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随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杂文随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杂文随笔

杂文随笔范文1

——残留的记忆

儿时离别

“不哭要爸爸背去学校!”娇小的身影混杂着稚嫩的声音渐渐飘远。亲切道别后,转身跨入校门。

小学中,无知的孩子对老师萌生了敬意。几年后,与启蒙老师告别后,不哭,昂首步入新的殿堂;与稚嫩离别,微笑着挥挥手,我长大了;告别母校与相处了6年的同学,仍是嬉笑,高声交谈,最后一次一起坐在这个教室,似乎仍然觉得,过了假期,仍然是走入这熟悉的学堂。微笑的离别是最美的吧!对!最美的。我们应该用最美的微笑去面对!但,渐渐伤感了,脸上呈现出倦意,又有几分不舍。不哭,不曾带有眼泪。“不哭”多好听的名字。

茶话会无形中变成了以往的班队会。没有离别时应有的感伤。拿着笔,在黑板上留下笔迹——“不哭”。

儿时的离别,不哭没有眼泪,微笑着去面对。

离别,爽朗地笑,明天我们会更好;

离别,挥手再见,迎接再次的离别;

离别,默默悲伤,眷恋悲伤前的美;

拭去悲伤,亮出最动人的微笑,离别是美丽的;

擦去眼泪,秀出最自信的步伐,离别不再悲伤。

残伤回忆

人,又怎么能一直坚强?胆小的,会去躲避挫折,恐惧困难。摔倒了,没有余力再站起来。终于,轻声啜泣,不哭还是哭了。

课堂上不哭的身影没了。成绩单上,不及格的分数那么显眼。不哭颓然坐倒在路边,钻心的疼。埋下头,不敢回忆伤悼。惨白的月光投下,不哭蹒跚走入家中。空空荡荡。四处弥漫着陈旧潮湿的气息。仰身躺在地板上,不哭目光呆滞地凝视前方。

“啪嗒——”眼泪掉了。

不哭:“不哭答应过爸爸,永远不哭的。但不哭真的好累,不哭没有亲人了,没有温暖了。不哭什么都不怕,只怕孤单……”闭上眼,沉沉睡去。。

雨毫不留情得砸向地方,夏夜的风,不冷,不哭却在发抖。一个人徘徊在地铁站——

“不哭的气球!”不哭越过了黄线,跳了下去,奔跑着追逐气球。远处地铁的车灯耀眼,地铁驶来。“不哭——”随着一阵地铁轰鸣声,不哭瘫坐在地上。她在找爸爸,但是爸爸从此没有再出现。不哭知道,爸爸走了。。。

不哭再一次越过黄线,蹒跚行进在铁轨上。“爸爸,你在哪里,不哭好想你。”远处,车灯再次投来。不哭止住步伐:“原来不哭好胆小,不哭什么都怕,现在,不哭也怕。是不是,不哭的生命快结束了。?爸爸……”地铁驶过。成绩单飘落,年轻的生命消逝。。

成绩单上鲜红的分数好刺眼。老师的鼓励没有人理会。成绩单的最后,有一行清秀的字迹:我也想好,但我尽力了。。

后记:

儿时的美丽离别,怎么会想到跨入青年后的惨伤呢?还是怕孤单吧。。

地铁站的离别,没有眼泪,

杂文随笔范文2

真正喜欢上杂文,是末期。农场里爱看书的人多了起来,各有各的圈子,在圈子里传看各种禁书,小说居多,但也有散文,诗歌和杂文。这种时候,我有机会看到了鲁迅的单行本。当时也不知道什么叫杂文,圈子里流传的书少,逮着什么看什么。活了十几岁,经历了初期的动荡,也算有了点社会阅历,对于鲁迅杂文中对国民性的批判,很是入眼。正好这时候我负责给学校出板报,写大批判文章,看到鲁迅,心痒手痒,试着写几篇登到板报上。学生倒是欢迎,学校领导不高兴了,于是只好收手,继续大批判。

中学毕业,还没结束。我因为闯了祸,惹出文字狱,中学毕业证都没得到,就给发到一个偏远的兵团连队养猪。好在连队还有个图书室,里面有一套鲁迅全集,其中杂文的分量很大。于是,我就跟连队的文书(她负责图书管理)磨,开始一本本地借,后来整套都借出来了。横竖有的是时间,可以让我翻来覆去地看个够。那个时候,鲁迅杂文中的某些篇章,我都可以背下来。无论是谁,只消提及鲁迅的话,我就知道它出自何篇。末期,兵团的知青中,流行打架,比谁会打,流行下棋,到处找人下。比试,掐尖。还有就是比试看谁博学,看谁读的古书多,谁看的外国小说多,谁知道的成语典故多,还有一项是比谁知道的鲁迅文字多。当年我在我们那一带,已经有了点读书的名气,因此,经常有知青前来比试,扬言掐尖。我的运气好,几乎每次都让挑战者铩羽而归。

