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和水的对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鱼和水的对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鱼和水的对白范文1

关键词:水旱轮作;龙山百合;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水旱轮作是改造低产田, 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是增肥改土,提高地力,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的先进耕作制度; 是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1]。合理轮作是百合地培肥的一个重要手段, 它可以充分利用日光能和土壤的肥力条件,改进土壤结构,提高地力,减轻病虫和杂草危害,提高复种指数,保证百合稳产、高产,提高经济效益[2]。龙山百合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年种植面积始终稳定在4000hm2,年均产值超过10亿元,已成为龙山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但面临的稻田连年重茬种植百合,土壤带菌严重;品种单一,连年种植,种子带菌严重;滥用化学农药,百合抗药性加重,农药残留超标;长期过量施用化肥,耕地质量下降,严重影响我县百合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了减轻百合病虫的危害,实现减少农药施用,生产无公害百合的目的,2011~2013年我们实施了百合-晚稻(水泡田)-百合轮作防控百合主要病虫害研究与应用项目,有效改良了土壤团粒结构,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阻断了病原菌的传播,增加了百合、粮食产量,对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合理布局

选择排灌方便的区域进行百合-晚稻(水泡田)-百合轮作,实现百合、晚稻的双丰收。

2 百合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2.1 科学选地、整地

选地:选择土质疏松肥沃、排灌水方便,土层厚度50cm的田块种植百合。整地:播种前对土地深翻26.7cm到33.3cm,结合整地,把地整平,按150cm刨沟开厢,要求沟沟相通,主沟深见犁底层,四周要有围沟,做到雨停沟干。

2.2 精选种球,严格消毒

不选择病害严重和后期施用灭生性除草剂丘块的百合作种。选择生长饱满、无病无虫、顶平而圆、整齐度一致、鳞片洁白、抱合紧凑、根系健壮、茎盘不霉烂、下根多且粗壮、单重01~0.15g、3~4个头、无异味、无烂片的种球作种。消毒方法:将种球放入1‰的咪鲜胺药液中浸泡10分钟然后晾干。

2.3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10月上旬晚稻收获后立即耕田种植百合。栽植前开好3沟(厢沟深0.4m,腰沟深0.45m,围沟深0.5m),按行距开沟深12cm,然后按株距下种球。667m2栽百合1.2~1.5万株,用种量250~300kg,按行距35~45cm,开挖种植沟9~12cm,株距10~15cm下种,底部朝下,摆正种球,株间施基肥,避免与种球接触,覆土厚度为种球高度的3倍。

2.4 地膜覆盖及破膜接苗

百合地膜覆盖对于提高地温,增加积温,促进越冬期间百合种子根的生长,对早出苗有明显的作用。由于苗早发,生长量加大,生育期提前,能取得早熟增产的效果。百合在惊蛰前后出苗,最迟盖膜最好在出苗前1个月,结合一次性施用测土配方百合专用复合肥75kg于种植沟内,然后覆土,同时厢面喷施甲草胺芽前除草,用量要比一般栽培减少1/3,然后覆盖薄膜。

2.4.1 选膜。地膜宜选用厚度为0.004~0.008mm抗拉性强的微膜。

2.4.2 盖膜细节。提高盖膜的质量是地膜覆盖栽培的关键环节,一次要完成耙地(细耙)、作畦(土地平整,土壤细碎)、覆膜、盖土等多项作业,要立即盖膜避免水分蒸发。铺膜时要从严掌握,力求达到紧、平、严三项标准,即要求将膜拉紧、铺平、盖严,薄膜紧贴土壤表面,这样才可能达到土壤最佳增温效果。畦沟不覆盖薄膜,留作灌水、追肥。

2.4.3 破膜接苗。百合出苗时自然顶破为最好,如果有不易顶破膜的要及时破膜接苗,防止地膜灼伤百合幼苗。①接苗要轻,千万不能伤及苗生长点。②破苗接苗孔不能大,否则:一是易从接苗孔处易生长杂草,二是起不到增温保湿作用。③接苗时从厢沟两边进行,不能踩踏厢面,否则造成烂膜和积水。④接苗后对接苗孔过大的地点要进行培土封口,保温保湿。

2.5 加强田间管理

2.5.1 清沟排水。每1~2月进行1次,做到沟沟相通,雨停水干。

2.5.2 打顶、除珠芽。打顶:在百合现蕾时(5月上中旬),选择晴天上午露水干后打顶,利于伤口愈合,防止病菌入侵。除珠芽:6月上旬(花蕾期),百合叶腋间产生球茎(气生鳞茎)及时抹除。

2.5.3 中耕除草(未地膜覆盖)。苗前中耕除草:在百合未出土前(1月上中旬)结合施冬肥进行1次浅耕,为防杂草,在百合未出苗前(2月上旬)喷施41%草甘膦+72%异丙甲草胺。幼苗期中耕除草:4月中、下旬结合施壮果肥进行1次深中耕,深度约6.7cm,促进根系多生深扎,控制地上茎徒长防倒,中耕后立即喷施72%异丙甲草胺进行芽前除草。

2.6 病虫绿色防控

百合的主要病虫害主要有疫病、灰霉病等。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水旱轮作为主线、以专业化统防统治、清沟排水等农业物理机械方法为主要手段,结合选用环境友好的1%呻嗪霉素(绿群)、1000亿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仓美)、68.75%噁酮·锰锌(杜邦易保)、52.5%噁唑菌酮·霜脲氰(杜邦抑快净)、2%春雷霉素(加收米)等交替使用每10~15天/次,连续4~5次的化学防治方法[3]。

2.7 适时采收

6月下旬至7月上旬百合抢鲜挖收上市。

3 晚稻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3.1 选种育秧

选择品质优、适应性强、丰产性好的晚稻组合岳优9264。6月上旬整理苗床播种,进行旱育秧以利于壮秧早发。秧龄30天左右。

3.2 插足基本苗

7月中旬前百合收获后立即灌水耕田及时移栽。栽插密度为每667m2 1.25万蔸插植规格为20cm×30cm,每蔸插2~3株秧苗,全部拉绳移栽。

3.3 提高栽秧质量

不要插超龄秧,不插隔夜秧,适当浅插。

3.4 早促、早管争取多分蘖

栽后5~7天施用追肥,667m2用尿素10kg,氯化钾5kg, 施后管好水, 以防肥料流失。在浅水插秧的基础上,做到深水返青,插秧后保持5cm的水层,实行日灌夜露,促进早返青。秧苗返青后采取薄水勤灌、适时露田的办法。

