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范文1

关键词:非计算专业;教材体系;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0-0000-02

1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材的整体规划

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以及广泛的调查研究,确定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材体系建设的整体规划。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其所具备的计算机能力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系统基本组成,计算机基础操作,软硬件的组装,简单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等;第二,熟练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比如Windows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与电子表格软件、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等等;第三,掌握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基础知识。包括多媒体技术、系统安全与病毒、网络的基础知识,组建局域网,设置IP地址,收发电子邮件以及常用的数据库软件等。

2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材体系的建设

2.1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材体系建设要以调查为基础

(1)新生计算机基础能力的调查。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各地的中学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也参差不齐。2011年9月,笔者对所在学校新生做了“计算机基础入学测试”调查,主要考核内容是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从试卷中任意抽取80份成绩进行分析,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差,有40人考试成绩为60分以下,比例为50%,大约有一半的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2)企事业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调查。60%的单位认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基础类项目是重要,而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等办公自动化软件更为重要。所有的单位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计算机网络能力;但是对于数据库、等级考试以及程序设计等项目并不重视,很多单位比较关注应用系统的开发。

2.2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材体系的建设要对具体的教学体系做出考量与评估

(1)根据培养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在建立计算机教材体系的过程中,要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为指导,合理设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筛选、归纳企业的生产任务所对应的岗位群,从而确定出本专业需面对的典型岗位,然后再细分学生需要掌握的技术与操作能力。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学到单位所需的计算机知识、计算机技能。尽量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根据岗位需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

(2)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学习模式要做到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设定为工学结合,以此来带动专业的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在校内的学习与实际的工作要保持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则要结合企业的实践考核;推广订单培养模式,探索更多先进的教学模式,比如工学交替、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等。

(3)实践教学是教材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计算机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很大程度上学生上机实践的经验决定了计算机知识、应用能力的高低。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在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多数内容都可以通过实验课程体现出来。

2.3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改进

计算机课程有着信息容量大、实践性强的特点,要一改“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注重精讲、多练。即只要将课程的重点、难点讲清,并不一定面面俱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学生可以自学基础知识。多练则是指设计大量的实例练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课程学习平台的建设

3.1 建立课程教学网站

课程教学网站的主要作用是展示教学平台资源。主要内容有教学内容、教学思路与方法、教学课件、教学参考内容及相关课程要求,同时也能够体现出课程特色。它还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公共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网站还具备视频播放功能,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制作成视频,学生可以反复观看,直观学习。此外,还可以开发课程网站的在线测试功能,学生通过测试可以及时自身掌握知识或技能的程度。

3.2 FTP作业系统

所谓的FTP,即FileTransfer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其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的模式,利用FTP应用程序实现客户端与FTP服务器的远程文件传输。只要两台计算机均遵守同样的FTP协议,客户只需登陆到服务器上就能够像拷贝本地计算机的文件一样,将各类型文件从服务器主机上传输至本地计算机上,实现文件传输。如果上传的作业文件格式为FTP形式,文件的备份与转移、甚至共享均可在网络空间中实现。此外,FTP支持断点续传,学生与老师均能够方便地上传与下载。

3.3 互动平台

互动平台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解决课程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互动平台包括各种论坛、BB平台讨论板以及课程答疑系统等,为学生提供交流渠道。在这些互动平台中,学生可以随时提问,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需求也有及时的了解,方便、快速地为学生答疑解惑。而且答疑的过程也是累积资源的过程,后续的学习者可以从这些资源中获得有益的帮助,老师则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3.4 考试系统

考试的目的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是对老师教学效果的检验。对于一个考试系统而言,具体的题库结构可以设计如下:单项选择:无论从设计数据表还是从评分方面,选择题是较容易实现的一种题型。主要包含试题内容、四个选项、标准答案等字段。文字录入:从题库结构和评分角度来说,这是最为简单的一个题型,试题内容也即是标准答案。文件操作:这种题型由于要在客户端生成较多文件并让考生进行移动、重命名等操作。文档编排:这种题型的评分需要用到VBA技术,在设计题库结构时,也有一定要求,也就是在试题信息中,要能体现出评分点。程序设计:程序设计主要有三种题型:程序填空、程序改错、程序编写,这些题型包括常规的“试题内容”、“程序内容”、“运行结果”等字段。组卷时,需要在考生文件夹下生成相关程序语言的源文件。

总之,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材与学习网络平台建设的过程中,要融合价值标准与科学标准,遵循“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实践为主线”的原则,为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注入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全渝娟,范荣强.基于Web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考试系统[J].电化教育研究,2010(3).

