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案例范文1

--------如何撰写教学案例

1、什么是案例?

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一般是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角度来描述的,涉及学生是如何按照学校管理者或教师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一步步向前运行的。

2、 什么是教学案例?

什么是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它既有具体的情节、过程、真实感人,又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悟出其中的育人真谛,予人以启迪。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案例与论文、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

案例与论文的区别: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论文是理多事少,案例是事多理精。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来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 1

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它有主题,有讨论,有诠释说明,这是教学实录所不具备的。

即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3、 案例的特征有哪些?

案例讲述的应该是—个故事,叙述的是一个事例;

案例的叙述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些戏剧性的冲突; 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例如,反映某一教师与某—学生围绕—个特定的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教学内容展开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大体如何的笼统描述,也不应是对活动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说明;

案例的叙述要把事件置于—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案例对行动等的陈述,要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

案例的叙述要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

此外,案例还从下列五个方面区别于其他教学材料:

1)来源

每一个案例的来源,都涉及到实际情境中的一项决策或一个疑难,这种情境可以发生在课内。也可以发生在课外;可以存在于师生之间,也可以存在于 师师之间或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可以存在于学校,也可以存在于社区。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基于这种情境,教师可以对教学进行设计,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探索。

2)搜集的过程

案例必须要有其实际的来源这样一个事实,要求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进行实地作业获取有关信息。因为案例的撰写者知道教学目标是什么,他会从教学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所需要的信息。在这其中,没有一个预先规定好了的标准,

告诉研究者应该搜集什么,应该放弃什么;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起着

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案例在用于教学之前,应该得到其来源单位或个人的确认。

3)内容

案例的内容因不同的教学目标而大相径庭,但大体都包括一项决定或决策。案例的长与短、宽泛与具体,几乎没有一个明确的范围界限,不过,在案例中应有足够的信息让学生认识到案例中所涉及的组织、情境和人员。

4)测评

测评是案例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教学方法的一大特色。一般地说,最终的测定依赖于学生对案例中所涉及的决策、解决问题方

法等的运用,它不以卷面测试为唯一形式,而是涵盖个人准备的情况以及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参与程度等在内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正是由于测试方式的 多样化,因而对于案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就成了所有案例中必须要经常面对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5)适时

每—个案例,都应以关注今天所面临的疑难为着眼点。支撑案例的管理、决策以及教学的原理,可能是稳定的、恒常的,但展示的事实材料应该是与整 个时代相应的。

这五个关键性的因素,使得案例与练习、问题、说明、阅读等材料区别开来,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教学材料。

4.为什么要写案例?

其一,案例写作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经历的机会。你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一些事例,通过案例写作的形式再现出来,实际上也就是对你职业生涯中的—些困惑、喜悦、问题等等的记录和模写。如果我们说每个教师展示其自身生命价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课堂、在学校、在与学生的交往的话,那么,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你生命之光的记载。在案例中,有你的情感,同时也蕴涵着你无限的生命力。记录、记载本身也承载着深深的历史感,每—时期、每—阶段处理事件的案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教育历程的演变,它—方面可以作为

个人发展史的反映,另—方面也可以作为社会大背景下教育的变革历程。

其二,案例写作可以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能够成为案例的事实,往往是教师工作中难以化解的难题,你自己在对教学经历的梳理过程中,头脑中印象深刻的常常是那些自己感到困惑不解的事实材料。这样一个梳理过程,会强化你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认识,让你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根本性问题上,同时也帮助你认识自己在处理这些问题上所具有的学识还有哪些不足。如果你对案例的写作形成为—种习惯,那么随着案例材料的增多,你就逐渐会发现你自身工作中的难点到底在哪里,你以后努力的方向应该是什么。

其三,案例写作可以促进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许多教师只有在期末或年终学校评价自己的工作时,才会系统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关于自己教学工作中的“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等问题极少会有意识地加以探讨。而案例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扭转这种现象。它虽然不是与教师职位的升迁相关联,但它通过促使教师反思自己工作中的某些方面,可以发现某些问题,并进而澄清有关问题。这实际上可以极大地

