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结构调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范文1

为了加快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和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国发〔**〕11号)和《国务院关于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40号)精神,结合**实际,特提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

一、加快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了鼓励、禁止、淘汰的产业、产品目录,制定出台了汽车、水泥、电解铝、钢铁、焦炭、电石、铁合金等行业的专项产业政策,实施了铁合金、焦炭、电石等行业准入条件,在制止部分行业盲目扩张、减少和杜绝环境污染、节约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过度投资导致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等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以及水泥、煤炭、电力、纺织等行业潜在的产能过剩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家将通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有效化解工业突出问题的需要

我市工业经济近年来保持了较快增长,但其结构不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尤其是钢铁等行业由于受国家宏观政策环境趋紧、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以及国内需求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行业发展趋缓。

1.经济总量小,占全国比重偏低

**年,我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023亿元,仅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总量的1.34%。水泥年生产能力3600万吨,占全国的2.26%;煤炭年生产能力4130万吨,占全国的1.6%;钢铁年生产能力380万吨,占全国的0.85%;电解铝年生产能力14万吨,占全国的1.36%;焦炭年生产能力270万吨,占全国的1%;铁合金年生产能力40万吨,占全国的1.58%;电石年生产能力9.5万吨,占全国的0.5%;纺织品产能占全国的0.41%。这些行业经济总量偏小,占全国比重偏低。

2.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不尽合理

全市工业结构中,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偏大、高新技术产业比例偏低、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工业行业普遍存在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结构比较单一等问题。如钢铁、电解铝和焦炭行业企业规模小、品种少、市场竞争力较低;汽车行业技术开发能力弱、零部件体系发展滞后;水泥企业154家,企业平均生产规模仅23.7万吨/年,年生产能力20万吨以下企业占了80%,近70%的产能为立窑等落后生产能力,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水泥生产能力仅占30%左右;纺织行业70%以上的产品以初加工、常规产品纱和布为主,家居装饰和产业用纺织品分别仅占5%和2%。主城区化工企业影响城市环境,危及公共安全。

3.资源匮乏制约了产业发展

我市可供开采利用的矿产资源有限,行业发展受资源瓶颈制约。如钢铁、电解铝长期依靠进口或从外省市购入原料生产,随着运输费用以及原、燃料价格上涨,电力供应紧张,企业生产规模受到制约;纺织所需的原棉、化纤原料等主要依靠国内产棉区和化纤生产基地供应;煤炭资源储量少,人均占有煤炭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0%。

4.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淘汰落后产能乏力

我市工业尚未摆脱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导致行业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能源使用效率低,产品能耗高。钢铁行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为0.9吨标煤,高出国内先进水平的28.6%;电石行业企业生产装备简陋,生产工艺落后,环境污染严重;到目前为止,水泥行业已淘汰落后生产能力577万吨,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工艺落后的水泥企业在生产,淘汰落后生产水泥工艺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和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市委二届五次全委会确立了我市“5444”发展战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全面实施新型工业化,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工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因此,必须把加快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作为当前和今后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二、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推动”、“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三大经济区为单元,根据区域协调发展原则,统筹全市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资源加工和高新技术四大支柱产业。通过严格市场准入,扶优汰劣、兼并重组,加快企业结构和布局调整。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提升产品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之路,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二)调整目标

2010年,部分工业行业实现以下目标:

1.冶金行业:形成700万吨粗钢、800万吨板、带、管、线材,60万吨铁合金,300万吨焦炭的生产规模。

2.电解铝行业:形成140万吨氧化铝,40万吨电解铝和100万吨铝材加工能力。

3.水泥行业:水泥产量达到3000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所占比例提高到50%,累计淘汰落后生产能力900万吨,企业户数减少到120家左右。

4.汽车行业:汽车产量达到120万辆,占全国的比例保持在12%左右,初步建立起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汽车技术研究开发体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达到销售总量的50%以上,形成“一城多园”的产业格局。

5.煤炭行业:煤炭产量达到4500万吨,形成“一大多强”的煤炭企业格局,煤炭企业数量控制在500家左右,企业最低生产规模10万吨/年以上。

6.纺织行业:纱产量达到25.8万吨,布产量15亿米,服装2.5亿件,衣着、装饰、产业用三大类纺织品比例分别达到60%、25%和15%。

7.电石行业:电石产量达到10万吨,彻底关闭和淘汰5000千伏安以下(1万吨/年以下)电石炉及敞开式电石炉、排放不达标的电石炉。

通过实施工业产业结构调整,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2.06吨标煤,降低25%,工业固废利用率提高到80%,工业废水和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分别提高到98%和85%,各行业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加快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是全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领导机构。市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全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统筹规划与组织协调,会同有关成员单位,负责推进全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实施和监督检查。

(二)加强宏观调控,实施分类指导

根据**行业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在结构调整中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

1.水泥行业:采取总量控制、有保有压的办法。继续支持新型干法窑外分解工艺的发展,加大退出落后水泥生产工艺的力度,对落后产能比重较大的地区,鼓励上大压小,扶优汰劣。

2.煤炭行业:对生产能力3万吨/年以下的小型煤矿企业通过新设合并和吸收合并的方式实施资产整合,调整煤矿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结构;支持煤炭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技术含量,提高煤炭供应能力。

3.汽车行业:通过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加大技术创新及新产品开发的投资力度,促进产品结构调整优化。

4.钢铁行业:以板、带、管、线材、优质特殊钢产品发展为重点,通过重组、改造等办法,扩大企业规模,延长产业链。

5.铁合金行业:按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合理布局”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和改造,提高产业集中度,降低能源消耗,实现环保达标排放和资源合理利用。

