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励志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生励志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生励志教育

高中生励志教育范文1

关键词: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科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对于中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着力于培养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努力提升中学生的思维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以促进中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教学经验,现阐述如下,与同行分享。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着力于培养中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于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造开放式的、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给学生留出较大的自主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在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学指导者的主导作用,通过事先设计的“问题串”,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有针对性地引向本节课所预设的探究活动中心内容,从而在促进探究性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时,可以先提出探究性问题,以创设问题情境:“……植物是没有神经系统的,那么,植物对于自身的生命活动是如何进行调节的呢?……”然后,教师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物现象,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向日葵会跟随太阳而转动……树上的叶片会随着秋深而枯黄脱落……阳台的盆花幼苗会向着光源方向生长……这都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举出诸如此类的例子……”教师利用问答的形式,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把学生“带入”充满情趣的生活情境,然后,话锋一转,再将学生从“生活情境”带入“知识情境”:“同学们请看这样一个实验现象:(1)将燕麦的种子种在暗处,胚芽鞘会包着胚芽出土并向上直立生长。(2)如果从胚芽的单侧进行光照,幼苗则弯向光源生长。……科学家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得出了植物具有‘向光性’特点,那么,植物为何具有‘向光性’?‘向光性’的产生与哪个部位有关?”教师通过步步设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指导学生经过讨论明确了生物“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的照射可以使得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进一步传递到下一部生长区,造成背光面的生长速度快于向光面。”并总结得出:“感受光刺激并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部位在尖端以下,单侧光能够影响生长素的分布,却不能影响生长素的合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导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探究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升中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于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应采取有效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证明,一个具有较强思维能力的人,可以通过敏锐的“感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以强烈的探索愿望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去,经过创造性的想象和科学的推理判断,获取全新的认识。比如,细胞是人通过肉眼所无法观察到的,这就对于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细胞”这一章节时,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和分析,帮助学生在认识细胞的概念、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等基础上,将“静止的内容变为动态的过程”,进而认识到生物体生长的奥秘。即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根据回忆画出细胞结构简图,引导学生的思考:“这些结构分别叫什么?……细胞是平面结构吗?……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有没有区别?……”然后,教师适时地展示细胞的立体结构模型,进行进一步讲解,引导学生“由外向内、由平面到立体、由结构到功能”地不断深入地学习和认识细胞的有关知识,并通过利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或利用显微摄影仪投射于屏幕上进行观看“黑藻细胞的细胞质的流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细胞是否有生命?”这个问题,从而通过循循善诱,一方面达到了识记生物科学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有效提高了中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生励志教育范文2

关键词:素质教育;地理教学;课程改革

课堂是教学的生命,教学是教育的核心。教育改革的重点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提升课堂,课堂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地理课堂要求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逐步形成地理科学的基本观点。关心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一、从生活中寻找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很难适应当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要学会从生活中寻找地理知识来尝试进行地理教学,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开发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有积极意义。在地理教学中,把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内容有选择地纳入到地理教学中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因为“新闻联播”中的每件事都和一定的地理环境相联系,更因“新闻”是新近发生实施的报道,它贵在“新”,时效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普遍关注。如在学生学习气象灾害台风时,可以结合东南亚、福建刚刚经历的“海燕”来讲述,通过播放“海燕”的新闻图片及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引发学生共鸣,对于台风的危害由学生自己概括,进而学习台风的构造、过境天气变化等。这样不但教学效果突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时事的责任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如果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加学习地理的兴趣。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对于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并与地理教学有联系的重大地理事件,应事先做好准备,这样总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欧洲西部气候类型前,笔者从当时新闻中关注的“英国疯牛病”进行引入,启发学生思考:英国的牛肉大量出口,说明英国养牛业发达,那么英国养牛业发展与本区的气候有什么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教师可以将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地理事件,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及时补充到课堂中来。这样的话,学生学习将更有乐趣,地理课堂将更有魅力。