[2]李发海.计算机基础教学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J].价值工程,2009(4).

[3]张玉珍,谢建平.非计算机类专业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材编写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5).

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计算机课;教学方法

计算机课是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按照新课改精神,其目标是:以动手操作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动手操作教育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地实施项目教学法、模块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言而喻,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其整体性和特殊性,我们对中职学生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一批熟练的、具有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综合型人才。

一、当代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中职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方法,仍然是教学手法单调,师生间的互动不够多。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一张嘴、一本教材,像个演员一样自始至终唱独角戏,结果一节课上下来,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也就学会依葫芦画瓢。这种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违反了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授课过程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不注重知识的模块化。上计算机基础课时,习惯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再讲到它的具体用途,尤其是讲它的编程语言和一些应用软件的使用,一下子让学生产生了对学好计算机的畏惧感。其结果必然是:对学生的动手操作教育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脱节;不符合直观性、系统性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中职学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浓厚。所以一定要选择学生适用的、想学的、能学好的知识模块,如计算机基础模块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简介、Internet的利用、Word文档的操作、Excel软件的使用、多媒体素材的加工、演示文稿的创制等小模块。

二、构建现代计算机教学的模块教学方法

模块化的教学方法特点:(1)教师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起到点拨作用,只讲解一些难懂、难理解的以及一些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全面地、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2)对每个模块所需的教材,不采用按章节分类的传统模式,而是根据不同模块的不同需求,编写校本教材。(3)避免讲授知识的重复性。采用模块教学,加强了相关学科之间的协调配合,避免了知识重复讲授。(4)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模块化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职业教育形势的发展,教学改革的深入,将会不断地完善和提高,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三、向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材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着眼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同步提升,在发展因特网应用、文本编辑、数据处理等能力的同时,加强对网络伦理、信息规范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吃透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前提下,把密切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制作成一个教学模块。每个专业由若干个大模块组成,每个大模块又由若干个小模块组成,而每个小模块又由若干个学习单元组成,从而形成一个组合式的教学模块。由于中职生的知觉处在无意识性、情绪性比较明显时期,具有好奇心、好胜心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从制订每一单元的教学计划到安排教学内容等,教学不应“由外而内”地注入,而应“由内而外”地主动吸收,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帮助;选择合适的任务,精心组织活动,为合作学习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并参与评价,实现自我引导的学习;促使小组成员相互尊重与信任,有效地解决冲突,实现共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确保学习有内部动力的支持;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学习策略,实现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鼓励学生探究学习,创设问题情境,并将真实问题引入课堂,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心理;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与经验,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支持并指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五、建立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仅凭课堂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后的教学拓展。将电子教案、各模块习题及答案、模拟试卷及答案、上机实验案例及素材、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试题等教学资源上传在网络上,供学生下载,自主学习和练习。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计算机学科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眼光仅仅局限于课本,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才会有创新,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也才能为培养21世纪实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完成由学生的被动学习到自觉学习的飞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发挥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雁飞.“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长治学院学报,2008(10).

[2]魏慧彩.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方法初探[D].

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范文3

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对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标准之一。可见,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开设的基础课程,而且作为大学新生的人学课程,在学生进入大学校门就开始对他们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已有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地进行充实和完善,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就高等学校创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进行探讨。

1 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的问题

自二十世纪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全国高校的大面积扩招,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给各高校带来了广泛的生源,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而言,问题尤为突出。由于地域的差异、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学生偏科以及各中学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重视程度的不同等因素,导致高校新生在入学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同专业同班的学生,有的已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较好地掌握,能够熟练应用常用办公软件,如Word、Excel等;有的学生只是会上网;甚至有的学生还不会开机、关机。另外,由于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和学生个体兴趣的差异,不同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求。

再者,有些院校把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全国或各省市的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把等级考试通过率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标准。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题型、题目相对固定不变,促使学生投机取巧的应试心理十分严重,只对等级考试所考内容有学习热情,对不考的内容几乎一概不理。很多学校为了保证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简单地迁就等级考试的考试大纲,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上全校统一,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忽视了学生计算机素养方面的培养,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网络基础知识、多媒体等。部分内容专业性很强,大部分学生都不太感兴趣。对应用较多的Office操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表现得较轻松,但往往操作并不熟练。

