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桃花源记改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桃花源记改写范文1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桃花源”思想;主题
“桃花源”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世外桃源,他富饶、宁静、淳朴,曾经在多种文学体裁中出现,并不断衍生出了新的文化内涵和文学类型,成为了人们理想生活境界的代表。
一、引言
“桃花源”思想源自于我国古代文学《桃花源记》,其作者为陶渊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当时人们对理想生活和社会模式的向往,并且现在社会深受其影响,例如:中国文学中的“桃花源”思想便来源于此,甚至刘晨、阮肇相遇相爱之地天台山都被后人们誉为爱情的“桃花源”,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学也是不断进步的,“桃花源”被文人作为创作的题材,文人根据时代和自身经历的不同之处,将作品的意象描绘成“桃花源”,最后表达出自己归隐山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留在后世的诗、词、文、曲都表现出铿锵有劲的生命力,接下来我们就介绍一下“桃花源”的理想爱情象征和其表现出来的隐逸情怀。
二、天台山“桃花源”――理想爱情的象征
身在乱世的陶渊明希望拥有和睦的人间社会,才根据自己的想象创作出了《桃花源记》,《桃花源记》表达了闲适、富饶、平静、温馨的社会环境,并且还吻合文人骚客的情趣,使他们围绕“桃花源”再进一步加入相关神话传说或相关古迹等等的和睦典故,例如,《幽明录》中南朝刘义庆将天台山誉为刘晨、阮肇的爱情“桃花源”,从此后代人的文学题材和主题中不断的出现“桃花源”。因为生活的时代和人生经历的不同,所以文人们围绕“桃花源”这一主题不断的繁衍出别致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能被历代相传那是因为它具有别致的理想生活境界和爱情世界,后人们对“桃花源”作出了两个方面的探讨,第一方面:对“桃花源”是否真实的存在,若存在在何地进行了讨论,相关证明文献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第二方面;研究了“桃花源”的主题,相关证明文献程千帆《相同的题材与不同的主题、形象、风格――四篇桃源诗的比较研究》。把“桃花源”放在当时的整个社会背景下的前提,再根据相关文献对“桃花源”思想进行了深刻、细致、全面的讨论,同时还对不同时代、不同文人笔下的“桃花源”在文学发展史上作出了分析,最终呈现了“桃花源”主题的演变史,在南朝时期,人们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生存,所以“桃花源”主题就被反过来了,当生命本能的情爱受到了压抑的时候,就更加激发了人们对自由的由衷向往,美丽多情的女子在古代文人的笔下大都是纯真自然的代表,她们与理想中的政府是相对立的,刘晨和阮肇在天台上遇到的两位仙女体贴温柔、婀娜多姿,仿佛使他们身处仙境,感觉到世界上无私的爱,而这种爱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作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想象出来的。就这样,后世人将天台上视为爱情的“桃花源”,“桃花源”是人们心中向往的境界,它让人们尽情的去追寻,并且还寄托了古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无碍世界的羡慕,例如:陶渊明笔下恬适的社会环境,刘晨、阮肇艳遇仙女的天台山。
三、桃花源――隐逸主题的象征
自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后,人人渐渐开始注意到南朝的桃源的隐逸意蕴,例如徐陵的《山斋诗》中写道:“桃源惊往客,鹤桥断来宾。复有风云处,萧条无俗人。”这几句表达了徐陵对桃源隐逸意趣的认定,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渔人人住桃源的情节被施肩吾诗歌利用,中唐社会现实的萧索和寂寞色彩在子孙的谢世、乡邑的零落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桃花源记》中武陵人初入桃源时的片段被卢纶所利用他,将“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现实描写,改写为绿潭碧水、花林幽深。并且还隐隐约约注入了道教意象,从而表现出唐代诗歌的唯美和意境的独特。
桃花源记改写范文2
事实上,作为语文综合素质的反映――作文,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结合农村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力求降低写作难度,努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坚持让学生每天训练一个片段,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依托教材,设计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语文基本素养在单元编排中得以系统而有机地渗透。所选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绝妙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依据教材设计进行片段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佳选择。
1.挖掘思想主题,提高道德素养。自古以来,民族情结缔结中华,道德精神牵心系魂。舍生忘死的爱国情怀、修齐治平的远大抱负、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无不彰显华夏文明的千年精魂;惜时守信的文明风范、向善求美的执著追求、洁身自爱的圣洁尊严,同样闪射着炎黄后裔的不凡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我常常通过挖掘作品深刻的思想精髓,设题训练,培育高尚情怀,塑造学生灵魂。如教授《乡愁》时,进行命题训练《祖国统一,我期盼》;学习《愚公移山》时,引导学生写作《不朽的愚公精神》;阅读《那树》时,也说《我为环境保护作贡献》;品味《我的叔叔于勒》时,讨论《少年不识“钱”滋味》;探究《爱莲说》时,逆向构思《近墨者未必黑》。
在片段训练中,我设置合理的训练目标,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一是依托片段训练,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把“做人”和“作文”结合起来,拓展学生的人生境界。二是借助片段训练,引导学生认识社会、感悟生活,在真情关注形形的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展翅高飞。三是强化片段训练,培养学生清新朴实、明白洗练的文风,不以条条框框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可贵的“精诚”冲破“金石”的堤坝,培育真实纯正的文风!
