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节置换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节置换术范文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29~61岁,平均40岁;其中强直性脊柱炎7例,双侧股骨头坏死11例,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2例,原发性骨性关节炎2例;病程7~30年,平均16年。
治疗方法:术前根据病例的不同特点,采用联合麻醉(腰麻+连续硬膜外麻醉)15例,气管内插管复合麻醉7例,18例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4例采用髋关节外侧切口;切口长度>15cm 10例,11~15cm 9例,
结 果
本组术后近期无神经、血管损伤及关节脱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按照Harris评分标准,优16例,良4例,一般2例,总有效率为90.9%。
讨 论
由于先天性疾患、发育不良、坏死、炎症、退变所致的双髋关节病变,特别是股骨头坏死,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伴髋部病变临床上较多见,且病程长,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以缓解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对双侧髋关节置换术来说,同期置换与分期置换的手术时间、总出血量、平均输血量、术后功能恢复等方面无明显差别,也未增加术后脂肪栓塞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这说明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是安全有效的[1]。对双髋需置换者行分期手术疗程长,2个关节不能同时康复,二次麻醉和二次围手术期用药及住院时间的延长均使住院治疗费明显增加。双侧全髋同时置换Ritter等[2]及Salvati等[3]已有报道。
双侧全髋关节置换创伤大,为防术中、术后可能出现心跳、呼吸骤停或节律紊乱,下肢静脉和心肺血管栓塞等情况,应对患者心血管系统、肢体血管状况作认真的检查,还需了解患者是否有感染灶、扁桃体炎、呼吸道感染、前列腺炎等,对正在服用影响凝血机制和全身代谢药物(如阿司匹林、类固醇类等)的患者术前必须停药,对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或慢性乙醇中毒者,术前必须作相应的治疗。对患者能否承受双侧全髋手术创伤和麻醉的双重打击,术前应有明确的结论。一侧手术结束时如有异常情况,应果断终止手术进程,不能冒险,改为分期进行为好。
一般认为,双髋关节病变患者相对于单侧髋部病变患者发病及就诊时年龄轻。本组年龄最小29岁。要根据患者的一般状况、年龄、骨骼形态与质量以及经济状况选择假体,同时按照Singh指数分度标准,确定是否有骨质疏松,Singh指数Ⅳ以下为骨质疏松症,一般来讲,骨质疏松患者应尽量采用骨水泥型假体,但考虑多数患者较年轻,且骨水泥固定技术技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标准, 厂家提供现代骨水泥技术器械不完善,势必影响骨水泥假体的使用寿命,会为将来可能的翻修手术带来麻烦,因此本组均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根据髓腔张开指数(指距小转子上方20mm处,髓腔宽度与股骨髓腔宽度之比)将股骨髓腔分为普通型、烟囱型及倒置香槟型[4],有学者以为对髓腔呈烟囱型患者,最好采用骨水泥型假体。
预防感染及血栓:同时置换手术操作刺激增大,尤其是高速电锯截骨产生大量组织热损伤,组织碎屑、化学单体和脂肪滴一旦进入体循环中,可加重机体创伤应激反应,术中应反复彻底冲洗术野,减少上述刺激物进入体循环和残留在创口中。术中要采取严格的无菌技术,因手术时间相对较长,要减少术中器械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器械使用后立即清洁归位,行第2个髋关节置换时,术者应换手套及手术衣,减少手术参观人员和手术室人员流动等。抗生素使用原则应短期足量,术中要追加1次,加强切口局部换药,控制感染的发生,术前、术后12小时各皮下注射速避凝或华法令1次,以后每天1次,连用7~10天。
人工关节置换的最终目的是恢复患者的功能,早期有效的功能锻炼能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瘢痕粘连,利于肢体功能尽快恢复。因此,功能锻炼是整个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术后双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穿“丁”字防旋鞋,麻醉苏醒后即鼓励并帮助患者进行股四头肌收缩练习及踝关节背伸运动,并同时应用足底静脉泵,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以减少DVT的发生。拔除引流管后开始进行双下肢CPM功能锻炼,卧床期间要定时翻身,一般侧卧30°~40°,两侧交替进行,防止压疮的发生,3天后练习使用步行器髋关节部分负重行走,以后逐渐改为扶双拐行走,其运动量应循序渐进,待双下肢感到有力,行走稳当后可增加运动量,术后尽量避免盘腿,过度外旋、内收等动作,半年内睡觉时仍应保持双髋外展位。
参考文献
1 周勇刚,王岩,王继芳,等.同期双侧全髋置换术的临床报告.医学杂志,2004,29(13):1084.
