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范文1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教育生涯少说也要历经30年,这期间,我们最少也要教五六批学生。一部教材,要反复去教。不思进取,则如老生常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不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如何能顺应时代的要求,立足教材、立足文本,灵活运用教材,教出新意,与时俱进,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做好研究与反思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我认为教学研究与反思也是教师个人成长的垫脚石。

首先,反思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省、思考、检验、探索的过程。每上完一节课,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总会有感觉成功的瞬间,也会有感到缺憾的地方。比如,以前我教《地震中的与子》这篇课文,是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这个重点展开教学的,只是让学生找到父亲和儿子“了不起”的语句,进行朗读指导。充分学习了课程目标之后,我明白了:高年级学生,应该在抓住重点语句的基础上,进行情感的品悟,进行语言的拓展训练。经过反思,再教这一课时,我就能从重点语句拓展开来,让学生想象,父亲在38小时的挖掘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父亲挖了38小时,而是有一个时间的推移过程: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这样,学生的想象力被激活,进行交流时,语言就比较流畅,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儿子在废墟下埋了38小时,他又是如何度过的?他会想些什么?会如何鼓励自己的同学?这样,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了情感的体验,学生加深了对这对父子的敬佩之情,对于父亲执著的信念体会更透彻。再进行感情朗读时,学生就声情并茂、情由心生、入情入境。

其次,我今年40岁,接受师范教育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的事情,与90后的一代已经有代沟,更别说新世纪出生的孩子们啦,我们的各种观念,和他们有很大的差异。我们通过不断研究与反思,寻找自己的教学与学生学习以及他们心理互动的最佳契合点,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拉近距离,把学生吸引到自己的课堂上来,让学生顺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走进文本,学有所获,反思与研究真的很重要。

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学生背诵能力较差,怎么才能提高学生的背诵水平呢?在教《秋天的图画》和《黄山奇石》这两篇课文的时候,我曾经给每个句子配上动作,和同学们一起反复朗读课文,同学们很感兴趣。后来我发现,这两课的背诵,同学们就完成得比较顺利。看来利用形体动作,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后来每学一课,只要是能配上动作的课文,我都会采取这一做法,收效很好。我把这个办法记录在自己的反思日记中。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范文2

一、解构文本获得形象感悟,建构父亲形象

在课堂初读环节中,我预想让学生与文本生成对话,建构父亲的形象。但从哪里入手呢?我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入手,发挥主体探索热情,让学生从结局开始思考,以续写结局的方式探讨“这位父亲为何了不起”。学生搜索文本,获得的直观感受就是:父亲有个了不起的儿子,能够为同学着想。而父亲,则为儿子着想。也有学生认为:父亲在所有人都放弃努力的时候,依然坚持相信儿子还活着,拼命去救他,这种行为很了不起。

师:“了不起”包含什么意思?

生:非常伟大。

师:你认为这位父亲伟大吗?请用一个词语来赞美他,并围绕关键词,续写结尾。

启发学生进行续写的同时,我让学生确定文中的关键词,梳理写作思路:骄傲、感激、坚持、信念……

【反思】

我有意识地凭借对文本的尝试解构,引领学生用多元视角进行多维思考。在初读环节中,我让学生从喜剧化的角度,重新思考文本结局,通过另类的完满展现,让学生能够轻松看清一个父亲的行为。与此同时,深入解读这位父亲的坚强和信念,并通过学生自我书写,将崇敬和理解建构在文本中,完成形象建构过程。

二、解构文本获得情境感染,品读父亲的信念

在对文本进行细读的环节中,我预想让学生改变文章结构,重新预设一个结局,联系上下文讨论信念的积极性。(多媒体展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第二天清晨,一个面容憔悴的父亲,瘫坐在一堆破碎的废墟上,手里抱着一个孩子,哭得无力说什么。

针对这个结局,我让学生从文本中查找线索,推断是否有可能发生。“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活着似乎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师:如果是这样的结局,你还认为他伟大吗?为什么?

