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擅长写作的成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形容擅长写作的成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形容擅长写作的成语

形容擅长写作的成语范文1

关键词: 成人俄语教学 写作能力 现状分析 培养途径和方法

引言

经过修改的成人本科学位俄语水平考试大纲规定了成人本科学位俄语水平考试的重点是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试卷一为客观性试题,60分,试卷二为主观性试题,40分,总分100分。60分通过,但主观性试题不得低于24分。主观性试题中续写句子10分,作文两篇,30分,试题无论从结构,还是分值所占比重,均可见写作的重要性。作文所得分数成为考试能否通过的决定性因素,这对成人俄语教学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因此,作文也成为成人学生学习俄语最棘手的、又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作为从事成人俄语教学的教师,则面临着教学结构的调整、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更新,要从多个侧面、多角度、全方位来提高成人学生的俄语写作水平。

1.培养成人俄语写作能力的必要性

1.1 考试、获得学位的需要

成人本科学位外语水平考试无疑对俄语教学起着指导和定位作用。对学生来讲,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能引起他们对俄语写作的重视。只有通过俄语考试才有资格申请学士学位。因此,通过考试、获得学位是其学好俄语、写好作文的主要目的。

1.2 进一步深造的需要

现在的成人学生的年龄与前几年相比越来越年轻化,他们对进一步深造都有着美好的憧憬和规划,大部分都有考研的打算,因此,学好俄语,打下扎实的俄语写作功底,是他们自身的主动需求。

1.3 日常工作的需要

成人学生大部分都有工作,而且在工作岗位上都是骨干力量,诸如晋升职称外语考试、论文摘要撰写、参加学术会议等都需要有一定的外语基础和写作能力。

2.写作能力的概念及重要性

写作即写文章,能力即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能力是终身性的,写作能力即写文章的能力,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它需要有一个量化过程、积累过程,一旦形成将伴随人的一生。

写作是一种综合性的言语活动,它不仅检验学生对词汇、语法的掌握,而且检验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语体体裁的掌握运用及各种修辞能力。可以说,写作真正反映人的言语修养。作为语言交际两大方式之一的书面语交际能力应当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

3.成人俄语写作能力现状分析

3.1 成人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总的来说,成人学生的年龄趋于年轻化,但还是存在差异的。他们的语言基础参差不齐。由于工作、家庭等因素的影响,投入到俄语学习上的精力相对较少。俄语课时少,无专门写作课等。

3.2 学生的认知能力与俄语语言水平不成正比

成人学生的汉语思维已经成熟,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然而,由汉语思维转入俄语思维却有障碍,比较复杂的、完整的思想却很难用俄语表达清楚,确实有“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的苦楚。

3.3 写作水平滞后的原因

究其原因可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第一,遣词造句的能力非常薄弱。主要是由于学生词汇贫乏,对短语、惯用语的掌握不够,不会运用,动词掌握不牢。

第二,汉语式俄语现象严重。中国人能看懂,外国人却莫名其妙,不符合俄语表达习惯和俄语语法。

第三,句式单一,枯燥乏味,无变化,不擅长运用复合句。

第四,最基础性的错误:标点符号的使用错误、词形变化错误、动词时态和搭配错误、文章不分段、开头字母不大写等。

4.成人俄语写作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

4.1 培养写作意识和写作习惯

写作能力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它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意识和写作习惯。写作意识和写作习惯的培养至少有两条途径:一是利用课堂教学,二是利用课外阅读。

首先,应将写作教学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凡是符合学生写作水平的课文应当作范文详解。如题目、篇章结构、固定结构、成语、惯用语的掌握;然后进行缩写训练、续写训练、复述课文、改写课文、仿写课文、背诵课文等。

其次,课下学生应有一定主题的阅读作业,增加阅读量,巩固课上的相关语言知识点,并背诵个别段落,甚至整篇文章,以利于形成语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对培养写作能力的重要。

