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个性化阅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范文1

【关键词】阅读教学;个性化;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133-01

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反思一下阅读教学过程,如果能抛开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相信每位教师都承认:阅读课缺乏学生的个性自由。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或是老师问、学生答,课堂上热热闹闹,但学生却很少有真正的语言实践。往往几年书读下来,真正算得上是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的所占比例极少。教学中,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教学的方向,限制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性阅读;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等。忘记了阅读教学始终应该是以学生的阅读为出发点,也是以学生的阅读为归宿点,这种脱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阅读教学如同空中学游泳,缘木而求鱼。

然而,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让阅读成为个性化的行为?

一、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构成阅读品质的重要心理因素,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的具体表现,是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会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由此可知,阅读兴趣能促使阅读能力的形成和阅读水平的提升,换言之,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如文学作品、科普科幻作品以及一些历史文化等诸类读物,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培养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其次,要进行多样化朗读,如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比赛朗读等等。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阅读审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再次,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看待每位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阅读成功的乐趣,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养成阅读的兴趣。

二、珍视独特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实质上是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一)实施对话策略

阅读教学中包含着三个层面的对话关系: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样的多重对话,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以学生个体为主体与文本直接对话为中心的关系,其他的对话都只是为了给学生的个体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解构主义认为:“任何一个文本中存在着范围极其广泛的解释的可能性,而真正负责的阅读不应该维护某一套独特的解释,应该维护解释的可能性本身……从任何一个文本中读出我自己的生活,看出我在其中或其外的处境。”阅读教学要在如何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下工夫,把学生既有的生活感悟和情感体验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对话中、与文本的对话中创造出多重意义的解读。

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直接接触古今中外大量优秀范文的好时机。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带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向老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讲解给学生听,也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拆成若干小问题来步步紧逼的向学生追问,最终仍是让学生被动的认同教师对文本的理解。

(二)鼓励另类阅读

鲁迅先生在评说《红楼梦》的不同建构意义时说:“谁是作者和读者姑且不论,单是命意,就阅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廷秘事……”这番话,道出了阅读的本质特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阅读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反映和感受,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喜欢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对文本的内容、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评价。尽管学生的感受理解可能很肤浅,甚至可能很“怪异”,使人一下子感到不可思议。但是,站在师生平等对话的立场上,抱着尊重学生的态度,教师不应该轻视学生的感受,应热情地鼓励、引导,用心去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同时针对其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中的缺陷、不足,开展积极有效的帮助。

个性化阅读范文2

近年来,我一直探索并实践着批注式阅读,学生在这个批注过程中产生了阅读兴趣,增强了阅读能力,形成了独立的阅读个性,尝到了阅读的甜头。而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因学生的精彩批注而陶醉。下面就批注式阅读谈谈我们的做法:

1 写感想式批注

如果一个人动了心去读文章,就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感想。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读了文章之后,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如学生在读了《送东阳马生序》的第一段后写下这样的批注:“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宋濂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因为他能经受得恶劣环境的考验。现在正值冬天,这几天所处的环境有点和书中的环境相似,但我有时候却想打退堂鼓,看来只有吃得苦中若,才能方为人上人啊!”还有学生在读了《五柳先生传》之后。在末段作了如此批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曾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多么旷达的胸怀,只有做到不追名逐利,不随波逐流才有可能写出那么多闲适清新的田园诗。正如《饮酒》中所说心远地自偏,如果一个人心中有市俗的尘埃,就一定不会有悠然见南山的惬意。”学生在读了《羚羊飞渡》之后,作了如下批注:“太感动了!”“老羚羊真伟大!”“老羚羊为救年轻羚羊,牺牲了自己,可敬!”“让我们爱护动物,世界会更美好”、“保护珍稀动物,不要让它们灭绝”、“珍爱生命,保护自然!”等等。这些感想式的批注,不仅能帮助他们深入地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一根敏感的神经,这对于写作也是相当重要的,同时,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净化了他们的心灵,真可谓是一石三鸟啊!

