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情境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范文1

一、创设学习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课伊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地导入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出学习、竞赛、思考、优美等等各种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

如,开始教学《回自己的祖国去》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多媒体课件播放关于华罗庚认真讲课、专心工作的镜头。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画面的人物吗?(生答)

师:华罗庚是著名的数学家,他为祖国的科研事业贡献了他毕生的精力,他身上有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其中的一个。

(板书课题,齐读)

大家猜一猜,这个故事可能是讲什么的?

这样,通过课件再现华罗庚的形象,通过猜情节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师生共同进入学习情境。学生对学习新课有了浓厚的兴趣。

二、用语言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很多语文教师将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局限在课堂导入的范围之内,于是语文课出现了热热闹闹开场,匆匆忙忙结束的怪现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利用导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程学习,而且要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下面是教学《长城赞》的一段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万里长城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自由读全文后,全班交流读后的感受)

师:课文的哪些句子具体写了万里长城的雄伟,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从中体会万里长城的雄伟英姿。

(组织全班学生交流)

师:让我们欣赏万里长城的雄伟气魄吧!(课件呈现万里长城的多幅图片,激发学生的热爱之情)

师: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假如你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位蓝眼睛白皮肤的外国记者,一位双腿瘫痪的残疾人,登上了长城,你又会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这首诗中,哪些地方深深地激发了你对长城的崇敬之情,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画出有关句子。

(课件播放长城的视频,引导学生谈观后的内心感受)

师:同学们,面对这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通过老师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了学习情境,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在自主的、开放的学习情境的引导下,知道万里长城的特点,领略了万里长城的风光,也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接受了一次形象的思想教育,情有所感,理有所悟了。然而,细细想来总让人觉得缺了点什么,这样借助这些语言的品味运用积累,再辅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言语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熏陶。

三、创设活动化情境,引导学生学习

小学语文活动化教学是一种常用的情境教学方法。多样性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高效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生成语文能力,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复韵母i ei ui 时,我设计了“排队上车”“呼叫名字”“打电话”三个游戏。孩子们在欢乐的游戏中学会了这三个复韵母。读音节时,我又设计了“邮递员送信”“我叫××”“拼一拼,找一找”“拼一拼,做一做”的一组游戏,寓教学于游戏中,使孩子们掌握了三个复韵母的拼读方法,达到了教学的目标。我先出示一张音节卡片,让孩子们轻轻地拼读着f―ei―fei,拼出来后,他们马上一个个学起了小鸟飞的动作。随着我抽动卡片,孩子们一会儿拍手,一会儿抬土,时而吹气,时而开车,孩子们对这样的教学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积极地学习着。

一张张音节卡片,一个个实物形象,一次次演示动作,构成了一节愉快的拼音教学课。在这样的课上,孩子们对知识充满了兴趣;这时,由于他们对认知具有迫切性,思维活动最积极、最有效,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穷的,它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历史的进步,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要留心捕捉,创设情境,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向丰富多彩的世界,这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境界。

情境教学范文2

关键词:情境教学 情境创设 策略

当前,情境教学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加强情境教学已经成为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发展趋势。通过深入中学生物学课堂,笔者发现,教师们在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和操作中,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偏差,表现为:⑴创设的情境虽然是具体真实的,然而常常与理论知识难以紧密衔接,或者从具体的理论出发,难以回到恰当的、具体真实的、与学生实际贴近的情境中;⑵教学情境中矛盾的创设和激发,明显地显现出教师有意的、生硬的“设置”的痕迹,没有体现出学生自主地发现矛盾,从而效果不理想;⑶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可操作性不强,学生不能自己发现问题、产生问题,学生的参与仍停留在被动地回答问题上,不能有效地对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进行主动地分析、综合、探究和讨论;⑷所创设情境的质量不高,明显表现出所创设情境未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或过难或过易,学生对教学情境没有兴趣,使其所创设的情境未发挥相应的教学效益。通过多年的生物学教育教学实践和探索,笔者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情境创设的策略和方法。

