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化学竞赛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化学竞赛题范文1
一、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外延的扩展
例1高中化学把化学反应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另一类是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的化学反应,叫非氧化还原反应。下列化学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2KMnO4K2MnO4 +MnO2+O2
B.2Na+Cl22NaCl
C.Zn+H2SO4ZnSO4+H2
D.CaCO3+2HClCaCl2 +CO2+H2O
(江西省)
解析:初中化学中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是狭义的,是从物质得到氧与失去氧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而高中化学中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是广义的,是从化合价的升降角度进行研究的。本题考查的是广义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需要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来分析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对四个化学反应的分析可知,只有D选项中CaCO3与HCl反应时,各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故选D。
二、有机物命名规则的拓展
例2在以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环状化合物中,从含三个碳原子到含十个碳原子的碳、氢化合物都按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标记碳原子数,并根据碳原子数命名为“环某烷”,如环丙烷,其化学式为C3H6,结构式如图1(甲),也可简写为图1(乙)。现有一种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环状化合物,其结构式可简写为图1(丙),则该物质的名称是________,化学式为________。
(河南省)
解析:初中化学中只是对有机物的知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而在高中化学中,有机化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知识。本题通过对有机物命名规则的拓展,考查同学们的信息迁移能力与应用能力。在图1(丙)中,碳原子数是6,且呈环状,故该物质是环己烷,化学式为C6H12。
三、氯气性质的学习与应用
例32005年3月29日晚,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导致35吨液氯大面积泄漏,造成28人死亡,285人受伤。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并能与碱反应。氯气被吸入人体后,会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事故发生后,附近居民被紧急疏散,戴防毒面具的消防人员不停地向空气中喷射水幕及碱溶液,及时有效地控制了氯气的扩散。消防人员向空中喷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的反应原理为Cl2+2NaOH=NaCl+NaClO+H2O。
(1)请你根据上述信息写出氯气的两个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是MnO2+4HCl(浓) =X+2H2O+Cl2,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
(3)试根据氢氧化钠与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其中NaClO是次氯酸钠,C1O-叫次氯酸根),写出工业上以氯气和熟石灰为原料制取漂白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
(广东省佛山市)
解析:氯气在初中化学中没有介绍,却是高中化学系统学习的第一种物质,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题联系实际,以一则交通事故为背景,介绍了氯气的一些性质,据此考查同学们对知识的概括能力和迁移能力。由题可知,氯气为黄绿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为MnO2+4HCl (浓)=X+2H2O+Cl2,根据元素守恒,可知X为MnCl2。氯气和熟石灰的反应可以参考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原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2H2O。
四、过氧化钠性质的应用
例4某课外小组经查阅资料得知,过氧化钠(Na2O2)是种淡黄色粉末,能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量。于是他们设计了以下三个探究性实验。
[实验l]用嘴通过玻璃管对着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棉花吹气,发现棉花剧烈燃烧,燃烧后的灰烬溶于水,加入盐酸会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据此推断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2]按图2所示完成装置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A中装入稀盐酸和大理石,则装置的B作用是________;反应一段时间后(此时样品仍呈淡黄色),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置E收集到的气体中,发现木条马上熄灭。于是他们对此展开争论:甲认为可能是二氧化碳过量,装置E收集到的气体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乙认为是二氧化碳燥后根本不能和过氧化钠反应,装置E中收集到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你认为 _____(填“甲”或“乙”)的观点是正确的。为了证实这个观点,此时可以采取的简便的验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3]在证实上述观点后,他们又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如图3。将一团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棉花塞在漏斗管中,下方点燃一支短蜡烛(蜡烛火焰与棉花不接触)。问棉花会燃烧起来吗?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
