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健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健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健康

体育健康范文1

关键词:身体教育 运动 健康 疾病

学生的健康与体育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追溯到我们熟知的一个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健康与体育是怎样意义上建立联系的,对于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怎样理解,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运动与健康的关系

众所周知,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遗传、自然环境、生活习惯、药物以及运动等因素。另外,性格特征、社会文化环境等也是影响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谁也不会期望单靠体育运动及学校教育控制诸多营养、生活习惯、遗传、自然环境等这些对学生健康状况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于健康所说的运动显然不是指奥林匹克选手所参与的那类运动,作为一般人所需要的是使自己作为生命体的自然存在不可缺少的那种运动。疾病是由于人处于非自然状态所致的。所谓“参加运动有助于增进健康和减少疾病的发生”,不过是从运动不足这一非自然状态恢复到“运动=生命”的自然状态。经验告诉我们,当人们暂时忘记患病的痛苦时,对于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健康状态并不觉得是一种幸福或享受,只有当人们头痛脑热吃药打针病愈之后,回想起来还是觉得不生病为好。这也许就是健康作为一种人们追求的观念得以形成的起因。然而“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这一通俗的说法,表明了病态是相对于健康状态的一种不为人们欢迎的自然状态。既然如此,与其追求非人力所控制的健康状态,倒不如从影响健康的诸因素入手,在人力可为的范围内做一些事情。所以,对“健康第一”的理解与其说表现为对学生健康的追求,不如理解为注重健康的培养和健康观的形成更为确切。

二、运动与体育的关系

将皮球踢出边界的特定区域——足球门——“足球”,或将球抛进一定高度和大小篮筐中的——“篮球”,使“踢球”、“抛球”这一行为被赋予新的意义。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长久以来就属于学校教育的职责,以身体运动为基本形态的体育充当其不可缺少的角色显然是理所应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学校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制度的今天,包括体育在内的学校教育已经具有了相对的强制特征。作为被监护人的学生必须按照相关制度的规定上学或离校,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从事符合学校教育要求的活动,学生与体育课或校内被组织的体育活动之间的关系同样属于此范围。在学校的时间——空间范围内,作为教育形式或教育活动的运动与可以自由参加和退出这一意义上所说的游戏之间已经不能画等号。尽管学校体育在外部表现形式上与游戏的性质接近,但是既然它属于教育行为也就决定了组织和实施某一体育运动的目的,首先不是取决于个人的兴趣与爱好。

三、对体育陶冶性价值的再认识

在我国的今天,健康之所以在体育中被作为一面大旗或一个口号,处于绝对高度的位置上显然有其社会性的原因。但是如果对体育和健康关系的理解上出现误差就可能对实践产生误导。更明确地说,当前对体育与健康关系的理解往往局限于可以测量的身体指标方面,并且根据这些指标从国家立场赋予其健康与否的意义。在进行属于法规性测量的基础上,赋予比照结果以等级性价值,而比照结果又是和对教师工作的评价直接挂钩。这种操作系统自身迫使体育教师不得不以国家代言人的身份,将那些与国家规定的测试指标有高度相关的活动作为表现体育的主要形态予以实施。在此时,那些身体指标自身与健康关系的恰当性与否暂且不论,单从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定义中所指出的心理方面、社会方面健全状态说已经荡然无存。我们所看到的是学生不得不听命于制度的驱使,硬着头皮参加那虽然在身体指标方面有可能发生变化,然而几乎没有运动文化枯燥乏味的运动。这种基于体育健康关系理解基础上确定的制度,以及这种制度而表现出来的操作形态与我们所真正期望获得的健康是一致的吗?这与今天很多学生不喜欢按照规定组织起来的体育活动是不是有着某种内在关系呢?

