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浪淘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江东去浪淘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江东去浪淘尽范文1

——题记

当东坡居士在波涛汹涌的赤壁下仰天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仿佛看到了风雨之前激动人心的壮美;当易安居士在落红之下浅唱低吟:“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雨打窗棂湿绫霄”我仿佛看到了风雨过后的旷远幽静,而当青莲居士在月明星稀之日,把洒临风,高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仿佛看到了诗人经历风雨时的无奈和悠远。

伴着陶渊明的朵朵,踏着龚自珍的片片落红,我回眸俯视他们曲折的人生,一眼便落进了这历史的长河中,与他们一起经历了“大江东去的人生如梦,烟波江上的游子乡愁,夕阳西下的人生的晚境。历史的车轮亘古不变地转着,伴着他们,我经历了风雨,选择了坚强,领悟了美妙的真谛。

“明月几时有”

“谪居黄域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莫过于是苏轼了。”时间流逝,饱含了风雨的艰辛,当年的风华正茂早已不再,有的只是“亲射虎,看孙郎”的壮志矣。饱经风雨的他,在花好月圆之日来临时,终不再感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亦不感叹“大江东去浪淘尽”,有的只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英武豪迈,去验证他那“成败任东西,此恨无穷,天下豪杰谁与同”的雄心壮心。与苏轼共经风雨,让我懂得了英雄的气概非凡和对祖国的忠贞。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无言独登西楼,恨字锁眉间”。这首词莫过于是对易安居士的写照了。当满院的花瓣洒落一地的时候,他终于也只能“欲语泪先流”了。当年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已不再,只随着那一江春水向东流去,流入了历史的源泉。追本溯源,却是那乱离之世,家国之恨,才使这位柔肠百转的女词人对着那滚滚的湘江,一弯残月,把浅唱低吟换作了仰天长啸,此恨此痛,又如何能“怎一个愁字了得”呢?伴着李清照,共经风雨,使我品尝了人世间的冷暖甘苦,爱恨情愁。

大江东去浪淘尽范文2

试看历史长河,成大事者,没有经历挫折的少矣;昔日高祖,不过一介小吏,却开创了汉的四百年的基业;太史令身受宫刑,但其志不催,一曲无韵离骚,足以让后人叹绝千古;东坡被贬黄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上皆遭不辛,但哪个不是名垂千古?

古人尚且如此,那我们能不其差吗?达尔文从小被视为异类,但进化论谁又能?谁又能说差?爱迪生小时候被视为笨蛋,但不也成为了大发明家吗?

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理想的沦丧!人生要经历过无数的事,如果为了一件小事的失败而放弃,那只能说明尔是一介匹夫。还是爱迪生,研制了电灯,经理了上百次的失败他放弃了吗?如果他放弃了一次,那么电灯可能要晚几百年出现了,那一次失败算什么呢?相反的,只要相信光明永远在我们面前,只要不懈追求,天地也在你脚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范文3

关键词:苏轼;困境;豪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89-01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生于一个贫寒的地主家庭。但在其父――著名的散文家苏洵的影响下,他自幼饱读诗书,博通经史,成为北宋一名多产的作家。苏轼的一生,历尽坎坷,常被命运摆布,在极不自由的境地里,独行于荆天棘地之中。

苏轼在黄州又经历了一次感情上的洗礼,情感上的升华。鉴于当朝党争的残酷性,处于逆境中的坡,昔日朋友畏之如虎,即使平素极亲近者,亦唯恐摆脱不了干系;苏轼有时不耐寂寞,寄书于友人,然友人“有书与之,亦不答”。一个志在澄清天下,具有伟大抱负的伟人如今成了没有行动自由、没有言论自由、无事可做的寂寞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多次游古战场――赤壁,感古怀今,写出了具有丰富内涵、深沉思想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千百年来,后世人一直在传诵,在争论,真是见仁见智。

原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掠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奔涌,大浪淘沙。词人俯视千古长江,胸中涌动着另一条长河――千古历史长河,展阅着一幅幅历史画卷,心潮涌动,恰似眼前的滔滔激流----万里长江东去,大浪淘沙,淘尽黄沙见黄金,千古历史长河,情同一理,它淘洗尽亘古以来历史上万千庸人,只有历史上英杰人物的事业声名,万古长存。

正由于苏轼渴望建功立业,所以他仰慕周瑜的功业才情,词中写道:“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在那依稀可见的历史陈迹之处,人们依然传说着,那就是周郎大败曹操的地方。此句承上而来,由面到点,转入题目的中心内容 ,乃承“千古风流人物”而言。