二、生动课堂,高效课堂

新课程要求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构筑开放的地理课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多种活动来获取知识,使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以及风度仪表等,因而必然以不同的个性、不同的面貌出现在讲台上。有的地理教师情感丰富,在教学中往往很注意情绪背景,善于用自己对所教知识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这样的课堂上,会有疑问,有惊讶,有问有答,有争论,也有笑声,情感跌宕起伏,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浓厚。所以教师要在严肃认真地讲解系统知识的同时,适当运用感性材料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地理教师思维敏捷、机智;能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特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启发式教学,教法灵活,注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语言富有激情、优美生动,具有形象性和感染力;板书设计提纲挈领、新鲜醒目、语精字妙,一个箭头、一个图例,都会引起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联想。

三、探究质疑,提升课堂教学

质疑情境是学生质疑问题的“动力场”,质疑情境设计既可以是阴性的,也可以是显性的。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尽可能利用图像、模型、标本等教具,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直观性,用抽象知识的趣味性、形象化、具体化的巧妙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发挥其形象生动的特点,营造学生的质疑情境。如讲到我国降水的分布时,笔者要求学生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年降水量大于1600毫米的地区,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总结出我国降水分布的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然后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很快,便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新疆西部降水量较大,与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相反呢?”教学中,对于学生这些质疑,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精心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把课堂教学推向另一个。

在一系列的探究实践中,我们深刻意识到,教学活动的高效运转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要深化素质教育,必须将师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采取有效的引导和督促,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亲身体验到学习的效率和乐趣。这样,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才有可能,才能真正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达到深化素质教育、提升地理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方长华.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教学研究,2011,(15).

高中生励志教育范文3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局限在“没有查出病就是健康”,这个病通常只是指身体上的疾病。但我们关心学生的健康,不仅仅指在生理上无疾病,还包括在心理上健全、心态正常无异。很多人都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存在片面认识――只重视学生的品行教育,却忽视其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出现了像马加爵这样的心理畸形的学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因此,对中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摆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缺乏自信心。中职学校的学生经历了中考落榜的强烈心理震撼,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抱着“失败者”的心态,再加上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他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有较强的自卑感。在自卑心理的驱使下,他们整天担心自己的言行会受到老师的讥讽,担心会遭受到批评和指责;当向别人说起自己在中职学校读书时,就觉得很丢脸。

(2)逆反心理强烈。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逆反心理都很强烈,表现在很难听得进家长、老师的意见,不服从管理。中职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上网聊天玩游戏、交异性朋友、喝酒抽烟等。

(3)厌学心理严重。中职学生由于文化课基础差,因而将近一半的人对学习“感到无趣”或“厌烦学习”,厌学情绪特别明显,表现在课堂上无精打采、反应迟钝、违纪现象较多。大部分学生缺乏长远的学习目标,功利行为占上风。

(4)自控能力较低。中职学生自我约束力偏低,随手乱画、乱扔垃圾、乱倒污水、上网无节制的现象严重。常常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打架斗殴,违反校纪校规。

(5)自私心重。做什么事都把个人得失放在首位,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只求得到,不求付出。近年来,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出愈发严重的态势,很多中职学生在心理方面饱受抑郁、自卑、迷惘等情绪问题的折磨。

这些问题影响了中职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同时更阻碍了他们自身的成才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解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

(1)提高教师素质,给学生以健康的楷模。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和保障。性格铸造性格,人格影响人格。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不可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学校应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不仅能使教师们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有利于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避免或减少教育中的失误,而且能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言传身教地给学生树立榜样。

(2)发挥班主任的突出作用。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最多,联系最为密切,影响也最直接。在工作实践中,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育工作能力,做好心育工作,发挥自己的突出作用。

(3)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传播心理知识,给学生以健康的钥匙。学校可通过开设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操作性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运用所学知识自觉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自我调控;另一方面在课堂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和谐发展。

(4)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心理档案。心理咨询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学生避免和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发展自我,增进心理健康。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优良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它对于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他们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起着一种导向的作用。学校通过组织各类比赛,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调动同学们的激情,开发他们的潜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健康爱好,增强审美情趣,提高心理素质。

