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狼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狼的翻译文言文翻译

狼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范文1

自从2002年文言文翻译这一考点由客观题变成主观题后,已基本稳定,今后应该也不会有大的变化。翻译文言文仅靠做大量的练习并不可取,如果掌握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再辅以适量的强化练习,定会事半功倍。

一、高考文言翻译的两条原则

1.原则之一:译文的“信、达、雅”

翻译文言文,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改用现代汉语表述。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信”、“达”、“雅”。

信,即要准确,尽量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

达,即要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生搬硬套,没有语病。

雅,即要优美,争取做到遣词用语生动传神,富有韵味。

这是文言翻译的最高境界,这需要对古今语言有较深的造诣和对文学有较高的修养,作为考生,我们只要向这个目标努力,在翻译时做到“信”和“达”就行了。

2.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里。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表达方式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取意译的方式作为辅助的手段,因此,高考时尽量用直译去翻译文言文。

二、高考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

1.留

既对文言文中的古代专有名词和古今词义相同的普通名词,可以直接抄录,不必翻译。

例如: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观巴黎油画记》

[译文]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四日,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

2.调

即把古文中的倒装句式调整语序,如使动式、意动式、为动式、特殊动宾关系、互文见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使之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例如: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译文]我终究应当想办法让你活下去。

3.换

(1)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或结构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例如: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

[译文](怀王)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

(2)用现代汉语单音词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例如: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译文]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问讯。

(3)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换与今意不同的词语

例如: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黄生借书说》

[译文]祖父、父亲积累而被子孙抛弃的,就不用说了。

(4)用本字换通假字,用今字换古字

例如: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译文]要在天下伸大义。

(5)用适当的词语换古文中的虚数

例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谋攻》

[译文]知道自己和敌军的实际情况,打多少次仗也不会失败。

4.补

(1)名词活用为动词,就应补出相应成分

例如: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狱中杂记》

[译文]如果被投入狱,不问是否有罪,都要用刑具拘系手脚。

(2)补出省略的成分

例如:岁恶不入,( )请卖爵子。《论积贮疏》

[译文]因为年成不好而没有收入,官吏和百姓出卖爵位和子女。

(3)补出量词

例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译文]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

(4)按照现代分数表示法补出未出现的成分

例如: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译文]即使不被斩首,去边地戍守而死的至少有十分之六七。

5.删

(1)删去偏义复词中做为陪衬的词

例如: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译文]你可以告诉婆婆,尽早地把我休回娘家。

(2)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词,少量的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包括发语词、“之”、“是”等)

例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狼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范文2

要想使文言教学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必须弄懂以下几个问题;1、文言的特点。2、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关系。3、文言翻译的钥匙是什么。4、自读课文的目的何在。

一、文言的特点

文言,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因而,其特点也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的特点是双音的词多,而文言的特点是单音节的词多,两相对照学生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利用这一特点逐步完成文白对译。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相对固定的步骤,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运用。

例如:我在教学中就利用了这一特点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 划词。即将文言语句划为最小的词。如:“骨已尽矣,而狼之并驱如故。”这句话就可以划为十二个相对独立的词,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二)逐词解释。即将所划出的词逐一解释出来。骨:骨头。已:已经。尽:完。矣:语气词,相当于“了”。而:连词,表转接,译为可是。两:两只。狼:狼。之: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必翻译。并:一起。驱:追赶。如:像。故:原来。

(三)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连词成句。即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因而,前文例句译成现代汉语时就必须添加或减少某些成分。按照这一原则,例句可译为:骨头已经没了,可是,那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紧紧地跟着屠户。显然,译文省去了“之”,增加了“仍然”、“一样”、“紧紧地”、“着”、“屠户”。这样,译文既没有改变原意,又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同时,还能描绘出当时紧张的气氛。

二、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有其初发阶段,现代汉语是从何发展而来的呢?不言而喻,它就是从古汉语发展而来的,虽然古汉语不等于文言,但是,其书面的形式,绝大多数是用文言写成的,所以,可以说,现代汉语是由文言发展而来的。既然如此,那么,文言与现代汉语在实质上就存在着一个“源”与“流”的关系。因而,这二者之间势必就会有着继承、演变和摒弃的关系。然而,单就中学语文文言教学而言,它就是一种继承与演变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向学生阐明了这一点,就可以消除学生对“学文言如学外语”的畏惧心理。