一、直接情境策略

直接情境策略是生物学情境教学中较为常用的策略,指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学习内容直接相关,是一些与学生学习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实际问题和事实,这种情境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在应用这一策略时,教师紧密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实践或者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个人的生活体验。如,在学习“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时,课前要求学生回家向父母(或就近向农民)咨询农作物或蔬菜施肥的有关知识,课堂中教师以一些谚语如“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请同学们说说这句俗语的含义,并说出自己所知道的其它俗语,请一两个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有关施肥的知识,教师提问:“在农业生产中,为什么一次施肥过多,会引起‘烧苗’?”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学中通过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设疑,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高度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地、创造性地思考。例如,关于环节动物门蚯蚓的再生能力,教材是这样讲述的:“蚯蚓的再生能力很强,它的身体如果被损伤了一部分能重新长出失去的一部分。”如果教师完全按照教材来简单的重复,学生肯定似懂非懂,似知非知。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搜集资料,进行自主探究,验证自己的假设,主动获取知识。采用直接情境策略,能促使学生综合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神经联系,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系统,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存在的辩证途径。”14

二、 间接情境策略

通过这一策略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与学习内容无直接关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引导和点拨,使学习情境与学习内容联系起来。间接性情境策略主要用于理论性教学内容的学习,应用这一策略需要教师努力挖掘教材的内涵,找出知识点和情境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学习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时,我首先播放自制的动画CAI,画面显示三艘颜色、大小不同的小船在淡黄色的水中航行,最大的船是深黄色的(代表白细胞),次大的船是红色的(代表红细胞),最小的船是浅篮色的(代表血小板)。放到这儿,稍作停顿,因为这时的学生正处于心求通而不通,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急切地期盼教师给予解答。教师这时即时引导学生自学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让他们自主探究每艘船代表什么,河中的淡黄色的水代表什么(血浆),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即时点拨,绝大部分同学很好地弄懂了画面的意思。随后,教师再继续播放课件,让三艘船和水拟人化地自述各自的特点和功能。

实践证明,较好地应用间接情境,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激起学生的强烈的探求知识的欲望。

三、分解设置情境策略

分解设置策略是一种根据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去选定某个典型的事件和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学习的策略。在具体操作时,教师首先根据学习主题设计一个大的背景,接着将大的背景进行分解,使之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与学习内容相衔接。在教学中,把学习内容与之相结合,并逐步分解背景进行教学。比如,学习传染病的特点和流行的三个环节时,可以说明学生甲和乙是传染源,他们用过的物品如手帕、毛巾、书、笔以及空气、口痰等为传播途径,同学中有的体质较差、抵抗力较弱,则构成了易感人群。关于预防措施的教学,教师结合同学们的建议和措施进行分解,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应如何控制传染源?”、“采取哪些措施可以切断传播途径?”、“怎样保护易感人群?”等,组织学生自学教材,展开讨论。通过这样的层层分解,使学生将知识的整体与局部统一协调起来,学得更主动、更积极,通过教师讲解与学生自学、讨论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

四、 综合设置策略

综合设置策略与分解设置策略相反,在应用综合设置策略进行情境创设时,教师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或问题情境,然后将它们分析综合,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知识进行探索从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如,我在进行“营养物质”中关于“维生素”的知识的教学时,先后创设了四个不同的情境:“①张明同学一段时间来,每到傍晚就看不清东西,但吃了一段时间的胡萝卜后,慢慢的他晚上看得见了;②小勇每天早晨刷牙时,牙龈会出血,而且经常发现皮肤下面青一块紫一块的;③吃牛肉、黄豆、猪的肾脏及粗粮等可以治疗脚气病;④王斌经常吃钙片,但他还是得了佝偻病”。情境创设后教师引导同学们对这些现象进行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仅弄清了以上事实的原因,还弄懂了各种维生素的食物来源和主要功能,通过综合,进一步明白了维生素的特点和主要种类。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定向的学习,层层推进的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尝试对问题的各种解答。

