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攸关的烛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死攸关的烛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死攸关的烛光范文1

听到妈妈的喊声,女儿杰奎琳从床上爬起,轻轻的走到楼梯边,顺着楼梯向下看,她用柔和的声音回答着妈妈的问话,“妈妈,是你吗?我在这儿,烛台也好好的保管着。怎么样,德国兵走了吗?”

“走了,走了。”伯诺德夫人用疲惫的声音说道。

杰奎琳从桌上拿起烛台,飞奔的从楼梯上下来,一见妈妈,赶紧扑到她的怀中,“妈妈,我们的劫难过去了吗?我真的好害怕。”伯诺德夫人紧紧的抱住女儿,此时,她的心绪如潮水般起起伏伏,她在思索着——未来的日子。

生死攸关的烛光范文2

课伊始,教师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收集到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五分钟)

(交流完资料)教师激情满怀地进行小结:“孩子们,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性最大的全球性战争。1939年,德国、意大利、日本组成了法西斯轴心国,把侵略的爪牙伸向全世界,也伸向了一个美丽浪漫的国度――法国。看――”(教师点击播放图片音乐)

教师深情地说:“飞机开始轰炸了,大炮开始开火了,无辜的法国人倒下了。温馨美丽的家园被飞机、大炮轰炸得破烂不堪,苍颜的老人失去了儿女,上学的孩子失去了父母,只留下那片废墟。此情此景,震撼人心。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祖国,许多法国民众纷纷加入了为正义而斗争的行列,在这场正义与邪恶的抗争、机敏与狡猾的较量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人民忘记不了这样一件事,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

教师板书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同学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1:“生死攸关”的意思是什么?

师:你一下子抓住了课题的关键词,真棒!

生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你想了解课文的内容,相信等下你读了课文,你会找到满意的答案。

生3:为什么说烛光关系到生死呢?

师:是啊,记忆中的烛光给人温馨,给人浪漫,可这课的烛光为什么关系到生死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正是这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你一下子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内容,真好!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课文,看看为什么烛光关系到生死呢?

通过这个课堂导入,教师让学生交流资料、创设情景、质疑问难,我们可以感受到教者对课堂导入的用心良苦。然而,一个导入,你什么都想要,没有个取舍,没有个度,怎么行?笔者认为,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必须做到四个“适度”。

1时间适度

一个导入就花了十分钟,那么教学课文的重点、难点的时间如何得到保证?课堂导入的目的是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因此导课要做到短而精,要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直奔主题,尽量避免冗长的导入。笔者认为课堂导入要从教学目标出发,确定时间分配重点,课堂导入要控制在三分钟以内,不要超过五分钟。保证把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实现教学目标上,否则轻重不分,本末倒置,会浪费课堂上的宝贵时间,使课堂低效。

2激情适度

以上案例中,教师从一开始叫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到最后评点学生的质疑,整个导入过程都是声音高亢、满怀激情。虽说大家都在呐喊“语文老师上课应有激情”“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但激情过度容易导致学生疲倦,造成学生主体性的丧失。因此,教师一定要讲究语言艺术,切莫一味的高亢激情,特别是在课堂导入时,教师的语言更应亲切平和,让学生感到亲近,这样他们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3定调适度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于漪老师的这个比喻非常恰切,课堂导入好比歌唱家唱歌定调,倘若第一音没定准,那么部分要么唱不上去,要么走调。《生死攸关的烛光》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感受的是杰奎琳一家母子三人是如何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第二次世界大战只是事情发生的背景。教学课文让学生了解一下背景是必要的,但教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上花了太多时间,导致让听课者以为这是要讲“二战”或战争的故事。

4程序适度

生死攸关的烛光范文3

一、课前导入,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较短,无意注意占很大一部分比例,再加上一些学校班额相对过大,学生人数众多,组织教学会占去一部分教学的有效时间,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办法只能是尽快让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来,为此,教师的导入一定要有吸引力,如果是故事引入,故事本身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是检查知识导入,旧知识一定要抓住重点,如果是问题引入,问题本身也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引入,都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的、东西,要迅速地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心弦,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真正做到箭未发而已在弦上。

二、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和发散性,要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张力和活力,尽量摒弃“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无效提问。