2 Ritter Ma,Randolph JC.Bilateral total hip arrthroplasty:a simul taneous procedure.Acta Orthop Scand,1976,47:203.
关节置换术范文2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 R68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1(a)-134-03
Perioperative care of patients underwent hip joint replacement surgery
LUO Jiyue
Gaotanyan Southwest Hospital of Shapingba District, Chongqing 40003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perioperative nursing experience of hip joint replacement surgery (HJRS), in order to improve skills of nursing personnel. Methods: Perioperative care measure of 57 cases of patients underwent HJRS in our hospital were analyzed. Preoperative care (preoperative health assessment, psychological care, preoperative adaptability exercise and routine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and post-operative care (disease observation, basic care,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uidance, guidance of precautions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and functional exercise) were included in perioperative care measures.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safe during perioperative period without serious complications, and all patients were discharged hospital after recovery. Conclusion: Correct rehabilitation care is the important link of the success in HJRS. Overall perioperative care of HJR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complications and patient suffering which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HJRS success and improvement of patients life quality.
[Key words] Hip joint replacement surgery; Perioperative period; Nursing
髋关节置换术或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用人造髋关节置换所有或部分髋关节以重建关节运动功能的一种修复手术[1]。目前髋关节置换术最常用于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此外还可用于治疗髋关节骨关节炎或关节炎、髋关节疼痛、髋关节修复术后关节不稳、部分髋部骨折以及髋关节肿瘤等。有研究显示,人工髋关节置换是老年股骨颈骨折等髋关节疾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经过置换的髋关节功能可通过后期的功能锻炼得到较大程度的恢复。不仅如此,髋关节置换术还可适当调整双下肢长度,对一些特殊类型的下肢疾病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2]。适当的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护理,包括术前充分准备、全面评估术前情况、积极控制术前并发症、术后积极观察护理等可使原有疾病在围术期得到较好控制,从而保证手术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本研究对2008年9月~2010年8月我院收治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7例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9月~2010年8月我院共收治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7例,男37例,女20例;年龄55~79岁,平均64岁;行半髋置换术41例,全髋置换术16例,均为单侧。
1.2 方法
1.2.1 术前护理
1.2.1.1 术前健康评估及处理
患者术前的全身健康状况对手术是否成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因此,对所有将要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应术前进行系统的健康评估。术前1 d,巡回护士到病房查看病历,询问主管医生及护士,了解患者状况及医师的术中要求;到病房查看患者,向患者说明探访目的,介绍手术环境,入手术室的注意事项,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患者有时不知道自己合并有其他疾病,因此,除了专科检查外,术前还应对患者的全身各系统状况进行仔细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合并的其他系统疾病。术前评估及处理原则尽可能使患者机体各重要器官功能保持正常,提高手术耐受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1.2.1.2 术前心理准备
一般情况下,患者入院后对即将施行的手术以及手术预期目标不太了解,对手术既盼望又惧怕。护理人员应关心、安慰患者,在患者入住病房后热情接待,尽可能明确地向其说明病房的环境、制度、责任医师及护士等情况,让患者尽早熟悉环境,消除恐惧心理。此外,术前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解本科室此类手术成功的先例,适当告知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计划,取得患者信赖,使其树立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还可以通过家属等亲朋好友共同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也可通过病友间的相互沟通,让手术成功的患者现身说法,以增强患者手术成功的信心。
1.2.1.3 术前适应性锻炼
1.2.1.3.1 牵引护理 术前行股骨牵引可以改善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松弛肌肉,利于术中操作和术后髋关节稳定。对于牵引者必须做好牵引护理,保持有效牵引位置,注意皮肤护理,预防压疮。
1.2.1.3.2 指导 为防术后假体脱位,患者术后需要保持正确的。该信息应由护理人员在术前充分告知患者,让患者明白术后需保持平卧或半卧位,避免侧卧,手术的髋关节屈曲
1.2.1.3.3 床上排便训练 由于术后前3 d患者活动不便,可能需要在床上进行大小便,因此,术前对患者进行此方面的训练是有必要的。特别是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多为老年,肠道运动能力和恢复能力均较差,更应及早指导患者术前在床上进行大小便训练,并且为避免术后患肢内旋、内收和臀部过度抬高,应在患者身下合适的位置放置便盆。