3.5 加强中后期管理, 增粒壮籽,确保大穗大粒

3.5.1 巧施穗肥。穗肥在抽穗前15~30天时施用。具体施用时间视叶色而定,叶色退黄早的早施,退黄迟的迟施,施用量为每667m2用15∶15∶15型复合肥10kg。

3.5.2 适量补施粒肥、防止早衰。在破口期和灌浆期及时喷施壮谷动力以防治纹枯病、稻曲病,提高产量。

3.6 搞好水浆管理

整个幼穗发育时期的水分管理以“有水促孕穗”的灌溉方法,水层以3.3~5.0cm。若遇上高温,应及时灌深水,以降低田间温度。足水抽穗,当晚稻群体达到有效穗数90%的稻田及时晒田,并在四周开好围沟,以后不再灌水以利于水稻收获后立即耕田种植百合。

3.7 狠抓病虫绿色防控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重点抓好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的防治。以专业化统防统治为主线,首先做好种子消毒,其次做好秧田预防,带药下田;做好病虫害测报预报,当病虫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施药防治。

4 百合收获后水浸泡田技术

百合收获后立即灌水耕田,保持水层深10~16.7cm,让其保水20天以上,自然晒干后,在立秋后再耕田种植百合。

5 良田建设

狠抓良田建设,稻田除开好排灌沟之处,要注重丘块之间排灌设施建设,做到丘丘排灌自如,为百合-晚稻-百合轮作技术的推广应用创造有利条件。

6 效益分析

6.1 经济效益

本研究与应用技术3年来在龙山县完成938.07hm2,根据测产验收,平均667m2产鲜百合1311.26kg,产值23616.95万元,667m2产晚稻410.46kg,产值1056万元,总产值24672.95万元。比连作种植区的(3年平均667m2产值12623.36元)新增667m2产值5123.73元,增幅40.59%,新增总产值6877万元,其中百合总产值5820.9元(2011年1770.05万元,2012年2577.4万元,2013年2359.03万元),晚稻总产值1056.5万元,667m2投入8946.6元,总投入12588.69万元,平均667m2纯收入8587.96元,总纯收入12084.71万元,比连作种植区(667m2纯收入3798.36元)667m2新增纯收入4766.36元,总增纯收入6706万元。

6.2 生态效益

水旱轮作比连作种植少施用杀菌剂3~4次,杀虫剂1~2次,除草剂1~2次。有效降低了化学农药对土壤、河流及大气的污染,确保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建设美丽新龙山,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同时百合-晚稻-百合水旱轮作提高土地复种指数,改善了土壤通透性,增加了土壤中有效氮、磷、钾含量,解决了百合种植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对土壤的破坏,促进了有机质分解,提高土壤肥力。

参考文献

1 卢和源.我省几年来水旱轮作的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J].技术经济与现代管理,1988(2)

鱼和水的对白范文2

深海鱼医院。

一条胖嘟嘟的月鱼被两条热心的“雷锋鱼”强行拉了进来。

“大夫,你快救救月鱼吧!它发烧了!”

月鱼:“不是……”

“大夫,你看它都烧成什么样了,简直肿成了轮胎!”

月鱼:“我没有……”

“大夫,月鱼它烧得精神都不大正常啦!我们深海鱼个个都温温吞吞,基本靠伏击捕猎。月鱼跟打了鸡血似的,竟然追着猎物转!”

月鱼:“我一直……”

“大夫,月鱼它烧得颜色也不对劲,鱼鳍红得都快烧着了!”

月鱼:“我本来……”

大夫听完也觉得事态严重,由不得月鱼说话,它立即把一支体温计塞到了它的嘴里。几分钟后,大夫也震惊了:“天哪,月鱼的体温比周围海水的温度还要高出5℃,我要给月鱼放血降温!”

月鱼听完一口吐掉体温计,挣开好心做坏事的“雷锋鱼”,红着眼睛,终于说了几句囫囵话:“我没有发烧,月鱼是温血鱼,体温又高又稳定,所以追击捕猎没问题!另外,我本来就是球形身材、银色身体和红色鱼鳍,多像十五的月亮啊!”

现场的其他鱼半天后才反应过来:“真、真的吗?真有鱼天生就是暖鱼?你的体温是如何保持的?”

月鱼骄傲地说:“很简单,我们通过不断扇动胸鳍就能产生大部分热量。还有,我们的鳃部结构十分特殊,可以巧妙地缓解热量的流失,这样便能保证身体一直都是暖暖的!”

误会解除,大家各就各位。

看着消失在门口的众鱼,鱼大夫终于缓过神来:“你们先别走,打碎的体温计谁来赔一下!”

【小知识】大部分鱼类都属于变温动物,体温会随着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像月鱼这样的“热血鱼”属于恒温动物,体温相对稳定。爬行动物多是变温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则是恒温动物的代表。

【图说】

【图1】月鱼能长到2米,喜欢在海中缓慢游泳,捕食鱿鱼和水母。

【图2】月亮鱼不仅漂亮,据说还可以带来好运。

【图3】月鱼为大洋性的罕见鱼类,算起来与旗鱼、皇带鱼多少有点儿亲戚关系。

鱼和水的对白范文3

关键词 非离子氨;红鳍东方鲀;急性毒性;半致死浓度;安全浓度

中图分类号 S965.1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253-02

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由于排泄物、残饵的长期累积,导致水体中氨氮含量过高,往往超过水生动物的耐受值,从而影响鱼类正常生长,甚至导致死亡。氨氮在水中以离子氨(NH4+)和非离子氨(NH3)2种形态存在,而非离子氨(NH3)对鱼类有较强的毒性,是制约高密度养殖模式下鱼类正常生长的主要因子之一。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属硬骨鱼纲(Osterchthyes),鲀形目(Telraodontiformes)、鲀科(Tetrao-dontidae)、东方鲀属(Fugu)。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的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沿海。目前,我国沿海共发现17种东方鲀,红鳍东方鲀是个体最大、经济价值较高的品种之一。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蛋白质高、营养丰富,素有“百鱼之王”的美称,深受喜爱,养殖前景广阔,潜力巨大。该试验测定了不同浓度氨氮对红鳍东方鲀的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旨在为养殖水体中合理调控氨氮浓度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鱼。试验用红鳍东方鲀购自大连天正集团大黑石养殖基地,运回实验室后放入水槽中暂养1周。暂养期间每天投喂2次,换水1次,并及时清除残饵及粪便。选取平均体重(8.5±0.5)g、身体健康、反应灵敏的鱼进行试验备用,试验开始前24 h及试验期间暂停投喂。