单就体育学科的陶冶性价值而言,体育运动及其保健知识等作为文化实体构成了本学科内容的实体部分,运动在生活中的意义等在作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应该作为人类对其价值的认同以各种形式传递给学生。教育者所组织的运动过程,一方面需要学习者通过操作身体认识自己与世界的关联,同时由于运动的团体性氛围使得他们需要学习解决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所必需的态度和方法。按照教育目的所组织的体育活动具有游戏的性质,他们可能唤起人类自身原初具有的运动欲望,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终身热爱运动的情感意向。

教育是指向未来的,无论从哪个方面证明都是如此。仅就健康而言,对作为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交往方面的健康在内的健全状态的追求,应该理解为是贯穿生命全过程的,是与生命存在同步的过程。也就是说身体状况总是游移于健康与非健康之间。既然教育是指向未来的,那么我们不仅要着眼于运动与学生在校期间健康的关系,同时也必须考虑学校阶段所实施的运动,对于学生未来生活之间的关系。而影响学生在未来是否愿意终身喜欢体育运动,又是与他们在学校阶段参加运动时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基本运动技能密切关联的。谁也不期望由于学校体育的实施而使学生得到与我们的期望截然相反的结果

体育健康范文2

关键词:初中; 体育课程; 健康体育; 快乐体育

一、初中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课程教学内容泛化,体育技能学习淡化

新课标强调“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等体育教学目标,而体育教学课程内容没有明确规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教学目标则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例如,由于对“健康体育”的误导,初中体育教师过分重视学生的运动安全,导致在实施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问题。又如,有些初中体育教师歪曲了“快乐体育”的内涵,将体育课当成了学生休闲玩耍以及释放压力的活动,教学生唱唱歌、跳跳舞等,单纯地追求“快乐”而忽略体育教育的本质。

2.师生主体关系曲解,教师主导地位淡化

课堂上,过去是教师问学生,现在完全成了学生问教师。教师围着学生兴趣转,放任其自由,因此出现了许多学生以各种理由拒绝参与稍有难度的运动,不肯吃苦的现象,而体育教师也失去了督促其参与必要运动的说服力,师生主体关系曲解,教师主导地位淡化。

3.体育科学知识少,缺乏深度

在初中教学中,几乎没有安排理论知识的讲授,只在技能动作学习中附带讲一讲,而由于时间的局限性,理论知识的学习经常知识蜻蜓点水,非常肤浅。

4.教学手段的欠合理

教学中,为了加强教学效果适当的应用多媒体技术无可厚非,但是这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偶尔为之。体育教学主要还应依靠师生的互动而不是多媒体设备冰冷的示范。

二、对策

1.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传统的体育教学比较强调教师的教,学生只要跟着教师学就行,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1)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实现目标的动力。通过体育理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的任务和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变“要我练”为“我要练”,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积极主动、好学乐学的过程。

(2)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行为和效果,在教学中根据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尽量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给学生留出自主练习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却爱好自主选择练习项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如:采用游戏法、比赛法,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不断变化练习方式,使学生的练习不再枯燥无味;组织小型比赛,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

(3)采用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对学生进行正确评价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评价不应只从运动成绩、运动技能出发,而是看学生运动参与程度和在进步幅度。在教学中多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以表扬为主。

(4)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

教学中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差生,区别对待,在运动强度和练习次数上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让他们也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对教材加以改造,提高练习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不同的年级规定了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而体育课程标准没有给出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对教学内容有了自主选择的空间,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学校场地器材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产生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作为达成学习目标的手段。

(1)熟悉教材,了解教材的价值和作用

教学中尽量多的安排对增进身心健康有积极作用的教材,如:发展耐力素质我们采用了定时跑、定距跑、折返跑、跳绳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发展速度素质可采用快速跑、接力跑等练习,发展力量素质可采用实心球、各种形式的跳跃练习、俯卧撑、立卧撑等;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可采用队列练习;培养学生竞争与协作的精神可采用篮球比赛和接力比赛等。

(2)教学内容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身体、心理特点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喜欢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例如:初中大部分男生都喜欢篮球,制定教学计划时可多安排篮球课,而女生可安排健身操、跳绳、跳皮筋等项目。