这门学科更新发展得比较快,书本很多知识点往往都已经过时,有最前沿知识的书少之又少。有些教材内容冗余繁杂,学生在自己看书后也没有切实的体会。教材没有专业特色,与专业应用联系不紧密。

2 高等学校创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2.1 分层差异教学

为了根据具体情况提高新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分层次教学理念,包括根据不同基础将学生分成普通班与提高班,将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结合。

2.1.1 根据基础不同划分普通班与提高班

在教学中,我们按照原始基础将学生分成普通班与提高班,进行分层次管理与教学。对于普通班学生,我们采用课堂授课与上机实践将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原理、网络知识、程序设计方法和多媒体应用技术等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并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和综合应用,提高其应用计算机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提高班的学生,我们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要求他们完成Ofice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简单程序设计、网络与信息安全四个大类型的作业。每个大类型的作业又包含若干个具体的综合作业要求,学生在固定期限内选择并完成至少6个综合性大作业。

2.1.2 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相结合

根据入学摸底考试成绩,我们按照不同的基础,将学生分为普通班与提高班。这样的分层次管理与教学可以确保学生掌握必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然而,有些计算机应用知识不要求所有学生掌握,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迫切希望掌握,于是我们安排了第二层次的课程。第二层次有7门子课程,包括数据库技术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常用工具软件、数学建模与MATLAB、VB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动画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每个子课程6学时,每个学生限选其中一门。

2.2 明确教学目标

针对部分学生对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问题,首先教师应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思想认识,强调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为后继的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打下重要的基础。同时,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高校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以应用为目的,着重培养学生肯用、敢用和会用计算机,让学生掌握大学专业学习和科研所需要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2.3 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

构筑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是科学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环节。要从整体上对实验教学环节进行策划,使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平行,相辅相成、相互协调,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问,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够感到掌握这些知识虽然有一些难度,但是跨越这个难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例如,在进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环节中,教师就可以针对控制结构、控件等部分的实验课程在已经讲授的程序课堂基础上,提出-些更高难度的专业应用问题作为学生课后知识拓展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疏理知识体系、互相交流沟通等完成研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也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使他们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2.4 探索创新能力培养新途径

高效必须始终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这个主题多途径地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进行探索和实践。①举行开放式、网络化的程序设计大奖赛。学生自主选题、个人或团队合作、网上初评、现场答辩等开放式形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创新能力。②在VB应用系列课程中,实施案例驱动、专题讲座、项目分析等的教学方式。③使用开放式考试方式:以自主选题、项目研制、作品演示等形式为成绩评定依据。④组织学生参加项目、各种网站开发。

2.5 考核方式创新改革

我们的教学模式改革需要在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等教学原则下具体运用,改革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采取不同的考试考核办法,同时加大平时考核的参考比重,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对于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考察。主要是通过学生平时的实习报告和期末考试来评定,期末考试是通过考试系统来完成,高级班和普通班的考核内容完全相同,这样两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较为客观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成绩。

对高级班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考察。采取“大作业”的方式,给学生设计大型应用能力测试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过这项考察来判定学生对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能力。

考试分理论考核和实习考核两部分。

⑴ 理论考试(50%)

将教、考分离作为大学计算机教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步骤之一。建立“计算机文化基础”试题库,研制智能组卷系统,完全实现教、考分离,使命题科学化、规范化。

“计算机文化基础”试题库包括判断题、填空题、术语翻译题、选择题和问答题等题型,每一题又包括题目、标准答案、知识点信息和难度信息,智能组卷系统根据事先输入的相关信息,自动组成标准试卷、试卷指标分析及标准答案,方便考试命题,提高工作效率。

⑵ 实践考核(50%)

首先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上机实习课时数,通过达标方式进入下一阶段实习。最后采取上机统一完成测试的方式考核学生达标情况,给出实验成绩。

3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多元化、专业化、创新化的发展趋向表明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正在走向一个新的阶段。为适应今后的发展趋势,本文探讨了构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新理念、新视野、新方法,提出了分层差异教学和改革创新考核方式,将教、考分离的思路。作为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身负重任,今后的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将更多、更难,其意义也将更大。

参考文献:

[1] 程明.对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中国成人教育,2006.2:42-45

[2] 丁海燕,李莉莉,邱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与思索[J].计算机教育,2010.10:65-67