1.1.2 试验药物。试验用NH4Cl为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AR),将NH4Cl用烘箱烘致恒重后配制母液,根据需要稀释为不同浓度。

1.1.3 试验仪器。SX725型pH/mV/溶解氧测量仪,由上海三信仪表厂生产。

1.2 试验条件

试验采用40 L塑料水槽,每个水槽盛20 L试验液,空气压缩机24 h增氧,测量pH值及溶氧,pH值为7.5~7.7,溶氧7 mg/L,盐度32,温度(24.3±2)℃。

1.3 试验方法

1.3.1 预备试验。采用半静水生物测试法[1]。为使试验顺利进行,首先根据氨氮对其他鱼种毒性试验的相关研究设置药物浓度范围,进行预备试验。估计5个浓度值,每个浓度5尾鱼,药物处理24 h,以24 h未见死亡组和全部死亡组的浓度为最小浓度和最大浓度。为消除饵料影响,试验期间不投饵。

1.3.2 正式试验。根据预备试验结果确定试验浓度范围,按照等对数间距设6个浓度梯度组和1个对照组,每个浓度设置3个平行组,每个水槽放10尾鱼,每24 h更换1次试验溶液,换液量100%。试验开始后连续8 h观察中毒症状,此后不定时观察,随时捞出死亡个体,并于24、48、72、96 h分别记录各组鱼死亡数量,死亡的判断标标准为鳃盖停止运动,且用小镊子或玻璃棒夹碰鱼的尾柄部,5 s内无任何反应即视为死亡。试验分组及浓度设置见表1。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用概率单位回归法求出24、48、72、96 h试验鱼的半致死浓度(LC50),并给出LC50的95%可信区间,其中,非离子氨计算公式为:

[NH3]=[NH4++NH3]/[10(pKa-pH)+1][2]

其中,pKa=0.090 18+2 729.921/T(T为开氏温度)。

安全浓度采用下列公式计算:SC=96 LC50×0.1[3]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毒症状

试验刚开始时,各浓度组试验鱼表现兴奋,在水槽中迅速游动。随时间推移,低浓度组的红鳍东方鲀活动趋于正常,与对照组活动情况基本相同,试验鱼在水中上层静伏或缓慢游动,而高浓度组试验鱼仍然在水槽中迅速游动。约2 h后,高浓度组试验鱼出现不良反应,大多靠近槽壁,个别卧于槽底,呼吸频率加快,身体约2 s颤抖1次。约4 h后出现死亡个体,试验鱼平衡能力明显受到影响,歪向一侧,碰撞壁边,口张开,呼吸微弱,用玻璃棒碰触,反应迟缓。约5 h后出现大量死亡,死鱼身体僵硬,沉入槽底,体色略发黑。中浓度组在随后的观察中,也陆续出现中毒症状,死亡数量上升。

2.2 非离子氨对红鳍东方鲀的急性毒性作用

非离子氨对红鳍东方鲀的毒性作用结果见表2,对照组和第1组在96 h内未出现死亡鱼,第2组在72 h内出现死亡鱼,第3组在48 h内出现死亡鱼,第4、5、6组均在24 h内出现死亡鱼,第6组在24 h内试验鱼全部死亡。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和各组试验时间的增加,各组死亡率也增加。

试验表明,在pH值为7.5~7.7,盐度32,水温(24.3±2)℃条件下,非离子氨对红鳍东方鲀的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62、1.45、1.31、1.20 mg/L,安全浓度为0.12 mg/L。

3 结论与讨论

氨氮是水生动物排泄物、残饵以及动植物尸体等含氮有机物分解的终产物[4],且非离子氨是主要的致毒物质,其毒性是离子氨毒性的300倍,水环境中非离子氨增加会抑制鱼类氨的排泄量,使其血液和组织中氨的浓度升高,降低血液载氧能力,造成体内正常代谢降级或停滞,进而对机体产生一系列毒性[5]。此外,因非离子态氨不带电荷,具有较高脂溶性,容易透过细胞膜,使鱼类中毒,导致鱼鳃对氨气的通透性增加,刺激鱼体兴奋,使鱼发生痉挛,至衰竭而亡等一系列生理毒性反应[6]。该试验中随氨氮浓度增加,试验鱼死亡数量增加,随试验时间的延长,同一浓度试验鱼死亡数量增加。

有报道认为,鱼类对非离子氨(NH3)浓度的96 h敏感区间为0.4~3.1 mg/L[7]。USEPA通过对17种海水鱼类的非离子氨急性毒性试验,得出海水鱼类非离子氨的LC50是1.86 mg/L[8],该试验结果与之相符。其他研究表明,非离子氨对菊黄东方鲀的96 h LC50为2.824 mg/L[9],对斜带石斑鱼苗的96 h LC50为2.12 mg/L[10],对黑鲷幼鱼96 h LC50为1.99 mg/L[11],三者均比红鳍东方鲀的LC50值高,表明红鳍东方鲀对非离子氨的耐受力较低。对于淡水养殖鱼类,非离子氨对鲤幼鱼的96 h LC50为0.686 mg/L[12],对白斑狗鱼幼鱼的96 h LC50为0.801 mg/L[13],对泥鳅的96 h LC50为0.319 mg/L[14],表明红鳍东方鲀对非离子氨的敏感性高于这3种淡水养殖鱼类。

研究表明,水中的pH值、溶解氧、盐度、水温等可影响氨氮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在pH值为6.0、7.5和8.2时,氨氮对克林雷氏鲶(Rhamdia quelen)的96 h LC50分别为0.44、1.45、2.09 mg/L[15]。溶氧5.0 mg/L时,虹鳟对氨的耐受力比在8.5 mg/L时小30%[16]。一些对海水动物的研究表明,盐度越高,毒性越低[17]。该试验在pH值为7.5~7.7,溶氧7 mg/L,盐度32,温度(24.3±2)℃的理化条件下进行,得出非离子氨对红鳍东方鲀的安全浓度为0.12 mg/L,建议在此条件下,加强水质监管,把工厂化养殖水环境中非离子氨浓度控制在0.12 mg/L以下,避免红鳍东方鲀受到养殖水环境中氨氮毒性胁迫。

4 参考文献

[1] 周永欣,章宗涉.水生生物毒性试验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5-114.