(6)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发挥家庭作用,给学生以健康的推力。家庭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学校可以通过与家长电话联系、家访等形式向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的重要性。这样,学校教育同家庭、社会有效地结合,形成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7)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除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社会各界应营造一个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也要采取相关措施,尽量减少甚至消除不健康的思想和文化对学生的腐蚀和渗透。只有为中职学生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才能将中职学生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

总之,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任务。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多种途径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渐地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袁飞跃.浅谈学校如何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教育,2009(2)

[2]王义.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战线,2009(22)

高中生励志教育范文4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口语交际能力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由于受大学扩招、高中扩招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每况愈下,到了现在考不考都可入学,随时可入学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招来的学生素质当然不会高,普遍口语交际能力差,上课回答问题时,声音低小,吐字含混,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或面红耳赤,低头不语;平时交际或面试时候,思维混乱,表情紧张,手足无措,词不达意,颠三倒四。此外,2009年,教育部新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新大纲更加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与要求更加具体、明确:要求学生能做到“说话时有礼貌,表达清楚、连贯、得体。”“能够根据学习、生活和职业工作的目的和情景进行恰当的表达和交流。”可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势在必行。作为语文老师,理应把培养学生形成现代社会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放在首位,并努力通过加强“说”的训练,带动学生“听、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观察社会、思考问题的能力,增长学生适应社会的才干。

二、加强培养中职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实践

(一)重塑自信心,培养学生“敢说敢交际”的胆量

中职生中大多在初中阶段是学习中的后进生,他们得到的表扬少于批评,他们的自信心肯定受挫,所以,自信心的培养更是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要一环。新的学校、新的同学、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他们有一种新鲜感,职业学校的宽松环境,教师的一视同仁,这一切都为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此,开学第一堂课我就告诉学生,走进职业学校,对于每一名同学来说都是崭新的开始,只要我们敢于参与、积极参与,你就成功了一半。于是,我从最简单的自我介绍开始进行说话训练。我对同学们要求:说得不好是很正常的,老师绝不批评;听的同学要认真,不许讥笑;一人说完,全班用掌声鼓励。这就为“说话”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学生的心理得到了较好的调整。在教学中,每节课前我都会安排学生上台说话,不要求内容集中、主题明确,只要能上来把想要说的话说清楚即可。因为我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讲台环境,锻炼在众人面前说话的胆量,让他们敢说敢交际。

(二)采用激励机制,让学生想说话

面对学生羞于说话的现象,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一些鼓励学生勇于上台的策略,比如中职阶段,学生的考评成绩实行的是弹性学分制,所以我把平常课前说话的成绩计入到平时的成绩当中,平时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20%;分数低者,还可以通过增加上台次数获得一个最高分。要尽量肯定学生作业的优点,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也可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分阶段来完成,降低训练难度,激发学生的训练积极性,使他们由“我敢说”转化为“我想说”。

(三)拓宽观察视野,寻找说话题材,培养“愿说愿交际”的习惯

一是利用教材,活用教材,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创造各种条件来安排教学。学完诗歌、演讲、议论文、戏剧单元,老师可分别组织开展诗歌朗诵赛、演讲赛、辩论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另外,每单元训练后都有个口语练习题,教师可适当选择作为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题材,也可精心设置情境来安排训练。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学会清晰、准确、流畅、得体的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学会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学会与别人合作,从而逐步具有文明和谐地与人交流的素养。二是放眼生活、放眼社会,拓宽说话交际题材。我们让学生观察学校、社会、家庭中发生的新鲜事,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新闻,在报纸杂志中寻找国内外奇闻逸事,把这些通过整理介绍给同学。他们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以自己的语言述说生活,无论说者还是听者,都能保持很高的兴致。这样,就把“说话”训练和整个社会联系起来,拓宽了观察视野,使“说话”这一小课堂融入了社会这个大课堂。

(四)教给说话方法,授以交际技巧,培养“会说会交际”的能力

高中生励志教育范文5

关键词 教育智慧 教师文化 生物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智慧是个体在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中,产生的面对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它不是自然发生的,必须要在智慧的教育下,不断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教育智慧是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教育状态,是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

