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专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移动通信专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 移动通信 教学改革 BTEC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Refor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Model

of Instruction of BTEC in Britain

CHEN Yun

(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 Nanjing, Jiangsu 210016)

Abstract "Mobile Communication" is a very comprehensive course , to reflect the practicalnes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e need to carry out corresponding reforms of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The model of instruction of BTEC in Britain show us a better way, which impulse the improvemen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ffectively.

Key words mobile communication; teaching reform; BTEC

移动通信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开设在大二下学期,它以《电路》、《电子技术》、《高频电子》、《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教材为基础,内容包括对移动通信的认知、移动通信编码与调制、移动组网技术、移动通信特有的控制技术、GSM/CDMA移动通信网络、WCDMA/TD-SCDMA移动通信网络和网络工程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强、知识面宽的专业课程。随着移动通信的迅猛发展和在当前社会的普及应用,对于移动通信的要求越来越高,移动通信所能实现的范围越来越广,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用型的高职通信人才,无法使学生认识到丰富多彩的移动世界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使得移动通信课程的特色无法体现。因此,为了使我们的教学改革少走弯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基本思想,有选择地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技术。英国 BTEC 课程教学模式就是其中一种可以用来借鉴的国外先进教学经验,能有效地推动移动通信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1 借鉴BTEC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制定移动通信教学目标

将课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看成一个整体,把死的学科体系和内容融入生活,经过教师的精心转换,在学生那里形成一幕幕动态的形象的体系。采用模块-任务式的结构,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从教学内容方面出发,合理地安排课程的比例;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将职业能力培养有机地融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体系。

2 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2.1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BTEC 课程结构与传统的教学体系不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多种能力的人才。学生有很多机会可以通过教师指导、工作实习、讲座、团队工作、计算机实践等去发展他们的学术和职业技能。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就必须打破课程体系上的学科界限,进行教学课程综合化和教学内容模块化,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模块化的教学方式,使得课程内容更加清晰、知识结构以及之间的内部关系更加明了。以我们使用的最新移动通信教材为例,把移动通信分为了9个模块:移动通信的认知、编码与调制技术、移动通信组网技术、移动通信特有的控制技术、GSM移动通信网络、CDMA移动通信网络、WCDMA移动通信网络、TD-SCDMA移动通信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工程技术。从对通信一般的认知到对移动通信最新技术的了解,以模块化的形式出现并且每个模块下包含了多个任务,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带着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目的,学习的目标性加强了。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按照培养要求,删减那些要求过高或与岗位工作关系不大的知识章节,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课程教学的内容框架,加大实践教学在教学时数中的比例。

2.2 搜集最新资料,构建新的活的教材

移动通信发展的速度非常迅速,使得教材的滞后性很快显现出来,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的脱节也是统编教材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因此,我校移动通信课程选取的是由长沙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编写的,采用模块化形式,内容新颖。换用新教材的同时提倡老师到企业调研,或采用多种方式搜集最新资料,包括网上最新的内容、在线学习平台、虚拟实验室、各种学术的专著、技术资料、最新设备和产品的介绍,相关行业的资料等等,自编讲义以充实教材内容, 避免了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轨的现象,并且不断的更新,进而建立起自己的“活”的教材体系。

3 以“学生为中心”的双向互动教学方式

3.1 教学方式的双向互动

摒弃传统“以教为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进行转变。重视教学中的双向互动,教师根据不同的单元内容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 如讲到模块一关于移动通信的认知,安排学生到飞机场实地参观, 请专业技术人员介绍机场的相关通信知识;讲到模块五关于GSM移动通信网络,安排学生到移动机房参观, 请专业技术人员为学生讲授移动通信系统组成与基站维护等技术;到通信公司参观, 了解宽带通信技术与光纤传输技术等。学生必须要学会评估、分析和区分在多样的移动通信环境中使用不同的技术和运用多种形式的信息和数据,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 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移动通信技术实例加强记忆。通过现场教学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加深了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 也拓宽了老师的知识视野。移动通信的实践性很强,实验均是在实验箱上开展的,在课时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空余时间里进行课后学习。

3.2 专业英语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入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该技术已在当代社会得到广泛运用。很多最新的通信网络的相关资料多为英文版, 没有良好的专业外语阅读能力是难以掌握好相关技术的。为了促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在移动通信行业尽快适应对英文版专业技术资料的自我学习, 采用英文授课,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及英文参考书,学生课业用英文完成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学生毕业后,将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用英文发表演讲、撰写各类报告等。但从教学效果上看, 由于高职大多数学生的外语基础和能力一般, 不适宜开展全英文教学。所以在实践中, 每节课把这堂课所涉及到的专业英语单词写在黑板上,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这些专业术语的英文名称的进行介绍。同时, 在该课程的期末考试中, 试题用英文来表述。如果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去积累和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 那么可能出现到考试时看不懂试题的情况了,促使学生们重视专业英语的学习,在平时不断的积累, 并为今后的各类技术资料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3.3 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移动通信课程所涉及的技术要点很多,若想在课堂教学中对各项技术都透彻地进行介绍是不太现实的, 也是不必要的。为此,开学初,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有关移动通信网络的某一项技术资料,以讲座的形式制作PPT。具体实施是以分组的形式(5人一组),同学之间进行分工,合理安排任务,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的论文分别以电子稿形式上交,同时在学期末安排时间让学生以每组为单位开展小型讲座,向其他组介绍自己组的成果。该综述的评分作为学生该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通过这次作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并且使学生能够通过他人对自己报告和演讲的评论来发现自身的不足。

3.4 结合BTEC 以任务式的“课业”为主的新的考核评估方法

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结合“课业”为主的综合考核方式替代一纸定成绩的考核方式更加能够体现人性化。在呈现评价结果时,应注重体现综合评价和要素评价。让学生在实际中得到锻炼,并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的完成过程和最终结果真实全面地考察出学生在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两方面的实际水平和有待发展的潜力,以利于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本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关注评价的多元性。学生学业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重点考察学生通过阶段性学习所得到的学习成果,成果表现为完成的实际操作、概念的理解、收获与体会、工作态度等方面。

