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结的组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结的组词范文1
一、十三经处所介词结构描写
《十三经》中的处所词有专有名词、普通名词之分。
(一)专有名词的处所词
专有名词的处所词有国名、地名、建筑名等。
1.国名:国名主要表示国家名称,《十三经》中除《周易》、《仪礼》、《孝经》三书外,其他各书都有作处所的国名出现,而且占有专名处所词最大的比例,共13788处。《十三经》中的国名有齐、楚、晋、秦、鲁、曹、陈、戴等,如:
(1)叔卒,乃命诸王邦之于蔡。(尚书·蔡仲之命)
(2)突归于郑。(春秋公羊传·桓公十有一年)
2.地名:地名主要表示地域或城市所在,包括城邑名,共902处;山名,共135处;水名,共207处。
(1)大战于甘,乃召六卿。(尚书·甘誓)
(2),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周易·升卦)
(3)王在灵沼。(诗经·大雅·灵台)
3.建筑:《十三经》中表示处所的建筑物包括寝宫,共21处;祖庙,共67处;苑囿圃园,共13处。此外,还有表示建筑部件的城门和榭台。
(1)夏,六月辛巳,公薨于楚宫。(春秋公羊传·襄公三十一年)
(2)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尚书·舜典)
(3)入自皇门,至于逵路。(左传·宣公十二年)
(二)普通名词的处所词
《十三经》中普通名词的处所词主要包括宫室建筑、自然地形、城邑疆域、道路、苑囿圃园、器物用具及其他等等。
1.宫室建筑类:这一类又可细分为表示城门、房舍、庙社等几个小类,如:
(1)出乎大门而先,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礼记·郊特牲第十一)
(2)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3)凡诸侯之衷,异姓临於外,同姓於宗庙,同宗於祖庙。(左传·襄公十三年)
2.自然地形:这一类可再分为山谷、田野、水域三个小类。
(1)或降于阿,或饮于池。(诗经·小雅·无羊)
(2)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曼天、于父母。(尚书·大禹谟)
(3)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论语·公冶长第五)
3.城邑疆域:属于这一类的处所词有县鄙、王都等,如:
(1)需于郊,利用恒,无咎。(周易·上经)
(2)谓尔迁于王都。(诗经·小雅·雨无正)
(3)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周礼·天官冢宰第一)
4.道路:《十三经》中的这类处所词有路、隧、道路等,如:
(1)遇主于巷,无咎。(周易·睽卦)
(2)庄王伐郑,胜乎皇门,放乎路衢。(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3)入自皇门,至于逵路。(左传·宣公十二年)
5.苑囿圃园:指圈养禽兽和培育植物的场所,这类处所词有圃、囿、藉圃、桃园、社圃等,如:
(1)土周葬于园,遂与机而往。(礼记·曾子问第七)
(2)卫侯为灵台于藉圃,与诸大夫饮酒焉。(左传·哀公二十二年)
6.器物:指各种用具的统称,如:
(1)系于金棍,贞吉。(周易·姤卦)
(2)有兔爰爰,稚离于罗。(诗经·卫风·兔爰)
7.其他:以下列举一些表示其他处所的普通名词,如:
(1)蛇蛇硕言,出自口矣。(诗经·小雅·巧言)
(2)文、武之政,布在方策。(礼记·中庸第三十一)
(3)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於衡也。(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二、十三经处所介词的语义分类
从语义上看,他们可以表示动作发生的场所;动作的终点或者起点;还可以表示动作的经由。
(一)介词“于”的语义分类
1.表示动作发生的场所。如:
(1)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周易·上经)
(2)皇父孔圣,作都于向。(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3)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左传·隐公元年)
2.表示动作的终点,这里的处所动词一般由行走类动词充当。如:
(1)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邶风·燕燕)
(2)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左传·桓公二年)
(3)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孟子·梁惠王上)
3.表示动作的起点,这里的处所动 词一般由行走类动词充当。如:
(1)弗得,兹怒,自投于床,废于炭炉。(左传·定公三年)
(2)卫侯出于卫,公出于坏隤。(左传·成公十六年)
(二)介词“在”的语义分类
1.表示动作发生的场所。如:
(1)王出在应门之内。(尚书-顾命)
(2)藏在盟府,不可废也。(左传·襄公十一年)
(三)介词“在”的语义分类
