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王维的送别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王维的送别诗范文1
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我们在课本中学到的大都是近体诗。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古体诗,感受一下它同律诗、绝句的不同。
送 别
唐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解】
1.饮君酒:劝君喝酒。
2.何所之:去哪里。
3.不得意:不得志。
4.归卧:隐居。
5.南山:即终南山。陲:边。
【诗意】
我下马为你置酒,问你去向何方。你说人生太不得意,打算归去隐居在终南山旁。你只管去吧,世间的事物不必再去留意,那里白云悠悠,一定会给你带来无限的快乐和欢愉。
【感受】
这是王维的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玩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归隐原因——不得志。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
离别常常是让人伤感的,但也有乐观的诗人写出了不一样的感觉。大家品味一下下面的诗句就知道了。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唐·李白《送友人》)
4.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唐·王维《山中送别》)
5.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唐·王维《送别》)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别董大》)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9.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唐·王之涣《送别》)
王维的送别诗范文2
那么送别诗中,究竟是诗人自己离开亲人、朋友,还是亲人、朋友离开自己呢?我们如何准确地分辨呢?
一、从诗题入手
有很多送别诗的诗题就直接告诉读者是谁离开,特别是诗题中出现“送……”“送……之……”等字样,我们往往能够一眼分辨出离别对象。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可见是诗人送杜少府到蜀川上任,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可见是诗人送杜十四到江南,李颀《送魏万之京》可见是诗人送魏万到京城,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可见是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送别。
二、从注释、作者入手
在诗题中有很多不出现“送”而是用“别”字,这时就很难分辨,究竟是谁别,是诗人自己离开,还是友人离开呢。这时候我们需要借助注释,诗人自身经历来辨析推断。
如南京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诗歌鉴赏题对《别舍弟宗一》的考查。命题者提供了注:①宗一: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②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
从注释①可知是宗一离开。然而如果没有注释①我们怎么分辨呢?那就可以从作者角度切入。柳宗元是考生熟悉的诗人,又称“柳柳州”,由此我们可推知柳宗元是被贬在柳州,舍弟宗一来看望,现在要离开到“荆门郢地”去,所以兄弟二人“双垂别泪越江边”。从而判定出离开的人物是舍弟宗一。
三、从具体词句入手
如苏北四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诗歌鉴赏题对《别韦郎中》的考查,对这首诗,不论是从诗题还是注释,我们都无从知道究竟是谁离开,而且对“张谓”其人考生都不怎么了解,很多考生就依照惯例理解为韦郎中别,事实上错了,严重影响了答题。古人送别通常会摆设酒宴饯别,主人提供酒食。从尾联的“不醉郎中桑落酒”可知“桑落酒”是“韦郎中”的,“韦郎中”是主人,他设酒为张谓送别,所以我们可以推知这次离开的人是诗人张谓自己。
四、从创作目的入手
王维的送别诗范文3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
①张丞相:指张九龄。
②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③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
④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
⑤济:渡。⑥端居:安居。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人。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孟浩然的诗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小樱桃读诗词:
诗人选取洞庭湖为切入点,首联描写洞庭湖全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八月秋高气爽,浩阔无垠的湖水轻盈荡漾,烟波浩渺。远眺碧水蓝天,上下浑然。一个“混”字写尽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雄浑壮观,表现了一种恣肆、海纳百川的意境。全诗“体物写志”,表达了作者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从政的理想。诗人托物抒怀,曲笔擒旨,于浩渺阔大、汹涌澎湃的自然之景中流露了心声。该诗含蓄委婉,独标风韵。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 维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的早期经典之一,因此经的主人公为维摩诘居士,故而得名。
①安西:指唐代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②浥:湿润,沾湿。③客舍:旅店。④柳色: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小樱桃读诗词: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有乐人谱曲。题中王维这位姓元的友人奉命前往安西,王维在渭城送别。 前两句分别写明送别时间、地点和氛围。后两句说明了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免不了经历万里的长途跋涉的艰辛与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琼浆玉液。这里面不只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的体贴。
青门柳
唐·白居易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①青门:古长安东霸城门 ,俗称青门。
②青门柳:“柳”与“留”谐音,离别赠柳表达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王维的送别诗范文4
关键词 阳关 边塞诗 送别 壮美 梦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阳关是丝绸之路南路的必经之地,古称山之阳为南,它因为处于玉门关的南面,故称为阳关,今在甘肃省敦煌市西南面的古董滩附近。从汉代开始,阳关成为了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之一。尤其在大唐盛世,经济上长安与西域地区商贸频繁,政治上出使、从军活动有所增多。尽管干旱缺水,条件恶劣,战争不断,但从戎却是大唐人心中向往的立功希望。不少武将自身也是一名诗人,在此区域条件的驱使下,他们创作了许多关于阳关的边塞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如何把阳关的特色融入到诗歌当中。
1阳关送别情
《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送别诗。离愁别绪自然蕴含心伤不舍之情,其中的哀怨悲凉都能从字里行间间接抒发出去。“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这首离情的悲歌并没有直接表现出来,却散发出它应有的送别诗魅力,成为王维的杰出诗作之一。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朋友将到西北边疆,尽管唐代报效祖国的风气甚大,以及自身满怀壮志雄心,但面对的是缺水干旱的气候环境与前途茫茫的艰辛生活。寂寞在这种长途跋涉的独行岁月中难免油然而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诗人依托友谊来劝勉友人,临行前透露真挚的感情,这惜别之情不可替代,尤其是在荒凉的西域环境当中才能把深情的祝福表达得如此透切。以酒代言,千言万语尽在这一句中。在悲凉的环境中更容易看出情义的深厚,王维对友人的珍惜使得这首诗更真切地流传至今。《送元二使安西》虽然只有四句,但是通过叠唱,谱成了一曲著名的曲目,那就是《阳关三叠》。
杜甫的《送人从军》也道出了建功立业的艰难所在,不管是客观自然条件的,还是主观意志方面的,都有着对前途未卜的忐忑心理考验。杜甫作为送行者,已经到了不能再同行的地步了,临别之际,也只有满怀对友人的担心与祝福。
送人从军
杜甫
弱水应无地,阳关已近天。今君渡沙碛,累月断人烟。
好武宁论命,封侯不计年。马寒防失道,雪没锦鞍鞯。
话至如此,依依送别,虽言路途的艰辛与苦闷,但是“好武宁论命,封侯不计年”只要有军功,必能以取封侯,而不需要计较从军时间的长久。在这看来,也算是一种有希望的心里安慰。
类似的从戎送别诗也常出现在唐诗集之中,真正的离愁别绪都能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而畅快淋漓地表现出来。阳关从军注定是苦与乐的结合,苦于风沙干旱的侵蚀,乐于从军能有建功立业的希望。这两首阳关送别诗能深刻地印在人们的脑海里,与诗人情景交融的感情密不可分,因此也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边塞诗作品之一。同时,诗歌的表达与流传更是把河西走廊中的阳关镌刻在文学当中传诵千古不衰,也把古老的大漠关城变成文学地理古迹,一个壮志雄心的记忆地。
2冷清孤寂的阳关
阳关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它具有冷清孤寂的味道。尽管唐朝时是著名丝绸之路的关城之一,但是却在宋代之后逐渐衰落,变成了遗址。《西关遗址考》中考察了古董滩是汉代之后的阳关。根据清《甘肃新通志》和《敦煌县志》的记载,有学者认为红山口才是阳关。但是这两种说法都无损阳关的清冷和寂静,同时,更有以阳关代指绝域边塞的作者,使之暗蕴苍凉悲壮之感。
钱起的这首送别诗《送张将军征西》重点描绘的阳关战场的景物特点,以此诗来阐明地处西北大漠中阳关的特色所在,是孤单落寞情绪所包围的城关,更是为前途而无奈选择的道路之一。
送张将军征西
钱起
长安少年唯好武,金殿承恩争破虏。