(3)对竞技性教材加以改造,提高练习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教学中我选用了跨越不等间距、不同高度型的障碍,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越过障碍的能力。篮球的传球多以两人互传的形式反复练习,学生毫无兴趣,在学生基本掌握动作要领后我采用五人传球五人抢断的形式,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又可以提高实战能力。

(4)开发新的教学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我们有许多宝贵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我们将竹竿舞、跳绳、沙包、毽球引入了课堂,形成学校的校本教材,对传承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具有积极的作用,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参考文献

[1] 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2

[2] 盛昌繁.激发学生兴趣的技巧[J]体育教学 2009.4

体育健康范文3

一、健康教育的目的

1.1生活节奏有规律

体育健康教育教授给小学生的不仅仅是如何强壮身体,让人一眼看上去非常健壮,而且教给孩子们生活中基本的注意事项,让他们从小培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规律的生活才能使孩子们的活力更加充沛。有现在种类繁多的养生节目,以及日益红火的养生大师可以看出,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隐患不断,令孩子的家长们忧心忡忡,既然食品的质量无法自己决定,那就只有用合理的生活习惯来减少食品带来的伤害。健康教育的好处不仅体现在身体上,还对小孩子的心理产生微妙的影响,会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幸福,享受幸福。

1.2增强自身免疫力

体育健康教育最大的、最直接的作用是能够帮助孩子们预防疾病。现在,妈妈们经常头疼的话题就是宝宝爱生病,抵抗力很差,自己着急却又无从下手。以前的孩子从小就干家务活,或者跟着父母下地干活,身体自然得到了锻炼,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那都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娇生惯养,不舍得风吹日晒,恨不得隔离起来养着,自然身体素质弱。有位老中医说,孩子感冒和小病是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因为这些病毒会刺激抗体进化。

1.3平衡心理均发展

做运动的同时,身体细胞处于兴奋与活跃的状态,其他部位的激素也会加快分泌,从总体上增强身体的健康系数。所以,体育锻炼也会影响到小学生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经常进行身体锻炼的孩子,性格上都没有什么问题,一般都比较活泼、外向。体育健康教育让不同性别的孩子们彼此了解,有利于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互帮互助共同发展。除此之外,健康知识还能让孩子们的心理平衡发展,减少他们步入歧途的可能。孩子们掌握了一定的生理知识,也有利于自我卫生和保健,减少身体上的困扰,提高学习效率。

二、体育健康教育的内容

2.1生理知识先知道

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实用的、切合实际的人体的生理卫生知识。学校进行体育健康知识的宣传,是以学生为主,以小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让孩子们时刻了解自己的生体,在生理期来之前做好心理准备,以及在生理期间掌握一定的两性变化特征,减少彼此的好奇心,防止孩子们心理的畸形发展。比如说,青春期的男生第二性征的表现是喉结突出、嗓音变粗、面部胡须生长,这是从表面来说的,从生理上来说,会出现遗精现象,这是成为男性最突出的特性——具备了生育能力。再比如,女生的声调变得细而高,发育,盆骨增大,臀部和肩部的脂肪更加丰满等。这些都是真实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看得见的变化,必须让他们了解,才能避免他们的迷茫与不知所措。

2.2心理卫生保护好

体育健康教育中的心理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小学生在处于青春期的时候,不仅身体上发生着非常大的变化,心理上也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而且,青春期一般也是孩子们的性格形成期,必须加强重视。有句话说,性格决定人生。这句话虽说不那么完美,但是很一定程度上说是很有道理的,什么样的性格办什么样的事,什么样的性格决定发展什么样的路。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懂事,开始用自己思维考虑自己的生活,也是容易初露头角或碰到挫折、磨难的时候,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眼前的这些东西很重要。体育健康教育应该着重强调一下平衡心态的作用。