“乱石穿空,惊涛掠岸,卷起千堆雪”则紧承“大江东去”抒写。黄冈江岸,乱石嵯峨,突兀参差,直插云空,从视角形象看乃是仰视;长江波涛汹涌澎湃,浪拍堤岸,山石欲裂,惊心动魄,从视觉形象来看乃是俯视;江流冲击山石,卷起无数浪花,犹如千万堆白雪,这是写眼前所见。这三句词写眼前之景,赋惊险之景以奇异之美,声色兼备。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苏轼在这里写战争,不写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战场气氛,而着眼于统帅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就更突出了周瑜的惊人胆略和非凡气度,表现了作者渴望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伟大情怀。

此词对我们的启发在于:纵然我们现在已认识到人生或许就是南柯一梦,我们还是应该热爱这梦,精神饱满地把它做下去,不要失去了梦的情致和快乐;即使人生本无意义,也应赋予它或给它创造出一种意义。假如时势或人为的因素要使一个人的生命白白浪费而无意义,那么这个人更应该以超人的毅力,千百倍的努力去造就人生的真谛和辉煌。正是从这一个角度,我们认为苏轼是个强者!因为惟有强者才能痴恋生命的美梦,醉饮生命的琼浆。人生的画图美好绚丽,但它有赖于力的线条;人生的乐曲令人陶醉,但他有赖于力的旋律。尽管人心向背,同情弱者,但只有甘于弱者的地位!生命的梦和醉原是人生生命力的喷涌迸发。由是之故,这困境中的强者之音,在痛苦中的慷慨壮歌,才更深深地打动人心。

参考文献:

[1] 杨海明.《唐宋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2] 陈迩冬.《苏轼诗选》.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年6月.

[3]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词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范文4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作者:王之涣)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作者: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李白)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苏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作者:王之涣)

大江东去浪淘尽范文5

我飘动的裙角被风勾勒出柔美的线条,斜晖脉脉,我却诵不出“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情壮语,亦吟不出“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温文细语。

我,只是在想念某段时光的掌纹……

灯光朦胧,灯影摇曳,重重叠叠,被流水分割的支离破碎,碎片却拼出你的笑脸,摇摇晃晃,是我日子中最亮的点缀。

信步慢走。我仰头望天,俯首看水。我在走陌生的路,我在听“梦里”的歌,我在看黄昏深深的暗影。

我说“现在的努力是在为未来伏笔”

不觉间,由又哼起“我们的誓言”。

想你时,天已黑,回首看,路已远……

大江东去浪淘尽范文6

(内蒙古大学 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古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更是宝贵的文学艺术财富。本文就探索古诗词的音乐性并以《大江东去》和《月满西楼》为例,浅谈古诗词艺术歌曲与古诗词的音乐性的融合。

关键词 :古诗词;音乐性;演唱;音乐分析;融合

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214-03

古诗词艺术歌曲有别于世界上的艺术歌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新体裁,是中国古诗词的音乐性与艺术歌曲的融合。而艺术歌曲的演唱也是却也是相当的严格,必须要根据词作者与曲作者的创作作品时的心境,真实表达作品的真实情感。所以,古诗词的音乐性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的融合也是相当重要的。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

大家都知道,所谓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就是为古诗词谱曲而完成的艺术歌曲,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学艺术与音乐的巧妙结合,更是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歌曲体裁。这种体裁有别于世界上的艺术歌曲体裁,它是我国古人遗留下来的艺术成果的再次发扬。对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作曲,不仅仅是要做出好听的乐曲,还要遵循歌词也就是古诗词的意境,遵循词作者在作词时的思想情感,表达出古诗词的真正的意蕴。而在古诗词的演唱方面,更是要前期准备做足,了解词曲的真正内涵,再配合演唱者精湛的唱功,才能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下面就是以《大江东去》和《月满西楼》作为例子,浅要分析古诗词艺术歌曲以及演唱。

(一)《大江东去》的歌词剖析与演唱风格

1.《大江东去》的歌词剖析

上世纪二十年代,我国开始对艺术歌曲的研究,同时,开始了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研究与创作。并以青主的《大江东去》作为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的开山之作。

《大江东去》是以宋代词人苏轼所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为词,所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这是一首典型的豪迈奔放的辞作,经过青主谱曲以后,更是让人深刻的领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更加的震撼,情感上的表达也是更加的细腻,不露掉一丝一毫的情感宣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宋代词人苏轼被贬至黄州游赤壁古战场时所作,作者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景色描述,抒发作者对于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与自己被贬的感慨。这首词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上下两片上阕写景。描述的是作者在游赤壁古战场时的汹涌澎湃的长江之景。大江之水滚滚东流,大浪搏击着江岸,浪花飞溅,声势浩大,无与伦比,令人精神振奋。