参考文献

[1] 田芳.借鉴英国BTEC 教学模式 深化高职教学改革[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3).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范文2

1 移动互联网的安全现状

自由开放的移动网络带来巨大信息量的同时,也给运营商带来了业务运营成本的增加,给信息的监管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同时使用户面临着经济损失、隐私泄露的威胁和通信方面的障碍。移动互联网由于智能终端的多样性,用户的上网模式和使用习惯与固网时代很不相同,使得移动网络的安全跟传统固网安全存在很大的差别,移动互联网的安全威胁要远甚于传统的互联网。

⑴移动互联网业务丰富多样,部分业务还可以由第三方的终端用户直接运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引入了众多手机银行、移动办公、移动定位和视频监控等业务,虽然丰富了手机应用,同时也带来更多安全隐患。应用威胁包括非法访问系统、非法访问数据、拒绝服务攻击、垃圾信息的泛滥、不良信息的传播、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的泄露、内容版权盗用和不合理的使用等问题。

⑵移动互联网是扁平网络,其核心是IP化,由于IP网络本身存在安全漏洞,IP自身带来的安全威胁也渗透到了移动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互联网。在网络层面,存在进行非法接入网络,对数据进行机密性破坏、完整性破坏;进行拒绝服务攻击,利用各种手段产生数据包造成网络负荷过重等等,还可以利用嗅探工具、系统漏洞、程序漏洞等各种方式进行攻击。

⑶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终端也越来越智能化,内存和芯片处理能力也逐渐增强,终端上也出现了操作系统并逐步开放。随着智能终端的出现,也给我们带来了潜在的威胁:非法篡改信息,非法访问,或者通过操作系统修改终端中存在的信息,产生病毒和恶意代码进行破坏。

综上所述,移动互联网面临来自三部分安全威胁:业务应用的安全威胁、网络的安全威胁和移动终端的安全威胁。

2 移动互联网安全应对策略

2010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了《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管理办法》第11号政府令,对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客户需求和政策导向成为了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的新挑战,运营商需要紧紧围绕“业务”中心,全方位多层次地部署安全策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加固,才能打造出绿色、安全、和谐的移动互联网世界。

2.1 业务安全

移动互联网业务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是传统互联网业务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复制;第二类是移动通信业务在移动互联网上的移植,第三类是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相互结合,适配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创新业务。主要采用如下措施保证业务应用安全:

⑴提升认证授权能力。业务系统应可实现对业务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权限分配,能够实现用户账号的分级管理和分级授权。针对业务安全要求较高的应用,应提供业务层的安全认证方式,如双因素身份认证,通过动态口令和静态口令结合等方式提升网络资源的安全等级,防止机密数据、核心资源被非法访问。

⑵健全安全审计能力。业务系统应部署安全审计模块,对相关业务管理、网络传输、数据库操作等处理行为进行分析和记录,实施安全设计策略,并提供事后行为回放和多种审计统计报表。

⑶加强漏洞扫描能力。在业务系统中部署漏洞扫描和防病毒系统,定期对主机、服务器、操作系统、应用控件进行漏洞扫描和安全评估,确保拦截来自各方的攻击,保证业务系统可靠运行。

⑷增强对于新业务的检查和控制,尤其是针对于“移动商店”这种运营模式,应尽可能让新业务与安全规划同步,通过SDK和业务上线要求等将安全因素植入。

2.2 网络安全

移动互联网的网络架构包括两部分:接入网和互联网。前者即移动通信网,由终端设备、基站、移动通信网络和网关组成;后者主要涉及路由器、交换机和接入服务器等设备以及相关链路。网络安全也应从以上两方面考虑。

⑴接入网的网络安全。移动互联网的接入方式可分为移动通信网络接入和Wi-Fi接入两种。针对移动通信接入网安全,3G以及未来LTE技术的安全保护机制有比较全面的考虑,3G网络的无线空口接入采用双向认证鉴权,无线空口采用加强型加密机制,增加抵抗恶意攻击的安全特性等机制,大大增强了移动互联网的接入安全能力。针对Wi-Fi接入安全,Wi-Fi的标准化组织IEEE使用安全机制更完善的802.11i标准,用AES算法替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代了原来的RC4,提高了加密鲁棒性,弥补了原有用户认证协议的安全缺陷。针对需重点防护的用户,可以采用VPDN、SSLVPN的方式构建安全网络,实现内网的安全接入。

⑵承载网网络及边界网络安全。1)实施分域安全管理,根据风险级别和业务差异划分安全域,在不同的安全边界,通过实施和部署不同的安全策略和安防系统来完成相应的安全加固。移动互联网的安全区域可分为Gi域、Gp域、Gn域、Om域等。2)在关键安全域内部署人侵检测和防御系统,监视和记录用户出入网络的相关操作,判别非法进入网络和破坏系统运行的恶意行为,提供主动化的信息安全保障。在发现违规模式和未授权访问等恶意操作时,系统会及时作出响应,包括断开网络连接、记录用户标识和报警等。3)通过协议识别,做好流量监测。依据控制策略控制流量,进行深度检测识别配合连接模式识别,把客户流量信息捆绑在安全防护系统上,进行数据筛选过滤之后把没有病毒的信息再传输给用户。拦截各种威胁流量,可以防止异常大流量冲击导致网络设备瘫痪。4)加强网络和设备管理,在各网络节点安装防火墙和杀毒系统实现更严格的访问控制,以防止非法侵人,针对关键设备和关键路由采用设置4A鉴权、ACL保护等加固措施。

2.3 终端安全

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安全包括传统的终端防护手段、移动终端的保密管理、终端的准入控制等。

⑴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移动通信终端生产企业在申请入网许可时,要对预装应用软件及提供者 进行说明,而且生产企业不得在移动终端中预置含有恶意代码和未经用户同意擅自收集和修改用户个人信息的软件,也不得预置未经用户同意擅自调动终端通信功能、造成流量耗费、费用损失和信息泄露的软件。