1.表示动作发生的场所。如:
(1)公自扬门见之,下而巡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2)自西阶受朝服。(礼记·杂技上第二十)
(3)自车上谕命于从车。(周礼·夏官司马第四)
2.表示动作的起点或起始方向,这里的处所动词一般由行走类动词充当。如:
(l)日居月诸,东方自出。(诗经·邶风·日月)
(2)自寝门至于库门。(礼记·檀公下第四)
(3)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
(四)介词“从”的语义分类
1.表示动作的起点或起始方向。这里的处所动词一般由行走类动词充当。如:
(l)遂行,从近关出。(左传·襄公十四年)
(2)施施从外来。(孟子·离娄上)
(五)介词“乎”的语义分类
1.表示动作发生的场所。如:
(1)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诗经·豳风·桑中)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论语·先进)
2.表示动作的终点,这里的处所动词一般由行走类动词充当。如:
(1)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诗经·豳风·桑中)
(2)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
3.表示动作的起点,这里的处所动词一般由行走类动词充当。如:
(1)出于其类,拔乎其萃。(孟子·公孙丑上)
(2)出乎大门而先,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礼记·郊特牲第十一)
二、十三经介词词组语序研究
从介词词组语序来看,处所词语在动词前后从语用角度上讲应当有一定差别,处所词语放在动词前时,语义重心是动作发生的场所;而处所词语放在动词后时,语义重心转移到动作本身,强调的是施事者的行为。
(一)“于+处所词”语序研究
《十三经》中,“于+处所词”绝大多数位于中心成分后,极少数位于动词前,且大多数位于动词前的用例带有宾语并有强调作用。
1.中心成分后
(1)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诗经·鲁颂)
(2)入于国,则为之前驱而辟,野亦如之。(周礼·春官宗伯第三)
2.动词前
(1)於会
受命也。(谷梁传·僖公二十年) (2)若除丧而后归,则之墓,哭成踊,……又哭尽哀,遂除,於家不哭。(礼记·奔丧第三十四)
(二)“在+处所词”语序研究
《十三经》中,“在+处所词”绝大多数位于中心成分后,极少数位于动词前,且大多数位于动词前的用例带有宾语并有强调作用。
1.中心成分后
(1)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周易·系辞上)
(2)孟献子曰:以敝邑介在东表。(左传·襄公五年)
2.动词前
(1)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周易·系辞上)
(2)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第七)
(三)“自十处所词”语序研究
《十三经》中,“自+处所词”即可位于动词前也可位于中心成分后,均不乏用例,但介词词组的位置和所修饰的中心成分的复杂与否有密切关保。当“自十处所词”位于动词前时,动词可以是单音节的光杆动词,也可以是动词词组结构。而“自+处所词”位于中心成分后,动词一般为单音节的光杆动词。
1.中心成分后
(1)需于血,出自穴。(周易-需卦)
(2)荐脯,五挺,横祭于其上,出自左房。(仪礼·乡饮酒礼第四)
2.动词前
(1)自庭前适柞阶上。(仪礼·乡饮酒礼第四)
(2)王子带自齐复归于京师。(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四)“从+处所词”语序研究
《十三经》中,“从+处所词”均位于动词前,如:
(1)乃行,从近关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2)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三年)
(五)“乎+处所词”语序研究
《十三经》中,“乎+处所词”均位于中心成分后,如:
(1)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周易·系辞上)
(2)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礼记·祭义第二十四)
结的组词范文2
2、阵阵春风吹绿,缕缕春光明心,丝丝春雨润物,声声问候暖情,清明节了,只言片语伴随你,愿你照顾好自己,关心亲人和好友,祝你节日快乐!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万事难圆满。清明节了,缅怀已逝先人,扫扫墓,烧烧纸;关爱周围亲朋,多走动,常联系。祝你清明节快乐!
4、又是人间四月天,春和景明放纸鸢。婀娜柳树吐新枝,鲜嫩群花争芳艳。祭祖踏青两相便,清明时节心自闲。阳光明媚舞蹁跹,烦恼哀愁散如烟。偶有雨丝落凡间,洗去繁琐润心田。一声问候轻淡淡,一缕思念情牵牵。保重身体万事安,便是朋友祝福愿。
5、春雨连连,路途迢迢,阻隔重重,行人匆匆,祭奠年年,情意绵绵,祝福浅浅,牵挂深深。亲爱的朋友,清明时节,愿你万事顺顺,未来亮锃锃!