[2] EMERSON K,RUSSO R C,LUND R E,et a1.Aqueous ammonia equilibrium calculations:effect of pH and temperature[J].Journal of the Fisheries Research Board of Canada,1975,32(12):2379-2383.

[3] ZANG WEI LING,XU XUAN CHENG,DAI XI LIN,et al.Toxic effects of Zn2+,Cu2+,Cd2+ and NH3 on Chinese parwn[J].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1993,11(3):254-259.

[4] 王甜,杜劲松,高攀,等.氨氮对白斑狗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研究[J].水产学杂志,2010,23(3):37-39.

[5] 高银爱,夏小平.非离子态氨及酸碱度对鳜鱼种的毒性试验[J].内陆水产,1999,24(6):2-3.

[6] RANDALL D J,WRIGHT A.Ammonia distribution and excretion in fish[J].Fish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1987(3):107-120.

[7] JOWN E.氮化物对鱼类的毒性.淡水渔业译丛[M].1983:58-62.

[8] USEPA(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Ambient water quality criteria for ammonia(saltwater)[M].National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Springfield,VA.1989.

[9] 徐嘉波,张根玉,施永海,等.氨氮对菊黄东方鲀幼鱼的毒性试验[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9):161-164.

[10] 郑乐云.氨氮和亚硝酸盐对斜带石斑鱼苗的急性毒性效应[J].海洋科学,2012,36(5):81-86.

[11] 龙章强.黑鲷幼鱼(Acanthopagrus schlegeli)对氨氮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其维生素C的营养需求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2] 王琨.氨氮对鲤幼鱼部分组织及血液指标的影响[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7.

[13] 王甜,杜劲松,高攀,等.氨氮对白斑狗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研究[J].水产学杂志,2010,23(3):37-39.

[14] 刘义,谢刚,焦万明.氨氮对泥鳅的急性毒性试验[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3):141-143.

[15] MEADE M E,WATTS S A.Toxicity of ammonia and nitrite to juvenile Anstralian crayfish,Cherax quadricarinatus[J].Shellfish Reseach,1995(14):341-346.

鱼和水的对白范文4

大浮杨梅:大浮杨梅产于市郊大浮山、马迹山。有近千年栽培史。

江南是杨梅的发源地,古时称杨梅为“吴越佳果”。大浮杨梅肉厚核小,酸甜可口,品种有乌梅、白荔枝、大叶细蒂等十多个种类。成果有止渴开胃、益气生津等功效。无锡人还喜食“酒浸杨梅”。以杨梅浸酒,兑少量红糖,可去湿、止泻、消暑、御寒。

阳山水蜜桃:阳山水蜜桃是无锡著名特产之一,已有近七十年的栽培历史。有形美、色艳、味佳、肉细、皮韧易剥、汁多甘厚、味浓香溢、入口即化等特点。水蜜桃的品种很多,其中以早熟的『雨花露』、中熟的『白凤』和晚熟的『白花』水蜜桃为最佳。不仅色、香、味具佳,而且含有一定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是畅销港、澳及海外的无锡特产。

无锡泥人:惠山泥人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名间艺术,已有400多年历史,起源于无锡惠山山麓,故名“惠山泥人”。

清水油面筋:无锡油面筋历史悠久,色泽金黄,表面光滑,味香性脆,是无锡的一大特产。

江南锡绣:锡绣细巧匀薄,光亮整密,针法多边,色调清新。

太湖珍珠:太湖珍珠以巧夺天工的造型著称于世。

紫砂陶瓷:宜兴,以它的陶器和紫砂闻名中外。宜兴的丁蜀镇,是我国的“陶都”,制陶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丁蜀镇有陶瓷厂近30家,长年生产的各类陶瓷品种达500多个。人称“五朵金花”的紫砂、青瓷、均陶、彩陶和精陶,享誉海内外。在海外,青瓷被称为“东方的蓝宝石”,称彩陶为穿“华丽衣服的陶器”,誉精陶餐具为“摔不破的瓷器”,均陶的绚丽多彩,更是“冠绝一世,千秋独步”。今天已成为国内外大至园林建筑、宾馆装饰,小到摆设案头的实用艺术品。至于宜兴的紫砂陶,更是遐迩闻名。古人早有评论“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姜溪头一丸土”,致有“华夏文化陶瓷最”的说法。如今丁蜀镇拥有顾景洲,顾绍培、徐秀棠、汪寅棠、沈巨华等著名工艺大师,所著紫砂作品屡得国际金奖,不少为海内外收藏家重价收藏、观赏。陶都自1988年以来每年春天举行“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国内外人士毕集,盛况空前。

宜兴毛笋:宜兴十万亩毛竹,竹笋鲜嫩可口,且涩味少。

毫茶:豪茶条纹紧而卷曲,叶嫩翠绿,白毫披覆,晶莹隐翠,清香鲜醇,别具风味。

太湖银鱼:长二寸余,体长略圆,形如玉簪,似无骨无肠,细嫩透明,色泽似银,故称银鱼。春秋时期,太湖就盛产银鱼,宋代诗人“春后银鱼霜下鲈”的名句,把银鱼与鲈鱼并列为鱼中珍品。清康熙年间,银鱼就被列为“贡品”。银鱼原为海鱼,后定居在太湖繁衍,是太湖名贵特产。银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无鳞、无刺、无腥味,可烹制各种佳肴,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银鱼又是江苏传统外贸产品,太湖牌冷冻银鱼在国妹上久负盛名。日本人常把银鱼与鲱鱼籽、海胆酱一起,配上调味品,制成珍贵菜肴。将银鱼晒成干,色、香、味、形,经久不变。烹制前,用水浸一下,柔若无骨,制成各类应时名菜,不比鲜银鱼逊色。八十年代太湖银鱼南移滇池,西湖,成为当地的名特产。