如教《井底之蛙》一文,课文写道,青蛙听了鳖的介绍,目瞪口呆,觉得自己很渺小。这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青蛙会做些什么呢?教室里一下热闹了起来,有的说青蛙听了海鳖的介绍觉得外面的世界真精彩,于是跳进小溪,顺着江河,随波逐流来到了大海,可是它发现这里的环境并不适合它,海水那么咸,它差点被呛死,只好回来了,还是觉得呆在井里好;也有的说它跳进大海被鲨鱼吃掉了,还有的说就在青蛙准备回来的路上碰到了老牛,老牛好言相劝要它为民做些善事,青蛙听了深受启发,于是另谋生路,在庄稼地里捉起了害虫,成了农民的忠诚卫士。还有的就环境污染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由于问题的设置本身具有发散性,所以学生各抒己见,很好地进行了拓展延伸,而且合情又合理,满足了学生的想象欲,给故事设置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促进了道德认知和判断力的发展,对学生进行了一次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让学生充分地体验成功,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参与。

在思维的形式上,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不够发达,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繁琐的说教,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动手参与到活动中来。如学习了“规则”这一单元,要求学生以此为内容进行习作,为此,教师可设计“传条子”、“贴鼻子”等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大面积的全员参与,让学生亲自体验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并认识到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从而轻易地懂得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有规则,我们要做一个遵守规则的人。这样的形式,学生全员参与,好中差学生兼顾,平时不受关注的学生在这样的时候也不至于有被冷落或被忽视的自卑感,反而是由于这些学生平时一般都活泼好动,参与这样的活动都很积极,加上游戏当中浓浓的竞争氛围,这时候,如果教师肯定到位,表扬得当,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或许会轻易地转到学习上来,从而在学习中增强自信,更好地为学习服务。

四、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生死攸关的烛光范文4

关键词:兴趣 思维 课堂讨论教学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校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因此,目前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考验。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的关键。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钱梦龙语)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要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本文在这里浅谈课堂讨论教学。

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在教学形式上不同。它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形式灵活。同时,它又是重感情的,在教学中需要在课堂上师生用心体会、心流,让学生不断质疑、解疑,在共同讨论中析疑、解难,从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对于讨论教学,教育史上有许多学者曾经提出过。早在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赫而巴特(1776——1841)就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教学方案,其中就包含了课堂讨论教学。赫而巴特认为构成知识的各种观念的形成可分为二个基本环节:一是“深入学习”;二是“理解和思考”。这二个基本环节,在静态与动态中都能发生作用,因此可以构成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1 在静态中深入学习——“明了”;2 在动态中学习——“联想”;3 在静态中的理解和思考——“系统”;4 在动态中的理解和思考——“方法”。他说,联想的最好方法是不受拘束的谈话,这样学生就有可能试图去改变或重复某种偶然结合的观念,这对学生是比较容易和方便的,并且有可能采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消化已经熟记的知识。这里的不受拘束的谈话实际就是师生间的课堂讨论。在我国,早在本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解放”中就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他们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们能说……”的教育思想。教育者蒋伯潜也曾在《中学国文教学法》中强调阅读过程中离不开讨论。现代教育家魏书生在“六步课堂教学法”中,也提到了讨论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把个体的学习和集体的讨论切磋统一起来,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认识。因此,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就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进行课堂讨论教学主要有三个优点:

(一) 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意志相辅相成,而兴趣是成功的必备条件。因此,首先先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巧妙地提出问题、设计有启发性的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辩论,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只有形成一种讨论研究、争辩的氛围,才能促成学习竞争场面。大多数学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即使是那平时内向的学生,一旦形成一个氛围,自然而然地就会加入这个行列。

(二)启发思路,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上下工夫,打开学生各个学习实践环节的思路,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形成一种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精于分析的能力。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也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活跃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课堂讨论教学中,学生必须用心听别人发言,领会各人说话的要旨,综合各人说话的要点,然后快速遣词造句,阐明自己的意见。在发表意见的同时,还需要听自己的语言,不断调节。如此,在讨论中,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言语表达的流畅得到很好的锻炼。通过讨论,改变部分学生发言时面红耳赤、说话结巴、词不达意的现象。再者,学生相继发言,其信息量超过教师自己的话语。课堂上,每个人的兴奋思维中心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学习积极性提高,智慧的火花也就迸发出来了。

如何组织课堂讨论教学呢?