最后,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督促和辅导,以使学生能够长期不间断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将写作意识和写作习惯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付诸于实际行动,变成一种潜意识的行为,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

4.2 加强语言基础知识训练

词汇量对于写作来说至关重要,背单词是学习外语的基础,但单纯地背单词对于写作帮助不大。对于成人学生来说,领会式掌握词汇不是问题,但要想复用式掌握词汇就困难了,也就是如何才能学会正确使用词汇?因为写文章不是单词的简单罗列,所写的句子应符合外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地道的俄语,不是中文式的俄语。俄语的实践性决定了俄语课堂要以练为主,即在讲解写作原则、技巧、方法的同时,必须配以相应的实例和练习篇章,所以课堂上有计划、有目的的语言基础知识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语言基础知识训练应包括两方面:一是词汇;二是固定搭配和句式。

词汇训练的目的是要会正确使用词汇,所以词汇的搭配关系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其实,词汇的搭配是固定的,不可随意更改,尤其是动词搭配,因为俄语的词汇大多是多义词,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学生应掌握基本意义,即词的积极义项,在此基础上进行语义联想,其它义项便可以轻松掌握。教师应在一定的语境中讲解词汇,并配备大量的练习,如,翻译词组、句子,完型填空,问答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词汇、使用词汇。

固定搭配和句式在俄语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不无夸张地说,掌握了它们也就掌握了地道的俄语。固定搭配包括:惯用语、成语、俗语、谚语、插入语等。

固定句式即句子的固定表达。如,не только...,но и... (不仅……,而且……);не успеть...,как...(还没来得及……,就……);слишком+形容词或副词比较级,чтобы...(太……,以致于不能或不可以……);так..., что...(如此……,那么……,因此……)等,可见俄汉语固定句式表达的一一对应性。

4.3 关注预写作文

预写作文是学生写作前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写作质量的保障,所以教师要格外关注,并投入一定的精力和时间。如,写命题作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先审题,根据题目确定写作体裁,然后列出俄文写作纲要,有了文章的框架,才能使所写文章条理分明,重点突出。教师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内容,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句子翻译,复习固定搭配,给出有关的成语、惯用语、谚语以及联结上下文的插入语、连接词等供学生使用。同时,给出1-2篇范文,供学生模仿。预写作文这一环节做得越细致,学生的作文质量也就越高。

4.4 重视作文批改和讲评

对学生的每一次作文,教师都要认真、仔细地修改,无论是用词,还是句子和篇章结构,最后都要给出总评,分析不足,并给出启发式的评估和鼓励的话语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增强学生不间断写作的信心。教师应把学生每一次作文中的错误,如,句子结构、固定短语等作一总结,在讲评课上讲解,让学生们知道错在哪里,掌握正确的语言表达,同时要求学生修改作文。教师应对修改后的作文再次评阅,直到合格为止。

此外,每一次作文讲评课,都要挑选1-2篇相对优秀的学生习作作为讲评的范文,既是对学生的肯定,讲起来也有针对性,比较具体又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对一的写作交流方式。长此以往坚持下去,学生的作文水平定能提高。

对学生作文的评阅过程恰好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帮助,也就是说教师评阅作文就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服务的。教师开放性的评语会促使学生修改作文;启发性的评语不仅会提高作文质量,而且会使学生成为更了解自我、对自己写作负责的作者;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会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4.5 利用网络进行个别教学和辅导

利用网络进行俄语写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网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非常适合成人学生群体。如,电子邮件、聊天室系统――可通过文字交流;耳机对讲可视系统――可直接“面对面”交谈,以实现一对一的帮助和辅导。

结语

写作能力的重要性正是体现在它的终身性和实用性上,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目前成人本科俄语水平考试暂未对口语表达作出要求,因此,成人俄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写作能力,那么无论是精读,还是阅读和泛读,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补充,都是为写作服务的。因此,教师要树立一种观念: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写作这一目的服务的,从而找到最佳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才能真正提高成人俄语教学质量和成人俄语写作水平。如何利用和开展网络成人俄语写作教学,则是有待深入研究的又一课题。

参考文献:

[1]陈伟平.增强学生词块意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J].外国语,2008,(3):48-53.

