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落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空落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空落蛋

高空落蛋范文1

摘 要:高一物理有不少重点和难点知识,许多老师会选择重复操练或多讲解几次作为巩固。但往往效率低下,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渐走下坡路。在常规做法中学生的许多智能也无法有效的被挖掘和培养。本课题主要是研究如何开展一些活动探究来突破高一物理的难点。我们借助活动探究来弥补传统物理课堂的不足,激发学生多种智能的发展!

关键字:活动探究;多元智能;高一物理难点;物理情境

一、提出问题

在高一物理中,会有许多难点知识出现,许多老师会选择题海战术或者重复灌输的做法,但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学生的厌学情绪严重。在新一轮课改的背景下,许多课堂的教学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许多课程仍然局限在教室内开展,物理课也是如此。更多时候,学生无法亲身体验物理情景或生活实例,“纸上得来终觉浅”。 如果错过了最佳体验时机,效果就会差很多。虽然,有时也有实验或者课件视频,但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或只是平面的观察。学习的生成性不高,也很难有拓展性可言。这就迫切需要一种“开放式”平台存在,让学生走出教室,拓展知识,认知社会!

再者,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尽相同,某些学生擅长言语,即语言智能;有些擅长逻辑,既数理智能;而有些则擅长视觉、空间关系或自我反省智能或自然观查智能等其他智能。我们目前的课堂无法充分发挥所有学生的智能。这就导致课堂的活跃分子集中在几位同学上,长期下去打击了有其他智能特长的同学,有失教学的公平性。这也迫切需要开设课外活动来弥补这一漏洞,激发更多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借助学校活动探究的平台,开发一种新型的物理活动模式。从而,学生可以走出教室,亲身体验课堂中的一些物理情景,体会生活实例。同时,也为了帮助不同智能特长的学生找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产生更多的物理学习热情。

1.该活动开发的基本步骤:

(1)提出课题(2)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3)活动开发的情景分析、资源评估及前期准备工作(4)活动探究的开发实施(5)学生学业成绩评价(6)活动探究的实施评价和调整

2.活动的组织模式

学校每周二、四下午最后一节课作为高一、高二年级的全部活动探究的设置时间。每门校本课程根据开班的总人数平均向每个班投放,如开班人数为100人,一个年级目前是14个班,则每个班平均分到的人数为7人,学生自愿报名,最后根据报名人数作一定的微调。每个班所有人都必须参加校本课程,原来的教室和班级将全部打乱。每个班的教室作为新的校本课程的活动场所,其他场所可以是实验室、图书馆、电脑房、操场、报告厅甚至是校外。

活动的探究也在这样的机制下开展的,活动的探究可以选择一个场地作为基地,通常是实验室或者操场。更多的活动场所是随课题的开展而变化的。

初步的流程安排是:

(1)成立小组:针对物理学习过程中出现难点的可以通过活动探究而设立若干小组。

(2)分工合作:

(3)开展的途径和支持:①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②网络查询、书籍考证

③实地考查和访问

(4)评价:①自评(组内)

②互评(组内)

③其他小组评价

④教师评价

二、实践研究

(一)探究内容的分类

1.对高一物理概念进行活动探究,为明确概念,对概念加以辨析。

案例一:对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探究

伽利略在研究中分析了下落快慢与物体的轻重无关。而是由空气阻力影响引起的。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呢?一小组设计这样一个方案.

不同石块从5层楼高空下落,测其下落的时间。

实施过程:

a组:一个同学在5楼窗口同时放下2个轻重不同的石块,一个重约10克,一个重约20克。楼下的同学用秒表计时,一个同学负责记录。多做几次,石块从横竖不同角度下落,发现结果均差不多。

b组:对上述条件进行改变,一石块上绑上塑料泡沫板,总质量仍不超过20克,另一个石块保持不变,重约20克进行比较,两者的差别明显。

石块 平均时间/s 高度

约10克 2.13 5楼窗口

约20克 2.07 5楼窗口

绑上塑料泡沫板共重约20克 3.45 5楼窗口

由此分析下落快慢的确与空气阻力有关。

为了使这个探究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共同商议下对此探究进行了拓展。

拓展:把一鸡蛋用自备材料的处理下,从高空下落(5层楼),要求:

①包装+蛋不超多100克。②保证蛋落地后不碎,若破了即失败。③以时间最长为佳,总质量最少为佳。

组内进行了制作:

方案1 :直接用旧报纸包裹,报纸旧后比较柔软,包裹性好,下落时阻力较大,但要保证鸡蛋不破,包了多层报纸。

方案2:用线包住蛋,外面用纸盒包裹,并把蛋用绳子进行架在纸盒中央。

方案3:用塑料空气膜包裹,外面再用旧报纸包裹。

结果方案2试验时,蛋破了,成绩最佳的是3号方案。从验证到拓展的过程中看,都有这样一个流程:即设计方案、寻找材料和设备、动手制作并探究、记录并总结、最后反思。

分析与总结:由于概念类型的探究本身难以有较大的发挥余地,所以这个案例设计的有点简单,但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能亲身去感受影响下落快慢的因素,这已是难能可贵的。如果没有给学生这种活动平台,学生根本不会去探究这个过程。如果没有活动探究的实施,有些概念被学生掌握也只是个表象。探究活动比死记硬背肯定要有用的多,也要快乐的多。很多时候,在轻轻松松中就学好了物理,就突破了一些物理的难点知识。

空落蛋是这种类型的探究的拓展,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从探究中收获成功的快乐,甚至能跳出书本这个框框,用到了更多的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种充满挑战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对物理产生持续的学习动力。

2.对物理规律进行活动探究,从实际模拟中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案例二 抛体运动的规律探究

斜抛运动从物理规律中可以通过分解得到:水平方向上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上是竖直上抛运动。一个学生对斜抛进行推导后得到:

竖直向上的分速度:vy=vosinθ

竖直向上的分运动的时间:t= vosinθ/g

竖直向下的分运动的时间:t= vosinθ/g

所以,总时间为:t总=2t=2 vosinθ/g

水平的分速度为:vx= vocosθ

水平的位移:x= vocosθ*t=vocosθ*2vosinθ/g=(2sinθcosθ)vo^2/g=sin(2θ)vo^2/g

所以,当θ=450射程最远。

同时,y=vyt-gt^2/2 y=(x/tanθ)-gx^2/2 (vocosθ) ^2,是一条抛物线的轨迹。

研究思路:当时有小组表示可以通过标枪的运动来验证,但标枪本身长度过长,虽然可以观察到这种曲线的轨迹,但研究是比较困难的,后来就选择了水火箭。

小组内部分同学查阅到水火箭的资料:

水火箭:水火箭又称气压式喷水火箭、水推进火箭。是利用废弃的饮料瓶制作成动力舱、箭体、箭头、尾翼、降落伞。灌入一定数量的水,利用打气筒充入空气到达一定的压力后发射。是利用水和空气的质量之比(水的质量是空气的816倍),压力空气把水从火箭尾部的喷嘴向下高速喷出,在反作用下,水火箭快速上升,加速度、惯性滑翔在空中飞行,像导弹一样有一个飞行轨迹,最后达到一定高度,在空中打开降落伞徐徐降落的火箭模型。

发射原理:用橡皮塞紧的瓶子,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把气体打入密闭的容器内,使得容器内空气的气压增大,当超过橡皮塞与瓶口接合的最大程度时,瓶口与橡皮塞自由脱离,箭内水向后喷出,获得反作用力射出.水火箭和火箭最大的不同,在於其推进的媒介由高温空气变成水而已。在发射水火箭前会灌入空气达一定压力,由於高压会自然向低压流去,故在喷嘴被打开时,空气自然向喷嘴流去,但由于水挡在前方,故水会被空气推出火箭,而火箭也藉此获得向前的速度。

