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理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理问题

物理问题范文1

关键词:物理习题科学实际科学态度物理意义

当前学校教学,作业(说白了是做习题)是学生的重要学习活动。

指导学生完成作业,是教师的一个重要教学任务。就物理习题来说,对于巩固物理概念,加深理解物理规律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一些物理问题有重要意义。物理习题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然而我们经常发现有些习题质量较差,不尽人意,这些习题不利于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勃于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目标。归纳起来主要有下面四个方面。

1、习题自身不科学

有些习题科学性有问题。例如图1所示,带正电荷q的粒子沿曲线ABC运动,曲线关于直线MN轴对称,B在对称轴上。直线MN上有两个位置P、P′,下面有四个选项,哪些是正确的?

A、在P点放+Q点电荷,可使带正电荷q的粒子沿曲线ABC先加速后减速运动。

B、在P点放-Q点电荷,可使带正电荷q的粒子沿曲线ABC先加速后减速运动。

C、在P′点放+Q点电荷,可使带正电荷q的粒子沿曲线ABC先减速后加速运动。

D、在P′点放-Q点电荷,可使带正电荷q的粒子沿曲线ABC先减速后加速运动。

粗看这道习题没有什么问题。仔细分析,习题有科学性问题。若在P点放-Q点电荷,带正电荷q的粒子在-Q点电荷作用下沿曲线ABC运动,类同于行星绕太阳转动,轨迹是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所以曲线ABC椭圆的一部分,P点该是曲线的一个焦点。若在P1点放+Q点电荷,带正电荷q的粒子在+Q点电荷作用下沿曲线ABC运动,类同于α粒子散射实验中α粒子受金原核作用偏转运动,其轨迹为双曲线,据此曲线ABC该是双曲线,P′点是双曲线的焦点。该习题没有说明曲线ABC是什么样曲线,也未说明P、P′点跟曲线的关系,只笼统说曲线ABC,关于MN轴对称,所以习题有科学性问题。

2、习题脱离实际

习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问题来源于实践,解决问题才有现实意义。但是有些习题脱离实际,造成错误。例如关于理想变压器,常见如下的习题:如图2所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N1∶N2=3∶1,如图接4盏电灯Lo、L1、L2和L3,4盏电灯完全相同。原线圈串电灯Lo后接 交流电源,4盏电灯均正常发光,求电灯的额定电压。

根据理想变压器的基本公式,U1∶U2= N1∶N2=3∶1,可求出 。电灯Lo的电压也为 ,可知 + U1=220V,即可得U1=165V, =55V。电灯的额定电压为55V。习题看起来没有问题,但仔细分析会发现错误。如果L1、L2和L3三盏电灯中有一盏发生断路故障,另两盏将在超过额定电压下工作。因为副线圈电流减小引起原线圈电流减小,通过电灯Lo电流也减小,电压降低,原线圈电压U1升高,使副线圈电压升高,超过电灯的额定电压,也就是说这样的电路是不安全的。变压器原线圈不能再接负载,不然就会埋下事故的隐患。更何况市场上没有额定电压为 的电灯泡。

3、习题违背科学态度

指导学生实验,教师都会要求学生抱科学态度,严格按照正确的实验步骤,实事求是做好实验。例如做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画出平抛运动的轨迹,要求在抛出小球的位置挂一条重锤线,定出竖直方向。并以抛出点为原点取坐标,记录小球运动经过的若干个位置,画出一条从原点开始的抛物线。但教师出有关平抛运动实验的题目却不按上述要求,下面一题就是一例。

在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中,用标准计算纸画平抛运动的轨迹,图3 中a、b、c、d是实验记录的做平抛运动小球经过的四个位置。小方格边长1.25cm,求做平抛运动小球的初速度。

根据坐标图上记录的位置,可以肯定a点不是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始点。将a、b、c、d四点用曲线连起来,得到的抛物线只能是平抛运动轨迹的一部分,或是斜抛运动的轨迹。这表示做实验的人没有按照教材要求去完成实验。若学生这样做实验,将被教师评为不合格,但教师却可以用不合格的实验记录去考学生。这样的题目不该出现在学生的作业或试卷中。

4、习题缺乏物理意义

物理习题应有明显的物理意义。但有些习题缺少物理意义,请看下面一题。

如图4所示,宽h=2cm的有界匀强磁场纵向范围足够大,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垂直纸面向里。一群正粒子从坐标原点O以相同的速率沿纸面不同方向射入磁场。若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迹半径r=5cm,不计重力,请判断下列那几句说法正确?

