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3的倍数特征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3的倍数特征课件范文1
教学目标:1.使学生操作和运算,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索并初步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探索并初步掌握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特点。2.使学生在探索相关知识、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增进对自然数的认识,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3.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提高兴趣,激发探究知识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倍数、因数的含义,求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因数
1.课件出示例1:用8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题目下散放8个同样的正方形)
学生取出练习纸,找到记录表。教师指导填表方法。
学生独立操作解决,教师巡视,收集一些学生的记录表。
2.展示学生的记录表,请学生说想法。教师用教具贴出各种长方形,明确实质上只有两种拼法。追问:为什么没有每行3个的拼法?用8个正方形试拼,使学生看到余2个,并板书:8÷3=2……2.指出:同样道理,也没有每行5个、6个、7个的拼法。板书:1×8=8, 2×4=8,8÷1=8,8÷2=4
3.选2×4=8和8÷2=4,师:从算式2×4=8和8÷2=4,可以知道,2个4能组成8,4个2也能组成8,2和4都是8的因数。板书:8的因数,2、4。问:8还有哪些因数?你是怎么知道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完成板书:1、2、4、8。讲解:8的因数有1、2、4、8,也正说明了8这个数可以由8个1组成,还可以由4个2或2个4、1个8组成。
问:除了这四个,8还有其他的因数吗?要想成为8的因数必须符合什么条件?
指出:研究因数时,所说的数指不是0的自然数。课件出示:(集合圈表示)自然数:0、1、2、3、4、5、6……不是0的自然数:1、2、3、4、5、6……
[设计意图]体会因数的含义,重点是体会一个给定的总量可以由哪些单位量组成,学生用正方形拼摆长方形。并用除法算式或乘法算式记录,获得了这方面的体会,同时,通过列表,让学生体验单位量和单位数是成对出现的。交流中,我特意提醒学生思考“有没有每行3个拼法”,体会“以3为单位量,不能合成8”,3就不是8的因数,加深了学生对一个数的因数的含义的理解。
4.练习:
(1)课件出示:20的因数有:
独立完成(在练习纸上写)。教师巡视。
请学生展示作业,并讲解思路。A类,用乘法或除法,有序、完整的写;B类,完整但无序;C类有遗漏或其他错误。结合学生的展示、叙述,教师追问:你最先想到的是几和几?接着呢?你怎么知道3不是20的因数?你怎么知道20的因数已经全写在这儿了?
问:经过刚才的讨论,你觉得用什么方法找20的因数比较好?(乘法、除法算式,一对一对地往中间写。)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不仅获得“怎样的数是20的因数”,而且经历找20的因数的方法的形成过程,即从随机列举到运用乘法或除法算式写、从无序到有序、从有重复或遗漏到不重复不遗漏的过程。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也获得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
(2)课件出示:9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独立练习,交流,追问“9=3×3,9的因数中为什么只写‘3’?”
二、初步认识倍数
1.例2(图一个2×4的长方形)。
摆一个长方形用8个小正方形
再问:摆这样的2个长方形,一共要用多少个小正方形?(16个)你还能填写下去吗?
学生在练习纸上填表。教师巡视。
请学生展示填法、说明想法,随着学生回答,完成表格。问:表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由于摆的长方形可以无限多下去,所以,需要的正方形的个数情况也有无限多种。
教师板书并指出:像这样的由若干个8组成的数,8、16、24、32、40……都是8的倍数。教师指出,同样的,研究倍数时,所说的数也指不是0的自然数。
[设计意图]引入并建立倍数的概念时,仍然让学生“动手操作”(只是运用直观形象在头脑中进行操作),通过用正方形拼摆长方形的问题,探讨给定单位量,由这个单位量可以产生哪些正整数。体会“以8为单位量可以组成哪些正整数”的含义,借助形象思考、列表记录,想到相应的乘法算式,也就对于“怎样的数是8的倍数”以及“怎样找8的倍数”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2.请找出20的倍数、9的倍数。
学生在练习纸上写。教师巡视。
请学生展示填法、说明想法。突出用乘法找的方法,如果有学生用连加的方法,也加以肯定,但需经讨论后指出“一般用乘法求一个数的倍数”。
问: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用1、2、3、4等连续自然数依次去乘这个数,就可以得到这个数的倍数)
三、进一步认识倍数和因数
1.认识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性
课件出示算式3×4=12。根据这个算式,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小结:根据一个乘法算式,能用倍数或因数说出4句话。
课件出示:10是30的因数。根据这句话,你能想到30是10的什么数?