教育智慧主要通过具有一定文化的教师来体现。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包括教师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体系以及行为模式三个层次,并构成了教师文化的统一体。

1 重塑高中生物教师文化的必要性

1.1 教学目的的功利取向,限制了高中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现有高考制度的压力下,许多高中生物教师研究和实践着如何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成绩。教师将提高所任班级的生物学科成绩作为自己的全部工作目标,课堂教学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情感冷漠、发展迷惘。

1.2 教学理论的狭隘肤浅,束缚了高中生物教师的理论视野

许多高中生物教师把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简单化为知识的传授过程。教师对教材本身蕴含的文化素材视而不见,师生之间缺少深刻的交流,学生的情感没有得到丰富和发展,价值观和人生观没有得到提升,知识与智慧脱节,科学与人生分离,课堂没有体现出生物教学多方面的教育使命和应有的丰富内涵。

1.3 教学模式的规范统一,制约了高中生物教师的创造性发挥

传统的教学流程强调规范统一,教学内容的设计追求完整,教学过程各环节追求精确化和程序化,甚至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都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教师被定格,课堂缺少灵动,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阻碍了教师进入自由和智慧的境界。

2 重塑高中生物教师文化的建议

2.1 明确课程目标,树立教育智慧理念

新课程建构了三维目标,即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它们的达成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育智慧理念的认可程度。教师应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使课堂教学多样、灵活、开放,从而走向智慧统帅知识,人生关照科学的教育的较高境界。

2.2 优化教学艺技,构建教育智慧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生智慧生成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生物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形成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之际,学生能融知识于生活中,在生活的情境中解读生命,从生命的角度去思考人生,学会做有意义的事,做有尊严的人,过有品位的生活。

2.2.1 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教学民主是对学生的平等与尊重、真诚热爱与接受。平等对话、相互尊重是师生之间实现沟通与交流的前提,而师生间真诚的沟通与交流,能够让教育智慧得以有效实现。不久前听了张家港梁丰高级中学特级教师任小文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一堂课,整堂课教师给人的感觉犹如春天般的温暖,教师的言谈举止充满了对学生的关心,学生回答问题不需要站立。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这样的,教师给出有关自然选择的一组资料,请学生思考后讨论进化到现在长颈鹿的脖子长的原因。学生与教师一起探讨,教师真实地倾听,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最终达成共识。这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超越了知识传授本身,高度体现了对学生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人性关怀。教师的亲切友善是对对方生命内在尊严的一种尊重,使师生愉快地进行情感沟通和智慧交流。

2.2.2 进行精心的教学预设

“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精心的预设才能激发精彩的生成,创造智慧。教师在预设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与智慧,对教材内容进行高质量的加工和包装,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上实验课“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时,有一组学生发现自己的提取液的颜色和别的组不同,不是呈深绿色,而是呈黄绿色,很是疑惑。教师马上向全班学生展示这组提取液,并与其他组的提取结果进行对照,然后和全班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可能的原因,并鼓励这组学生“将错就错”,继续实验,观察分离后的结果。实验结束后,教师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多个出现一定操作错误的分离结果,与正确操作的分离结果进行对照,请学生分析原因。教师机智地应付,恰当地调整了现场策略,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思维,反映了教师一定的教育智慧。

2.2.3 追求艺术的课堂语言

艺术的语言是课堂上师生交流感情和传递智慧的重要工具和载体。艺术的课堂语言除了要具备科学性、形象性、趣味性、情感性等特征外,还需具有教育性和启迪性,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在讲DNA的复制方式时,教师可以先抛出这样一段话:“沃森和克里克在提出碱基特异性配对的看法后,立即又提出了DNA复制的一种可能机理。同学们能从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设想出DNA分子可能的复制方式吗?假如用15N标记母链,用14N标记子链,请同学们假设一下,复制一代和两代的结果各是什么?”在教师富有启迪性的语言下,学生充分展开思维活动,提出两种假设即全保留复制和半保留复制,并根据假设演绎两种不同方式复制的结果。最后,教师再展示这两位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总结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