制作:一个可乐瓶装上一定的水,塞上橡皮塞,橡皮塞中间穿过一个气门芯。在瓶底再套上一个被截掉了底部的可乐瓶,中间黏上3片裁下来的塑料片,做成尾翼。

实施:在往气门芯不断打气后,气压增加,橡皮塞被弹出,水会喷出来,水的持续喷出成为水火箭的反冲力。结果发现,水火箭朝不同角度飞出去,路线的远近会不同。理论上是45度最远,实际是大约是50度左右,查阅资料后发现是受空气阻力的影响。

探究过程中发现:不同的装水量,也会导致水火箭的射程有差别,但轨迹几乎都是一条抛物线。同学们询问老师和资料考证以后,知道装水量会决定水火箭出射时的初速度。

反思:在此类案例中,要求各成员分工合作,各自发挥特长,从理论推导到最终设备制作完成,都体现了各成员的辛勤劳动。通过该类型的探究,全体学生在制作和探究过程中,不经意间就掌握了规律的特点。物理基础较差的同学也在潜移默化中熟练了规律,这比在不理解的基础上死记硬背、重复推导规律要好很多。这样对基础差的同学就有一种帮带作用;对于基础好而实践能力弱的同学也有一种促动作用,在制作过程中,也锻炼了其动手能力。

3.对习题进行活动探究,可以看清题型的变化和条件,做到立体式的读题。

案例三 制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演示仪

圆周运动中常见的两类题型:

习题1.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圆柱形转筒,绕其竖直中心轴OO′转动,小物体a靠在圆筒的内壁上,它与圆筒间的动 摩擦因数为μ,要使小物体不下落,圆筒转动的角速度至少为( )

A. B.

C. D.

解:要使物体不下落,则摩擦力需要与重力平衡,也可以看成物体和转筒是粘连的,N=mrω2 (N为水平弹力)

fmax=μN 重力与摩擦力恰好平衡时:mg=μN= mrω2 得到ω=

习题2.在光滑的圆锥漏斗的内壁,有两个质量相等的小球A、B,它们分别紧贴漏斗,在不同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A的速率大于小球B的速率

B.小球A的速率小于小球B的速率

C.小球A对漏斗壁的压力大于小球B对漏斗壁的压力

D.小球A的转动周期小于小球B的转动周期

错误分析:很多学生的错误是受第一题的思维定势,误认为:ωA=ωB=ω筒

正解;两者受力情况一样,但与容器的角速度不等。

研究思路:

1.先选用较为粗糙的两个物体,在匀速圆周的容器内进行演示,如图所示,物体与容器可以一起相对静止的转,甚至可以到竖直面C上转。

高空落蛋范文2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创设情境 高效课堂 方法

所谓情境,就是教师利用生活中真实现象,应用多种技术创设能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的教学环境。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具有趣、异、疑特征的小而具体、新而有趣、有适当难度的生活化情境,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问题展开探究,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教学的作用

1.通过创设情境,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追求教育的整体功能。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成长环境,这种环境是一种静态与动态、物质与精神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环境。这个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虽然是不知不觉的,但却是极其深远的。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有真情实感的体验,教学活动也随之形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学生在这种具有真实体验的情境中所获得的情感教育。

2.通过创设情境,实施探究教学不但在理念而且在教学行为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创设教学情境,实施探究教学能够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强调学生是有独立人格与意识、有创造能力的活生生的个体,而不是把学生看成接受与储存知识的容器,同时为实施探究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通过创设情境,能够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互动,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通过情境的创设可以创造一种“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学习情境来缩短师生、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参与到学习中去,获得主动发展。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策略探索

(一)模拟生活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任何人的学习活动总是从特定的背景中进入学习状态的,这个背景就是学习所处的环境。由于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比较、分析、独立思考、去伪存真等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模拟生活情景,把课堂模拟成各种场所,创设对应的情景。比如,把教室模拟成医院,医生检查病人使用的光导纤维管、医院对病房杀菌的紫外线灯、手术室里的无影灯;把教室模拟成游泳馆,跳水运动员走板和入水所涉及的情景―板的受迫振动和机械波内容的教学;把教室模拟成电梯,创设超重、失重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吸引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保证他们在课堂上保持活动、昂扬、进取的心理状态。