2 写质疑式批注

“学者先要会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让他们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这种批注式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这种阅读方法学生用得最多,也用得最广,适合于各类学生各类文体。如学生在《星星变奏曲》中作出这样的批注:“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这是什么意思?”,还有学生在《敬业与乐业》中作出了如下批注:“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为劳动而生活是什么意思?”还有的学生在“我信得过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这句话旁边作出了这样的批注:“我觉得作者说得不对。照他这么说全世界的人价值都一样,我们就没有必要说实现自己的价值了,反正无论做什么价值都一样。”学生在《珍珠鸟》中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旁边作出了这样的批注:“鸟儿长着一对翅膀,就是为了飞翔,作者把它养在家里,鸟儿失去了它向往的广阔天空,从鸟儿的角度看,这并不是美好的境界。”瞧,他们对作者的话产生了怀疑!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这些批注,才让我们的课堂辩论有了源头,从而争论得热火朝天。

3 写联想式批注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让他们能够由此及彼,能够自觉的由文本迁移到文外。这种阅读方法有注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如学生在《雨说》的第一段作出批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多么准确,其实第一段就是这句唐诗的诠释和改写。还有的同学在《敬业与乐业》中“坐这山,望那山”旁边作了一个批注“得陇望蜀”,多么细致!也有人在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旁边作出这些批注“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塞下秋来风景异……长烟落日孤城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怎一个愁字了得?”……他们由此句诗引发出这么多的联抿,一下子想到了这么多悲秋的诗句,他们能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做到触类旁通,真正的把知识学活了,内化成了自己的一种能力。这种课内牵一发课外动一身的做法又何乐而不为呢?

4 写评价式批注

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就应该允许并提倡他们对阅读作出或褒或贬的评价。这样的阅读方法在诗歌里经常用到。他们往往在品味了诗词以后,会对部分诗词作出评价式的批注。如学生在读了《沁园春・雪》之后,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旁边作出了精彩的赏析式评价。但也有人对文本作出否定的评价,如我的学生在《敬业与乐业》中的“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这句话旁边作出如此批注:“不如把这两个破折号改成括号,这样更让人明白,也读起来更颀畅。”他的这一细致而又合理的评价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学生反复比较了破折号和括号的读法,倒还真认同了这位学生的批注。有的学生在《孔乙己》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旁边作了这样的批注:“好一个‘大约”’!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看似漫不经心,竟然把世态的炎凉,孔乙己所受的冷遇暴露无遗,作者真可谓是匠心独运啊,不愧为文学巨匠!“这种评价式阕读极大的调动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因为他们成了课堂的主人,成了读书的主人,他们有权利来评价书本和作者了,这不能不说是对他们人格的一种尊重!

5 写补充式批注

个性化阅读范文3

【关键词】创设 个性化阅读 平台

一、课前预习,展个性阅读

1.理解性预习。以理解作品的词句含义,结构层次,思想内容,写作特色等为目的预习阅读。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标注难词的意思,批注阅读的点滴感受等,这样,学生在不受任何人的干扰下,独立思考,在理解、表达、感悟等方面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见解,是展现个性解读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2.分层性预习。每个学生受他们生活背景、个性特点、原有基础的影响,呈现出或强或弱的学习能力,鉴于存在这样的差异,采用“一刀切”预习要求有失偏颇。因此,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次布置预习任务,让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层面,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相关性预习。搜集与新知识相关的资料,可以是复习与旧知识有关的知识;也可以搜集新授课内容的背景材料;还可以是对新课内容的补充材料。学生对这些相关性的材料的理解和认识、感受也是千差万别的,但这不正个性阅读吗?