2.设计多种形式,开发学生智能。初中语文教材中,广泛的教学内容为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提供了绝佳素材。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片段训练。一是与教材同步的片段训练。即以教材作文训练序列为“纵”,以单元作文训练为“横”,以每篇课文确定片段训练的“能力点”,外引内联,局部突破。二是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明确读写的侧重点,丰富片段训练。课内求精,学技法;课外求博,练技能。譬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要求学生仿照“雪天捕鸟”,进行片段训练《童年拾取》;对于教材中编排的多意向材料作文,学生往往难以确定行文中心,针对这种现象,我在教学《桃花源记》后,引导学生分别以《桃花源人的幸福生活》和《封闭的桃花源》为题,紧扣中心,选择角度,分析探讨。三是丰富片段训练的形式。或述或评,或扩缩或改续,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在片段训练中,我精妙设计话题,从而开发学生的智能,彰显学生的个性。通过探究范进、孔乙己的性格异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消化;联系实际,评说《社戏》、《苏州园林》中的“距离产生美”,提高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改写诗文,将诗歌《天上的街市》改写为《牛郎织女故事新编》,将《石壕吏》、《愚公移山》改为课本剧,借此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关注生活,聚焦热点,搜集丰富的训练素材
生活是个万花筒,五彩缤纷;社会是个多棱镜,七彩斑斓。在作文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接壤社会,从纷至沓来的丰富的社会现象中汲取营养。通过命题训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勇立时代潮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评选揭晓后,我让学生写《给郑哲敏、王小谟的一封信》;央视大型公益片《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寻找最美乡村医生》播出后,我让学生畅谈《谁是最可爱的人》;道德模范层出不穷,感动中国频现荧屏,我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感动》;购岛闹剧难以收场,日本政客甚嚣尘上,我让学生激情叙写《属于中国》。在片段训练中,我兼顾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七、八年级的学生基本以感性思维为主,重在技法、技能的培养,通过训练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九年级学生抽象思维有所发展,重在实际运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生活问题。
三、丰富阅读,课外拓展,生发写作的源头活水
在片段训练中,我常常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以此增长智慧,博采学识,开阔眼界。如今,报纸杂志林林总总,网络世界浩瀚无垠,博客文体如清风扑面,书刊内容似涓涓细流,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我要求学生结合课外阅读进行每日摘抄,或就各自的感悟写出体会。通过课外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片段训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广泛涉猎,嗜书成癖,破读万卷,生发写作的“源头活水”。
桃花源记改写范文3
关键词:动画;设计;文化因素
当下时代,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全速提高,品质化精神生活再度被人们广泛关注起来。在此契机之下,作为文化一份子的动画产业也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如果仅以数量为依据的话,我国凭借《喜洋洋和灰太狼》、《大耳朵图图》、《熊大和熊二》、《鼠和豆豆鼠》和《小胖妞》等数百部动画片,以及《大闹天宫》、《花木兰》、《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宝莲灯》等多部动画电影,也可被界定为“动漫大国”。然而,当让人们悉数自己所熟悉的动画人物时,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的是“机器猫”、“蓝精灵”、“阿童木”、“杰瑞鼠”和“汤姆猫”等形象,而忘却了“葫芦娃”、“舒克与贝塔”等中国优秀动漫形象。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境遇,有人曾给出这样一个分析结果,即:中国动漫产业不仅缺乏技术创新,而且在衍生产品的开发上也存有明显纰漏。于是,诸如《喜洋洋和灰太狼》等年轻团队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衍生品开发上下起了功夫。尽管是这样,该片还是由于缺乏文化元素被不少观众所诟病。由此可见,中国动漫产业不仅缺乏的是技术和营销手段,更大的问题在于缺乏文化元素的充分注入。基于如此,笔者特就动画设计中的文化元素做出如下阐述:
1 动画设计中文化元素的视觉表现及作用
影视动画片设计工作中,必须充分运用文化与影视知识,这是动画设计中文化内涵的一种视觉表现形式。从剧本、故事剧情、角色、情境、动画、画面等角度,涵盖艺术、技术、文学、美学、哲学等方面知识,这些都能表现出动画作品的文化因素及内涵。通常来讲,动画设计同文化元素之间存在如下一种关联:第一,从很大程度上讲,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影视动画设计的变化,推动了制作技术的进一步提高;第二,动画片设计工作趋向于向艺术、商业价值方面发展;第三,设计不同的影片时,文化类型可能会参考多个作品,有多种思维角度,这对电影的创作思维及观念都有很大影响,与此同时,电影新技术等的进一步提高及运用,拓宽了动画艺术家的想象空间及思维,在他们的作品中,融入了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并深入分析了其与动画艺术的之间的关联,吸取了先进科学及文化的内涵,所设计的影视动画作品也更加优秀。