三、文言翻译的四把钥匙

由于文言与现代汉语的源流关系,我们在教学中可将重点放在那些演变的词上。何为演变的词呢?即由于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在用法、意义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的词,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篇目来看,继承的词多,而演变的词少,因而,学生在学习之外,如果掌握了这些演变的词,就等于掌握了文言翻译的金钥匙,文言翻译也就会迎刃而解。文言翻译的金钥匙究竟是什么呢?简言之,即文言中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

(一)古今异义词

从字面上看,“古今异义词”即词的古义和今义不同,不言而喻,文言中除了少数“古今异义词”外,其他的绝大多数是与现代汉语意义大致相同或相近的词,可以说,掌握了古今异义词,就等于掌握了文言翻译的第一把金钥匙。

(二)通假字

通假,即同音替代。它是文言尤其是先秦古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要构成通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必须是一对出现。2、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没有任何关系。3、在上古音中,二者必须是同音或近音。由于通假字是同音替代,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到这一点,如遇到与古音不同的情况时,必须读回本字之音。教师在教知识点的同时,一定还要强调学生注重知识的积累的重要性。等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通假字时,也就等于掌握了文言翻译的第二把金钥匙。

(三)词类活用

所谓词类活用,就是某些类型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来的一般性质和语法功能,而具有新的语法功能的灵活运用,离开了这种语言环境就失去了这种性质和功能。我们在文言语句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即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词语的意义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分别不大,但是一旦译成现代汉语,语言马上就不通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词类活用现象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再反复练习,直到掌握为止。那么,学生就掌握了文言翻译的第三把金钥匙。

(四)特殊的文言句式

掌握了三把钥匙外,还要懂得文言句式。常见的特殊句式有:1、倒装句;2、省略句;3、判断句;4、被动句。教师在教学中对这类句式的特点和翻译方法反复的练习和强调,并经常归纳总结,那么,文言翻译对学生来说,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四、自读课文的目的和作用

自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完成对文章的翻译和理解。这对学生而言,既是对已学过知识的一次考核,又是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次大检阅。因而,对自读文章,教师千万不能像对讲读课文一样大包大揽,一讲到底。这样,教师不仅增加了自己的负担,而且还剥夺了学生考证自己能力的大好机会。更严重的是,让学生养成了一种懒惰依赖的坏习惯。因此,在遇到文言自读篇目时,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来解决,教师只要适时加以点拨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如果学生懂得了文言文的特点,学会了文言文翻译的步骤,明白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关系,掌握文言翻译的钥匙,理清脉络,学生的文言学习能力定会大大提高。

狼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范文3

初中课本上的文言文篇目,对于中学生来说,要学习它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学生既没有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又没有对过去文化生活的了解,而且现在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所反映的内容又是很久以前的,对当时的生活环境已是非常的陌生。况且文章中生僻字又很多,学生读起来都会很困难,要想把文章读通顺就更成问题了,更不用说是理解了。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不说,就连看一看,也是很困难的。

那怎样才能让这些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学习它、热爱它、尊重它呢?我想在教学中就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理解、掌握我们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打好初步的基础,为将来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这样一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更加的艰巨,责任就更重大。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学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缺一不可的。

那么如何来教会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呢?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以及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和作者写作的意图。教师要把课文涉及到的时代背景向学生介绍清楚,使学生从教师的介绍中对作者的所处的环境、时代、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例如:学习《论语十则》,作为教师,就应该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及当时情况,让学生知道孔子所处的环境,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成就,以及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学生只有了解了作者和他生活的时代,才会去认识他的作品,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第二,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朗读和标注。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自由朗读,去熟悉课文,学生就更没有办法去理解文章的内容了。只有让学生把文章读通顺了、熟悉了。要理解文章的内容也就容易一些了。在朗读的时候,学生可借助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并且还要注意朗读的节奏,这对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很重要。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节奏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学生对课文内容就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朗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作好圈点批注的工作,对文章中不会读的字、词、不懂的句子和词语都要一一地作好标注,在教师范读或听读时及时校正读音,在分析时注意理解不懂的词语、句子,做到有的放矢,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要让学生做好“搬家”的工作。也就是说,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课文下面注解中的实词、虚词搬到课文原来的位置,作为学生对课文学习理解的第二步。例如:七年级下册《伤仲永》:在课文下面注解中就有:“伤”,哀伤,叹惜。“尝”,曾经。……等。学生做这项工作时,要求他们边读,边写;动手,动脑,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又对学生学习课文有很大的帮助,还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

