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端午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端午诗句范文1
1、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2、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3、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4、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5、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诗句范文2
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 ——宋 秦观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宋 晁补之《永遇乐 端午》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汴京元夕》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元夕无月》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上元夜》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宋 黄裳《喜迁莺 端午泛湖》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京都元夕》
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宋 张耒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宋 欧阳修《鱼家傲》
端午诗句范文3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端午节谚语】: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 (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宝山)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江浙)
端午(五)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江苏)
端午佳节,菖蒲插屋。 (江苏)
端午节卖菖蒲 。(温州)
家有三千艾,郞中不用来 。(温州)
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 (上海)
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 (浙江)
五月五,划龙船,过端午。 (南京)
土俗清明供祀墓,诗家端午吊离骚。 (南京)
吃菜豆仔茄,吃了会嬲跳 。(湖北)
最怕端午节水,不怕七月半鬼。(江西)
吃了端午筗,还有三更冻。(客家)
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 (广东潮汕)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广东)
五月节,小哒埠。 (广东潮汕)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划龙舟。(福建)
未吃五月粽,破袄不敢放 。(福建)
未吃五月节粽,破裘毋甘放。 (福建)
乡下不识字,过节过初四。 (福建)
未吃五日节粽,破裘不甘放。 (台湾)
洗午时水,无肥亦嫷(漂亮)。 (台湾)
午时水洗目睭,明到若乌秋(大卷尾,鸟名) (台湾)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台湾)
端午诗句范文4
第二段的第一处注释(教材62页注释①)“〔方欲发使送武等〕汉正要打发派送苏武等人以及以前扣留的匈奴使者等的时候。发、使、送,都是动词。”这个注释有两点值得商榷:一是“发、使、送”三个字的词性,二是“发使送武”的主体。先看发、使、送三个字,从译文看相对应的解释是“打发派送”,其实“打发”和“派送”的意思在此没多少区别,可见编者是默认这三个字的意思是相同的,所以未单独解释更未做什么区分。但连用三个意思相同的动词在此到底有无必要、又有何效果呢?在文言文中我们见过连用两个或以上的叹词以加重语气的情况,比如《蜀道难》开篇的“噫吁”,但连用三个意思相同的动词的情况却未曾见到过,在这里三个动词也没有什么加重程度的效果。由此看来,三个字都是动词的解释是很难成立的。此句中“发”、“送”必是动词无疑,但“使”作“派遣”的动词义项来理解却说不通,而“使”作名词性的“使者”义在这里倒可以解释通,这样的话“发使”和“送武”就都是动宾式短语了,“发使”即派遣使者、“送武”即护送苏武。如果我们能再找一些“发使”的例子的话,就可以证明我们的理解是正确的了。通过检索笔者发现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如:“苏秦为从约长……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史记・苏秦列传》),“而大宛诸国发使随汉使来”(《汉书・张骞传》),“初,太武每遣使西域……至姑臧,牧犍恒发使导路”(《北史・列传第八十五》),由此可见,“发使”的“使”是名词性的“使者”义、“发使”是“派遣使者”的意思当无错误。
再说“发使送武”的主体到底是注释所说的“汉”还是匈奴。第一段已说“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可见苏武等已到匈奴完成了使命(当然就应该准备归汉了),所以“发使送武”的主体理解为匈奴顺理成章;再者,如果“发使送武”的主体是汉,即汉派出使者护送苏武,可苏武本人就是汉朝的使者而且是使团首领,怎么还派出使者护送苏武呢,这明显违背常识,所以“发使送武”的主体是匈奴无疑(结合前面类似的几个例子推测,派遣本国使者护送他国使者路过或回去可能是当时的一种外交礼仪)。
