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花的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花的文章范文1
一、电算化会计帐表审计的前提
电算化会计帐表审计的前提是:必须保证数据的“原始性”,即电子数据是真实、可靠的、可以作为有效数据来进行审计。按照1996年12月联合国通过的正式范本《电子商务示范法》的规定,电子数据作为有效的法律依据,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电子数据的生成、存储和传递过程是可靠的;(2)有关责任人已对数据进行加密式的数字签名;(3)执行数据专人管理和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在我国,以联合国的《电子商务示范法》为标准严格制定“电子数据”的有效条件是不现实的,在实践中也难以贯彻下去。,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按照有关财经法规的规定,制定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贯彻实施。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电子数据的“原始性”,否则,电算化会计帐表审计就失去意义。
二、电算化会计帐表审计的开展方式
电算化会计帐表审计的开展,就其实施的技术手段或对机利用程度来说,可分为绕过计算机审计方式、通过计算机审计方式和利用计算机审计方式三种。虽说这三种方式是随电算化审计的发展而先后产生的,其技术含量也各不相同,但其实施的主要对象都是电子数据,并且在实际中也绝不是对立的,可根据审计对象和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等实际情况而灵活选择。
1.绕过计算机审计方式
这种审计方式大约产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在这一方式下,审计人员只是对帐表的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指对纸质形式存在的数据)进行静态审计,而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置之不理,是一种最简单和最直接的电算化审计方式。
2.通过计算机审计方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财务软件技术的发展,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审计人员越来越发现帐表软件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缺乏必然的联系;另外,数据文件的更新方法和速度以及打印输出的滞后性,让审计人员觉得有必要适时地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在这种审计方式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开始被作为审计的对象,但计算机主要是作为审计对象而存在着。
3.利用计算机审计方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审计人员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后,他们发现许多电算化审计工作可以由计算机代替人来完成,而且工作效率较高。计算机作为有力的审计工具,被用来进行随机抽样(生成随机数表)、打印函证、打印数据,进行实质性测试中的趋势、完成情况分析、比较分析,以及基于应用软件,如Excel和程序的自动审计(从获取审计资料到具体审计,直至出具标准审计报告,皆由计算机来自动完成)等,是电算化审计方式中技术含量最高、对人员素质要求也最高的一种审计方式。
三、电算化会计帐表审计的实施步骤
电算化会计帐表审计基本上都有三个步骤,即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和审计报告。符合性测试阶段,审计的对象主要是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帐务系统和报表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决定数据有效性的高低(H高L低);实质性测试阶段,被审计的对象不同,则步骤不同,其主要目的在于根据符合性测试的结果,决定重点审计的项目和抽取样本的数量(HS小LB大,H、L为数据有效性,S、B为样本量),进行实质性审计,最后确定审计结论。审计报告是在审计结束阶段完成的,主要就审计结论,提出纠错措施和合理化建议。在这三个阶段当中,实质性测试是工作量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步,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效果。下面就帐表系统实质性测试的具体环节加以说明:
1、对帐务系统的实质性测试
帐务系统的实质性测试应确立“总帐”的核心地位,从总帐开始,按照总帐科目汇总表日记帐、重点科目明细帐凭证汇总表或抽样凭证原始数据资料的顺序来进行。
2、对报表系统的实质性测试
报表系统的实质性测试应确立“取数公式”和“报表文件”同等的核心地位,按照从报表格式和栏目取数公式报表文件的次序来开展审计工作。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审计人员不要只对输出数据的载体“报表文件”予以特别的关注。
另外,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确定电算化会计帐表的综合审计步骤,即先帐后表或先表后帐,关键在于认清帐表各项目间的联系,审计的顺序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和实际情况来确定。
四、电算化会计帐表审计的技术方法
电算化会计帐表审计的技术方法,是指在审计实践中,针对某一审计对象或所采用的带有一般性特征的具体方法。
1、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含内部控制方法)的审计
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含内部控制方法)的审计,一般采用查询、调研、函证、实地验证、重复验证等方法。
2、对于软件及程序功能的审计
对于软件及程序功能的审计,一般采用查询、专家会议、实地验证、重复验证等。
3、对于以纸质形式存在的数据的审计
对于以纸质形式存在的数据的审计,可采用传统审计的一些技术方法,如函证、统计抽样、比较、查询、统计、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等。
4、对于数据(主要指电子数据样本)的审计
对于电子数据(主要指电子数据样本)的审计是电算化帐表审计的难点。就技术方法而言,与以纸质形式存在的数据的审计方法相似,但采用的具体做法则有所不同:
第一种做法,将有关数据打印出来,然后对传统形式帐簿和报表进行审计;
第二种做法,利用帐务系统的“计划管理功能”、报表系统的“用户菜单”功能(二次开发窗口),编制用户程序,进行有关的自动取数、比较、分析;
第三种做法,使用实用软件,如Excel编制一个模板进行数据的采集、比较、分析。Excel电子表有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在会计和审计电算化中的都非常广泛。审计人员可利用Excel中的Query功能将帐表的有关数据库自动转换成Excel能识别的数据库结构,然后利用Excel的命令或函数来完成数据的比较分析等诸工作。当然,用户若能使用Excel的“宏”功能编制一个宏程序来自动完成有关数据的采集、比较、分析为最好。
第四种做法,利用软件技术开发一个审计软件(在多数单位采用同一公司产品的行业或集团,如烟草行业,开发和推广商品化通用审计软件不仅可行而且前景良好),替代审计人员的如数据的采集,比较、分析等部分审计工作。但这种做法和上面做法一样,其技术上存在一定难题,即必须充分了解帐表系统的数据库文件(含数据库结构)的设计。,数据库技术可以说是财务软件的核心技术,事关一个软件公司的生存和。虽然,《财务软件功能规范》和《财务软件数据接口标准》对财务软件的功能和数据库结构等作了明确的规定,以便于财务数据的合并、相互转换和二次开发,但软件厂商在确保商业秘密、建立竞争优势的利益驱动下,总将数据库设计得让人很难看出端倪。所以,要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审计电算化,还不仅是审计本身的事。
五、电算化会计帐表审计的要点
把握电算化会计帐表审计的要点,可以避免审计工作中出现“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式的抓不住重点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看不到全面的现象,也可以节时省力,提高工作效率。
1、账务系统的审计要点
账务系统的审计要点有以下五个方面:(1)财务分工设置及其权限保证功能和具体设置;(2)凭证的填制、修改、删除功能和具体操作;(3)复核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责履行状况;(4)转帐凭证的定义功能及已进行的定义;(5)上机日志及保管情况。
2、报表系统的审计要点
报表系统的审计要点有下列三个方面:(1)报表的格式设计功能和表样;(2)取数公式设置和实际应用情况;(3)用户的批命令(shl)、菜单命令(。mnu)的设置和实际应用情况。「
[1]袁树民。电算化审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朱荣恩。审计学[M].北京:高等出版社,2000.