⑵不断提高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的样本捕获和监测处置能力,建设完善相关技术平台。移动通信运营企业应具备覆盖本企业网内的监测处置能力。

⑶安装安全客户端软件,屏蔽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监控异常流量。根据软件提供的备份、删除功能,将重要数据备份到远程专用服务器,当用户的手机丢失时可通过发送短信或其他手段远程锁定手机或者远程删除通信录、手机内存卡文件等资料,从而最大限度避免手机用户的隐私泄露。

⑷借鉴目前定期PC操作系统漏洞的做法,由指定研究机构跟踪国内外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漏洞信息,定期官方的智能终端漏洞信息,建设官方智能终端漏洞库。向用户宣传智能终端安全相关知识,鼓励安装移动智能终端安全软件,在终端厂商的指导下及时升级操作系统、进行安全配置。

3 从产业链角度保障移动互联网安全

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安全保障,需要从整体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待,需要立法机关、政府相关监管部门、通信运营商、设备商、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等价值链各方共同努力来实现。

⑴立法机关要紧跟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加快立法调研工作,在基于实践和借鉴他国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法律。在法律层面明确界定移动互联网使用者、接入服务商、业务提供者、监管者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规范信息数据的采集、保存和利用行为。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严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厉打击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保护这一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⑵进一步加大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监管力度和处置力度。在国家层面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移动互联网监管专门机构,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形成“事前综合防范、事中有效监测、事后及时溯源”的综合监管和应急处置工作体系;要在国家层面建立移动互联网安全认证和准入制度,形成常态化的信息安全评估机制,进行统一规范的信息安全评估、审核和认证;要建立网络运营商、终端生产商、应用服务商的信息安全保证金制度,以经济手段促进其改善和弥补网络运营模式、终端安全模式、业务应用模式等存在的安全性漏洞。

⑶运营商、网络安全供应商、手机制造商等厂商,要从移动互联网整体建设的各个层面出发,分析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联合建立一个科学的、全局的、可扩展的网络安全体系和框架。综合利用各种安全防护措施,保护各类软硬件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和内容安全,并对安全产品进行统一的管理,包括配置各相关安全产品的安全策略、维护相关安全产品的系统配置、检查并调整相关安全产品的系统状态等。建立安全应急系统,做到防患于未然。移动互联网的相关设备厂商要加强设备安全性能研究,利用集成防火墙或其他技术保障设备安全。

⑷内容提供商要与运营商合作,为用户提供加密级业务,并把好内容安全之源,采用多种技术对不合法内容和垃圾信息进行过滤。软件提供商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变化,提供整合的安全技术产品,要提高软件技术研发水平,由单一功能的产品防护向集中统一管理的产品类型过渡,不断提高安全防御技术。

⑸普通用户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加装手机防护软件并定期更新,对敏感数据采取防护隔离措施和相关备份策略,不访问问题站点、不下载不健康内容。

4 结束语

解决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不断提高软、硬件技术水平的同时,应当加快互联网相关标准、法规建设步伐,加大对互联网运营监管力度,全社会共同参与进行综合防范,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才会有所保障。

[参考文献]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移动通信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070-02

移动通信是我校通信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从学科性质上看,它是一门专业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课程,并具有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内容更新快、实用性强,而学时相对较少的特点。随着3G时代的到来,移动通信技术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移动通信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越来越突出,怎样才能学习和掌握好移动通信课程是通信专业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移动通信的教学实践,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 教学内容

移动通信可以说是当今发展最快的实用通信系统,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技术的特点决定了移动通信课程在内容选择上要面对诸多难题。

首先,内容多,学时少。虽然人们常说现在是3G时代,但2G手机仍在普遍使用,4G的标准也已确定,如此多的技术与系统,都具有实用性,都很重要,在有限的学时内该如何取舍,已成为困扰移动通信课程教师的重要问题。

其次,教材选择困难。移动通信课程的教材尽管更新快,但也很难跟上技术的发展,最新的技术与发展动态很难在书本上找到。此外,由于移动通信相关技术较多,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内容取舍上各有不同,教材内容相比教学内容可能过繁或过简,很难找到适用的配套教材。以上特点决定了移动通信课程在教学中绝不能纯粹依靠教材。

经过多年实践,在移动通信教学中,我把内容分为三部分:基本原理、典型移动通信系统、课外自学内容。

基本原理部分主要包括调制技术、无线信道特征、抗衰落技术、组网技术等。这部分内容较多,涉及面较广,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可以有不同的取舍。本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这部分内容上就淡化了一般教材上的公式推导,主要强调基本概念的理解,在讲授过程中多辅以应用实例以强化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调制技术、无线信道特征等内容要注意与先学课程内容的比较与衔接,而组网技术的讲解要辅以适当的实例详细分析,做到详略得当。

在第二部分典型移动通信系统的讲授中,由于学时所限不可能将所有的典型系统一一介绍。由于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一直强调兼容、平滑过渡的理念,因此,2G与3G设备和技术之间始终存在联系,2G系统的知识是理解3G系统的基础,所以一般可以从2G的GSM系统入手,因为后来的3G、4G系统中的网络结构等很多内容与其一脉相承,有2G的基础可简化后续的学习。在GSM之外的其他典型系统可根据学时、实验条件等选择,本校由于建有WCDMA系统实训中心,所以在内容上选择细讲WCDMA,而其他的3G、4G系统则通过对比法,只简要介绍其核心技术特点。

第三部分为安排学生课外自学的内容。移动通信课程一般是在高年级开设,此时学生的很多必修基础课程都已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压力相比大一、大二时小了很多,有较多的空余时间,而移动通信课程内容多、学时少,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考虑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强化学习效果。这部分时间与内容如果安排得合适,其效果甚至超过课堂理论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更是对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这部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课程内容的总结与提高;一类是一些难度不大但受学时所限课堂上无法详细展开的内容,如一些技术性的应用实例、教材上没有的技术最新发展动态等。