鱼和水的对白范文5

老北京的致美斋饭庄有道招牌菜叫一鱼四吃。取鲜活大鲤鱼,将鱼身沿鱼骨破开,一半清蒸,一半醋溜;鱼尾红烧;鱼头干炸后,佐以鱼腹内的肝肠肚肺,加醋加胡椒做汤。能把一条鱼吃到这个份儿上,差不多也算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了。

无独有偶,近日京城作家陆涛捧出一部以婚外情为底色的长篇小说《伞下人》。因小说恰恰点击到都市人群情感的痒处和痛处,色香味俱全,又颇具艺术水准,不仅在读者中大受好评,且在影视、话剧、服装业多个领域同时出击均有收获,四面开花,与一鱼四吃颇多可比之处。

清蒸活鱼原汁原味陆涛在小说《伞下人》30万字的篇幅内,以匪夷所思的甚至比女作家更为细腻的笔致,描摹出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对婚外情进行了全面的、颠覆性的诠释。小说在语言、结构、思想深度等方面,都颇多可圈可点之处,作家本人对此也有相当的自信。春风文艺出版社慧眼识珠,把小说纳入“布老虎长篇”阵营。该书第一次印刷即达12万册,目前销量喜人。

鱼头鲜汤营养丰富必须承认,在对大众的影响力方面,目前尚没有哪种形式能同影视媒体相比。文学作品一旦被改编为影视剧随即身价百倍,登时洛阳纸贵。《伞下人》小说尚未出版,影视改编权已经提前脱手,据说还卖了个很不错的价钱。目前该片正在天津一电视剧制作单位紧锣密鼓地拍摄过程中,编、导、演等主创人员均非泛泛之辈,相信到时候一定又会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很多眼泪。

醋溜鱼片另具一味话剧作为一种传统的高雅艺术,目前的境遇颇为微妙。作品被搬上话剧舞台,也许并不能给作家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然而正由于话剧的阳春白雪,使它代表了某种身份,具有一种艺术价值被承认的意味。目前,天津艺术剧院正同陆涛合作,要将《伞下人》以话剧形式搬上舞台。如何用朗朗上口的对白和各种形体动作表现作家对“宽容与爱”的思索,不禁令人好奇心陡生,它同小说相比,一定别有一种酸甜俱全的滋味。

鱼和水的对白范文6

摘要:

为查明达氏鳇骨骼系统构造特点,采用常规方法对达氏鳇1龄幼鱼的骨骼系统进行了解剖观察。结果表明,达氏鳇幼鱼骨骼具有以下比较明显的特征:1龄达氏鳇幼鱼共有127~129块骨板,其中背骨板15~16个,左侧骨板39~40个,右侧骨板39~41个,左侧腹骨板10个,右侧腹骨板9个,脑颅为整块的软骨骨箱,外被坚硬的硬骨质膜片;腹骨板第4片骨板有两个细而长的刺突,以后各个骨板渐次平滑;咽颅部骨化程度很小,大部分为软骨质骨;舌颌骨十分发达,背面与脑颅的后颞窝相关节,加强了颌弓与脑颅相结合的强度和韧性,颚方骨完全游离,不与脑颅相接;腰带退化;具歪尾型尾鳍,尾鳍上叶背前缘有一系列棘状的硬鳞;颊部左右鳃膜相互连接,下颌收缩肌和鳃盖开肌十分发达,与其凶猛食性相适应。研究表明,达氏鳇具有发达的后颞窝和舌颌骨,它们之间“舌接形冶的连接方式与达氏鳇凶猛的食性相适应。

关键词:

达氏鳇;骨骼系统;食性适应;幼鱼

达氏鳇是中国鲟科鱼类中最大的一种,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为淡水中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幼鱼主要以无脊椎动物为食。目前,有学者对达氏鳇成鱼的生物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西南师范学院动物教研组[1]对白鲟Pse鄄phurusgladius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解剖,之后孟庆闻等[2]对白鲟的脑颅和咽颅有过相关的介绍,但与前者的研究有出入。李云等[3]综合前人的研究,又对白鲟骨骼系统的咽颅部、肩带部、腰带部骨骼做了详细的补充修正。这3次研究也是迄今为止有关鲟科鱼类骨骼系统解剖较为完善、系统的参考资料,但有关达氏鳇骨骼系统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为了充分研究鲟科鱼类骨骼系统的特征,本研究中对鲟科鳇属的达氏鳇1龄幼鱼进行了骨骼系统解剖观察,并与白鲟的骨骼系统进行比较,探讨了骨骼构造对食性适应性的影响,以期为达氏鳇的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试验

用达氏鳇1龄幼鱼取自云南阿穆尔鲟鱼集团有限公司河北省邯郸市涉县鲟鱼养殖生态基地,共50尾,体长为38~50cm。将鱼麻醉、处死后,立即观察鱼体形态,测量并记录鱼体形态相关指标,然后将鱼体用7%的福尔马林溶液固定。

1.2方法

达氏鳇的骨骼系统比较复杂,由软骨和硬骨共同组成,故本试验中将达氏鳇幼鱼分为两组进行研究。一组采用常规方法[4],将鱼体浸置于开水中烫1~3min后取出剥制,将分离得到的骨骼用H2O2漂白6h左右,保存于体积分数为5%的福尔马林溶液中或自封袋内;另一组采用阿尔新蓝-茜素红染色方法,将鱼体制作成完整的透明骨骼标本,保存于纯甘油溶液中,以便与分离骨片进行参照比对。