此外,本段第二句和第三句的标点断句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按照课文的断句,本段第三句开头“会武等至匈奴”一句便显得突兀诡异:“会”在这里肯定是“适逢、恰逢”的意思,但既是“恰逢”则应有两件或以上同时发生的事情,而且这同时发生的事情的叙述位置也应紧靠此句的前后,但本句中能理解为与之同时发生的唯“私候张胜”一事,而两者间却突兀地插了“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说明二人是旧交,内容没问题但位置就比较诡异了)一句,两句相距遥远,如果真是这样,那班固何不把“会武等至匈奴”直接放在“私候胜曰”一句之前呢?可见这样的断句和理解是有问题的(虽然古籍在传抄过程中有句序错乱的情况,但此处仅一孤例又无其他确凿证据不宜贸然判断,而且从后面的分析看不需调整句序仅重新断句即可解决这个问题)。既然向后接“私候胜曰”不妥,那么承前找可不可以呢?承前是“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一句,此事与本段的首句照应,正好是基本同时发生,所以“会武等至匈奴”一句应划到前一句中。
再看第二句的完整内容,“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句子的主语是“缑王”,“及”之前的三个短句都是在介绍“缑王”的身世经历(过去的事情),“及”之后则是在介绍现在的情况。此处的“及”如果理解为连词“和”或“以及”(从注释⑤看,编者理解为“以及”)的话,那么“缑王”在作为前面三个短句的主语的情况下,还要再与相距遥远的“卫律所将降者”一起作为“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的主语,这样理解则整个句子就给人以主语交叉混淆和逻辑混乱不通之感。结合整个句子的内容,如果我们把“及”理解为动词义的“等到”时,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了:“等到”后面当有某某事件,此处后面恰有“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一事,若我们把“及卫律所将降者”一句后面的逗号去掉,后面的部分即“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此句在阅读时在“者”后当然可以有简短停顿,但加个逗号截然隔开却会影响对句义的理解故并不妥当),会武等至匈奴”,这样则整个句子便是由“及”之前的三个短句组成的介绍过去经历的部分和“及”之后带出的介绍现在情况的部分这两大块组成,在意思和结构上都非常清晰;而且,既把“及”(等到)与后面的事件连为一体又与最后一句“会”(恰好)构成句式(“等到……恰好……”)上的照应,句义也更加紧凑连贯(“等到卫律所带领的那些投降的人暗中与他一起商议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附汉朝的时候,恰好苏武等人来到了匈奴”)。由此也可以看出前面把“会武等至匈奴”划为第二句的结尾是合理的,整个句子不论句义、句式还是逻辑上都变得清晰明了了。类似结构的句子也能找到例子:“到郡草具所陈如左,未及书上,会臣婴丁天罚……”(《晋书・列传第十六》),“(李训)初与茅汇等欲中伤李程,及武昭事发,训坐长流岭表,会赦得还”(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九),“未及至郡,会魏攻宿预,诏邃拒焉”(《梁书・列传第二十二》)等。综合本段论述,第二段应重新标点断句如下(教材中第二段的断句情况见文末的原文附录):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本句中“射杀之”后的逗号改为分号或句号亦可,因其对句义的理解无影响故不改动)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第二段即由“方欲……”“缑王……”“虞常……”“张胜……”四个句子构成,整个段落的组成部分也一目了然了。
最后把全文的观点总结一下:
1.“方欲发使送武等”一句中,“使”是名词,使者义,教材解释为动词错误;且“发使送武”的主体是“匈奴”而非教材解释的“汉”。
2.结合前后文义及句式等综合判断,“及卫律所将降者”中的“及”理解为“等到(……发生时)”更恰当些,与重新断句后划到本句末尾的“会(恰好)……”在句式、句义上都十分切合融洽。同时调整第二、三句的标点断句(见前文)。
以上内容若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教材中第二段原文附录:
端午诗句范文5
2、多变的永远是天气,不变的永远是情意,愿淡淡的寒气,轻拂过去一年的疲惫,暖暖的春风,传递我心中的祝福:端午节安康!
3、放松身心,随意浏览美丽风景;三天假期,闲碎的脚步别停;伴快乐一起同行,让烦恼雨过天晴。端午小长假,愿你生活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开心!
4、端午到了,我也没啥送你,就把我兜里所有的零钱换成钢蹦送你,有人欺负你,就拿钢蹦砸他,让他知道有钱人的厉害!
5、端午节到了,祝你:事业过“午”关斩六将,家庭“午”谷丰登,生活“午”彩缤纷,才智学富“午”车,朋友“午”湖四海,人生“午”味俱全!
6、端午不吃粽子,曹操徒伤悲,玉环徒伤悲,黛玉徒伤悲,高希希徒伤悲,尤小刚徒伤悲,李少红徒伤悲,徒伤悲啊徒伤悲!为了不伤悲,来吃粽子吧!
7、我要把一束艾草挂在你的房前,愿你平安;我要把一盘粽子盛到你的面前,愿你快乐;我要把一个香囊送到你的手中,愿你幸福;我要把最真的祝福传到你的心里,愿你端午节快乐。
8、端午到,吃粽忙,合家团圆比蜜甜,情悠长;端午到,祝福降,吉星高照运气高,前途广。端午节到了,祝愿我亲爱的朋友,万事如意,节日快乐!
9、端午节,我要用一缕春风,两滴夏雨,三片秋叶,四朵冬雪,做成五颜六色的礼盒;打着七彩八飘的丝带,用九分真诚,十分热情,包裹成粽子送给你!
端午诗句范文6
原文:
《疏影 题梁蕉屏表叔“抚梅图”》朝代:清 作者:孙云凤
古梅瘦石。
似隐栖九里,断无尘迹。
枝北枝南,雪后霜前,几度问他消息。
沉吟树底摩挲遍,定写入、春风仙笔。
爱满庭、淡影疏香,能有几人消得。
犹记孤山山下,冻云吹散也,一湖寒碧。
渺矣林逋,寂寞空亭,何似此中清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