第四,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方法,让学生试着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即可采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但对中学生来说多采用直译的方法。

具体做法有:留、删、补、换、调、变。

学生把重点字词搬运之后,这时让学生同桌或分小组合作,一字一句地对课文进行翻译(要求要直译)。学生有问题的,可以进行讨论,也可以询问老师。教师在学生译句的过程中,要参与其中,给他们一些建议或指导,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多注意引导,切不可对学生横加指责,要注意多鼓励、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文言文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把课文内容弄清楚,准确。

狼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范文4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 导语 朗读 翻译 背诵

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地处瑶族地区。文化基础薄弱,学生陋见寡闻。如何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教好文言文?

一、巧设导语

文言文与现代生活距离甚远,学习起来,学生感到有些乏味。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学生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乐此不疲。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就告诉我们要想点击学生心灵,必须要巧设导语。

例如,讲《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设计了两种导语:

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你能根据以上的提示猜出他是谁吗?

在宋代,有这么一个人: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酸,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他很疲倦,很无辜,出汴梁、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势利的官员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可是人生的坎坷不但没有压垮他,却使他写出了千古美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记承天寺夜游》。

巧设的导语,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既对坡产生敬佩之情,又有急于了解课文的期待,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自然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所以有人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语要言简意赅、涵义隽永,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指导朗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教学经验,是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特别是在我们这个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孩子的普a通话水平都比较低,所以,我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在朗读中帮助学生纠正文言,如斜(xié)在恭城话里读(xiá)等。同时,还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重视翻译

初中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一般都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如“见二虫斗草间”,对译后为“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显然,这个句子意思不明确,像是缺少什么一样,因此不通顺,读着也拗口。所以我就把它所缺少的东西补好、补齐。使句子说成:“(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

四、 合作探究

(一)准确理解文章主旨

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会翻译,更重要的是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就从标题入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文体(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这时,有学生问:“作者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我引导学生认真看看注释,学生一目了然:“本文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作者并不悲观,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他看到“(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积水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给人一种清新、空灵的感觉。最后作者由衷地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的感慨。其中,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二)既整体把握,又局部细研

如《小石潭记》:第一段中“隔”“伐”“取”等词语,若独立地进行词语教学,恐怕就会一带而过,但若从事理、文理的角度去深入理解,则学生会有更大的收获。首先,从“隔”“伐”“取”等动作看,小石潭是不为世人所知,再者,作者何以面对这美好小石潭而产生不可“久居”的感受?这正是因为美好而不为人所知的小石潭与自己的政治遭遇非常相似所致,是实实在在的“触景生情”之言 。

(三)学习文言文的精巧构思

如《小石潭记》: 从构思看,它条理分明,脉络清楚。作者先从来路写起,先听到水声,后看到潭水,再看到潭的全貌和周围的景色,接着写潭中的鱼,再把视线荡开,写溪流。作者因景触情,情景交融,始终抓住一个“清”字。刚听到如佩环鸣的水声时,“心乐之”;坐潭上时,因“其景过清”,加上作者政治上不得志、长期被贬,顿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寂寞感伤之情跃然纸上。这将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的佳境。

五、背诵积累

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靠平时的积累。积累要有目的、有重点:即对实词、虚词、句式等的积累。

学生学习文言文一般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而我却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对字词,一定要弄懂词的四个方面: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告诉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方面,才能为学好文言文打下基础。

积累离不开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那么,需要背诵多少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已有明确规定。老师在教学中可要不折不扣地执行。

由于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认真做好如上几点,所以,尽管所任教的学校地处瑶族地区,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却十分浓厚,教学质量也有蒸蒸日上的势头。

【参考文献】

[1]教师. 海南出版社,2011(6).