促进其专业发展,促使其向专业化水平迈进。案例写作如果能够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始终,而不只是—时冲动或岁末特有的行为,也就把反思当成常规工作了。 其四,案例写作为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种有效的方式。教师工作主要体现为一种个体化劳动过程,平时相互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案

例写作是以书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师的教育教学经历,它可以使其他教师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为,使个人的经验成为大家共享的经验。通过案例,教师知道自己的同事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面临的问题又是什么,提出的相应对策有哪些。在这种情况下,他也会思考,假如我面临同样或类似的问题

该如何处理,在我的教学经历中,是否有同样的或类似的经历,能否进一步形成案例?等等。这种做法,可以形成一种新的教师文化。大家通过个人分析、小组讨论等,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复杂性,以及所面临问题的多样性和歧义性,并且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缄默的知识提升出来,把自己那些只可意会不可

言传或不证自明的知识、价值、态度等,通过讨论和批判性分析提升到意识阈当中来。

案例总是贴近现实的,要能反映出当前的实际。西方某些长期从事案例教学的人认为,如果每年能够更新三分之一左右的案例,就可以保证你所教的

课程相当不错地反映教育教学实际;如果你5年都不更新案例,那么你的学生接触的就是5年前的老情况,处理的可能是5年前才存在着的老问题。他们 认为更新案例是保持课程活力的血液。

5.案例撰写的—般程序

⑴首先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性的案例(国内或国外),对其内容进行分析;⑵对这个或几个案例,进行写作形式上的分析;

⑶运用头脑风爆发。要求每位教师说出自己教育教学经历中曾遇到过的疑难或两难问题的故事;

⑷把所有问题进行归类,汇总成不同范畴;

⑸教师分头撰写案例初稿,篇幅限定在2000字左右;

⑹举行案例会议,就所写案例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讨论。

5.案例撰写的规范

⑴使用过去时态

⑵尽量用表格来表示有关材料

⑶事实反映要充分

⑷必要时列出实际采取的决策

⑸注明所引用材料的出处

⑹核对有关数据

教学案例范文2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幻想过变成一只小鸟,飞上蓝蓝的天空,去看看身边这个美丽的世界呢?今天你们不妨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鸟,跟随着梅老师一起飞到地球的另一个角落,去领略一番不同的景观。

播放视频,师根据画面解说

同学们,你们想用什么样的词语来表达自己这次飞行的感觉?

(生1:美不胜收 生2:风光无限 生3:爽)(师:你们的词语真美,飞行的感觉真是太棒了)

那么小鸟是靠什么能够自由自在畅游世界的呢?

(生:翅膀)(师:对,因为它们拥有一对翅膀)

今天就让音乐也插上翅膀,在我们的教室中自由飞翔吧。

二、学唱歌曲

1欣赏

欣赏第1遍

律动感受三八拍的的节奏韵律

歌曲是几拍子的,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3拍子)

恩,这是一首三八拍的歌曲,之前我们也学习过很多三四拍的歌曲,那么它们两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生:强弱规律一样,但是速度上比三四拍要快一些)

欣赏第2遍

说说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情绪?

(生:积极、愉快、高兴)

是呀,多么青春,多么快乐呀。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歌曲吧。咱们先来学习主歌部分,再学习副歌部分。

2学唱

发声练习

用形象的比喻(吸气想象成展开翅膀,呼气想象成翅膀慢慢放下),让学生找到正确的发声状态。

A范唱

B学谱

提醒学生唱出三拍子的韵律,气口处过渡自然

C带词演唱

难点处单独练习,并注意气息

同学们唱得不错,老师想让这首歌曲更丰富一些,让大家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你们听一听,我是怎么做的?歌曲中出现了哪些演唱形式?

(生1:轮唱 生2:齐唱、合唱)

你们的耳朵真灵,不过说得还不够准确。歌曲中出现了独唱,二声部轮唱及合唱。难度上要比齐唱大一些。我们知道,小鸟保持翅膀平衡才能飞得又稳又高又远。同样道理,合唱时只有各声部找到平衡点,音准准确,发声方法恰当,才能发出统一和谐优美的声音。

你们还记得刚才短片中,候鸟排成许多有趣的队列的画面吗?你们都看到哪些队列?