6.焦化行业:以技术进步为突破口,通过资产重组和技术改造,扩大企业规模,完善和改进落后的工艺装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实现以大型现代化焦炉替代中小型焦炉,走节能降耗之路。

7.电解铝行业:以发展铝业为重点,以氧化铝工程为龙头,支持电解铝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淘汰自焙槽,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

8.电石行业:引导和促进现有企业联合重组,集中建设和经营,统筹建设排放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设施,延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大型PVC生产企业通过兼并改造的方式,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9.纺织行业:通过加强基地建设,培育打造优势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延伸上、中、下游优势纺织服装产业链,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和服装自主品牌建设,促进产品结构的升级和优化等。

(三)严格市场准入,加大监管力度

认真执行国务院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国家有关钢铁、电解铝、焦炭、铁合金、水泥、电石、汽车的产业政策,落实国家关于加快焦炭、铁合金、水泥、煤炭、电石、纺织等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审核(备案)和管理。严把新建项目核准(备案)关,指导企业按照准入条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1.原则上不再批准建设新的钢铁企业,停止审批新建铁合金项目。

2.新建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和现有企业跨产品类别的生产投资项目,除满足产业政策要求外,还要满足自主品牌、自主开发产品的条件;现有企业异地建厂,还必须满足产销量达到批准产能80%以上的要求。

3.严格控制新上电石项目,新建和改扩建电石项目必须符合《电石行业准入条件》,严把电石等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设立审批、改建扩建项目审批准入关。

4.严格办矿准入,不再受理现有煤矿企业以外的业主提交的办矿申请,只允许核定煤炭生产能力6万吨/年及以上的煤矿企业新上煤矿建设项目(已经依法受理并进入程序的除外)。

5.对水泥生产企业,严格执行水泥生产许可证制度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提高建设、建筑工程应用水泥的准入标准。

(四)建立协作机制,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

加强信贷、土地、建设、环保、安全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供地政策、环境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市场准入条件以及国家明令淘汰的项目,不得为其提供贷款和土地,城市规划、建设、环保和安全监管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依法关闭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企业,分期分批淘汰一批落后生产工艺。

1.淘汰类和不符合《电石行业准入条件》的新建或改扩建电石生产项目和生产企业,市质监局不得受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申请,市安监局不得为其发放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市环保局不得为其发放排污许可证,不得办理环保审批手续,电力供应部门依法停止供电。

2.水泥行业要采取上大关小、补贴及赎买等多种方式,逐步淘汰立窑等落后的水泥生产工艺,改善环境质量、缓解能源、资源压力。

3.关闭和淘汰开放式及5000千伏安以下(生产能力低于1万吨)的小电石炉和排放不达标的电石炉;尽快淘汰5000千伏安以下铁合金矿热炉(特种铁合金除外)、100立方米以下铁合金高炉;淘汰300立方米以下炼铁高炉和20吨以下炼钢转炉、电炉;彻底淘汰土焦和改良焦设施。

4.通过整合小型煤矿企业,逐步淘汰规模在3万吨/年以下的煤矿企业。

(五)推进技术改造,提高产业集中度

充分利用好国家有关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的鼓励政策,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围绕提升技术水平、改善品种、保护环境、保障安全、降低消耗、综合利用等,对传统产业实施改造提高,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加强研发体系建设,在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重点发展汽车电子、动力系统的关键总成及部件。

2.鼓励钢铁、铁合金、焦炭行业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和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开发汽车、摩托车产业需求量较大的钢铁材料,支持电解铝行业的重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

3.围绕“强化创意产业,打造**时尚之都”,大力支持纺织关键技术、成套设备的研发和产业集群公共创新平台、服装自主品牌的建设,促使纺织行业产品结构不断调整。

4.支持电石生产企业改造现有装置,采用全密闭技术及单台电石炉容量在2.5万千伏安以上的先进工艺与设施,推广采用电石炉微机控制技术、除尘和尾气利用新技术等。鼓励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兼并等方式,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5.按照“资源资产化、企业股份化、区域集团化”要求,以资产为纽带,有计划、分步骤地将现有小型煤矿企业整合为“产量上规模、质量达标准、管理上台阶、安全创水平”的新型煤矿企业。

6.鼓励有实力的大型水泥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提高生产集中度,优化资源配置。支持重点水泥企业集团,增强其在区域市场的调控能力。

(六)深化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推动竞争,促进优胜劣汰。通过不断深化行政管理和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市场秩序等,为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条件。

1.切实实行政企分开,完善和严格执行企业投资的核准和备案制度,真正做到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银行独立审贷。

2.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健全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责任机制。

3.建立健全市场预警机制和搭建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统计、监测制度,做好产能过剩行业运行动态的跟踪分析,建立定期向社会披露产品供求、产能规模、价格变化等相关信息的制度,引导市场投资。

(七)因地制宜,采取积极措施加快产业发展

1.充分利用我市汽车摩托车在技术创新、自主品牌以及发动机研发制造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在汽车产业布局、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提升汽车摩托车产业的制造能力、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有效地带动零部件的同步发展。

2.根据煤炭资源条件,对全市小型煤矿企业采取资产整合的办法,分步实施,近期整合3万吨/年以下的小型煤矿企业。力争3年内将1万吨/年的矿井通过技术改造达到3万吨/年以上,控制矿井数量,在2008年年底将我市煤矿矿井个数减少到1000个以内。