下阕借景抒情,抒发作者对昔日英雄的无限怀念,与自己被贬黄州报国无门的无奈,这个感情是非常细腻的,非常纠结的。由对昔日英雄“雄姿英发”到自己“早生华发”的无奈,“人生如梦”到最后却又“一樽还酹江月”这些遭遇都不算什么,愿意以酒祭奠江月,与江月同醉,又是振奋人心,义盖云天,豪放结束。

这首词有对长河滚滚的波澜壮阔的场景的描述,有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怀念,有对自己自身被贬和早生华发的无奈,还有“一樽还酹江月”的豪放,可谓是情感丰富。

2.《大江东去》乐曲剖析与演唱风格

《大江东去》是1920年青主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所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在创作的过程中,注重的事诗词本身的内容和意境,借用音乐来诠释古诗词的意境和词作者的内心情感。全曲可以根据诗词的格局,分为两个乐段,是一首带有尾声的单二部曲式歌曲。

第一部分1—22小节,庄严地广板,采取宣叙调的写作技法。除去第一小节至第二小节,以及第十七小节至第十九小节是豪迈奔放的旋律,其余部分皆是一字一音。例如乐曲刚开始的第一至第二小节。

开始就是豪迈奔放的旋律,强音开始,直接把听众带到大江滚滚奔流,一泻千里的壮阔场面,令人心神荡漾。到第二小节的时候又是弱音开始。演唱者在演唱这部分时,一定要用强而有力的气息作支撑,就像长江滚滚东流的江水没有止境。另外,第二小节有一个半拍的休止,要做到声断气不断,这样才是更加的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其余部分多是一字一音,还运用了大量的短休止。演唱者在演唱时,要注意共鸣腔体完全打开,咬字有力,吐字清晰并且归韵要统一。

第二部分23—42小节,较快的行板,采用咏叹调的写作手法,旋律起伏跌宕。这一部分具有较强的抒情性,气息要均匀流畅,仿佛像作者那样,遥想昔日英雄周公瑾的雄姿英发,想着英雄谈笑间便“强虏灰飞烟灭”以及感叹着自己被贬黄州而且“早生华发”的无奈。

尾声部分43—53小节,间奏以后由“pp”开始,叹息着人生如梦,岁月如梭,至51小节时,感情基调急转,由音阶式的上升,情感激昂,达到乐曲的最高点,“早生华发”又何妨?被贬又何妨,我愿用杯中酒祭奠江月,愿与江月同醉,不可不谓是豪迈奔放。

在乐曲的伴奏上,更是采用琶音的效果,就像是滚滚东流的江水,也容易给听众带来无限的想象。

这是一首典型的豪放派古诗词艺术歌曲,曲作者青主先生为其谱曲时,更是遵照词作者的初衷。这首艺术歌曲多是一字一音,不时加入一些豪迈奔放、跌宕不羁的旋律,而且这首艺术歌曲在情感上,更是有着强烈的对比,豪迈、无奈以及浪漫。演唱者在演唱这首乐曲时,需要歌者拥有强劲的气息支持,豪迈奔放的演唱,更是要遵循词作者和曲作者的创作意图,体会作者的内心的真实的、细腻的情感。演唱者要让自己的声音把听众拉入到词作者和曲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最最细微真挚的情感。

(二)《月满西楼》的歌词剖析与演唱风格

1.《月满西楼》的歌词剖析

我国的古诗词文化也是博大精深,有着不同的派别,如果说《大江东去》是豪放派的词作的话,那么《月满西楼》当属婉约派的典型。

《月满西楼》是苏越为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所谱写的艺术歌曲。而这首词,是李清照与丈夫分别后,抒发作者离愁别苦所作的。整首词以一种清新的格调反映出女性特有的细腻忱挚的爱,却没有一丝的俗套之感,给人一种清新淡雅,却又小小悲伤地美得享受。

“红藕相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语言精练、节奏分明,处处体现了作者对丈夫的相思情怀。

“独上”一次写出作者与丈夫的离别之事,暗示自己只有一个人的处境,也是对丈夫的无限相思。而且,相思之苦无刻不萦绕在作者的内心,不减反增。

这样一首表达相思之苦的词作,可谓意境深远,内涵丰富,词人把与丈夫的离别相思,用女性特有的敏感体验,用清新淡雅的语言,将抽象的相思离苦表现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

