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翁翻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卖油翁翻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卖油翁翻译

卖油翁翻译范文1

《卖油翁》的故事讲的是一位卖油的老翁,经过多年的实践,能够将大碗的油从铜钱孔倒进油壶里。别人问他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时,他微笑着回答说:“无他,唯手熟尔!”

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道理,也就是英语里面的谚语“Practice makes perfect”所要表达的意思。

对于口译学习者来说,卖油翁的精神值得学习。因为口译学习是个不断练习和实践的过程。卖油翁能把油倒进极小的铜钱孔里,就好像口译员能够准确翻译出发言内容的每一个细节一样。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很多年的练习和实践。

然而,一个优秀的口译员,绝不应该在技艺层面上固步自封,而是应该通过更多的实践与反思,使自己的口译水平晋升到更高的境界。

于是,我们想到了那个为梁惠王解牛的庖丁。庖丁是个普通的厨师,但是由于他解牛时的非凡境界,被后世之人牢牢地记住。庖丁解牛时的境界是“游刃有余”,他的牛刀用了19年还跟新的一样。梁惠王惊诧于他的本领,问他:技盖至此乎?他回答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庖丁的回答给了我们新一层的想象空间,因为我们从他解牛的高超水平中看到了超乎技艺层面之上的“道”。在庄子看来,这种“道”自然是“道法自然”,也就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顺其自然。

那么如果是在口译的学习和实践中,所谓的“道”又是什么呢?

我想,口译的“道”,是由口译的本质决定的。

口译的本质是什么?是“沟通”,跨文化、跨语言的“沟通”。沟通也是我们人类赖以存在的社会本质。汉字“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概念之一。从构造上来讲,“仁”,二人也,其最初的意义也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口译的出现从一开始就是为了促进沟通与交流的。在人类早期的部落时代,由于不同部落间的语言不通,出现了奔走于不同部落之间的“舌人”。他们在不同部落间的融合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理解了口译作为“沟通”的本质,我们就应该知道,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口译技巧,其最终的目标都应该是为了达到沟通的目的,而衡量口译质量的最终标准也应该是与沟通相关的一系列指标。

口译之“道”,就是沟通。正因为口译的目标是沟通,所以我们才说:We don’t translate words,we translate meaning:we don’t translate the words,we translate words used in certain situations:we don’t translate the language,we translate the culture。这些原则的指向都是为了实现口译的沟通功能。

卖油翁翻译范文2

对于古今异义词的复习,可从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性质的变化四个方面入手。词义的扩大,主要指古代指示单一事物的词在今天已经扩大到指某一类事物。如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江”“河”,在现代泛指河流,而在古代则专指长江、黄河。如《孟子》中提到:“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其中“江”“河”与“淮”“汉”并列,表示长江、黄河。与词义的扩大相反,词义的缩小主要指词义在程度、指示的范围等方面缩小、减小。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妻子和孩子,而现在则只指妻子一人。词义的转移则指原来表示某个对象而现在转移成另外的对象。《岳阳楼记》里“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中的“去”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古今异义词,本意指“离开(某个地方)”,现在意思恰好相反,表示“到某个地方去”。讲解词义的转移时,教师可以简单介绍词义转移的原因。如“去”的甲骨文为,表示“人离开洞口”,因为“去”在文言文中通常解释为“离开”。此外,还有词义性质的变化,主要指词的感彩发生了变化,由褒义转为贬义,或者由贬义转为褒义,或者是中性词的色彩发生变化等。如《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在古代意为身份低微,是一个中性词,现在却变成了一个贬义词,指品性低下。这些都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古今异义词的复习难点在于,学生容易只看字面意思,理所当然地用现代意思解释文句,导致望文生义,因此教师必须按照规律帮助学生分类整理、记忆。

(二)通假中的“本”与“借”

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指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相互通用,这两个字分别为本字和借字。通假字一定要按照本字的含义去理解,切不可想当然地按现代意义解释。教师在复习中可要求学生标注出通假字的本字,以便学生明确认知。由于通假字是文言文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学生只要归纳出来记忆即可。如《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的“要”通“邀”,《三峡》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阙”通“缺”等。通假字不是错别字,学生在复习时应该再次明确这一点,教师也要有所强调。