2.结果与分析

达氏鳇1龄幼鱼脑颅、咽颅、脊柱等骨骼系统解剖图片见图1、图2、图3。

2.1脑颅

达氏鳇的脑颅较为宽长,整个身体呈纺锤形。脑颅的内层由整块的软骨构成,其外覆硬骨质膜片。脑颅可分为嗅区、眶区、耳区和枕区4个部分(图1)。

2.1.1嗅区达氏鳇幼鱼的筛骨为软骨,其前筛骨、中筛骨和侧筛骨愈合为一体,共同构成吻部(图1-A-k),其上覆盖着许多菱形的吻部小骨片,大部分骨片界限不清晰(图1-A-a)。靠近鼻窝前缘有一对呈不规则菱形的鼻骨骨片,内侧缘与额骨相接。犁骨一对,位于吻部腹面、中筛骨腹面正下方、侧筛骨腹面中央,呈长三角形突起状(图1-B-g),与吻部愈合为一体。

2.1.2眶区额骨一对,呈不规则长形(图1-A-b),位于脑颅背面、吻部后端,后缘中部与顶骨相接,后外侧与翼耳骨前缘相接。两片额骨间夹有一片菱形的中额骨(图1-A-g),后缘与顶骨相接。副蝶骨位于脑颅腹面正中,为一块细长的膜骨,呈“十冶字型(图1-B-h),后端分叉处与基枕骨软骨相接。眼窝的上方为一对眶上骨(图1-A-e),前后围有一些小的围眶骨。

2.1.3耳区顶骨一对,位于脑颅背顶部、额骨后方,呈长条状,前端尖细,后端分叉(图1-A-c)。外侧缘与翼耳骨相接,内侧后方与上枕骨相接。在耳囊之侧,有三叉神经孔。翼耳骨一对,位于脑颅后方外缘,内侧缘紧接顶骨,呈翼状,后端分多叉(图1-A-h)。鳞片骨是一对位于翼耳骨后方的膜骨,呈“V冶型(图1-A-i),紧贴在翼耳骨后缘,覆盖在后颞骨上。后颞骨一对,前端分叉部覆盖翼耳骨后缘(图1-A-j),后端覆盖在上匙骨前端,是连接脑颅和肩带的关节。蝶耳骨一对,位于额骨背外侧,后端呈尖细的长角形突起(图1-A-d),与翼耳骨前端外侧缘相接。

2.1.4枕区上枕骨位于枕骨区正上方,是一块三角形的膜骨(图1-A-f),两侧是外枕骨。外枕骨是一对软骨,与整个脑颅软骨愈合为一体,左右外枕骨在上枕骨后端正中相接,表面形成两个枕骨小孔,是脑神经通孔。在内侧前方突起部分为前叶,其上有一排椭圆形孔,为舌咽神经与迷走神经的通孔。基枕骨软骨区位于脑颅腹面,前缘与副蝶骨相接,后缘与脊椎椎体相连。左右外枕骨软骨与基枕骨软骨共同构成枕骨大孔,脑神经和脊髓由此通过。

2.2咽颅

幼鱼的咽颅部骨骼骨化程度很小,大部分为软骨质,也有个别部分开始骨化,为软硬混合骨质。整个咽颅可分为颌弓、舌弓和鳃弓3个区域(图2)。

2.2.1颌弓颌弓的上颌由上颌骨、方轭骨、辅上颌骨、颚方骨和颚方软骨组成(图2-A-a,2-B-a)。上颌骨一对,呈弧形长条状,后缘扁平呈叉状(图2-B-d),与颚方骨后端突起处相关节,左右上颌骨前端相接,共同组成口裂前缘。上颌骨内侧边缘着生一对辅上颌骨,呈长矛状(图2-B-f),紧贴上颌骨内侧缘,与颚方叉状前下缘相贴,连接上颌骨和颚方骨,与方轭骨在空间上相平行。方轭骨一对,呈“L冶形(图2-B-e),前端和后端分别紧贴上颌骨和颚方骨口角处,突起处与上颌骨相关节。颚方骨包围着颚方软骨(图2-B-b,图2-B-c)。下颌由齿骨、前关节骨和米克尔氏软骨组成(图2-A-h),齿骨一对(图2-A-g,图2-B-i),位于下颌前端正中,由结缔组织相连,骨上无齿,米克尔氏软骨嵌藏于齿骨内侧(图2-A-h,图2-B-h),前关节骨覆盖在米氏软骨内后侧(图2-B-g),末端紧密的连接在关节骨上。其下颌收缩肌和鳃盖肌十分发达。

2.2.2舌弓舌弓的舌颌骨一对,呈哑铃型(图2-A-d),两端为软骨(图2-A-m),中间部分已开始骨化(图2-A-l),位于颅骨侧面,其背缘前端软骨部分与脑颅处相关节,后端软骨部与关节骨相关节。关节骨亦称续骨,呈棒状的软骨化骨(图2-A-e),其较粗一端的外缘靠后有一小窝,与上舌骨相连接,上舌骨是软骨化骨,呈短柱状(图2-A-f)。角舌骨位于上舌骨前端,呈哑铃状(图2-A-i),中间为角舌软骨骨化的硬骨部(图2-A-o),两端为软骨部,前端与下舌骨相关节。下舌骨位于齿骨内侧面,是一块三角形的软骨化骨(图2-A-k),外侧与角舌骨相关节,背侧中央后缘与基舌骨相关节。基舌骨亦称咽舌骨,是一片三角形软骨化骨片(图2-A-b,图2-C-a),位于舌弓腹面中央,两侧的后缘与左右的下舌骨相关节,后缘与基鳃骨相关节。鳃盖骨系由主鳃盖骨和下鳃盖骨组成。主鳃盖骨位于脑颅后方外侧面,是一对近似方形的膜骨,前上缘凹陷处与舌颌骨突起相关节,后腹缘覆盖着下鳃盖骨后端。下鳃盖骨一对,紧贴舌颌骨硬骨部分(图2-A-c),后端嵌插在主鳃盖骨腹面。鳃条骨一对,呈长条扇形(图2-A-j),紧贴角舌骨硬骨部分。