(二)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创设生活化情境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具有强烈的采新猎奇的心理倾向,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创设新奇的生活化情境,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让学生看这样一个实验,在抽成真空的玻璃管中,羽毛和金属片同时下落,金属片跟羽毛下落得一样快。学生目瞪口呆,发出疑问:金属片要比羽毛重,应该比羽毛下落得快才对啊,怎么一样快呢?创设这些情境使学生既觉得新奇,又倍感亲切,但就是不知所以然,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激发了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

(三)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各种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充满着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利用实验内容的魅力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探究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

在教学“动量”内容时,我就先用“高空落蛋”的实验拉开序幕:将细绳一端栓牢一只气球(内置一枚鸡蛋,气球内不充气)后跨过一米高的支架,将鸡蛋缓慢地拉起一定高度后放手,使其直接落于桌面上,其结果可想而知;因而,当我再次重复此实验时,同学们屏注呼吸,眼睛紧盯住鸡蛋,一颗颗原来平静的心也仿佛被提起来了,而我却偷偷地在鸡蛋的正下方放上一块海绵垫,结果下落的另一枚鸡蛋完好无损。然后问学生:这是为什么?从物理本质上看,又该怎样解释呢?这时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我就组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交流解释。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之后,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掌握了有关的一系列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四)创设游戏情境

高空落蛋范文3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情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372-01

一、高中物理教学情境实行的原则性

1、注重趣味性

众所周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在高中物理情境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采用情景教学法吸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带有趣味性的情境教学能够将原本枯燥沉闷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不知不觉投入其中,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可以在学习物理实验过程中采用多媒体工具来进行教学,将物理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使学生近距离观察实验,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使学生感到物理的趣味性,从而真正的喜欢上物理。

2、有效性原则

高中物理教学既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也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情境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掌握其中的规律和重点,因此教师在创设物理教学情境时,要注意创设的有效性,只有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够完成物理教学任务,从而满足新课程的要求和目标,并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3、适应性

在高中物理情境教学中还应注重适应性原则,也就是说学生通过情境教学能够萌发出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并且产生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所创设的情境难度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认为学习物理太难,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目前有很多教师依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常常摸不到头脑,不知道教师所突出的情境重点是什么,所以很难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采用适合学生思维水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通过思维提高对物理知识的掌握能力。

4、探究性原则

在高中物理情境教学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如在学到需要做实验的章节时应积极带学生去物理实验室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乐趣,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学生只有在质疑中才能够产生探究欲望,从而演变成学习动力。

二、创设高中物理教学情景的有效策略

1、在物理实验中创设情境

目前,很多高中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只是向学生演示实验步骤,忽略了学生对于实验过程的理解和掌握;还有的教师只是机械性的讲解一下实验过程和结论,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导致很多学生认为物理实验缺乏乐趣,因此不愿意学习物理。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在物理实验中创设情境教学来吸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动量定理时,教师可以创设“高空落蛋”的实验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首先,教师将一枚鸡蛋装入一只气球中,并且用绳子绑住气球的端口,将鸡蛋至于一米的高处并放手使其直线落入桌子上,鸡蛋碰到桌子后完全碎裂;其次,教师在鸡蛋的下方处放置一块海绵,再次将鸡蛋放置在一米高处并放手使其落入桌子上,这时教师提问学生:“试着猜想一下,这次鸡蛋还会碎裂吗?”学生们纷纷被这个实验情境所吸引,兴致勃勃的猜测起来,大家回答的答案不尽相同,并且都争先恐后的想要看实验结果。教师便继续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鸡蛋没有碎裂。这时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第二次试验鸡蛋没有碎裂呢?”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因为有海绵!”教师趁热打铁继续提问:“那么如果把扔鸡蛋的高度调高一些,会碎裂吗?”学生们便陷入沉思中,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这个实验,从而使学生在情境教学中更加容易观察实验的整个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