(浙江省)
解析:过氧化钠是碱金属钠的一种化合物,也是高中化学中重点研究的一种物质。本题主要探究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在实验1中,根据棉花剧烈燃烧和加入盐酸会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可知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有氧气和碳酸钠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
实验2是通过实验来验证结论正确与否。首先要知道各装置的用途,NaHCO3溶液可以除去HCl气体,无水硫酸铜可以除去水分。此时在装置D中,是干燥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接触,而装置D中过氧化钠无变化,装置E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马上熄灭,说明没有氧气产生,即乙的观点正确。在玻璃管中装入干燥剂无水硫酸铜,然后用嘴通过玻璃管对着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吹气,如果棉花没有被点燃,就说明干燥的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不会反应。
在实验3中,因为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潮湿的二氧化碳气体受热后会沿着漏斗管上升,和过氧化钠反应引燃棉花。
高中化学竞赛题范文2
关键词: 初高中化学 衔接复习 链接过渡
在进行高一化学教学时,老师应如何做才能“旧中见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树立起教师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如何使学生从初中的局部知识扩展到高中的全面把握和理解知识,调整好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学习方法,适应高中的要求?我根据教学上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初高中衔接复习的必要性
初高中衔接复习是非常必要的。理由是:初中化学强调定性分析,只要求学生记住现象或结论,而到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给学生作一个对比,明确高中除了记住“是什么”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和“是多少”。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这需要给学生一个学前提醒。初中阶段记忆的知识多,很多同学的学习方法是死记硬背,欠独立思考能力,不会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理解后再记忆,并能将学过的知识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刻理解化学原理。故利用复习时间灌输高中化学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应是最佳时机。新生除逐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外,还要适应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与初中的教法不同,高中的教学过程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为课堂教学的特点。高中老师的要求也与初中相异,注重方法的点拨而“稍轻视”不断地反复多次。老师应利用学前复习时间使学生适应新要求,接受老师的教学风格和适应老师的教学习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
1.摸准学生实际,制定复习目标。
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入学档案,了解每个学生初中化学科的学习成绩。再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在初中是怎样学习化学的,如何评价自己的成绩等。结合高中化学的总体要求,建立每个学生的学科学习情况档案,制定符合本届学生实际的复习计划、复习重点、难点和要求达到的层次,以及重点辅导的学生名单。此阶段以全面鼓励和支持,建立自信心为主。
2.改变模式,旧中见新。
复习时如果只是老师在黑板上列表归纳,口若悬河地总结,相信半数同学定会昏昏欲睡。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充分发挥思维能力,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活动来开启智慧大门,使复习课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我的具体做法是将准备复习的知识点融入到一道道题目中,一开始就参考当年全国各地的初中化学竞赛题、升中考中的能力题或高中高考涉及的初中知识,特别是初中生易错或者“难解答”的问题,编出一份试题,由学生在第一节课进行练习,知识点是初中的知识,但出题的角度和方向却是新的,通过练习和讨论学生知道初中不少知识点高考仍考到,对复习初中知识的重要性自然明了,在以后的复习课中就会自觉地认真参与了。然后根据学生第一节课的解题实际情况,组织一套涉及初中各重点知识的复习题,以精选的习题为载体,将要复习到的初中各重要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复习,由学生在课堂上限时完成,我只是就解题方法进行指导和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或点评。这样做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点,增添了学习兴趣。
3.查漏补缺,适当拓宽。
学生在解题中产生困惑甚至不知所措,正是激发他们认真钻研的动力。教师加以及时引导,可使学生产生仿佛来到另外一片天地的感觉。此时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又要切记适时引入高中化学的要求,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如氧化还原反应、燃烧等初中局限性的定义,到了高中则从本质上去理解,这样概念范围将会扩大。又如反应物的量与可能的产物之间的关系;各种量其精度与实际要求的关系;多信息题中干扰信息与无用信息的识别;有多个解答方案时,最佳方案的选择;如何巧解巧算(包括十字交叉法、差量法、平均值法、极端假设法、守恒法、关系式法等等);化学实验设计,各知识点的综合运用等高中重要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都是初中知识之上的延伸、扩展和完善。
近几年来的高考都考了一些初高中衔接的“盲区”,故我们在复习初中内容时绝不能匆匆而过。
高中化学竞赛题范文3
(2)如何使学生从初中的局部知识扩展到高中的全面把握和理解知识,调整好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学习方法,适应高中的要求?
