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古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山居秋暝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山居秋暝古诗

山居秋暝古诗范文1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其白话译文如下: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山居秋暝古诗范文2

然而,诗词语言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常常“言近而旨远”。我们固有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遇字必解,理性分析,一一对应地用现代汉语来解读那充满灵性的诗句,往往冲淡了诗句的灵性,失去了诗的神韵,吃力却不讨好。再加上时代的久远、生活环境的迥异、思想认识的差异,古诗词与学生感情之间势必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对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往往只停留在平面状态。那么,怎样才能在解读诗句的同时,保留古诗的独特韵味,使学生立体地感悟古诗意境,真切地与诗人对话、沟通,并产生情感的共鸣呢?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以诗解诗”是引领学生步入诗歌殿堂的一座桥梁。“以诗解诗”, 用诗意的解读,让学生在诗意盎然的氛围里去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音乐美、形象美、意境美,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同时又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诗词名句,可谓一举多得。而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古诗词已有一定积累,初步形成分析理解能力,具备“以诗解诗”的主观条件。所以,诗词教学,必须跳出传统的字义――句义――情感分析“三步走”的旧模式,走“以诗解诗”的新路子。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以诗解诗”古典诗词教学的理解与思考。

一、深厚的古诗词积累,是“以诗解诗”的基础

要想以诗解诗,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我以小学低段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和小学语文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为蓝本,阶段性开展师生背诵古诗文比赛。这激发了学生的热情,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很短的时间内大部分学生对这100多首诗都能熟读成诵,还有部分学生利用假期积累了更多的诗词。这样,学生中逐渐形成了古诗词学习的热潮。现在他们每个人的古诗积累量都已经超过了150多首,有的甚至达到了200多首。

二、触发――“以诗解诗”的重要能力

在“以诗解诗”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培养一种触发的能力,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学新古诗时,觉得与先前学过的某一首诗有某种相似之处,这也是触发。在教学古诗时要经常去锤炼学生触发的本领。如学生学了《赠刘景文》这首诗后问:像这样描写秋天虽然萧条冷落,但仍给人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古诗还有很多,你能找到这样的诗句吗?杜牧写的《山行》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也跟杜牧和苏轼一样,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鼓励人们像鹤那样振翅高飞,大展鸿图。练就了触发的真功夫,学起诗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像滚雪球似的,以一带几,久而久之,“以诗解诗”学生就能培养一种触发的感悟能力。

三、抛砖引玉,“以诗解诗”的几种方法

1、同类引入――互相生发。在古诗词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共性,如有的都是送别诗:《赠汪伦》、《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有的都是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有的都是描写夏天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山亭夏日》、《夏日南亭怀辛大》等;有的都是描写冬天的古诗:《江雪》、《冬景》、《夜雪》……。因此,我在教学某一首古诗时可适当地引用同一类型的诗词名句,有助于扩大阅读效果,有利于让学生立体地多频道地接收。例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以目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借景抒情,诗中的“孤帆”、“碧空尽”、“唯见”等词无不浸透着诗人与友人的情意。这给缺乏这方面情感经历的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困惑。这时,教师可以引入学生已学过的送别诗,以歌送别诗,如《赠汪伦》;以物送别诗,如《别董大》;以酒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等,再组织学生进行反复吟诵,这样,埋藏在学生心底的情感就有可能被焕发。一旦焕发后,让学生再来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心中便有了几多的感触。学生体会到的,除了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友人的祝福,祝友人前程似锦,愿两人的友谊天长地久,恰似那一江春水向东流……。

2、意境引入――降低难度。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人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入境,是对意境的体悟,是读诗的根本。但是,由于年龄、阅历的原因,体悟古诗的意境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生硬地解说、灌输,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丧失诗歌的灵性与韵味。而引用一些具有相同意象意蕴的诗句加以对比或佐证,代替生硬的讲解,以诗解诗,引导学生领悟意象的深层意蕴,从而让学生进入"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境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的丰富内涵。