2.2.3鳃弓鳃弓共有5对,四节基鳃软骨位于腹部正中纵向相接,前端与基舌骨相接,后端与咽鳃软骨相接。下鳃软骨位于腹面前方,第1对鳃弓的下鳃软骨较宽大,呈梯形(图2-C-b)。角鳃软骨位于鳃弓腹面,呈弧形(图2-C-c),是鳃弓中最长最大的鳃骨,前端与下鳃软骨相接,后端与上鳃软骨相接。上鳃软骨呈三角形(图2-C-d),前端通过结缔组织与咽鳃软骨相接,末端分叉,与角鳃软骨末端突起处相吻合。咽鳃软骨位于鳃弓背方(图2-C-e),后缘与上鳃软骨相接。前3对由咽鳃软骨、上鳃软骨、角鳃软骨和下鳃软骨组成。第3对咽鳃软骨呈方形,前端和末端分叉。第4对鳃弓没有下鳃软骨,其角鳃软骨末端呈倒钩型,彼此相互勾连,咽鳃软骨末端扁平呈扇叶状并稍稍上钩。第5对鳃弓没有上鳃软骨和咽鳃软骨。第1对咽鳃软骨和第5对角鳃软骨外面已有部分开始骨化。

2.3脊柱达氏

鳇属于软骨硬鳞鱼类,脊索终生存在(图3-A-b),不形成真正的椎体,加厚的脊索鞘保护脊索,支撑着整个身体。脊索的髓弓由一系列基背片(图3-A-e)和间背片组成,基背片的上半部已骨化并且连接一长而骨化的髓棘。脊索的脉弓由一系列基腹片(图3-A-c)和间腹片(图3-A-d)交错排列而成,尾部末端左右两基腹片末端愈合成脉棘。整条椎骨完全愈合在一起,脊索通过椎管进入脑颅。

2.4肋骨

达氏鳇幼鱼有31对腹肋。前2~3对腹肋骨已完全骨化,其余肋骨两端均保留软骨化。每根肋骨一端与椎体横突相连,另一端游离在肌肉里。逐尾解剖发现,前8对肋骨游离端呈相似性规律变化,即游离端均膨大并有分叉,其余各对肋骨均呈细长棍形。

2.5肩带及胸鳍支鳍骨

肩带支持胸鳍,由膜质的上匙骨、匙骨、乌喙骨、乌喙部软骨和肩胛部软骨(图1-C-a)组成。上匙骨呈羽毛状,后端尖细,前端分叉。位于脑颅的后颞骨后缘、外枕骨侧缘,并与后颞骨后端相关节,后端覆盖在匙骨前缘。匙骨是肩带中最大的帚形骨(图1-C-d)。背缘上方呈尖细突起,外侧面被上匙骨(图1-C-e)覆盖。乌喙骨呈菜刀形,紧贴匙骨腹缘(图1-C-c),腹面的乌喙部软骨(图1-C-b)与背两侧的肩胛部软骨愈合成一块软骨,嵌贴于乌喙骨内壁。软骨区后缘与前鳍基软骨、后鳍基软骨和辐状软骨相关节。前、后辐状软骨较粗大,辐状软骨呈细棒状,分为内外两列,内列4块,外列5块。

2.6腰带及腹鳍支鳍骨

腰带退化。支鳍骨由8块鳍基软骨组成,软骨末端有向背上方弯曲的髂骨突,辐状软骨。

2.7奇鳍支鳍骨

奇鳍包括背鳍、臀鳍和尾鳍。背鳍鳍式为D玉,25~29。共3列辐状软骨,其中第一列部分鳍条末端已经钙化为支鳍骨。臀鳍鳍式为V10~13。1~3条辐状鳍条末端膨大愈合成钙化的球状支鳍骨,其余辐状鳍条末端也均钙化成支鳍骨。达氏鳇尾鳍为歪型尾,鳍式为C22~30。尾部椎骨向上弯曲,将尾鳍分为上下两叶,基部分叉,下叶较发达,上叶边缘有一排棘状硬鳞,其下为背辐状软骨。

2.8外骨板

达氏鳇1龄幼鱼背骨板数为15~16枚(图3-B-a),其中尾鳍前端有12~13枚骨板,全部发育完全,后端有3个骨板,2个发育完全,1个正在发育中,个体较小,位于最末端。发育完全的背骨板呈黑色心形,中间突起,表面粗糙。左侧骨板数为39~40个,右侧骨板数为39~41个(图3-C-a),骨板呈蝶状,中间有脊状突起,从前至后依次减小,骨板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中间脊部突起,经过小样本鱼体解剖,发现第4片骨板较为规律的形成两个细而长的刺突(图3-C-b),以后各个骨板渐次平滑,末端两个骨板形状极不规则。左侧腹骨板数为10个,右骨板数为9个(图3-D-a),骨板呈盾状,中间脊部呈尖针状,骨板外缘呈不规则星芒状突起,前4片星芒状刺凸较为明显,以后各片依次平滑,臀鳍腹面正前方有两个骨板,前片呈椭圆刺突状,后片尾部分叉(图3)。

3.讨论

3.1达氏鳇骨骼特征

早在4亿年前的古生代志留纪,就出现了古棘鱼、盾皮鱼这样真正意义上的鱼类[5],而泥盆纪出现的古鳕鱼被学者们认为是硬骨鱼的祖先[6]。白垩纪晚期,古鳕鱼逐渐灭绝,这个时候鲟科鱼类出现,并作为硬骨鱼纲软骨硬鳞次亚纲的唯一一个目存活至今。达氏鳇属于软骨硬鳞类鱼,其最明显的特征是体表覆盖菱形骨板,内骨骼是软骨,并终生存在。本研究中经过小样本鱼体解剖发现,达氏鳇幼鱼侧骨板的第4片骨板均形成两个细而长的棘状突起,以后各个骨板渐次平滑,可作为其规律性特征。达氏鳇的犁骨成对出现在脑颅中筛骨腹面,这与大部分硬骨鱼仅有单一犁骨的情况不同。达氏鳇的一对额骨并不相接,而是由一片中额骨嵌插在两骨间。这点与达氏鲟不同,达氏鲟左右额骨背中线也不相接,但两额骨间并无中额骨,空缺出的间孔可见到下面的软骨。上颌由上颌骨、方轭骨、辅上颌骨、颚方骨和颚方软骨组成。孟庆闻等[2]描述白鲟的颌弓时,认为白鲟具有前颌骨,并混淆了方轭骨和上颌骨的概念。根据大部分学者对真骨鱼上颌骨和前颌骨的形态位置描述[7-9],笔者认为,达氏鳇并没有前颌骨。陈星玉[10]详细描述了黑斑狗鱼辅上颌骨的位置和形态,笔者认为,达氏鳇具有辅上颌骨,它连接在上颌骨内侧腹部,并紧贴在颚方骨叉状骨下缘,在功能上能起到辅助上颌骨的作用。达氏鳇下颌由齿骨、前关节骨和米克尔氏软骨组成。关节骨为1对膜骨骨片,位于米氏软骨内侧,后接关节骨。对达氏鳇幼鱼的骨骼系统解剖时,发现其腰带骨退化消失,第一块鳍基软骨末端膨大呈叉状,第4对鳃弓没有下鳃软骨,其角鳃软骨末端呈倒钩型,彼此相互勾连,咽鳃软骨末端扁平呈扇叶状并稍稍上钩。