小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那么另一个数就是这个数的倍数。
课件出示数组:5和10,30和60。下面每组数,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吗?
进一步观察:10,在10和30中,10是30的因数,在5和10中,10是5的倍数;30,在10和30中,30是10的倍数,在30和60中,30是60的因数。
问:只说“10是因数,30是倍数”这句话对吗?
小结: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谁也离不开谁。
[设计意图]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性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由“a是b的因数”必有“b是a的倍数”,二是不能仅说“a是因数,b是倍数”。上述每个活动,都先让学生经历“解题――交流――反思”的过程,使学生的体会趋于深刻。
2.认识一个数的倍数和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课件出示本课所找的8、20、9的倍数和因数。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例子,思考能发现什么。
指名说自己的发现。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特征。
指出:其实,根据这三个例子,还能发现与倍数、因数相关的其他一些信息,有兴趣的,课后可以继续讨论。
[设计意图]将8、20、9的倍数和因数同时呈现在同一屏幕上,强烈的对比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特征成为学生自主发现。实际教学中, 学生也能从材料的启发经思考、交流得出。除了表格中的特征,学生还能发现诸如“一个数的倍数都是它因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都是它倍数的因数”等。可以说,这一学习活动是一座“富矿”,是极佳的数学课程资源。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学生的思维得以活跃,学习的兴趣得到培养,对数学也能形成正确的观念。
3.请学生给本课内容提出课题。板书:因数和倍数。
3的倍数特征课件范文2
认识因数
n
教学内容
教材第55、56页
认识因数、质数、合数
n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因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2、了解质(素)数、合数,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能找出100以内所有的质数。
过程与方法
在自主写算式以及找1~10各数所有因数的活动中,经历认识因数、质数、合数的过程,掌握判断一个数是质数合数的方法以及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积极主动参加学习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做法和发现的结果,获得成功的体验。
n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因数、质(素)数、合数的概念,能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能够迅速判断一个数(50以内)是质数还是合数。
n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例1、2)。
n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设疑激趣
1、认识倍数?
师:举例说明。 如:12÷3=4 12是3的倍数; 12÷4=3 12是4的倍数。
2、提出问题。
师:12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那么3和4是12的什么数呢?在数学上3和4叫做12的因数,今天我们就学习“因数”。 (板书课题:因数)
设计意图:
在复习中提出新的问题,学生思维产生思索,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引出新的课题。
(二)引导探究
自主建构
1、认识因数。
(1)给出一个数,把这个数写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
师:你会把12写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自己写一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2=3×4 12=2×6 12=1×12
(2)提示因数的意义。
师:乘数也叫因数,像1、2、3、4、6、12这些数都是12的因数。
(3)“试一试”:找出18、24的所有因数,并写出来。
过程要求:(课件播放)
①
独立写出18的因数。②同学之间交流 ③结果反馈。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有多少个因数。
如:18=1×18=2×9=3×6
鼓励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乘法算式的形式)找出18的所有因数,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18的因数有:1、2、3、6、9、18。
24的因数有:1、2、3、4、6、8、12、24。
设计意图:
通过写乘法算式,引出因数概念。然后试着写出18和24的因数,介绍找因数不重复、不遗漏的方法。
2、质数与合数。
(1)找出1~10各数的所有因数。
师:(课件出示)你能写出下面各数的所有因数吗?
1的因数有:(
)
2的因数有:
(
)
3的因数有:(
)
4的因数有:
(
)
5的因数有:(
)
6的因数有:
(
)
7的因数有:(
)
8的因数有:
(
)
9的因数有:(
)
10的因数有:
(
)
(2)学生填出以上各数的所有因数。
过程要求:(课件播放)
①独立填写
②师巡视,检查是否填写完整。
③同学之间交流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并互相校对。
(3)观察与分析。
师:观察写出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明白其中的规律,比如,最小的因数、最大的因数、因数的个数等)
师生归纳总结得出:
①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
②
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③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④
像2、3、5、7等的因数个数都是两个,只有1和它本身。
⑤像4、6、8、10等因数个数都多于两个,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他因数。
(4)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在学生明白一个数的因数个数的特征时(以上几个问题),教师可说明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并板书。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其他因数的数叫做合数。
师:1是质数,还是合数? 先让学生找出1的因数的特征,然后,教师明确告诉学生: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你能写出两个质数吗?合数呢?