1.2.1.3.4 功能锻炼指导 术前功能锻炼指导对患者术后的恢复有明显帮助,其主要目的是让患者了解锻炼的内容,核心是提高患肢肌力,特别是对于因骨折而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前更应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由于我院收治的髋关节置换多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故术前不宜进行过量的锻炼。我院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术前功能锻炼包括股四头肌收缩训练和直腿抬高训练。股四头肌收缩训练:患者平躺,逐渐提高腿部肌肉的紧张性,到双腿肌张力最大时保持10 s,然后放松15 s,随后继续发力,每次训练循环20~30轮,每天训练2~3次。直腿抬高训练:患者平躺,膝关节伸直,踝关节背屈,将足跟抬离床面15~20 cm,停顿10 s,放松10 s,每次训练循环20~30轮,每天训练2~3次。
1.2.1.4 术前准备
根据医嘱完善术前检查,备齐报告,备血,手术部位备皮;遵医嘱行药敏试验,并于术前及术中给予有效抗生素各1次;术前禁食12 h,禁饮4 h,术日晨留置尿管。
1.2.2 术后护理
1.2.2.1 术后常规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注意伤口渗血,保持尿管通畅并嘱其多喝水,预防坠积性肺炎,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和咳嗽动作,保持全身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
1.2.2.2 患肢护理
①嘱患者采取术前指导的肢置,术肢取中立位,外展15°~30°,用皮带牵引制动,有条件者可着防旋鞋。②术后48 h是最易出现血流不畅致肢体坏死的时间,此时护理人员应定期密切观察术肢的末梢血运情况,一旦发现术肢皮肤出现发绀、皮肤温度下降以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的情况均应及时汇报并处理。③术区引流管的放置可帮助医护人员了解置换的关节区域术后恢复情况,护理人员应在术后定期观察并记录引流量及引流液的性状。正常术后引流量为50~250 ml/d,引流液为淡红色,若引流量超过300 ml/d或引流液呈鲜红色则提示术区有较大渗血或渗液,应及时明确病因并予以处理。若置换术后24 h内引流量小于50 ml可考虑将引流管拔除。④术后2~3 d对术区进行X线检查,了解人工关节的位置等情况。
1.2.2.3 术后康复指导
术后早期锻炼的目的在于改善术肢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术肢肌肉的力量,预防肌腱及关节囊粘连和挛缩,尽早恢复关节和肢体的功能。有报道显示,在保证生命体征平稳的前提下,于术后第1天开始康复训练的恢复效果优于10天后开始锻炼的效果[3]。因此,护理人员要使患者明白加强康复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并指导患者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锻炼。康复训练方法主要体现在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负重与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4个方面,且每个环节开始训练的时间各不相同,其中,肌力训练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最重要的部分[4]。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的指导内容包括:指导患者在床上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术后2~3 d可练习未固定关节的活动;术后1周可坐起,并逐渐增加屈伸活动范围,并可做外展和外旋动作;术后2周后可坐床边练习膝关节屈伸活动;术后4~6周后可持双拐下床做不负重活动。股四头肌收缩的练习方法:嘱患者伸直膝关节,做直腿抬高练习,当患者做出动作时,下肢虽未抬起,但大腿肌肉已收缩。
1.2.3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髋关节置换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有感染、髋关节脱位、深静脉栓塞等。多数术后并发症可以通过术后适当的护理得到预防。
1.2.3.1 预防感染的护理
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和髋关节感染,发生率为3%~8%,部分人群可达10%[5]。局部感染是造成髋关节置换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护理人员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伤口有无红、肿、热、痛等局部感染症状并即时监测患者体温,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换药时注意无菌操作,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防切口感染。由于患者术后卧床久、活动少,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对上呼吸道分泌物较黏稠者,使用雾化吸入药物降低其分泌物黏稠度,并口服祛痰药,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鼓励患者早期坐起及下床活动,有益于控制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病情变化及预防肺炎的发生。术后足量二联使用抗生素5~7 d,加强患者营养和功能锻炼,增强患者体质。
1.2.3.2 预防假体脱位的护理
假体脱位是全髋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反复脱位可使患者丧失生活能力。假体翻修被认为是治疗全髋置换术后假体反复脱位的标准方法。为了预防假体脱位,术后护理人员应嘱患者保持术肢中立位,尽量避免过久的侧卧,如需翻身时则只可选择向健侧卧位,上身翻动的同时应安排人员配合托住术肢,切忌仅牵拉术肢一处而抬高术肢,术肢运动时也需尽量保持屈髋和屈膝位,可在患者两膝间垫一软枕以防止术肢内旋。
1.2.3.3 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张瑞芳等[6]报道,术后1~4 d最易发生深静脉血栓。护理人员应在此期间注意观察患者术肢是否出现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或肌肉深压痛等征象,并对术肢肌肉给予适当的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2 结果
本研究57患者全部安全度过围术期,手术成功,住院13~29 d,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全部康复出院。
3 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的髋关节尽早且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围术期护理是影响手术疗效的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人数逐渐增多,但髋关节置换术后易产生并发症,从而影响手术的成功率,预防性的护理可避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
[参考文献]
[1] 罗宇文,蒋卫平.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16(7):1061-1064.