3.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引导各地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绿色食品、特色农副产品及其深加工业,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加快我市库区柑橘、中药材、榨菜等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壮大生猪、粮油、丝麻、香料、笋竹等农产品加工产业,促进库区产业发展。

4.加大循环经济政策支持力度

产业结构调整范文2

2008年,全年粮食产量21879吨,油料产量238吨,蔬菜产量39715吨,全县作物种植面积6711公顷,其中:小麦种植面积915公顷,青稞种植面积1558公顷,玉米种植面积1113公顷,马铃薯种植面积1065公顷,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66公顷,药材种植面积31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380公顷。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07年的20.0:20.2:59.8变为2008年的30.6:13.6:55.8。

2.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就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使农业发展方式发生较大转变,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较大提高。我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是初步的,阶段性。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困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我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以下问题

2.1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不平衡

对九环沿线交通较好的地区如镇江地区,川主寺地区,城关地区,政府投资较大,基础设施较好;而对偏远地区如毛尔盖地区,小河地区关心和支持力度均不够,使得这些地方的产业结构调整长期处在农民自我调整阶段,缺少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支持。形成了靠近九环沿线的乡镇(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而偏远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小或没有的现象。

2.2政府引导的力度不够,使得有些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盲目跟随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品种的使用上,由于我县地处高原地区,海拔高度不同,形成了立体气候,因此在品种的选择上就存在差异。例如,2004年我县因在莴笋品种的选择上出现盲目跟随的现象,造成近1500亩的莴笋全部抽苔,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万元;还有一些地区种植蔬菜本可以不用地膜,但看见其它地区都用地膜,也盲目地采用地膜,结果弄巧成拙,不仅增加了投入成本,还因为温度过高造成莴笋提前抽苔。

2.3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没有创立自己的品牌

我县的莴笋、茶叶、葱等三种作物2002年6月已通过国家无公害绿色认证,并获得绿色认证标识,但这些证书和认证标识被长期放在抽屉里,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致使我县生产的蔬菜不能创立自己的品牌,实现增值增效,给广大农牧民带来经济效益。

2.4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够

我县的所有产业结构调整都围绕无公害为标准,生产绿色食品。因此,一切生产都要以无公害、绿色为标准,不准使用超过此标准以外的各种农用物资。但在现实生产中,由于我县没有建立健全农资执法队伍,致使我县的农资管理混乱,有些违规农用物资继续使用在蔬菜上。

3.制约产业结构发展的因素

3.1农民素质较低,观念落后。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传统农业种植观念根深蒂固;小农意识太重,缺少开拓创新;对政府依赖思想太重,缺少主动性。

3.2科技推广阻力大。政府各项投入太少;科技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3.3农产品深加工滞后。缺少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经济实体几乎不存在。

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提升农业。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加强农业服务工作入手,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支农力度,突出抓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率,切实提高单产、提高质量、提高效益。

4.1建立健全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1.1建立健全投资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各乡镇的交通、通信的建设。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引进公司或企业,走公司+农户、企业+基地等产业结构调整新模式。

4.1.2建立健全市场监管服务体系。主要包括销售市场的寻求;农资市场的监管,防止各种违规农资在市场上的使用。

4.1.3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进一步激励科技工作者的主动性和自主创新意识。

4.2立足优势产业,完善产业结构布局

该县气候特点和区位优势,使松潘形成了天然的秋淡季蔬菜基地、中药材生产基地、野生菌(菜)生产基地等。搞好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是增加广大农牧民的收入,同时还是一项稳定民心,体现国家民族政策,搞好安定团结的政治大事。完善产业结构布局,加大投入,建好适合我县的各种生产基地,是搞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笔者认为,应该建设好以下几个基地:

4.2.1建设道地中藏中药材生产基地

松潘县境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野生中草药品种800余种,其中植物药材100余科,548种,动物药材18科,36种野生中草药蕴量250万公斤以上,其中羌活28万公斤,黄芪21万公斤,甘松20万公斤,赤芍16.8万公斤,独活15万公斤,大黄12万公斤,贝母、红毛五加皮、木香、柴胡、防风、黄精、秦艽、天麻、首乌、骨碎补、重楼、细辛、蒲公英、车前草、牛耳大黄、毛茛等的蕴藏量都在1万公斤以上。名贵药材麝香、鹿茸、熊胆、牛黄、虫草、天麻也有一定蕴藏量。此外县境内还有矿物药材雄黄、石膏、朱砂、藏医专用药石黄、碳化石等。。实施“公司+农户”和“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种植模式通过实施“公司+农户”和“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种植模式,由公司负责提供优质种源、田间管理技术和保价收购等措施,带动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以生产无化残、农残及重金属残留道地中(藏)药材为标准,以公司为技术依托,种苗采取集中培育,严把技术关,严格按照国家中药材生产标准生产,尤其是加强田间管理和农药的施用,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促进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其临床使用的安全有效,促进我县道地中(藏)药材进一步的合理开发,创立地域品牌,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增收创汇。