后来,上了大学,学的是农业机械。再后来,做了所谓的学者。从那时一直到现在,人们都认为学者是不能写别的文字的,否则就是不务正业。我当然也不能免俗,所以,有好长时间,一直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做学者,在故纸堆里吃灰,乐在其中。杂文,被彻底搁在了脑后。唯一跟别的学者不一样的是,我在写文章的时候,时不时地会放纵一下自己的笔,让文字好看一点。那段时间,我从来没想过后来会跟杂文有什么关系,打死都没想到,有一天我会被人称为杂文家。

我再次跟杂文结缘,是因为大学在上个世纪末,突然开始变糟了。教学和科研环境,在官僚挟带金钱的操弄下,变得乌烟瘴气。身在其中的我,气愤难消,不知不觉中,嘴上的牢骚发多了,就会写在纸上。正好那一阵我写学术文化随笔有了点小名气,好些报刊约我写专栏,写来写去,我的随笔也有了怨气。于是有报人就建议,干脆你写时评算了,想骂就直截了当地骂。

这个主意很好,于是我在教书之余,写随笔,随笔之余写时评。有些时评或者随笔,过于金刚怒目了,人们就管它们叫杂文。渐渐的,杂文是越来越多,几个杂文刊物也都在选,而且好些编杂文的高手,年末也都选我的杂文。于是,在杂文圈子里,我就成了杂文家了。成名成家,人之所愿,但做成一个杂文家,对一个学者而言,多少有点讽刺的意味。好些人口中不说,眼睛里含着讽刺。

杂文随笔范文3

夏尊在《平屋杂文》的序中说:“就文字的性质看,有评论,有小说,有随笔,每种的分量既少,而且都不三不四得可以,评论不像评论,小说不像小说,随笔不像随笔。近来有人新造一个杂文的名词,把不三不四的东西叫做杂文,我觉得我的文字正配叫杂文,所以就定了这个书名。”编集为杂文,是由于文体不一,并非真个不三不四。且其中,大多都是散文随笔。本书还可视为夏尊散文写作的代表。

作者行文,自是出于真情实感的,且多有感慨。比如《春的欢悦与感伤》,本文写的是春天到来的感慨,“我每年也曾无意识地以传统的情怀从冬天盼望春光早些来到。可是真从春天得到春的欢悦的,有生以来,除未经世故的儿时外,可以说并没有几次。”由于蛰居都市,春的欢悦无从见到。“都市中没有‘燕子’,也没有‘垂杨’,局促在都市中的人,是难得见到春日的景物的。”而乡村,也因其凋敝,难以再现古诗文中的春天。“春到人间,据日历上所记已好久了,但是春在哪里呢?有人说‘在杨柳梢头’,又有人说‘在油菜花间’,也许是的吧,至于我们一般人的身上,是不大有人能找得到的。”作者所要抒发的,就是这种惆怅。至于文中在写这些生活观感时,引用了一些古代的诗文,可起到一种参照比较的作用。现实中的春天无从感知,便与古诗文中对春的吟咏构成反差,或者说形成一种对比。再如《幽默的叫卖声》,写从两种叫卖声中发现了幽默,并许之为幽默家。一种是叫卖臭豆腐干的,态度自若。“卖臭豆腐干的居然不欺骗大众,自叫‘臭豆腐干’,把‘臭’作为口号标语,实际的货色真是臭的。如此言行一致,名副其实,不欺骗别人的事情,恐怕世间再也找不出了吧,我想。”对此,作者的态度是认可的。但如卖报的叫卖着两个铜板买什么新闻,则不无讽刺。“在他们的叫声里任何国家大事都只要化两个铜板就可以看到,似乎任何国家大事都只值两个铜板的样子。我每次听到,总深深地感到冷酷的滑稽情味。”此种滑稽情味,即有反讽之义。又如《钢铁假山》:“案头有一座钢铁的假山,得之不费一钱,可是在我室内的器物里面,要算是最有重要意味的东西。”这钢铁假山是一二八之役日人所掷的炸弹的裂块,从而表达对侵略者的愤慨。

