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怎么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散文怎么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散文怎么写

散文怎么写范文1

化学已经在初中的教学课程中慢慢的收到每个人的重视,它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那么初三化学论文怎么写呢?它也是有一定的格式要求的,今天学术参考网的小编就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初三化学论文怎么写,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1.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应该明确、精练、有概括性。题目的字数一般在25字以内,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2.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

应概括地反映出毕业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以300~350字为宜。外文摘要内容及格式应与中文摘要一致,英文摘要约250个实词。

关键词

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同时有中、英文对照,分别附于中英、文摘要后。

3.目录

目录中的标题要与正文中标题一致,要求标题层次清晰,标明页码。

4.正文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部分,一般应包括绪论、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4.1绪论(前言、引言)

绪论(前言、引言)一般作为第一部分,是毕业论文主体的开端。包括毕业论文的背景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的意义、采用方法、理论依据和具备的条件、毕业论文构成及主要内容等。

4.2本论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实验材料、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实验结果和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本论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对论文中出现的名词术语、物理量、公式、数字、图表、符号、计量单位等一律采用国际、国家通用标准。

4.3结论

毕业论文的结论单独作为一章编写。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总结,是整个论文的归宿。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5.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的撰写应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于参考文献中(15篇左右)。

6.致谢

致谢中主要感谢导师和对毕业论文工作有直接贡献及帮助的人士和单位。

7.附录

对于一些不便放入正文中、但作为毕业论文又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论文的附录中。

初三化学论文范例欣赏:初三化学探究性教学研究

摘要:在初三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实验的探究与推理,培养科学的认知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关键词:初三化学教学探究性实验创设学习情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倡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技能和科学的思维方式,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把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化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化学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但并不是说探究性教学是唯一的教学方式,也不是说每类化学知识的教学都适合采用探究性方法。如:教学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氧气的性质时,可以采用讲授和验证性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那什么样的化学实验课题才适合探究性教学呢?我认为应该是内容源于生活,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快乐。如探究燃烧的条件,怎样灭火,怎样逃离火灾,铁为什么会生锈等问题。还有,确定探究内容时应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实验能力、思维能力为背景,可操作性强,不能超出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太多。

总体实践下来,我认为教师应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探究过程,培养探究意识。探究活动的基本模式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收集资料、实验操作、分析现象和数据、形成结论、提出新的问题。

怎样创设学习情境?它可以是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家庭小实验、学生实验,甚至是某些考题,都可以把它们改成真正的探究性实验。某年的中考题中有这样一道题:有一包黑色的粉末,有可能是炭粉、氧化铜中的一种或两种,把该粉末加入稀硫酸。

我曾把这道题改成一个探究性实验。教育家陈鹤琴说:“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们自己想。”传授式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老师操作、演示,学生观察,得出结论。我把它改成师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主动参与整个过程,亲自操作,老师在必要时加以指点。下面我把设计过程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1.教师提出问题。

有一包黑色的粉末,有可能是炭粉、氧化铜中的一种或两种。怎样才能确定这包粉末的成分?

2.学生说出假设。

假设1:这包黑色粉末是炭粉;

假设2:这包黑色粉末是氧化铜;

假设3:这包黑色粉末是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

3.让学生查资料、回忆整理碳和氧化铜的相关性质。

炭的主要成分是碳,碳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碳与氧气(充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在隔绝氧气和高温的条件下,碳会还原氧化铜等氧化物。

氧化铜的性质:不溶于水,但溶于酸,并且与酸反应生成蓝色的溶液。

4.通过比较,确定用稀硫酸来鉴别黑色粉末的成分。

5.分析如果假设成立,看到的现象是什么?并把下表填好。

6.请学生到讲台进行操作。(此时老师要根据情景诱导学生,形式可以是老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不足之处,老师加以补充。)

①用什么仪器做实验?(烧杯、玻璃棒、药匙)

②取多少黑色粉末?(少量)

③加快溶解的速度有什么方法?(用酒精灯进行微热)

④滴加适量的稀硫酸,怎样判断适量?(黑色粉末完全消失或黑色粉末不再消失)

7.实验现象:部分黑色粉末溶解,无色溶液变成蓝色。

8.得出结论,假设3成立。

9.提出新的问题:谁能对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进行猜想?怎样验证?