2.3培养健全好品格

体育健康教育还应该传授给孩子们保护环境与自我健康保健知识。环境是公共的,每一个享受美好环境的公民都有保护它的义务。保护环境是一种意识,一种我们从小就有陪伴一生的意识,小学生也不例外,在他们人格的形成期,要教授一些健康积极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东西。 现在,关于环境保护的广告满天飞,不得不承认它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不尽人意。最近,看新闻时总会听到中国人因为破坏环境而引起外国友人反感,甚至不想接待中国旅游团的事,听着很是刺耳,所以说,保护环境的意识要从小培养,才不失中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三、进行体育健康教育的开展途径

3.1各种方式齐上手

平常的体育健康知识的讲解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方式与程序过于死板,再者说不参与考试,学生也没大有什么兴趣,基于这方面的问题,学校领导可以考虑拓展一下宣传体育知识的途径与形式。比如说,时不时的把体育健康知识话题定为班会的主题,让同学们自己查阅、自由讨论如何对待生理期的各种反应,一次加深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可以打破彼此异性之间的神秘感,不至于使彼此谈到生理问题时过于尴尬。除了班会,也可以以广播和板报的形式宣传健康知识。

3.2师资队伍保证好

小学生体育健康知识的问题不只是孩子们自己的问题,因为老师才是知识的引导者,因此,教师的质量也是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对于这个问题,很显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什么样的标准才是优秀的师资力量呢?除了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带领小孩子的老师一定要有耐心、有爱心,性格也要开朗,这样积极阳光的老师才能给孩子们传达正能量。

3.3学生健康入档案

大多数的事情,之所以不重视,那是因为对自己的发展没有什么影响,无关痛痒的东西,所以建议学校给学生建立健康档案,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运动热情,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家长对学校体育运动项目的支持率。将学生的身体质量、健康状况作为衡量此学校教学成效的标准,这样就能为国家培养真正的栋梁。身体不行,万事皆空。像一些在各行业表现都非常出色的精英,很多因为“过劳死”而英年早逝,可见,体育锻炼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参与的事情。安排一定的课时给体育教学,任何课程都不能随意占领。让健康落到实处。

体育健康范文4

关键词:课程标准体育教学创新

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各地,吹进了各行各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在这股春风中诞生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又怎样呢?通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读,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认识: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重视调整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发展。

"美国是发现的国家,日本是研究的国家。但在科技上,日本远不如美国,研究别人的人只能跟在后面跑。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我们要在这一习惯的基础上,慢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形成创新能力。

1.2十分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愿望与能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公民。

1.3重视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强调要精选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结构、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内容。改革以知识为本,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强调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未来。学校最大的浪费是人的生命的浪费,儿童在校时的生命的浪费和以后由于在校时不恰当的和反常的准备工作所造成的浪费。

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说来是真实市而生机勃勃的生活。向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活那样。现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原则。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把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将来;儿童所以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将要做某些别的事情;这些事情只是预备而已。结果是,他们并不成为儿童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

1.4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目标取向的评价正在被过程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所超越。评价的方式的进一步多样化,为学生提供致力于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每个学生充分的、多样化的发展,成为评价的重要目标。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观

2.1体育课堂应是开放的课堂。

2.1.1教学内容的开放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将更加丰富,呈现开放的特点。我们要改变过去把体育课变成“达标课”、“素质训练课”的做法。在目标的统领下,着眼于“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生活实际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增加健身性和趣味性强的球类、舞蹈、民族传统体育和新体育运动。通过多样性、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体育的多种需求得到满足,促使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1.2教学方法的开放。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2.1.3评价方式的开放。

以前我们把测验和考核作为体育课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由于运动能力受遗传和自身的因素影响很大,所以就出现了有的学生不用努力就可以得到优,而有的学生不管怎么努力也得不到优的情况,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提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心理和行为。

2.2体育课堂应是民主的课堂。

2.2.1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固守“师道尊严”,高高在上,不能一味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安排教学过程,应当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互相尊重,真诚交往,共同探求,交流体验。