4.体验性预习。亲身体验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事,以期获得切身的感受、独特的体会。如:预习《触摸春天》时,让学生在家扮盲人两个小时,体会当盲人的滋味,为体会文本积累自己独特的感受。

二、课中促思,达个性阅读

鼓励学生阅读勤于思考,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是古今中外有识之士的共识。如我国先哲孟子强调“心之官则思”;又如宋代学者陆世仪说过:“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意思是说独立的见解是想出来的,不去想就谈不上什么见解。在阅读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积极思考,有独立的见解,我们要创设条件,优化教法,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行有效思考,从而,达到个性阅读。

1.以“情”设“问”,促个性思考。如支玉恒老师上《只有一个地球》,在熟读课文后,便让学生谈谈读后的心情如何,有的说愤怒,有的说惋惜,有的说痛恨,再引导学生谈为什么,从文中哪些语句体会到。捕捉学生的情感发问,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阅读,积极思考,才会有独特的感受。

2.抓“疑”设“问”,促个性思考。抓住文本似乎是错的地方进行设问,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的“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这一句中,“瞅”意为随意地看。而父亲是那么爱我们,却在十几天后再见到我们时,表现得这样不经意。于是我抓住这个看似不经意的“瞅”,设问:“父亲为什么这样冷淡?难道他不想见我们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一阵静思默想后,学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激情,有的说父亲是想保护“我们”,从后面的“我的妻子是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还小,什么也不懂。”有的说敌人把“我们”带到法庭上就是要逼父亲就范,而父亲早已识破他们的伎俩,所以,故意装作冷漠状。大家畅所欲言,说出了许许多多的解释。这些解释正是个体进行认真思考的结果。

3.补白练习,展个性思维。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教师提供补白这一练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其中积极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补白的过程既是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许多人物对话: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我们没被砸着”

我引导学生为这些对话进行补白,可以加上语气的描写,动作的描写,神态的描写。这样学生不仅要有个性的理解和想象,还要根据已有经验组织语言、运用语言。

个性化阅读范文4

有人说:“数学教师是理智的,语文教师是煽情的。”这句话不无道理。语文教师之所以煽情,因为她要点燃课堂的激情、激发学习的动力、呵护课堂的生命力,使整个语文学习过程充满源源不断的活力。

个性化阅读的课堂更是动力十足、魅力张扬的。因为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也是一个个充满独特见解的个体。对于文本的挖掘,各自有各自的理解。这种理解就是个性化的,具有鲜明的迥异性的。

课堂的动力,要有教师的激情,更要有学生的激情。要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点燃教与学的热情,从而使教者愉悦、学者欢畅,才能保证教师教得全情投入、学生学得神采飞扬。那么,课堂的动力在哪里?怎样才能开发这其中的动力呢?

第一,要开启快乐之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正是快乐学习、开启快乐之源的依据。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喜欢自己的工作、喜欢自己的课堂,有自己主动的情感需求,课堂才会有精神饱满、神采奕奕的“表演”。如学习《桂林山水》,在教师喜欢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自己也被桂林山水的景致所陶冶、被陈淼的生花妙笔所折服,那么,就一定会全情投入到教学和文本之中,给学生以快乐之旅。学生也是如此,在陈淼华丽而精准的遣词用句中,在形象而生动的比喻、描写下,在漓江静清绿、群山奇秀险的意境中,定然身临其境,仿佛自己荡漾在漓江上,游走在群山间。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喜欢语文、喜欢语文学习,这种强加的情感不会使学生得到快乐。如果教师通过自身努力,让学生自然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把外在的学习变成内化的喜欢,一定会使学习变成一种乐趣、变成一种享受,那么课堂还怕没有动力吗?

第二,要挖掘趣味之源

梁启超说过:“趣味是生活的源动力。”英国音乐理论家柏西布克曾告诫年轻教师说:“假如你是一个好教师,你可能成功地使你的学生对他们的工作感兴趣,但是,你必须成为一个更好的教师来保持他们的兴趣。”个性化阅读更是如此。

趣味性是集吸引力和动力为一体的。如果让个性化阅读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那么动力就会自然生出。众所周知,汉语的美不仅是音韵之美,更是意向和情趣之美。启发学生自然地体会其中之美,那么情感就会自然地投入,文本的吸引力就会自然地生成。比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句没有标点的话,如果加上了标点,就赋予了这句话生命,从而具有浓厚的趣味性:“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种种不同的方案会使学习的趣味性陡然上升,学生的个性化探究和理解会情不自禁的投入进来。有了引力的文本,就如一块磁石,会吸引学生对它的探究欲罢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语言感悟就会自然地展现出来。个性化阅读,关键是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让学生处于一种紧张、清醒、灵敏的状态之中。这种状态“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创造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里,人的所有潜能、才能和心理结构中的各项要素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和谐的运作,技能以一种不受束缚的自由态度去接受新鲜事物,又能使创造性想象得到最大限度的最大发挥。”(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p362)这样,个性化阅读的课堂动力还会动力不足吗?