[2]陈晓棠.大学俄语四级写作教程[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侯新伏.大学生俄语写作现状分析及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6):33-34.

[4]李清华.英语写作评估理论的新突破[J].外语界,2007,(5):53-57.

[5]童丹,徐红.大学俄语写作高分突破与技巧[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6]王红.如何提高夜大学生外语教学质量[J].成人教育,2003,(2):74-75.

形容擅长写作的成语范文2

有一田父①,植瓜数亩,遇丰年,担而售之。于板书曰:“此西瓜出售”。一秀才过,曰:“‘此’字重复,宜去,但留‘西瓜出售’即可。”田父然之②。既而又一秀才见之曰众皆见尔瓜何用西瓜二字田父亦去之。俄顷③,又一秀才来,曰:“西瓜置于市,非售而何?‘出售’二字应去!”田父愕然④。遂依而去之。适旁一老父,曰:“五字均可去,是也,然价非书不可。”田父颔之,于板书曰:“每斤二文”。故曰:宜省则省,宜繁则繁,视事而为也。

[注释]

①父:种田老人。②然之:认为……正确的。③俄顷:一会儿。④愕然:惊讶的样子。

[译文]

有一个农民,种了好几亩西瓜,正好丰收,就挑出来卖。(他)在牌子上写道:“此西瓜出售。”一个秀才走过,说:“‘此’字可去掉,只留‘西瓜出售’就可以了。”农民以为这样是对的,就这样做了。不大一会儿,又一个秀才路过看见了,说:“大家都看得见这是西瓜,为什么要‘西瓜’二字?”于是农民去掉了。过了一会儿,又一个秀才过来说:“西瓜是来卖的,难道不是卖的?‘出售’二字应该去掉。”农民很惊讶,于是就去掉了。正好旁边有一位老人,说:“五个字都可以去掉,这不用说了,但是必须写上价格。”农民点头说是,在牌子上写道:“每斤二文”。所以说,凡事该简则简,该繁则繁,要看具体情况来决定。

[读后思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此”字重复,宜去

但留“西瓜出售”即可

适旁一老父

田父颔之

二、与“田父然之”中的“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B.广以为然

C.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D.庞然大物也

三、为以下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既而又一秀才见之曰众皆见尔瓜何用西瓜二字田父亦去之

四、翻译下列句子。

西瓜置于市,非售而何?

五字均可去,是也,然价非书不可。

故曰:宜省则省,宜繁则繁,视事而为也。

五、读过本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

[参考答案]

一、应该;只;恰好;点头

二、B(认为……对的。A、D义同:……的样子;C虽然这样)。

三、既而,又一秀才见之,曰:“众皆见尔瓜,何用‘西瓜’二字?”田父亦去之。

四、西瓜放在市场上,难道不是卖的?

五个字都可以去掉,这不用说了,但是必须写上价格。

所以说,凡事该简则简,该繁则繁,要看具体情况来决定。

五、开放题。

示例:不管干什么事情,当简则简,当繁则繁,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我们学生来说,不管说话与写作,都用得上这个道理,只要简明就好。

鲁人徙越①

鲁人身善织屦②,妻善织缟③,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 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⑤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导读]

要发挥自己的专长,必须找到合适的地方。如果找错了地方,专长就会变成短处。我们运用聪明才智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把智慧用在做坏事上,那样自然会聪明反被,只有把知识用在需要的地方,才会有益于自己和社会的发展。

[注释]

①选自《韩非子・说林上》②屦(jù):古代的一种麻鞋。③缟(gǎo):古代的一种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④铣(xiǎn):光脚。⑤冠:帽子。

[译文]

鲁人自己善于织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白绢,(他们)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们说:“你们一定会很穷的。”鲁人问:“为什么呢?”(那个人)说:“草鞋是用来穿的,可是越人光脚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可是越人披头散发的,凭你所擅长的技能,到用不着的国家去(谋生),想要不贫穷,难道可能办到吗?”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