以上是我对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的一些总结体会。总的说来,在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中要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学生自身特点、实验条件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需求的学生分别考虑,在实践中研究探讨最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

二 教学手段

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各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针对移动通信课程各部分内容的特点不同,在教学中应综合采用诱导法、实例法、课外自学法、演示法、分组研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和思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还能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诱导法。如调制的部分可从简单二元调制出发,通过对其缺点的分析和解决引导学生得出各种实用调制技术的原理,而不是通过公式的分析,这样让学生从熟悉的简单理论入手,一方面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再如在一些关键技术的讲授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该技术的适用环境。还可以提出一些虚拟场景,引导学生分析适用的技术手段、解决策略,这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知识运用能力大有益处。

实例法。如在频率分配方法的讲解中可以举一些运营商实际的频率分配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在讲各种抗衰落技术时介绍其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情况等。经过几年基础理论的学习,又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多数高年级学生对实际应用的兴趣远大于理论分析,如果总是讲理论而不提应用,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而移动通信本身也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在整个原理的讲述过程中,如果在每个理论的讲述中都能辅以应用实例介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地提高,学习效果也会大幅提升。

课外自学法。前面提到,由于学时受限、内容庞杂,移动通信课程的很多内容很难在课堂上深入展开,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就很有必要。对于课外学习,学生常有的两种情况是:一种是有学习积极性但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一种是缺乏学习积极性。对于前者可以通过指定课外阅读内容、加强师生课余交流等方式给学生以指导,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也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较大的通信行业论坛,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这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在移动通信这门课程的学习上受益,还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大有益处。对于第二种缺乏主动性的同学就需要通过一些强制或诱导的方式来推动学生学习。如布置课外作业、小论文等,规定这些内容要计入最终成绩,推动学生在课外学习。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找感兴趣的内容研究学习,提交学习成果者可获得一定的成绩奖励,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

演示法。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实例演示比单纯的讲授效果要强得多。在多媒体教学较普及的现在,动画演示在移动通信课程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例如,在介绍GSM系统移动台主被叫流程中,涉及大量的号码及设备,单纯讲授过于抽象,学生很难形成整体概念,此时辅以动画演示,效果大大强于纯理论讲授。

专题研讨法。为同学分组安排专题,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就其技术背景、应用前景等写出综述性报告,并通过专题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获得专业知识,也是对其文献查阅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的锻炼,可谓一举多得。

三 结束语

近年来,我们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着力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如何提高数字移动通信课程的授课质量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具体体现在任课教师在学院讲课竞赛中获奖,学生对课程满意度达90%以上,历次督导组的评价等级较高等。总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使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教学方法灵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双重提升。教学改革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将继续努力探索,将该课程建成通信专业的特色课程、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啜钢、王文博、齐兆群、孙卓等.移动通信精品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4):85~89

[2]肖海林.研究性学习在移动通信教学中的应用[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25):429~311

[3]啜钢、王文博、常永宇等.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动力学模型;B2C;移动商务;客户保持

中图分类号:C931.2文献标识码:A

移动商务是指以移动通信网络为基础,以数据交换和信息交互为手段,利用手机、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终端和设备进行的各类商业活动。近几年,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资费的下调和市场推广力度的加大,使得移动商务这种新兴的商务模式在我国得以快速发展。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7月底,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已达6.08亿,互联网用户数已达2.53亿。研究机构预测,2008年中国移动商务的用户规模将达到770万人,市场规模将达到306.7亿元。

然而,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在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客户流失问题。现有业务的质量不高造成客户的剩余价值减少,转移成本和退出壁垒较低导致离网率居高不下,由此带来的客户数量减少,直接导致移动商务企业前期巨大的固定投资难以分摊和收回,最终使得行业平均利润率下降,企业纷纷陷入亏损经营的困境。因此,从B2C移动商务自身的技术和商业特性出发,研究其客户保持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客户保持策略,不仅能够为企业指明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有利于加强移动商务市场内不同产业、不同厂商的分工协作,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B2C移动商务的价值链

通过分析我国移动商务价值链及其中各成员的特性,有利于我们发现移动商务的客户保持问题区别于传统商务相应问题的特性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分析。

(一)概述。我国移动商务的价值链建立在2.5G移动技术基础上,主要环节包括内容服务提供商、接入服务提供商、终端制造商、无线网络运营商和最终用户。内容服务提供商通过对服务内容整合和加工,为用户提供高度集中和个性化的信息,如新浪网和空中网;接入服务提供商为用户提供互联网和门户网站的接入服务,如中国电信;终端制造商生产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并研发相应的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如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无线网络运营商(即移动通信运营商)提供无线通信服务和信息传输基础设施,如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等。我国移动商务的价值链如图1所示。(图1)

(二)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特性。首先,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商在我国移动商务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于其他国家,由于是受国家保护的大型国有企业,其垄断势力表现的尤为明显。价值链中的其他企业要想通过移动商务获利,都必须依赖移动平台的支持,所以移动通信运营商在我国移动商务价值链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其次,移动通信运营商是最主要的客户保持主体,客户对于其自身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其从用户那里收取的移动通信费用很大一部分要按比例提成给内容服务提供商,根据Tom Online提供的数据,中国移动的短信业务中,内容服务提供商分成比例曾高达85%,虽然在2004年这一比例被降低至70%,但从自身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出发,移动通信运营商仍然需要利用其庞大的用户数据库资源和分布广泛的营业网点实施有效的客户保持策略,抓住这仅有的利润来源。

(三)最终用户的特性。移动商务的市场是一个由用户需求“拉动”的市场,价值链上各成员的生产和供给行为均以最终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导向。根据艾瑞网2006年的调查分析,我国B2C移动商务用户的接受程度占46.7%,对应用服务类别的选择按使用频率分别为:信息类、个人信息管理类、娱乐类、交易类和基于位置的服务,其主要使用的移动商务终端是手机,其次是PDA和笔记本电脑;所采用的终端技术主要是短信,其次是无线上网和蓝牙/红外线;年龄分布主要是在18~35岁的青年群体当中,他们一般具有本科学历,月收入在3,500元以上,每月的移动通信费用在50~100元之间。