3.2与食性相适应的探讨

达氏鳇的野生种类1龄后主要捕食鲤、鲫、雅罗鱼等[11],其体呈纺锤形,野生达氏鳇常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河道,这种流线型的体形有助于鱼体运动,减少水流阻力,加快游泳速度,利于捕捉食物。脑颅外被坚硬的硬骨膜骨能有效保护内部软骨,幼鱼期体被的五行菱形硬骨板均有向后突起的尖棘,能抵挡外界攻击。达氏鳇脑颅宽长,筛骨、额骨、鳃弓和舌弓骨骼的延长,也有利于减少水流阻力。另外,其颌弓的后颞窝和舌颌骨均比较发达,这均是与其凶猛食性适应的表现。颌弓是咽颅中受力最大的骨骼,维系着脑颅与咽颅,它与脑颅的连接程度影响着鱼的捕食能力和速度。对一般硬骨鱼来说,后颞窝和舌颌骨越发达,其食性越凶猛[12-14]。达氏鳇舌颌骨十分发达,背面与脑颅的后颞窝相关节,其连接方式为“舌接型冶,后颞窝内有发达的侧肌,加强了颌弓与脑颅相结合的强度和韧性。舌颌骨腹面通过续骨软骨与颚方骨和下颌相关节。颚方骨完全游离,不与脑颅相接,在捕食时,上下颌具有较大的伸缩空间,与鲟科其他鱼类不同,达氏鳇的颊部左右鳃膜相互连接,这样结合活动自如的颌弓,使得达氏鳇可以有效地捕捉距离较远、游动速度快、个体较大的个体。值得一提的是,仔鱼期的达氏鳇,其上下颌均有圆锥型的齿,到了稚鱼期以后,齿就慢慢消失了。因此,幼鱼期的达氏鳇无颌齿,但它的齿骨十分坚硬,捕食方式为吞咽式,同时它的下颌收缩肌和鳃盖肌十分发达,这些特征有助于达氏鳇牢牢的捕获食物并防止逃脱。陈星玉[10]对黑斑狗鱼的骨骼系统进行研究时指出,凶猛鱼类普遍具备的特征就是流线型的体形、发达的颌肌与尾鳍肌肉。这些结构特征都与其食性相适应。尾鳍是鱼类重要的推进器。达氏鳇的尾鳍为歪尾型,与软骨鱼类尾鳍形态基本相似。椎骨末端向背上方弯曲,尾鳍上叶紧紧贴在脊柱后末端,发达的尾鳍下叶增强了幼鱼的游泳能力,较为特殊的是,在尾鳍上叶背前缘有一系列棘状的硬鳞,这与孟庆闻等[2]对白鲟骨骼系统的研究结论一致。通过研究达氏鳇幼鱼的骨骼系统,本研究中发现一些较为“原始冶的骨骼特征,因为鱼类的进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可的一种进化假说是,硬骨鱼和软骨鱼共同起源于古生代的盾皮鱼,后来进化成两个分支。同时根据平行进化理论,两个不同类群的动物生活于极为相似的环境中,可能出现一些共同的生活习性,相似的对等的器官、相似的性状、相似的行为等。因此,中生代时期的鲟科鱼类[15]和其他软骨鱼类为了适应当时的生存环境,彼此进化出相似的形态特征是正常的。至于这些特征是否一定比如今的真骨鱼落后,还有待考证。但对于达氏鳇来说,在竞争异常残酷激烈的自然界,能在几轮的生物大灭绝中存活下来,一定有它自己的优势和生存法则,而这套生存法则或许就是我们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的。

参考文献:

[1]西南师范学院生物系动物教研组白鲟鱼的解剖[J]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60(2):79-85

[2]孟庆闻,苏锦祥,李婉端鱼类比较解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3]李云,刁晓明,陈林白鲟骨骼系统的补充修正[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19(1):36-40

[4]苏怀栋,陈圆圆,龙微鑫,等多种鱼类骨骼标本制作[J]河北渔业,2012(7):55-57

[5]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地史学教研室古生物学:上[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

[6]莫伊-托马斯JA,迈尔斯RS古生代鱼类[M]刘宪亭,刘玉海,王俊卿,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7]邢莲莲,杨贵生,高武,等乌鳢骨骼系统的解剖[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8(5):678-686

[8]苏锦祥,孟庆闻,唐宇平团头鲂骨骼系统的发育[J]水生生物学报,1989,13(1):1-14

[9]陈刚,张健东,吴灶和军曹鱼骨骼系统的研究[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24(6):6-10

[10]陈星玉黑斑狗鱼的骨骼系统及其食性适应[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4):95-101

[11]石振广达氏鳇人工繁殖和养殖关键技术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12]李仲辉,杨太有,陈宏喜大头狗母鱼骨骼系统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3):105-107

[13]赵海涛,陈永祥,胡思玉,等昆明裂腹鱼骨骼系统解剖[J]四川动物,2012,31(2):269-274

[14]武云飞,吴翠珍青藏高原鱼类[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上一篇物理问题

下一篇计算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