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范文1

关键词:生活化;化学学习情景;创设

【中国分类号】G633.8

一、生活化的化学学习情景创设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理念之一“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对教育的启示在于: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中的社会活动,生活世界是教育发生的场所,学生的体验和经验构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1]。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的一个重要学科特征就是与日常社会生活相联系。为实现这一理念,化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密切课程内容与日常社会的关系。化学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部分设置“身边的化学物质”作为五个主题之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每一个单元都提供了可供选择的生活化学习情景素材,这都表明新一轮的化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当重视学习情景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实践也证明,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选取学生身边的自然界常见事物、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事例、社会问题及化学科技发展来创设学习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探究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利于学生体验化学与技术、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生活化的化学学习情景创设途径

化学是一门与日常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系自然科学,这就决定可以从日常社会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生产、生活实际、社会问题及化学科技成就等方面创设化学学习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化学,让学生体会化学在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以此激励学生学好化学。

1.利用自然现象创设化学学习情景

化学是一门从分子、原子层面揭示自然界物质之间的变化奥秘的自然科学,自然界物质是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问题情景往往从自然现象中来,如在碳酸钙知识内容教学中,老师可给学生展示我国桂林地区溶洞的照片,或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提问学生溶洞中千奇百怪的钟乳石主要成分是什么?如何形成的?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妙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利用生产实际创设化学学习情景

化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对推进社会生产力、人类文明起着重大的作用,生产实际中有着丰富的情景素材。如:化学肥料、农药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利弊、对环境污染带来的重大影响、生石灰和熟石灰的利用、金属的冶炼和钢铁的防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如讲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时,可这样创设学习情景:金属是一种重要的材料,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项链、铁制品、铝窗等。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金属,但全世界由于锈蚀而报废的金属约占世界金属年产量的20%~40%,给人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损失。是什么原因引起金属锈蚀呢?我们该如何防止金属腐蚀呢?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利用家中常见铁制品进行探究找出金属腐蚀原因,并在实际金属防腐中应用,发展问题解决能力,体验化学与技术、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

3.利用生活实际创设化学学习情景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无处无化学。涉及衣食住行等方面内容、燃烧与灭火、防火措施、居室污染、食品与营养、人体中的必须元素、生活中的材料等都是丰富的情景素材。如对实验中碘元素的检验探究中,可创设问题情景:食盐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调味品,现在市场上出售的食盐几乎都注明“加碘”,那么食盐中碘到底是以哪一种形式存在?还是多种形式存在呢?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这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化学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4.利用社会问题创设化学学习情景

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与社会紧密联系,社会问题是化学问题情景的基本来源。如能源、材料、环境、粮食等多方面的问题、臭氧层的作用和保护、二氧化碳的功与过、酒精燃料、氢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利用、新型复合材料的研制和生产应用等。如酸雨知识点教学中,创设情景: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约占能源消耗的70%。燃煤排除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后,形成硫酸型酸雨。20世纪末我国酸雨区的面积高达200多万平方公里,很多地方的树木和文物等都到受酸雨的危害。什么是酸雨?酸雨是怎样形成的?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酸雨有哪些危害呢?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来探究酸雨。

5.利用科技发展创设化学学习情景

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反映当代科学成果”,化学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学中应结合科技新成果,体现时代特征。如:纳米材料和超导材料、生态农业的发展、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新科技发展。例如“导电塑料”是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当创设这一问题情景,就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塑料不导电”相矛盾,形成了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去学习。

三、创设生活化的化学学习情景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学习目标

生活化的学习情景是服务并服从与内容主题和教学目标的,在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之间搭建平台,同时本身又融入活动和内容之中,因此生活化的学习情景创设应指向明确的课程目标。

2.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生活化的学习情景是为学生所了解或愿意了解的,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突出情景价值性

生活化的学习情景中应该蕴含课程目标要求的、学生需要并能掌握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情景引领下,通过探究活动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和不断的自我发展。

4.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生活化的学习情景应能印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形成对学习的正确认识。因此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设真实、可信、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