如:质数:11、13。合数:15、20。
设计意图:
在分类的基础上归纳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然后再引出质数、合数概念,接着判断特殊的数1是质数还是合数,最后自己试着写出质数、合数。
3、找出1~50以内的所有质数。
师:(出示1~50数表)你能从数表中找出所有的质数吗?自己想一想,小组讨论,看看有什么好方法?
(预设)
生1:先把2、3、5、的倍数划掉。
生2:再划掉、7、11、13的倍数。
生3:然后看看有没有其他的合数,再划掉,剩下的就是质数了。
师:剩下的数有哪些呢?谁读一读。
生:2、3、5、7、11、13、17、19、23、29、31、37、41
、43、47。
设计意图:运用找一个数的方法,在操作中进一步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最后找出50以内的质数。
(三)强化训练
应用拓展
1、教材第56页“练一练”第1、2题。
2、教材第56页“问题讨论”。
设计意图:
1、在找质数和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过程中,理解、内化质数、合数的意义,掌握质数、合数的特征。
2、在“问题讨论”中,沟通偶数与合数、奇数与质数、质数与合数的联系与区别。
(四)达标反馈
1、填一填。
(1)30的所有因数有(
),这些因数中,(
)是质数,( )是合数,(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奇数有(
),偶数有(
)。
(2)一个数是42的因数,还是3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
)。
(3)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18,这个数是(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12,这个数是(
)。
2、下面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分别填入指定的圆圈里。
27、37、41、58、61、73、83、95、
11、14、33、47、57、62、87、99
3、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五)自主反思
深化体验
师:“请同学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生归纳总结:“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什么是质数、合数;知道了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学会了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的倍数特征课件范文3
一、选择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情境教学,保证有效教学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教师是教学情境的直接创设者。
一节课效果如何,与学生心理状态有关。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创设情境,游戏导入揭示课题。开课时出示两个实物,一个正方体魔方,一个长方体盒子,猜谁的体积大,吸引学生注意力。观察正方体魔方,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引导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先求出一层的小立方体数,再求出三层数量。思考立方体含有的体积单位数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板书关系式。师:如何求长方体的体积?学生会说只要知道长方体含有多少个和立方体魔方大小一样的体积单位数就知道体积了。师已经把它切成和立方体魔方大小一样的若干个小立方体了,快数一数、算一算吧。你是怎样算的?巩固关系式。
我联系学生经常遇到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问题启发:生活中计量物体的体积,都用“切成若干个体积单位”来计算,行的通吗?学生思考举例说明。
我联系生活实际补充,如果要生产电视机、电脑的包装箱,必须要知道电视机、电脑的体积,如果计量池水的体积,还能切开数吗?启发学生切开数这种办法行不通,那么怎么办?揭示板书课题。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是有效教学的成果
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从课堂改革入手,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行为。
1.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法指导。
教师不仅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还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指导学生学会数学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让学生充分表达各种各样的猜想。学生猜想可能是多角度的。有的学生会想3的倍数的个位上会不会是3的倍数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举例猜想。3的倍数个位还有可能是哪些数呢?通过举例一一猜想。出示几组算式先把3观察,进一步猜测。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用100以内的数字表找3的倍数,猜想3的倍数特征,然后进行验证。让学生大胆创新,多角度思考,个位不行考虑十位,十位不行,把个位十位一起考虑,把数字加加、减减、乘乘、除除,看能发现什么规律?充分放手,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变为学堂。
2.探究是数学学习的生命线,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数学课最重要的是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自主探究搭建平台。为了突破难点,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采用三人一组合作,用12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填写实验表,思考长方体所含的体积单位数与长宽高的关系。让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摆一摆探究式活动,归纳出长方体体积公式。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来推,引导学生用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方法推导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成果特色与创新
3的倍数特征课件范文4
【课堂回放】
1.现实情境引入:下周我们学校就要举办兰花节了,学校购买了不同种类的兰花,学校要用下面的兰花在校门大厅摆造型(课件呈现布景画面等信息)
根据各种兰花的盆数,哪些种类的兰花适合2盆一组摆造型?哪些种类的兰花适合5盆一组摆造型?为什么?揭示课题。
2.学习“2的倍数的特征”。
(1)自学。①找出2的倍数;②观察2的倍数,我发现了 。(学生独立探究)
(2)互学。①我找的2的倍数有 ;②我发现了 ;③举例验证同学的发现。(学生小组交流)
(3)展学。两个学生代表本小组展示。
生1:我们组通过讨论,得出了“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生2:我们列举了54、68、20……这些数都是2的倍数。
生1:请问大家有什么质疑或补充。
生3:我有建议,举例验证的数还可以举大一点的数……
板书2的倍数的特征,并揭示奇数、偶数的概念。
3.学习“5的倍数的特征”。过程和上一环节大致相同,先互学,再展学。
整节课显得非常平淡,展示的学生还稍有激情,其余学生缺乏热情,您觉得这节课怎么样重建会好一些?