二、我国B2C移动商务客户保持的重要性

移动商务的客户保持是指维持已建立的客户关系,使客户不断重复使用移动产品或服务、不断为企业带来价值的过程。客户与企业保持关系越持久,重复购买的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为企业带来利润。我国移动商务的价值链及成员特性决定了移动商务客户关系的特点和客户保持的重要性。

(一)B2C移动商务客户易于流失。首先,B2B模式的移动商务产品,往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定制化生产,因此其价格高昂,一次性购买金额较大,企业型客户所面临的选择也较少。而B2C模式下的客户则不同,由于目前各种移动信息服务主要通过短信订阅和无线上网的方式实现,采用的资费方式为按流量包月计费,客户每次的购买金额均较小,且可以选择其他的替代产品,例如报纸、杂志、软件等,交易方式也可以采取传统电子商务的形式。其次,我国移动商务的主要用户是高学历、高收入的年轻群体,他们虽然是时尚潮流的主要追随者和引领者,敢于尝试和接受移动商务,但他们也具有购买非理性的特点,往往在新鲜感过后不能保证持续地重复购买。因此,移动商务客户的转移成本较小,易于流失。对移动通信运营商而言,则表现为较高的离网率。

(二)B2C移动商务客户难以获取。客户获取是指吸引有价值的潜在客户,并将他们变成现实客户的过程。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迅速发展,培养了一批可以发展的潜在移动商务客户。然而,我国的移动商务技术和商务模式尚处在初步形成阶段,企业的商业战略和市场营销手段并不能很好地与用户需求相结合。因此,消费者接受移动商务的程度较低。即使在有限的购买尝试之后,其仍无法形成对移动商务模式的信任,继而产生放弃购买的行为。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安全认证机制和社会舆论环境均不完善。因此,移动商务客户的获取更加困难。

三、基于动力学模型的我国B2C移动商务客户保持影响因素

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客户保持策略,需要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了解客户的行为特征,通过剖析用户的行为意愿,建立起移动商务客户保持的相关模型,得出影响客户保持的主要因素,以指导企业实践。

(一)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原理。从驱动企业保持客户关系的力量出发,可以将其分为动力和阻力。动力主要是指能够驱动客户主动保持关系的力量,从根本上说是企业为客户提供的价值或利益,包括客户剩余价值和心理依附。阻力主要指客户关系破裂后给客户带来的损失,包括沉没成本、转移成本和退出壁垒。动力学模型体现了这两种力量在客户身上的相互作用,企业要长期保持客户关系,从战略上就要对动力因素不断诱导和创新,对于阻力因素则要逐步加强,从而提高成本和壁垒。因此,客户保持就可以从动力学模型的角度被分为两个方面,即客户的主动保持和客户的被动保持,其效果分别由动力和阻力因素决定。

(二)B2C移动商务客户的主动保持因素

1、客户剩余价值。客户剩余价值是指客户为取得一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他取得该商品而支付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产生价值的原因在于对客户基本期望和潜在期望的满足,基本期望包括高质量的核心产品,潜在期望包括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在移动商务环境下,企业提供的核心产品就是各种信息服务内容的针对性(很好地体现用户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化需求)、时效性(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得到各种实时信息,例如新闻、股票价格)和定价合理性(根据使用次数或流量计费、套餐资费等),移动通信网络的稳定性、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安全以及移动终端平台的易操作性。形式和延伸产品包括各种信息服务的品牌(例如中国联通CDMA的“绿色环保”概念)和式样。例如,不同的优惠套餐,就是对产品和服务式样的一种组合与创新。

2、心理依附。心理依附是指企业给客户产生的良好形象,是企业在客户心中“心理份额”的体现。具体包括:企业的品牌定位,例如中国移动根据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推出了不同品牌定位的服务,“全球通”针对高端用户、“动感地带”针对年轻用户、“神州行”针对一般用户;企业的倍加重视(营业厅的服务咨询质量);企业的关怀(对客户的节日祝福);自我对企业的重要价值得到认同(VIP会员的额外服务);企业文化与企业综合竞争力等。

(三)B2C移动商务客户的被动保持因素

1、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指客户无论目前做何选择都不可能回收的、已经花费的开支。这种成本只有在客户关系继续维系的情况下才能创造价值。例如,选择了积分回报、费用预付和返还业务的客户一旦结束客户关系,将会付出很大的成本。

2、转移成本。转移成本是指客户从一个企业转移到另一个企业的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包括新企业和新信息的收集成本;交易过程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等。例如,用户在选择了新的移动商务服务后,有可能需要转换新的移动通信网络、安装新的终端和应用程序,并学习其使用方法。

3、退出壁垒。退出壁垒是指客户退出时所受到的各种阻碍因素,包括违背合约所付出的成本,例如企业推出较大的优惠活动时,通常会对在网期限或者消费额度做出规定,客户如果选择该类优惠措施,则在合同期内被企业绑定;号码损失用户在转换网络时,如果改变手机号码,会使其联系方式发生变化,给客户行动、业务、情感联络带来很大的不方便;转网惰性,部分客户对价格、服务、网络等不敏感,容易满足,消费水平也不太高,对外界的促销、奖励等不甚关心,觉得麻烦而不愿转换服务。

综上所述,基于动力学模型的移动商务客户保持影响因素如图2所示。(图2)

四、基于动力学模型的我国B2C移动商务客户保持策略

(一)针对主动保持因素(动力)的客户保持策略

1、内容服务提供商:不断发掘新的客户需求。对于内容服务提供商而言,在推出每项服务之前,应大力挖掘客户的个性需求,尤其是关注服务的移动性方面,并以此为基础,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同时,在建设门户网站时,应通过链接有效地将网页组织成较浅的、有序的菜单层次,根据用户设置自动地提品和促销信息。