夏尊在《误用的并存和折中》中说:“从小读过《中庸》的中国人,有一种传统的思想和习惯,凡遇正反对的东西,都把它并存起来,或折中起来,意味的有无是不管的。这种怪异的情形,无论何时何地,都可随在发见。”其方法就是巧立名目,立过一个名称,就是又一个名正言顺了。作者感慨此种并存或折中使事物的发展常常停滞不前,难有彻底的改革及长足的进步。很显然,作者的感慨大都与现实有关,但也并非一味愁苦,而是还有对生活的吟味。比如《白马湖之冬》,写白马湖冬天的景象。其一是风,风本无形,却触物有声。“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侯,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已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此种情景结合,让作者感觉置身山水画中,有一种萧瑟的诗趣。“在太阳好的时侯,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接着再写庭间曝日,感受日光的暖和。“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远山积雪,足供我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下雪天,可看雪景。种种景象中,主要的仍就是风,风在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离别之后,于蜇居都市中还会忆及那里的风,其实就是回忆那种生活的景象。

本于自己的经历及体会来写文章,又不乏现身说法之义。比如《我的中学生时代》,讲自己费了许多辛苦,才修完中学课程,显然是要学生珍惜学习的机会。再如《紧张气氛的回忆》,说自己担任舍监,全是靠了耐心和以身作则,才得到学生的认可,对做人做事不无启发。又如《中年人的寂寞》,通过写自己的寂寞之感,认为“学校教育给我们的好处,不但只是灌输知识,最大的好处,恐怕还在给与我们求友的机会一点上。”求学的过程,不可忘了交友。还有《早老者的忏悔》,讲自己未老先衰,认为求学也不可忽视体能锻炼。如此等等,其实都是教诲。孙犁在《耕堂读书随笔》中说:“夏氏之文,只记亲身所见、所闻,知道多少就记多少,不求惊人,不涉无嵇,简单明了,实事求是。此乃教育家兼作家之文章,长者仁者之言语,是我们学习的范文。”孙犁所说,确为知见。

杂文随笔范文4

许多人都知道我在大学里教书,是个教书匠;教书之余搞点翻译,又是个翻译匠。无论作为教书匠还是翻译匠,都好像跟写杂文没多大关系,而我写杂文,偏偏与此有关。

教书匠当然也要写东西—要写教学论文或学术论文。借用易中天教授的说法,大学成了养鸡场,不但规定教授一年下几个蛋即规定写论文的数量,而且规定下蛋的地方,即要下在权威刊物核心刊物上面等等。可话又说回来,只要你乖乖下蛋而且乖乖下在指定位置,大学对你还是不错的—保你有奖金、有职称,甚至有行政头衔和种种荣誉称号。也就是说,只要你在体制内按其游戏规则乖乖跟着走跟着玩,基本可以保证衣食无忧甚或名利双收加官进爵。实际上我周围也不乏其人,他们是校园的骄子、体制的宠儿,香车宝马的拥有者,十足的中产阶级。但问题是,这样就算好的教授,尤其好的文科教授了吗?就算“铁肩担道义”、就算“心事浩茫连广宇”、 就算“仰望星空”的知识分子了吗?应该说,教授一是专业人士,一是知识分子。作为专业人士,他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进行专业领域的研究;而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他必须体现社会和时代的良知。失去良知,知识分子无非是有知识的俗物,教授无非是有教授职称的市侩而已。借用钱理群教授的话,无非是“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罢了。一句话,校园缺少了什么。于是我开始不自量力地追求大学校园中缺少的东西—追求大学之道、为师之道、为学之道。同时走出校园,诉求社会正义与良知,诉求文化乡愁。

是的,乡愁。而且,由于我是乡下出身的教授,总是忘不了养育自己的故乡,忘不了故乡的父母,忘不了故乡的乡亲和那里一草一木。这样,除了宏大的文化乡愁,又多了关乎生身故乡的切切实实的乡愁,即故园之思。而这样的乡愁,无论我们置身何处,无论我们怀有怎样的信仰和世界观,都会从深处从远处一点点温暖我们的心,比如杏花,比如杏花春雨。春雨很小,很细,如烟,如丝,温馨,迷蒙,若有若无,正是乡愁的物化。杏花,无疑代表故乡的村落和老屋。或谓“沾衣欲湿杏花雨,拂面不寒杨柳风”;或谓“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或谓“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故园之思,游子之情,羁旅之苦,于此尽矣。万井笙歌,一樽风月,不足以化解;千里莼羹,西风鲈脍,莫能比之也。可以说,始于大学之道的正义与良知的诉求,始于故园之思的文化乡愁的呼唤,是我的杂文的两只眼睛,或者说是我另外拥有的两只眼睛。而这都与我的教书匠身份、尤其乡下教书匠的身份有关。

杂文随笔范文5

一是实。实在实诚,言之有物,坦然亮出事由与观点,直奔主题而去,庖丁解牛,直接下刀,进行解剖。二是正。不说官话和套话。张林华胆子不小,亮的全是自己的观点,用生动的语言道出自己的想法,非常鲜明,非常有个性,似乎无所顾忌,实则分寸感极强。三是博。能广征博引,古今中外,随手拈来,运用自如。