(生1:一字 生2:大字 生3:人字 生4:不规则)

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这首歌曲的副歌部分也恰巧为我们展现了类似队列飞行的画面。在座的小鸟们,你们想体验这样的队列飞行吗?

(生:想)

那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在这儿我也把副歌部分分成两大句。咱们先来听前半部分。

请你们用语言来描述一下,这段旋律表现了什么样的音乐形象?

(生1:像两个人在对话 生2:像是一问一答)

说的很好,我觉得这段旋律啊,就如同两队小鸟排着相同的队伍,你追我赶呢!

来看歌谱,上下两条旋律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旋律一样,下面的旋律晚了一小节,倒数第二小节省略了)

哦,原来它们旋律基本相同,低声部与高声部一前一后进行,高声部唱完第一小节,低声部再进来,并且省略倒数第2小节,都结束在mi这个音上。这种演唱形式叫做轮唱。

咱们把低声部唱一唱。

A范唱低声部

B学习歌谱

C带词演唱

D师生合作

你们一定迫不及待想试着飞行了吧,现在请大家心中默唱,拍节奏合作一次。

将学生分成两组。为了音色更加分明,请这半边同学拍手,这半边同学蹲下拍凳子,咱们试试看吧。

(生尝试合作)

很好,再来一遍,这一次,我们把歌词唱出来,不用拍节奏了。

(生带词合作演唱)

同学们学得真快,掉队的小鸟终于赶上来了,和伙伴们又变化出了其他队形。咱们听听看后半句,它们是怎么变化得?

请仔细看看,上下两条旋律什么样的特点?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生:节奏没有变,但其中有几个音变了)

真聪明,节奏型没有变,但是音高发生了变化。

我们迅速把变化的音找出来。

(生回答,师板书)

咱们把这些音程唱一唱

(生先跟琴模唱,再试着找音高)

好的,现在我们来学唱后半句低声部,我先来唱一遍,认真听。值得注意的是在谱子上出现了连线和休止符,我们在演唱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区别。

A范唱低声部

B学习歌谱

C带词演唱

D师生合作

E分声部合唱

两句都学会了,咱们把副歌连起来唱一遍吧!注意声部均衡。

(生演唱,师指导)

现在我们把歌曲从头到尾整体唱一遍。请同学们状态积极一些,注意咬字,气息。

(生演唱)

学完队列飞行后,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生:开心、兴奋)

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快乐!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速度飞行,来表达这样的心情呢?

(生:快速的)

让我们加快点速度,来一遍吧!

(生演唱)

三、总结

经过学习,我们的羽翼已经丰满了,可以自由飞翔啦!起立,跟着伴奏一起唱起来吧!

(生表演唱)

播放背景乐《那些年》

这首歌写得真好,写出了少年儿童的心声,同学们你们唱得真好,唱出了你们飞翔的梦想,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像歌里那样,插上理想和知识的翅膀,向自己美好的未来飞翔!

下课!

教学反思

合唱教学是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集体主义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合唱也是一种要求更高的的歌唱形式,是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体现。介于合唱的重要性,这次区教研活动以“感受合唱魅力”为主题。我借用别校五年级学生,上了一节展示课《翅膀》。

我在平时的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部分总会碰到了一些困难:

1.学生的识谱能力较好,但歌唱基础、音高感觉、合作能力和发声习惯等方面参差不齐、各不相同。

2.在二声部合唱歌曲中第一声部的旋律通常是主旋律,旋律比较流畅,音区较高,学生易学、易唱、易记;而第二声部往往比较拗口,学生就出现了音不准,跟着主旋律跑的现象。

3.学生对于合唱的概念还是了解的,但缺乏训练,声部和谐的感性体验和合唱成功经验较少,因而一首合唱歌曲常常花费好几个课时。

针对上述情况,我在这节展示课中,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注重营造合唱氛围,用视频、律动、节奏拍击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用分析、对比帮助学生感受声部间的联系与区别,达成了合唱的目标。

1.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合唱观念。合唱各声部不是搞竞赛,不是看谁唱得响、唱得突出,而是相互烘托,追求音色整体的和谐。应培养学生在合唱训练过程中自觉判断、调整的意识。