2.2.4 重视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完善课堂教学行为和发展教师素质的基础。教师通过反思可以实现经验向智慧的升华,他人理论向自我理论的转化。例如,对“有丝分裂”这部分内容,总是存在这样的困惑:老师刚讲,学生很明白,可过一段时间就忘记了。通过学习专业书籍和理论,以及不断的反思,现在已调整为围绕有丝分裂的本质,即“保证亲代细胞中的染色体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且保持数目不变”来启发学生。教师借助动画演示,首先,从间期要进行DNA复制,到前期染色质螺旋化成染色体,避免染色质在分离时打结断裂受到损失;核膜核仁的消失,与它们阻碍染色体的平均分配有关;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保证染色体平均分配的安全性……对诸多机制,教师一一引导学生,避免了学生对有丝分裂学习的简单记忆,而是对有丝分裂的本质进行组织和理解。

吴也显在“教与学:课堂文化重建与走势”中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智慧。”在教育智慧的理念下重塑教师文化,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水平,实现师生思维的互动,人格的影响,才能让课堂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旅程。

参考文献:

高中生励志教育范文6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050-01

在新课改的旗帜下,如何改革传统的应试物理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提高中学生素质能力为目的的创新型教学方式,这是摆在当前每一个物理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结合自己在物理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创新,浅谈几点经验。

一、倾注真挚的感情,赢得学生的爱戴

物理学对初中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他们既对有趣的物理现象充满好奇又因抽象的物理原理而迷茫,于是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种畏惧心理。例如:学生们在小学时就知道“同体积的木球与铁球谁轻谁重”,若让他们选一个轻的抱起来,连智力最低的学生都知道选择木球,但这个问题若用物理学中抽象的“密度”概念去理解和分析,对部分学生就显得束手无策,难以理解,从而对物理产生厌学心理。类似的情况告诉我们:学生。特别是部分学困生对学习物理存在心理障碍,缺乏学习的参与意识,需要我们深入细致的去了解他们,倾注感情去引导他们,和颜悦色的与学生谈心,真诚的进行交流,逐步与学生增进感情,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从而克服心理障碍,正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如此循序渐进,学生自然也就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轻松步入物理知识的殿堂。

二、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的好奇心特别强烈,特别想去探索世界,从中获取新的感受。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引导、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其了解物理,喜欢物理,热爱物理,当然也就有了学习物理的动力。我的做法有:

1 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如: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紧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让学生观察现象。这时学生会看到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重新沸腾起来。看到这种现象时,学生的兴趣立刻被充分激发出来。同时对“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知识点的理解则显得水到渠成。

2 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青少年除了好奇心强之外,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随着物理知识难度的增加,演示实验只看不动的方式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慢慢减弱。因此,在教学中适当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让学生由动眼变成既动手又动脑,尽可能亲自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来,这样会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3 让学生从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培养兴趣。学生都渴望被老师、同学理解、欣赏。成功的喜悦,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创造机会让他们才华得以充分展示并珍惜每一次获得成功的机会,即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让相应层次的学生解答并获得成功。从成功的喜悦中树立学习物理的信心。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慢慢地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成绩就会逐步提高。

三、充分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1 引导学生寻找并总结规律。中学生的特点之一是逻辑思维尚不发达,抽象概括能力还不足。针对这一特点,在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时,要帮助学生寻找规律。如学习“惯性”时,引导学生分析解答惯性问题可把过程分为三步:首先弄清楚两物体或同一物体的两个部分最初处于什么运动状态;第二步看其中的一物体或同一物体的某个部分运动状态是如何突然变化的:第三步分析另一物体或物体的另一部分,由于惯性要保持最初的运动状态而不变。这样一分析总结,学生的思路非常清晰,就不会再发生遇到分析“惯性”问题时,头脑一片空白,不知从何下手的状况,而是对此类知识非常感兴趣了。

2 “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计“合作探究”,首先,提出问题并由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大限度地提供机会让学生互帮互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既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欲望、自信心。使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理解得深刻,有利于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特别是有利于学困生的学习与转化,有利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