6、走过清明时节,把思念放进岁月,划友情的船摆渡不歇,让彼此的关怀永不断绝。清明小长假,愿清清明明的风景,滋润你的眼,悠闲你的心。
7、清明小假美事多,不用早起挤公车;喝着小酒唠着嗑,玩着游戏听着歌;划着小船赏着花,牵着小手逛着街;看着短信乐呵呵,有我惦记最快乐!
8、清明果,吃一颗,清清白白做人,行得端坐得正;清明果,再一颗,清清白白看人,分得开辨得明;清明果,还一颗,转发短信可得,电话索取哦!
9、原野上的花悄悄开放,召唤着踏青的脚步;蓝天上的云慢慢飘散,等候着风筝的眷顾。清明节将至,愿你带上轻松悠闲,抛掉烦恼忙碌,让心情清爽一路。
10、向天借一片蓝,向云借一片轻,向太阳借一道光,向草借一片绿,向花借一片红,向鱼借一些自由,原来美丽真的触手可及。清明节,走走看看,心情更释怀。
11、清明节临近,春*入画来;桃红梨花白,千树万树开;燕子啄春泥,剪影长空裁;雨近云脚低,红湿左右摆;快乐随身带,踏青走起来;烦恼已无影,阳光心间晒;呼朋又引伴,谈笑尽释怀;春光无限美,俗事已无猜;短信先相告,愿你好心态!
12、我的短信跨过千山万山,度过严冬与酷暑,经历过冰火考验,终于在千万人之中发现了你,来到你的身边。只想轻轻的告诉你:清明到了,注意保重身体!
13、清明踏青,结伴出行,温馨提醒,唯此短信,无论阴晴,雨具随行,贵重物品,照看小心,安全第一,谨记在心,放松心情,快乐无垠!
14、微风绿叶动,七彩百媚生。午后风很轻,隔窗风愈静。半卧茜纱拢,半卷书香浓。春*锁后宫,梦回大唐情。短信寄朦胧,人间是清明!
15、清明伴雨至,节气习俗多,新坟行祭扫,柳枝插墓前,春光草木媚,踏青享春*,风筝天上摇,小树地下长。过清明小假,祝继往开来。
16、用感恩的心对待过去,对待记忆;用快乐的心对待现实,对待生活;用祝福的心对待未来,对待朋友。清明,关爱身边人,开心生活。
17、不忘过去的曾经,作别昔日的从前,吸取失败的教训,总结成功的经验,回味逝去的岁月,展望美好的明天。清明,让我们把往事怀念!
18、布谷鸟叫清明到,朋友心意要收好。愿你幸福少烦恼,财气运气跑不掉。健康从头淋到脚,万事如意心情妙。清明节祝你有个美好的假期。
19、天清清,地明明,天地清明寄深情;山清清,水明明,山水清明心清澄;风清清,雨明明,风雨清明平安行。清明,愿你拥有好心情!点亮希望,祭奠生命地球已经调至震动状态
20、杨柳青青春来到,点点思绪随风舞;遥在他乡逢清明,勿能回家伴二老;千里传音送问候,拳拳孝心在其中。愿父母身体健康福寿长!地球已经调至震动状态
21.人间四月芳菲天,细雨点洒在花前,缅怀故人最清明,点点滴滴都是情,短信翻山又越岭,带着我的思念去踏青,祝你清明节快乐!
22.细雨阵阵,烦恼被浇得“体无完肤”;柳絮飘飘,晦气被吹得“七零八落”。清明节到了,愿你的幸福“细水长流”,愿你的人生“一帆风顺”。清明节快乐哦。
23.清明节,天清地明好时节;东风细草斜杨柳,细雨探莺乱飞花;踏青扫墓荡秋千,蹴鞠植树放风筝。多好的天气啊,朋友,别老宅在家里,都发霉了,出去走走吧!
24.清明节,去扫墓,祭先祖,寄哀思;清明节,雨纷飞,春光美,踏踏青;清明节,发短信,送祝福,许心愿,祝愿你,清明节,幸福伴,吉祥随,一切事,皆如意。
25.朋友,今天清明节,对你的问候之心清清楚楚,送你的祝福之意明明白白。祝你:神清气爽,心情明朗;才高气清,聪明过人;心情“清”松快乐,生活春和景明!