沙场烽火隔天山,铁骑征西几岁还。
战处黑云霾瀚海,愁中明月度阳关。
玉笛声悲离酌晚,金方路极行人远。
计日霜戈尽敌归,回首戎城空落晖。
始笑子卿心计失,徒看海上节旄稀。
在远离黄河、荒凉的大漠之处,阳关却屹立不倒地迎接一代代有志之士来保卫边疆。“沙场烽火隔天山,铁骑征西几岁还”,写出了迎接张将军的将是刀剑与烽火的碰撞情景,而道出战争的漫长,衍生出来的是漫漫长夜,有的只是哀愁日复一日陪伴在身边。战场何等的壮观,鼓号不停,营地附近烽烟四起。厮杀过后只剩战旗倒地,血流成河,战争的激烈正好反衬出战后的悲凉之感。大漠中的晚上只有冰冷的霜月映照在大地上,玉笛的喧嚣终究以冷清孤寂为结尾。这样的阳关恰好与边塞诗作结合在一起,吟唱出悠远的哀响,对诗作大大提供了流传的广度。
人们对于阳关的印象是不会那么轻易地忘怀的,张祜的《听歌二首》就表达了回忆中阳关带来的孤寂感。
听歌二首
张祜
儿郎漫说转喉轻,须待情来意自生。
只是眼前丝竹和,大家声里唱新声。
十二年前边塞行,坐中无语叹歌情。
王维的送别诗范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91-02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家、画家,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开元九年(721年)进士,因通音律授大乐丞,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王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和艺术家。他除精通音乐、妙解声律外,还能书善画,书法上他善长草、隶各体;其绘画才能卓著,曾言“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王维的诗歌创作是建筑在如此全面的艺术修养之上,其存诗虽不足400首,但无论山水诗、边塞诗抑或是送别诗,其诗作都富有艺术特色,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王维善于用画家的眼睛去观察事物之美,以求得诗中画面之美,其艺术技巧很高,对后人影响巨大。苏轼评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语,高度概括了王维诗画结合的艺术特色。
一、善于通过粗线勾勒来表现丰富的景物层次,意境开阔,画面错落有致
王维在《山水决》中有诗云:“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山水论》则有“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才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王维常借助精心结构的画面来表现意味深长的含义,通过粗线勾勒、白描手法形象感人地描绘出大自然之美。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王维把画家的观察、诗人的思考、绘画的技巧、诗歌的手法极其自然地结合起来,巧妙地描绘了同时并列于空间的景物,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持续性的运动、变化,给人以美的享受。“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璧成绘”。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
这首诗从主峰太乙峰着笔,总揽全山,写出了终南山雄伟磅礴的气势。前几句写终南山的高大雄浑,末二句撇开山写人,更反衬出山之崇峻,正像山水画中常用人身与山势构成对比一样。“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两句尤其出神入化,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令人神往。这样一个迷迷蒙蒙、不可琢磨的意境,更吸引人进一步“入看”,而已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褒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的“像”里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诗人通过观察,对自然景物进行了精微的刻画,写出了错落有致的纵深感和立体感,表现出景物丰富的空间层次。
清人戴鸣“王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人尽皆知。”王维发挥他作为一个画家善于取景布局的特长,粗线勾勒,构图上显得阔大美好,其诗高出众人一筹,就因能以有限的外在山水,去印证无限丰富的内在心境,用有形的诗体语言画面,来诠释无形的意绪,正所谓“因景因情,自然灵妙”。
二、善于用色彩创造环境氛围,表达主观情感,画面绚丽动人
千百年来,历代的诗论家们公认王维“诗中有画”,但却没有注意到,他的“诗中画”大多是“绘画所描绘不出的意境”;人们公认王维是着色的高手,但往往没有注意到,他笔下的色彩不是客观对象的一种消极的附属物,而是创造环境氛围、表现主观情感的积极手段。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苍翠的“远树”、灰色的“孤城”、黄晕的“落晖”相互映衬中,我们不难感受到王维对落第友人的安慰、细致入微的体贴,这种感情没有过分的渲染和夸张,却通过历历在目的画面使人感到非常真实、亲切。
王维在诗歌文字上尽情缀彩,是为其感情抒怀服务的,通过明丽的色调来反映诗人当时的思想和性格,像“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桃花行》)、“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等,诗人善于抓住眼前的实际景物进行渲染,寓情于景或景中含情,不仅毫无穷途末路、人生如梦的伤感,反而让人感觉到一派生机,我们今天读起来,对诗中描写的景象仍然感到神往。正如陈允吉先生所说王维的诗“的确是处心积虑,借助于艺术形象来寓托唯心主义的哲学思辨,在描绘自然美的生动画面中包含着哲理的意蕴。”