2、接入服务提供商:加强安全措施,保障公平交易。对于接入服务提供商而言,可以通过第三方的认证,使得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得到权威性的保证;声明隐私保护政策有利于表明企业对于隐私的重视,具体包括企业在交易过程中收集到的顾客个人信息、交易内容等信息,企业要确保这些信息不被未经授权的人阅读、拷贝或者公开;通过数字签名、加密技术、授权等方法可以确保交易及时和准确地完成,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欺诈。

3、终端制造商:加强与网络运营商的合作。对于终端制造商而言,应与网络运营商积极合作,共同开发与移动商务业务相关的移动终端和应用程序,例如中国移动与三星公司共同开发的“心机”,与加拿大RIM公司合作推出黑莓业务;以及微软和诺基亚与3G网络运营商共同开发的基于Windows Mobile系统和Symbian系统的智能手机。在终端的设计方面,应结合移动通信网络,加强移动商务的“场景”感知特性:一方面通过了解用户的身份,可以知道用户的背景、爱好及其他重要的属性;另一方面确定用户的位置和访问的时间,再结合用户的日程表,则可以推测出用户在使用移动服务时所处的环境和扮演的社会角色。最后,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整合,展现给客户高度个性化的服务内容。

4、移动通信运营商:提升服务质量,深化客户关系管理。对于移动通信运营商而言,首先应该注重建设移动商务的通信网络,提高网络通信的质量,扩大网络范围并减少网络盲点;其次是要提高咨询服务质量,兼顾服务公平性严格的要求和培训相关人员,制定良好的服务流程,编写完备的服务脚本,包括营业厅服务、热线服务、客户经理服务、投诉反馈的服务质量,等等;再次是科学调整资费,向个性化方向发展,根据不同的情况优惠老用户。而且在使用资费策略之前,可以通过资费预演的手段考察新资费对市场的影响,使策略的推出更加科学;最后是加强营销力度,推出个性化、差异化的新业务,并使之深入到客户心中,如日本的DoMoCo公司在营销的时候,就避免使用“Internet”、“Web”之类的专业词语,而是展示“移动银行转账”或“机票预订”等贴近消费者的词语,表达一种亲近消费者,为其提供方便的感觉。

(二)针对被动保持因素(阻力)的客户保持策略。由于移动通信运营商是移动商务价值链中与用户接触最为直接的一个环节,其拥有最庞大的客户关系数据,与此同时,用户使用移动商务产品和服务时,所有的费用均通过通信费用的方式直接支付给移动通信运营商,所以促使移动商务客户被动保持的策略主要针对移动通信运营商而言,在加大沉没成本、转移成本和退出壁垒方面,可采取如下策略:

1、积分回报类策略。这是大部分移动通信运营商都在使用的策略,是为了奖励运营商的忠诚客户而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其评价的标准包括客户的在网时间、客户的消费额度、客户的信用状况等等,将用户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对不同等级的用户分别进行特别的服务和利益方面的回报。积分回报策略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离网壁垒,还可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是效果较好的策略。

2、合约限制类策略。合约限制是指移动商务公司与用户签订合约,移动商务公司给予用户一定程度上的优惠,比如赠送一定的终端设备(例如手机)或者通信费(例如话费),而相应的用户要保证一定的消费额度或者是一定长度的在网时间。这种方式在竞争比较充分的欧美市场较为常见,因此经常出现一元钱赠送手机的现象,在国外信用体制健全的条件下,用户一旦违约代价很大,所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客户保持方法。

3、业务粘性类策略。客户粘性策略就是将多种优惠、业务和用户捆绑起来,形成一张具有粘性的网,用户一旦使用这些业务就很难退出,因为要退出不但自己失去相关的业务和优惠,甚至也会影响其他相关的人。这种策略一般用于对中低端用户的保留,由于他们对资费比较敏感,所以通常利用一些优惠来绑定他们。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袁雨飞,王有为等.移动商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邵兵家,于同奎等.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赵莽.基于实证分析的移动客户保持影响因素和策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章勤俭.用户接受移动商务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任红娟.我国移动商务用户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情报,2007.9.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范文5

移动通信技术起源于1921年的美国,以2 MHz的带宽设计了车载移动电话通信系[1]。1946年,贝尔实验室设计了第一个公用移动通信系统;1947年,美国的纽约市与波士顿市之间的高速公路系统就使用了带宽为35~40 MHz的移动通信系统[2]。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得到迅猛的发展,1983年,美国投入使用了世界上第一个面向公众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到20世纪80年代,GSM数字蜂窝通信系统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3]。

高速公路地理环境的限制,使得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的建设难度加大。我国已经建成的覆盖区域性的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不能完全覆盖全国范围的高速公路网络,在某些路段存在移动通信的“死区”个更完善的能覆盖全国范围的高速公路网络的移动通信系统是现代高速公路系统的基础性的建设。

对于城市公路移动通信系统的建设,不需要重新建设专门的城市公路移动通信系统,因为公网GSM系统已经覆盖了全部城市公路网络区域。只需要在公网系统中建设虚拟网就可以实现城市公路交通系统的指挥调度与管理[5]。

全国高速公路主干网移动通信系统的建设,利用GSM?R技术[5]来实现。通过对GSM?R系统重新设计来实现高速公路的指挥调度控制,将多个子系统集成于一体,实现平面调车通信系统,隧道无线电系统以及用于维修与管理人员通信的无线电系统。

1 GSM?R技术

铁路综合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标准(GSM for Railway,GSM?R)是在GSM蜂窝系统的基础上,增加通信调度功能和适应高速运行环境下进行数据通信的功能而研发的无线数字通信系统[6],它将现有的铁路数据通信应用系统与其他的数据传输业务结合到单一的数据通信平台上。

1.1 GSM?R通信系统的结构

图1显示了GSM?R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GSM?R通信系统通过其网络交换子系统(NSS)中网关移动交换中心(GMSC)实现与其他数据通信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业务,而且通过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中的网关业务支持点(GGSN)实现与其他数据通信网络的分组域的数据传输业务[7]。