2.《月满西楼》的乐曲剖析与演唱风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音乐文化的发展,一些乐曲家在为古诗词谱曲配乐时,也不再拘泥于古曲,而是迎合着当代人们对于流行音乐的喜爱,在古诗词与当代人们之间进行巧妙的联合,既接受了我国中华民族的古典音乐风格,同时也引进了现代的音乐元素,有一定的现代感,但也有别于一般的流行音乐,可谓是雅俗共赏。《月满西楼》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这首乐曲的写作,更是把音乐与歌词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令听众听起来更加的舒畅、简洁,唱起来也不是那么的拗口。歌曲的旋律清新流畅,多是根据歌词的特点,出现了四级跳跃式、水平式和波浪式等进行方式。全曲在调式调性上采用的是我国的民族七声清乐羽调式(也有说是a小调)。这种调式,更容易与这首诗词的意境相融合,从而完美的再现诗词中的相思离愁之苦。此曲一共分为两个乐段,是一首带有前奏、间奏和反复的单二部曲式。A、B两个乐段均为方整性结构,而且都采用了“同头异尾”的创作技法。如谱例:

前奏(1—6小节)和间奏(16—17小节)都是采用的反复的波浪式的反复的方法,使得旋律缠缠绵绵,仿佛作者内心世界里面的相思之苦,挥之不去,去之还来的感觉。前奏渐入心里,间奏也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乐曲更是缠绵不断。

A乐段(7—15小节),旋律采用了顶针(也叫鱼咬尾)的写作技法,有一种缠绵不断的感觉,寓指词作者的相思之苦挥之不去的感觉,而在A乐段的结尾处,音高持续攀升,使得歌曲的情绪也跟着开阔了起来。离愁相思别苦更是喷涌而出。

B乐段(17—27小节)多是运用半拍的休止,抑扬顿挫,直接抒发相思离愁别苦,把情感的表达推向。

在演唱这首古诗词艺术歌曲时,更是要注意深入此曲作者的内心,要深刻的理解词中的真正的意境,运用平稳的气息,表达出作者的相思之苦,用声音来诠释作者的内心世界。这首歌曲我听过安雯老师的演唱,在她的演唱中,可谓是字字都带有原作者的内心情感,完美的诠释了这首古诗词艺术作品。可想,她在演唱这首歌曲之前是下了一定的功夫的。

二、古诗词歌曲词与曲的融合

我国的古诗词本身就具备较强的音乐性,在古代就有诗与乐的紧密联系。而在近现代,诗与乐的融合更是又迎来一个新的阶段。对于古诗词的编曲,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古曲,也不再只是中国的原始的音乐文化,而是结合着国外的优秀的音乐文化,与中国的古诗词相融合,创作出新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近几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流行音乐的发展,古诗词与流行音乐的融合更是独具一格,既有流行音乐的现代感,又有别于流行音乐的雅俗共赏。

而古诗词与艺术歌曲的融合,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词与曲的融合,就是古诗词的音乐性,通过歌者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表达出来,通过歌者对词作者和曲作者的了解,通过歌者对词曲的理解用演唱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歌者的气息、声音和强弱上的、情感上的对比,使得古诗词不再仅仅是节奏、语言和意境的美,还加入了人声,通过歌者声音的演绎,仿佛身临其境,使得人们更能真切的体会词曲作者的内心世界,给以听众真切的共鸣体验。

古诗词与艺术歌曲的融合,使得我国的古诗词文学艺术又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使得我国的古诗词文学艺术通过艺术歌曲的形式,又迎来的新的发展空间。而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与古诗词的音乐性的融合,更是使得我国声乐演唱的道路更加宽阔,想要通过声音表达的真实情感更加深刻,更加细腻。

从古至今,在两种东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同时,在他们不断进步的同时,总会伴随着一种新事物的产生,古诗词与艺术歌曲的融合便是如此,在两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同时,古诗词的音乐性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的融合也便开始产生了,是必然的趋势,有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就要有歌者来演绎,歌者通过声音与古诗词的音乐性、词曲作者所赋予的古诗词的意境进行融合,使得古诗词又有了新的生命。不论是美声唱法,还是通俗唱法,在与古诗词的音乐性相融合的时候,都是使得古诗词不再是古板的文字、节奏的美,还带有声音的诱导,给听众、给观众带来真切的声觉体验和共鸣体验,仿佛词作者就在眼前创作这篇古诗词,仿佛看到了词作者在古诗词中所赋予的意境,也仿佛进入到词作者在词中所看到的美景。

古诗词的音乐性与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融合,是时代和发展的产物,是对古诗词的继承与发展,这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国五千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我希望,能够再多多的继承和发展我国古老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与时代接轨,跟随时代的脚印。让民族文化在改革和发展的浪潮中不断进步和发展,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冷成金.唐诗宋词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