(三)词类活用

一般来说,词类活用可分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名词活用为动词,《黔之驴》中“驴不胜怒,蹄之”的“蹄”本为名词,表示驴蹄,这里活用为动词,表示“踢”。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卖油翁》中“汝安敢轻吾射”的“射”,动词意思为“射箭”,这里则活用为“射箭的技术”。其他的词类活用类型在课文中还有很多,但是词类活用的规律需要结合语境分析,这点要提醒学生注意,切不可生搬硬套。从理解的角度而言,词类活用的掌握与对课文的正确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准确地理解课文,也就能够明白相应的词进行了哪类活用。

(四)体会文言之美是文言文复习的根本

卖油翁翻译范文3

一、辩明词性

如果词性不明,便难以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如“其”,通常情况下作代词,代替上文中已经出现的人、物或事。如:见其发矢十中八九(欧阳修《卖油翁》),是人称代词,代“卖油翁”;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是指示代词,意思是“其中的”;其真无马邪(韩愈《马说》),则是助词,意思是“大概”,表示推测语气;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也是助词,表示期望,用来加强语气。

二、确定成分

即掌握每个虚词在句中所起的语法作用,看它在句子中做什么成分,以便确定如何翻译。如“之”作助词时,处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中的“之”就是这种用法;而在“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中,则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

三、掌握规律

如“也”表示语气,主要用在句末,也用于句中。用在句末多表示判断、解释和说明,用在句中则一般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又如“以”,什么时候作连词,什么时候作介词,也是有规律的:以+动词,“以”是连词,在“以光先帝遗德”(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以”就是连词;以+名词/代词,“以”是介词,在“策之不以其道”(韩愈《马说》)中,就是介词,意思是“按照”。

四、语境推断

结合上下文语境,判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的意义与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结合运用文义理解和句法分析两种方法。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则”是连词还是副词?从分析语法入手,可知后文“国恒亡”是假设的结果,那么“则”就是一个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相当于“如果”。

五、熟悉典型实例

把典型实例,作为对照比较的参照物,推论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如:已知“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中,“以”处在后一分句句首,是表目的的连词,意思是“用来”,可推知“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处同上)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这些句中的“以”也是表目的的连词。

六、注意特殊现象

文言文中虚词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这里略讲两种:

1.兼词。兼词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不同的词类。这类词要掌握两个:一是“诸”,二是“焉”。

先介绍“诸”。它是代词“之”和介词的“于”的兼词,兼有“之于”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之”可代人、事、物和处所,“于”介绍出与动词有关的对象、处所等。如“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诸”相当于“之于”,“之”是代词,代“土石”,“于”是介词,介出处所“渤海之尾”。这句话意思是: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和隐土的北面。

再说一下“焉”。它是介词“于”和代词“之”或“此”的兼词。如“复到舅家问焉”(王安石《伤仲永》),“焉”相当于“于之”,“于”表示问的对象,“之”代“仲永的情况”。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又到了舅舅家,问到仲永的情况。

2.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有时两个虚词连用,有时是三个虚词连用。如“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司马迁《陈涉世家》),“籍”、“第”、“令”是三个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连用,都是“即使”的意思。

七、关注古今变化

大致有四种情况:①少数沿用下来。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中的“然后”,今仍作“然后”,意思没有变化。②古义完全消失。如作发语词的“夫”、“盖”,起停顿作用的“者”,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的“之”,等等。③用法发生了变化。如“所以”,在古文里表示原因或凭借,现在则表示结果。又如“也”,在古文里作助词用,表示陈述、判断、停顿等语气,在白话文里则作副词用,表示同样、并行等意义。④改用别的词。如“于”字,在古文里能起多种介绍作用,现在则分别用“在”、“向”、“到”、“对”、“从”、“同”、“给”、“比”、“被”等介词代替;语气助词“矣”字,现在一般改用“了”,“乎”一般改用“吗”、“呢”;结构助词“之”,现在一般改用“的”,等等。

考场演练

一、语气助词“也”,常用在句末表示:A.判断;B.陈述;C.疑问;D.感叹。指出下列句末的“也”各属于什么语气。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②其真不知马也( )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忠之属也( )