4.2.2建设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

我县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2400米以上,昼夜温差大,主要蔬菜产地无工业污染,病虫害较少,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所生产的蔬菜大部分在6-8月份上市,生产出的蔬菜品种以莴笋、白萝卜、大白菜等为主,此时内地正是这些蔬菜的供应淡季,不但成都周边地区没有这些蔬菜供应,就连我州的其它蔬菜大县也少有这些蔬菜品种供应,因此,我县蔬菜生产具有很强的品质和季节竞争优势。近年我们生产的蔬菜主要销往重庆、成都及省内二级市场,逐步销往广东等外省城市,2009年在我县川主寺生产的青花菜、娃娃菜还远销日本、韩国等地,可见我县蔬菜市场空间大,并有逐步发展扩大的趋势。随着无公害农产品日益受到消费者认可,我县由于海拔高、日照强、无污染,生产的蔬菜农残少,受到市场广泛青睐。通过改进和推广栽培技术、增加和改进包装、分级销售,使产品质量标准化,提升优质产品档次,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我县蔬菜二茬产区年亩收益超5000元,一茬地区收入1500元以上。蔬菜栽培收入是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的2-3倍。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蔬菜产业是我县经济效益较高的特色种植产业。另外目前及今后,随着城市建设、工业发展和省内地震灾后重建项目开展,一方面建设用地增加,导致原来蔬菜产地栽培面积减少,另一方面因为劳动力转移到其它非农业领域,影响了蔬菜生产规模。同时,过去蔬菜产区由于连作、病虫害加重影响产量和质量,需要调整。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县蔬菜产业的经济效益会相对比较稳定。

4.2.3建设优质魔芋生产加工基地

松潘县白羊乡位于松潘县东南部,东与平武县泗耳乡相邻,南与北川县片口乡接壤,西与镇坪乡相依,北接岷江乡。幅土面积542.62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88897亩,主要农作物以玉米、土豆、红苕、油菜、豆类、萝卜为主。畜牧业以养猪为主,是典型的山区旱地农耕区,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的地区。全乡以山地为主,海拔高度最低梭子口1080米,最高桦子岭4680米。全年降水量838.4毫米,年极端最高气温36.2℃,极端低温-8.2℃,无霜期8个月,气候温和。由于海拔高低差异,加上降雨较充分,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形成了白羊良好的生态条件及独特多样的物候条件,土壤肥力较好,适合魔芋生长,可以作为其生产基地。

4.2.4建设野生菌、菜的生产加工基地

我县境内植物资源丰富,野生菜上百种,蕨菜、罗尔九、山葱、刺龙波、苦菜等远近闻名,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可以围绕着我县的旅游市场作好野生菌、菜的生产加工。

4.2.5建设好马铃薯生产基地

马铃薯是营养丰富,是一种粮、菜、饲兼用的农作物,其集粮食作物和蔬菜作物的优点于一身,而且补充了粮食作物和蔬菜作物中的不足。马铃薯含有大多数粮食作物所没有的维生素C,氨基酸的含量与鸡蛋几乎相等,钾的含量比香蕉还高,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在西餐中,马铃薯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国农业部对马铃薯做了高度评价,称每餐只吃马铃薯和全脂奶粉就可以满足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马铃薯具有的优良性能和它的巨大增产潜力,在我国已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马铃薯可以进行多种方式加工(如淀粉、薯片),加工利用价值高,适宜进行产业化发展,同时,易于加工成品牌食品、特色食品。马铃薯加工产品除了作为食品广泛用于人们生活中,马铃薯变性淀粉还应用于医药、纺织、化工、环保等方面,同时,马铃薯作为燃料的发展空间也悄然开启。显而易见,马铃薯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马铃薯适宜净作,也能进行间套种植,对调整种植结构十分有利。马铃薯的产量高(我县大多数地方亩产在1500公斤,高产田达到2425公斤,折合成粮食较小麦、青稞等农作物增产50-100公斤),价格高(每公斤鲜薯价格在1.00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适合我县这样的冷凉山区种植,是我县广大农民增收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4.3积极引导农民种植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一批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创建自身品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成为了生活的第一件大事。无公害农产品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我县没有一家化工企业,各种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得到很好的管理和控制,没有大的污染源,使得我县的大气、水源、土壤没有被污染,成为了天然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市场规律告诉我们,一个好的产品要占据市场,不仅要有好的质量,还要一个好品牌,树立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创建一批无公害品牌,积极引导农民种植无公害农产品,是我县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经之路。

产业结构调整范文3

产业结构调整事迹材料

今年以来,该镇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要求,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该镇在巩固和优化橡胶、水果、甘蔗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加大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第一,以打造“万头母猪”镇为目标,发展养猪生产,实现“一镇一业”,在去年母猪存栏量7106头的基础上,增加存栏量2930头,年内实现万头母猪的目标,并发展和壮大生猪生产,实现养猪产业的进一步升级;第二,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养兔业,积极培育适合地的“文溪玉兔”品种,采取发放小额信贷及“公司+农民+政府扶持”,争取市政府贴息的惠民政策等方式发展养兔业,目前已发展养兔36户,年内发展至300户;第三,发展特色经济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我们结合本地区发展不平衡实际,采取强村与弱村如和祥巴布村,大户与小户联合等形式,发挥典型村、典型户示范作用,推动农村经济快速、科学发展。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方式,发展“一村一品”,如巴布的养兔村、美万新村的养鸭村,巴总的母猪村等,目前已有养母猪典型80户,养兔典型20户,养生猪典型80户,养鸭典型30户,综合立体养殖示范10户,通过挖掘、打造这些典型专业村,典型示范户,幅射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的收入得到明显提高,使广大农民群众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增收的实效。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该镇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措施,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信息、技术、市场、销路的帮助。一方面通过引导协调,并与市农行、农村信用社推出支农惠农平台,解决了许多农民在种养业生产发展上资金制约的瓶颈问题,目前为止,已向25户农民发放信贷资金32万元,年内计划发放信贷500万元,为我镇农业生产注入了大量资金,让更多的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另一方面积极招商引资,采取“公司+农户+政府扶持”等模式,因地制宜扶持农户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引进海南椰恋公司与农户合作养兔,每户扶持3万元,目前已投入资金108万元,今年内该公司计划出资900万元扶持农民发展养兔。