五、活动设置策略

情境教学范文3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

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则需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因此,如果能够根据一节课的具体内容,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特点,并且恰当的使用一些随机资源,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不仅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还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可以说是事半功倍吧!那么什么样的情境才能真正为教学服务、什么样的情境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呢?就我个人的教学经验来说,我想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点:

一、亲近儿童,够趣

小学生对故事、童话,或自己熟悉的经历非常感兴趣,在教学中,若能把数学知识编入故事或融入学生熟知的场景之中,通常能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圆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在一片草地中央有一棵树,树上拴着一只羊,请你想一想半个月过去以后,草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数学知识吗?然后发给每个小组一个图钉,一条细绳,一支彩笔,分别替代木桩、绳子和羊,让孩子们在纸上尝试解决问题。羊吃草的情形,有的学生经历过,即使没有经历过,也是可以想象的,但这并不是直接的数学情境,要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这个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会通过图钉认识圆心;通过细绳认识半径;还会初步认识圆的面积――被羊吃掉的草的面积;认识圆的周长――被羊吃掉的草的一周的长度;还可以发现不用圆规做圆的方法。数学思维本身是美丽的,只要数学情境能让学生有亲近感,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就会很乐意地主动去学数学。

二、贴近生活,够真

数学情境应该来源于生活。为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二是要挖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例如: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我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引入的:KFC包装袋,一颗印有NBA字样的篮球,有CCTV标志的电视屏幕,扑克牌等,由此引出在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地方都会使用字母来表示一些东西。这样做不但简便易记,还给人一种美感。在我们的数学领域中,小小字母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前大家就曾经使用过它,请你想一想我们在什么地方使用过字母表示数呢?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本课的内容。这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引入的情境的例子。再如我听过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讲课教师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老师今天想和大家共同观看一段有趣的故事,请大家仔细观看画面,看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时多媒体播放“多美滋奶粉”的广告……广告中生动的画面,流畅的音乐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师将广告引入数学课堂真实而自然,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真切感受真实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本节课的情境既不做作,又不花哨,还能充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分数的意义。这也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情境的思想。

三、走近数学,够味

面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过于简单、幼稚的情境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强,我们就可以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引领学生去体验享受成功的快乐。例如:六年级《认识百分数》一课,有位教师尝试这样去做:走上讲台时端出两杯糖水,然后让学生判断哪一杯水更甜一些?学生顽皮地说:“让我喝一口就知道了。”于是她就请这位学生上来将两杯糖水各喝一口,学生尝后判断第一杯甜些。这时侯教师板书第一条信息:第一杯含糖66克,第二杯含糖81克。再问:“哪一杯甜些?”此时,一部分学生相信尝过糖水的学生的判断,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81克>66克,即第二杯水甜一些。一番辩论之后,他们一致认为还需要看看杯中的水各是多少?于是教师板书第二条信息:第一杯糖水200克,第二杯糖水300克。这时学生发现:第二杯糖多水也多;第一杯糖少水也相对少一些,应该算一算糖与糖水的比例才行。通过计算学生明白第一杯糖是糖水的33/100,第二杯则为27/100,所以第一杯甜一些。然后就很自然地引出了百分数的意义。泡糖水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事情,相对于教材上的图片,此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更加熟悉。这样的思考也是层层自然引发的,既呈递进关系,又简化了概念理解的枯燥性和难懂性,这样的情境才更有价值。