三、着意声、光、色、态的配合,诗的画面空灵玄妙
王维学过李思训“金碧辉煌”的青绿山水,又学过吴道子“一日画毕嘉陵江三百里”的写意画,王维既是画家又是大乐丞,善于以诗人的敏感,摄取契合主观感情的意趣的景物;以画家的眼光,运用明暗浓淡互衬的色彩构图;以音乐家的听觉,捕捉大自然的声响,用诗的形式将它们有机地组合成一幅幅色彩浓淡相宜、有声有色、空灵而玄妙的画卷。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前句如一幅画,后句如一支乐曲。“松含风声里,花对池中影”、“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同样有画面和乐音。“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这里可以听到美妙而动人心魄的林间大合唱,也可以听到如泣如诉、低沉幽咽的乐曲;“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声音带点神秘,显出音乐家本领;“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水色明亮,峰峦碧翠,光和色的对比十分和谐;“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小小光点和大片幽深的强烈对比,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醉的以光缀色的“点彩派”图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十个字就描绘出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样景物,在一个宽大的平面上加一笔竖立的烟柱,为一条长带上衬上个圆圈,还考虑了颜色的搭配,形、体、光、色尽在眼前,又显出了美术家的能耐。
王维的送别诗范文6
一、了解诗人
文如其人,诗也如其人。一首古诗,要么是诗人的托物言志,要么是诗人的触景生情,诗人性格、命运的差异对他的诗歌创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教学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时,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我们才了解到这个短命的“诗鬼”竟是皇室宗亲,他的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郑王李亮,只是到了他这一代已时隔近两百年,故虽为皇室宗亲实则极为疏远,但他自己却时常以此自居,因而他在很多诗中都极力地描写皇室奢华的宫廷生活,连想象中自己的战马都佩戴“金络脑”,以显尊贵。有资料说此人虽满腹才华但相貌实在不敢恭维,且自幼孱弱多病、穷困潦倒,而更不幸的是他为避父讳而无缘科举,他纵有远大志向,奈何无处施展……了解了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感彩,更深刻地感受诗人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中所遭遇的悲壮。
二、把握背景
每一首诗都与作者的思想、经历密不可分,而作者的思想、经历又无法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大环境。如曹植的《七步诗》,据古书记载曹丕因为嫉恨弟弟曹植的才华,更担心弟弟会跟自己争夺王位,就命令他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如写不出来,就要对他施以酷刑,而这首诗正是曹植在七步之内完成的,诗人向他的兄长发出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责问,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社会统治集团内部排挤斗争的残酷,从中也不难看出曹氏集团最终走向灭亡的必由之路。再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如果不了解李白之前所遭受的劫难,很难理解他离开那个伤心地的迫不及待。了解这些历史背景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三、研读词句
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对诗句的理解,有时甚至理解了字、词,就理解了诗意,体味到了作者的感情。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有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己形单影只的寂寞了。再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对诗中“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进行仔细地研读,我们从诗句的表面意义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就会发现这句诗同样还揭示了“是金子终究会发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从而使学生获得人生的启迪。
四、注意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