例如:美国动画《冰河世纪》、《怪物史莱克》和《功夫熊猫》等影视动画作品,它们之所以会得到广泛赞誉,就是由于这些作品充分将科学思想、艺术、技术及文化融合起来,同时也体现出了最新科技的文化理念。由此可知,影视设计文化元素虽然有所不同,不过在新设计的动画作品中,原作品的社会属性始终保持一致,不仅如此,这种设计文化元素的增加,不仅可在原作品的基础上体现出新的文化特点及内涵,更会使其具有更高的商业附加值。
2 文化元素对动画设计的影响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长久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之中,所创造出的一切文明成果”。[1] 在动画设计中,设计师应用文化元素的主要着力点是剧情和人物造型设计。因此,这两点也成为了文化元素对动漫设计最有影响力的地方。
2.1 文化元素影响动画设计剧情
动画的剧情设计,是动画创作中的重点,假如故事情节打动不了观众,观众对该题材不感兴趣,那么即便动画作品已经完成,创作也就失去了其最终目标与意义,因此在选题上必须有相应的目标与实际意义,故事情节够完美,这部动画作品才能称得上是优秀。怎样才能选择好的题材,这是创作一部动画片前必须考虑的。
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传统历史题材如神话、童话、传说、诗歌等作品,他们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真正的动画研究者,必须认真学习和探索中国的历史文化,为接下来的动画创作注入历史元素,使动画作品更加生动。中国动画片中,有很多优秀作品的取材都是以历史文化为基础的。如:动画片《大闹天宫》等,它就极大的融入了传统优秀历史文化的精髓,最终能成功无可置疑。当上海的万籁鸣和李克弱先生在观察《西游记》时,看到了《西游记》虽是神话故事为主题,但孙悟空和玉皇大帝抗衡的过程中,实质上体现出了压迫者同被压迫者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孙悟空是被压迫者,而玉帝则是统治者,他们之间矛盾很大,而在斗争中,孙悟空的勇敢机灵的特点也表现的淋漓尽致。改编故事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没有直接在《西游记》的故事情节上去创作,而是在其四回中做出一些改编,将其融入新作品中去。
人们对历史文化及民众意识的认识不尽相同,尽管社会上大多数艺术创作者都支持和提倡创新,不过如果创新脱离了历史的真实性,那么新作品中得剧情及其故事情节的发展,很有可能不被人理解。如《花木兰》这部动画,花木兰作为国人尽知的巾帼英雄,她代替父亲从军的经历让人敬畏。动画影片《花木兰》在诗歌的基础上做出改编,从其上映情况分析,其好评度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国人在潜意识里,深信花木兰就是女英雄,但该动画片中却没有将其这一形象表现出来。第二,从剧情角度分析,动画片《花木兰》中虽然在情节上有不少创新,但实质上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不相适应的,不少观众都理解不来,传统文化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真实性。
我们列举该动画片中的一个场景:也就是皇上走下龙椅拥抱木兰这一动作,对中国观众来讲,就很难理解和接受。可能剧组这么设计的目的只是希望将战争胜利的愉悦表现的更加明显点,再或者是为了体现出男女平等的思想,不过这一创新与当时传统文化的实际是不符合的,因此也很容易给观众一种不真实、做作的感觉。所以,在改编或重新创作民族文化故事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民族文化存在的传统内涵,如:要将各个时代或是地域的价值理念、思维、民间风俗等,将其合理的融入动画剧情,特别是在改编传统文化剧情时,我们还必须分析其他方面因素,要做到合情合理、合乎时宜,使动画作品更受欢迎。
2.2 文化元素影响动画设计造型
绘画、建筑、雕塑、服饰、戏曲、皮影戏、年画等,他们都蕴含着深厚的中国艺术文化,这些都值得我们所借鉴。譬如: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和《山水情》等作品就是传承了历史风格的代表作,因而深受大众的欢迎与好评。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作为一门艺术,将其融入动画设计中,便可创造出更优秀的影视动画作品。设计动画时,我们必须重视以下两种情况:首先是不做任何创新,全部模仿作品的设计风格及元素;第二种是彻底否认传统作品及其元素,认为设计动画时不应该吸取。
2006年深圳环球数码公司研制推出的动画短片《桃花源记》,赢得了日本TBS动画数字作品大赛的优秀奖。该动画的故事情节是在陶渊明《桃花源记》这部作品的基础上设计的,可以说这部作品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传统题材,因此设计动画时,也不必做很多加工与创新。在视觉表现上,《桃花源记》中的人物形象通过皮影来表现,电影中设计的情境,用到的是水墨画与工笔画这两种相结合。在表现手法上,该动画短片既有传统的造型手,也有新时期电脑设计的手法。观众在欣赏时,既能感受到传统动画的魅力,同时做出的创新也能给他们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我们认真研究这部作品后,发现在设计人物造型的过程中,该片的造型设计采取的是“影造型手法”。通常,皮影戏表演,受到材料与表演形式的制约,设计人物时通常只可体现人物形象的某一面。而假如我们设计动画时不做任何改进或创新,则动画作品也就会失去其应有的科技性。《桃花源记》这部作品采用的是三维动画软件,即:从多个角度展现动画角色中人物形象的特点,这种创作方式既保留了传统造型(指皮影戏)的优点,同时也将动画的特色完美的展现出来。由于该影片一味强调皮影造型的侧面效果,全篇并未有一个正面人物形象。从这一角度分析,不难发现:采用全盘拿来主义之前,还必须要进行“有取有舍”的斟酌。此外,在场景设计上,该作品主要体现的是国画风格。然而,在部分场景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整部影片在处理国画风格上并不统一,每幅场景的时间风格各不相同,因此,笔者认为:如果创作时始终将绘画风格保持一致,那么影片的效果还会更好。