[读后思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鲁人身善织屦 而欲徙于越

屦为履之也 游于不用之国

二、下列句中的“或”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或谓之曰

B.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C.或说处杀虎斩蛟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三、与“欲使无穷”中的“穷”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山穷水尽疑无路

B.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C.穷则独善其身

D.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四、翻译下列句子。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五、读了本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一、自己,本人;迁徙,搬家;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游历,展售。

二、D(副词,“有时”;ABC义同:代词,“有人,有的人”)

三、B(生活贫穷 A、D义同:尽,完结;C不得志,不显贵)

四、凭你所擅长的技能,到用不着的国家去(谋生),想要不贫穷,难道可能办到吗?

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

五、开放题。示例: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做生意特别要了解顾客的需要,经三思而行事。也就是说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自己的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也可以从赞赏“鲁人”的市场发展远见和开拓精神来谈。

士人善画①

东安②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③,献之邑令④。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⑤,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⑥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导读]

作者从头到尾始终没有对图画本身作一句直接的议论评说,只是借助猫的错觉来烘托映衬。猫的眼睛是何等锐利灵敏,然而猫居然多次把图画中的老鼠当成真鼠,由此可见,鼠画得是何等逼真精妙,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我们在作文描写刻画人物、事物的时候,不妨学习作者这种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我们笔下的人物、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注释]

①宋・曾敏行《独醒杂志》。②东安:县名,现在湖南省衡阳一带。③一轴:画用轴装,一轴就是一幅的意思。④邑令:县令。⑤物色:观察,察看。⑥踉跄:形容猫跳跃捕捉的样子。

[译文]

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作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值得爱惜。

[读后思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东安一士人善画

漫悬于壁

逮举轴

莫不然者

二、下列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献之邑令 B.令怪之,黎明物色

C.旦而过之 D.则踉跄逐之

三、下列句中的“为”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B.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

四、翻译下列句子。

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旦而过之,轴必坠地。

以试群猫,莫不然者。

五、本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精通,擅长;漫不经心,随便;等到,及;这样。

二、A和D(均为代词:指鼠画。)

三、C(动词,作为。ABD义同,均表判断:是。)

四、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

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

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

五、本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最为突出。作者从头到尾始终没有对图画本身作一句直接的议论评说,只是借助猫的错觉来烘托映衬鼠画的逼真。猫的眼睛是何等锐利灵敏,然而猫居然多次把图画中的老鼠当成真鼠,由此可见,鼠画得是何等逼真精妙,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老马识途①

管仲、隰朋②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③,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④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⑤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⑥之智,不亦过乎?

[导读]

“老马识途”的故事脍炙人口,并作为成语流传了下来。它的本意是说老马认识道路,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文中的管仲、隰朋身处困境,能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

[注释]

①选自《韩非子・说林上》。②管仲、隰(xǐ)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③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④蚁囊: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浮土。⑤不难:不以……为难,即乐意。⑥圣人:有智慧的人。

[译文]

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凭借管仲和隰朋的圣明,遇到他们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马和蚂蚁求教学习看作是羞耻的事,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读后思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迷惑失道

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以管仲之圣

不难师于老马与蚁

二、与“师圣人之智”中的“师”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三人行,必有我师

B.弟子不必不如师

C.王师北定中原日

D.褚生不师今而学古

三、下列句中的“而”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春往而冬反

B.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C.乃放老马而随之

D.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四、翻译下列句子。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五、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一、迷失;八尺;精明通达;请教。