A、在磁场右边界,-4cm≤y≤4cm内有粒子射出

B、在磁场右边界,y>4cm和y≤-4cm处有粒子射出

C、在磁场左边界,y>8cm处有粒子射出

D、在磁场左边界,0

这道习题是数学题,不考物理知识。学生没有物理知识,就凭初中平面几何知识就可以完成。在学生的作业题和考试题,这样的习题也屡见不鲜。

在学生的作业题和考试题中出现质量较差、又不科学的习题的原因很多,除了命题教师物理素质较差外,目前的应试教育是一个原因。为了让学生取得考试高分,采取题海战术,想方设法猜题押题。于是有些教师闭门造车,编出又偏又怪的题目,有的教师从网上下载,不仔细推敲,这些脱离实际,不科学的习题影响很坏,对培养科技人才极为不利。这或许是中国的科技人员很难获得理科诺贝尔奖的一个原因,应引起大家的深省。

物理问题范文2

关键词: 中学物理教学 平均问题 平均值

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是物体某时刻或某位置的速度,平均速度是物体在时间间隔Δt内的平均快慢程度。这两个概念有一定的联系。若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Δt、Δt……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分别为x、x……则在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若速度是连续变化的,且V=f(t),则:==

可见:平均速度等于瞬时速度关于时间的平均。

2.力关于时间的平均与关于位移的平均

力的平均值分为时间平均值和空间平均值两类,二者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和所关联的物理量是不相同的。力关于时间的平均值:===;

若力随时间是连续变化,且F=f(t),则:==。

力关于时间的平均值与相对应的时间间隔之积表达了力关于时间的积累效应,是冲量,引起了动量的变化,运用动量定理来描述这些物理量的联系。力关于时间的平均与空间量(位移)的乘积是没有意义的。

同理,力关于空间(位移)的平均值与相应的空间距离(或位移)之积表达了力关于空间积累效应,是功,引起了能量(动能)的变化,运用能量(动能)定理来描述这些物理量的联系。同样关于空间(位移)的平均力与时间的乘积是没有意义的。

3.线性变化的平均值

(1)匀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直线,如图1所示。由于t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等于图像与t轴所围成的梯形面积S=(V+V)/2,也等于中位线乘高,即:S=V×t。又因为S=×t,所以=V=(V+V)/2,即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也等于初、末速度的算术平均。

(2)弹簧弹力做功

由于弹力随长度的变化成正比关系f=kx,因此从平衡位置到伸长长度为x的过程中关于位移的平均力=f=(f+f)/2=kx/2,弹力所做的功W=-x=-kx。

结论:某函数随自变量是线性变化关系,则其平均值等于中值,也等于初、末值的算术平均。

4.同一性原则

(1)由P===FV可以发现当V为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时,P为同时刻的瞬时功率;V为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时,P为同一段时间的平均功率。

(2)如图2所示,水平放置的光滑U形金属导轨间距为l,左端接一个阻值为R的电阻。空间存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磁感强度为B。一质量为m的导体棒,垂直置于导轨平面上,与导轨接触良好,现给导体棒一个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求导体棒可以滑行的距离。(导轨与导体棒电阻忽略)

设导体棒到停止过程中滑行距离为d,运动时间为t。

方法一:感应电动势E=ΔΦ/t====Bl。由推导过程可以发现和E都是关于时间的平均值。因而=/R===当然是关于时间的平均电流,它与时间的积就是通过R的电量。平均安培力=Bl=,它与时间的积就是冲量。可用动量定理:t=mv,综上可得:d=。