[3]袁树民。电算化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4]秦荣生。审计学(第三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关于花的文章范文2
[关键词]经济危机;文化产业;经济拉动
自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风波”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经济衰退,中国也未能幸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中国GDP季度增幅依次为10.6%、10.4%、9.9%、9%,到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幅剧减至6.1%,二季度稍好,也仅7.1%,形势不容乐观.
2009年初的“两会”期间不断有代表呼吁:将“文化产业”作为“金融危机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1]。此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的赞美之词一直络绎不绝,诸如“文化产业是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新兴产业,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P1)、“文化产业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展示了自己作为‘朝阳产业’的无穷魅力,并迅速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3](P3)、“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4](P1),诸如此类的话语在其他论述中亦屡见不鲜。文化产业真的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甚至成为一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吗?对此,本文持有异议,并拟从外国与中国、理论与实践的层面,指出前述命题中存在的值得商榷之处.
一、突如其来的“文化产业”
1947年,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军人物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在其专著《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将商业化和标准化了的大众文化称为“文化产业”,并批评了“文化产业”的平庸、强迫性与单一性。此后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尽管得出了与法兰克福学派不同的结论,但采用了同样的“理论-意识形态”研究范式.
1994年,澳大利亚发表了一个政府工作报告《创意国度》,强调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至此,“文化产业”开始纳入政府施政纲领。《创意国度》的发表,标志着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态度由原来的理论性思辨转向了现实生活中的倡导与扶持。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澳洲的经济与文化实力并不占优势,因此其政策主张并没有引起世人太多的关注,直到1997年情况才为之一变.
1997年7月,工党赢得了英国大选,为了应对当时的经济衰退,工党政府进行了机构重组,成立了“文体传媒部”,力图将“文化产业”①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并组建了一个“创意产业专家组”,进行创意产业界定、创意产业纲要拟订、创意产业成果计量等工作。1998年和2001年,“文体传媒部”分别公布了当年的《文化产业行动纲领》,把“文化产业”看作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认为应纳入国家的政治议程。在英国的鼓噪下,其他国家也纷纷跟进,宣布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一时间,“文化产业”声名大振.
但是英国政府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搞清什么是文化产业,以至于它的后继者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2000年,奥地利新任命了一位负责艺术管理的国务卿,他宣称:在未来的文化和经济政策中,文化产业是最有前途的行业。在当时的奥地利,没人真正知道他在谈论什么,甚至,连这位国务卿本人也不知道“文化产业”到底是什么。虽然“文化产业”已被纳入了奥地利文化政策争论的核心,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已经搞清楚“文化产业”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增长、艺术进步或文化发展.
在笔者看来,所谓的“文化产业”不过是从现有的各产业———主要是“第三产业”下属的各行业中抽取一部分,组成一个“新”的产业形态,使之成为继一、二、三产业之后的“第四产业”。“文化产业”仍然属于传统的三大产业的范畴,只不过在重新排列组合后具有了新的性质与功能。由于各国/地区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偏差,各国/地区所抽取的“文化产业”的范围也互不相同(表1)[5](P53).
表1 各国/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范畴比较分析表由于各国/地区在“文化产业”的界定上难以达成共识,那么我们有理由质疑:既然各国/地区的“文化产业”外延各不相同,所得到的统计数据就难免缺乏可比性,那么所谓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支柱产业”的说法就值得慎思明辨了.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尽管各国/地区在“文化产业”的范围上存在分歧,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处于各方外延的重叠之处。大卫·所罗斯比分析了几种“文化产业”的分类模型,发现在确定“文化产业”的范围时,各方对以下部门没有疑义: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舞蹈、音乐、音像、电子游戏、视觉艺术、广告、摄影、手工艺、出版[6]。事实上,这些达成共识的部门占据了“文化产业”外延的大部分,从而使各国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又具有了一定的可比性.