生1:父亲兑现了他的诺言,永远和儿子在一起,不管任何情况,也不管生死。他始终是伟大的。

生2:不论结果如何,父亲在过程中始终坚持要和儿子在一起。他是伟大的。

生3:父亲那种坚信儿子还活着的信念,证明他是伟大的。

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我让学生品读救儿子的过程,进行联想。有学生通过画面和镜头的感染,联想到这位父亲快要虚脱了,身上有伤,满身血迹。

借此我引导讨论:“他遭受了身体的疼痛,还有哪些压力。”在文本中的细节让学生理解父亲承受的精神之痛:人们的质疑和不信任,使得这位父亲仿佛一个疯子,没有人再来阻挡;万一有什么意外,那么这个世界上就只剩下妻子一个人了……

【反思】

我让学生找到负载着父爱的词句进行梳理、品读,而后获得深入的体验,领悟到父爱的信念。

三、解构文本,收获心灵熏陶,辨证解读父爱

在精读环节,我预想再次改变结局,目的是让学生表达真实想法,并进行适度辩论,进而从细节中体会蕴涵文本中的父爱。都说父爱如山,在文本中,阿曼达的父亲给予他的是什么样的爱呢?

在大屏幕上,一声爆炸之后,人们发现,这位父亲和儿子,永远再也没能睁开眼睛看到美好的世界。

根据屏幕展示的这个结局,我让学生思考有没有可能呢?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学生通过课文找到线索:一位救火队长阻拦他;一位警察说过,如果坚持挖的话,不但不利于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

师:就是这样可怕的结局,这位父亲没有放弃,他依然选择要坚持自救孩子。他到底伟大不伟大?

学生展开互动辩论,反方的理由是:这位父亲失去理智,他制造了爆炸。这位父亲有点自私,如果意外发生,他就抛下了妻子;这位父亲太冒险,应该让专业的救护人员来救孩子……而当正方的理由是:这位父亲的所作所为都是因为爱。他爱自己的孩子;当孩子们遇到危险时,他不离不弃,坚持承诺要和儿子在一起;和儿子在一起,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这是伟大的父爱……

通过辩论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伟大。而这正是文本中传递给读者的最深刻的人文情怀。

【反思】

在激烈的争论中,我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见证和理解,关于父爱的两难,同时更深刻理解文本的意义,达到了学生自我解读、自主探索的目的,这是自主学习的深层确立。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范文3

一、积极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

现在的教师已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也不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他们内心里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信任和激励。因此,教师要热爱孩子,要激发他们生命的活力,用情绪感染学生,用语言鼓励学生,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尊重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如果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了真诚的理解、信任、鼓励和关注,师生关系就会更加民主、平等、和谐,那么师生之间就更加有利于沟通,学生就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诲。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学科教学是渗透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各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元素,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灵活处理教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如,语文学科中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时,教师引领学生共同进入故事角色,从小男孩不停捡鱼的行动中,去体会小男孩对小鱼的怜惜,进一步树立学生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感悟生命的珍贵。同时,教育学生也要关爱他人的生命,当别人的生命遇到危险需要帮助时,献出爱心,挽救他人的生命,这是一种人间的大爱;音乐学科中教学《堆雪人》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雪孩子”的故事。在孩子们的童话世界里,雪孩子也是有生命的,它活泼可爱的形象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脑海里,都很喜欢它。孩子们在为它融化成一汪雪水而深感惋惜难过的同时,也被雪孩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感动了。就这样,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又让学生接受了一次关爱、珍惜他人生命的教育。

三、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抓住生命教育的契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聆听作者心声,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教师和学生一起挖掘居里夫人“美丽”的内涵,品词析句,感悟居里夫人的形象。在交流、讨论、质疑中,去体会居里夫人对科学事业的执着、坚定,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和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从而上升为学生对居里夫人的无限敬仰之情,理解了人生命存在的意义,这种美丽岂止百年、千年、万年,而是永恒,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生命的真谛。

四、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学年都有数量可观的书面作文或是小练笔,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环节进行生命教育。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在巨大的灾难面前,父亲对儿子生命的决不放弃。面对死亡的威胁,对自己和同伴生命的不放弃,表现了7岁的阿曼达对生命的热爱,对求生的渴望。这样感人的场景深深地打动了孩子幼小的心灵。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这30多个小时,对在废墟下7岁的阿曼达来说是何等的漫长呀,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试着写写阿曼达的内心感受。在小练笔的过程中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每一个人在亲人、朋友心目中是何等的重要,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生命,也懂得了要珍惜他人的生命。