(和庆镇)

产业结构调整范文4

关键词比较优势产业结构人力资本

1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学术界引发的争论

学术界对比较优势理论在经济中运用的争论由来已久。厉以宁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通过外贸、外汇政策的实行抑制通货膨胀),可以将资本密集型经济与劳动密集型经济并重,兼二者之长。高鸿业认为,比较成本说过去长期给落后国家带来灾难,像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将永远成为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上采取的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出口引致增长”政策。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片面地利用比较优势来参与国际分工,发展本国经济,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发展中大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规模十分有限,无法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要求也像亚洲“四小龙”那样仅仅依靠有限的几种劳动密集型产品就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不能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以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为基础发展外向型经济,使地方缺乏产业选择,会使外商进入的产业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中国的产业结构不但不能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得到生机,还会进一步低级化。发展中大国不适用比较优势理论,其进出口可以左右国际市场价格,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需求亦缺乏弹性,市场扩张难度大,贸易摩擦剧烈,贸易条件不佳。在科技创新突飞猛进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更是难以为继。从长远来看,最终会失去竞争优势。

另一种观点强调企业自生能力,企业的自生能力取决于其技术选择,而技术选择又是由要素禀赋所决定的资本和劳动的相对价格决定的。林毅夫指出,一国的产业结构和技术选择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一个经济系统中产业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从根本上说,依赖于该经济体中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因此,一个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尽可能快地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如果一国能够遵守比较优势战略,一方面会诱导该国的企业进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另一方面企业能够低成本地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这两个因素都有利于该国创造更多的经济剩余,从而增加该国的资本积累,改变要素禀赋结构,实现持续的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

西北大学郎永清教授在评及林毅夫的比较优势战略时指出,一国的产业结构从而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由生产成本的差异性决定,要素禀赋仅是决定生产成本的因素之一而不是全部。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都可使成本降低,导致后天(内生)的比较优势,这种后天的比较优势可以抵消要素禀赋方面的先天劣势。结果使得商品的生产成本不再依赖于要素的价格,从而弱化了要素禀赋对国际分工格局的决定作用。

2对两种发展战略的评价

比较优势原理虽然发端于对贸易问题的研究,却根植于市场经济体制,依赖于市场体制的充分作用。它与国家的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利用比较优势实际上是对市场机制的遵循。在经济发展每一阶段,运用比较优势可迅速增加资本的积累,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这方面来说,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现实的世界并非是完全自由贸易的。虽然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但无论何时,国家总不会放弃维护本国利益的措施。在保护本国产业和维持本国充分就业的压力下,国家就会采取种种贸易壁垒限制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入。在全球劳动力密集的低端的低附加值的产品贸易条件日趋恶化的条件下,如果一味运用比较优势参与世界分工,就会强化本国在这种分工中的不利地位,从而陷入比较利益的陷阱。同时在资本存量增加时,低素质的劳动力数量是阻碍比较优势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若未看到我国的比较优势而盲目地追求发展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以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会由于资金支持的不足而陷入到赶超的陷阱中。虽然经济日趋全球化,但与其他要素相比,劳动仍是最难跨国界流动的,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承担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回避劳工问题奢谈分工利益是难以回应现实挑战的。”

郎永清教授指出,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都可使成本降低,导致后天的比较优势,从而可以弥补后天的比较劣势。但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产业组织结构反映出的我国企业组织规模还普遍过小,“该大的不大,该小的不精、不专”。聚集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外部经济,主要来自企业在相互接触和接近时产生的积极溢出效应。我国产业空间配置分散,布局不合理,溢出效益损失严重,集聚程度低。因此在我国市场发展不充分,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不显著的情况下,对运用我国劳动力丰富这一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出质疑是不足取的。

比较优势仍是一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但比较优势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国市场的发育程度。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体系未形成,价格机制不健全。因此在完善市场机制的同时,政府也应采取积极的产业政策来推动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3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3.1产业政策的前瞻性和现实性决定了其目标的多元化

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来说,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的加速阶段,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已开始全面向信息化社会迈进。信息化代表了现代经济发展的潮流,而全球化又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所以,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必须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经验、国际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采取多目标战略。3.2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虽然在现实的不完全竞争的世界里,价格竞争优势不但来源于比较优势,还可能来自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因素。但作为一国的发展战略、经济增长、产业演进来说,比较优势仍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正如迈克·波特所言,比较优势是最大的竞争优势。产业政策一定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目前,我国仍处于劳动要素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禀赋阶段,因而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现阶段实施竞争优势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丰裕的劳动资源、既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和尚可通过技术改进和制度改革拓展的产业发展空间等条件,使得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处于劳动要素具有比较禀赋优势阶段时推动经济增长的理想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力发展将极大地吸收我国城乡中存在的大量富余劳动力,就业率的提高和城乡劳动要素的重新配置能推动产出的增加,而国民收入的提高将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积累必要的资本。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应成为产业政策扶植的重点。当然,要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龙头,才能扩大和深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3.3促进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一方面重视市场力量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发育不完善,产业结构成长度低、技术水平落后、资金匮乏,单靠市场力量难以实现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升,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扶持十分必要。高科技领域如国防、航空航天等公益性质的部门具有高投资、高风险且收益回报期长等特点,这就特别需要政府的支持。

3.4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多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是产业发展的方向