[2] 王裕民,张铁良,于建华.全髋关节置换术及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随访结果比较[J].中华骨科杂志,2002,10(4):204-206.
[3] 方汉萍,杜杏利,郭风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不同时间开始康复训练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16-19.
[4] 赵秀芝.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1):108-109.
[5] 卢世璧,王继芳(主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9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76-418.
关节置换术范文3
【关键词】 老年患者;关节置换术;护理
外伤引起股骨颈骨折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人,若年龄在60~80岁之间,大多采取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病人活动受限,且老龄病人常因前列腺增生症或其它原因所致的不能完成排空膀胱,导致膀胱尿液残留,常规需要留置尿管,因此,做好留置尿管后护理对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尤为重要。我科自2006年2月至2007年8月共收治老年关节置换术病人84人,术后留置尿管66人,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84例,年龄60~70岁24例,71~80岁46例,80岁以上14例。其中男36例,女48例,平均年龄76.4岁,留置尿管多为3~7 d,最长15 d,出现尿液浑浊4例,有3例女病人在拔出尿管后,不能自行小便,给予再次插管。
2 护理
2.1 插入导尿管前的护理准备
术前全面了解病人病史,重点关注男性病人有无前列腺增生,排尿淋漓不尽;女病人有无小便次数增多、失禁或排尿量少的病史,有无尿道损伤史等。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关节置换病人术前心理压力较大,既担心手术能否成功,又担心术后小便困难及小便时活动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护士应讲清导尿术的目的、方法、意义及导尿时应如何配合;告知留置尿管后可减轻术后因小便时活动、用力所引起切口疼痛,以及留置尿管后应注意的问题。会常规备皮,清洗干净。
2.2 插入导尿管
首先,选择适当的尿管型号。根据年龄、体形选择粗细适宜的尿管,初次导尿者,不宜选择过粗的硅胶尿管,一般成年男性选用12~14号、女性16号尿管。尿道口松弛者可以选用18号尿管,前列腺增生的病人应选择弯头导尿管,因为尿管管端尖硬便于顺利插入[1]。目前采用的气囊导尿管刺激小,易于固定,不易脱出,但应注意气囊内注入的生理盐水不宜过多或过少,一般为10~20 mL。
其次,置管方法要适当。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时动作轻柔,切忌用力过快过猛。前列腺增生的病人选择合适的弯头气囊尿管,一般即可插入;导尿困难者可向尿道注入无菌石蜡油,5~10 mL,使尿道口充分后插入尿管,能提高导尿的成功率[2];高龄女病人,尿道口陷入阴道前壁之中,显露不明显,这类病人导尿时,应消毒会阴后戴好无菌手套,左手食指中指并拢,伸于阴道前壁拉紧外翻,同时左手拇指压在前庭上方,协助前壁外翻,即可找到尿道口,然后翻转阴道前壁所致尿道弧度缓慢插管。
2.3 留置尿管的护理
病人关节置换术后,尿管应妥善固定,翻身时或更换床单时应松解固定关针,避免牵拉,防止引流袋接口与尿管末端脱落,并做好以下护理工作:①鼓励病人多饮水,多排尿,每天尿量在2 000~2 500 mL,使每小时尿量最小50 mL,形成生理性膀胱冲洗[3]。②保持尿道口清洁。女病人用碘伏棉球擦拭外阴及尿道口,每日两次,大便后要重新用碘伏棉球擦拭外阴及尿道口;男病人用碘伏棉球擦拭尿道口,及包皮,每日两次。③根据病情及病人活动能力,决定尿管的留置时间,尽量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集尿袋每日更换,更换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并仔细观察引流尿液的颜色及性质。④对尿液浑浊的病人,根据医嘱进行膀胱冲洗,每日2次,速度不宜过快,以免损伤膀胱粘膜,严格无菌技术操作。⑤拔管前应先夹闭尿管,当膀胱充盈,膀胱内压逐渐升高,病人排尿欲望强时拔出尿管,拔管时机选择在排尿欲望最强的时刻,有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和有效排尿反射的建立,能有效地缩短患者拔管后首次排尿时间[4]。对少数病人拔管后出现尿潴留,在诱导排尿无效的情况下,需重新插管,再次拔管前要训练膀胱功能,夹闭尿管待病人有尿意时,反复训练后再拔管。
参考文献
[1] 邓春燕. 留置尿管护理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 2004, 18(2): 210-211.