⑤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二、选择“以”字的正确义项,填入下列句后的括号。

A.以为,认为B.把、拿C.因为D.凭借E.来F.以至G.同“已”H.用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④固以怪之矣

⑤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⑥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⑦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⑧以刀劈狼首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语气词可用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词来替代,并说明它们所表达的语气。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苛政猛于虎也。()()

③甚矣,汝之不惠。()()

④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⑤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

⑥然足下卜之鬼乎!()()

⑦嘻,技亦灵怪矣哉!()()

⑧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⑨此教我先威众耳。()()

参考答案

一、①B,②D,③C,④A,⑤B。

卖油翁翻译范文4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是一个人同外界交流的重要手段。阅读,是一个人提高个人修养的有效途径。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更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要帮助学生了解认识我们祖国古代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那么,对于我们初中语文教师来说让学生达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这一要求,是我们的教学任务,同时也是我们的责任。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的语文阅读呢?

一、 注重学生的课内现代文的阅读,并进行课外迁移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标中对中学生阅读能力提出了要求。对“课文”的阅读,要求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是“欣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领悟内涵,品味语言,二是体验情景,并能说出体验,三是评价作品的思想倾向。

根据以上课标要求,我在教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朱自清的《春》一文时,进行如下的教学安排,第一课时设计了两个问题:一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行文的?二作者描绘春天景物时,描写了哪五幅画面?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答出了“盼春”、“绘春”、“赞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篇文章是典型的写景抒情散文,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课时,体味推敲重要词句,领悟内涵,提炼主旨,阅读春草图时,体味重点词“偷偷地”、“钻”、“嫩嫩的”、“绿绿的”,并学习了正面侧面描写;阅读“春花图”时,抓住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句子,从修辞角度欣赏了语言,并抓住“闹”字,“飞来飞去”,用“蜂闹”、“蝴蝶”的飞来飞去,从侧面描写了花多、花香甜等,这部分也涉及了实写虚写问题,讲解“春风图”时,重点讲解了描写角度的五个方面“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而分析“春雨图”时,重点交代描写顺序。

作了以上的分析后,很容易的引导学生理解了本文的主旨: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课内教学完成后,从课外找类似的文本《享受春雨》进行知识点迁移,在训练这篇阅读时,设计的问题包括对语句的理解,描写角度,写作顺序,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等,这样做既是对课内知识点的巩固,同时也是为中考课外阅读的考查奠定基础。

二 、文言文阅读教学指导

课程标准在阅读里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在教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一文时,我做了如下教学处理:学生自行朗读,指名朗读,对照书下注解译文,老师做重点字句的强调,并写在黑板上如:期、去、辄古今异义,通假字“不”的含义,还有特殊的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的讲解。在重点字词的处理中“是”“乃”的字义,除了本课意义外,进行了初中阶段在不同的语境中的梳理,是,本文表判断,它还有“这”的字义,那么当“这”讲的古代汉语中还有“斯”,例:孔子曰:“逝者如斯夫”,它的另外一个字义“对”,当“对”讲的还有“然”这个汉字,“然”在文言文中大多翻译成“……样子”例如《伤仲永》一文中“泯然众人矣”;在讲“乃”这个汉字时,本课是“去后乃至”译为“才”,它的字义还有几种:(1)“是”“我乃河东人氏”,(2)“于是,就”如《卖油翁》中的“乃取一葫芦置于地”,(3)“竟然”如《桃花源记》中的“乃不知有汉”,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全面。对文章的主旨的提炼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来完成,结合文章主旨而进行了课外文段的训练。我找来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背诺之人 》、《吴起为信》,这两篇短文除了主旨相关外,还有许多初中阶段重点文言实虚词的积累如:昔、期、其、亡、予、诸、向、若、盖、遂等。

在教授这篇课外文言时,应该注意设计一些问题以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1.文章开篇写商人于济水遇险,他有一句诺言是:(用文中的词语回答)2。商人获救后,他兑现了他的承诺吗?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示?4。同样是与人期,“友人”和“吴起”做法有什么不同?这种教学应该是很好实现了文本的迁移,初一就这样做,坚持下去,学生一定收获颇丰 。事实证明,学生虽然初学文言文,但使用了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 、课外名著阅读教学