【专家解惑】
李:你在课中的真实感受,也是许多一线教师的共同感受,课堂学习中有些学习内容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有广泛接触,或是在以前学习中有相关渗透,就如同“2、5的倍数的特征”一样,从一年级数数开始就在积累2和5的倍数的认识经验,2个2个地数或是5个5个地数,如果刚好数完,这个数就正好是2或5的倍数,面对一个不是特别大的数,稍有数感的学生是比较容易判断的,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就会觉得更简单,缺少了探究性和趣味性。如果能从教学的顺序、学习材料的丰富、体现学科本质方面入手,可以使课堂变得既有宽度,也有厚度。
孙:我明白您提到的调整教学的序,就是先学5的倍数的特征,再学2的倍数的特征。
李:在设计一节课时,我们要分析教材呈现的序与学生认知的序是否一致,是否需要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比如“2、5的倍数的特征”教材安排先学2的倍数的特征,再学5的倍数的特征,这两个内容难易程度是不同的,5的倍数的特征要素少一些,容易发现。 2的倍数的特征要素要多得多,发现较难,有必要交换学习顺序,让学生先易后难地学。
孙:即使调整了教学顺序,难易层次区分也不大,怎样让学习过程更有层次一些呢?
李:我们可以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来体现不同学习环节的变化和层次,从“学方法、用方法”的角度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方法结构,也就是经常所说的让学生会学。在学习了5的倍数的特征后,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学习过程,是怎样探究这样的规律性知识的,即“找5的倍数——观察规律——举例验证——得出结论”,“2的倍数的特征”就放手让学生运用这方法去自主地学。这个过程和方法不仅适合于2的倍数的特征的学习,第2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以及“质数”“合数”等的学习同样适用。这样思考就有了单元整体的意识了,整个一个单元、一个大类的教学就活了。
在“2的倍数的特征”学习中,我观课时发现很多学生对特征的发现并不容易,不少学生观察2的倍数只找了6到8个,这很不够。2的倍数的特征要素有五种情况,即自然数的个位是0、2、4、6或8,这种规律性知识的学习,观察对象必须要有足够次数的重复循环,个位的规律才能凸显出来。如果只列举6到8个就不列举了,2的倍数的特征还不够重复一次的,规律就体现不出来,从而造成认知困难。
孙:教材对两个特征的学习都是安排先列举再观察规律的,您说的这种情况我在课前没有预料到。
李:这里就有了替换和丰富学习材料的问题,5的倍数的特征要素少,只有个位是0和5两种情况,规律重复需要自然数的数量不太多,用依次列举的方法是可以的。2的倍数的特征的学习以“百数表”为载体研究,一方面可以摆脱倍数个数的限制,另一方面百数表本身的排列就很有规律,学生在百数表上的探究会不会更容易一些呢?
孙:我明白了,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学习内容确定,要以便于学生研究、便于学生发现为目的。再请教您一下我最想知道的问题,这节课里怎样体现学科本质,把课上得有深度一点?
李:对,这是这节课出实效、出精彩的关键。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为什么只看个位?背后有什么深层次的原理,备课之前应该有这方面的思考。
孙:我在课前还真没有这么思考过,请您说详细一点、具体一点。
李:“2和5的倍数的特征”背后的数学本质与自然数的位置值紧密相关。一个自然数的十位、百位、千位上……的几十、几百、几千……的数,2个2个的分或5个5个的分,总是能刚好分完没有剩余,所以个位上的数能不能刚好分完就决定了这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3的倍数的特征”本质道理也是这样,只不过是十位上的一个十、百位上的一个百……3根3根的分都要剩下1根,几十、几百……分后就要剩下几根,每个数位上剩下的几根和个位上的根数合在一起能3根3根的分完就是3的倍数,所以3的倍数要看“各个数位的数的和”。
孙:这个原理在课堂上学生能弄明白吗?具体操作是怎样的?