[2] 王素嫩. 气囊尿管导尿及留置尿管的护理[J]. 海南医学,2004,15(3): 87.
关节置换术范文4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康复训练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指的是用人工股骨头和髋臼假体替代已经被破坏的髋关节的手术方式,它可以改善患者关节功能,使患者生活质量有所提高,目前临床应用广泛[1]。通过对48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6例,其中男52例,女44例,年龄57~86岁,平均67.2岁;股骨颈骨折40例,股骨头无菌坏死30例,髋臼发育不良2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两组患者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给予两组患者相同的术前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及一般护理等)和术中护理(包括环境护理、心理护理、输液护理以及器械护士配合护理等)[2]。术后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系统康复训练,对两组患者于术后3个月和6个月进行Harris全髋关节评分以及并发症统计。
1.2.1 对照组:术后患者送入病房时未完全清醒,但生命体征平稳。给予患者平卧位,患肢中立位外展30o,两腿中间夹梯形垫或软枕。严禁髋关节内收或外展,避免屈髋过度造成脱位。使患者头偏向一侧,给予鼻导管吸氧,吸痰器配合使用。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引流管通畅及伤口渗血和出血情况,保持床铺干燥、清洁。深静脉栓塞和脱位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常见并发症。应遵照医嘱给予患者足够的液体,降低血液黏度,防止血液浓缩。注意观察双下肢是否等长,皮肤是否发红,有无循环障碍征象;触摸皮温是否正常、手术部位有无异物突出感或条索感;询问患者有无疼痛肿胀。嘱患者严格摆放。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系统的术后康复指导。术后3 d开始给予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屈伸训练,以不引起明显疼痛的运动为宜,可逐渐增大活动范围;术后7 d允许半卧位坐起,可完全屈曲膝关节,允许<90o的髋关节屈曲;术后5周可以进行CPM功能锻炼,做屈臂、伸膝联系,每天俯卧2~3次,15~30 min/次。出院时嘱患者坚持正确的锻炼方式,增加活动量要循序渐进,避免过激。
1.3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arris全髋关节评分: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Harris全髋关节评分(,分)
组别例数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观察组4867.1±10.286.9±11.794.4±13.2对照组4863.8±9.872.1±12.377.5±13.5
由表1可以看出,术后两组髋关节功能均逐渐恢复,但观察组恢复更好,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例(%)]
组别例数低血压感染术后脱位术后下肢静脉血栓观察组483(6.25)0(0)0(0)0(0)对照组485(10.42)2(4.17)4(8.33)3(6.25)
由表2可以看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向老龄化社会的步入,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受伤的几率在不断增加。髋关节置换术可以有效地缓解髋关节损伤所致的疼痛以及功能障碍,提高患肢功能,改善患者生存治疗。随着手术成功率的提高,接受手术的人数越来越多,科学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深静脉血栓是最常见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并发症,发生率达40%~70%[3]。严重者可导致肺栓塞,发生突然死亡[4]。术后长期卧床、血液黏稠而流动缓慢以及血管硬化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早期活动可以预防血栓形成。另外,髋关节位于身体中部,周围的诸多肌肉对髋关节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应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在无痛前提下以关节活动和肌肉训练为重点,以增强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性为目标的循序渐进的康复方案。这样,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成为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整个治疗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这不仅体现了护理的重要性,更能够帮助患者逐步恢复生活能力。只有合理的康复训练,才能保证关节良好功能的重建。
护理工作需要独立的护理模式,做好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心理及生理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和适当进行功能训练,对手术的成功有着重要作用。
4 参考文献
[1] 张 杰,王安杏.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8):703.
[2] 王 影,李 美,邢雪慧.成人先髋全髋置换术1例术中与围手术期联合护理[J].医学信息,2010,23(8):303.