五、利用课外阅读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

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拓展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空间,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都是生命教育的典型材料。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时,引导学生学习保尔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执著,从而让学生明白,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奉献,这是人的生命的最高境界。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初中法制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048-01

教学的实践表明,初中的法制常识课,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有些内容学生难以消化理解。如果采取专题讲座“成人化”的教学方式,从理论到理论,学生不但不感兴趣、难以接受,而且还会引起“反感”。根据法制课独有的特点,在教学的实践中,坚持突出――强化思想性、丰富知识性、注重实效性、增强趣味性、教学方法灵活性的“五性”教学原则,大胆尝试、研究和探索了“知识、情感、情境、质疑、参与”和谐统一的“十字”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概括如下:

一、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案例,激活学生思维和

灵感的潜在功能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实践使我感悟到:在初中法制课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是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教师讲授书本理论知识时,要选择最近发生的、距离学校较近的、贴近初中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的“热点”问题,充实教学内容。案例“新”才有活力,案例“真”才有感动。例如,在讲授《正当防卫是公民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的有效手段》时,选择这样一则案例:“王某在某商店购物时,将手机遗忘在商店柜台上,被女店主拾得。过了一会儿,王某来到商店向女店主索要手机,女店主否认拾得手机。于是,王某便对女店主强行搜身并在其身上发现了自己的手机。女店主以未拾得手机而拒绝归还,双方发生了激烈地争吵。闻讯赶来的女店主丈夫持菜刀向王某砍去,王某操起一根棍棒击向对方头部,将其打伤。”阅读此材料后,运用已学过的知识,除了分析王某强行搜身女店主侵害了女店主人身权利、女店主拒不归还手机、女店主的丈夫持刀行凶均属违法行为外,可用正当防卫的四个条件一一对照分析,并符合侵害者明显地实施不法侵害行为,防卫人则明显处于被迫防卫的地位这一正当防卫的特点,学生不难得出结论。

此案例的选用真实、可靠,其深刻的教育内涵使学生听后心服口服。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争先恐后地把身边的见闻一一讲述出来。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生活,做到了有问题可引,有所为而“发”,最后导之以“行”。

二、准确地把握 “知识与情感”教学的结合点,实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教师欲想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自己就必须有真情,动真情,把自己的真情融入教学之中,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懂得:只要拥有“爱心”定能创造出人间奇迹。如我在讲《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时,利用案例《地震中的父与子》和漫画《榜样的力量》,结合自己的经历,让学生体会父母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使学生引起真挚的情感共鸣,从而感动和征服学生的内心世界。课上学生慢慢地进入了境界,表情也越来越激动。伴随着音乐,学生以诚挚的语言表达了对父母最强烈的爱。并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观看了未成年的犯罪孩子们地演出,同学们声泪俱下。在情感与法制的教育中,同学们表露了自己的真情。使其心灵得到了陶冶、洗礼、和净化;情感变得更充实、更坚定、更崇高,放射出法制课富有鲜活生命力的夺目光彩。

三、贯彻和实施“民主平等”的教学原则, 体现“教”为

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基本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教学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原则,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其次,为引导学生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应予以耐心地诱导和启迪;同时还要给予辨证地评价。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性地思维营造宽松的氛围、创设良好的条件。

四、精心地营造教学活动和教学情境氛围,搭建

启迪学生心灵和进取激情的平台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仅凭教师枯燥的语言、呆板的说教,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的机械重复,学生必然感到索然无味。因此,教师要善于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融哲理于情趣之中。恰当地运用―――学生演讲寓言故事、“模拟法庭”、“虚拟剧场”、“新闻会”、“人生AB剧”、“辩论会”、“漫画点评”、“新闻评述”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把学生带到一种理论情趣之中,领悟哲理,感悟人生。

五、巧妙地引导学生搜集信息和参与教学过程,夯实学生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范文5