3 实例分析――以《功夫熊猫》为例
以上,从理论角度出发,就文化元素在动画设计中的作用和影响力进行了一定地阐述。而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地诠释,就动画设计中文化元素的作用和影响力,以下,特以好莱坞动画影片《功夫熊猫》为例,对此进行如下详谈:
3.1 《功夫熊猫》简介
美国梦工厂在2008年设计的动画影片《功夫熊猫》,短时间内迅速席卷了中国动画市场,在国内的票房已经超出1.35 亿元,树立了良好的动画形象。《功夫熊猫》之所以可以赢得国内观众的心的原因,不仅包括美国好莱坞独特的先进3D 技术之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部动画片中到处都能见到的 “中国文化元素”,中国观众看到后非常熟悉、亲切。
3.2 《功夫熊猫》中的文化元素凸显方式
美国动画化融合了中国元素,这是其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它在赢得国内观众喜爱的同时,也使很多观众看清了我国动画设计实质上忽略了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这是导致中国元素被外国人利用的直接原因。从民族元素上分析,《功夫熊猫》能获得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式加工”。观看过《功夫熊猫》这部动画片的朋友应该都了解:影片不管是整体框架还是细节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元素的精髓,“功夫”与“熊猫”是中国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在这部电影中的形象更容易被国人接受和认可。尽管很多影片中,处处都有中国元素,不过好莱坞并没有完全模仿,它只是运用美式方法对这些中国元素进行深度加工与创新,改编后的情节与形象恰到好处,中国观众看到后不仅不会反感,反而因为形象设计的熟悉,他们很轻易的接受了这种改编,以至于在看电影时,心里会浮出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改造之所以成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2点:
1)首先,影片融入的中国元素早已是国内外观众所了解的,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符号。好莱坞影片中用到的中国文化元素,并不具备一定的地域性,关注它的人也比较多,譬如:中国功夫、汉字都是被世界各国人民所熟悉的文化;2)其次,改造中把握好了这个“度”。好莱坞改造中国元素遵循相似而非相反的原则。影片观看者熟悉这些符号的含义及特点,也了解其内在的联系。所以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去肆意改造这些符号的能指或其他,都是不被看好的,真正的改造必须是要让观众接受且符合他们的文化心理。所以,要改造这些文化符号,必须先去了解观众对其存在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做有相似性的添加,而并不是彻底改变其固有含义,只有这样,大众的接受程度才能有所保证。而这带给国内动画人的启示便是:当我们在运用中国文化元素进行动画创作,或是通过动画重新诠释这些文化时,受大众对历史人物存在的这种刻板印象的影响,设计者想要翻案,就必须面临掌声或谩骂声。而最讨巧的做法就是“尊重历史”。
(2)异样的“江湖”与“武侠”。“江湖”这个词,从诞生以来,就与中国武侠有着紧密的联系。江湖体现的是一个宽广的言说场所、复杂的社会,江湖能从侧面反映出现实社会的某些情况,包括:恩怨情仇、儿女情长、生存求生和世态炎凉等等;“武侠”它所要表现的是:受众人瞩目的仁人之士,功夫了得、除暴安良、正义勇敢、为民除害等正面形象。换句话说,在国人的文化环境下,我们眼中 的“江湖”和“武侠”大概就是上面所讲的。
在《功夫熊猫》这部影片中,“江湖”没有我们想象中复杂,这里的江湖只从主人公的一个梦开始,所以该影片中的江湖也就不是社会上的人所理解的那个的江湖。从武侠角度看,熊猫化身为武侠,不过这个“侠”表现的是憨憨勇敢、招人喜欢,体型臃肿而且有贪吃嗜好的形象,不过好在它读懂并充分肯定了自己,并在最后打败了敌人,仅从这点,中国观众便更容易接受。好莱坞用这种相对陌生的手法改写了中国武侠文化中的江湖与武侠这两个符号意义,观众对此也赞叹不已。
4 结语
以上,结合笔者自己的知识和见闻,就动画设计中文化元素的价值、作用和应用方式进行了详细地论述。正如我国著名动画大师曲建方教授曾指出的那样:“我国的动漫创作存在有:缺乏生活观察、缺乏传统文化考察和缺个人思想修养‘三缺失’现象。其中,缺乏传统文化考察是目前我国原创动漫作品最为突出的弱点。”[2]也曾有新闻评论也言简意赅的指出:“伪原创、唯技术、乏使命”[3]是中国动画事业停滞不前的主要诱因。如若去探究这些现象,我们可轻易发现:文化元素的欠缺,使中国动画作品缺乏了民族底蕴,进而还比一个没有根基的建筑一般,随时面临着坍塌的危险。故而,在动画设计的征途中,如若我们仅是从技术或是商业角度去寻求出路,而放弃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放弃一切文化元素,作品终究形同行尸走肉一般,没有任何可以用以传播的魂魄与精神。故此,在我国动画创作和设计的过程中,文化元素的全心注入先于技术、传播等一切程序。
参考文献:
[1]贾涛.传统文化在中国动漫设计中的合理应用[J].美术大观,2010:106107.
[2] 刘飞,倪娜.论动画设计中的民族元素[J].美与时代,2010:9899.
[3] 秦明亮.动画造型与设计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46.
[4] 宣晓庆.动画影像的视觉文化研究――中国动画的文化传承性探析[J].美与时代(上半月),2010:7881.