[3] 王玉芬.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7(4):72-73

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范文4

一、开放教育的特点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形式。它的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不仅意味着教育对象的开放,更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过程的开放。开放教育可以实行远程教学,也可以在面授教学的条件下进行。

1.开放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开放教育意味着教育对象的开放,教育观念的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学习方式的开放和教学过程的开放,它强调师生的时空分离状态。在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的对象、形式、内容上都不受限制和开放的。教学时空的延展性,使得现代开放教育的教学活动得到了极大的延伸和扩展。

2.开放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开放教育实现了教育中心的转变,在教育和学习中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突破了传统教育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变学生被动地学习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学生成为自我学习的主宰。对课程的选择和学习时问的安排更自主、灵活。

3.开放教育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开放教育体现为教学相对异步和教与学行为的时空分离性,通各种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和学。因此,现代开放教育手段的主要特点是教师和学生进行跨越空间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这是现代开放教育与传统教育方式又一显著的区别,也是它的优势所在。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特点和要求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向学习者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入门课程。课程内容的设置不仅考虑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更注重实用技术的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电大的公共基础课程,而理工、财经、文法等不同学科学生的知识基础显然有一定的差别,因此该课程在内容编排上采用模块化的设计,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学习主体的学习需求。目前。电大系统所普遍采用的各模块教学内容分别为:

《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XP操作系统

《计算机应用基础》Word 2003文字处理系统

《计算机应用基础》ExceI 2003电子表格系统

《计算机应用基础》P0werPoint 2003电子演示文稿系统

《计算机应用基础》FortPage 2003网页制作系统

以上各个模块的选择非常科学合理,其中Windows XP操作系统部分是各专业学员都应该掌握和实用的,Word 2003文字处理系统和Excel 2003电子表格系统就对于会计专业和法学专业是比较适用的,而PowerPoint2003电子演示文稿系统对于汉语盲文学和小学师资等专业就是比较合适的,FortPage2003网页制作系统对于理工专业,尤其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就是比较适用的。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

(一)方式方法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空洞无趣

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理论性强,抽象,教师普遍采用纯理论的“照本宣科”的传统教育模式,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较很多,加之开放教育多是成人,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参差不齐。按照这样是方式授课,常常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而事实上,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普遍具有较浓厚的好奇心与兴趣,抱着能“挖油”的态度来学习,然而当面对教师喋喋不休的纯理论讲解,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兴趣与学习动力,甚至对此“满怀希望而来,装满失望而归”,直接影响到该门学科的教学效果。

(二)内容滞后,大大落后于计算机应用更新

计算机已经走入百姓家庭之中,成为人们自动化办公,休闲娱乐不可缺少的工具。计算机硬件从586到现在I7(四核)的飞速发展,微软的操作系统从命令行的DOS622到现在的Win 7,办公系统从Office97到现在的Office2011,然而电大选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依然还是以微软win xpOffice2003,而现实生活中热门的“网络信息的安全”、“网络购物”“网络信息查询”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教材上却未能见到详细阐述,难以满足学生兴趣与能力发展的需要。

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改进措施

(一)明确教学大纲,突出考试重难点理

对于学生来说,考试固然很重要,但对某一知识点的深入理解,直至掌握一种操作技能,能够使学生学有所用,才是重要的,才是电大培养适合社会的应用性、专业性人才的终极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从教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灵活掌握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办公自动化在社会上应用比较广泛,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从教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所侧重的原则,重点讲应用比较广泛的学科,如:WORD、EXCEL、WINDOWS等。并不时的渗透网络和多媒体等方面先进的技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现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已全面过渡到Windows平台,若仍采用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等信息媒体,能够直接演示教学内容所涉及软件的屏幕界面,直接显示操作运行结果和屏幕反馈信息,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操作为主线的基本课堂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迪式的实例教学并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方式并用,以有效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化与生动化,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此外,教师可以用生活中计算机应用的实例来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感觉实用,有听头。并提供有趣的应用新问题,从而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拓展空间。内容可以涉及教师的电子课件、公务员的电子文档处理,财会人员的电子数据汇总统计等等,以供学习、展示、交流,为该科目构建一个全方位开放式的教学体系。

(三)教学内容需更加深入、更加全面

单靠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本操作难以满足日后工作需要,因此需要注重教学内容方面的深入与全面,应增加文字处理软件中实用性强,应用广的内容。电子表格软件可增加单元格有效数据审核、规划求解与模拟运算表等,结合不同专业,可适当设计符合专业特点的习题与选学内容等,如会计专业应加入一些数据的安全,保密等内容。