笔者根据几年来在教学上的实践,本文就以上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作为高一新生的教师,第一节课的意义异乎寻常,它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最重要的一课,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而偏偏高一化学按大纲要求就是连续九课时的初中化学知识复习,从学生方面来看,开学后第一节课开始,都希望学习不久前刚发下的自己已"看"过几遍的新课本知识,此时却要他们复习初中化学,情绪低落在所难免。而部份老师也觉得难上,一者高中老师都是大多未上过初中化学,对初中化学不够熟,部分老师也就产生了"何苦呢"的思想,有的教师认为花九节课复习,太浪费时间,到具体章节用到初中知识时稍加点拔即可,花这么多时间"炒旧饭"不值。
其实初高中衔接复习是非常必要的。理由是:①初中化学强调定性分析,只要求学生记住现象或结论,而到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这就需要一开始就给学生作一个对比,明确高中除了记住"是什么"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和"是什么"和"是多少",②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这需要给学生一个学前提醒。③初中阶段很大程度记忆的知识多,很多同学的学习方法是靠死记硬背,学习依赖老师,欠独立思考能力,不会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理解后再记忆,并能将学过的知识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刻理解化学原理。如果还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高中化学,则会事半功倍。故利用复习时间灌输高中化学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应是最佳时机。④新生除逐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外,还要适应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与初中的教法不同,高中的教学过程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为课堂教学的特点。高中老师的要求也与初中相异,注重方法的点拔而"稍轻视"不断地反复多次。利用学前复习时间使学生适应新要求,接受老师的教学性风格和适应老师教学习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上问题的顺利解决,怎样做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呢?经过几年的实践,我认为这样做收效高:
(一)摸准学生实际,制订复习目标
首先根据学生的入学档案,了解每个学生初中化学科的学习成绩。再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在初中是怎样学习化学的,如何评价自己的成绩等。结合高中化学的总体要求,建立每个学生的学科学习情况档案,制定符合本届学生实际的复习计划,复习重点、难点和要求达到的层次以及重点辅导的学生名单。此阶段以全面鼓励和支持,建立自信心为主。
(二) 改变模式,旧中见新
复习时如果只是老师在黑板上列表归纳,口若悬河的总结,相信半数同学定会昏昏欲睡。我认为要彻底纠正那种认为学生一次不懂讲两次、三次甚至十几次这样不厌其烦就会使学生"总有一天" 明白的错觉,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老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活动来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使复习课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练过一遍",我的具体做法是将准备复习的知识点融入到一道道题目中,一开始就参考当年全国各地的初中化学竞赛题、升中考中的能力题或高中高考涉及到的初中知识,特别是初中生易错或?quot;难解答"的问题,编出一份试题,由学生在第一节课进行练习,不会的可以相互讨论,知识点是初中的"旧知识",但出题的角度和方向却是新的,通过练习和讨论学生知道初中不少知识点高考仍考到,学生对复习初中知识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了,在以后的复习课中就会自觉地认真参与了,然后根据学生第一节课的解题实际情况,再组织一套涉及初中各重点知识的复习题,以精选 的习题为载体,将要复习到的初中各重要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复习,由学生在课堂上限时完成,教师只是就解题方法进行指导和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或点评。这样做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思维,学会运用知识点,增添学习兴趣,又改变了传统的"三部曲"复习模式。
(三)查漏补缺,适当拓宽
学生在解题中产生困惑甚至不知所措,正是激发他们认真钻研的动力,迫使他们重新评价自己初中化学科的学习成绩,然后老师再加以及时引导,学生产生仿佛来到另外一片天地的感觉。此时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又要切记适时引入高中化学的要求;既指出初中化学的局限性,又要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如溶解度一节知识中较高要求的计算,溶剂和温度改变时的计算初中较少触及,而近几年来的高考中则频频出现,高中化学又无专门章节介绍,这就需要利用复习时间来培养和锻练学生解这类题的能力。又如氧化还原反应、燃烧等初中局限性的定义,到了高中则从本质上去理解,这样概念范围将会扩大。又如反应物的量与可能的产物之间的关系;各种量 其精度与实际要求的关系;多信息题中干扰信息与无用信息的识别;缺少条件的题如何解。有多个解答方案时,最佳方案的选择;如何巧解巧算(包括十字交叉法、差量法、平均值法、极端假设法、守恒法、关系式法等等);化学实验设计,各知识点的综合运用等等高中重要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都是初中知识之上的延伸、扩展和完善。如果学生不主动依老师的指导及时去理解和掌握,慢慢就会掉队。例如就有高二的学生进行连续多步反应的化学计算时,还存在采用初中老师严格要求的分步计算法慢慢求解,却置高中老师教的利用关系式快速算法而不顾等问题。近几年来的高考都考了一些初高中衔接?quot;盲区",故要求我们复习初中内容决不能匆匆而"过"。
高中化学竞赛题范文4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3.028
一、“把握学科能力竞赛”简介
2007年苏州市教育局为了促进教师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科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组织了全市范围内的高中英语、化学、历史;初中语文、物理、政治;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九门学科的决赛,当时比赛的名称叫做“教师解题基本功大比武”,分为预赛和决赛两轮。预、决赛分别由各县市、区教育局教研室、苏州市教科院统一命题制卷组织考核,三年一个轮回。试题的内容以近五年的高考、中考试题及教材主干知识为核心,分值150分,内容设置比例大致为:教材中内容(含例题和习题)约占70%,高考(或中考)题约占20%,其他相关知识约占10%。2008年这项比赛正式更名为“把握学科能力竞赛”。