二、D

三、D

四、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

形容擅长写作的成语范文3

论文关键词:抒情语言,诗意,审美情感,梦与现实的分离

读汪曾祺的小说就如同漫步在诗意的梦境中,其小说不同于一般小说的直接铺陈,而是采用诗意化的语言向你娓娓道来,让你在平和的阅读情境中去产生联想,顺着作品故事情节的缓缓展开,读者被不由自主地带进梦幻般的故事中。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出现,最终演绎的却是别样的人生,结果,在与读者巨大的心里反差之下,普通而又平和的故事情节在顺畅的节奏进行中突然嘠然而止,得出一个与读者的期望值十分相悖的结论,读者突然在这一转变中一下子从故事的梦境中清醒过来,回到有违伦理的现实,但故事到这还未结束,生命个体所演绎的超乎常规的做法让读者深思,读者也会随之以一种宽容、理性的方式去促成这一故事结局的圆满。因此,汪曾祺小说故事情节的离奇,结局的圆满让读者读完后并不会因此而愤愤不平,反而以一种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个体生命的生存状态,读者在面对落差巨大的故事情节时才有波澜不惊的平和心态。如果说汪曾祺那超乎常人的想象力使其小说新意百出,还不如说成是他诗意般的抒情语言使小说的故事情节更加衔接呢,因为优美的语言使读者不断地去产生联想,联想的结果便是对其小说的再创造。

小说一般采用的是叙述语言,而在其小说中多处使用了富含乡土气息的方言词,特别是他在描写一个人的生活状态时,那独特的词语就如同一个个跳动着的语符,让呆板的故事情节鲜活起来,人物也更加有神气。汪曾祺还善于将成语与与当地方言结合起来,锤炼出许多四字句,这些四字句比自然状态的口语更为简洁、更加传神。虽然四字句与叙事语言所采用的散句格格不入,但善于将语言与故事情节的叙述相契合的汪曾祺在此方面还是独具匠心的。这些句子的使用,易于让读者游走在梦境与现实之间,安抚了读者那脆弱的心灵,不因愤愤不平的结局而恼怒。不论是在写人还是在叙事、写景方面,汪曾祺都用独特的笔调向读者展示出不一样的联想空间和别样的风景。我们认为文学语言在于传达审美情感,突出语言自身的美感形式。语言自身的美感形式表现在于汉语一字一词一意义,排列整齐。多处使用的诗歌语言在句式上平仄错落,有明显的节奏感,因而,他的小说语言看似零散,但在节奏上还是一样的整齐划一,造成形散而意不乱的匀称感。并且,尤其在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中,他还广泛地运用了比喻和典故,比喻的运用扩大了读者的联想空间,从而让他在叙述和描写过程中传达出一种细腻的感触与情趣。如,他在形容挑夫们吃饭时的状态是打一个滚就吞下去了,这种描写方法不禁令人产生联想,因为在当时的农村是用滚石来使稻谷脱落的,作者借用滚石脱落稻谷的方式来描写挑夫们的动作神情。作者在平时生活中的细腻体验只用一句简单的与众不同的描写句便不得不让读者折服,如果有不知情的读者还以为这句话是作者的独特创造呢。其实,那只是作者在平时的湘西生活中体验得出的体会。作者在其小说中不断地创造出各种审美的语言结构,用语言来表达他的内在情感,而读者则可以通过这种文学语言来体会故事中人物那丰富的情感世界。作者在其小说中所设置的这样一些语言结构则诉诸于读者的直觉和构造图景中。如作者在其多部小说中用大量的篇幅去描写自然之景,而非一开始就直奔故事的主题,作者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一开始就调动了读者的思维和感官,会在平和感和力量感中顺着自然之景的游走去寻找故事中人物的活动状态,使人物变得鲜活起来。文章的整个结构也就呈现出跳跃式的发展状态。文学文本的构成就是一种审美意识的表达,而构成文学文本的语言就是作者审美情感的直接表达。作者的审美情感诉诸在文字上,反之也会引起读者的审美的心里活动,既调动读者的直觉、情感、想象和理解这四个要素。汪曾祺在其小说中所构成的一个个可知觉的形象其实并非是经过概念思维的直觉感悟,而是一种直接的呈现。所以说,作者在其小说中开头的那些景物描写并非是作者刻意的创造,而是作者借助于独特的语言这一工具,引起读者广泛的联想,从而促进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文本也就在读者的脑海里实现了再创造。如,在《大淖记事》这部小说里,作者分别描写了大淖的南岸、东岸和西岸人的生存状态,十一子不顾管教甚严、明哲保身、处事本分的老锡匠的告诫,竟然主动去找“有伤风化”的东头那边人家的闺女。这一勇敢的尝试也许从一开始就注定是错误的,但读者们却不这样认为,因为作者从故事一开始所描写的那些自然之景并不能说明什么,读者反而会顺着自己的理解方式展开联想,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文体的创造,语言是基础,而文体的语言与结构的融合在汪曾祺的小说中是一大隐藏着的亮点。对不同景物的描写,反衬与对比的修辞手法是通过语言这一有效手段来加以解决的。其小说里所采用的对话体、诗意化的描写方式,使得文章中的段落与段落之间衔接的更加紧凑,这种衔接是意义层面上的,从而使文章造成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诗意化的结构体式。这种体式使读者在阅读汪曾祺的小说过程中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审美情趣。审美在于审形式和语言,读者因此在读汪曾祺的小说时会始终以一颗平和的心去看待情节的发展。