(四)实施分层次分专业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为使不同专业与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必须强调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实现分层次分专业教学。由于学习起点与专业的差别较大,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准确定位。创造条件尽可能的满足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机会,例如设计集体活动与个别活动环节,有针对性的强化学生的学习与能力指导,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练习与模拟,从实际出发,安排难易适中、梯度明显的作业与测试,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弹性选择并完成,还需要不时的对各层次、各专业的学生采用具体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以增强其学习信心,有效提高教学水平。

(五)通过计算机网络组建学习资源

建电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仅凭课堂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后的教学延伸。将电子教案、各模块习题及答案、模拟试卷及答案、上机实验案例及素材、在线测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试题等教学资源建立在网络上,供学生下载自主学习和练习。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给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兼顾计算机水平较差的学生,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范文5

【关键词】多元化分层教学模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 分层次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应用已经广泛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计算机与各学科领域的结合日趋紧密,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信息素质,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大学的计算机教育已经成为普及教育,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无论在思想理念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已经无法涵盖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这就对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计算机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也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1 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差异很大

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授课对象基本是非计算机专业的低年级学生。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不一,有的学生中学期间学过计算机基础课,或经常接触计算机,有较好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而有的学生来自农村或经济落后地区,没有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甚至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了解很少。面对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若都在同一课堂进行教学,基础好的学生往往对重复的东西没兴趣没热情,上课不专心;而有些来之偏远落后新生的第一次真正接触电脑可能就是大学里的第一节上机操作课,面对如此大的差距,易失去信心。学生的起点不同,接受能力不同,整体水平参差不齐,简单地把他们安排在一起授课,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上难以有效果。

1.2 教学内容不太适宜、实验学时不足

前些年只有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但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使计算机知识的普及程度很快,现在中小学都开始普及计算机教育,而我们会发现有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的内容和难度上与中学的都有相似性,内容上往往出现不实用的陈旧知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操作性强,但在现行的教学计划中,它的整体课时就少,相应的学生操作学时自然就少了,导致一些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差的学生难以做到熟练掌握。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同程度的有着重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的倾向,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内容综合型、设计型的实验较少,计算机实验大部分仍停留在巩固、消化、理解理论教学的水平上,导致学生逐步失去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失去上实验课的兴趣。

1.3 现有教学方法的单一

《大学计算机基础》授课往往用的是PowerPoint课件教学形式,比以前的“粉笔+黑板”教学有了很大的提高,加大了课堂信息量更直观形象,但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暴露出了不足之处。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课的师资力量却没同步跟上,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在高校很普遍,学生的学习过程大多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还是被动的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得到充分调动,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听课效果不会很理想。

2 多元化分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面对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再结合近几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采用了多元化分层教学模式,较之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有了很大改变,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及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多元化分层教学模式 ,其实质就是利用新教育理念、新技术手段、新教学方法,将教师和学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与考核紧密结合起来,依照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从各级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级别的教学目标,给予学生不同级别的辅导,做到各类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有兴趣,都能有所得,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计算机教学预期的目的。

2.1 分层次教学模式

分层次教学模式,即教师依据学生的现实认知水平的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能够完成的教学目标,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评价,打破原有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单一格局,实现在不同基础上的培养和训练,使各类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新生入学后,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测试,针对本门课程的大纲要求,从理论水平和技能应用两方面考查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学生根据考试成绩分为高级班和普通班。普通班和高级班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普通班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从最基本知识抓起,精讲多练,加大学习内容的辅导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高级班适当加宽知识范畴、添加其它计算机或网络应用方面的知识,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动手。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要求学生通过图书、网络来自主学习,学习的任务主要靠学习者自己完成。只有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把教师的教学目的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的,同时在此基础上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将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2.2 建立多层次的立体化的教学体系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进行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建设、多媒体教学讲义建设、试题库建设、多元化教学网站建设。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建立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没得到充分的调动。计算机基础课操作性、实践性强且知识面广,学生只有在课后经常练习,才能熟练掌握操作,不断巩固提高。利用学校的校园网络资源教学平台的丰富的资源,将各种教学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建立教学辅助网站,把教学的知识点、教学日历、考试大纲,实验指导、优秀的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传到网站。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的测试题库,学生可以从网站进行专题性或综合性的自我测试,并能从测试的结果中进一步通过网站关键字搜索出答案或解决问题。及时更新介绍和相关专业领域紧密结合的计算机发展前沿新知识、新动向。网络教学资源全部对学生开放,提供下载服务,允许学生下载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和相关参考资料等。并根据教学实践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在完善的网络支持下,鼓励引导学生利用网络,通过自主学习和网络化学习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扩展学习内容,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2.3 开放教学实验室,优化实验教学模式