2.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

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基础和动力,歌唱的呼吸与人的自然呼吸有一些区别,须根据乐句的长短、强弱、快慢安排呼吸量的大小,做到有意识地控制。在教学中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气吸浅、吸气抬肩、不会气息保持等错误呼吸方法,采用打比喻的方法进行练习。

3.培养唱谱能力。

小学合唱里的歌曲大多只有音高上的区别,词是完全一样的,学生很容易把声部混淆。所以应在学生掌握歌谱以后再教唱歌词。在唱谱的过程中解决学生的音准、节奏、快慢、情绪等问题。

4.音准和节奏的训练。

教学案例范文3

中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数学知识及理论存在诸多认识误区,因此课堂教学也会产生一些问题。本文将以“概率”为例介绍两个相关的教学案例。有些问题的产生与目前的整体环境有关,有些则属于教师的认识和水平问题。最后我们提出一些初步的参考建议。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这一点却被很多教师及学生忽略了。

案例1: 某位教师任教两个班级,一个是重点实验班,一个是普通平行班。在一次测试中,其中一道几何概型的问题,重点班的出错率居然高出普通平行班。对于同一个教师任教不应出现这样反常的现象。经过仔细分析原因,发现重点班的学生解题时并不重视从基本概念出发先去分析基本时间空间再去求解,而是想当然直接利用几何概型公式去做除法。

出现这样的结果,按照那位教师的体会,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上课时,老师要求先写出基本事件空间和所求事件,再求概率。而重点班学生由于反映快,思维敏捷,往往直接跳过这个环节而直接写结果。而普通班学生一直按老师要求,能够按部就班认真去写基本事件空间及所求事件,恰恰不易出错。

另一个原因是重点班学生由于解题速度快,额外接触了很多教辅资料。而新课改实施时间短,并没有太多与之配套的教辅材料,大部分仍是按旧教材进行编著的,里面含有很多在计数上设置技巧和障碍的题目。时间长了,对基本事件的分析过程反而被忽略了,概率问题也就逐渐变成计数问题。这样,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越来越被学生所忽视,他们更多的是套用公式想当然去解题。

以上案例也许可以让我们意识到在"概率"(其实包括整个数学)的教与学当中,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的重要性。

某文中指出:深刻理解基本概念是学懂数学知识的关键。但由于受既定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急于求成的心态下,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却过多的侧重在形式化的解题方法和人为设置的技巧训练上,而相对比较重要的基本概念却被忽视了。导致绝大多数学生将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了形式化的解题过程。这不仅使数学脱离了的实际背景,而且当学生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思维就更容易陷于混乱之中了。其中尤以概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显得更为严重。

这说明在教学中应切实抓好概念教学,认真对概念进行分析与理解,熟练运用基本概念分析数学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除了基本概念的理解对解题至关重要之外,对于题意本身的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题目表述要清晰以及要有教师的正确引导。但是,以下这个案例所出现的情况在我们实际教学当中可能不时会发生。

案例2: 某位学生对某题的设问产生疑问,认为教师(和教辅材料上给出的)解答有误,并说明自己的理解。但是教师坚持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也认同教师的观点,甚至这位学生的看法遭到其他同学的哄笑。

难道真的是这位同学理解错误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此题的叙述。题目叙述:

甲、乙两人约定在下午1时到2时之间到某站乘公共汽车,又这段时间内有四班公共汽车,它们的开车时刻分别为1:15、1:30、1:45、2:00。如果他们约定(1)见车就乘;(2)最多等一辆车,求甲、乙同乘一车的概率。假定甲、乙两人到达车站的时刻是互相不牵连的,且每人在1时到2时的任何时刻到达车站是等可能的。

这位学生认为:“这两个约定是矛盾的,如果见车就乘,那么就不可能再等一辆车。也就是说两个条件没法一起用。” 但是老师说:“第二个约定包含第一个约定的情况,所以就相当于只有第二个约定。”答案也是按照第二个约定做的。