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范文2

没有急事的时候,在地铁站里也要一路小跑,整日与繁忙的工作打交道。偶尔闲下来反而内心不安。不少长期处在快节奏中的都市人,因为应接不暇的生活与工作使身心得不到应有的休息和复原,从而产生种种快节奏综合征的症状。

对策:想办法“忙里偷闲”消除“快节奏综合征”,也是现代人应当学会的一种良法。要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什么时候该紧张忙碌起来,什么时候该放松休闲一下都要有一个安排。心理上要对紧张和休闲的生活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密码综合征

日常生活中密码的重要性越来越强。银行卡密码、电话卡密码、保险箱密码、缴费密码、查询密码、交易密码、电子邮箱密码、聊天工具的密码……那一大串密码让人头痛不已。如果都留一个密码,又成了一破百破的情况。于是。我们只好每天都得记住一堆密码,这就使得都市里一大群人患上了“密码综合征”。

对策:要以健康、乐观的心态对待“密码综合征”。采取一些取巧的办法,例如将密码归类记忆,电子类密码统一为某个数字或代号;银行卡类的查询密码和交易密码则分别记忆。还可以将经常使用的密码用一个特殊的代号记在自己经常会看到的地方,要用时只有自己才能看懂代号。

信息焦虑综合征

每天翻阅大量的信息,网络、电视、报纸、广播都在信息收集的范围内。尽管如此还是担心自己漏掉了什么信息,忐忑不安地在第二天一起床就打开电视和广播收集信息,这便是“信息焦虑综合征”。这是一种自我强迫和紧张所造成的心理疾病。会引起突然的恶心、呕吐、急躁、精神疲惫等症状。它还会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失落感和衰竭感。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

对策:每天服用一定剂量的百忧解、维生素c、谷维素等。大量饮水。保证睡眠到9小时,睡前坚持锻炼15分钟,每天接触的媒体不超过两种。

药物综合征

善存片、施而康、各种维生素和鱼丸已经成为许多女性的必备。并对其保健作用深信不疑,宁愿不吃饭也要按时吃药,至于其他如减肥药、安眠药等功能性药品,更是许多女性赖以减压的法宝。但是嘈药成性也是病,这种并非为了医疗需要而长期或反复服用某种药物的结果是产生精神上或躯体上的依赖性。以致持续地或周期地强烈渴望重复服用该种药物。

对策: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状况,日常的饮食营养足够一个成人一天所需。服用任何药物一天也不能超过3种。可以先选择性地减少服药种类,或者隔日服用,维生素药物完全可以用鲜果汁代之。

减肥综合征

骨感美的兴起一直居高不下。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无论胖瘦都开始注意起自己的身材来,用全民减肥来形容这个现象并不为过。尤其是青春期的女孩,为了保持自己形体的苗条,在日常饮食中,偏食、挑食、节食和恐食,盲目减肥。这种做法有悖于常理,违背了生命发展规律,往往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神经性厌食。

对策:转移对食物能量计算的注意力,如果忍不住多吃了计划外的食物,要学会忘记,而不是对此耿耿于怀。因为既然已经吃下去了,苦恼也无济于事,更不要靠泻药来维持心理的平衡,只要记得下一顿少吃或不吃,千万不要对此有罪恶感。

网络综合征

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范文3

关键词:中学化学 新课程 化学教学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当代中学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都有意识地进行深入研究,以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培养出新一代高素质的人才。化学在推动社会生产与科技发展和提高国立的竞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现代化学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一门自然科学。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在与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不仅本身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化学的重大成就,还丰富了自然辩证法的内容,推动了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

化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核心科学的作用。它为人类进步提供物质基础。化学还在相关学科的发展中起了牵头作用:它牵动其它学科向分子层次发展;化学研究带动其它学科的过程研究;化学研究带动了材料科学的发展; 化学实验方法学推动其它学科在分子层次上观察和测定物质的变化过程。