我与张林华算得忘年交。但我俩其实很少见面,他偶尔也给我发邮件,会有一张两张他拍的摄影图片什么的给我看,几乎全是自然景观,鲜花、大山、海洋,很少见人。我从中可以品出他的一星半点趣味。似乎有一点点寂寞,一点点微冷的心绪,具有个性化的气质,这也耐人寻味。

早些年我感觉张林华在主攻杂文,后来多见一些散文,再后来更多见的是兼有杂文散文之长处的随笔样的东西,比如本书中那篇《中年读童话的况味》。“洋葱、萝卜和西红柿,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种东西,它们认为那是一种空想。南瓜不说话,默默地成长着。”

在列举这样一则简短的童话后,张林华很平和地展开了他的评述:“洋葱、萝卜和西红柿的共同特征是个头差不多。彼此在一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半斤对八两,谁也不比谁弱,却谁也强不到哪里去。久而久之,思维成定势,以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就应该这么点体量,不相信还会有比它们体量更大的东西了。南瓜的态度呢?倒是很有趣,很有风度,很有见地。它不委屈、不赌气、不申辩,自由地存在,认真地生活,健康地成长。事实胜于雄辩嘛!况且,来日方长,何必争一日之长短呢?再深想下去,这何尝不是浮世间做人的道理呢?我想,其实人人都可以以此故事来比照一下的:一事当前,自己是那自以为是的萝卜、洋葱和西红柿呢?还是那既有主见又有涵养的南瓜?颇有讲究呢!”这么一阐述,可就不一般喽!

张林华有着文人的细腻,但他能够从那样小小的童话中读出文本与内涵的深切意韵,是要有很丰富的学养与很纯正的情趣的,而且,这与他长期从事的严肃正统的工作是有距离的。这又是发生在他身上耐人寻味的事情!

有理、有意、有情、有趣、有彩,所以,我说:他的文章真的很好!张林华,你就这么写下去!我们都等着看呢!

新书信息

《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开门”与“磨合”》

王绍光 樊鹏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39.00元

通过收集大量政府公报、文件、报告等资料,并对参与中国新医改决策过程的官员、政策专家、有组织利益团体代表进行深度访谈,本书用抽丝剥茧的方式梳理、分析了新医改政策形成的全过程,从而深度探究了中国中央政府如何制定重大公共政策。

《后传:台湾26年政治地理》

师永刚 方旭

团结出版社

定价:65.00元

在大历史背景下,以、蒋经国在台湾的几十处行馆为经线,以蒋氏父子的政治活动、对外关系、家庭生活故事为纬线,记述1949年败退台湾后人生最后26年的详细情况。本书首度公开台湾34处秘密行馆里的隐蔽历史。

《家族合照》

周志文

广西师大出版社

杂文随笔范文6

我不是王小波的门下走狗,我甚至算不上他的忠实读者。我只读过他的随笔杂文,而没有读过他的小说。我对中国当代小说整体评价比较低,因为在这个现实永远比小说来得更有想象力的国家和时代,国人至今还没有创作出配得上这苦难大地的佳作。我想,王小波的小说也许像某些人认为的那样确实不错,但离成为配得上时代苦难的伟大作品可能还有一定距离。

但王小波的随笔杂文算得上很好的文字贡献,他接续了由等自由主义者开创的平和理性、明白有趣的说理传统。这个传统经过六十多年的涤荡,已经让许多人不知该如何说理了,于是大肆谩骂、胡搅蛮缠、逻辑混乱的文章和言论流行坊间,并俘获了许多人的心。不特如此,人们在丧失平和说理能力的同时,还丧失了有趣幽默的情感与智慧,这真是一个让人极其痛心的事实,可是有不少人将此视作微不足道的小事。做学问的人抄袭,没思想,非原创;写文章的人,老套八股,被意识形态大词所捆缚,不知逃离,还志得意满地在粪坑中歌颂这粪坑是多么举世无双。独独王小波从粪坑里跳了出来,发现真实的生活,并用明白有趣的文字将其表达出来。

王小波不仅让大家学会思考,而且让人觉得真正的思考是件美好的事。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事实上,有不少人的痛苦不是因为他有真实澄澈的思考能力,而是因为他丧失了思考能力,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而不自知,当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还自以为得计。虽然这是一种不幸的痛苦,但这类痛苦的质量比较低,因为它不会转化为智慧而对人生有所增益。还有些人只会无理智的愤怒,在思维上做了自己所反对之人的俘虏。如此一来,你就容易被仇恨所束缚,被你本应抛弃的陈旧思维所围困。即便你再怎么反对,也走不出那莫比乌斯圈的自咬,成为无趣人生巨大绞肉机上的牺牲品。

思想是有乐趣的,但想获得真正思考的乐趣并不容易,王小波是其中少数的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