26.清明节到了,愿你在祭奠中记得先人的过去,愿你在怀念中懂得生命的意义,愿你在人生中走出自己的道路,愿你在道路中找到传说中的幸福。朋友珍重,一路保重。
27.清明节,故人地下生活艰辛困难,多烧纸钱,让故人不愁吃穿。清明节,新人地上生活幸福淡然,少赚些钱,心态自然快乐无边。祝新人故人,清明节各有各的快乐!
28.清明至,雨儿飘,踏青节里花儿俏;青青草,碧连天,百花争艳迎仲夏;忙播种,也嬉闹,且看硕果丰收到;探莺花,春醉倒,愿你幸福乐逍遥。清明节快乐!
29.在这个柳絮纷飞,樱花烂漫的时节化做万片飘零。清明节来了,在这个有爱的日子里我们应该比以前更懂得如何去爱,在这个日子里我们应该比平时更明白怎样去爱!
30.走进清明的怀抱,领略春光的美好。笑看桃花的妖娆,静听溪水的欢笑。远望青山绵远,沐浴阳光的灿烂。品味季节的变换,歌唱生活的圆满。
31.清明雨纷纷,杨柳依依,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如今我无柳可折,只能拿起手机给您发条短信:期盼早日再相逢!朋友,清明节快乐。
32.记得清明节曾为自己买了朵鲜花,祭祀那故去的冬天;那么今天白露,我就为自己买一身长衣,遮掩那故去的盛夏。心情就像节气,每一个都值得纪念。
33.落英纷,芳草绿,云淡风轻,好天气;清明节,雨纷纷,牵肠挂肚,不忘你;朋友情,情谊浓,关怀问候,想念你;清明节,愿你忘却烦恼,永远开心!
结的组词范文3
1、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经典之作。这首歌曲采用了抒情和激情相结合的笔调,将优美动人的旋律与朴实真挚的歌词巧妙结合起来,表达了人们对伟大祖国的衷心依恋和真诚歌颂。
2、作词者为张藜,作曲者秦咏诚,演唱者为李谷一。
3、这首歌表达了广大中国人民对祖国母亲深沉的爱,亦寄托了对祖国的美好祝愿,希望祖国能够发展的繁荣昌盛。
(来源:文章屋网 )
结的组词范文4
金・今仁(2000)把异形同义的词汇定义为“同义语”。日本的国立国语研究所(1995)则把一组具有个别相同意义的词汇称为“类意语”,也叫“同意语”,与此同时这些词汇间的共同特点越多则其“类似性”越高,反之“类似性”越低。例如“医者”和“科医”即是如此,因两者具有相同意思,所以“医者”即是“科医”。依此类推,多个词汇是否归类为同义语,主要取决于他们的意义是否相同。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在汉语中“御”和“ライス”均能被解释为“米饭”,“牛乳”和“ミルク”均能被译为“牛奶”。与此相反,把汉语的“牛奶”译为日语的时候,均能译为“牛乳・ミルク”,汉语的“米”均能译为日语的“御・ライス”,两对词的译语意思的类似性非常高,故本文均定义为“同义语”。
此外“御”和“牛乳”属于用汉字表示的日语汉字词汇、“ライス”和“ミルク”则是由片假名表示的日语外来语词汇。这两类词书写一个用汉字表示、一个用片假名表示,在本文中称为“异形”。“御”和“ライス”、“牛乳”和“ミルク”这类汉语词汇和外来语构成的同义语成为“异形同义语”。
二、“御・ライス、牛乳・ミルク”在辞典中的解说
作者将“御・ライス、牛乳・ミルク”的意思,按《类似语辞典大活字版》(2004)进行统计归类,具体如表1所述。
由表1得知,“御”是日语“”的礼貌说法,但在餐馆等场所称为“ライス”;另外“ミルク”比“牛乳”的使用范围更大,通常指哺乳动物的母乳,常特指牛的母乳。“ミルク”除特指牛的母乳以外,也指羊、马等动物的母乳。例如日语中,羊奶既可称为“羊乳“,又可称为“羊ミルク”。
另据伊藤(2009)就词汇的体系性进行说明时使用的词例中指出,日语“牛乳”这个词用来指冰的牛奶,“ミルク”则被用来指温的牛奶,也就是说同样的东西不同的温度下其称呼也不同,即冰牛奶用“牛乳”这个日语汉字词汇、温牛奶用“ミルク”这个外来语词汇称呼。与此类似,日语中,盛在饭碗里的米饭称其为“御”、用碟子盛的米饭则被称为“ライス”,同样的东西用不同的容器盛,其称呼也有可能发生改变。