2、在生活中创设物理情境

高中物理虽然与数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但物理并不是难于理解、不可接触的,相反,物理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地方,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为物理其实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从心里喜欢上学习物理。例如,在学习高中物理教材中超重失重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用生活中乘坐电梯的例子来使学生迅速掌握这一重点。如提问学生:“在进入电梯后,电梯刚启动时能够感受到什么?上楼和下楼时有什么不同?”这时很多学生就会根据自己平时乘坐电梯的感觉来回答,在得到答案后,教师便继续提问:“那么为什么会有失重的感觉呢?”这时就可以很好地引出这一节所要讲授的知识点,对超重与失重进行讲解,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感觉在生活中都有所经历,因此在听课的时候会非常认真,从而更加容易的理解知识点。因此,通过创设生活中的物理情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并认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物理课堂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顺利进行。

结语:在高中物理课堂上采用情境教学能够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对知识的掌握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优化教学手段,以学生的兴趣点为出发点,改变教学观念,在实验和生活中创设物理情境,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胡启全.物理新课引入的情景创设[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0(02)

[2] 李小平.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浅谈情景与认知、知识与方法的关系处理[J].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 2008(08)

[3] 徐桂芬.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2(03)

高空落蛋范文4

【关键词】应试教育 科技创新 环境 营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教育应该干什么。

反观我们现在的高中学校教育大有背道而驰之嫌。学生进高一就开始灌输离高考不到三年,高二继续灌输明年就高考了,高三更是黑色六月,搞得学生不得不紧张,这其中也有社会的导向问题。学校里学生做的题是标准化试题,做的实验是演示实验,穿的衣服是校服,剃得头是学生头,学习和生活规整得像钟摆一样准确;学生课余时间热衷于音乐考级、舞蹈考级,展所谓的“特长”;网络成为聊天游戏的场所,丧失了应有的信息平台的作用,反而成为家长深恶痛绝的东西……在这样的学校和社会教育环境下,很少有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创新教育的路在何方?

为克服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有限的矛盾,学校现行的教材多为总结型、经验型,力争用最短的时间、在最有限的空间内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流水线似的“生产”学生。学生基本上为了考试而学习,除了课本就是练习题,知识只与试题关联,严重脱离现实。未来国家、社会发展所需要人才的能力特别是创新的能力基本没有得到开发和锻炼。

那么,学生面对社会、家庭、学校的压力也只能走在这座独木桥上,作为教育前线的学校,我们要兼顾现实,营造良好、有效的科技创新教育环境,让青少年学生在“独木桥”上舞蹈。

一、春雨润物细无声。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校园文化

创新是人们大脑中的一种属性或机能,人人都有,与生俱来。实践证明,这种机能可以被开发而变成现实存在的创新能力。但这个开发的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和锻炼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强化和提高:这个过程也不是靠几次讲座或是喊几声口号就能完成的。它是在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校园文化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开发创新能力,校园文化能促使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推动下,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感受创新的力量。

物质是意识的基础,要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着力于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规划和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它能使学生自然地受到熏陶、暗示和感染。作为现代学校的校园文化,科技色彩必须浓厚,走人校园要能给学生现代的科技感,能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比如:现代化的数字实验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图书馆、天文天象馆、电子黑板等,这些都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让他们感受科技对生活的改变就在身边,形成学生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试想,一进校门映人眼帘的就是“科技改变生活。知识改变命运”的宣传标语;教学楼楼道挂的是催人奋进的科技传奇人物、科技创新史、科技资讯的宣传画……这种氛围的创设,将无声地影响每一个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园网站、阅报栏、橱窗、黑板报、墙报等开展科普和科技创新宣传,用科学的思想抢占宣传阵地,引起广大学生的关注和参与。抓住各阶段社会热点组织讨论,不定期推出专题展板,形成学校科普宣传点。比如:全国反,学校制作《拒绝,崇尚文明》专题展板;我国探月工程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可以实时举行《宇宙探秘》、《走近月球》的图片、文字展,普及太空知识,振奋民族精神,推动学校科学精神的形成。