二、“文化产业”之经济拉动作用的经验验证
世界各国中,英国在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方面一直处于前列,因此我们决定“管中窥豹”:以英国作为典型,通过英国“文体传媒部”的统计数据透视文化产业的经济作用. 在英国,政府和学术界高调宣扬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给人一种任何地方都能发展“文化产业”的幻觉,似乎“文化产业”成了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各个地区纷纷宣称要建立本地的“创意中心”或“文化产业区”,将“文化产业”当作一个应当大力扶持和培养的部门,全然不顾各地不同的工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历史传统。另一方面,“文体传媒部”提供的数据表明:在英国各大产业中,“文化产业”的经济重要性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
以2004年为例(图1),在产生的增加值总额①(GVA)中,“其它服务业”的贡献超过了2/3,稳居第一主力的位置;其次是制造业,其GVA占全部GVA的比重超过10%;剩下的农业、采矿、建筑、旅游和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增加值总额(GVA)”占总体增加值的比例都不大,均低于10%,属于“第三梯队”的行列.
只有在“第三梯队”里面,“文化产业”才算得上贡献最大的行业,但从宏观来看,“文化产业”对整体经济增加值的贡献仍然有限。当然,我们不排除未来英国的“文化产业”将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图1 2004年英国各行业增加值占全部经济增加值的比重
资料来源:英国文体传媒部
另一方面,从1997~2006年的十年间,英国“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增加值在全部经济增加值中的比例一直不高,始终在5%~7%之间徘徊(图2),虽然有增长的迹象但速度缓慢。依此趋势,要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经济成长的重要因子,还需待以时日.
资料来源:2009年1月英国“文体传媒部”的《创意产业经济统计公报》
不但英国的“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处于次要地位,其他主要发达国家也大抵如此。图3来自于英国“文体传媒部”的统计,刻画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五个重要成员国的“文化产业”对本国GDP的贡献,即使贡献率最高的英国也不过6%左右,其余四国大都在3%~4%之间。很显然,这样的态势难以证明“文化产业”对宏观经济成长的重要意义。考虑到各国“文化产业”统计口径的差别,我们再选取我国香港和台湾地方政府对主要国家“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表2及图4),作为审视“文化产业”的经济意义的参照。如果说图3反映了英国人的视角,则表2出自香港人的视角,我们可以从表2得出与图3相似的结论:美国和台湾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6%以上,其余国家都在3%~5%之间。这样,无论是欧洲的英国还是亚洲的香港,其统计数据都支持我们的假设:“文化产业”在发达国家/地区经济总量中的比例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大!但表2也同时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一般产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可观的增长潜力,这恐怕是世界各国看好“文化产业”的主要原因了,但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不等于现实,何况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规模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偏低.
图4所选取的样本中有将近一半来自亚洲,同时也包含欧、美、澳洲的国家,显得更有代表性。在图4中,美国和英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例最大,在5%~6%之间;澳大利亚、韩国、香港、台湾的“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3%~4%之间,只有新西兰最低,仅1.7%。图4同样表明:“文化产业”在各国/地区GDP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更不是“支柱产业”!表2 创意产业经济价值———所选国家/地区概览
关于花的文章范文3
关键词:文化价值取向 ;收敛性 ;模糊经济学;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4-0117-04
引言
文化作为产生内生行为模式的一个源泉,其演进过程对经济发展或经济绩效的影响,许多经济学家对此问题都有所研究。韦伯(Weber,1930)[1]较早地关注了关于文化和经济绩效的关系,他认为来源于宗教伦理的“资本主义精神”①,作为近代欧洲所独具的价值体系,驱动着人们行为方式的变革,最终推动了经济绩效的提高。但由于文化作为一个宽泛的定义,其组合要素的单位和精细分类程度又很难以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对经济影响的真正要素是什么更难以真正去把握。尽管随着计量经济学和博弈论的发展,一些经济学家已用实证的方法去验证文化所包含因子对经济的影响,如信任(Beaugelsdijk,2006[2];Zak,