在这方面,一要淘汰那些污染环境、资源消耗较多、缺乏竞争力的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二要对具有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行技术改造,加快开发新产品,实施品牌战略;三要大力发展新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劳动密集与先进技术相结合的产业、围绕高科技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机械不能代替人工作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4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切入点,加快我国人力资本积累

在资本存量增加时,低素质的劳动力数量是阻碍比较优势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表明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同时也表明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在罗默提出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中,技术变革被内生化,知识积累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取代物的因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和原动力。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不仅自身收益是递增的,而且能通过其外部效应使物质资本及其他因素也产生递增效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

按照迈克·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一国长期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其高级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入世之后,外商投资领域对我国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的国际分工中高素质的劳动者会获益,而低素质的劳动者的利益将受损。我国入世后的事实也表明,低端劳动力市场就业质量有所下降。提高劳动者素质,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既可以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使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劳动力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时也可增强劳动者创业和创新的能力,促进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如果没有相应素质人力资本和具有一定弹性的人力资本结构,产业结构的演进速度必将受到约束。同时由于人力资本投资中存在负的外部性,会导致市场失灵,造成投资不足。因此,要加快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就必须发挥政府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主体作用,并带动社会人力资本投资。这样就可以弥补投资不足,消除市场调节造成的种种缺陷,从而保证人力资本形成中的“机会均等”。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厉以宁经济论文选[M].石家庄:河北

人民出版社,1986

2刘健.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论[M].上海:中国言

实出版社,2000

3熊贤良.比较优势与大国的经济发展[J].南

开经济研究,1995(4)

4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J].经济研

究,1997(6)

5林毅夫,蔡昉,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

略——对“东亚奇迹”的解释[J].中国社会科

学,1999(5)

产业结构调整范文5

我们将渔业产业划分为渔业第一产业、渔业第二产业、渔业第三产业。渔业第一产业是狭义的渔业,主要包括捕捞和养殖;渔业第二产业是指渔业工业和建筑业,包括与鱼产品有关的精深加工与销售、渔港鱼货贸易、加工生产、鲜活运输等;渔业第三产业是指渔业流通和服务业,包括水产流通和运输,渔村的旅游,渔家乐、游钓业、休闲渔业等等。近年来,我国渔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到“十一五”末,水产品总产量中养捕比例由“十五”末的67:33发展为71:29;渔用二、三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8%,水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加工能力提高了30%。

(一)基于“三轴图”法的渔业内部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在统计口径中,缺少单独对海洋渔业三次产业产值的统计,因此在这里采用的是《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渔业产值对我国整个渔业的产业结构演进来进行分析,即包括海洋渔业部分,也包括淡水渔业部分。运用三轴图法,分析我国渔业产业1986~2012年间的结构演进情况。三轴图法,即在平面上建立一个X1、X2、X3轴的三轴空间坐标,三轴成两两相交成的120°夹角射线。用某一年度的海洋渔业三次产业产值占产业总产值的百分比作为这三个轴的刻度,在各自相对应的轴上得到A、B、C三点,连接这三点得到一个年度的结构三角形,不同年度分别对应一个年度三角形,这样可以形象地通过三角形的变化来考察三次产业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求出每个结构三角形的重心,将结构三角形的重心在仿射坐标系中描绘出来,根据重心在坐标区间的位置来判断该年度产业结构的比重情况,其变化轨迹即为这一时期内三次产业比重关系的动态反映,进而展示了产业结构演进和变化的过程。仿射坐标轴以及120°轴角的平分线将该平面坐标体系平分为6个区间,不同区间表示不同的产业结构状况。

(二)海洋渔业产量变化分析

海洋渔业水产品的产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海洋渔业三次产业的变化。这里选取1986年至2012年我国海洋渔业水产品产量数据进行分析。从我国海洋渔业水产品产量变化图可以看出,我国海洋渔业水产品产量明显分为1986年-1996年和1996年-2012年两个阶段,与渔业产业结构演进趋势相符。

(三)中国渔业内部产业结构发展预测

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一般过程为第一产业发展在先、继而第二产业、最后发展第三产业的顺序。由表2的渔业内部三次产业比重关系变化数据,以及图3中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轨迹可以看出,渔业内部产业的发展和演进,是以第一产业主导,第二、三产业稳步发展,最终形成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一三二”发展顺序的动态演进特征,并呈现出了左旋式的演进模式,即年度结构三角形的重心由1区进入6区,最终经5区进入4区,达到X1<X2<X3,进入产业结构高级化阶段。从中国渔业内部产业结构演进轨迹及发展现状可以预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渔业第一产业仍将占主导地位,渔业产量和产值仍会以捕捞和养殖为主。但随着近岸渔业资源的枯竭,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带来的养殖业的萎缩,目前结构下中国渔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动力不足、后继无力的现象。要实现渔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渔业旅游观光、渔业服务业等渔业第三产业,依靠技术革新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等渔业第二产业。

二、渔业产业结构特点

2012年,我国渔业经济总产值17321.88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3.5倍,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稳定在10%左右;全国水产品总产量5907.68万吨,比2002年增长了1648.35万吨,年均增长4.17%;渔民人均纯收入8963元,比2002年增加4960.65元,年均增加496.06元,平均增速9.82%。养殖、捕捞、加工流通、休闲渔业全面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有效地推动了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中第三产业产值增长快于第二产业,日益成为渔业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经过多年来的调整,我国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限制捕捞业发展