可以说化学源自生活又深刻影响人类生活,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常识的教育内容,在新课程中体现更为突出。

2.新教材(人教版)中学化学中的生活内容及要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 课程内容的这一转变,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此外,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课程内容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将会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程的核心是强调培养科学素养,这与当今世界科学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向是吻合的。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又离不开人类的日常生活。

3.义务教育课程中的生活化学部分

义务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中提到:“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新课程已经注意到了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分析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这也与新世纪世界各国提高公民素养的主流相一致。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内容标准包括5个一级主题,分别为:①科学探究,②身边的化学物质,③物质构成的奥秘,④物质的化学变化,⑤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些内容在新教材以下单元中均不同程度地渗透和体现了生活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第九单元溶液;第十单元酸和碱;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也就是说,义务教育中生活化学部分将近占整体十二个单元的3/4 。

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中选取素材,如“空气质量预报”、 “水污染” 、“用洗涤剂洗餐具”、“防毒面具”、“扑灭火灾”、“海水制盐”、“农作物生长必需的化学元素”、“照相底片的感光”、 “西气东输工程” “水污染”等,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促使学生逐步用化学的眼观看待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初中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接触社会的机会有限,因而通过实验来了解化学在实际中的作用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新教材中的实验素材的选取都比较贴近生活。如“呼入与呼出气体成分是否相同的探究”“水的净化”“硬水和软水的区分”、“模拟酸雨的危害”、“乳化作用的应用”、“测定身边物质的pH”、“溶液酸碱性对头发的影响”等。另外,实验的生活化还体现在实验用品上,使用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在粉尘爆炸实验中利用金属易拉罐和小眼药瓶,测pH选择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等,这样能启发教师在实验条件较差和经费较少的情况下,利用现有的材料安排实验,也能启发学生在生活中随时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探索,同时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新教材总体而言很好,教师如果能够深刻体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渗透,则十分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一定程度的科学探究,不仅使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能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自身的探究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教材不是教师要教的全部,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教材,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材并不能完全帮助学生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手段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教师应充分关注现代化学科学的发展,关注化学应用的具体事例,关注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补充一些鲜活生动的事例,以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

参考文献:

1.王夔 未来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1年第23卷第1期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范文4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现代化人才需求的特点和现代金融学教育的特点介绍,具体阐述了改革现代金融学教育,适应培养现代的金融管理人才。

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曾经说过,21世纪的人才需求标准是懂得现代科技的金融人才或懂得现代金融的科技人才。换句话说,21世纪的人才需求是现代金融和现代科技高度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所以,现代金融学教育在培养适应经济市场化、自由化和国际化要求的金融人才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

一 经济发展呼唤金融人才和金融学教育的加强

现代金融已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金融经济。无论是政府的宏观调控,还是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老百姓个人的投资理财和创业,都与金融息息相关。金融业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彰显。事实证明,凡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同时也是金融业发展较快和金融人才相对集中的地区。美国、英国、日本等莫不如此,我国的上海、深、江浙等地也是这样。经济发展与金融业发展之间形成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越发达,金融业就越发展;金融业越发展,经济发展越快。与此同时,金融业越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就越迫切也越大。“金融业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最广与日常生活结合最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同时也是一个最具有创新动力的知识、智力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建立和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实现金融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强金融法规建设,规范金融行为,完善金融市场以及加强金融监管,健全监管体系,维护金融竞争秩序;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大力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以满足各层次、多样化的金融人才需求。而这一切又有赖于全社会金融学教育的加强。

总体上来说,现代金融学教育的内涵应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面向社会大众的金融学知识的普及型教育(在这方面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有关专家学者在东北农村手把手地教农民如何运用农产品期货交易来规避市场价格风险,增加农民收入,也能够看到遍及全国各地的形式多样的面向社会公众的金融知识讲座或短训班,内容包括股票投资、艺术品投资、国债买卖、黄金买卖、外汇交易、房地产交易、保险业务等);第二个层面是面向在校大中专学生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金融学知识的系统的学院式教育。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国际金融运行风险增加,通过系统扎实的学院式教育,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全球一致的业务规范和取向统一的管理法规,又能够把国情特点与国际惯例结合起来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是当务之急。