计算机实验教学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计算机实验教学和学生上机实践操作,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知识,让学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和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改实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加以整合进行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的,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为指导思想,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为主线的,充分利用学校 计算机实验室,实验室开放,以方便学生有机会多上机,由专职的实验教师负责,学生能自主访问计算机基础课的专题网站。通过这种方式,让基础差的同学弥补实验学时的不足,及时跟上教学的进度,从侧面优化了实验教学质量。

2.4 应用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各个专业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的不同使不同专业信息技术素养和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不同。因此能够在培养能力的前提下与各个专业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挂钩的应用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基本教学模式,这也是最常见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实施边讲解边给学生进行示范,使学生通过讲解和观察对知识和操作有一个清楚直观的了解。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教师进行教学的同时,可以就一些主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主题讨论,根据授课内容,每个小组可结合其讨论主题形成自己的研究报告,通过讨论和报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能力。案例教学模式。对于计算机教学方法的选择,从计算机课程特点来看,大部分偏重于应用。而突出应用的一个好的办法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各学科领域的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老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把学习内容巧妙地融合在案例中。通过设置与当前学习主题的真实情景,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实际案例体会论证,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案例中进行思考,更生动的掌握知识,锻炼能力。

2.5 多种方式结合的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模式

成绩的评定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多以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作为计算机教学评价标准,这样会淡化计算机教育应用能力标准。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的成绩评定模式,加大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循序渐进的学习,必须要改革课程考核成绩评定模式,改变传统的一次考试定成绩的方式。日常表现、书面作业、阶段性测试、期末综合性测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日常表现是对学生的出勤情况( 包括出勤率、迟到、早退、无故旷课等) 以及课堂表现的综合评定。书面作业是以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知识。阶段性测试是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各教学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利用部分上机课的时间,在考试系统的支持之下,在完成每一模块的教学后,独立组卷,让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本模块的常用操作,并提交成绩。综合性测试是在现有考试系统平台的支持下,期末组织一次综合性测试,以上机考试的形式进行教学大纲要求的全部内容。

3 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承担着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任,必须推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优化课程教学结构,在教学思想、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多元化分层教学是在学生大学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巨大的现实下,给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中运用多元化分层教学模式,能够使不同层级的学生在各自的计算机基础上的学习得到优化,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激发了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今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中,需要我们坚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新而实用的教学内容才能将其逐步完善,使在优化实验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邓明.教学型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35):8443-8444.

[2] 张丽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多元化分层教学模式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3(11):219.

[3] 涂俊英,焦家林.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电子商务,2012(9):151.

[4] 宁晓梅,陈爽爽.多元化教学模式在优化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的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2):170.

[5] 辜丽川,朱诚.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24):88-90.

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范文6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要求 教学改革

一、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应具备的一个基本条件,各高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进入高校的大学生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的大学,无论是学什么专业,都需要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因此其涉及的面非常广。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与其它公共课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如计算机的组成和功能等,而且需要各种常用软件运用操作的实际动手能力。这门课程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相比又具有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它的基础性和面向群体的广泛性。我校作为西部地区的高校,生源以西部地区为主,同时面向全国各地,因此,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起点不一,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个体差异很大,一些家庭经济较好的学生在初中或更早的时候就接触到了电脑,这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一般很高,而一些来自欠发达地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则很少接触过电脑或几乎没有接触过电脑[1]。《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公共课程,每个班的学生人数通常都比较多,一般在90―130人,这就增加了课程教学的难度。特别是在上机操作的时候,如果把上机操作练习的要求设置得过于简单,水平高的学生会很快做完,学到的知识和信息过少;而如果把操作的要求设置过高,以前没接触过电脑的学生则无法完成,因为起步晚、基础差,即使教师统一演示,这部分学生也很难记住和掌握。在学生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学生能得到个别指导的机会就非常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吃不饱”与“吃不了”并存的问题。