在他的小说里,事件、环境构成了其小说中的情境,即小说中的某些情况是触及、引发读者情感的动因,而在对这些事件、环境的叙述及描写过程中,独特而又富含生活气息的语言则直接触发了对这些事件和环境的联想。

“诗意”作为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的形而上的层面,在汪曾祺的小说里,小说的叙事片段和环境描写处处展现出诗的意象性特征,包含了隐喻性的生活图像构成的这种小说“意象”传达出了梦幻般的意蕴。汪曾祺的小说,其意象有如下几类:一类是白描性的意象,主要是直接写出人物经历的事件和情境,其本身并没有多少暗示性的意义。另一类主要是比喻和象征性色彩较为浓厚的隐性意象。

比喻主要是在事物之间寻找相似性,把不同性质的东西置放在一起,以显示出不同事物遮蔽的相似性;在他的小说中,作者总是不露声色地透露出事物的两种隐性状态和生命个体隐性的生存方式,从中挖掘出事物的本原意义和个体生命的原始性格,以此来组织语言,带给读者一种清新的视角。象征则超越了事物的形态和其意义的本身,是指形而上地来表达一种抽象的意义,同时用来表达一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在他的小说里,其描写的事物的象征义主要是在语言的引申义上构成的,作者将其难以表述的物象叠加在语言之上,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意味和巨大的想象空间,从而使作者在波澜不惊中与作品里的人物同命运、共呼吸。这些不间断的意象给读者带来梦幻般的感情,读者的思维也因此与现实渐行渐远,随着情节的深化,梦想终究被现实背叛,留下了梦与现实分离的结局。