情境教学范文4

数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数学学科本身逻辑性较强,加之教学方式的不正确,许多学生会觉得数学课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情及教学目标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合理创设游戏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氛围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联系。数学学科的逻辑性较强,且较抽象,若教师采用程式化或模式化的方式进行教学,整个课堂则会变得枯燥无趣,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灵活选用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创设游戏情境则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比如,在学习“方差”这节内容时,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游戏情境:上课前,先选择两组男生,每组四人,且各组平均身高相等,但第一组身高几乎一致,第二组身高差异较大。在教学时,可将讲台充当临时舞台,让两组男生扮演某个明星组合演唱一首歌曲,然后让台下同学对两组的舞台效果进行评价。学生大多认为第一组较好。之后,教师再给出两组男生的身高数据,让学生计算其平均身高,并提问:“为什么两组男生的平均身高相同,但舞台效果却有较大差异?”逐步过渡到方差的定义、计算方法的学习中。通过游戏方式引入课题,活跃了课堂气氛,并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2.合理设置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数学是一门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实质是一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必须以相关的数学知识为切入点,且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应与学情相符。提出问题后,还要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教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长方形,并让其归纳长方形性质,学生继续总结,再通过动画课件向学生展示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继续归纳,但最终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不变。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且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

3.注重故事情境的创设,加深理解数学知识。初中学生的思维相对活跃,对许多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尤其是趣味性较浓的故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好奇心,在课堂中创设有效的故事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该节内容时,教师可创设如下故事情境:以前,一个古老王国中有一位很有才的大臣,他把自制的象棋献给国王,国王应允了他的一个要求。大臣问国王拿来一些米,并让国王在棋盘上有规律地放米粒,第一格1粒,第二格2粒,第三格3粒,第四格4粒,第五格5粒……以此类推,一直放到第64格。国王听后哈哈大笑道“你真是傻,就要了这么点米!”大臣则答道:“臣担心您国库中的米远远不够。”此时,教师可提问学生:“大家认为国王是否能满足大臣的要求?”并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其了解要有多少米才能满足大臣的要求。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学习并计算有理数的乘方。通过创设趣味故事情境进行课堂教学,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为课堂增添了人文教育色彩。

情境教学范文5

一、创设情境激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在常识性课文教学中,教师须努力创设与课文相关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培养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的情境,主动去学习。具体的形式有: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让儿童因好奇而学;揭示实物,在观察中引起思考,因探究而要学;描绘画面,呈现形象,产生美感,因爱美而要学……目的都是为了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

例如,有位教师在上《青蛙的眼睛》时,先拿出一幅画,飞快地将画在空中一掠而过,然后请学生说说画上的内容,学生当然说不上了,这时教师再用语言描绘情境:“刚才,因为画动得太快,同学们看不清。是的,人的眼睛和一般动物的眼睛,看动的东西不容易看清,看静的东西则很容易。但有一些动物的眼睛则非常特殊,它是看静的东西很迟钝,看动的东西则很敏锐,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动物吗?”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了青蛙图并板书课题,接着顺势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点科学知识,最后用先总后分的结构段式说一段话(课件显示):我学了《青蛙的眼睛》,懂得了不少的知识,( )。这样,教师在创设情境后,又通过读书、说话等训练,一下把课文的整体思路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鸟瞰了全文的结构与重点,为深入理解课文各部分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引入情境激思

情境教学的情境是整体的、连续的。情境须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来创设。连续恰当的情境创设后,一定要让全体学生在情境中充分活动,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了解常识,进行说写训练。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新型玻璃》时,待学生熟读课文后,教师并没有逐段讲解,而是让学生合作探究,自学课文,思考:“每一种新型玻璃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用途?”然后举行一次“新型玻璃展销会”,要求学生以推销员的身份自主选择一种新型玻璃进行介绍,最后要求学生以顾客的身份写一份新型玻璃意见书,让厂家改进产品。这项说写训练,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像一个高明的导演,把课室变成一个展示学生个性的舞台,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地展现自己的才华。类似的课文如《鲸》《太阳》《赵州桥》《航天飞机》《蝙蝠与雷达》等课文,教师都可采用这种改变人称复述课文的方法来突出教学重点,进行说写训练。