2.2.2面向全体学生。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乐于关注少数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新课程下,我们要转变这种观点,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体育学习的权利。

2.2.3关注学生差异。由于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我们要把这种差异当成一种财富,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潜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运动,在体育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2.3体育课堂应是和谐的、重情感的课堂。

2.3.1创设“人文化”的课堂硬环境。体育场地、活动器械、电教设施、美育挂图等是体育课堂的硬环境。体育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创造,才能使体育的物化环境“活”起来,呈现出浓浓的“人文化”意味,才能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将体育器械摆放成富有情趣的艺术图案,能给学生严谨感、秩序感,优化学生的“心境”,这样学生主体参与体育教学的意识便会大幅度的提高。

2.3.2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尊重学生,教师应尊重、欣赏、宽容和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尊重其人格。沟通感情。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必须遵循“真实”、“接受”“理解”三原则,表里一致的真情实感是师生情感交流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时常进行换位思考。控制情绪。首先教师不能把自己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遇到矛盾时能够冷静地思考,既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又主动地与教师交换意见。

2.4体育课堂应是启发学生全面参与的课堂。

思维参与:设疑——动脑。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并将其隐藏在情境之中,再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尝试——讨论。在某些项目教学时,教师先不进行示范,讲解,而是让学生先行主动去尝试,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讨论,围绕教学中心,积极思考,自由发表见解。

情感参与。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学生的“身顺心违”现象:一些老师苦心经营的教学过程,学生往往漠然视之。因此,教师唯有以情唤情,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碰撞中产生出美丽的火花,才能掀起一个又一个的教学。

行为参与。行为参与是学生主体参与的直接表现,也是老师调控学习过程、调控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差异参与。学生的先天素质及后天的努力程度决定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能力等是有差异的,教学时要因材施教,合理组织。

分层教学,老师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程度、素质基础等实际情况出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施以不同的评价方式等。分组教学时,体育教学不能简单地按照学生个子的高矮和性别的差异分成几个自然小组,而应根据学生的技能、素质等实际情况科学的分组,这样才能满足全体学生学习的需要。

全员参与。体育教学能否做到全员参与,是衡量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成春”,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活动起来,使个体学习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以外,还应具备下列新的教育理念。

3.1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创造个体。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把每个孩子视为一个创造的个体,给予他们自由发挥、大胆创造的广阔空间,并对学生萌发的创造欲望给予很好的保护。

例如一堂跳绳课,就有三种不同的教法。第一种教师示范,然后以示范为标准,大家认真模仿,并以此标准进行评价。第二种让学生自己去跳,然后逐个评讲,提出不足之处。第三种,教师放手让学生去跳,当看到不同姿势时,不是批评,而是鼓励他,希望他深入思考。这样才不至于把一些具备创造性的学生埋没,才有利于培养新形势下的新人才。

这不仅仅是教育评价、教育方法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对教育观念不同的理解。长久以来,我们体育教育教学习惯于沿袭固定的模式,体育教师熟于扮演固定的角色,教师总把学生看成一个个任人摆布的物体。在不同家长和教师的心目中,孩子爱提怪问题、爱钻牛角尖就是顽皮捣蛋。长此以往,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其创造的勇气和能力就会丧失。

3.2要善于运用创新性教学方法。

3.2.1善于发现创新闪光点

善于发现孩子有意无意间所表露的创新闪光点。在学生所参与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不时的会表露出创新举措(火花),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间、老师间、相互探讨所产生的创新火花,如曲线跑竞赛中所摆放的几个障碍物,如何摆放跑的更快,如何摆放跑的难度更大。每当学生爆发创新火花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善于发现教师本身的闪光点。要善于捕捉教学中所产生的奇想(新花样),那怕是猛然间爆发,也应及时抓住运用会收到意想不道的效果。