关节置换术范文5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行人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1例34膝、男8例13膝、女13例21膝、年龄56~75岁,平均(65.2±3)岁。所有患膝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疼痛,屈曲挛缩畸形、平地行走、上下楼梯及下蹲功能障碍,无糖尿病、心肺的严重内科疾病。体重不超过80kg,术后伤口I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手术均选用同一 厂家、同种材料假体。
1.2 方法
1.2.1 术前康复训练。膝关节疾病的患者由于疼痛,病程长,腿部活动少,多伴有股四头肌萎缩及不同程度的膝关节畸形。活动受限,术前进行功能锻炼,可促进股四头肌和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为术后的功能锻炼做好准备。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患者取仰卧位,膝关节静止不动,踝关节保持功能位,患者左手置膝关节屈面,右手置膝关节伸面,轻轻按住膝关节,嘱患者要用力收缩股四头肌,使其持续5s后放松1次,锻炼200次/d,分四、五次完成;②直腿抬高练习。患者可仰卧、俯卧、侧卧,健侧膝关节屈曲,避免对腰椎产生压力,患侧膝关节伸直,踝关节功能位,抬腿高度离床10 cm左右,保持姿势10 min(时间太短起不到肌肉收缩效果,太长会使腿部酸胀)。在练习此动作时避免患肢髋关节外展,否则会加重患肢疼痛;③沙袋练习。根据病情在患者踝部加上沙袋、枕头等重物进行直腿抬高练习,以增加股四头肌的肌力。物重2~4 kg、3次/d每次10 min;④膝关节主动屈伸功能锻炼。患者患肢小腿下垂至床边,膝后垫一枕头,练习屈伸活动,或直立位,手扶床头床尾,由直立位逐渐练习半蹲位每20次为一组,每天三组,直至最大限度下蹲。
1.2.2 术后康复 ①术后第一周,TKR术后第一天开始使用气压式四肢血液循环促进装置(足底静脉泵)进行治疗2次/d、20 min/次,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以取得良好的疗效,术后当天垫高患肢20~30度,并保持膝关节于伸直位,麻醉消失后即开始做患侧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环绕运动。每天重复训练2~3次,每次15~20 min,以减轻足部水肿,锻炼强度以患者不感到疼痛及疲劳为宜。术后24~48 h在腰麻置管内注药(止痛)拔管后切口负压引流管拔除前应用持续被动运动即CPM器给予患肢在无痛状态下的被动运动。以增加关节的活动度,CPM角度从0~40度开始,1个来回/min,持续锻炼1 h,2次/d,以后逐日增加5~10度术后2周内屈膝超过90度[2]。否则待后期瘢痕形成后,进行功能锻炼效果不佳。注意使用CPM时应夹闭引流管,以防负压作用而使引流管内血液回流造成污染,同时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关节主动活动,如坐位、腿伸直,足下放一圆枕将足抬高,膝下悬空,下压膝关节;坐床边、小腿下垂缓慢伸膝关节,踝关节背屈等练习。术后2~7 d进行患肢股四头肌舒缩功能锻炼,患者平躺,下肢伸直,患者做股四头肌静力性收缩。每次保持10s,每天练习次数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而定。同时要进行直腿抬高训练,可根据患者体力尽可能增加主动抬起高度,具体方法为:患者半卧式坐位,足尖朝上绷紧腿部肌肉,微慢直腿抬高,高度为足跟距床面20 cm为宜,如果抬不到20 cm要保持悬空,保持10 s左右,然后放下,三、五次为一组,每天三、四组,如果不能主动做直腿抬高运动,可在床上方固定一滑轮,用吊带缚住患侧踝关节,另一端由患者控制、手拉吊带协助完成直腿抬高动作,要求患者尽量抬高患肢并逐渐减少手的帮助,向主动完成这一运动过度;②术后2周重点加强关节主动运动,增加活动度,进行主动 初步步态训练。继续进行第一周的活动项目。CPM活动度达到90度或者90度以上。进一步加强直腿抬高运动及膝关节主动屈伸锻炼,增加下床活动时间,术后7~10 d使用助步器练习站立和行走,进行步态训练和下蹲练习;③术后第3周,恢复患肢负重能力,加强行走步态训练,训练患者平衡能力,进一步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借助扶手进行下蹲练习,可进行室外近距离行走或在跑步器上进行行走训练。患者应目视前方抬头挺胸,腰部肌肉放松,臀部不能翘起。可在固定自行车上进行瞪车运动,坐垫由最高开始逐渐降低。做上下楼梯锻炼,早期主要靠拐杖上下,健腿支撑,患肢从不负重到部分负重,要求健腿先上,患腿先下。待患者适应后再脱离拐杖,体力弱者可借助扶手,起初上下楼梯级数不宜太多,一般连续10~20级,然后10/d增加,到能上50~60级保持,每天坚持2~4次,此期内患者应尽量进行穿裤、袜等日常生活锻炼,开始进行轻度家务劳动;④术后4周~3个月,重点为加强提高第三周的效果,增加患肢活动范围和负重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可在轻度倾斜坡上面独立行走;斜坡为5度为宜,做缓慢上坡下坡练习,一般步频保持在10~12步/min,要求健腿先上、患腿先下,一次练习10-15 min为宜,每天两、三次。独立完成穿鞋、袜、裤等日常生活活动。