方法二:安培力在初状态时的瞬时值为F=,末状态时安培力为0。在通过位移为x的过程中关于时间的平均安培力=Bl=,平均加速度==,为关于时间的平均,所以可以与时间相乘。则位移为x时的瞬时速度v=v-t=v-t=v-x,这一位置处的瞬时感应电动势E=Blv,瞬时电流I=,所以瞬时安培力F=BIl=Bl=-x=F-x,可以发现安培力关于位移x是成线性变化关系,因而安培力关于位移x的平均值==。可用动能定理:d=mv。综上可得:d=。

(3)如图3所示半径为r的金属圆盘在垂直于盘面的匀强磁场中,绕O轴以角速度ω沿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求感应电动势。

在任意时间Δt内转过的面积ΔS=,其中Δθ=ωΔt,则在这段时间内关于时间的平均感应电动势E=ΔΦ/Δt====,大小与时间无关,即感应电动势是恒定的。

或者:由E=Brv进行计算,但v随半径r由内向外增加,v=ωx,v与半径大小x呈线性关系,所以关于半径的平均速度=(ωr+0)/2,感应电动势E=Br=。

综上可知,关于时间的平均可与时间相乘;关于空间量(位移)的平均可与空间量(位移)相乘。瞬时值与瞬时值相对应;平均值与平均值相对应,并且是关于同一个物理量的平均。

5.电流的平均值与有效值

(1)有效值的意义

交变电流的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定义的,即如果交变电流通过电阻时产生的热量与某一直流电通过同一电阻在相同的时间内产生的热量相等,则直流电的数值就是该交变电流的有效值。

例:如图4所的电流i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求此交变电流的有效值。

交变电流的大小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瞬时功率随时间不停地变化,而有效值是用来计算长时间的平均功率。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功率与长时间的平均功率相等,所以现在就计算一个周期内交变电流放出的热量Q。

Q=IRT/2+IRT/2

由有效值的定义可知若同一电阻通以恒定电流在T时间内放出相等的热量Q=IRT,则有效值I==5(A)。

由此可见,电流有效值等于瞬时电流的平方关于时间的平均再开方,即方均根。

(2)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

如图5所示,一边长为l的正方形线圈abcd放置在匀强磁场中,电阻为R,并绕过ab、cd中点的轴OO′以角速度ω逆时针匀速转动。若以线圈平面与磁场夹角θ=0°时为计时起点,求在转过90°的过程中通过的电量及热量。

关于时间的平均电动势=ΔΦ/t==,通过的电量Q=t=t=。但电功的计算却不能用关于时间的平均感应电动势,而要用电流的有效值。

当线圈匀速转动时,所产生的交流电为正弦交流电,其瞬时表达式为i=Isinωtdt。在T/4内放出的热量Q=?蘩iRdt。由于从0到T/4内电流大小的变化是一个周期T内电流大小变化重复的最小单元,即:从0到T/4的平均功率与一个周期T内的平均功率相等。由有效值的定义得:

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I====

则Q=IRT/4=ImRT/8。

参考文献:

物理问题范文3

1 质点与非质点的转换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同样是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但所受到的摩擦力的角色是变化的,即一会儿是动力,一会儿又是阻力.解题时必须抓住转折点,及时进行“角色转换”,这样对物理过程与物理状态的分析才不至于出错.

例6 在倾角为 的光滑斜面上有两个用轻弹簧相连接的物块A、B,它们的质量均为m,弹簧劲度系数为 ,C为一固定挡板,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用平行于斜面的恒力F拉物块A使之沿斜面向上运动,当物块B刚要离开挡板C时,A的速度为v,则此过程(重力加速度为g)