网络交换子系统(NSS)负责用户端到端的呼叫、用户通信数据管理、移动性管理以及实现与固定网络的连接功能、用户的数据传输业务交换功能、用户数据的移动性管理、系统安全性管理所应具备的相应数据库功能。

基站子系统(BSS)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与某覆盖区域内的所有移动台(MS)进行数据通信,实现对空中接口的管理。基站子系统是系统的MS与NSS之间进行数据通信的桥梁[8]。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系统(GPRS)用于实现通信系统中分组数据之间的交互。

智能网系统(IN)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功能寻址、位置寻址和管理功能号。

固定用户接入交换系统(FAS)子系统实现调度台、车站台等终端设备接入GSM?R网络。

运行与维护子系统(OMC)的主要任务就是管理和监控整个GSM?R网络,它的一侧连接GSM?R系统的网络设备,而另一侧则连接控制计算机操作台和GSM?R的人机交互接口。

1.2 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业务功能

在成熟的公共无线通信系统(GSM)[9]之上构建的GSM?R系统是专门为满足铁路系统的应用而开发的无线通信系统。因而,GSM?R系统具有某些更加完善的业务功能子系统,如列车调度、列车控制和高速列车信息通信等子系统,是一种非常适合于高速铁路数据通信的综合而高效的无线通信系统;同样地,GSM?R技术也非常适合于构建高速公路网络的移动通信系统[8]。GSM?R系统主要承载的业务有语音业务和调度业务。

(1) 语音业务

GSM?R系统。

(2) 调度业务

功能寻址:包括信息注册/注销。

与位置有关的寻址:对于某一给定功能的呼叫,选择其通信路由,搜索到与用户位置相关联的目标地址。

2 GSM?R技术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设计方案

高速公路网络的移动通信系统属于专用的移动数据通信网络,该网络由两个主要的区域组成:高速公路网络主干线、路段上的各通信中心或者站点(有人通信站或者无人通信站)。构建的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网络应该满足高速公路中各个区域之间的移动数据通信业务[10]。专门为高速铁路网络设计的GSM?R系统也非常适合于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的建设,利用GSM?R系统的优势来完善和提高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的数据传输能力,构建完善的智能交通系统。

2.1 移动汇接网络规划方案

利用GSM?R系统构建高速公路数据传输系统时,采用如图2所示的二级网络结构构建网络架构,它由移动汇接网TMSC和移动本地网MSC组成。

使用GSM?R技术构建高速公路数据通信系统的移动通信网络时,只需要在整个高速公路网络的少数几个大区域内设置移动汇接网TMSC,而且TMSC网络之间使用网状网连接。这种网络构架在保障数据通信质量的基础之上,节约了技术投资成本。

2.2 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中GSM?R本地网设计

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中的GSM?R业务本地网的主要组成设备有[11]:移动交换中心(MSC)、网关移动交换中心(GMSC)和归属位置寄存器(HLR)等功能设备。

在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交换中心MSC的配置原则如下:

在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的GSM?R网络设计中,一个移动交换中心MSC可以应用于多个区域,因此,移动交换中心MSC的设置需要考虑地理环境的因素。

在大的区域内,尽量设置较大容量的交换设备,对于业务量不多的移动业务本地网不设置单独的MSC。

移动交换中心MSC应该尽量设置在高速公路路段管理的通信中心或者道路管理信息化的信息流中心。

2.3 信令与接口

(1) GSM?R系统内的业务交换点(SSP)点均包括MSC、归属位置寄存器(HLR)、鉴权中心(AUC)、短消息中心(SMSC)等,而且所有信令点均采用直连方式。

(2) GSM?R[( dylw .NET) 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系统的各个MSC之间均为E1数字接口,使用24位信令点编码的七号信令。

(3) MSC与BSC之间的信息传输使用El数字接口,使用14位信令点编码的七号信令。

(4) GSM?R系统与HLR、SMSC之间的信息传输使用El数字接口,使用24位信令点编码的七号信令[12]。

(5) GSM?R系统与专用调度模块、确认中心(AC)、RBC之间的数据通信使用El数字接口,使用ISDN信令。

2.4 网间相互通信

(1) GSM?R系统的移动电话网通过MSC与高速公路系统的专用电话网相连。

(2) 根据GSM移动电话网络高速公路系统的运营维护管理体制的需要,与公众通信网(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电信运营商等运营商的PSIN,PLMN,IP网)预留互联条件。

2.5 GSM?R系统同步时钟

(1) GSM?R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的同步时钟

GSM?R系统的同步时钟采用的是主从同步方式,该系统的数字同步基准使用的是公用数字同步网的标准。

(2) GSM?R网内同步时钟

MSC与BSS之间的数字链路同时作为它们之间同步链路,BSS从MSC中获取所需要的同步时钟信号[12]。

3 结 语

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的建设是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也是难点。本文在分析GSM?R系统的体系结构和主要业务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GSM?R系统构建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方案,并对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业务功能和组成模块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参考文献

[1] 酆广增.移动通信技术发展[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2,22(3):20?24.