加强屈膝功能训练。也要注意伸膝的功能训练,如坐位压腿,防止伸直滞缺,可进行散步、买菜、做饭等轻度家务劳动。
2 结果
出院时膝关节功能按LYSHOLM膝关节表计分法0~5[3]伸为1~5度,屈曲为90~120度,屈膝时内旋约10度,外旋20度的29膝,伸膝为5~10度,屈曲85~90度4膝,屈膝时内旋约5度,外旋15度1膝。术后3个月后防访功能评定[4]:优:膝关节能主动伸直、过伸、屈曲131~140度11膝。良:能主动伸直膝关节,屈曲121~130度19膝,一般:主动伸膝较正常差,被动伸膝接近正常、屈曲91~120度3膝。差:膝关节活动范围
3 讨论
随着TKR的广泛应用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康复护理显得日益重要,康复不仅与疾病本身和手术操作技术有关,还与康复护理的配合程度密切相关。由于TKR的患者有长期的关节疼痛,畸形及功能障碍,,关节周围软组织 挛缩及关节僵硬,因此医务人员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患者及不同训练时期做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预后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术后康复训练,应尽早进行(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主张术后康复应尽早进行,术后的康复越早越有利于尽快增强患者恢复的信心,减少卧床所致的各种并发症。促进关节功能早日康复[5]。运动时间原则上术后当天就开始进行功能锻炼,本组患者均在术后当天即进行康复训练,第二天即开始借助CPM进行持续被动功能锻炼,股四头肌舒缩练习及直腿抬高训练。并且运动量和幅度在根据患者的情况逐渐增加。患膝长时间病废,活动减少,股四头肌及月国绳肌肌力均有不同程度减退;因此手术前后均必须进行肌力增强训练,通过肌力增强训练加强膝周围屈伸肌的肌力,并促进全身体力及状态恢复,术后两周内ROM的锻炼尤为重要,通过ROM锻炼,可牵拉挛缩软组织避免粘连,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和栓塞。
康复训练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软组织的修复也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因此,术后的康复强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以免影响组织修复,甚至造成损伤。作者体会到:适度的康复强度观察指标以膝关节出现的肿痛次日晨起能够消失为宜,若肿痛未完全消失说明头一天的康复强度过大,此时应维持原有康复强度甚至有所减少,并辅以减轻关节肿痛的物理疗法。
参 考 文 献
[1] 董纪元,王继芳,卢世壁,等.全膝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膝关节疾病的临床分析.中国临床康复,2005,5(10):1437.
[2] 张晶,梁瑛琳.膝关节人工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6,16(1):30-31.
[3] 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科学出版社,1998:345.
关节置换术范文6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
对24例患者实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42~72岁,平均61岁。其中股骨颈骨折19例,股骨头坏死3例,陈旧性髋臼骨折并股骨头脱位2例。
1.2 手术材料
手术材料采用贝郎公司全假关节16例,国产关节8例。
1.3 手术方法
①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侧卧位。采用Osborne切口(髋关节后外侧切口),从髂后上棘下外5 cm处起,向外下顺臀大肌纤维方向到大转子后外角,然后向远端延伸5 cm为止。②沿纤维方向钝性分开臀大肌,并切开髂胫束5~7 cm,显露并用髋臼拉钩将臀中肌向前牵开,术中臀中肌止点不切断,同时显露梨状肌肌腱,在大粗隆浅表切开大粗隆滑囊,并用一大块湿纱布将滑囊、坐骨神经向后推。③患肢屈膝90°并逐渐内旋,同时靠近肌腱止点依次切断梨状肌、上下孑子肌、闭孔内肌、股方肌,显露小粗隆,切除粗隆部的关节囊及肌止点。④髋关节后脱位,于小粗隆上方15~20 cm处截断股骨颈,彻底暴露髋臼,切去周边臼唇,找出骨性标志。以最后臼杯安放位置的轴线为方向扩磨髓臼,方向为外展45°、前倾15~20°。除去所有残留软骨及软组织,直到有软骨下骨均匀的渗血面为止。1例髋臼骨折患者用截除的股骨头修复髋臼并用拉力螺钉固定。用与髋臼锉同型号的髋臼杯置入髋臼,11、12、1点钟方向各上1枚螺钉,或用骨水泥固定。安装合适的股骨端假体,复位,测试髋关节稳定性及活动度。假关节的稳定性要求是屈曲大于90°,完全伸直,外旋40°,内旋45°,假关节不脱位。⑤置负压引流,逐层缝合。
1.4 结果
随访1~4年,无感染及松动病例,根据Chamley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疗效标准全部达4~6级。
2 讨论