第三,探究活泼之源

个性化阅读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93-2

宋代大学者朱熹说过:“读书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我们今天积极倡导的个性化阅读的灵魂就是疑问。

一、疑问产生于学生——突出自主性

以往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带着教材(当然还有教学参考书)走向学生”,把教学目标支解得支离破碎,预先设计好若干个问题,牵着学生的思维走,随着教学进程的展开逐步设问,让学生抠出文中的某些词句,形成整齐划一的答案。在这种由教师与少数“精英学生”垄断的课堂上,大多数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看客”,对问题的理解失去了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无从谈起,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得到提高。等有一天,学生离开了老师,没人给他提问题了,他该如何去读懂呢?

阅读,首先应是学生对文本的叩问。正如朱熹在《学案》中所说:“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

在阅读了课文后,我们要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积累,说说“我知道了什么?”“我有什么地方不懂”。学生已懂的,教师不必讲;学生似懂非懂的,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读课文,在读中理解,在思中感悟。

有时,教师仍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引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在初读了著名作家肖复兴的散文《荔枝》后,有许多学生说:“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感人”“我被文章深深地感动了”。这时,教师要心中有数地追问一句“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这些地方为什么能打动你的心”?似是不经意间的轻轻一带,就能在学生“愤悱”的心境下,引导学生再“跳一跳”,深入到课文的中心,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自求得之,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变“呈现问题——分析灌输——被动接受”为“提出问题——引导感悟——主动获取”,其效果正如明朝学者胡宪仲所说“引之自悟,则得之渐,故为身心之益;倾之速悟,则得之轻,故为口耳之赘而旋忘之。”

疑问,就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埋在每一个学生心里。我们要做的,就是提供适宜的土壤、空气、阳光、温度、水分……

二、疑问解决有过程——强调合作性

疑问的解决应该是生生合作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个过程中学语文、用语文,发展语文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间的合作应是民主的。陶行知先生早就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教师应将这种差异视为一种资源,让每个个体在自己可达性目标上得到最优发展,利用个体的差异来促进学习群体能力的提高。要积极调动个体的积极因素去充实群体,运用群体的优势去发展个体,达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优势互补,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优势互补。生生合作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撞击,让真诚的心灵互相交流,增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使语文教学更具有人文色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沟通,学会聆听他人想法,学会表达自己见解,学会相互接纳,反思评价,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不同的解决途径;学会主动地探究语言,能动地吸收语言,积极地运用语言。

疑问的解决也应是师生合作的过程。课堂应是有控制的系统,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既要扶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正确的判断与意见,使合作沿着正确的方向进展。教师要帮助学生认真地归纳总结,使学生对问题的答案有正确而系统的结论。

合作学习的基本操作流程是:目标定向——独立学习——合作交流——评议小结。

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成为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合作学习改变了过去偏重接受、机械训练的状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交流合作能力。合作学习使课堂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创设了一个互相悦纳、互相激励、互相支撑的和谐的学习群体。合作学习使疑问走进每一个学习的心灵。

三、疑问延伸到课外——注重探究性

阅读时学生对文本所产生的问题是五花八门的。有的肤浅,有的深刻;有仅局限于对字词句的理解,也有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把握;有的在文章中就可以找到答案,有的需要查阅工具书、翻阅资料才能解决……这体现了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理解能力、阅读情趣的不同。不管如何,提出问题的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答案,都反映了产生疑问的学习个体的最近发展区。一旦被教师忽视、否定,可能就会使这个学生从此失去质疑的兴趣。