[2] 胡金泉.蜂窝通信技术的发展与竞争[J].移动通信,1996(1):20?23.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移动通信;组网;通信工程;3G;软交换

中图分类号:E9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各拥有一个GSM网,为世界最大的移动通信网络。第一代与第二代蜂窝移动电话一般是提供话音业务,第三代移动通信则能提供更广泛的图、文、声、像等多媒体业务服务,并能实现全球漫游。第三代移动通信属于智能移动通信系统,因此电磁辐射小。

一、移动通信核心网络概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在科学技术,组网技术,应用人群,服务应用,手机硬件等许多方面都区别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因而它的流行将会完全替代后者在世上的推广。但各通信公司仍然希望通过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建设来继续得到巨额投资回报,从而使其利益最大化,并持续收到庞大的基础设施效益,所以,各通信研究机构需要更加努力的帮助网络公司从第二代通信技术平滑过渡并能支持第三代系统所提供业务,并有选择的推广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演进方案。因此在设计阶段,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倍设计成分阶段逐步实现过程。第一,第二代核心网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通过更新新一代通信芯片,网络设备需要能够使用部分第三代的移动业务;第二,第三代无线接入网在适配功能单元的帮助下,能够整合到增强的第二代核心网中;第三经过一定的时间的磨合,第三代核心网先是与第二代核心网进行互通有无,交换信息及策略,然后将逐渐淘汰第二代核心网。由于第二代核心网的主要设备包括GSM/MAP和IS-41两大类。根据IMT-2000的设计方向,只要它们的芯片程序经过升级,提升了网络功能后,就可以满足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在公共接口上和业务能力上的需求,其所使用的设备可以逐步向IMT-2000过渡。但是,由于这两类第二代系统所应用的无线接入技术有些差别,尽管他们都存在与第三代的RTT互不兼容的毛病,第三代系统中的移动终端还是需要具备双模性能,这个双模性能可以使两代基站间进行任意切换,即使基站设备采用的是IMT-2000不同核心网家族成员的涩北,这种双模性能可保证第二代通信系统到第三代通信系统的平滑过渡。就2010年以来,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迅速,在2000多万移动用户中,GSM网络已经覆盖了80%以上的用户。此外,GSM的扩张势头迅猛,预计到2012年左右,GSM网络的容量可达到7000~8000万户。因此,本文着重研究如何演进基于GSM系统到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由此可见,在过渡的第一阶段,GSM核心网为第三代移动终端提供语音、数据和图象业务,并对其移动性进行管理;第三代系统只完成呼叫控制和无线资源的分配功能;在过渡的第二阶段,第三代核心网不仅可独立提供满足IMT-2000要求的业务,而且还支持第二代BTS的接入。因为ATM具有适合多种业务速率、动态分配带宽和易于同有线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接口的优点,所以,在第三代核心网中采用基于信元的传输和交换结构,是满足第三代移动用户对多媒体业务需求的最佳选择。

二、移动通信核心网分层技术的原理

2.1移动软交换技术的原理及功能

通常移动软交换系统体系的结构可以分为业务平面、控制平面和交换平面及接入平面等四个功能平面。分层技术把系统中移动通信的业务控制和呼叫控制分离开来,而且也会将系统的媒体传送及接入功能分离开来。在系统机构中,每个平面都具备对应的不同功能,而且其功能均由对应的部件设备来实现。业务平面的主要作用是把系统底层的资源向用户提供,以满足系统的操作需求及用户业务需求,实现其功能的对应设备为应用服务器、业务控制点以及网管服务器;移动通信软交换系统最关键的功能平面为控制平面,整个网络在建立与释放呼叫连接的过程中均是由其进行控制的,而且媒体网关也是通过其接入系统,实现该功能的设备为软交换设备;交换平面的主要作用是把各种数据信号经过合适的、正确的渠道输送至目的地址,实现该功能的对应设备为标准IP路由器;系统最外层即为接入平面,其主要作用是连接核心网络与各类用户终端软件。

由上述移动软交换系统结构可以看出,控制平面是整个系统的关键技术点,所以我们就针对实现该层控制功能的设备展开研究。控制平面的对应功能是通过移动交换服务器实现的,移动交换服务器的主要设计思想是把业务控制和传送接入进行分离,通过标准的协议和系统的其它实体进行通信与连接,其主要功能包括分析号码解析地址、移动性管理、安全保密以及控制处理呼叫和协议处理等。

2.2信令网组网技术

由于移动通信的信息客户规模及业务种类在不断的扩大,因此用户及移动通信网络数据交互的能力相应的也不断扩大,系经接入平面的负荷也随之升高,那么网络问题就不可避免的随之而来,所以接入平面技术的提升、相应设备的升级是当前非常突出的问题之一。在接入平面中信令网的用户使用率最高,传统信令网所采用的是TDM链路,如果移动通信的业务量过大,则传送信令消息就会遭遇到瓶颈问题,再加之此链路升级带宽的压力也非常大,所以通过IP信令网技术对其进行改进。IP信令网承载传送消息信令的功能是通过IP协议来实现的,其包括控制平面的呼叫控制信息及业务功能信息。本文所采用的是NO.7信令网,为了更好的承载NO.7信令,IP网络的协议栈为SIGTRAN,该协议由NO.7信令适配层协议、信令传送协议以及标准IP传送协议三个部分共同组成,其中NO.7信令适配层协议可以与原有的NO.7信令协议兼容,而且可以支持原语相关的各管理功能,并且不会改变原NO.7信令的高层应用;通用信令传送协议的主要作用则是保证传送各信令的可靠性;标准IP传送协议的主要作用是把IP地址及与其相关的路由规则封装为IP数据,然后再以信令消息的方式发送。

三、移动核心网分层组网的设计

3.1分层组网的原则

移动分层组网的设计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网络结构的构建要保证合理性,提升网络的安全性;第二,要充分考虑到MSC或者VLR等网元的实际负荷能力,根据历史发展数据以及相关的资料对市场的话务需求做出合理、准确的预测,对网络的性能要求进行准确分析,解决现网急迫的问题;第三,新建的端局要尽量使用软交换设备;第四,新建的软交换设备必须支持2G和3G的互操作;第五,原则上MSC Server要设置在省会城市,如果业务量较大的发达城市也可以进行相应的设置,要保证全网的MSC Server统一规划与设置。

3.2移动通信的具体组网方案特点

这里提出的移动通信的具体组网方案是根据3G网络的发展方向而设计,组网设计是依据传统的固定分配信道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系统中由于采用信道共用动态分配空闲信道技术,使用频率可以改变为若干个专业网共同使用。其优点不仅系统结构简单、造价低、组建快、功能强、可维护性好,而且频率利用率高、阻塞概率低、通信保密性好。网络中利用新建软交换方式进行建设。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为喝彩

下一篇老师节日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