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是骨科治疗的两个难点。对股骨颈骨折而言,有三翼钉内固定、多枚克氏针、加压螺纹钉及DHS固定,但存在的问题是骨不连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且患者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股骨头坏死的原因临床以使用激素为首位,其次为长期饮酒、职业病、髋臼发育不良等。目前多认为系关节囊、髓腔内压增高,继而阻断血运所致。因此,常见手术方案为滑膜切除减压,钻孔减压,肌骨瓣移植术,多数患者经上述治疗,可获得部分或全部恢复,但仍有部分患者病情加重,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全髋关节置换术分为骨水泥型、生物型、混合型,我们主要依据骨质的质量选择类型。对骨质疏松较严重、年龄较大的病例,考虑使用骨水泥型,否则使用混合型或生物型。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髋臼假体使用生物型,股骨端假体使用骨水泥型,对较年轻或骨质质量较好者采用生物型。本组24例患者中,6例采用混合型,18例采用生物型。
手术采用Osborne切口,不切断臀中肌,以保持术后患肢外展肌力。须特别注意的是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的掌握,笔者认为髋臼帽的周边缘与置入骨臼的边缘完全平行,才是髋臼帽最合适的解剖位置。对股骨距的保留,目前有许多学者倾向于15~20 cm,以利于术后防止股骨假体塌陷,亦有利于翻修手术。对颈长度的选择,以复位后向下牵拉患肢,有2 mm间隙即可。
全髋关节置换术亦存在一系列并发症,近期如脱位、感染、深静脉血栓,中远期最主要的是人工假体松动、塌陷,再次导致患髋疼痛、不适,严重者须行翻修术。本组病例随访1~4年,目前尚未发现假体松动塌陷,但仍需继续观察,并嘱患者爱护患髋,以防止因过度或不当使用导致患髋假体松动。转贴于 【关键词】 全髋关节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
对24例患者实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42~72岁,平均61岁。其中股骨颈骨折19例,股骨头坏死3例,陈旧性髋臼骨折并股骨头脱位2例。
1.2 手术材料
手术材料采用贝郎公司全假关节16例,国产关节8例。
1.3 手术方法
①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侧卧位。采用Osborne切口(髋关节后外侧切口),从髂后上棘下外5 cm处起,向外下顺臀大肌纤维方向到大转子后外角,然后向远端延伸5 cm为止。②沿纤维方向钝性分开臀大肌,并切开髂胫束5~7 cm,显露并用髋臼拉钩将臀中肌向前牵开,术中臀中肌止点不切断,同时显露梨状肌肌腱,在大粗隆浅表切开大粗隆滑囊,并用一大块湿纱布将滑囊、坐骨神经向后推。③患肢屈膝90°并逐渐内旋,同时靠近肌腱止点依次切断梨状肌、上下孑子肌、闭孔内肌、股方肌,显露小粗隆,切除粗隆部的关节囊及肌止点。④髋关节后脱位,于小粗隆上方15~20 cm处截断股骨颈,彻底暴露髋臼,切去周边臼唇,找出骨性标志。以最后臼杯安放位置的轴线为方向扩磨髓臼,方向为外展45°、前倾15~20°。除去所有残留软骨及软组织,直到有软骨下骨均匀的渗血面为止。1例髋臼骨折患者用截除的股骨头修复髋臼并用拉力螺钉固定。用与髋臼锉同型号的髋臼杯置入髋臼,11、12、1点钟方向各上1枚螺钉,或用骨水泥固定。安装合适的股骨端假体,复位,测试髋关节稳定性及活动度。假关节的稳定性要求是屈曲大于90°,完全伸直,外旋40°,内旋45°,假关节不脱位。⑤置负压引流,逐层缝合。
1.4 结果
随访1~4年,无感染及松动病例,根据Chamley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疗效标准全部达4~6级。
2 讨论
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是骨科治疗的两个难点。对股骨颈骨折而言,有三翼钉内固定、多枚克氏针、加压螺纹钉及DHS固定,但存在的问题是骨不连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且患者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股骨头坏死的原因临床以使用激素为首位,其次为长期饮酒、职业病、髋臼发育不良等。目前多认为系关节囊、髓腔内压增高,继而阻断血运所致。因此,常见手术方案为滑膜切除减压,钻孔减压,肌骨瓣移植术,多数患者经上述治疗,可获得部分或全部恢复,但仍有部分患者病情加重,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全髋关节置换术分为骨水泥型、生物型、混合型,我们主要依据骨质的质量选择类型。对骨质疏松较严重、年龄较大的病例,考虑使用骨水泥型,否则使用混合型或生物型。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髋臼假体使用生物型,股骨端假体使用骨水泥型,对较年轻或骨质质量较好者采用生物型。本组24例患者中,6例采用混合型,18例采用生物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