Knack,2001[3])、经济自由(Dollar,1992[4];Johnson,Lenartowicz,1998[5])等,但是因为相关概念定义的不统一和交叉模糊,以及缺少直接变量和经济发展发生关系,使得此研究的视阈有所偏窄。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文化的价值取向功能反映了非正式制度对于经济主体选择行为的影响。诺思(1990)[6]认为在小型的不发达的市场上,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在这些市场上,个人关系和社会关系被用来保证契约实施,防止人们之间相互占便宜。这种关系是由文化的价值取向功能决定的,进而构成了团体的行为模式。Aoki、Dore(1994)[7]在研究日本和西方工业国家企业的区别时,得出了企业不一定采用所属行业中认为最有效的组织方式,而是采用反映该国最基本的组织实践的方式。就我国而言,家庭关系和乡土关系是人际交往中价值判断的重要条件,构成了个人关系的主体。Weidenbaum、Hughes(1996)[8]从海外华人投资地域的选择角度,论证了家庭关系和乡土关系这两种价值取向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人类社会的某些普适性基本价值(如自由、公正、平等)是置于偏好的优先位置的,支配着对事物的选择,支撑着整个人类社会的人际结合。将个人动机和信仰与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进而与作出的选择联系起来的任何过程,以及这些过程的反馈过程都将是路径依赖的(达斯古普特,2005)[9]。然而这并不断言文化的价值取向就决定着经济绩效的健康良性运作。由于机会成分的存在,使得这些价值观不能普惠市场上所有的潜在参加者,有时还会削弱或打破原有的价值标准。正如Sethi 、 Somanathan(1996)[10]关于机会主义者和合作主义者的博弈模型,如果人口中有足够多的机会主义者,那么未来将有更多的机会主义者。当然,在追求这些基本价值时会出现冲突,但如果着眼于长远,依赖规则而不是任意的特殊干预,冲突是可以被缓和的,甚至还能被转化为互补的②(柯武刚、史漫飞,2004)[11]。
从模糊经济学角度来看,模糊数学为个体行为选择向群体行为转变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工具。模糊经济学始于1975年篷萨尔(Ponsard)的研究,此领域的独创之处在于采用了一组由模糊性或不确定性定义的新概念,运用精确的数学方法展开对经济学的研究。他先后研究了消费者空间偏好(1981)[12],消费者的多重标准分析(1986)[13],纳什均衡(1987)[14],经济选择、经济计算和一般均衡理论(1988)[15],个体选择的传递性(1990)[16]等问题。此外,Banerjee(1995)[17]通过显示性偏好满足一定的规则条件,研究了模糊集合确定的选择函数是可以看作理性表现的。Shepherd(2006)[18]讨论了模糊建模和经济关系估计的问题。
笔者将在以上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上,借用文化功能学派的视角③,从微观经济决策单位的模糊选择机制出发,运用模糊经济学相关研究,探讨文化价值取向功能的条件收敛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宏观问题,以此佐证文化既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动力,又可能导致经济的衰退。论文其余部分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界定文化价值取向功能并阐述文化价值取向功能的条件收敛性,第二部分探讨了文化价值取向功能收敛性的模型的引入,第三部分构建了具体的分析模型,第四部分解释了模型蕴含的意思。
1.文化价值取向功能的界定及其条件收敛性的阐述
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哈耶克认为,“文化乃是一种由习得的行为规则(learnt rules of conduct)构成的传统”(哈耶克,2001) [19]。诺思认为,“文化不仅是不同种知识的混合,还包含对行为标准的价值判定,行为标准(社会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被用来解决交换问题”(诺思,2000)[20]。文化涉及了人类行为的出发和价值标准。假定文化给定,并视其为经济定价过程中的输入变量,那么文化的价值就可以看作人们所持有的一种已知偏好(Throsby,2001)[21]。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在人类活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马林诺斯基,2002)[22],它的重要性是在于人类活动的体系,并不是偶然堆集而成,而是有组织的、完善配置的及永久的。这就是说,同样的体系可见于全球各地不同的文化中。由于行为模式必然要反映相应的价值标准,行为间的相互关系随价值体系的变化而变化。文化的价值功能通过行为模式而成为判断标准。文化的价值取向功能反映着主体受文化观念的影响而形成的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也就是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选择。它涉及微观经济个体做出选择和决策,是本文微观经济分析的基础。
如何来界定文化价值取向功能的条件收敛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呢?首先要确认文化对经济的影响。诺思(North,1992)[23]认为,正式规则能够在一夜之间改变,但非正式规则的改变只能是渐进的。因为虽然提供了一种基本的、合法的规范给正式规则,但是革命性的变革从来不像它的支持者所期盼的那样,其实施过程也从来不像所预期的那样。一个社会移植另一社会的正式制度,是与原创国家的实施特征明显不同的。这是因为两者的非正式标准和强制执行特征是不同的。反向考虑此问题,造成经济社会差异的一个构成要件是非正式标准,而根据前面的界定非正式标准正是文化价值取向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其次,文化价值取向功能的条件收敛指的是在相关变量都相等时,区域文化价值取向功能差异表现出一种缩小的趋势。再次,如何进一步去佐证文化条件收敛性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一方面,哥登卫舍(Godenweiser)“有限变异”原则(马林诺斯基,2002)[21]可以体现这一点,即对于一种文化的需要,满足这需要的方法的变异是有限的,于是由这需要而引起的文化结构是被决定于极少可能变异的程度之中的,各地区域间有些制度化活动的基本相同就是一个例子。另一方面,在一个文化所涵盖的领域,由于这种价值是一种判断的标准,那么文化自身的自我强化会使价值取向功能趋于条件收敛。最后,还需要用制度变迁理论来勾勒文化价值取向功能的条件收敛性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文化价值取向功能的条件收敛是为了减少生活中人际交流的不确定,但由于不同文化的价值取向选择不是同一的,社会将面临自由、平等、信任等的多维度选择,进而这可能使得社会整体的预期潜在收益并非主要表现在金钱上。Stigler、 Becker(1977)[24]认为,偏好是“随着时间逐步稳定并在人们之间变得相似”。价值取向作为反映偏好的一个方面,其条件收敛性也正反映了这一过程,其随时间维度而自我强化的行为往往表现为惯例或风俗的形成。一个倡导经济自由(主要指个人财产的保护,交易自由,个人自主)的社会文化氛围,其文化的这种价值取向所产生的路径依赖会促进经济的增长(Johnson, Lenartowicz,1998)[25];而一个社会文化的总体价值取向是偏向于保守和等级制度的,这种路径依赖必然会阻碍经济的增长,因为这与经济增长又呈负相关的。此外,外来文化渗入会影响原创文化的价值取向,其滞后的影响也可能改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文化价值取向功能收敛性的模型的引入