李:具体的学习过程要把整数的位置值原理物化可以操作的、可以观察的对象。以235为例,设计如上图的小棒图,让学生在圈一圈、想一想、议一议的过程中,经历知识核心处的学习,从本质上弄清楚2、5的倍数特征为什么只看个位。
3的倍数特征课件范文5
拆分与重组,推导数学概念
数学给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普遍感觉是枯燥、乏味、抽象、无趣的,尤其是概念课,教师教得辛苦,学生死记硬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那么如何把一节枯燥的数学概念课教“活”,让学生在充满信心与乐趣中“活”学?笔者发现,如果教师善于发掘概念的内在特点及结构,将概念“拆解”、“细分”后,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与研究实现概念的“重组”、“联结”,那将会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缺乏信心转变成主动探究、亲身经历概念形成的完整过程。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这一设想将更加容易实现。于是,在教授《探索5和2的倍数的特征》时,我将5的倍数这一概念进行了拆分:
师:判断下面4个两位数是不是5的倍数?(展示网络课件)学生回答,说理)。
20、35、45、54
师:请你猜想一下,如果在这些数的最高位前面任意添上一个或几个数字,这些新数还是不是5的倍数?如果在原数的数位中间添加数字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教师要求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在最高位及数位中间添加数字并重新判断。分别汇报验证结果。出示结论1、结论2(如图1)。
图1
师:既然5的倍数的特征与最高位、中间数位上的数都无关,是否就与个位上的数字有关呢?我们也来验证一下。
学生操作,验证,汇报。出示结论3(如图2)。
图2
由于本课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学生人手一台电脑,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因此,信息技术减轻了学生在任意添加数字后的验证负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而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重组”与“联结”概念加以引导,培养他们按顺序、有条理、更全面地分析与归纳问题的方法与习惯。
由“5”到“2”的思维递进
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5的倍数特征的方法,此处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经历观察、猜测、验证、交流、反思、归纳等过程,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认知结构的自主建构。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把操作、观察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实现了数学推理思维的递进。
师:请你们参照刚刚学习5的倍数特征的方法,判断下面6个两位数是不是“2”的倍数?
10、26、58、74、82、93
学生分组、合作,分别尝试在这些数的最高位、数位中间及数的末位添加数字,再分别交流、汇报结果。逐一出示结论1、结论2、结论3及小结(如图3)。
图3
练习:请把下面的数按要求拉入对应的圈内(如图4)。
图4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教师选其中几个数请代表说理(也可请男生和女生轮流读数、判断并说理由)。
练习巩固了学生掌握的2的倍数的特征,信息技术的及时反馈功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通过说理,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发展了思维的严密性。借此机会我又深化了2的倍数与偶数的对应关系。
师:(出示小结语,如图5,请学生齐读,并提问为什么0也是偶数?)如果要你写出一个偶数,你会怎么写?如果要把一个偶数变成奇数呢?
提问后请学生代表回答。
图5
“数字”与“思维”的双腾飞
练习是学习效果的试金石,本课的概念教学完毕,但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能否灵活运用、有没有综合运用的能力,需要通过练习进行及时的反馈。所以在设计练习时,我进行了分层次的处理:基础性练习用于检验知识的理解程度,综合性练习则用于检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拓展性练习主要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
但这样一来,练习的量必然大增,幸好有信息技术作支撑,使运用普通教学工具很难实现的设计得以实施。另外,练习应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对应的训练与提高,分层练习、因材施教是非常必要的。
1.基础练习,巩固新知
基础练习的这几道题都有多个要求(如图6),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学会有顺序地思考问题,逐步解决问题;深化了学生对5和2倍数特征的本质理解,起到知识体系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第2题开始由学生独立进行操作练习,有疑问可以合作交流,最后进行汇报,汇报说理时要求口头表达清晰、严谨、有条理;利用信息技术的及时反馈功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图6
2.综合练习,理清思路
概念多了就容易混淆,本课虽然只有几个概念,但一旦与以前的一些概念(如整数、整十整百数、自然数、相邻的数等)组合到一起时,学生是否仍然能够保持清晰?因此,我设计了如下几道判断题:
(1)一个数不是2的倍数就是5的倍数。()
(2)5的倍数既可能是奇数也可能是偶数。()
(3)所有整十、整百的数一定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4)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5)与奇数相邻的两个自然数都是偶数。()
我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判断,有困难的先进行小组内交流互助,逐题汇报订正。判断练习,进一步理清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拓展练习,完成跨越
通过压缩式跨越,教材提供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已经快速完成,但要让学生提前进入新知识领域,实现大跨步式的发展,仍需要让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相关的知识面。于是,我特别设计了拓展性练习,直接在原有基础上让学生阐述4、8、25的倍数特征(如图7)。数字的变化,伴随着学生思维的跨越。
同时,为了避免学生思维的定性迁移,以为3的倍数特征也是与数的个位有关,我在设计中还特意安排了11的倍数特征,为以后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作了铺垫。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条理并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他们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提升了综合素养。
图7
反思与总结
3的倍数特征课件范文6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基础知识.