我们看看两种不同的理解到底哪个更有道理呢?笔者认为,这位同学的意见不无道理。所求的概率必须满足两个前提,即约定(1)与(2)。约定(1)的意思是见车就上,不要等。约定(2)的意思是可以见车就上,也可以等一辆车再上。要想同时满足这两条,乘车的人无法操作,因为不可能同时既乘车又等车。所以这两个约定确实无法同时满足,是相互矛盾的。所以此题的困惑是由于题目表述不清,造成了逻辑混乱引起的。如果一定要按此题去做,也应按照约定(1)去解答,这样才能同时符合两个要求。但如果是这样,约定(2)就没用了。不过,可以将此题改成两个问或是将意思表述再清晰完整些,这样就不会造成学生的误解了。

但是,上面的例子,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教师在教学中的做法是否得当。很多时候教师所说的并不都是对的,教师不能把自身的见解强加于学生身上,让自己的错误理解也影响到学生。另外,对于题设条件的思考,教师的思考应该再细致深入些,如发现题设不明的题或是逻辑错乱的题,可以提前将它纠正。另外,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也应慎重考虑,不能全盘否定,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让我们意识到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值得大家注意的问题,这里仅给出个人的两点看法。

第一、认真研究教材在内容上的编排顺序,避免自以为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与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旧教材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内容的安排顺序不同。尤其是“概率”这一章,旧教材以古典概型为主,学生先学习排列组合的知识,学会计算大量的排列组合的问题以后,再引入概率。而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不仅仅增加了几何概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关于基本事件空间(即样本空间)的教学内容,而排列组合的内容安排在选修部分中,不讲排列组合直接讲概率。

前者即使在讲概率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仍放在了求组合数和排列数上,而不在于他对随机思想的理解,这样实际上淹没了教师对随机思想的渗透。而后者让学生真正地去体会如何将随机现象抽象为数学对象,理解好概率的基本定义。教师应认真思考体会编者的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避免忽视新教材的编排顺序,按旧教材去讲新教材,把概率内容处理成纯计算的内容。要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就要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免造成学生认知上的障碍,思维上的混乱。

教学案例范文4

关键词:认知结构;整体认识;欣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148

一、设计思路

在“概率与统计”这一课中,学习整体性认识统计和渗透统计的思想观念尤为重要。因此,笔者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整体感受,以及利用实际问题来认识统计调查的整体过程和方法;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整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始终带着明确的目的、整体的思路、自然的思考去认知。体现“整体――局部――整体”的认知过程。

二、课堂实录

1. 视频引入――整体感受

师:请大家观看我国今年第一季度经济情况的新闻会片段,请注意片段中出现的数据:今年以来,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积极变化,整体表现好于预期。初步核算第一季度国民生产总值657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00亿元……

师:片段中有许多数据,为了清楚了解,我已将它们做成一张表格

师:该发言人得出的第一季度经济情况是好,还是坏?他的依据是什么?

生:好,根据很多同比增长的数据。

师:这就说明了,我们在生活中需要一些数据来了解世界的现状以及变化规律。这些数据这么重要,他是怎么得到的呢?

生:应该是调查后,统计得到的。

师:你真棒,已经具有统计的思想观念,请大家用掌声对她表示欣赏。(同学们掌声热烈,表情愉悦)由此引出所讲的内容。

2. 解决问题――整体认识

师:首先来解决身边的问题,我们学校重视文化建设,每年举办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4个“文化节”活动。如果班长想了解全班同学对这4个“文化节”的喜爱情况,然后在班级举办一些活动,你认为他该怎么做?

生1:可以找个时间在班里表决一下。

生2:可以用问卷调查统计。

师:大家的方法都对。实际上大家都是想得到数据,即收集数据。

那么,如何去收集数据呢?方法有很多,例如刚才这位同学说的问卷调查就是常用的方法。如果用问卷调查,我们先要做什么?

生:设计问卷。

师:怎么设计?问题是什么?选项是什么?

生:问题是:下面四个“文化节”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选项:A.科技节 B.体育节 C.读书节 D.艺术节 。

师:如果大家都将问卷写好交给课代表,他能直接看出情况吗?

生:不能,答案还没有整理,可用表格整理。

教师赞赏同学们的讨论能力、学习能力,并说明用计算机制做表格方便,出示:

教师介绍设计表格的横、列内容,以及用划记法记录数据。

师:刚才我们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针对这个问题有其他更简便的方法吗?