作者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童年及少年的湘西生活锻炼了作者的性情。在其作品中,对往事的念想,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流连和对民俗风物的眷恋,凸显出作者的恋旧情结,只不过作者在其作品中并没有直接描述出来,而是隐性地借助于他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经历来表达作者自身的恋想,因而读者也不能轻而易举地看出来。“诗意”是心灵所归,它只能靠心灵的眼睛才能看得见,因为那需要想象。作者在其小说里把社会之思化作自然之景的游走,观赏、惊叹、顿悟之中,去探求人的本原和生活中人们习见而又易忽视的细节,描摹出在绝尘弃世的自然净土中的沉重与轻松。因而,他的小说总是那么简洁、精炼,小说里的语句往往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背景,浓缩着某种信息,需要读者积极调动自己的知识贮备、阅读经验、人生体验,才能参与进来,在联想、体味和思考中破译其中的“信息”,领悟出其梦境中的现实意义。作者在其小说中重视意境的营造,擅长营造诗意般的悠闲境界,且用笔极为简约、清淡;正因为如此,其小说的故事性逐渐淡化,叙述更加随意自由,寓意色彩更加鲜明,结构更具有组合性,往往直接展示和呈现故事里人物那复杂、矛盾的心境。如,作者在描写大淖人的生活情态是按照民间最质朴淳厚的生活原则为人处世,在宽容、友爱和无欺的民风的熏陶下,大淖人敢爱敢恨,他们的物质生活虽很匮乏,但在日常生活中充满了自由和快乐,他们敢于承担生活的重负,不惧暴力的威胁,没有拘束的自由活动。该小说中所呈现出来的原生态生活方式正是作者的内心渴望。诗意化的自然环境和牧歌式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大淖人那优美、自然、健康的生命形式,也使读者在感悟中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但作者在其几篇小说里,故事的结局总是那麽不太圆满,总是以残缺的形式表现出与现实的矛盾,作者非但不逃避这种残缺感,反而以一种温情的笔触写出了他对正常的生活状态的渴望。与沈从文先生“致力于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存方式”理念不同,汪曾祺却在此表现出其矛盾的两方面,他笔下的人物生存状态既是违反社会普遍习俗的,又是符合人性、符合自然法则的。作者在此并不故意避开有缺陷的人生,也没有提供一种机会像沈从文先生那样促成有残缺的人的命运得到另一种形式的圆满,而是在矛盾中展现出个体那本真自然的生活方式。在他的笔下,和尚明海与小英子可以结合;大淖东头挑夫的媳妇们可以从二夫,…….这种看似有违伦理道德的不雅之事在作者看来却都是符合人性、符合自然法则的。在这一点上,作者也拿出一种温情和仁爱,去呵护那些有残缺心灵的人。如巧云失身后未选择去寻死;十一子被致残但终与巧云结合,……残缺的完美,梦与现实的分离,在作者看来,都是人们最本原的生活方式。

通读汪曾祺的小说过后,我们感受到,作者笔下那纯粹的审美情境只是一种

梦幻美景,它不利于俗世的生存方式;在纯净的审美梦幻与现实的生存方式之间,在理想的人生梦境与世俗的人生现实之间,人生本来就是一段矛盾的旅程。总之,从作品的本身来看,当各色的现代形态小说纷纷放弃了小说的审美追求时汪曾祺的小说却决计打捞潜于人的内心的诗意,并将对故事的叙事置于湘西这一文化语境之中,在梦幻般的情境中去追忆原始的自然生活;通过现实生活对原始生活状态的冲击来说明:一个健康和完美的人生永远都是乌托邦想象,真实的人生和命运一样,必须要经历一个起起落落的过程。

汪曾祺在其小说的创作中,始终以冷静的叙述契合着那本色的乡土人生,把作品的审美意蕴和结构安排以及表达技巧融入那诗意般的表述里。

他善于把文字、语言作为叙事的载体,超越了现实的时空轨道,利用读者的想象去塑造形象,补偿了文字叙述的审美表现力较弱的特点,使人物形象在读者思维的游离中获得浮雕感和质感,从而使词语的意义范围倍增,作者那飘忽、朦胧的情绪也就有了可触可感的质地,本原的美、形象的美和朦胧的美交错迷离。作者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总是用温情的笔墨,冷静记录出故事的原生态,不对事件发表任何个人的主观看法,而是在事件的末尾留下飘忽不定的答案,让读者设身处地去思考,这样,作者就将叙述的自由和读者想象的巨大空间很好的融合起来,保持了场景和形象描写的完整性,作品的结构在作者的安排下也显得交错有致、变动自如。

品读汪曾祺不同时期的小说,都具有这样一个特点:既有对人物生存状态的写实性描摹,又有对人生理想追求的抒情性想象。在梦幻般的抒情想象中总是不时地展现出现实生活中残缺人生的另一面,促成了梦与现实的分离。梦与现实分离的最后结论是:回归本原生活,这种生活是一种残缺的完美。

参考文献

1 汪曾祺.汪曾祺小说经典[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 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3 张家恕.颠覆与建构---新闻写作原理探究[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