二 现代金融学教育应体现人才需求特点,不断完善学科体系和内容

我国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金融人才的复合型特点,二是金融人才的国际化特点。复合型是指金融人才既要懂得金融又要懂得现代科技尤其是网络技术和高等数学等;既要懂得营销又要懂得管理;既要懂得法律又要有较高的政策解读能力。国际化是指金融人才首先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特别是要具备较强的外语交流和沟通能力,其次要熟知不同的金融文化背景,还要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此,学院式教育在专业学科体系构建方面应突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技术等;第二部分是营销心理和营销行为学、不同金融文化比较研究等;第三部分是专业课程。 转贴于

当然在现实中,由于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已很难截然分开,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也日益混合。以央行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制定、操作和协调、金融监管及立法和制度安排为核心的宏观金融,直接作用和影响于以金融机构业务经营与管理为核心的微观金融。所以,各高校在自己的经济学或管理学方向的学生培养目标中,可以结合实际有所取合,有所偏重。比如要么以宏观金融为主,要么以微观金融为主;甚至还可以在宏观、微观金融中突出某一部分的内容,比如在国际贸易专业中可突出国际金融及外汇交易、国际信贷与国际结算的内容等。而在金融学专业中则可以给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创新既是必然又是常态。它涉及金融制度创新、金融市场创新、金融机构创新等。而就金融机构而言,又涉及金融业务创新、金融工具创新和金融服务创新等。因此,在现代金融学教育中应及时补充进去这方面内容。

三 现代金融学教育应适应人才需求和培养目标,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教育形式

现代金融学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和学科,金融人才又是具备复合型和国际化特点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更应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现在随着软件设计与开发技术的发展,有许多模拟现实金融活动的软件被开发出来,比如国际贸易流程软件、股票交易流程软件、外汇交易流程软件、黄金及艺术品投资软件等。有条件的学校不妨可以更多地利用软件模拟教学去增强学生的分析、应用和操作能力。除此而外,还有一种方法值得尝试,那就是通过聘请在实际金融部门和领域的从业者和管理者开展讲座的形式,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金融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2002年金融年度报告[R],2002

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范文5

但是,学生虽然天天与数学打交道,但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却熟视无睹,对数学的应用更是无从下手,部分学生的数学知识与能力严重脱节。这与传统课堂教学把数学学习与生活相割裂有着直接的关系。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一旦吹进现实生活的气息,就会焕然一新。下面谈谈我多年数学教学的一些感受。

一、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改变“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尤其在小学阶段,儿童亲身经历,亲身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六年级有学生38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17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编题。学生会编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的题目。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生活化

学习是为了应用。可我们的学生缺乏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我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所以我们在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活动,肯定会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乐趣。

例如,在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我创设了“美丽的图案”的情境活动:我们搬到新校舍后,校园缺少绿化。现在想用36米长的栏杆在教学楼前设计花圃,请你帮帮忙,画出你设计的草图,并求出它的面积。帮助学校设计方案,大家都愿意,同时校园是学生所熟悉的环境,所以学生的兴趣很浓,创造性思维被激活。有的设计成圆形,有的设计成正方形,有的设计成长方形,有的设计成平行四边形,有的是“日”形……。一个个都很努力,很投入,在纸上画图,认真的演算,调动一切创造性思维和已有知识经验去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然后我请学生说出自己设计的理由,再安排学习小组相互评价设计方案的优点和缺点。这样让教材内容“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以及创新一面,让学生切实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联系生活实际,充实创新教材,让教材焕发生活气息

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在教材中它总以完善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许多题目都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文字表达严谨、准确、枯燥,但很少创设问题情境,忽略了数学知识从生活生产中被发现的曲折过程,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因此,我们要善于处理教材,把学生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创造出校本特色。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教材的滞后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教材中难以及时体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教材中去,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 “人民币的认识”中对分的认识就应该淡化,而要增加关于元的认识,特别是增加二十元券,五十元券,百元券的认识,使学生及时得到新信息; 在小数的乘法计算中,也可增加电表、水表的读数,并能算出费用,毕竟这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当然,上述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还需与同仁再认真探讨。