生:可以让大家直接举手。

教师按照他的方法现场得到表格:

师:如果要更直观地看出表中的信息,你有什么办法?

生:可以用条形图。

师:对,可以用条形图直观描述数据,如何画条形图呢?

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画条形图的方法。并出示:

师:由图得出大家最不喜欢的“文化节”是什么?喜欢它的有几个人?你是怎么看出的?

生:大家最不喜欢的“文化节”是“科技节”,只有4人。我是先找到最矮的条形,它标示是4人,对应横轴是表示“科技节”。

师:正确,大家的思维都很有条理性。每个条形既要看它横轴表示什么,也要看它纵轴的高度表示的数值。在条形图中能看出各部分占总数的比例吗?

生:不能,可以用扇形图直观反应。

教师赞扬同学们反应真快。并出示:

师:你能根据扇形图得出大家喜欢“文化节”的情况吗?

生:由图可知,大家最喜欢体育节,喜欢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1.2%。

师:如果让大家自己画扇形图,你会怎么画?

师生共同探讨画图方法,并强调关键是计算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圆心角=360°×比例。

师:现在有两种统计图都可以直观描述数据,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生:相同点是都很直观,都能反应各部分的大小;不同点是条形图是反应具体的数值,扇形图是反应各部分占的百分比。

师:你的比较能力、概括能力好强啊!最后,你根据这些数据分析得出什么结论?建议班长在哪些“文化节”中多举办活动?

生1:我得出的结论是大家最喜欢“体育节”,所以建议班长在“体育节”中多举办活动。

生2:我建议学校取消“科技节”。

生3:不行,我建议改正“科技节”,让更多的人喜欢它。

师:大家说得都对,只是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都是根据数据的分析来决策的。回顾这次统计调查,经过了哪些步骤?

生:就是黑板上写的这些过程。

师:在这次调查中,全班同学是要考察的对象,我们对全体对象进行了调查。像这样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方法叫全面调查。例如:2010年我国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就是全面调查。

3. 巩固检测――发展能力

由学生独立完成课本课后练习:1、2。

激趣应用:如果了解全班同学对《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唐僧(道德)、孙悟空(能力)、沙僧(规矩)、猪八戒(性格)的喜爱情况,来判断大家的价值取向。你会怎么做?

学生口头表述解决过程,完整地运用本节的内容。

4. 小结提升――形成结构

学生独立回答,教师边引导边出示课件反映主要知识框架:

三、体会与反思

1. 进行有效的整体性教学

学生在视频引入中有效地整体感受知识;从整体过程中学习局部知识,表现为学生对每一环节目的明确,从一个环节到下一个环节过渡自然,整个过程始终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在知识应用中,学生条理清晰、知识提取流畅,充分说明了整体性教学的有效性。

2. 抓住内容的本质

统计调查的核心是“让数据说话”。本节课借助计算机统计数据和绘制统计图表,将学生学习的重点放在理解统计的思想和从事统计的活动上来。

3. 培养学生的能力、渗透统计的观念

本节课通过问题的解决这一核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通过合作、交流用统计调查的途径发展了各方面的能力,渗透了统计的思想观念。

4. 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满足

本节课教师用欣赏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表现,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特别是热烈的掌声既将学生的思维充分地打开,也将学生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推向。

5. 教学设计和实施的不足之处

为了强调整体性设计,本节课的容量偏多,还有进一步推敲整合的空间。由于是公开课,过多重视课堂完善,个别环节不够开放,例如应用问题只是让学生口头分析讲述,没有实际实施。

参考文献:

[1] 吴亚萍.“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教学案例范文5

2012年我接了一个新班,班上有个学生叫周某,第一周军训就不听管教,被教官罚站。烈日下的暴晒确实让他不好受,心理上也有一定压力,最后不经班主任同意私自回家。随后在上课期间,多名任课老师反映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好搞小动作,影响别人学习,且对老师的管教不服气。