有时候,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运用“竞赛法”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例如,我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时,设置了一些判断题、选择题、抢答题、论辩题,让学生在充分的读、思、议、辩中理解重点内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另外,还有一些文章的重点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牵涉的事物也较多,学生一下子不太容易搞清楚,这时教师可充分运用包括电教媒体在内的一切直观教具、直观手段,让学生亲历认识过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训练,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地讲解科学知识,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凭借情境激疑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常识性课文的结课阶段,教师要充分运用已创设的情境,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这样可为学生展示更大的空间,使学生深感学海无涯,知识无限,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知识的兴趣和力量。

如教学《青蛙的眼睛》《蝙蝠和雷达》等介绍仿生学知识的文章后,可引导学生完成下面这几道永远也填不完的填空题,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1. 人们研究了( ),发明了( ),用它来( )。

情境教学范文6

关键词:教师 情境教学 实践

我在教学工作中尝试运用总结情境教学,下面,我将从美术教师运用教学情境这一角度,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精心创设悬念,点燃思维火花

一年级美术课本中有节课是《漂亮的瓶子》,我借鉴了曾经听过的一个新颖的教学设计,让孩子们摸完布袋里的白色瓶子后,讨论自己想象中瓶子的颜色的偏向,花纹的排列,并让他们欣赏了许多不同时代的瓶子,找出他们的特点,说说每个瓶子你最喜欢哪里,为什么。果然,孩子们画的作品优秀的令人意外。小学生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进而可以产生探索欲望,我在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层层深入地设置一系列问题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思考中,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进一步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体验与人合作,增进情感交流

我曾上过一节很失败的美术课,课题是《孔雀飞呀飞》。课前我认为这是一节非常有意思的课,我设计先学叠孔雀,再来说孔雀,然后画孔雀,最后跟孔雀一起跳舞。可是整整一节课,第一步叠孔雀都没完成,直到下课铃响,还有孩子冲我喊,老师我还不会叠。课后,我反思,问题出在没有合理有序地组织安排。下节课,我改变了方法,一上课就给另一个班学生设置了一个有趣的情境:老师要带大家去看孔雀了,但必须经过一关的考验才能看到孔雀,这一关就是自学叠一只小孔雀。我让孩子们分小组合作,给他们每组一只叠好的孔雀,让他们拆开自学,先学会的教其他同学,看哪个组最先都会叠。这回,班里全是紧张有序的小声讨论声,没过十分钟,全班都会了。下面的内容在愉快融洽的氛围中轻松结束了。我深切地感受到,合作学习情境的创设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上课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学生间的讨论多了,老师也能利用小组互动的机会了解学生的认知,并能以学生的角度来引导问题。合作学习情境的创设还增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学会了人际交往,培养了学生推己及人的精神。同学间共同争取团队最高的荣誉。无形之中,课堂上同学互助多了,班级气氛更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团结融洽了。

三、感受、探索、发现生活中的美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情境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也有一句名言:“自然总是美的”。自然界的景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换、美不胜收。大自然是幼儿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儿童开启了想象的大门,发现了美、创造了美。

四、用精彩的情境创设愉快教学

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稳定性较差,针对这一现象,我还经常运用实验、游戏、猜谜、小故事、童谣、表演和扮演角色等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学习,以延长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的效果,这些过程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实例,依此探究学习内容的情感;洞察学生的态度、价值观及对事物的看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技巧。在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使学生乐于学习。在这些情境中,既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愉悦,又展现了学生学习的成果,鼓舞学生的主动求知。面对不同的情境,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根据教材对内容进行期待,对教材的理解也会合情合理,而且从心理上也会得到满足,既重视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又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从最大程度上挖掘了学生大脑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情境中通过体验,逐步感悟,从而提高了认知水平,学生的人格也由此得到了升华,达到博取的效果。

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新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哲学上讲,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并不是孤立的。教学情境创设也是如此,在教学内容或一节课上,多种教学情境往往同时存在,如果我们能恰到好处地创造性地综合利用这些情境,就一定能让学生在合适的教学情境中愉快地学习,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赵跃庆.《美术教师课堂本位的成长发展》.中国美术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