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量生活化

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范文6

【关键词】高中化学 新课程 特点体会

众所周知,21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年代,优胜劣汰,不可避免,自然形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竞争的内容丰富,涉及的面积广泛,但竞争的实质或核心就是一个,归根到底,那就是人才的竞争。新一轮的化学课程改革从适应这一竞争时代的需要出发,对原来的化学教材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新课程公布之后,得到广大化学老师的一致认同并积极配合,通过实践探索,心中感受良深,其教学也受益匪浅。新教材对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提出了一个共同的挑战:教师必须以全新的观念去审视新教材,认识新教材,实践运用新教材。在新教材的实践过程中,笔者曾有过迷惑,遇到问题,并对问题与迷惑做过深层的思考。通过学习新课程,问题迎刃而解,迷惑得到解决,眼前一片光明。觉得新教材编得好,有特点,可用“新、实、精”三个字来概括总结。

一、“新”从三个方面突出

1. 从形式上看:新教材增设了许多插图,编入了一些趣味性的小故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能吸引学生的视线,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 从内容上讲: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学科教学与日常生活、现代科技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联系,注重反映学科发展及新的科技成果,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性内容和选学资料。如“家庭小实验”的编排,就使学生产生这样的感觉: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就在自己身边,没有化学,就没有生活,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毅力和信心。

3. 从观念上说:新教材融进了大量的新知识,甚至有些知识对教师和学生来讲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如新型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对合成氨的前景展望等。总之,教材处处,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在新教材中,编者设置了较多的讨论题和生活观察题,从中折射出不少的新知识和新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我“充电”意识,以便进行知识更新,提高自己,扩大视野。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承担起引导、启发、点拨、评价的重任,端正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全面理解化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树立良好的学习观。

二、“实”由四个方面表现

绪言课《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让学生既明白化学对人类进步所起的作用,同时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努力学好化学的决心。教材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化学实验教学;二是加强学习中的科指导;三是穿插了一些家庭小实验,增加实践性,激发趣味性,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四是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图片、阅读、课题研究等形式,对学生渗透德育,拉近了师生和化学课的距离。因而,老师教得踏实,学生学得开心,让“化学”两字深深地扎根在学生心里。

三、“精”得合情合理

所谓“精”,它是指精心构建教材体系、设计知识层次。新教材注重学生认知规律,合理构建化学知识体系。如高第一册的课程,就将“碱金属”与“卤素”位置调整,降低了高中化学的起始难度,并有机地使它与初中化学的内容衔接起来。再如“电解质”内容编排在高一册第一章第二节,与初中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及电离基础进行衔接,使初、高中的化学知识一步一个台阶,顺其自然,以降低跨度,缩小难度,顺理成章,克服了旧教材在没讲弱电解质知识前就学习Cl2水、NH3水成分时所带来的弊病,即很难说明为什么Cl2水中有H+、ClO-、HClO分子。在此基础上,在高二册的第二章引入化学平衡,第三章又引入电离平衡。这种编排的实质,是对平衡移动原理知识的延续,有化学平衡作为基础,学生对电离平衡的掌握就容易得多,不仅认识深刻,而且又巩固了对上一章有关知识的理解。这种设计方法,使教材的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知识的深浅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那么,如何用好化学新教材呢?笔者认为,要用好新教材,老师就要认真地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

1. 转变教学观念。教育观念的转变是用好新教材的关键。老师应在领会课改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的同时,进一步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和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观念,注意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加强对学法的指导,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2. 把握好深广度:要防止任意扩大知识容量,拔高教学需求,甚至把已删去的内容又补充进去教学,如果不把握好这一点,就容易把重、难点转移,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3. 改革教学模式。教师应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交互式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