一、学——理念引领下的开悟

在工作室,熊生贵老师要求我们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语文课程标准》、《理想的语文课》、《语文新课程实施指南(小学卷)》、《新课程:生命课堂的诞生》、《新课程:教学创新新视点》、《新课程:做行动研究者》、《小学语文教学法新编》、《唤醒沉睡的主体——为建构而组织有效学习》、《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评好课》、《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小学语文)》、《评好课:新理念,新方法》等教育教学专著。并结合工作室发展目标和研究任务,认真研读了熊生贵老师关于由“教知(懂)”转向“练能”的相关论文,主要研读了《教学大扭转:过去、现在和未来》、《阅读教学新定位:由“教懂”变为“练能”》、《变“教知”为“练能”?摇实现自主学习的常态化》、《凸显课程“能力”目标,实施教学“练能”转向》、《自主培植自己的经验之树》、《阅读教学当以能力为重》、《怎样才能将阅读教学课堂做实》、《阅读教学不等于阅读》、《语文低效症结:没有搞清楚三个问题》等文章。与此同时,熊老师还给我们作了《教学大扭转——变“教知”为“练能”》、《孩子是怎样变傻的》、《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等专题讲座,并以“提问咨询”的方式,对我们当面指导。通过学习,我们撰写和相互交流了具有真情实感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在学习与交流中,大家对曾以为“太理想化”的语文教学“练能”主张的来龙去脉有了清醒的认识,感悟到由“教知(懂)”转向“练能”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势在必行。在我们眼中,“练能教学”不再是难以企及的标高,而是经过努力有可能抵达的诱人前景。

二、研——方法探究中的增智

我们认识到了“练能教学”的必要性,但该怎样实施“练能教学”呢?熊老师带领我们从阅读教学开始研究。在原来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逐句逐段地读课文、一问一答地分析课文及其词句,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发挥,不能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影响了语文能力的发展。针对这一现状,熊老师带领我们进行方法探究,围绕如何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推进“练能教学”改革。经过反复的探索,充实和丰富了熊老师构建的阅读教学“四整·练能”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练能教学”的有效方法。在研究的过程中,熊老师还以“研”代“导”,以“帮”代“培”,对我们进行切实的操作指导。

共同商讨,思路合拍:熊老师首先让大家理解“练能教学”原理,再共同制定研究目标、内容,探讨研究方法。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我们不仅进一步理清了“练能教学”的思路,而且与熊老师的思路合拍,对于他的指导能做到心领神会。

做课指导,实战训练: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对“练能教学”操作还是做不到位的。熊老师利用准备研究课的机会,对每节课一个程序一个程序指导,甚至手把手地教。比如邓平在准备市级作文研究课《心随情动,笔随心动》时,熊老师对每个环节具体该怎样设计,每个环节每句话应该说到什么程度都进行了精心细致的指导。还有梁勤蓉的省级研究课《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曾德茜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都是这样“手把手”的指导才得以成功的。总之,我们的“练能教学”能力与方法,都是经过这样的实战训练而获得的。

及时诊断,促进改进:如张家玉在“名师村小行”献课活动中,在准备《清平乐 村居》一课时,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痕迹太重,学生“练能”体现得不够,熊老师及时诊断问题,引导张家玉自我反思,在此基础上引导她重理教学思路和设计教学环节。结果这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王官兰在江阳区教材培训中献课所献《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在准备中经历了问题诊断、改进优化这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对“练能教学”入门的过程,也是我们走出困惑而得“道”得“术”的过程。

抛光打磨,精益求精:比如对本已较完善的一个课例,熊老师还要引导我们“精加工”。通过看课议课和反复研讨,形成优化策略。就像刷皮鞋最后一道程序抛光那样,让课更光彩照人,尽可能地少留遗憾。