从经济系统复杂性的角度看,复杂的经济系统是异质的行为人在一个空间内部采取的行动是相互影响而产生的,是系统内的要素相互作用及其与环境的非线性作用而产生的,行为结果是无序的。在复杂经济系统中,行为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紊乱的,不存在一个超能者能够利用系统的运行规律和系统内行为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而获取超常的好处。在经济系统中,人的行为会表现出非单一特征,有时会有跳跃式行为,有时会表现出突变现象,这意味着个体行为在特定时间表现出的非线性和间断性。当我们要处理的事情复杂性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类的逻辑思维受到限制,缺乏足够的计算能力理性地应付这些复杂性问题。但这种受到限制的逻辑思维,并不能禁锢决策者可能采取的行为。
从“经济人”视角的角度看,考虑把经济个体定位于放在某一社会背景中的“经济”人,即个体不仅要考虑自身的财富上的逐利和非财富的追求,他还要权衡与他人的利益冲突,也就是使我们去考虑行为主体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经济模型中的表现与量化。此外,近些年以伦理为核心的利他行为逐渐进入了经济学中研究视野,贝克尔(Beker,1976)[26]用理性选择模型对利他偏好做出了解释,并进一步论证了利他行为的均衡是施用者的边际适用性等于受惠者的边际适用性。这些都使我们不得不去考虑扩展的“经济人”偏好选择模型。
从主体价值取向的心理现实化和判断模糊性角度看,传统经济学建构的经济学微观心理基础是效用理论,无论是采用基数效用理论还是序数效用理论,都趋向于建立以财富状态量为价值载体的绝对函数。正如哈耶克(1997)[27]认为,当我们努力建构一种合理的经济秩序的时候,假设我们又有所有相关的信息,假设我们能够从一个给定的偏好系统出发,又假设我们掌握了有关可使用的手段或资源的全部知识 。这种经济运算方法的发现之所以无法解释社会经济问题,其原因在于作为这种经济运算出发点的“数据”或“基据”就整个社会而言,对于一个能够计算其结果的单一心智来说,从来就不是“给定的”,而且也绝不可能是如此给定的。非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产生了信息种类、数量、可靠性、一致性的模糊性问题,进而影响着经济个体的选择问题。而个体在做出选择时,影响因素应为权重,正如Kahneman 、Tversky(1979)[28]指出,决策者赋予各种可能结果的权重是决策权重,而不是概率。
从价值取向功能收敛性的角度看,由于经济主体文化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所引致的行为判断的相对稳定性,与经济发展所带来产品的丰富多样性的对立统一;以及资源稀缺所带来的选择行为的约束与现实选择单一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在某种程度上都可理解为“收敛”和“发散”的相对均衡。且从短期来看收敛性居于上风;从长期来看,除非打破原有的价值理念,否则收敛性依然存在。通过对个体目标的多样化和主体文化观念的模糊性的整合,反衬出个体整体利益观的形成和路径依赖,折射出现实生活中同一社会群体的个体往往会形成趋同的价值评价。
3.模型构建
3.1 相关假设
a.非线性、间断理的假设。主体经济行为的非线性和无序性,以及选择视角拓宽所引起量纲的不统一,因而假定理性人的可具有非线性、间断理。
b.文化价值取向功能可使偏好与选择一致的假设。这是因为生活中选择可能与偏好、文化价值取向功能的不一致而作的假定。
3.2 模型框架
a.设是论域X到[0,1]的一个映射,定义:X[0,1],x(x),称是X上的模糊集,(x)称为模糊集的隶属函数。我们用隶属函数反映个体的偏好程度,可避免量纲的不统一,如财富可以用金钱衡量,但非财富却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4.结论
在同一文化的价值取向下,在某时点的时间界面上,文化群体的选择会趋向于一种稳定状态;从长期时间序列的情形看,其可能选择的演进方向是k,但序列的数目是趋于减少的。在其他相关变量都相等的条件下,这反映了区域文化价值取向功能差异的缩小的趋势,即我们定义的文化价值取向功能的条件收敛性。这时个体会趋于形成一个稳定的习惯,并且不会轻易改变。同一社会近似的价值判断,一方面减少了经济个体估算的成本;另一方面,经济个体又较容易地判断社会中的其他人,即为经济生活提供了一套框架,使合作和竞争具备了一定的预见性和依赖性。因为经济个体所需的信息和计算能力的容量大大超出了经济个体的能力,要对经济行为的所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理想思考是不可能的。同时这也为经济主体提供了一套稳定的判断选择标准,主体采用相对权重选择机制,为其做出选择提供了极大的便捷,减少了决策判断的交易成本。这种自我强化往往会形成一种路径依赖,若这种路径依赖强化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如信任、平等、自由等,这将促进经济的增长。反之,则会阻碍经济的增长。
在多元文化中,个体受其他文化价值取向观念的影响,其权重分配及评价等级也会发生改变,此时合成矩阵种类的多样性会远远大于单一矩阵幂的多样性(M1M2),个体可能会改变现有价值取向。当然,这种演进过程通常是人们生存方式、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或者说是个体所接受的新思想和习惯之间的优胜劣汰。这种影响因素的扩张,会增加文化群体的可能选择,但由于不同文化的价值取向不同,外来文化的影响并不一定会影响这种价值判断,进而促进或阻碍经济的增长。从历史角度来看,这种割裂原创文化的以期重现强国之路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如拉丁美洲移植了美国的宪法等制度,但并没有真正促进经济的增长。
文化价值取向功能的条件收敛性体现的是在相关变量相等时,价值取向功能差异缩小的趋势。在一定情况下,文化的价值取向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当然也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当这种条件收敛性被打破时,可能带来经济更好的发展,抑或造成经济一定的衰退。此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也佐证着文化既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动力,又可能导致经济的衰退。
注 释:
①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韦伯把"资本主义"当作一种整体性的文明来理解,认为"资本主义精神"(依靠勤勉、刻苦、利用健全的会计制度和精心盘算,把资本投入生产和流通过程,从而获取预期的利润)构成了近代欧洲所独具的价值体系,驱动着人们按照这些价值原则进行社会行动.