3.2.2善于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方法

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方法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去找空白点;引导学生去寻找一个项目、一个动作、一个活动中的缺点,可以鼓励学生去找老师的缺点;引导学生寻找几个学生同一个动作或几个学生不同动作练习中的交叉点、异同点;引导学生去寻找重点,动作重点在哪里;引导学生去找难点,目标是什么,结构内容如何,怎样能投的远、跳的高、跑的快。

3.2.3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技巧

引导学生做加减法,创新是改变,但不是简单的加减,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合理地去加减。如掷实心球的预备姿势:原地——倾向——向——滑步转体;体育教案格式:四段式——三段式——自由式;体育教法:传统式——军事式——创意式;任何体育器材、动作、方法的改进变迁都呈现出科学的加减法。

3.3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急需点燃的火把"。如果只是运用简单的程序,那只能把学生越教越死,不仅害了学生,也害了社会。不要把学生看成螺丝钉,而要看成发动机。不是设计好框框条条让他们去套,去钻,而是要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让孩子们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幻想,学生好奇、模仿,尽情的释放生命的能量。哪怕是一丁点的智慧火花,我们也要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去精心保护,多给他们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不要将创造的幼苗扼杀在萌芽状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具有发展力的民族。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必须融有"创新"这个灵魂,把这两个字牢牢的注入青少年的精神内核,让他们拥有创新的欲望,学会批判地吸收,才能创造出美的未来,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4.参考文献:

1.刘敏《中国学校体育》2002年第5期

2.徐艳玲《体育教学》2003年2期

3.刘海慧《新课程与学校发展》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2002年

体育健康范文5

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全民健身也成为热门研究领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笔者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2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入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一些心因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在通过健身活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目前,对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

2.1体育锻炼能延缓机体衰老

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相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起到延缓机体衰老的作用。此外,体育锻炼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提高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2体育锻炼能提高自我感知和自信心

体育锻炼在个体的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体育锻炼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感知。同时,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锻炼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健身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笔者通过对江西省随机抽取的200名中学生调查研究表明,体育锻炼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中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体育锻炼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

2.3体育锻炼能增加社会交往

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锻炼就成为一个增进人与人交往的最佳手段。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是人们团队作战,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减轻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缓解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锻炼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增强和改善人际关系。

2.4体育锻炼有利于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锻炼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适当的强度的活动量,就有利于消除疲劳。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有利于消除疲劳。因此,体育锻炼活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2.5体育锻炼能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能带来集体的温暖和在比赛中获胜的情绪体验,并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的协作精神,这些效益是其他的许多学习活动所不能达到的。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抑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而取得缓和,从而缓解和消除心理上的疲劳和抑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效果。

3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锻炼早己引起人们的注意。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赫伯特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患有神经过敏性紧张,失眠中的30位老年人,分为三组:甲组服用400毫克氨基甲酸酯镇静药。乙组不服药,但愉快地参加一些喜欢的体育锻炼。丙组不服药,但被迫参加一些不喜欢的体育锻炼。结果表明乙组的效果最好,轻松的体育锻炼,胜于服用药物。而丙组的效果最差,不如吃镇静药的效果好。这说明:体育锻炼中心理因素对健身效果和医疗效果都会产生明显影响。特别是在竞技比赛中,心理因素在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心理健康的运动员反应敏捷,注意力集中,表象清晰,动作迅速准确,有利于竞技能力的高水平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竞技水平的发挥。因此,在全民体育锻炼活动中,人们如何在体育锻炼中保持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

3.1要有明确的锻炼目的和强烈的健身欲望

在体育锻炼前要有一种积极参与的锻炼情绪,要有积极参加锻炼活动的自觉性和热情,避免那种“身随而心违的被动状态”。

3.2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将思想集中在如何调整呼吸、如何协调身体各部分的关节和肌肉、如何掌握正确动作方法等方面上来。

3.3要尽力使体育锻炼轻松有趣

可以在体育锻炼前听听音乐,也可找自己亲人和知心朋友一齐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中相互鼓励,共同创造欢乐的气氛。