山居秋暝古诗范文3

(一)对教师的要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

要培养人才,除了靠实践,课堂教育很重要。要让中学语文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素养和职业素质。1.由知识搬运工到教育指导者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都是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强加给学生,把参考书和课本上的东西强灌给学生。但是,课本上的东西和教师的思想观点毕竟不是学生自己的,老师不应该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应该“传道、授业、解惑”,引导学生自己去学。教师应当面向全体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他们主动去学,乐意去学。2.由书本复制者到能力激发者传统的教育注重的是结果而非过程。教师重视参考书和课本,将参考书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复制到学生脑袋里,使得学生思维定势,阻碍了他们的发展。语文教师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他们的创新教育,开发他们的新潜能。教师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创作新的教学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灵活思考,自己思考,从新的角度去想问题,不单单止于一个答案,鼓励他们创新。

(二)对学生的要求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好坏,自己本身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1.由知识接受者到知识创造者教师讲,学生听,是最基本的课堂模式。但是,单单听是不够的,学生要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创造。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注重知识的积累,善于创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举一反三。2.由问题回答者到问题提出者学问学问,要会学会问。学生在学会回答老师提出问题的同时,要学会自己思考,提出新问题。在课堂上,除了老师提问外,老师还应该多让学生自由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让他们多问为什么。

山居秋暝古诗范文4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读懂;内涵

中图分类号:G421;G63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0-0044-01

无论从新课标的角度还是从高考备考的角度,都要求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具备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这对于语文教学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才能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呢?

一、读准题目

许多诗的题目中标出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如我们学过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题目中就包含了时间――“秋暝”,地点――“山居”。再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就点明了时间――“九日”,也就是重阳节,地点――“齐山”,事件是“登高”。李白的《送友人》点明了人物――“友人”,事件是“送”,也就是给友人送别。实际上只要不是无题诗或是只有词牌名的诗歌,我们都可以从题目上找到相关信息,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词大意。有的题目中还会标明思想情感和题材。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就标明了文章的思想情感是“怀远”,思念远方的人,表明这首诗的题材是思乡怀人,基本情调清楚了,再解读整首诗歌就事半功倍了。像这样的诗歌还有许多,《春夜别友人》《送魏万之京》是送别诗,《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是边塞诗,《旅夜书怀》《寄扬州韩绰判官》是思乡怀人诗,《念奴娇・赤壁怀古》《西塞山怀古》是咏史怀古诗,《卜算子・咏梅》是咏物诗,《春江花月夜》《山居秋暝》是写景抒情诗……

二、记准作者

鉴赏诗歌要留意作者,因为作者的信息给我们指明了很多答题方向,如诗人的时代特征就决定了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同是唐代,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诗人们的情感都会有所不同,因为每个时期的时代特征有异,盛唐时期,经济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积极进取,力求报效国家、建功立业,感情基调是积极向上;而到了中晚唐就改变了,社会矛盾频发,国家逐渐衰颓,这时的文风改为忧时伤怀。

诗人的诗风我们更要注意,还要积累下来,像李白的诗风――豪放飘逸,了解这种风格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诗人的写诗技巧,诗人善于夸张,诗歌中喜欢用“千”“万”这样的数字,极尽夸张。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写出了视友情第一,视金钱如粪土的豪放之态。诗人又善于想象,像他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极尽想象力,所以又有“诗仙”之誉。也许这种风格不一定都能概括诗人的所有作品,但我们要抓住其主要风格,积累相关知识。这样有风格的诗人还很多,王维“诗中有画”,孟浩然恬淡闲适,杜甫沉郁顿挫,苏轼“新天下耳目”,李商隐婉丽幻谲,李清照清新婉约含蓄……

三、重视注解

注释的作用不容小觑,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许多知识,如某个词语的意义不理解,小注中的解释给我们帮助;作者的年代经历不了解,小注会给我们相关解释,这些小注的信息往往是难点,如果忽略了,是怎么也无法解答的,所以一定要慎重对待。如《过融上人兰若》一诗,如果下面小注不给解释,“融”是和尚的名字,“上人”是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是和尚的住所,我们岂不是要抓狂。再如白居易的《题元十八溪居》,如果不看注释,仅仅看诗句,我们会认为他写的是山水诗,但有了小注对元十八的解释,“元十八是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的朋友,隐居在泸州五老峰下”,我们就对文章的思想情感有数了,作者是对朋友超凡脱俗的隐居生活的赞美。

四、找准“情词”