自2002年始,沿海各省市稳步推进渔民转产转业,累计淘汰报废老旧捕捞渔船3万余艘。严格实施海洋捕捞休渔制度,利用渔船检验、渔船登记、捕捞许可证发放等手段有效地控制捕捞渔船盲目增长,降低渔船数量,改善渔船装备。对捕捞方式进行严格管理,拖网、帆张网等对资源影响较大的作业方式不断减少,加大捕捞执法监督力度,组织开展打击非法生产、非法造船、清理整顿“三无”船舶等执法行动,维护了捕捞生产和渔船渔港管理秩序。

(二)推进水产健康养殖

近年来,我国坚持“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依靠科技进步,积极调整品种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力推进生态健康养殖,促进了水产养殖的标准化、集约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等集约化养殖方式迅速发展。水产养殖面积实现了大幅增加,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占国内水产品总产量和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均达到了70%。

(三)远洋渔业逐步壮大

我国远洋渔业经历了从无到有,正逐渐壮大,作业方式从拖网到拖网、延绳钓、围网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转变,捕捞渔船也逐渐发展成为大型综合性现代化捕捞船队,积极开发引进金枪鱼围网等先进渔船,渔船种类和类型日趋齐全。在公海不断拓展作业海域,大洋性渔业和过洋性渔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作业海域在30多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公海和南极海域均有分布。捕捞对象和渔业种类不断增多。

(四)水产加工业发展迅速

我国水产品加工业正向综合化、多元化、精细化和高附加值逐步迈进,产品类型从单一食用向休闲食品、鱼糜制品、生物材料、功能保健食品、海洋药物和工艺品等方向发展。在市场需求拉动下,尤其是在出口贸易的带动下,依靠引进生产线和技术,造就了一批集生产、加工、运销、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水产龙头企业,大幅提升了水产加工能力,增强了渔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形成了以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为主的水产品加工基地。

(五)第三产业多元化发展

渔业的文化功能得到越来越多地发挥。休闲垂钓、旅游餐饮促进了城乡交融。积极鼓励并逐步发展了休闲垂钓、观光旅游、观赏渔业、渔文化保护与开发等多种形式的休闲渔业。这些休闲渔业日益显示其高效益、低污染等特点,为渔业和渔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渔业第三产业逐渐呈现休闲渔业、渔业服务业、观光渔业、渔业文化等多元化发展局面。

三、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家宏观调控、市场需求消费结构、劳动力结构、海洋环境保护、科技支撑等诸多方面。

(一)加强渔业资源养护与环境保护

海洋渔业发展的根本是对渔业生物资源的开发,加强海洋渔业生物资源的养护与海洋环境的保护,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源要素。

1、保护和恢复海洋渔业生物资源。①要继续坚决贯彻、严格执行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的政策,控制捕捞强度,遏制捕捞能力过量、过快增长,淘汰老旧渔船。完善休渔制度,将渔业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常态化,开展人工鱼礁放置等各项渔业生物资源养护措施。提高海洋渔业劳动力素质,引导捕捞劳动力分流,开展海洋渔业剩余劳动力转产转业工作,缓解海洋渔业捕捞强度,实现海洋渔业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②对海洋渔业生物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完善和推广捕捞配额制度,对渔业生物资源的经营者试行征收资源消耗补偿费和资源税,将资源的利用开发价值与资源所有者和开发者的经济效益相联接,实现渔业资源的资产化管理。③积极协商渔业资源的国际间和区域间的各方面的合作。渔业生物资源具有流动性和洄游性等特点,一些渔业生物资源成为几个国家的共有资源,要积极探寻和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开放渔业的方法,在签订各类渔业协定的基础上,进行国际间和区域间的密切合作。在开放利用近海资源的同时,积极开展远洋和深海渔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修复海洋渔业生态环境。①在认真贯彻落实《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渔业法》等法规法律的基础上,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体公民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②建立和完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和海洋渔业环境状况。利用信息化和网络化等手段,建立海洋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在实时监测海洋渔业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海洋环境污染预警等,指导海洋渔业,特别是海水养殖作业等,通过对海洋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系统内各项活动的监测,防止污染事故发生。同时通过预警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灾害对海洋渔业的损失。③加大海水养殖科技水平研究投入,积极采取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推广海洋渔业科技成果,促进海洋渔业科技成果产业化。④征收环境保护税,建立污染补偿制度。⑤建立海洋渔业及海水养殖标准体系,推行健康渔业、生态渔业,减少海洋渔业自身的污染。建立水产品可追溯制度,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二)推进海洋渔业制度创新

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重新配置进而实现生产要素配置的合理化,是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而先进、合理的制度是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的保证,因此,要实现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合理化调整,就必须推进制度创新,为海洋渔业产业的发展与扩张提供生产要素流动性的保障。

1、培育和完善海洋渔业市场体系。良性的市场机制具有资源配置调节功能,要调整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实现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就必须逐步培育和完善海洋渔业市场体系。培育和完善海洋渔业市场体系,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以及健全和高效的价格机制,保证了资源配置的高效率性。因此,完善的市场运作平台,也是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所必须的,应积极培育和营造包含商品、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的水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和造就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建立和完善水产品流通体系,培育和完善多层次、高效率的市场交易体系。

2、合理利用政府政策调控海洋渔业产业结构。①完善法律体系,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运用法律经济手段加强对渔业市场体系的管理,推进海洋渔业市场体系规范化、法治化建设,保证市场合理正常运转,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合理、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②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库功能,建立和完善海洋渔业信息网络系统,及时、准确地为海洋渔业产业经营者和从业者提供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消除或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为水产品的流通贸易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督促和引导海洋渔业从业者及时主动调整海洋渔业生产机构,进而实现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包括交通、信息、通讯、科技、仓储、物资等方面的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渔业环境资源保护建设,提高渔业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增强渔业发展后劲,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金融支持。④国家和地区政府要在海洋渔业产业支持政策、价格政策和财政金融支持政策上对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给予有力支持。如支持渔民转产转业、加大渔民基本生活保障力度、维护渔村社会稳定等。