②当弘扬一种基本价值又进一步实现了另一种价值时,这两种价值就是互补的。参见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③此学派学者认为,把文化分成原子及个别研究是没有希望的,因为文化的意义就在要素间的关系中,他们亦不同于文化丛体是偶然集合的说法。他们偏重于文化的动态,以此观察文化要素如何活动、如何集合及如何帮助人类满足需要及实现他们的命运。参见马林诺斯基.文化论[M].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2-16.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于晓、陈维纲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7.
[2]Beugelsdijk,Sjoerd.A Note on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Trust in Explaining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Growth[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6,30:371387.
[3]Zak, P. J.,and Knack,S.Trust and Growth[J].Economic Journal,2001,(111):295321.
[4]Dollar,D.(1992).Outward-Oriented Developing Economies Realy Do Grow More Rapidly:Evidence From 95 Ldcs,1976-1985.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40:523-544
[5]Johnson,James P.,Lenartowicz,Tomasz .Culture,Freedom and Economic Growth :Do Cultural Values Explain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1998,33,(4):332-356.
[6]North,Douglass C.Institutions,Institutionsl Change,and Economic history[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7]Aoki,Masahiko,and Ronald P.Dore,eds.The Japanese Firm:The Source of Competitive Strength[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8]Weidenbaum,Murray and SamuelHughes.The Bamboo Network[M].New YorK:Free Press1996.
[9]帕萨•达斯古普特,伊斯梅尔•撒拉格尔丁.张慧东、姚莉、刘伦、吴京芳、申小玲.社会资本――一个多角度的观点[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Sethi,Rajiv,and E.Somanathan.The Evolution of Social Norms in Common Properth Resource Use [M].New York:Wiley.
[11]Ponsard,Claude .An application of fuzzy subsets theory to the analysis of the consumer's spatial preferences[J].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rch ,1990,(23):279-288.
[12]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经济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3]Ponsard,Claude. An application of fuzzy subsets theory to the analysis of the consumer's spatial preferences [J].Fuzzy Sets and Systems,1981,5(3) :235-244.
[14]Ponsard,Claude .Spatial fuzzy consumer's decision making: A multicriteria analysi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86,25(2):235-246.
[15]Ponsard,Claude .Nash fuzzy equilibrium: Theory and application to a spatial duopoly[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87,31(3):376-384.
[16]Ponsard,Claude .Fuzzy mathematical models in economics[J].Fuzzy Sets and Systems,1988,28,(3):273-283.
[17]Ponsard,Claude .Some Dissenting Views on the Transistivity of Indicidual preference[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0,8(1):93-94.
[18]Banerjee,Asis .Fuzzy choice functions, revealed preference and rationality*[J].Fuzzy Sets and Systems,1995,(70):31-43.
[19]Shepherd,David,Shi,Francis K.C. .Fuzzy modelling and estim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hips[J].Computational Statistics & Data Analysis,2006,(51):417433.
[21]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邓正来译.哈耶克论文集[C].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22]诺思,道格拉斯•C.《制度、意识形态和经济绩效》.载于詹姆斯•A•道等编《发展经济学的革命》(论文集)[C].上海:三联书店,2000.
[23]Throsby,David.Economics And Culture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
[24]B•马林诺斯基,译.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5]North,Douglass C.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J].American Economist,1992.
[26]Stigler,G.and Becker,G.S.De Gustibus Non Est Dis putandum[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7,67,(2):76-90.
[26]Johnson,James P.,Lenartowicz,Tomasz .Culture,Freedom and Economic Growth :Do Cultural Values Explain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1998,33,(4):332-356.
[27]Becker,Gary S..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 [J].Cambridge Press,1976.
[28]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邓正来译.个人主义和经济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97.
[29]Kahneman,D.,and Tversky,A.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J].Econometrica,1979,47,(2):263-292.
关于花的文章范文4
作者/飘零
比尔是个成功的演说家和作家,喜欢在闲暇时间观察鸟类。几年前,比尔买了一幢新房子,附近草木葱茏。入住后的第一个周末,他就在后院装了个喂鸟器。当天日暮时分,一群松鼠弄倒了喂鸟器,吃掉里面的食物,把小鸟吓得四散而去。在接下来的两周里,比尔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办法让松鼠远离喂鸟器,但丝毫不起作用。
万般无奈,他来到当地一家五金店。在那儿他找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喂鸟器(带有铁丝网),叫“防松鼠喂鸟器”。他买下它并安装在后院。天黑以前,松鼠又大摇大摆地光顾了“防松鼠喂鸟器”,照样把鸟儿吓跑了。
比尔来到五金店,颇为气愤地要求退货。五金店的经理回答:“别着急,我会给你退货的,不过你要理解,这个世上可没有什么真正的防松鼠喂鸟器。”比尔生气地反问:“你想告诉我,我们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可以把人送到太空,可以在几秒钟之内把信息传到全球任何地方,但却不能设计和制造出真正有效的喂鸟器,可以把那种脑子只有豌豆大的啮齿类小动物阻挡在外?”“是啊!”经理说。比尔感到好奇,请他说得仔细些。经理说:“先生,要解释的话,我得问你两个问题。首先,你平均每天花多少时间,让松鼠远离你的喂鸟器?”比尔想了一下,回答说:“我不清楚,大概10到15分钟吧。”
“和我猜的差不多,”经理说,“现在,请回答我第二个问题:‘你猜那些松鼠每天花多少时间试图闯入你的喂鸟器?’”