许多诗歌的主题多在表现情感的词句上,所以要想理解诗歌的主旨,就要找到有关“情词”,也就是表现情感的词语,如李商隐的《锦瑟》中结句“只是当时已惘然”中的“惘然”就是诗中的“情词”,诗人“无端思华年”,以至于追忆了许多往事,到头来还是不胜迷惘惆怅。所以,由此看来,我们要多从诗歌的结尾中找找表现情感的词句,像李煜的《虞美人》的“情词”是结句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字,表现了故国丧失之痛;李清照的《声声慢》的“情词”是结句中的“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字,表现了诗人历尽国破家亡丧夫的苦痛。但也有在诗歌中间出现“情词”的,像柳永的《雨霖铃》的“情词”就是“多情自古伤离别”中的“伤离别”,表现了诗人和情人的离别之伤。也有从诗的开头就出现“情词”的,如晏殊的《蝶恋花》的首句“槛菊愁烟兰泣露”中的“愁”字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五、积累知识

首先,要积累文言知识,虽说诗歌不需要像文言文那样一一对应直译,但我们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如我们做过的试题,谢榛的《秋日怀弟》中有一联“秋天落木愁多少,夜雨残灯梦有无”,考查学生这联的修辞手法,许多学生都写成了“拟人”手法,这是因为学生的文言知识积累还不足的缘故,实际上这联是倒装句,应该这样调整,“秋天落木(似)多少愁”,“夜雨残灯(似)有无梦”。这样调整,这联的修辞手法就是比喻了。其次,要积累诗歌的意象意义。诗歌中的许多意象,古人早都做了固定的内涵,像杨柳、长亭有离别的意义,杜鹃、明月有思乡的凄凉之意,鸿雁、鱼有传书信之意,小舟、飞蓬有漂泊之意……我们要让学生好好地积累相关意象的意义,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

欲懂千家诗,怎解其中味。学生只有了解了这些诗歌的相关知识,掌握了这些读懂诗歌的技巧,才能读懂诗歌的意义,进而自信地鉴赏诗歌。

参考文献:

山居秋暝古诗范文5

月亮一直是古人诗词中的重要描写对象,它不仅可以寄哀思,还可以歌物志。中国古人尤其是唐朝都有哪些关于月亮的诗词呢?小编为你整理了30首歌咏月亮的经典诗词,一起来品味中国古诗词中的月亮之美。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2,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

6,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7,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8,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9,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10,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

11,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柴侍郎》

1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13,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14,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朱淑真《秋夜》

1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6,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17,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1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1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2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

21,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22,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写怀》

23,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24,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25,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26,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苏麟《断句》

27,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28,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9,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30,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山居秋暝古诗范文6

一、理解活用,疏通句意

许多文言文作品都存在词类活用的现象,古典诗词也不例外。古代诗人为了炼字、表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掌握了这些词语的用法,句子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例如: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破山寺后禅院》)其中的“悦”、“空”要理解为“使……高兴”、“使……空明”,句子要理解为:“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再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中的“绿”要理解为“使……变绿”(吹绿)。如此方法去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李商隐《无题》),就会明白诗中“镜”其实是“照镜子”,句子的意思就出来了。

二、识别错位,还原语序

在近体诗中,词序更多的是服务于平仄、对仗、押韵甚至主题,与现代惯用词序有所不同,理解句子意思时可考虑调换词序。例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应还原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诗句的意思是:洗衣的女子高兴地归来,竹林里传来一片欢声笑语;渔舟顺流而下,莲花在水中轻轻摇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应还原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应还原为“三秦辅城阙,望五津风烟”。掌握了错位原则,“云隐初弦月,香传小树花”就应理解为“云隐初弦月,小树花传香”。

三、补充省略,理顺句意

古典诗词由于句数、字数的限制,省略现象非常普遍。例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中省略了“像”,应补充为“山河破碎像风飘絮,身世浮沉像雨打萍”。 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应理解为:“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在晓月的余辉中;木板桥上覆盖着的寒霜上已经印了早行人的足迹了。”

四、扩充紧缩,文从字顺

紧缩和省略有相似之处,是指古诗的诗句有时可以看作是一两个分句组成的,只不过用来表示分句之间关系的连词在句中没有出现,在理解诗歌时可以把它加上去。这类句子往往不能一眼看穿诗意,需仔细揣摩。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应是“国破(但)山河在,城春(故)草木深。(因)感时(而)花溅泪,(因)恨别(而)鸟惊心。”再如:“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应理解为:“(因)潮平(故)两岸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