课程标准中对课外名著阅读的要求是:重视课外阅读的过程,强调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对课外阅读对象做出了规定涉及了名著,我们初中阶段重点是十部,每学年要阅读两三部。

针对这一要求,我指导学生根据语文教材附录部分名著进行阅读,阅读方法课采用多种多样,如默读、朗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等。积累优秀词句,写出自己的阅读体验。

卖油翁翻译范文5

关键词:高中阶段;英语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59-02

英语属于印欧系中日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支,是以字母为基础的语言体系,完全不同于以象形的方块字为基础的汉语。英语是世界上最多国家使用的语言,也是很多国际场合用来作为沟通媒介的语言,但是相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难免会有些难。高中阶段的学习在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等能力之外,还会考查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对英语信息的处理能力,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就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做出努力。

1.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在学习中我们总是强调教学情境的创设,所谓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其实就是说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综合运用语言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来进行描述,把某种与英语知识相关的情形、英语的语言环境以及相关的英语文化背景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而且深入地理解教师所讲解的课堂内容。

对学生来说,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汉语,而且在实际生活中英语也没有广泛的应用环境,大多数学生只有在英语课堂上才会接触到英语,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都比较生硬,学生的英语学习也比较吃力。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创设一个合理的教学情境就会使英语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这个情境,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英语,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尽可能用英语来组织教学。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英语知识储备,所以在学习的时候完全可以跟上教师的节奏,对于不能跟上教师节奏的同学也能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督促学生在课下更加努力的扩大词汇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用英语教学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听力,给学生塑造一个语境,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不愿意开口的原因是怕自己发音错误而引起其他同学的取笑,所以教师应该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自己发音的标准性,尽量以标准的发音来教学,鼓励学生多发音多练习。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其特点就是应用性强,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一直使用英语教学也可以带动学生用英语的思维直接进行思考,而不是自己先想到汉语再用英语翻译过来,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

2.设置恰当的学习目标

目标是指引着人类为之努力的动力,在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中人们都会设置目标,目标的存在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明晰的方向,人们一直为之努力就会取得进步,在学习活动中也是一样,那些设置目标的学生学习一般要比不设置任何学习目标的学习要优秀。但是不切实际的目标不仅不能帮助学生,甚至可能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所以在高中英语阶段的学生设置目标同样需要教师的帮助。

高中阶段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尽相同,所以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也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在深入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对于一些基础扎实的学生要求他们在紧跟教学节奏的基础上自觉追求更高的目标,尤其是对于一些英语成绩优异的学生来说,一定要设置高一点的目标,以免学生骄傲自满。而对于一些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建立英语学习的信心,制定目标也不仅要有长远性还要有基础性,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最基础的是词汇。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总会有很多学生已经进入高中了却还有很多基础的发音还没有掌握,其英语的学习也就可想而知了,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学生不想学好英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英语的学习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很多学生可能明知自己的英语基础薄弱,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却发现迟迟没有效果从而失望,甚至是对英语采取放任的态度。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有耐心和爱心,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英语的信心。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推动学生进步的重要因素,而自信心又是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个重要因学素。只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英语进步也是很快速的,教师要在学生在取得进步之后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以强化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学生继续进步,最终取得优异成绩。

当然,教师还要能够及时跟进学生的执行,帮助学生分析有哪些目标完成了。当然在制定的目标要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要确保这些目标既有挑战性又要有实现的可能性,而不能设置一些大、空的目标。

3.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虽然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掌握着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教学节奏的把控等重要任务。但是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有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获得知识从而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需要学生的配合,需要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跟紧教师的教学节奏,只有师生紧密的配合,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的效果事半功倍。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一味的注重对英语知识的灌输,而是要注重怎么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怎么才能让记忆的内容保持的更加持久,学生理解的更加深入。

首先,要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温故而知新"是从孔子时期就强调的学习方法,预习就需要学生在学习之前先看课文,了解下一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课后的单词,能够在课文中找到新的单词并了解其用法,试着理解课文所讲解的内容。或者是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多了解一下文章的背景信息以方便对文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紧跟教师的节奏,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热情参与。很多学生可能因为害怕出错而不敢回答,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克服这一思想包袱,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越是能发现错误才越是有收获,只要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就是积极好学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