狼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范文5

关键词: 文言文 阅读 命题 学习策略

文言文是语文学习的经典,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必不可少的“大餐”。结合各地的中考命题特征,我们不难察觉,该题型的总体趋势是“稳中有变,重心外移”,即命题涉及的考点、题型、题量以及试题总分值,与前两年比起来在大致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略有变化,文本取材重心呈“立足课内,向课外转移”的趋势。

1.命题的考查要点

1.1 考点增多,题型丰富。

近几年文言文阅读考查中衍生出一些相对固定的考点,有考查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与应用的,如:理解实词的意义、把握虚词的用法、翻译文言语句、朗读节奏停顿以及重要语句背默等;有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综合分析及价值取向的,如:提取概括、感受体悟、评价赏析、拓展迁移等。这些考点,将会继续保持。

文言文阅读的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综述题等,不过,选择题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主观表达题逐年增加。选择题大多用来考查“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本写作特色赏析评价”等对初中生来说是难度较大的考点。

1.2题量适中,分值稳中有升。

2006年中考,文言文阅读题量最少的为3条,如广州卷;最多的6条,如福州卷。2007年中考,题量最少的也为3条,如广东卷;最多的为7条,如福州、成都和南宁卷。从统计数据看,2005年文言文阅读平均题量为5.3条左右,2006年则为4.8条左右。因此,笔者预测,中考文言文阅读平均题量将会稳定在5条左右。

2005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分值最高的为26分,如武汉卷;最少的仅8分,如哈尔滨、河南卷;全部统计对象平均分值约为14.1分。2006年,最高分值为22分,如浙江、兰州卷;最低分值为8分,如广东卷;全部统计对象平均分值约为13.9分。近几年文言文阅读试题平均总分值稳定在14分左右,与语文教育界重视并加强文言文教与学的呼声相合拍。

1.3选材考究,重视内外结合。

课内文言文取材时普遍重视考查新课标推荐的必背16篇文言文,尤其青睐课内经典名篇,如《〈孟子〉二章》(2005年被8省市选用),《岳阳楼记》(2006年被5省市选用)。课外文言文大多篇幅短小,语言浅易,文体以人物传记、寓言故事或小议论文为主。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古代名臣良将事迹,表现官员的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或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正直品行和从政治军的才干等;第二类为古人事亲至孝、诚信待人事迹,体现和弘扬民族文化及传统美德。预计近几年中考仍将会遵循这些特点来选材命题。

2.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

2.1 依据文本,狠“背”放“活”,由“内”而“外”,强化掌握文言知识点。

我们在教授文言文阅读时,不难发觉,尽管初中文言文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宽,但统观六册课本,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一部分知识是需要牢固掌握的课内知识,亦即人们常说的“死”知识。如课内实词、虚词的积累、课内文言文名篇(段)的积累、文言文常识的积累、课文涉及成语的积累等。对这些,可以采用抓“死”出“活”的复习方法:对各种“死”知识进行归类整理,运用比较法和分析法进行记忆,并通过各种练习,学会运用。能记忆,就抓住了“死”;会运用,就出了“活”。

虽说文言文命题取材的重心将逐渐由课内向课外转移,但是,即使阅读材料取之于课外,题点还是在课内。因此,我们必须抓“内”联“外”,注重转移。可以从已确定的每一个知识点、能力点扩展到课外,增补适当的复习内容。所增补的内容可以是和课内知识点、能力点同类的,也可以是延伸的,或异类的。如学习了蒲松龄的《狼》,可以扩展其《狼三则》;学习了《与朱元思书》,可以增读《黄生借书说》等等。通过同类的、延伸的和异类的课外内容的增补,就可加强对课内知识点、能力点的记忆、理解和灵活运用,达到“取法于课内,决胜于课外”的目的。

2.2 利用文言文知识“点”,引出复习“面”,让学生能够做到“熟能生巧”。

文言文教学应该使各种知识和能力得到主次分明、难易得当的梳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训练,就会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控制性和准确性。如,对于“古今异义”这个知识点来说,可生发出来的“面”应是词义的转移、词义范围的变化等。再如,以文言虚词为例,其“面”上的“而”就是一个小的知识点,由它生发出来的小“面”则应是表并列、表顺接、表修饰等几种。当然,抓“点”一定要准,带“面”则不要太宽。

“我亦无他,唯手熟尔”,熟能生巧,孰能使我们文言文阅读的分数“锦上添花”。要抓“生”致“熟”就必须注重综合,练得精,练得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练课内的难点和重点。课内文言文,繁难之处和要害之处,通过“练”弄懂了,掌握了,其浅显之处、次要之处也会迎刃而解。二是练多样化的题型。必须广采精选各种格式的题型,练以致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题型的变化,有效地提高解题能力。三是练答题的准确与规范等,即使是开放性的试题,也不能不着边际地乱来。