桃花源记改写范文4
一、课前3分钟,让课堂预热
从上课预备铃响开始计时3分钟,可以即兴演讲,可以分享美文美段,也可以解读一些名言等。第一次提这个要求时,绝大部分学生是拒绝的。但班上总有那么几个“冒险家”愿意试试。我就不断“怂恿”:这可是锻炼自己胆量、口才以及提高个人素质的最好时机。我还率先垂范,学生出题,我做即兴演讲。又因前面几个孩子或成功或失败的表现,更让台下“不服输”的孩子有了超越“前人”的“欲望”。所以这项计划就算完美启动并一直贯穿于我的语文课,成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一块乐园。
二、活动体验式课堂让孩子们“欲罢不能”
课文改写成诗,这个灵感来自于我上《紫藤萝瀑布》时的导语设计。上课时,我将课文拓展资料改写成一首打油诗呈现出来,反响看似不大。课毕,我无意间说了一句:“孩子们,其实你们也可以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写成一首诗。”没想到,惊喜不断,佳作不断涌现。我一狂喜,给每个孩子提了修改意见,还让孩子们互评提意见,修改后传我的邮箱。我当时,心里盘算着等诗歌积累到最后,出一本诗集给孩子们。那将是孩子们多纯粹的记忆与留念啊。孩子们不停地传作品到我的邮箱,我的整理编辑工作紧张地进行着。虽不专业却真心付诸全力了。
如此一来,因为习作写打油诗被我肯定并全班分享而找到学语文的乐趣和自信的学困生,成绩从60分到100分,甚至到120分的学生,不在少数。
实践也证明,演课本剧或者辩论赛等活动对学生学语文的“刺激性”相当大。
临近毕业,“老师,毕业了,没什么礼物,送您一首诗吧。”
有孩子问我:“老师,我们的课前3分钟呢?我还没过到瘾呢?”
也有孩子跟我说:“老师,我们再来一场辩论吧,上次我都没准备好,这次我一定舌战群儒。”
还有孩子跟我讲:“老师《桃花源记》我最熟悉了,那次我扮演的就是其中的渔人嘛。”
毋庸置疑,体验式教学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方式,也是孩子们最能学到知识的“捷径”。
三、学生讲课、评课,发挥榜样带动学习激情
“学生展讲,小组展评”是师生互换角色――学生备课评课,老师听课评课的学习模式,这是我一次“偷懒”发现的良策。当时,我挺着大肚子,大热天高强度上课,身体有些吃不消,但学生不仅不领情还因为燥热而松散浮躁。我一拍桌子,“孩子们,老师讲课你们已经耳熟能详可以充耳不闻了,所以有谁愿当小老师来讲课,给咱们植入些鲜料呢?”一下子竟有十几只小手举得老高。“哦,原来这些安分地坐在位子上的学生早就盘算要露一手了,我真是投其所好了。”心里想着,忐忑地成全了孩子们。可当时“自负”的我还不敢把精读篇目交给他们。实践证明,我错了。孩子们都会精心准备,教案手写实录,有时又充分又有创意。
前面的孩子讲完课,后面的孩子吸取经验和教训,讲课时越来越有范儿。更重要的是,台下的孩子居然听得那么认真,反应那么活跃。我又羡慕又庆幸,更是乐享其中了。
四、作文现场互评,写作不再是难题
写作文,学生不喜欢;改作文,一直是语文老师头疼的事情。一次作文练下来,有的老师可能会堆上半个月也不愿翻阅,我却乐在其中。前几次我“费力不讨好”地批完作文本后,我发现在台上分享“优秀”作文时,台下一直在嘀咕传阅彼此的作文,还热烈地讨论起来。于是我果断地做出一个决定:课上15分钟交换阅读作文,要求读完打分、写评语并提出修改意见,最后推荐分享你读到的最好的作文,得有推荐词。我则屏显出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下台参与讨论。
课堂热烈了,集体的智慧汇集了,孩子们接下来高兴地修改自己的作文去了,我也轻松了。
五、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教育家加里宁说:“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但老师与孩子们一样有着瞬间的喜怒哀乐。我会因为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安静地听一节课而开心,因一个好孩子贪玩而郁闷,还会因一个孩子不经意间的落寞而感伤。因为年轻,因为细腻,因为“好脾气”,我成了孩子们的知心姐姐”。这一亲昵的称呼,是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单调教学生涯中的幸福浪花。
桃花源记改写范文5
[关键词]初中学生 片段式写作 有效教学 策略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应试教育有所抬头,虽然教育部三令五申,但包括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在内的多方迫于升学压力,仍旧对分数“耿耿于怀”;而语文学科有着它拉不开分数的现实性,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语文学科有着被边缘化的趋势。由于以上各种因素的冲击,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滑坡”现象,这引起了语文界同仁们的积极反思,并试图从各个方面努力扭转。有抓基础落实的,有抓现代文阅读的,有抓古诗文阅读的……一时让人感觉任重而道远。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教学中受冲击最大的便是写作教学,有些语文教师认为,写作教学费时费力,教与不教差不了多少,教多与教少没多大区别,于是便放松了对写作教学的要求,甚至是放弃写作教学。即使是有心力抓写作教学的教师,也感觉十分困惑,无从下手。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怎样才能调动他们写作的兴趣和提高他们写作的信心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笔者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本文笔者主要从简单入手,从细处着眼,将平时进行的片段式写作教学实践,总结如下,以期给同仁们提供借鉴。
二、片段式写作的概念及教学原则
片段式写作是指学生借助丰富多彩的材料,为达到预定的一个写作目标,以书面或口语的方式,对材料进行分析、理解、整合、改创以及表达观点、抒感的片段写作过程。片段式作文一般比较短小精悍,而且洋溢着强烈的生活气息,它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写作的恐惧感和厌倦感,也可以让学生在自由的习作中接受新知识,触发新感悟,写出许多真实感人和具有个性的文字,日积月累之后,便会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片段式写作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
1.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是指问题的研究具有现实可能性。片段作文训练可行性要具备三方面的条件。一是主观条件,农村初中初一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并且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和情感体验。二是客观条件,语文自由灵活的课堂提供了学生写作的场所,教师在课堂及课堂之外也给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见解、提出自己观点、表达自己思想的平台。三是时机条件,学生写作正处在困惑当中,急需要教师的指引,而且新课程文本也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训练空间。