于是,我找机会和他谈话,希望他遵守班级、课堂的各项纪律,知错就改,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学生。他开始时很认真地口头答应了。可是过了一天,他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此时我感到盲目、灰心,想要放弃不管,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他是我的学生,我就要对他负责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必须面对现实。他无进步,或许是他并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没有真正要做个他人喜欢的人的念头。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树立做个受人喜欢的人的思想。于是我再次找他谈话,谈话中,我了解到他的父母分居,家庭因素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他心里其实很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只是上初中时老师经常批评他,家长又十分溺爱,不善于正确引导他,于是他产生叛逆心理。

找到了原因,我首先与他的父母进行交流,指导家长家庭教育的做法并得到父母的支持。平日里我还经常与他沟通、交流,总是鼓励他。后来,他在纪律上、学习上,都有了进步。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更是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使他处处感到我在关心他。他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有了明显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为了更好地提高他的学习意识,我特意安排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学生跟他坐,并发动全班学生帮助他,目的是发挥学生的力量。这样使整个班级都凝聚起来,增强了同学相处的和谐性。我还安排他当舍长,增强他对集体的认识,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员,要为班级服务,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身价值。这样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在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步,学习上更努力了,纪律上更遵守了,甚至自己当起了值日生,劳动也更积极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此,我会心地笑了。我笑着对他说:“你长大了,懂事了,进步了。我真替你高兴。”

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了鼓励他,我奖给他一本日记本。奖品虽少,但能表示我的一点心意。

二、案例分析

(一)以人为本,付出师爱。

班主任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更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这位学生我敞开心扉亲近他,以关爱之心拨动他的心弦。“动之以情,晓之于理”,用师爱温暖心中的坚冰。

(二)以生之助,友情感化。

同学互助是班级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方法,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班主任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同学是学生的益友。在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班主任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而接受不了。因此,我先让他与其他同学交朋友,让他感受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他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李某的情况比较特殊,主要是自制力差,对自己的错误、缺点认识不足,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与他谈心,与他交朋友,使其认识错误,树立做个好学生的念头;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让他感到班主任的关心、重视……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

(四)家长配合,多元影响。

在发现问题的时候,我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多方面了解学生的根本状况,从而正确地对待学生的问题。与家长沟通,会增强家长对孩子的正确认识,纠正家庭教育的不当之处,在校对学生的教育也很放得开,使学生尽快地转变。

教学案例范文6

果然,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学生们整齐的走进了教室,并随着我的琴声进行着发声练习,在我的指导下,断音练习短促而富有弹性,我心里甜甜的。有了这顺利的开场,教学也就自然的进入到了下一个环节:我面带笑容的对同学们说:“祖国是一个多么神圣的名字,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一首表达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的歌曲《祖国印象》。”我想同学们一定会象往常一样很乐意的打开课本准备学唱。可这时,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并站起来怯怯地说:“老师,过几天就是圣诞节了,我们想学唱《铃儿响叮当》这首歌曲来迎接圣诞节的到来,你能在这堂课上教我们吗?”顿时,班上很多同学有了共鸣,热烈的与旁边的同学讨论起来,:“对,我也想学唱这首歌曲。”、:“这首歌曲很好听,我早就想学唱了。”……,看来,同学们对这首歌曲有着热切的向往。

课是无法正常进行下去了,看着学生们对《铃儿响叮当》这首歌的热情劲,我意识到要想把学生的思绪强制性的拉回到原先准备给他们唱的歌曲中是不行了。《铃儿响叮当》是六年级音乐课本上的一首补充歌曲,尽管是首补充歌曲,但我对这些补充歌曲也作了一定的备课,看着同学们期盼和渴望的眼神,我马上调整了心态,用清亮的嗓音说:“过几天就是圣诞节,虽然是西方人的节日,但我们也有理由来与世人共同庆祝一番,那么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铃儿响叮当》这首歌,预先来庆祝圣诞节。”“好!”同学们鼓起了掌,他们兴奋的心情、迫不急待的情绪溢于言表。

就这样,同学们学唱起了《铃儿响叮当》这首歌,由于学生们对这首歌曲的喜爱和热情,他们学的非常快。学会后,学生们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表现了这首歌曲:有的学生扮演圣诞老人,有的学生跳起了舞蹈,有的学生边唱边跳……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一个个显得是那么的快乐,那么的投入。

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