三、教学要求和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就业应聘的过程中,用人单位除了看学生的专业课成绩外,还比较关心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因此,面对目前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等级考试大纲的要求结合起来,为学生顺利通过计算机相关的等级考试作好准备。考试与教学并不矛盾,考试只是对所学知识和水平的一种检测。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因此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计算机常规操作能力的培养,克服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的行为。在硬件方面要提高学生的硬件知识和硬件应用能力,在软件方面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提高文字、图表处理与制作能力,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会使用网络进行资料的查找,使计算机和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有力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既要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又要加强研究与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的大学生。

四、教学改革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遇到问题要善于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使其不仅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而且具有应用计算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计算机的基础教育主要针对的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应用为导向,精心设计的实验内容和要求,采用任务驱动的授课方式,如在设计例子和实验内容时把计算机知识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计算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1.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既能提高课堂的信息容量,又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如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可以使得一些抽象的内容能够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所谓多媒体技术就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在讲述一些计算机硬件知识,如主板、CPU、硬盘、光驱等时,学生虽然知道这些概念,但只凭教师的语言描述学生很难有一个形象直观的认识,而基于条件的限制,教师也不可能把主机打开,各部件拆下来展示给学生看。教师可以把这些部件用数码像机拍成图片,在讲解各部分的功能时通过PPT等方式展示给学生看,必要时还可以用Flash等软件把一些硬件的工作原理和过程做成动画演示给学生看,这样可以收到直观、生动的效果。如CPU的工作原理和过程、硬盘和光盘的工作原理和过程,用视频动画的方式来展示给学生看,能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生动,增加学生的直观性和学生的感官性认识,缩短学生从原理理解到实践认识的过程[2]。

2.建立完善的试题库

《计算机基础》虽是一门以应用为主的课程,但学生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理,以及一些计算机方面的常识,而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是一个难点。面对众多的学生,采用布置作业做,然后批改作业的方式会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工作量,如果不批改又不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建立试题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教师可收集历年全国等级考试和各地区计算机基础等级考试方面的试题,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资料,精心地挑选和组织有代表性的习题,把其纳入到题库中,并以题库为基础,建立了一个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在线测试系统,这个测试系统主要针对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机常识。因为在题库建设时已经把各部分的知识进行分类组织,如计算机发展历史、操作系统基本知识、Word知识、Excel知识、Access数据库知识、网络知识、多媒体技术知识等,学生在利用在线系统进行测试时,可以进行综合测试,也可以选择某部分的内容做专题测试练习,这样可以强化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同时,在题库里有参考答案,学生在测试后可以马上看到测试结果,并且把测试的结果存储在测试系统里,教师可以通过测试系统查看和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然后对答错较多的习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教师既可以减少工作量,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合理组织和设计实验内容

《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力的培养分两部分,一是理论水平,二是操作动手能力。对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可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在这门课开始的时候先精心地设计一套上机操作测试题让学生做,摸清和掌握各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掌握的情况,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三到四人一组,把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学生相互搭配,这样在操作过程中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指导基础差的学生,能起到一定的帮带作用。在对各部分知识点实际的上机练习过程中,先把上机要求布置下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并把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通过在线交流平台把遇到的问题提交上来,教师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再进行统一讲解。

部分学生接触计算机较晚,基础差,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即使对教师演示过的操作也很难记住和消化。针对这些情况,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太适合;而像英语一样采用分级教学,由于教师资源和硬件条件的限制,也不太现实。教师可把每次实验内容的详细操作及其讲解录制成视频文件,放在相应的实验内容之后,这样,如果学生对某些操作要求不知道如何做时,可以点击观看视频,若课堂上无法完成,可利用课后的时间进行练习,从而延伸课堂,使学生有更大的自主学习余地[3]。

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采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及与专业应用相结合的例子,同时兼顾涉及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构建网络资源平台

在线试题库测试系统、在线交流平台、实验要求、实验操作演示视频的等都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笔者所在的计算机基础教研室隶属于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依托其有利的网络条件,教研室构建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在平台可以上各种教学资源,如电子课件、实验要求、试题库在线测试系统、在线交流系统、视频教程等。同时,教研室的教师还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组织与教学相关的资料,供学生课后的复习和自学。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交流平台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可以在线或课堂上进行解答,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克服了在课堂上用单一的电子课件满堂灌的现象,有利于提高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收到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培养出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大学生,而在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方法和手段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以网络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伏秋平.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与学的改革[J].教学与职业,2005年第1期.

[2]王欣如,曾一,文俊浩.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