2.激励性原则 它是指在片段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主要以激励为主,修正为辅,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由于知识面有限,写作又是一种多向思维的活动,大部分农村学生进入初中后还没有建立起写作的信心。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地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即使是一点点进步,也需要称赞。
3.自主性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学生是片段写作的主体,学生的写作体现的是学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在片段写作练笔活动中,教师只是写作过程中的“服务人员”。农村学生家庭文化差异较大,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也较多,所以形成了他们性格、思想的巨大差异,也造成了他们对所见所闻的敏感度不一样。这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多角度地发表自己的观点,那么片段作文就会在写作过程中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4.多样化原则 多样化是指片段习作训练的形式和评价手段多样化,同时也是学生思想感情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是让学生自由地写作,随心所欲地表达,学生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将写作与自己的生活融合在一起。
三、片段式写作的教学策略
片段写作教学可以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
1.复述式 这要求学生对看过或听过的内容进行准确简洁的概括,它分为口头复述和书面复述。这是笔者在进行片段写作教学中最初采取的方式,如在上阅读课时,我分发一些杂志给学生看,并提醒他们重点看几个故事,在下课前15分开始把自己认为印象最深刻的故事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述出来。当然甚至也可以播放一些精彩影片,让学生进行内容概述。这些对学生来说比较感兴趣,也比较容易接受,而且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平时不大交作文或拖拉的同学也变得积极多了。如在给学生播放了《血战台儿庄》的电影片段后,有一平时不太爱写作的同学如此描绘战争场景:
乌云压城,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血腥味,这已经是日寇第N次冲锋后的台儿庄了,城墙外遍地都是东洋人的尸身,青天白日旗依旧飘扬在中国的土地上,战士们一个个像从泥堆里爬出来似的,他们用警惕的眼神向远方眺望,从他们犀利的目光中,我们可以读出他们此刻的心思,他们从来没有惧怕过,他们期待着为国捐躯!
鲜活的画面让学生从抗拒写作变得热爱写作,而不限制篇幅的片段式要求,又让学生乐于接受,长此以往,积少成多,成效显而易见。
2.读后感式 就是阅读一段材料之后用简短的文字以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观点。这个阶段一定要把握时机,让学生有写的欲望,有东西可以写。首先读的材料要让学生感兴趣,如果是为了应付征文或完成任务的读后感学生是难以写好的。“感”要写好就必须先“读”好,在写读后感之前,笔者一般采取两种阅读的方式:一是自读,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材料来阅读,这样学生对材料感触才深刻才真实。二是选读和引读,如在给学生补充《史记》的时候,笔者挑的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本纪》和《列传》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生选取一个内容谈感受。如有两个同学读完《秦本纪》和《项羽本纪》后分别写了以下感受:
学生甲:
一个有作为的皇帝,身边一定要有才人,而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就要爱才,善于听取意见,这才是最重要的。但是非常可惜,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即使皇帝的功劳有多大,他终会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也许历史上的确需要残暴的皇帝,因为只有这样的皇帝才能在乱世中做出大事。但他的残暴,带来的也许是国家的统一,但农民却因此而饱受苦难。
学生乙:
做大事就应该不拘小节,更要讲求“天时地利人和”。项羽该意志坚定杀刘邦时,却心慈手软,因为一点小事而耽误了大事。范增一心一意为他夺天下,他却误听小人谗言,放其回乡。原本回乌江后,可能会东山再起,他自尊心太强,错失了良机。原本经历那么多事情,他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变武力可以征服天下的想法。然而,他却执迷不悟,并以“天要亡我,并非作战的错误”为借口结束生命。在以前,我很欣赏他乌江自刎的勇气和霸气,但是现在我认为他的做法不可取,因为凭他的实力完全可以称王。刘邦只是靠一些小智慧取胜,项羽太过于鲁莽,他如果好好利用身边人的智慧,以他们对他的忠心,项羽完全可以集中他们的智慧于一身,得到皇位。
感言的触发需要一定条件和情境,而广泛的阅读给学生写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课堂有目的地即时阅读则给学生片段习作提供了良好的情境。以上两位学生就是在即时阅读后,有感而发,这样的感受才深刻,才真实,没有装饰和应付。
3.观后感式 就是在观看一段“视频”素材之后以书面的形式阐述自己的感受和观点。现在中学生更容易接受“屏幕”教育,由于电视、电脑的普及,学生更喜欢边看边听边想。但片段式写作要求学生看的内容是有选择性的,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再者材料要让学生感兴趣,要有教育意义,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我选用过的材料有《艺术人生》中有关“成龙”“赵本山”“周星驰”“红楼梦剧组再聚首”等节目,《鲁豫有约》中“潘长江”节目以及《实话实说》中的精彩节目。另外影片如《荒岛余生》、《千与千寻》、《我的兄弟姐妹》等的放映主要以节选精彩部分来欣赏。这样学生既扩大了视野,也在情感上得到了熏陶,从而能够写出内心所产生的共鸣。在观看《艺术人生》成龙专访之后,同学们写出了各自的片段式作文,节选几个如下:
学生甲:
妙哉,人生本来就是一件艺术品!在节目中,成龙向我们娓娓道出了他的人生。未知他的成长旅程,猜想必定一帆风顺:打开自己的市场,成功进入数万明星梦寐以求的天堂――好莱坞。可是他的成长却充满了酸辛,一张和蔼的笑容后,究竟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苦呢?被人轻视,这使他乐观;被人嘲笑,这使他坚强;不被人器重,这使他成了真正的男子汉!这一切的一切塑就了自信的他!