A.物块A运动的距离为

B.物块A加速度为

C.拉力F做的功为

D.拉力F对A做的功等于A的机械能的增加量

【解析】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D,但考后的统计结果显示,正选率仅为58%,相当一部分学生漏选了D选项.他们觉得对于物块A来说,拉力F做正功WF,弹簧的弹力做负功-WT,根据功能关系机械能的增量为 ,所以 ,于是就得出结论:拉力F对物块A做的功大于A的机械能的增加量.本题中选项漏选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注意到弹簧的弹力“角色转换”的问题,即弹簧的弹力一会儿是物块A运动的动力,一会儿又是阻力.第一阶段,当物块A从开始沿斜面上滑到通过的路程为 时,弹簧由压缩状态刚好恢复到自然长度,这一过程中弹簧对物块A的弹力方向一致沿斜面向上,弹簧的弹力对物块A来说属于动力;当物块A沿斜面再继续上滑 时,这一过程弹簧处于拉长状态,它对物块A的弹力方向沿斜面向下,属于阻力.很显然,第一阶段弹簧的弹力做正功,第二阶段弹簧的弹力做负功,且两阶段弹力做功的绝对值相等,功的代数和恰好为零,所以根据功能关系可知 ,选项D应是正确的.可见,如果解题过程中不注意相关量的“角色转换”的话,会直接影响到题意的分析和题目的解答.[BP)]

5 引力与斥力的转换

例6 有甲、乙两个分子,甲分子固定不动,乙分子由无穷远处逐渐向甲靠近,直到不能再靠近为止.在这整个过程中

A.分子力总对乙做正功

B.乙总是克服分子力做功

C.先是分子力对乙做正功,然后乙克服分子力做功

D.乙先克服分子力做功,然后分子力对乙做正功

物理问题范文4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提问 问题 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154-01

课堂提问是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好的课堂提问是一堂课的关键,有助于学生探求知识的真谛。在初中物理课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尤为重要,可以说教师的课堂提问质量有时会影响到教学的进度和效果。所以,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提问中要注意常见的问题以及策略的运用。

一、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课堂提问过于简单,激发不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新n改的背景下,很多教师都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然而由于以往的教学经验已经固化到教师自身的教学习惯上,导致部分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仍然是以简单问题为主,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有一些教师提出的问题答案过于标准化,而不是发散性的,这样也不利于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学习《显微镜和望远镜》这课时,教师在上课前为了导入新课,提出了一个问题:显微镜和望远镜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问题大部分学生根据经验都能回答出来,对于导入来说仅仅是小问题。接下来通过简单的学习,教师又问: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这样的问题就属于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主要目的仅仅是总结这两个镜面的定义,书上也有标准的答案,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物理探究欲望。

2.教师是提问的主体,建立不起师生互动平台

新课改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固定内容,而是要从中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经验,从而使师生共同探究客观世界的过程。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达到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这个活动中,让学生和老师能平等交流,不仅是教师会提问,学生也要学会如何提问。

例如,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课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如:为什么几十吨重的飞机可以飞上天?这时估计会有很多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有人说因为飞机有翅膀,有人说是飞机上的能源强,有人说是机翼上下的气压差导致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因为压力差的原因才使飞机上升。这种提问方式,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有一些学生不思考问题,仅是部分学生参与其中,未能完全构建与学生的互动平台。

二、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

1.加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提问,要保障问题的有效性。也就是说教师应当根据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计课堂问题,并且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问。通过问题的探索研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学习《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这课时,教师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提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并对噪声进行防治。教师的提问:下面哪些声音是噪声:音乐、工地施工的声音、翻书声。大部分同学都觉得工地施工的声音是噪声。然后教师再问:既然音乐不是噪声,为什么广场舞大妈们播放的音乐会引起周围市民的反感?这样设置问题,可以否定学生之前的答案,然后去探究新的问题,促进学生多方面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提问,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

在物理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都去动脑思考问题,从而使师生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然而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教师就应该向不同水平的学生提问不同的问题,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这课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同时提出两三个问题,这两三个问题要有一个难易区分度,争取每个学生都能至少回答出一个问题。如: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什么是惯性?刹车时,乘客为什么会向前倾?前两个问题根据课本就能找到答案,第三个问题是需要动脑思考才能得出答案。这样设置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水平低的学生有信心,水平高的学生发展思维。

三、结语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探索精神,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有部分教师的提问方式存在问题。本文根据笔者的经验,对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两点解决策略。如有不足,希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物理问题范文5