(一) 教师提问,组织讨论。

教师的课堂提问与评价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手段。教师提出的课堂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生疑、质疑,而后通过讨论解疑释疑。例如:在学习课文《小桔灯》时,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同时阅读课外读物《生死攸关的烛光》,设计几个问题: 1 两篇课文在描写人物上有哪些异同点,各表现人物什么特点? 2 联系实际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学生们就针对这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我喜欢《小桔灯》中的小姑娘,因为她很能干,虽然只有七八岁,但是却显得镇定、勇敢,能独立处理好自己的事情,而且乐观、坚强不屈。我都十二岁了,却处处不如她,与她相比显得太渺小。.有的学生说:我喜欢《 生死攸关的烛光》中的杰奎琳,她聪明、机智,巧妙地与德军周旋,移走蜡烛。也有学生说他喜欢雅克。两篇不同体裁的文章经过学生们的讨论、分析,大家不仅对课文的中心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给全体学生上了一堂口语练习课,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二) 学生提问,组织讨论。

课堂提问与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与讨论中来,因此有时要鼓励学生的提问。“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在学习思考中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得出的结论也就有所不同。例如:在学习文言文《口技》时,学生分组讨论。有学生问:“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的‘间’是什么意思?”有学生就回答:“是名词,里面的意思。”也有学生马上反驳:“不对,这里应该作动词用吧?”这时候许多学生纷纷议论,最后大家达成共识:这里的“间”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应该作动词解释,意思是“夹杂”。

组织课堂讨论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教师要善于提出值得讨论而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课堂讨论教学中,教师既是战斗员又是胸有全局的指挥员。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具体细节上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善于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且起点拨引导作用。1当学生思路不畅时,教师就应点拨、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突破口;2当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疑问很多时,教师就要帮助归纳、妥善整理学生零乱的思路;3当学生众说纷纭、观点不一时,教师就应当机力断、集思广益、陈述己见,想出好的办法、好的主意,作画龙点睛的讲解,让学生豁然开朗。4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正中下怀,正是自己尚待解决的问题,但是还没有展开讨论时,教师要有耐心等待时机,不必急于讲解。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不同意见,顺水推舟、自然而然地比较、分析以后,作出结论。

(二)讨论的问题要让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切中要害。

不能让学生无所适从,出现冷场;也不能让过于肤浅,表面热火朝天,实际一问便知。要让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切中要害,这样一来,不仅提高课堂效率,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理解水平。

生死攸关的烛光范文5

一、巧抓题目空白,启发思考

题目是文章画龙点睛之笔,是思维的窗口。教学时我们就可抓住课文题目这一“空白”,精心地设计揭题、解题思路,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草帽计》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读课题,用质疑课题的方法来整体感知文本,诱发学生将“谁实施的草帽计”、“为什么要用草帽计”、“怎样用的”、“结果怎么样”等一系列问题抓出来,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创设描写空白,加深理解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表现在不直抒胸臆,而是将喜、怒、哀、乐完全融合于景物描写之中,创设出一种有情之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如在《秋天的怀念》中,课文末尾有这样一段描写:“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段描写简笔勾勒了的色彩,造成了艺术空白,给读者留下了揣摩回味的余地。特级教师窦桂梅在上这段时,引导学生对“简笔画”进行画面后的探索,让学生从想到生活。有的学生说,黄色的花淡雅,就是母亲希望儿子能平平淡淡地活着;有的说,白色的花暗示要活得有尊严,要高贵、不卑贱;紫色的花意味着要对生活充满激情,永远不在挫折面前爬不起来……学生通过对侧面景物的意象把握,创造了景物的语言,使作品中“好好活着”的意蕴具体化,更为生动丰满,从而对本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三、挖掘标点空白,深入研读

“关于标点符号,不仅把它当作一种知识,还要把它当作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一种手段”(出自《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抓住标点辐射出的讯息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收获。

《荔枝》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你……”此处可设置问题:这里为什么要用省略号?能起到什么作用?细读前文,我们就不难看出母亲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她买的沙果每斤只有5分或1角,而儿子买的荔枝却几元钱一斤,母亲自然会觉得儿子浪费,但同时,当她面对儿子的一片孝心,她又怎能不感动!“此时无声胜有声”,正是这个省略号所产生的巨大感染力。

四、填补心理空白,把握形象

“人以事显,事在人为”。小学课文虽然以写人叙事为主,但由于感情抒发、表现方法等因素的限制、影响,有些课文对人物的描写形成了“空白”。

例如《生死攸关的烛光》一课中,儿子雅克年仅12岁,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子汉,文本运用大量的篇幅对他进行了刻画,留出大片心理活动的空白。我利用这一空白设计了这样的训练:

当被德国军官厉声喝住时会想:( )。当走出这个可怕的房间后会想:( )。又回到房间,默默坐待最后时刻时会想:( )。这个创设的情境,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就不难理解雅克在危急时刻表现出来的男子汉的勇敢、从容,再来读读对雅克的描写,一定会入情入境。

五、深究背景空白,扫清障碍

在阅读教学中创设合理的背景空白点,可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内容、理解语言、体会感情,扫清认知上的障碍,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教学《》,特级教师李吉林为了突破“金沙水拍云崖暖”中“暖”的理解疑难,提供了这样一段背景资料:“1935年5月,主力在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向云南进发。面对金沙江的悬崖峭壁、滚滚江水,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的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60多人,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凭着这个背景空白点的设置,使学生脑海中浮现一幅“金沙江巧渡成功,战士个个喜洋洋”的图景,同时体会到:这里写云崖暖,实际上是写战士心里暖。

六、想象结尾空白,拓展延情

优秀的文本常常让人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教学中,如果能更好地挖掘文章结尾的空白点,将更有助于我们整合文本资源、激活想象力,引发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生死攸关的烛光范文6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它的信息量大;二是它的教学环节明显改进了;三是它的娱乐与新闻性增强了;四是它的能动作用发生了本质变化;五是师生交融的机会大大增加了;六是学生自觉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面对网络环境下的中专语文教学,我们的导课方法应改革,应体现现代教育观念,应立足网络环境,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一是要从“题”导课。“题”的本意为“额”,额是人的头部的重要部分,“题”相对于全篇课文来讲,也是课文的“额”。透过文题,往往可以窥探文章的主旨,弄清题意就是理解文章的一个“突破口”,由题质疑导入,激发兴趣,或释题导入,帮助学生识题。

例如在教学《盗火英雄》时,我们是这样通过课件导入的:“盗”这个字,在我们看来,可以说是罪恶的代名词。但是,这里有“盗”的举动的人怎么反而成了“英雄”呢?他为什么要去“盗”呢?同学们可从播放的画面中来寻求正确的答案。这也就是质疑导课,引学生去思考,并激起了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如果我们用传统的说教方法,其效果就不明显,而且生硬,计算机多媒体的教学艺术将这种导课做得一目了然、事半功倍。

二是介绍时代背景导课。所有的诗文中的内容,均是因时因事而发,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十分必要,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

例如教学《生死攸关的烛光》时,我们先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向学生全方位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些实况,特别是一些重要战役的决策性扭转画面,同时更加详细地显示了二战发生的时间、参与战争的国家、造成的伤亡等。

这样学生通过观看后,唏嘘不已,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课文时,注意力很集中,学习指向明确,兴趣盎然。

三是故事导课。对于中专学生而言,故事具备一种很强的吸引力。教师结合课文实际讲述一则有趣的小故事来导入新课,会使学生兴趣倍增。例如教学《女娲补天》时,可先生动形象地讲述“女娲造人”的故事,然后导入课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同样是有关于女娲的故事,故事情节是怎样的呢?请看课文……”

中专语文的课文大都与实践、生活、历史和环境有关,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特别是网络这个先进的手段,将一个个小故事通过课件显示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欣赏故事发生的情节、结果和悬念之中进行思索与探究,会大大强化语文教学的效果与影响力,提升语文教学导课的质量与水平。 转贴于

四是音乐导课。语文新课开始时可借助与课文相关的音乐吸引学生,让他们快速地进入课文的氛围中,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奠定了感情基调,再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教学《空城计》一课时,可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通过深沉、浑厚的乐曲将学生带入到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气氛中,这样有利于学生较快地进入课文情境。

五是影视导课。例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们观看与内容贴合的动画。动画不仅是学生的挚爱,还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影视、动画导课的最大影响力,在于它的共鸣性。因为现代环境中,特别是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为影视、动画导课创造了契机。大量的语文素材、历史人物、事件环境和社会学、自然科学,乃至人文、地理、科技、生活、建设、服务、流通等,均与语文联系密切,并为语文教学与改革注入了活力。

六是诗词、格言导课。诗词、格言语言精练,含意丰富,表现力强,富有深刻的哲理,由诗词格言开讲导入新课,对学生学习语文有启迪意义,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他们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