学生乙:
看了成龙的一生,我觉得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他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我们有这个条件读,就要把书读好,来回报自己的父母。虽然成龙认为自己没有尽好作为儿子、作为父亲、作为丈夫的责任,但他在失去自己最重要的人的生命的时候,他终于明白了生命的短暂和脆弱。我们要吸取他的教训,在长辈们在世的时候,多给他们一点安慰,让他们少一份寂寞;多给他们一点关心,让他们少一份无奈;多给他们一点温暖,让他们少一份冷清!
学生丙:
今天,在课堂上,看了一期艺术人生的专访,心中颇有许多感想。终于明白,曾经的我是多么天真,总是想着长大后当明星挣大钱,也不止一次在电视机荧幕前,羡慕那些大牌明星的光彩耀人。然而,我错了!因为成龙大哥的成名事迹,就很清楚地告诉我:光彩耀人的背后是常人所无法体会的辛酸与无奈。也没有哪一个人是真正完美的成功!就算你在事业上如此辉煌,但若到亲情、爱情上,充其量也和常人一样,甚至比常人还不够负责任,没有时间去陪陪自己的父母、孩子和爱人。所以,不要再傻傻地认为:全世界的人都认识你的面孔,才是成功的目标。追求心中理想固然重要,但也千万不要忘了身边那些默默关心你的人。
感人的画面无疑对学生的思想也是一次洗礼,视觉的冲击更容易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学生这时的感受往往是心灵火花的瞬间绽放,如果不随机而动,可能会稍纵即逝。《艺术人生》中的人物往往是大家非常熟知的人物,而且节目也真挚感人,感言也就蓬勃而出,以上几位同学的行文令人欣喜。后来笔者将其推荐给《缤纷校园》发表出来了,更给他们本人和班级同学带来了巨大鼓励。
仿写式 就是模仿例文写出相似的文章,既可以内容相似,也可以是语言相似,还可以是结构相似。比如在学习郭沫若的《屈原》和高尔基的《海燕》时,学生非常感兴趣,尤其是朗读起来激情澎湃。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它会让人的情绪陡然高涨。这堂课我以此为契机,补充了另外一些相似的材料,如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 、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将进酒》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关汉卿的《一枝花・不伏老》、的《沁园春・雪》等等,由此让学生自己分析为什么这些文字会让人产生情绪上的变化。师生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修辞多样,事物的选择雄伟壮观,句式多样,感情真挚等。然后要求学生在朗读、分析、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也学习写一段激情澎湃的文字,结果学生写出了许多质量较高的激情文字。由此笔者引申开来,既然可以写激情澎湃的文字,那么也可以写柔情似水的文字,也可以写痛苦悲凄的文字等等。这样的片段作文,学生写起来更具有目的性,对于写作水平的整体提高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如学生仿写《天净沙・秋思》时,学生情绪也高涨,“高作”也频出,下面两首在学生中间得以传阅,一首含意深刻,一首童味无穷:
《天净沙・秋思》结构简单、语句通俗、内容易懂,学生仿写的共鸣点很多,比较容易切入,所以进行仿写时每位同学都跃跃欲试,整个课堂氛围其乐融融,学生的片段写作质量较高,洋溢着强烈的生活气息,起到了很好的训练效果。
5.续写式 就是根据原文内容和中心通过想象再补充另外的情节和结尾。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如在学习《隆中对》后,笔者设计了一道题目:假如当时是曹操三顾茅庐,诸葛亮又会提出怎样的建议?这个题目引起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并且主动地查阅《三国演义》的有关资料,学生因此不仅加深了对诸葛亮思想的认识,而且也接触了众多的三国人物,片段作文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再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假如当时的人找到了进入桃花源的路,桃源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有两位同学写出了这样的片段。
学生甲:
这里风景优美:绿树成荫,鸡犬相闻,道路井然有序。这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村民和睦相处……这是一处绝好的世外桃源,人们进来后都不舍得出去了,于是这里成了人们躲避战乱的一片乐土。
学生乙:
人们找到桃花源之后,把外面的生活对村里人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一些村里人感到十分的好奇,禁受不住诱惑,于是跟着一些外界的人到外面闯荡。这样来来去去,外面的一些不好的习惯也跟着进来了,有些人富了,开始有了私心。加上桃源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吃的住的渐渐不够了……终于,桃源生活已经和外面没有两样。
两篇例文表达的思想刚好相反,表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为他们对世外桃源和陶渊明的认识层次不一样,并且选择的角度各异,从而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它充分体现了学生写作的自主性。这也表明续写式的片段习作更有利学生了解作家思想及其作品的主题思想。
6.扩写式 就是扩充原文的内容,这一环节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习作时描写方法的多样性和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对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如扩写《石壕吏》,学生对老百姓凄惨的生活和官吏的残暴有了深刻的认识;扩写李清照的《声声慢》,学生认识到环境描写的作用,对环境进行描述时更加细致准确。学生片段示例略。
《声声慢》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者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学生扩写片段:
秋风又起,往事怎堪回首?
孤雁飘零厉声过,实难悲。
梦里花开几度,残香归何处?