此外,根据《类似语辞典》(2004)的解释,“牛乳”的同义语被指是“ミルク”,甚至有两者区分使用的实例记载。这个实例为1962年8月22日出版的《日本经济新闻》这个报纸的〔晚报〕“中外春秋”的报道,具体内容如下所述(作者翻译)。
据说有人到茶馆要了一杯“冰红茶‘冷たい茶’”,对方却问“是要冰红茶么?‘アイスティですね’”;问“请给我牛奶‘牛乳をください’”,对方却答“没有牛奶‘牛乳’,如果您要牛奶‘ミルク’的话有。”“牛奶还分‘ミルク’和‘牛乳’?区别在哪里?”“是的有区别,牛奶‘牛乳’指瓶装的,”。
这个是50年前的报道,也就是说“牛乳”和“ミルク”的使用区别不是最近才出现的,而是很早就存在了。只是当时“‘牛乳’指瓶装的牛奶”,“‘ミルク’指用杯子喝的牛奶”。现在所谓的“‘牛乳’指冰的牛奶”,“‘ミルク’指温的牛奶”,由于社会发展超级市场和诸如麦当劳之类的快餐店的出现,“牛乳‘鲜牛奶’”通常冷藏保存,这两个词在现代日语中的区别使用变化受此常识的影响也说不定。
《类似语辞典》(2004)里,只把“牛乳”和“ミルク”收录为同义语,“御”和“ライス”的类似性
却未有言及。
我查阅上述以外的多本类似日语辞典,几乎都没有言及“御”和“ライス”、“牛乳”和“ミルク”的使用区别。
三、分析总结和考察
我查阅了《大家的日语》、《新日语基础教程》、《基础日语》(北二外编写)等日语教材,对“御・ライス、牛乳・ミルク”的使用区别均未说明。如果说教材本身对这类同义语的知识不足的话就不能把握其中的微妙差异。那么教师能依据什么进行解说呢?使用辞典是一大途径。但是就我调查,目前相关辞典中对这类异形同义词汇的使用区别的解说言之甚少或资料稍陈旧未有更新。所以这类同义语的区别使用,还无据可依。中国的学生受母语影响,有习惯用汉语词汇超过片假名词汇的倾向,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解说异形同义语的使用区别,学生就容易简单地以同义词汇理解,运用时多用汉语词汇,容易发生误用。
日语基本词汇中的异形同义语的使用区别作为学习日语的基础知识之一,应该让学生了解掌握,因此作为查询依据的相关辞典的编写有必要提上日程。
参考文献:
[1]伊藤雅光.「の量の性格『朝日本座4・意味第4版印刷,朝店,2009.
[2]金水敏・今仁生美.『意味と文代言学入4岩波店,2000.
[3]柴田武・山田.『似辞典大活字版社,2004.
[4]新村出.『辞苑第六版,岩波店,2008.
结的组词范文5
关键词: 维吾尔族学生 汉语结构助词 偏误
一、引言
“的”“地”“得”为现代汉语的主要结构助词,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掌握结构助词是一个难点。在学习中,因受母语影响,再加上结构助词本身用法的复杂性,维吾尔族学生常出现如遗漏、误加、混用、泛用等偏误。
二、维吾尔族学生学习结构助词的偏误类型及偏误形成原因
(一)遗漏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运用得是否得当,会影响整个句子语义表达是否具有完整性。维吾尔语没有与结构助词相对应的虚词,其采用形态变化的方式表达对应的语法意义。像维吾尔语中的关系形容词,就是由其他词类结合一定的附加成分派生而成的,如:jɑz①(夏天)加附加成分-变成(夏天的),(夏天的衣服);syz(过滤)加附加成分-yk变成syzyk(清澈的,透明的),syzyk su(清澈的水)等。因为母语没有结构助词,所以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遗漏结构助词时往往意识不到。
误例:(1)新疆有丰富地下宝藏。
(2)我们要更好为人民工作。
(3)这字写很漂亮。
以上误例正确的汉、维表达如下:
(1)新疆有丰富的地下宝藏。
∫in?諨a?鬒 mol jεr asti bajliqi?掼 iaε.