总之,力争做到让校园内每个角落都会说话,处处体现出浓厚的创新精神文化氛围,无处不给学生美和创新的感悟。

二、转变教育观,放飞学生梦想的翅膀

教学活动是学校的核心,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必须有所转变,需要从以往重教授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研究的方法转变,向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信息转变,还需要教会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上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到实践中去验证,到实验室中去求证的思维模式。新的教学观要求我们从过去灌输式的教法向引导探求式的教法转化,以此让学生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学会自己研究和解决问题,这是树立创新意识的起点。

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是狭窄的,考虑问题的时候或多或少会给学生很多框框套套,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学生的视野其实是开阔的,他们关注的问题不会拘泥于学科的限制,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校的教师跟随学生的问题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要让我们扼杀了学生刚刚起飞的梦想。

三、因地制宜发掘教材中科技创新元素。应试、素质两不误

现行的教材是经过多年总结和实践后浓缩出来的精华,而且近年来国家非常看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通过课程改革的形式在逐步改变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特别是理科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很适合科学探究,比如:化学中的“酸雨模拟实验”、生物中的“树林生态系统”、物理中的“太阳能利用研究”以及理科的各种实验操作等。充分利用好这些教材内容,结合新课程改革。将日常教学和科技创新有机整合在一起,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创造性地进行现有教材的学习,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两不误。将创新融人到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就是要告诉学生:科技创新其实并不难,它就在我们身边,一次对书本的质问,一个简单的实验。一处小小的改进都是创新,创新习惯的养成、创新思维的开发就是在这些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来的。

四、开放教学设施设备。开辟科技园地。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学校拥有比较全面的教育教学资源,比如:一般的学校都会拥有理化生实验室、网络机房、图书馆,好一点的学校会拥有数字化实验室、天文台、天象馆、机器人实验室等先进的实验场所但这些场所多数都只是保障教学的需要,平时很少对学生开放,学生也很少有机会用这些场所来开展自己的研究、实现自己的想法,根本还没有意识到科技创新就在其中。

对于求知若渴的高中学生,学校不应该让实验室的大门紧锁,让先进的设施设备放坏在库房里,而应该敞开学校的胸怀,为学生创造科技创新的条件。搭建科技创新的平台。另外。充分利用学校和城市周边的工矿、企业、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也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利用的优良资源。比如水厂、电厂、污水处理厂、环监站、农科所等。有了这些资源的支撑,学校科技创新的基础才更扎实。

五、依托科技创新活动。搭建学生施展才华

的舞台

说一千道一万,所有的梦想都必须建立在一个一个的行动中才有可能成真。科技活动是营造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环境的重要手段。活动的形式和组织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可大可小,大可以全校总动员,小可以一两个同学开展,目的是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培养他们不畏艰难、敢于冲击新领域的勇气,培养他们尊重知识、尊重实际的科学实战精神,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学校可以根据国内外科技时事安排和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科技创新活动。比如:我国“嫦娥”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学校可及时组织“高空落蛋”比赛,冠以“我为嫦娥设计登陆器活动”;福寿螺引发“广州管圆线虫”病造成很大影响,可以组织进行福寿螺分布调查或有害生物入侵调查活动; “三鹿奶粉”事件,可以组织学生对食品安全进行调查等。结合各种热点问题实时举行科技讲座,利用学生社团开展发明制作和科技论文交流。

通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学生能主动参与进来,让他们意识到,从事科学学习和研究并不一定要求绝对聪明,但却要求你对科学全身心的投入和奉献,需要你勤奋的工作、万分的热情,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为了完成一两件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促进学生参与创新,发展学生创造能力。

六、师生共成长,树“科技创新成才”典型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典型是营造学校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环境中重要的一环,利用有专长的科技辅导员,带出一批科技创新苗子,帮助这些苗子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等竞赛脱颖而出,升入高校深造,以此树立“科技创新成才”的典型,激励更多的学生投身科技创新锻炼中来。科技辅导员在辅导学生的同时,自身的创新能力也会得到非常大的锻炼,业务水平会大大提升。很多老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自己多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由此晋升职称,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七、加强培训。明确方向

上一篇雪景描写

下一篇梦想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