比尔马上会意:“在松鼠醒着的每时每刻。”
原来松鼠不睡觉的时候,98%的时间都用于寻找食物。在松鼠的专一面前,人类智慧的大脑、强健的体魄节节败退!
关于花的文章范文5
【摘要】目的: 探讨与文化相关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方法:对1998年4月收治的1例与文化相关精神障碍患者,对其给予精心的治疗和护理,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及护理,患者精神症状得到控制,病情稳定,自知力大部分恢复 结论:与文化相关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要点包括心理护理、安全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等,除此之外还要加强预防,宣扬精神文明,同时必须教育患者家属,同时借助多种宣传媒介,掌握正确的社会观念。
【关键词】 与文化相关精神障碍患者;护理
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是指一组与特定文化相关的综合征,主要指与宗教、迷信、巫术、风俗习惯或文化差异等因素直接有关,包括气功所致精神障碍、巫术所致精神障碍、恐缩症和其他或待分类的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等。其症状大多历时短暂,呈发作性,以神鬼附体表现的身份障碍、片断的幻觉、错觉、妄想或行为紊乱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我科收治1例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病人,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及护理,患者精神症状得到控制,病情稳定,自知力大部分恢复。现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女,51岁。信仰“”,因“练后疑人跟踪、迫害13年”收住本院。患者于1997年开始修炼“”,之后出现时常将家中财物送于他人,生病不愿吃药,称“我是修炼大法的人,不要吃药练功就好”“我以前不舒服就是练功练好的”。称单位的领导想让她下岗,想方设法要开除她,故而常拿着扫把站在马路边,不避风雨、日晒,以示抗议;患者认为厂里领导派人跟踪她,有人想要害她;感觉自己的脸像“净白体”一样,这是师父在保佑她,有师父在厂里人就不敢开除她、就没人能害得了她了;患者不顾家人反对坚持修炼“”,自己花钱印刷“”宣传材料到处散发。诊断为“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根据CCMD-3标准)伴发2型糖尿病,收住我院,入院后给予氯氮平、阿立哌唑、奥氮平、丙戊酸钠、文拉法辛缓释片等改善患者精神症状及降糖治疗和其它辅助对症治疗。精神症状得到缓解,患者在病房安静,无冲动、怪异行为,不再认为有人跟踪她,也没人想害她。仍认为“好”,否认自己有病。故需采取康复治疗,以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回归社会。
2护理
2.1心理护理:加强健康宣教,培养病人正确思想,培养自信心,鼓励病友与医护人员多交流,积极培养适当的行为习惯。精神疾病病人是自杀的主要高危人群[1],护士应对病人情绪低落、抑郁等易发生自杀、自伤等危险行为的病人做到心中有数,用心理支持、心理疏导等理论知识采取个别沟通方式,及时疏导病人情绪,使情绪危机得到缓和。鼓励参加简单的工娱活动,分散病人注意力,缓解忧郁的状态。尊重病人倾听其病情,密切观察病情,及时上报,了解病人病情变化的动态,对有情绪不稳的时要引起重视,积极沟通,消除其担忧的问题,对其合理要求给予满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护患交流,给予患者信心,消除患者悲观、焦虑、恐惧的心理压力,取得治疗与配合的目的。
2.2安全护理:将病人安置在工作人员视线范围内,适当限制活动范围。保持环境安静,温湿度适宜,光线柔和,病房内的物品陈设简单实用。加强巡视,注意观察病情变化,病人在夜间趁工作人员不注意,偷偷练功,护理人员通过聊天了解其心理状态,加强晚夜间护理,10~15分钟巡视一次。防止患者自伤及危害他人安全。当病人病情发作时,有轻生的念头,并伴有攻击性的暴力行为,工作人员要采取措施,稳定病人情绪,对其要求给予适当的满足。必要时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保护患者和自身安全。
2.3饮食护理:根据病人病情给予糖尿病饮食,将其安排在固定位置,重点观察,护理人员按时按量给予,防止发生暴饮暴食。病人本身由于服用了精神药物后出现的某些副作用影响到吞咽从而影响到食欲,以及出现感知障碍,即所谓“出现特异功能”的异常体验。发生厌食、拒食,应耐心给予劝慰,促进饮食。必要时给予鼻饲或静脉治疗,保证病人营养和水分的摄入[2]。遵医嘱,病人坚持糖尿病饮食,血糖、尿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2.4生活护理:为病人创造良好睡眠条件,保证充足的睡眠。精神病患者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医护人员做好卫生宣教,督促其料理个人卫生,保持口腔、皮肤、头发的清洁。定时洗澡更衣、修剪指甲。关心病人根据季节变化增减衣服。注意病人的仪表服饰,满足其心理需求。在医护人员督促下,病人可完成日常生活料理,时常帮助其他病友。
2.5用药护理:病人自知力差,否认有病,拒绝服药,在给药前耐心解释,亲自把药给病人,看着病人服下,严防病人吐药和藏药、积存药物伺机吞服,避免意外。护理人员掌握精神药物的基本知识和护理,严密观察精神药物副作用。及早发现及时报告处理[3]。在有计划的药物治疗中,病人的精神症状得到控制,提高病人服药依从性,为出院后良好的服药计划打下基础。
3讨论