新疆 丰富 地 下 向宝藏 具有
(2)我们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xεliq yt∫yn teximu obdan xizmεt qilajil.
人民 为了 更加好 工作 让我们作
(3)这字写得很漂亮。
bu xεtlεr nahajiti t∫irajilq jezilidu.
这 字 很 漂亮 它被写
由上例可以看出,(1)(2)两例的维吾尔语句中,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没有任何结构助词连接,但用汉语表达这两个句子时,修饰语和中心语间必须带上结构助词。若维吾尔族学生对维、汉语的这一语法差异不加区分,他们在遇到这类句子时便很容易发生遗漏偏误。这里要说明的是,诸如例(3)一类的句子:“得”在汉语中用于补语之前,是补语的标志,而维吾尔语里没有补语。维吾尔族学生遗漏结构助词“得”,除因为维吾尔语中不出现相当于“得”的助词外,还与维吾尔语没有补语有直接关系。
(二)误加结构助词
汉语的结构助词“de”在书面上通常有三个:定语后面和“的”,状语后面的“地”,补语前面的“得”。因此,它们也就普遍被分别视为定语、状语和补语的标志。但在实际运用中,“de”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要出现在句子里。像“木梳子”、“文化知识”、“语文老师”等短语中,作定语的名词与中心语紧密结合,不表领属关系,而表事物的属性或人物的职业,这时,定语和中心语间就不加“的”;再如“常常看新闻”、“经常锻炼”、“写完了”、“看仔细”,状语和中心语间、中心语和补语间也不加“地”和“得”。如果对此不甚明白,学习者的表达中就会出现“木的梳子”、“文化的知识”、“语文的老师”、“常常地看新闻”、“经常地锻炼”、“写得完了”、“看得仔细”这样的偏误。
汉语把语序和虚词用做重要的语法手段,而维吾尔语的语法手段是通过形态变化来实现的。像维吾尔语名词的从属性人称范畴,是通过词干后加从属性人称附加成分表示对事物的从属关系。①如mεni?耷(我的)、binzni?耷(我们的)、seni?耷(你的)……其中“-ni?耷”这一附加成分在汉语中可以对应地翻译成“的”,这给维吾尔族学生在学习中造成不少干扰。他们误以为,只要是维吾尔语中带“-ni?耷”的形式,就可以转换成汉语的“的”,造成误加结构助词“的”的偏误类型。例如:
(1)我自己的书。
mεni?耷 ?覬z?藜mni?耷 kitawim.
我的 我自己的 我的书
误例:我的自己的书。
(2)你上大学的愿望一定会实现。
sεni?耷 alij m?藜kt?藜pt?藜 okukiha?耷ni?耷 arzu?耷z t∫okum emεlgε a∫uridu.
你的 大学 要上学的 愿望 一定 实现
误例:你的上大学的愿望一定会实现。
(3)他心里的怨气真不少!
uni?耷 it∫idikini?耷 lεlimi rast az εmεs!
他的 心里的 怨气真不少
误例:他的心里的怨气真不少!
维吾尔语中,像以上例句中的“你”、“我”、“他”这样表从属性的人称代词后应接有词缀“-ni?耷”,这个标记性词缀是不能省略的。和维吾尔语不同,当汉语人称代词与反身代词、表亲属称谓的名词等组成偏正短语作定语时,人称代词后的“的”一般要省略,如“我姐姐的外衣”、“你母亲的职业”及上例中“我自己的书”、“他心里的怨气”。维吾尔族学生在表达一个汉语句子时,其脑中必定会进行语码转换,即在表达汉语之前,先想到的总是这句话的维吾尔语表达,然后才通过对应翻译的形式生成汉语。既然说到“对应翻译”,那么误加“的”便成为维吾尔族学生受母语影响下的一种“习惯成自然”的情况。
(三)混用结构助词
维吾尔语无补语,它的定语、状语出现在句中时,不会有像汉语结构助词“de”那样明显的标记性词语。
(1)我们应该学习中国的历史。
biz (?諨u?耷go) tarixini ygnifimiz kerεk.
我们 中国把历史 我们学习 应该
(2)他们昼夜不停地工作。
ular (keqε-kyndyz toxitimay) ixlεwatidu.