三、行——经验推广中的提升

熊老师认为,“练能”名师工作室不是为了促进少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更不是狭小范围的自娱自乐,而是为了促进更多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扩展改革园地而耕种育苗。因此,熊老师带领我们梳理总结“四整·练能”教学实践经验,形成“练能”选“点”的八种方法,自主研读的七种方法,自主展练的九种方法等。“练能教学”课堂模式的运用和方法的探索,使我们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上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展练”,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个个变得主动积极,自信、大方,能说会道,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这些变化很快获得全校老师的认可。于是,熊老师又带我们在全校推广这种方法。我们在经验推广的过程中,不仅带动了更多老师的课堂改革,而且进一步地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在经验推广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涟漪扩散法:在学校刘正芬校长的高度重视下,在熊老师的指导下,采用“涟漪扩散法”推广经验成果。即将“练能教学”理念和模式视为一块石头,投进“广小”语文教学环境这个平静的池子里,引起大家思维的波动和改革尝试的冲动。具体操作是由我们这些徒弟开放课堂,率先天天上“练能”公开课,再指导“候备徒弟”天天上“练能”公开课。这样一步一步地将经验推广到全校语文老师的教学中,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

结对帮助法:在学校的计划安排和熊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这些徒弟各自分别与一位年轻教师结对,对他们教学进行指导与帮助,并且学校将帮助效果纳入对我们的工作绩效评估。这样,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堂改革,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普遍变化。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忽视问题 有效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教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渐凸显,尤其是我国加入WTO组织以后,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教学,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较强的要求,如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也成为了教师探讨的主要话题。近年来,新课改理念逐步完善,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开展课堂创新就成为了大势所趋。虽然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但是其弊端仍旧日渐凸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极易忽略很多内容,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找到这些容易被教师忽略的教学问题,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予以完善,就成为了改善教学的必然趋势。

一、激荡的情感

据调查发现,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小学生的年龄尚小,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对知识进行讲解和传授就算达到了教学要求,忽略了情感激荡的重要作用。其实,正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在情感上的依赖反而更强,他们很容易根据自己对教师的喜爱程度进行学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利用业余时间多与学生进行沟通,根据他们的想法实施教学。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有趣的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避免单一课堂带来的束缚感,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爬山虎的脚》的时候,就可以带一株植物到课堂上来,让学生仔细观察其特征,并与文中的描写进行对比,从而丰富教学策略。

二、妙笔生花

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小学生学习的时间尚短,无法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写出的文章经常难以连贯成句。在这样的思想下,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就忽略了对学生的写作训练,过于注重基础的字、词、句教学,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升。

针对这样的现象,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不断更新观念,在搞好基础性词汇教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思维逻辑,实现句子的有效衔接,将其连贯成文,提升写作水平。教师可以从简单的段落写作培养学生,先让他们结合一个场景或一幅画写作几句话,然后在向深度扩展,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达到妙笔生花的目的。

三、精美板书

汉字是中国的悠久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四四方方的中国字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小学生正处于识字、写字的启蒙阶段,好看的字体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巨大优势,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小学语文教师要革新过去的教学思维,将字体的美观度作为教学的重点,有意识的加强写字锻炼,提高学生对汉字的热爱程度。具体来说,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认识更多的汉字,还要让他们能够写出一手好字,利用板书的强大功效,潜移默化的灌输“写好字”的思想,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的认识汉字。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他们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书写观,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规范字体,一笔一划的写出方方正正的中国字,用优美的字形引导学生,让学生也注意平时的写字联系,将古老的汉字文化发扬光大。

四、无声胜有声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关系。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过于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只有教师在夸夸其谈,忽略了学生的接受情况,无法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从本质上而言,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主人,课堂教学的目的也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坚持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担当教学的核心,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进行“说话”的能力,让学生善于“说话”。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发言,构建活泼向上的有效课堂。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充当教学的主人,通过课文的学习启发学生父爱的伟大之情,并让学生谈谈自己与父亲发生的故事,将课堂交予学生手中,培养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

结论

总而言之,在社会主义教育教学不断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实施新课改教育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以往的课堂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情感交流、文字教育以及写作联系的重要意义,无法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了改善这一弊端,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将语文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坚持创新,开展有效教学,针对课堂上易忽略的问题予以改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燕丽,周辉,黄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10:38-41.

[2]曹利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黄永祥.新课程呼唤理性与真实的语文课堂――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若干浮躁现象的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06,02: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