3.4要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锻炼项目

特别是注意多参加一些户外野游、爬山、划船、滑冰、跳舞等体育活动,尽量使体育锻炼与娱乐相结合。

3.5要掌握心理调节方法

不断地调节心理。心理调节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心境和意志。比如我们要跑步前,在屋里镜子前照一照,整理一下头发、衣领。看看自己的面容或者伸伸胳膊,摸模隆起的肌肉块。当看到自己脸色很好,肌肉强健时,马上精神振奋起来。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如果在镜子里看到自己面色苍白,眼睛有黑圈,精神不振时,这时就心里想:“一到户外,就会有良好的感觉。我不是那种精神不振,易受情绪制服的人”。于是挺起胸、毅然出门跑步去了。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

体育健康范文6

体育教学心理品质教育方法教育思想

一、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将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基础教育正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转轨,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形成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接班人,争取赢得未来,争得未来社会席位的主要能力武器,是基础教育中必须重视的一大环节。体育是德、智、体三育中的一大组成部分之一,已非但担负着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体魄之重要任务,而且应义不容辞地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发展学生的健康心智添砖加瓦,这是由体育教育的本职功能所决定的。然而,长期以来,体育教学由于受以技术教学为主的教学思想的影响,体育教学往往为突出技术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教育和培养,造成体育教学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和失调发展。缩小了体育教育本职功能的内涵,片面地突出了体育的特性而忽视了教育的特性,使体育教育不同程度的走向了误区。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在校生的比例日渐增大,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与环境的优越以及父母在教育方法上的缺陷,导致了学生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况,如怯懦、自卑、自负等等,他们经不起挫折的打击和胜利的掌声,以致于影响以后的生活和学习,甚至走上绝路,这在上海的中学生中已经屡次发生,那么,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使他们具备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心理品质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为此,笔者认为,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认识体育教育的内涵,其中应重视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为此,本文对此聊作拾零,以供同仁参考。

二、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几个方面

1、正确面对挫折、胜利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体育活动始终是胜负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进行体育活动就得不断的接受胜负和以后带来的压力,即胜利后的掌声和失败后的嘲骂,因为我们的学生毕竟生活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虽然这种压力有,但并不大,我们的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这一点是明确的,体育活动只是一种活动的方式,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日久天长的经受这种压力锻炼,再加上我们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我们的同学就能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面对一切来自于社会家庭的压力,形成一个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状态。

2、适应新环境

我们的学生将来不可避免的升学、入学、毕业及种种原因而重新踏上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为了能尽快的适应新环境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需要一个良好的适应性心理状态,适者生存,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而体育活动,它不可能是独立的,而是一个双方的或集体的活动,我们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也不可能固定在一个群体环境里,它经常是跨班级甚至是跨年级的,而且,活动中经常的更换对手,这也是一个新环境的变化。每当更换一个新的环境,我们的同学就得面对一些能力比自己强或弱的同学,就得接受随着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胜与败的转化,这对我们同学的心理也是一种考验和锻炼,在新的环境里,我们同学只有正确地面对它、接受它,并且,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3、心理“位置”

所谓的“位置”是对自己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是强或弱以及自己的“长短”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和衡量及置于其中的地位,我们现在的学生,由于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小,往往造成对自己缺乏一个正确的衡量,放不准自己的位置,过高,会导致容易失败,过低呢,则会丧失很多胜利的机会。在体育活动中能否正确的摆正自己的位置对胜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表现的相当直接。例如,申花队和韩国天马一和队的比赛,以及和延边、松日的比赛,这之间的强弱转化,就需要把自己的位置摆正,申花队正是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才取得了不俗的战绩。就个人而言,我们也应当清楚自己的“长短”,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假设,申花队的范志毅和高佳换个位置,那会是什么样子呢?只是给世人增添一个笑话罢了。所以,我们只有清楚自己的强弱和“长短”,才能找准位置,在心理上才能有所准备的面对一切,而立于不败之地,并在这个位置上最大极限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在一个平凡的位置上,做出不凡的成就,取得生活上的胜利。