尘嚣忆逍遥,却总被逍遥无情诉。
皓月又当空,明朝是陌路。
愁云无故来遮住,平添无限苦。
理思绪,望归处。
悻悻然,人生总被风吹雨打去。
虽然学生的文字功底不够深厚,对词的把握也不尽理想,但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该生对宋词已有初步了解,能够根据文意顺势扩展,文风也较为接近,能达到这一步,片段式教学的目的已基本达成。
7.改写式 就是根据看过或听过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改写。改写式的片段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作文的立意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这是片段作文教学后期采取的主要训练手段。如学习完《中国石拱桥》之后,也让学生设计一座自己喜欢的桥,并阐述理由。学生在文本优美的文字中体会到了桥的魅力,教师再展示一些桥的优美图片,学生据此展开想象,设计自己心目中的桥。他们当中有的选择石拱桥,并且是将白沙大桥进行的改造,设计成双层通行,以缓解日渐拥堵的交通;有的选择木桥,认为应该返璞归真;有的桥墩设计成龙腾的模样,表明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学生的思维在这一刻碰出火花,他们能够从书本中走出来,进行创造性阅读,这有利于学生写出新颖的有个性的文章。再如学习完《说屏》之后,也让设计一款自己房间的屏,摆放在房间合适的角落。学生认为这样的片段作文具有挑战性,所以乐于参与。学生设计的屏材料丰富,款式多样,屏上的图案也各具特色,学生在创作和表述过程中很有成就感,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有效训练。
四、片段式写作的评价和成效
没有评价就没有成效。片段式作文评价按方式可分为教师评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自主评价等,按时间可分为即时评价和定期评价,其中定期评价是笔者采取的主要方式,因为片段作文形式多样、灵活性较强,学生写作的效果起伏较大,只有在较长时间里进行综合性评价才能反映学生写作的真实水平,从而做到有依有据,为下阶段制定合理的写作策略打好基础。附两表格:
总评: 优,85分及以上;良,70分―84分;及,60分―69分;待评,59分及以下。
五、体会与反思
虽然片段式教学的实施手段比较繁琐,但经过两年的片段式写作实践,学生的作文水平在内容、构思、立意上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进入初三后,两个班的作文分数78%在良好以上,只有6%的同学待合格,这在农村初中来说成绩是可喜的,这也证明循序渐进的片段式写作具有其实效性。
在进行片段式作文教学时,不能操之过急,应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下进行实践,要让学生一步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不断进步中喜欢上写作,积小胜为大胜。但在片段式写作实施过程中笔者也遇到许多难题,比如怎样把各种写作策略实施的时间段安排得更加合理和科学,怎样使评价方式更加简洁便于操作,怎样把平时的训练和考场作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也是年笔者下阶段片段式写作教学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2]陶国富《创造心理学》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2年5月出版
桃花源记改写范文6
一、反思
1、传统语文教学过于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语文成了“语言文字”而 非“语言文学”或“语言文化”,语言本身所承载的传承人文精神淡化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我们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几乎失落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在精神上无依赖的人,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极易发生动摇。文化素质无法对等于道德信仰。语文新课程标准把人文性提到了和工具性同等的位置。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寻归精神家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力求通过教学活动,树立起学生的人文信仰。
2、传统语文教学 同一化的要求和标准答案,迫使教师和学生不得不“练兵”,以求接近“真理的边缘”,教师渐渐丧失自己的个性,学生渐渐丧失自己的语言,成为说别人话的“奴隶”。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中,特别提到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将会越来越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开放式的教学将不会是遥远的梦想。
二、课型设计:
(一)教师思维引领课堂教学
1、问答法
教师依据课文体裁及内容特点,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一环一环进入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和口答,侧重进行思维训练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适用于逻辑性较强的篇目或情节环环相扣的小说如《驿路梨花》的教学。
2、读写结合
侧重迁移训练,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进行再创造,如诗歌的改写;进行相关内容的联想,如《〈桃花源记〉续写》。侧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写作能力。
3、互动式教学
(1)师生互动。即分组教学。主要用于阅读教学。教师在授课的基础上,提出可供思考讨论的问题,学生在个体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教师个别辅导。侧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适用了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
(2)学生群体互动。分组教学中采用竞争式。在教学中通过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和评价,分组讨论后学习知识的速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竞争,引领学生思考--交流--合作--竞争。侧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学习能力以及团队精神。适用于学生自学的内容。
4、讲授式
学生比较陌生的知识或理解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通过讲解,构建一个平台,教师画龙,让学生自我感悟,自已点睛。 转贴于
5、情境式教学
学生受自身阅历、知识水平局限不能产生情感共鸣的内容,通过音乐、图像等形式,营造出相应的情景氛围,让学生自己感悟,鼓励学生谈自己感受。侧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一定的鉴赏能力。散文和古代诗歌教学,适于采用这种方式。
6、情境表演式教学
教材内容定的情境,让学生即兴表演。既可激活课堂,也可考查学生对内容的领悟能力。如《斑羚飞渡》中学生即兴给文中斑羚配音,揣摩斑羚们的思想活动,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斑羚“咩”了什么。《摆渡》中让学生上台表演摆渡人怎么扶有钱人上船,想象表演两人动作。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演技能。
(二)学生思维引领课堂活动
1、互动式学习
学生个体对学生群体的互动。教师在课前给单个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和参考意见。学生自己组织整个课堂,大家分组讨论学习,教师做最后的点评。这种方式可用于一些知识点不多,内容浅显的作品,如《秃鹰之死》一课比较简单,在教学设计上,笔者便让两个学生担纲,分别从讲解和组织讨论两个方面组织全体学生完成该课学习。侧重培养个体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2、交流式学习
教师不预先设定该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提问,自由讨论。采用生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等形式。这种课型通常放在一个单元中,课文知识重点为重复前面内容的课上。同时也需要教师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如《蜘蛛》这一课,笔者作了这种尝试,在课前,必须对生物学知识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在课堂中游刃有余的把学生散乱的思维串起来。
3、探究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