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

一、挖掘教材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突出主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电磁感应的知识后,对电磁感应中电能的来源产生疑惑。我就在《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线框在非匀强磁场中的摆动会很快减弱?同学们很快想到:安培力做负功,机械能减少,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接着我又问:能量又是如何转化的呢?然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洛仑兹力的两个分力的作用。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例如,我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设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表现。在学习上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从本质上讲就是缺少主体性思维。教师应不断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努力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联系实际设计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三、优化问题设计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规律。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

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又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即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物理问题范文6

关键词: 初中物理 课堂提问 教学策略

引言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实施课堂提问,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为了进一步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发挥出课堂提问的教学效果,笔者就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展开了探究。

一、现存问题

目前,很多初中物理教师对提问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有了明确认识,然而提问教学在实际实践中往往未将提问教学带来的实际教学价值完全发挥出来,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仍然有很多物理教师对学生的实际物理认知能力没有很好的把握,导致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难度超过大多数学生的能力,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主动性遭受打击,进而产生消极情绪;其次,物理课堂上教师提问题的时候,学生总是畏畏缩缩不愿举手回答问题,这时,教师往往便会选择点名的方式要求学生回答课堂提问,如此便会使学生容易紧张焦虑,即使学生可以完整地回答问题,也会由于点名带来的心理影响致使作答效果降低,更容易让本就不会该提问的学生,由于回答错误或无法作答产生心理阴影;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教师为了通过课堂提问活跃课堂气氛,而将问题设置得过于简单,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甚至可能使学生对课堂提问环节感觉到乏味且无聊。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影响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二、改善策略

1.提问由浅入深,柔化教学内容导入。

初中物理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抽象性与逻辑性等,对初中阶段学生而言,由于物理知识难以理解而逐渐觉得物理枯燥乏味进而失去兴趣。为此,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备课过程中,需要教师在整理好教材内容重难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从而将复杂的物理知识通过课堂提问环环相扣,实现复杂知识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从浅显易懂的课堂提问开始,使学生在积极欢快的课堂氛围中投入物理问题学习与解答,将课堂由教师手上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实现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例如: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讲解到“浮力”这一物理知识点的时候,由于浮力对初中阶段学生而言是相对比较陌生且难以理解的,因此教师如果一开始就迫切地想要学生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便可能使部分学生知难而退,对后面的课堂教学失去信心与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同时在情境中提出简单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引导:教师取一只烧杯并在其中装上一定量的水,并在其中放上一只u蛋,这时教师在其中添加食盐并搅拌,让学生看到鸡蛋在烧杯中的浮沉变化,在学生都对其进行观察的时候,教师提出问题:“鸡蛋怎么会浮上水面呢?”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待学生研究出正确答案之后,教师接着提问:“为什么鸡蛋受到的浮力会增大?”有学生立刻回答:“因为盐水密度比清水要大,”教师再顺势追问:“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我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引入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通过这一系列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课堂提问,明显提高提问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效率获得显著提高。

2.举一反三,利用课本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在对初中物理进行综合性复习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将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并对其物理现象进行阐述。例如,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列举出属于液化物理变化的现象;或在生活中找出压强减小的实际现象。这类问题只要在班级中有学生起到开头作用,便会引发其余学生的共同思考与讨论,促使学生将物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活学活用,进而带动整个课堂教学活跃气氛,这样的方法还可以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样一种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课堂提问,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可以增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3.增加启发性、拓展性提问,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养成。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不仅需要做到以上几点,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拓展性与启发性,使学生在对课堂提问进行思考、讨论与作答的过程中得到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养成与提高。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还应该具备抛砖引玉的教学效果,使学生通过研究课堂提问激发创造性思维碰撞火花,进而可能获取意想不到的惊人收获。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对教学内容进行质疑,并大胆在课堂教学中向教师提问,最终获得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提高。

结语

为了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应该对提出的问题从由浅入深、举一反三、拓展创新等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实现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提高,并进一步促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增强。

参考文献:

[1]樊雅平,黄生学.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0,09: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