他们 黑夜 白天 不停他们正在工作
汉语明确使用三个结构助词“de”是为了在书面上更好、更清楚地表示定中、状中、中补三种结构关系。在学习中,部分维吾尔族学生常对此感到困惑,他们只知道汉语有三个不同的“de”,而对于这三个“de”应该怎么用,什么时候用,该用哪一个并不十分清楚。
(1)阿丽亚说地很对。
(2)他们一家热情的招待我。
(3)以前学得知识对我现在的帮助非常大。
(1)句中“对”是“阿丽亚说”的补充说明,在句子中充当补语,表示阿丽亚说得怎么样,它前面应该用“得”而不是“地”。(2)句的“热情”一词是修饰动词“招待”的状语,其后应跟“地”。(3)句中,“知识”不是“学”的补充说明,再者,补语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而“知识”是名词,在句中不可能成为补语。反过来看,“学”对“知识”有修饰、限定的作用,但它又不是状语,所以“学”后的“de”只能为“的”。
结构助词混用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维吾尔族学生对三个结构助词的使用方法还不甚清楚,他们的理解仅停留在“为用而用”的层面上。为了搞清楚“的”、“地”、“得”各自所承担的句法功能,维吾尔族学生还需进行大量相关的练习。
(四)结构助词“的”的泛用
结构助词的泛用主要表现在“的”的泛用上。“的”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虚词之一,它不只是定语的标志,还能附着在实词和短语之后构成指称人或事物的“的”字短语,如“吃的”“穿的”“我知道的”;与“所”组成“所……的”的名词性短语,如“所想到的”“所见过的”“所说的”。除此之外,“的”还有作为语气词放在句子末尾,表肯定语气的用法,如“他今天会回来的”、“我不会忘记你的”。“的”的这些复杂用法,让一些还未真正掌握汉语结构助词的维吾尔族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是能用“de”、该用“de”的地方就尽量用“的”,句子总不会错。这种错误认识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促使“的”的泛用偏误的发生。例如:
(1)比赛的时候你要快快的跑。
(2)玉素甫的汉语说的特别好。
(3)我毫不犹豫的说:“没有!”
(4)我看到他的口袋里的印着五星的印章。
三、结语
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结构助词出现的种种偏误主要受其母语影响,这种影响也能用语言距离来解释。语言距离可以看做语言现象或心理现象。语言距离促使或阻止语言迁移的发生。……如果学习与母语距离小的语言,学习者就会很快发现语言的相同点,在用二语交际时会将有潜在可能的语言相同点迁移。如果学习与母语距离大的语言,即使有相同的表达方式,学习者也倾向于不迁移。①汉语是汉藏语系的语言,维吾尔语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它们之间隔着最远的距离即语系,这就使母语是维吾尔语的维吾尔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因“倾向于不迁移”而发生偏误。除此之外,学生不丰富的汉语知识和个体差异会造成偏误的发生。因此,建议维吾尔族学生通过多听、多读、多说、多练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的汉语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汉语结构助词的用法及其他汉语知识。
注释:
①按:本文采用宽式国际音标记录维语例句.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下)[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赵相如,朱志宁.维吾尔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结的组词范文6
关键词: 齐次线性方程组 同解 抽象矩阵
1.引言
文献[1]给出了齐次线性方程组同解最基本的定理“如果两个齐次方程组同解,那么它们必定能够经过初等变化互化”.本文中称之为定理1.文献[2]、文献[3]分别给出了更强的定理,即定理“设A、B为m×n矩阵,则齐次线性方程组AX=0与BX=0同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可逆矩阵p,使得pA=B.”和定理“设有齐次线方程组AX=0与BX=0,则AX=0与BX=0同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r(A)=r(B)=r.”本文中我们分别称之为定理2和定理3.文献则通过超平面等知识给出了齐次线性方程组同解更深刻的证明.
我们注意到通过定理1很容易证明定理3,而通过定理3又很容易证明定理2.但这三个定理在抽象矩阵情况下却很难证明齐次线性方程组同解.本文给出了在抽象矩阵情况下证明齐次线性方程组同解的更为实用的方法.
2.命题的给出及证明
命题n元齐次线性方程组AX=0与BX=0同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X=0?圳BX=0.
首先,我们沿用文献中的关于矩阵的加法(减法)、数量乘法、乘积的定义.
