大声朗读,时而齐声背诵,时而接受背诵检查,时而检查别人背诵。如果紧张的一节课,尽管学生学习效果不可能每个人完全相同,但绝对比几个学生与教师对话而大多数当观众和听众要强得多。

当然,目标具体单一不等于实现目标的手段呆板枯燥。比如背诵第一段,教师可引导学生划整为零,分成六个小板块诵读:兰亭聚会时间,他们聚会的地点,来了哪些人,周围环境如何,做了些什么活动,天气情况,他们的感受等等,让学生一个板块一个板块地读熟,然后连接起来背诵,便于学生由局部到整体地把握。还可以抓关键词提示背诵,文中有这样一些关键词,如:暮春、群贤、崇山、清流、流觞、天朗等。目标是背诵,但又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要灵活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学生“一对一”活动是最简便而且极有效的办法。“一对一”是在保证了每个学生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学生活动面宽,“一对一”的方式也是灵活多样,例如互相批改,你读我听,你不会我来讲,互相检查背诵,你命题我作答等等。可以说,课堂上80%……以上的问题可以在“一对一”的互动中得到解决。还要强调在语文课堂上的“写”,应当相当于理化课堂上的实验了,是语文课堂上实际操作的重要方式。写,一定能让学生巩固内容理解;写,一定能强化记忆效果。所以,写这个环节不仅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测,更是加深理解、吸纳精髓的极好手段。

三、务实才有高效率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特别关注词类活用。关于这些用法,初高中几乎每篇文言文都要讲到,高三复习时还得讲专题。这样,整个中学阶段可能花了两周的语文课堂时间在讲特殊用法,结果是相当一部分学生遇到课外的还是不知怎样理解。其实,语感的培养应以诵读为主,目标的实现应以能力养成的方式进行而不能直奔考试。

明朝国子监太学生有一张课表,此课表每月一排,每月学习27天,背书14天占52%,会讲是由老师讲,每月共6天,占22%,复讲由学生自己讲心得体会,共7天,占26%,这种教学形式,学生是课堂的真正的主人,老师是课堂的指导者兼督导者,学生的主要功课是朗读和背诵,老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主动。不过数年,学生不但对中国文化能够入门,未到成年便能写字作文,思想也相当可观。看一看中国一些名人如鲁迅、杨振宁、钱学森、钱钟书、吕叔湘等等,哪一个不是熟背经书数百篇,积累了深厚的语言功底,产生了对祖国文化的心理认同,为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力求回归“洗尽铅华,务本求实”的语文课堂本真,把学生当作真正的学习主人,老师只起指导兼督导的作用,真心实意打好学生朗读与背诵的基础,互相交流,思考探究,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兰亭集序范文6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晋代书法家,会稽内史王羲之撰写。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为历代书法名家力公认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稧事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来源:文章屋网 )

上一篇系统科学

下一篇崔颢黄鹤楼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