2.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重点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填空【演示课件“数的意义”】
0、1、79、、0.25、0.6、100、、、、85%、30、90%、7、8、2.35……
学生分类填数:
2.导入:上题同学们填得很正确,这就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几种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把这几种数的意义和有关知识进行一下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数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继续演示课件“数的意义”】
(一)整数
1.小组讨论.
2.师生总结.
自然数:0、1、2、3、……
自然数是整数.
教师说明:在小学只学大于0和等于0的整数,进入初中就要学习小于0的整数.
想一想:自然数有什么特征?
总结: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说明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二)分数.
1.引导学生思考:
①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什么数?(分数)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是这个分数的什么?(分数单位)
②在整数范围内能计算2÷9吗?有了分数以后能计算吗?为什么?
2.填空练习.
①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是;把3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
②的分数单位是(),它至少再添上()个这样的单位就成了整数.
3.教师说明:两个数相除,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
即:
4.教师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分数可以分为哪几类?
教师板书:
谁能说出真、假分数的意义及有关知识?(举例说明)
①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②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者等于1.
③分子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
④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带分数.
⑤反之,整数和带分数也可以化成假分数.
教师板书:假分数
教师说明:假分数、带分数、整数可以相互转化.带分数是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它是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三)小数.
教师引导:从分数的意义联想一下,小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还学了哪些有关的知识呢?你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板书:
教师说明:整数和小数都是按十进制计数法写出的数,其中个、十、百……以及十分之一、百分之—……都是计数单位.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数位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四)百分数.
教师提问:你们还记得百分数的意义吗?
教师板书:百分数(百分率或百分比):用%表示.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数的意义及有关知识,并形成了知识网络,对数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四、随堂练习【继续演示课件“数的意义”】
1.填空.
(1)把根3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7段,每一段长是这根铁丝的,每段长米.
(2)分数单位是的最大真分数是,它至少再添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成了假分数.
(3)10个0.001是(),10个0.01是(),10个0.1是(),101是(),10个10是().
(4)最高位是百万位的整数是()位数;最低位是百分位的小数有()位小数.
(5)最小的四位数是(),最大的三位数是(),它们相差().
2.判断下面的说法是不是正确,并说明理由.
(1)自然数既可表示有“多少个”,又可以表示是“第几个”.
(2)0不是自然数.
(3)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五、布置作业.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
9÷1116÷1214÷2139÷26
2.把下面表中的各数互化.
小数
分数
百分数
0.75
120%
六、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朗诵会
活动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亿以内数的读法.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含有数字的小文章,做成幻灯片(或卡片),并对每篇文章进行编号.
2.教师准备一些写有“读书小能手”的证书和同等数量的大红花.
活动过程
1.学生抽号,教师按号出示幻灯片.
2.学生抽完签后立即开始朗诵,其他学生监督,要求特别注意其中数字的读法.
3.对读得又对又快的学生颁发“读书小能手”证书,并授予大红花.
智力拼数
活动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亿以内数的结构,并能快速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活动准备
1.若干组数字牌(上写零、一、二……九等大写数字)和文字牌(上写十、百……千万等数位)
2.若干组写有亿以内数的纸牌(如13459000).
活动过程
1.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教师出示纸牌,学生进行拼数.
3.最先完成拼数的小组举手示意,其他小组停止拼数,共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