二、教师参加“把握学科能力竞赛”的价值和意义
1.把握学科,研究教材,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把握学科能力竞赛”的试题中,有70%的试题是教材内容(含例题和习题)。这就是说这项比赛的导向是引导教师认真地去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而不是让教师去研究有关类似于竞赛一样的难题目。新教材其教材内容编写严格遵照课程标准,课后习题也不例外,包括“整理与归纳”、“回顾与总结”、“练习与实践”、“专题作业”等,其中“练习与实践”部分一般针对一个小单元进行基础性的回顾,“专题作业”涉及整个专题内容并略有提高,“回顾与总结”、“整理与归纳”则进行整个专题内容的归纳梳理。教师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认真研读,认真作业,使他们自觉地把这些习题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利用起来,在教学的方向和难度的把握上更加切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更加切合教材的要求,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整个学科,也促进了教师对整个教材内容的融会贯通和对整个教材脉胳构建的认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遵循规律,研究方法,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的习题系统有了很大的改观,具有开放性、时代性和情境化等特点,但老师们在选择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及复习阶段的练习时,还是会出现舍弃课本上重基础、重实践的教材中课后习题,转而从历年的高考题、模拟题甚至竞赛题中去寻找能力较高的相关题目,尤其是从起点年级就这样做,人为地加大习题量和难度,使一部分学生在忙碌和挫败中逐渐丧失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培养和情感塑造都有负面影响,同时也出现了部分学校的老师把相当多的课时花在讲评难度比较大的课外习题上,造成了教学计划无法完成的被动局面。
教师参加“把握学科能力竞赛”,在备赛的过程中,通过对课本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习作和研究,他们能够把这些习题资源很好地利用起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本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予以适当的整合和改编,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随意加大学生习题的难度,研究选择学生习题的方法,不随意延缓教学进度,从本质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切实减弱学生的学业负担。
3.研究高考(中考),关注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握学科能力竞赛”的试题中有20%的题目是近五年的高考(中考)试题,这就要求老师们在研究课本、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研究近五年的高考(中考)试题,从中发现出自课本或由课本的某段文字、某句话、某道练习为背景材料编制的试题及由课本演变来的题目,关注高考题与课本间的联系和生成关系,明确高考试题在知识上是遵守课本的,但在能力的要求上是可以超出课本要求的。通过这一过程,老师们就能更加明确和熟悉新课标下的高考试题的设问方式和解答要求,以及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目标指向,让老师们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去思考问题,去把握教学的起点,去科学选择与课本内容相匹配的习题,去靠拢高考命题的观念,从而让学生避免题海战术的困扰,让化学教学理性地回归到学科教育的本质上来,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对“把握学科能力竞赛”活动的一些建议
1.要让参赛老师在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自觉
对于从2007年开始举行的“把握学科能力竞赛”活动,老师们态度从一开始的“不愿意参加”、“无所谓”逐渐转变为“符合条件的人人参加”、“认真准备后参加”,这中间经历了一个比较艰苦的过程。在命题范围和难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由2007年张家港市预赛的最低四十多分,不及格多人,到2010年的最低八十多分,不及格一人来看,成绩明显提高,究其原因,行政干预、奖励措施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在各种教研活动中积极宣传这一竞赛的价值和意义,也让取得优异成绩的老师介绍他们的经验体会、准备过程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活用课本中例题习题的案例,使老师们明确这一竞赛活动的目的,从而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在行动上自觉地去研究课本及高考题,并把参赛准备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积极的做法转化为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具体行动。
2.要帮助参赛老师搭建好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
教师参加“把握学科能力竞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它的核心是教学效益的提高。作为教研部门有义务、有责任为老师们搭建好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在备考2010年苏州市“把握学科能力竞赛”的过程中,我们曾经组织了一次老师们对《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五本书上的所有习题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某些题目可以有不止一种方法进行解答,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如《化学2》56页第6题:一个蓄电池两个电极的极性标志模糊不清了,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判断两个电极的极性;《化学1》58页第10题中的第(6)小题:现有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样品,请设计两种实验方案测定其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等题。二是哪些习题教学参考资料上的答案是不正确或不妥当的,如《物质结构与性质》59页第1题;三是对某些具有“基础性、应用性、时代性”的题目怎样进行适当的变式,进行举一反三,一题多用。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达到进一步转变教材的使用理念和相互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