通过对此病例患者实施以上护理体会如下,气功锻炼过程中发生偏差而引起精神障碍近来并不少见,人格障碍、既往曾有精神疾病或有家族精神病史者,易在气功锻炼时发生偏差[4]。要加强预防,重点在于宣扬精神文明,去除迷信观念,提高人群的文化素质和心理承受力,引导正确的文化信念,医务工作者除了对病人进行有效的健康宣教外,同时必须教育患者家属,同时借助多种宣传媒介,加强科普知识的宣教,掌握正确的社会观念,反对愚昧的迷信观念,呼吁社会积极的支持系统。同时保障精神病患者的权益。
参考文献
[1、4]沈渔主编.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09~610
[2]李凌江主编.精神科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9
关于花的文章范文6
关键词:沟通;语言障碍;文化观
一、语言障碍
语言上的障碍使得庞太太和她的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几乎是不可能的。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生长于美国的华裔后代,因此是几乎不会说中文的:“自打我去了学校,我的中文便自动停止增长了。在跟妈妈交流时我是一个语言矮子。当我说中文时,最多像一个早熟的五岁孩子的水平”(Louie 2008) 。当他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没有办法用流利的中文与母亲交流。而主人公的母亲虽然在美国生活了四十年,但是却没有学会英语。从庞太太与他人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她对于语言适应的拒绝和排斥:她坚持用广东话跟别人聊天,也不学英语,作为儿子,阿威没法用中文成功地说出自己心声。比如,他试图告诉母亲一些时事新闻,所以就想给母亲读报纸,但遗憾的是只能将报纸的标题字对字的翻译,“我”知道自己想说什么,而且“我”有好多话想说,但只能将自己想说的话字对字地翻译,然后将这些词语生硬地连接起来,最后无法说出什么名堂来。母子二人没有想过主动学习对方的语言,因此语言障碍是造成母子双方消极沟通的主要原因。
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
母子之间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也是造成双方消极沟通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庞太太固守传统的思想和生活习惯,她不能适应在美国的生活。另一方面,她的两个儿子生于美国、长在美国,相对于庞太太而言他们对于美国社会更熟悉,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他们已经融入了美国的年轻一代,并且活跃于社会生活中。生活于这个社会中,他们当然是希望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在主流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比如,阿威就很关心时事,还喜欢读报纸,很有公民意识。看到母亲在看无聊的摔跤节目时,阿威的弟弟比利在送来咖啡和点心的同时借机关掉了电视,因为他认为这是低俗的电视节目。这些细节表明,母子双方有着不同的审美概念、审美情趣和需求,生长于美国的华裔后代已经适应了所处社会的环境,也接受了西方的文化价值观。
三、婚恋观的冲突
不同的婚恋观也是导致母子双方不能积极地进行沟通的另一个因素。阿威虽然有一个女友,但是他对母亲说自己将不会结婚,这使得母亲非常生气的同时也无法理解。更让庞太太生气的是她的小儿子比利,他根本就没有女友(因为比利是同性恋),当母亲提出让比利去香港找一个媳妇的要求时,比利直接拒绝了她,说自己要跟猫结婚,其实这是他在清楚地表示自己不会和女往。当然,母亲是很气愤的:“讲这种混账话,那是一种什么生活,整天抱一只猫?她会给你生仔?”(Louie 2008)老太太的愿望很简单,她就是想找一个中国的儿媳妇,希望后代能孝亲敬祖,传承传统文化。双方都不饿能够接受彼此的婚恋观,当然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
四、曼迪的交流之道
与之相比,阿威的前女友曼迪对于庞太太的观念是包容、接纳的。尽管曼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说着纯正的英语,但她也努力学习中文以便跟庞太太沟通,而且也学着用广东话跟老太太聊天,如果口头上无法表达的,她还用笔写下自己想说的话,跨越语言障碍让两人得以愉快交谈。在文化观方面,曼迪也在试着了解中国文化、体验中国文化。每逢节假日,她都会跟庞太太一起做中国的食品和点心,陪伴着老太太一起庆祝节日,当然这些对于庞太太来说就是心灵上的慰藉,她也特别喜欢曼迪。曼迪在语言、习俗上对庞太太的尊重让双方都能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达到有效的沟通,从而促进了两人的友好关系。
五、结论
从作者对庞太太和两个儿子日常生活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双方的交流在很多方面都是消极、被动的,这种消极的沟通方式源自于语言障碍和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不管是母亲还是儿子都没有在语言学习、接纳他人的观点等方面做出努力,而是一味地责怪和抱怨,当然就阻碍了母子双方的情感交流。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只有努力适应语言障碍、用包容的心态来接纳彼此的价值观才能让双方达到有效沟通的同时,促进彼此的情感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异质文化冲突背景下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