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教师心中,有杆秤——必须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诸多问题中选择主要的、能牵动文章中心的问题加以研究。

个性化阅读范文6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 生本对话 师生对话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那么,在新课标“现代阅读理念”理论架构之下,个性化阅读和诸多的新概念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处在怎样的一个位置上呢?个性化阅读强调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和由此获得的感受、体验、理解,强调主动的意义建构而非被动地接受。个性化阅读应表现出强烈的积极的主体参与意识,并明确地以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为目的,个体在阅读活动时个性心理特质充分绽放。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性化阅读因其这种积极性、目的性、独创性的品格,可谓是个体阅读的最高境界。

其次,个性化阅读并不一定只是“独立阅读”,学生自我阅读、自我感悟并不排斥教师的引导。“引”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确定阅读的目标,制定阅读步骤;“导”则是指导阅读方法阅读,组织交流,进行评价。这样的引导是非常重要也是必要的。我们知道,个体与文本对话时,有一个“先在结构”在起作用,读者预先存有的知识体系和文化习惯和他对阅读材料所作的假设形成的心理图式是阅读理解活动发生的前提条件。有效的阅读活动是学生的阅读心境与文本语境之间的协调、同化和顺应。但有时我们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知识和生活的积累都不够丰富,因而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学生和文本往往存在矛盾。例如,课文提供的生活如果高于或低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会不感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有专长的教师就要用自己的生活阅历、文化底蕴来补充课文的知识背景,展现文章语境,照顾学生“先在结构”的差异性,力求在学生的心理图式和文本的心理图式之间建立起多条通道,以帮助学生进入文本。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再如有些课文字面上不难,但学生很难读懂其深层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仔细揣摩,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获得更加深刻的领悟。

这些引导与个性化阅读并不矛盾,因为在这里教师并未充当作品意义的解析者、权威意见的传声筒,而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而学生始终置于阅读体验、感悟、思考的主体地位。总之,个性化阅读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它可以是个体的独立行为,也不排斥在教师引导下的在课堂上进行的个性化阅读或两者的结合。

再次,个性化阅读是一种自主阅读,它也不排斥合作学习。阅读的感悟重在过程,即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是一个“视野融合”的过程。迦达默尔认为,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都有一定的“视野”,这意味着人从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所能达到的理解的可能范围。尽管每个理解者的视野各有不同,但决不会有封闭的视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用以理解文本的视野也会不断地扩大和转移,永远不会固定下来。霍埃在《批评的循环》中指出“释义基本上是个历史过程,是言谈团体的批判的相互影响所产生出来的结果。”在对话与交流中,彼此的精神世界相互敞开、相互接纳,彼此思想交流、碰撞、协商甚至妥协、汇聚、融合,流动于师生间思想的火花、情感的共鸣、精神的陶冶,使师生双方不断超越各种成见,在积极的探究中不断完善认识并促进新意义的生成,从而实现创造性阅读。

当我们理解了个性化阅读的内涵,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就能够有效的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

(一)生本对话,多元解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只有当学生走进文本,将其中丰富的思想、情感、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没有学生主体的自主参与,不论是文本还是他人的语言思想,都是外在于他的心灵的,都不会转化为他自己的语言思想。可以说,没有生本对话,就没有个性化阅读,对内容进行多元性解读,是个性化阅读最重要的表现。为此,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求教师把阅读教学的课堂还给学生,还他们真正的“读者”地位,给他们阅读、思考的时间,为他们创设与作者、文本对话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走近读者、走进文本,实现自主阅读。为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课堂结构和教学方式,建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主要是以教材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自主互助学习,通过课堂教学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加学生的感悟和体验。在预习阶段,学生可以根据任务和要求阅读相关材料,在有限时间内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发现疑难问题,作为组内互助的依据和参照。组内同学可以分别提出自己认为最重要或最有价值的问题或尚未解决的疑难,大家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可针对学生中的问题总结归纳、指出问题,梳理重难点,讲解延展性知识、评价小组,完成对课文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