2.3 背诵经典名言语段,阅读对比,深入理解文言文的思想灵魂。

我们通过观察近几年来的文言文阅读命题特征、趋势,不难发现有两点:(1) “单一课内型”语段考查少;(2) “课外型”依然走俏。这种阅读理解的“考点”涉及两种:一种是课内、课外各取一段进行综合比较;另一种是单一课外命题。此种选材做法便于形成“内”“外”齐放的局面,既能有效地检阅学生课内文言文学习情况,又能考查学生对浅易课外文言文的自主阅读能力,因此,将会被更多的地区所采用。

狼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范文6

初中教材中入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是传世不衰的名家名篇。对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中学生来说,如何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在鉴赏中感受文本的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就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有三条基本要求:第一是诵读,第二是不依靠译文,用心领会文章的意思,第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把这些要求都落到实处呢?

一、初识课文重诵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和对文意的感知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熟读课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①真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出于这样的目的,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设置了四步:第一步,听读课文,认准字音。这一步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千万不能忽视。在范读时,应做到声情并茂,尽可能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如果自己没有这个条件,可让学生听朗读带,务必让他们感觉到文章的美,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读准字音着重是读准生字、多音字、通假字。如陟(zhì)罚臧否(pǐ)、以遗(wèi)陛下(《出师表》);不亦乐(yuè)乎(《论语》)等。对多音字和通假字,关键是要弄清某字在一定语境中的意义,这样才能确定读音。反过来,读准了字音又能帮助理解句义。第二步,合读课文,明确节奏。这一环节,学生一边随录音或范读轻声诵读,一边标画节奏,对一些难以确定停顿的句子,首先应借助注释、已有的语法知识,或前后文的提示,弄懂句意,这样才不致读破句子。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学生往往把它读成“其一犬/坐于前”。第三步,分读课文,领会文意。在这一阶段里,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个人读,分组读,可配乐朗诵,也可开展朗诵竞赛,使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使学生以诵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第四步,齐读课文,总理全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

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对全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分析、理解课了很好的铺垫。

二、分析课文注重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多年以来,很多教师形成了一种模式:文言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比较难,因此,为了让学生学懂,教师不但精讲细讲,而且把课文一句一句翻译给学生,甚至还让学生写下来。这种方法其实不适于学习文言文,尤其不适于初学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的课下注释很详尽,加上学生已对课文进行了熟读,所以,教师要相信他们的能力,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疏通文意。疏通文意时,应力求把握住一句或一段话的意思。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放在对原文的直接理解上,从而改变“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的死读古文的方式。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适当点拨。按照这样的方法,即使像《出师表》这样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文,学生也能完全读懂。值得注意的是,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一定要“愤”而后“启”,“悱”而后“发”,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起来。

分析文章,切忌“满堂灌”,教师可紧扣学习重点设置几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不作繁琐的讲解。繁琐的讲解,往往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效果也不见得好,教师一定要把基点放在学生自行领悟上。因为学生已经对课文进行了熟读,对文意进行了疏通,这时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交流,相互点拨,绝大多数问题可以解决。如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作者是如何写出自己读书时条件的艰难的?2.复述作者读书时的勤奋情形,想一想,这勤奋和前面所说的艰难生活条件有什么联系?3.与作者读书相比,太学生的读书条件怎样?文章是如何进行对比的?4.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弄懂了这几个问题,学生对文章的主旨也就领悟了。最后再让学生谈谈学完这篇文章的感受,学生的收获会更丰厚。

为了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并针对初中学生注意力容易转移这个特点,教师可适当变化上课的形式,除了提问、讨论这些常见的方法之外,还可以开展竞赛或者进行小组之间的互相提问、抢答比赛,利用这样丰富多彩的方式吸引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学习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使学生在轻松心态下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注重对重点文言词语分类整理,引导学生养成积累语文材料的好习惯。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文言词语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于阅读种种的书。”②新课标也要求初中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所以,学习文言文,务必使学生掌握文言词语的一些规律性用法和特殊的意义,然后把这种能力迁移到文言文学习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相应的当堂小测验或练习,目的是对古文中常见的一些实词以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现象让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对一些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作用让学生加以识别。课标要求学生“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或者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制作“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对文言词语进行整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当然,仅有整理归纳还不够,还应让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通过归类比较,提高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

总之,初中文言文教学,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通过改革教法、加强学法指导等手段,让学生热爱文言文,快乐地学习文言文。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出最坚实的步伐,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①于漪《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