命题的必要性是显然的,所以我们只证命题的充分性.AX=0与BX=0的互推是通过矩阵的加法(减法)、数量乘法、乘积运算或这三种运算的复合运算实现的,所以只要在矩阵的加法(减法)、数量乘法、乘积这三种单独运算情况下命题的充分性成立,则复合运算情况下命题的充分性必然成立.因而,我们只需从矩阵的加法(减法)、数量乘法、乘积三个方面来证明命题的充分性,在证明过程中我用到了文献中列向量组的概念.
2.1从矩阵的加法(减法)方面
AX=0?圯BX=0,设AX=0,BX=0,CX=0,A+C=B且A、B、C均为m×n矩阵,X为n×1矩阵.则(A+C)X=0与BX=0等价.这样就通过矩阵的加法(减法)实现了AX=0?圯BX=0.
此时,b=a+c,i=1,2,…,m;j=1,2,…,n
即[ββ…β]=[α+γα+γ…α+γ]
又因为αx+αx+…+αx=0,γx+γx+…+γx=0,
所以x,x,…x必然满足βx+βx+…+βx,
即AX=0的解是BX=0的解.
BX=0?圯AX=0.同理,BX=0的解是AX=0的解.
所以n元齐次线性方程组AX=0与BX=0同解,命题的充分性成立.
2.2从矩阵的数量乘法方面
此情况下证明比较简单,这里不再赘述.
2.3从矩阵的乘积方面
AX=0?圯BX=0.设AX=0,BX=0,且DA=B,FB=a,则DAX=0与BX=0等价,这样就通过矩阵的乘积实现了AX=0?圯BX=0.此时,
[β β … β]=D[α α … α]
又因为Dαx+Dαx+…+Dαx=0,
所以x,x,…x必然满足βx+βx+…+βx=0,
即AX=0的解是BX=0的解.
BX=0?圯AX=0.同理,BX=0的解是AX=0的解.
所以n元齐次线性方程组AX=0与AX=0同解,命题的充分性成立.证毕.
必须指出,在2.3中A、B不一定为同型矩阵.
3.应用例子
例1.设A=(a)为m×n矩阵,证明:秩(AA)=秩(AA)=秩(A).
证明:首先证AAX=0与AX=0同解.因为AX=0的解一定是AAX=0的解,而又因为AAX=0?圯XAAX=0?圯(AX)(AX)=0,即AAX=0的解为AX=0的解,所以AAX=0与AX=0同解,再由定理3的必要性知R(AA)=R(A)=R(A).
同理可证AAX=0与AX=0同解.因为AX=0?圯AAX=0,又因为AAX=0?圯XAAX=0?圯(AX)(AX)=0?圯(AX)=0,即AAX=0与AX=0同解.再由定理3的必要性知R(AA)=R(A).
综合上述,可知秩(AA)=秩(AA)=秩(A).
例2.已知n×m矩阵A的列向量是齐次线性方程组MX=0的基础解系,B是m阶可逆矩阵,试证AB的列向量也是齐次线性方程组MX=0的基础解系.
证明:设A=(α,α,…α,)
A的列向量是齐次线性方程组MX=0的基础解系,即MA=0,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右乘B,则MAB=0,即M(AB)=0,所以AB的列向量也是齐次线性方程组MX=0的解。而B是m阶可逆矩阵,所以r(A)=r(AB)=m,则AB的列向量组线性无关且个数依然为m,即齐次线性方程组MX=0基础解系中所含向量的个数,所以AB的列向量也是齐次线性方程组MX=0的基础解系。
例2中虽然没有直接用到本文中的命题,但在证明“AB的列向量也是齐次线性方程组MX=0的解”时用到了2.3中的思想,这也是学习数学最重要的一点,即我们更注重方法的掌握而不仅仅是定理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邱岫岩.关于线性方程组同解的一个问题.辽宁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1,(1):68-69,76.
[2]吴世.线性方程组的同解定理.南方冶金学院学报,1995,16,(2):96-98.
[3]周亚兰.n元线性方程组与n维向量空间.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30,(6):1-2.
[4]梁修东.同解线性方程组的讨论.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9,13,(3):57-60.
[5]江龙,魏兵.线性代数[A].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17-28,90-96.
[6]谢昌云,谢淑翠,高军安.线性代数释疑解惑[A].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