4、坚强的毅力是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

因为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也较优越,但是同时也在丧失吃苦耐劳的生存能力,他们往往不能吃苦,而且缺乏毅力和耐心,这就往往在最后关头功亏一篑,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手段,训练学生坚强的毅力,使他们在最后的时间和程序中,仍能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完成最后的工作。而体育活动中长跑无疑是最好的体现与训练坚强毅力的最好手段。

5、战胜自己、超越自己

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人一生当中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要战胜了自己,就没有什么不可战胜的。所谓的战胜自己,就是战胜自己的惰性,战胜自己的胆怯,给自己以必胜的信心。这种战胜,它首先是作用于心理上的,并且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在我们同学的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将面对各式各样的考试,填写自己的人生答卷。这都需要我们同学发挥最佳的水平。但这是一个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基础的。同样,无法战胜、超越自己发挥不了最佳水平,最终是要失败的,如“恐韩症”的出现,就是我们的国家队无法摆脱过去失败的阴影,无法战胜、超越自己。而一次又一次的败在韩国队的脚下。所以,我们同学必须培养、锻炼出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心理素质的几种训练方法

1、胜利法

所谓胜利训练法,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让学生不断的取得胜利,并得到周围环境的认可,以获得自信,坚定其必胜的信念,去迎接新的挑战,敢于面对困难的一种方法。其中,表扬是一种最常见、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在我们的学生中,其中不乏有一些因家庭和环境的变化,而产生自卑、畏缩心理的人以及性格内向的人,他们不敢面对困难、害怕挫折、事事落于人后、做事缺乏信心,越是如此就越无法尝试胜利的喜悦,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最后形成对学习和生活缺乏信心、逃避现实的不健康心理状态。面对这种心态的学生我们应多采用胜利法,在其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他一个稍加努力就能取得成功的难度,让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成功,并及时的加以表扬和鼓励,再指点其正确的方式方法和提出新的难度。如此循环下去,他就会逐渐的树立信心,摆脱自卑、畏缩的心理。

2、挫折法

所谓挫折法,就是让学生在其心理能够承受的前提下,经受一些挫折和失败,使他们在心理上逐渐增强抗挫折能力,以尽快走出心理低谷,增强心理调节平衡能力的一种方法。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形成了过于自负、自以为是的心理特点,而他们的父母怕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事必躬亲,甚至帮他们做值日做功课,也造成了他们养尊处优的心理特点。他们不懂得如何尊重别人和虚心向别人学习,而且他们也经不起失败和竞争,失败后更是无法从中摆脱出来,最终成为被淘汰者。有这种心理特点的人,我们平时应训练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批评是最常见的、最简单的手段之一,在他们心理能够承受的前提下,经历一些挫折,使他们能够看清在学习和生活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坎坷和困难的,而且有很多人在很多反面都强于自己,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并且能够学会尊重他人,虚心的向他人学习,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在竞争中成为一个强者。

3、沟通法

通过语言和信息的交流,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且通过语言和信息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指导,使学生在心理上达到良好的状态,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生活和学习中去。这种方法是我们在训练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段,也是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状态最直接的方法之一。例如;找学生谈心、做思想工作,就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许多的心理训练中,他经常贯穿始终,并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把收到的信息,通过语言加以对学生自身的比较和处理,使学生清楚自己的位置和“长短”,唤起最佳心理状态的出现。语言是我们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最直接的工具,而我们教师传授知识,也是靠语言的帮助,所以我们应能充分地利用这一工具。另外,现在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的时代,各种信息的传递十分快捷,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心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心理训练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心理训练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以上介绍的三中方法外,还有暗示法、幽默法等,也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式化的过程,我们不可以单一的训练方法去训练学生的心理,而要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采用多种训练方法加以综合运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