(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首先,加强海洋渔业科技创新,为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人才和科技是海洋渔业经济结构调整、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海洋科技力量薄弱,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尤其缺乏,对高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应用能力较差。一方面加强高新技术和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加强现有专业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专业人才的科技术平。另一方面要为人才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激励他们为海洋渔业发展多做贡献,使海洋渔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成为依靠科技改造传统渔业推进渔业产业化升级的过程。其次,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为结构调整提供发展后劲。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多渠道增加投入,夯实渔业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海洋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灾减灾抗灾体系;二是加强海洋渔业原良种体系建设,提高原良种的覆盖率;三是加强渔村道路、供电供水等生活设施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新渔村;四是加强渔业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实施渔业信息化工程,做好渔业信息、技术、流通,服务工作,创造渔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四)扶持龙头企业

产业结构调整范文6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 金融贡献率 金融发展

产业结构即产业构成,指经济体系中各产业间的关系,反映了各产业所占比重以及发展趋势。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可进一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通常表现为因资源的再分配或是投资倾向变动,导致各产业之间关系发生变化。然而,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产业结构调整均需要资金的支持,而资金流动离不开金融。金融通过作用于市场供需双方、宏观政策以及资本市场等方面,进而影响产业结构调整。金融为产业间资源的合理配置、资金优化使用以及提高产业效益、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着重要作用。

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贡献的作用机理

产业结构调整是为了合理分配各项资源,以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存量结构调整。既包括因市场供求结构调整、价格结构变化等内部因素变动导致的产业结构常规调整,也包括为了达到既定的经营目标,计划者对出现失衡状况的产业结构进行适度调整。以上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象均为总存量体系,是对现有资源的一种再分配。二是增量结构调整。通常指对基于特定的存量结构产生的流量以及其变动方向、范围、速度等方面进行适度控制与调整。如因投资倾斜而对产业结构作出的调整。金融市场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引导资金流动,从而使资金能够得到合理配置。一方面,金融市场为企业提供各项资金服务,作为资金供给方将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金融市场也可以通过各项金融政策的调整影响产业结构的市场需求,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金融市场贡献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金融政策调整—影响银行储蓄及市场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影响市场资金流量—影响各项生产要素的分配结果—影响产业资金存量—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具体来讲,金融市场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对市场资金的流动进行正确引导,合理分配资金,进而影响市场各生产要素的结构分配。金融市场通过对资金流量方向和结构的影响,进一步作用于市场资金的存储量,从而间接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处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企业应努力争取到金融市场的支持,同时金融机构应符合支持产业调整应具备的各项条件,以便更好地为产业结构调整作出贡献。金融能够对产业范围进行优化选择,可以通过高级化及合理化的产业结构调整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进程。金融机构通过对两种性质不同的金融市场,采取不同作用层和不同渠道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以直接融资形式的资本市场影响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以间接融资形式的信贷市场影响产业结构调整。资本市场是一种长期的资金交易场所,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主要是通过银行长期信贷或者证券交易等方式为企业筹集资金。信贷市场指对短期银行信贷使得市场资金在不同行业之间进行分配,从而影响市场经济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贡献率因素

(一)政府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引导和干预投资,实现对资金流向的调控和校正,进而影响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率。这里的政策引导主要表现为金融政策,尤其是银行信贷政策。通过银行信贷政策的制定或变更,使其与相应的产业政策相协调,从而实现资金引导产业调整的功能。干预投资通常分为两种形式: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直接干预主要指中央银行应产业政策需要作出的关于信贷分配比例调整以及其他行政指导办法,从而实现直接干预金融市场的信贷发放计划,进而对资金流量的方向和幅度产生限制。间接干预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对与重点产业相关的企业或经营项目进行调查、监督与评估,对企业的运营能力及发展前景进行判断和预测,以提供信用担保的方式,鼓励其他商业性的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相对于直接干预,在间接干预的方式下,央行对商业金融机构的信贷对象、信贷数量、方式及条款未进行直接干预,而是在政策上有所倾斜。目的是为了引导和鼓励商业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倾向于重点产业,并优先选择那些经营效益好、还款能力强的重点企业和经营项目。间接干预的重要前提为确保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动安全、顺畅,且具有一定的信贷收益。此外,央行自身所提供的提现业务和信用担保业务等也是以安全和效益为基础的。在这种方式下能够实现利用少量的资金支出带动并吸引大量的民间资金,进而解决重点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二)金融中介

金融中介在现代的市场经济运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提供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对金融储蓄、资金配置和经营风险等方面产生影响,并对实现市场经济体系中资本的有效积累以及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作用,从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从经济角度出发,金融中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为其提供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的竞争环境下,储蓄资金在经济收益不同的企业间分配,从而实现了以经济原则将资金在各产业间流动,进而调整了各产业的资源配置结构,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及投资者利益,并推动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方向转移,最终推动产业结构快速调整。金融机构主要是通过各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来实现对产业结构的贡献作用。具体体现为两种方式:生产型信贷和消费型信贷,即通过对市场供需结构产生作用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发生变动。生产型信贷是指通过调整市场经营主体间的增量资金比例,发挥资金对重点企业和产业的支持作用,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消费型信贷是指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宣传,达到鼓励提前消费的目的,提高市场需求,进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