同学们又讨论开了,有的说只有硫酸铜,有的说还有硫酸。可以放入锌粉,如果看到有气泡,说明里面有硫酸,否则就没有。

在实验当中,叫学生到讲台操作与老师自己操作,教学效果很不一样,看老师操作,学生不太注意操作动作,只注意现象,看同学操作,注意每一步的操作,不对马上指出,而且学生亲自操作,一旦错误,改正后记得牢,其他学生也能主动参加探究,情绪非常高涨。特别是对于滴加多少稀硫酸才算适量,同学们更是争论不休,效果很好。

因此,教学中大胆地把演示实验向学生开放,除了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观察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对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化被动为主动,把枯燥的习题变成可以观察、触摸、生动具体的东西,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并有效地把化学知识、基本操作技能与解决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

探究性教学除了能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科学的学习方法之外,把化学知识生活化也是探究性教学的另一个理念。如:通过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燃烧的条件是:①要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会燃烧。由燃烧的三个条件推出灭火的三个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与可燃物隔离;②与氧气隔绝;③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只要具备其中一个原理,就可以灭火。但仅知道灭火的原理还不够,必须与生活结合起来。如发生火灾,逃离时该怎么做?为什么要沿着墙角匍匐前进?这时教师可以补做一个实验,点燃一高一低的两支蜡烛,罩上一个大烧杯,这时先提问学生,哪支蜡烛先熄灭?大部分学生认为是低的先熄灭。因为他们知道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但实际上是高的先熄灭。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明白,在烧杯里面燃烧蜡烛,温度上升,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也上升,所以碰到火灾逃生时,要沿着墙角匍匐前进。

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也可以用来创设学习情境。有一次,一家工厂的工人宿舍发生火灾,结果两间相邻的宿舍,一间宿舍里的人全部活了下来,另一间的人全部死亡。当时情况是这样:半夜起火,这两间宿舍里的人都无法逃出去了,其中一间宿舍的工人,把被子撕开,用水湿润,把门隙堵死,他们自己再把毛巾浸湿,捂住嘴巴、鼻子,最后终于被消防人员救了出来,另一间的人就没有采取堵塞门缝的措施,结果都死了。请同学们就这一情况进行讨论,这是为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到最后,总结出着火时有大量的黑烟、有毒气体、二氧化碳等,发生火灾时,很多人是先被黑烟呛死的。同学们越说越激动,把看过的侦探小说也搬了出来:以前有人谋杀人后,制造了火灾现场,结果法医检查死者的嘴巴就知道他是被害的。通过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把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觉得学化学既有用又有趣。

随着新课标的稳步推进,我们应在探究性教学中大胆尝试,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学生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时,教师才给予适当的帮助。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真切地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逐渐把学生培养成拥有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人。

散文怎么写范文2

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呢?这自然可以罗列很多原因,比如教材的原因、教师的原因,等等。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长时期、大规模出现的问题,一定与语文课程研制、与语文课程标准有直接关系。与国外语文课程标准相比较,直观的印象是我国的语文课程目标有欠具体。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是不是跟语文课程目标的不具体有因果关系呢?

我们在让学生写什么样的文章?

近年来,语文课程改革在作文教学方面的主要努力在于倡导新理念,树立新导向。而新理念、新导向的核心,则是提倡写“真情实感”。这里似乎隐含着这样一种逻辑:如果学生们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么作文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大家是这样提问的:怎么才能使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或者反过来问:是什么阻碍了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于是寻找“病根”,比如“语文知识”、“命题作文”、“作文的程式化”;于是开出“药方”,比如设法“丰富学生的生活”,推行“情境作文”,采用“话题作文”,提倡“个性写作”、“创意表达”、“生命作文”。然而到现在,学生写不出真情实感的问题好像依旧存在,并很普遍地存在着。

其实问题本来应该这样提出:我们在让学生写什么样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学生们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吗?只有在这两个问题有了答案之后,我们才能够进而讨论“怎么使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的问题。

凡写作总有体式。“让学生写什么样的文章”,换一种说法就是“让学生写什么体式的文章”。只要翻一翻中小学生的优秀作文集,看一看历年中考和高考的作文题,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我国语文课程里学生在学、在写、在考的文章,是“文学性散文”---小学是“记叙性(描述性)散文”,初中由“记叙性散文”过渡到“议论性散文”,高中则主要写“议论性散文”,或者叫“夹叙夹议”的“随笔”。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写的“好文章”,准确的说法,就是“好的文学性散文”。这有两个标志:其一,内容新鲜;其二,表述生动。

内容新鲜就是“独创”。从逻辑上讲,独创的内容来源于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述生动有两层意思:一是结构巧妙,二是语言“带有文学的意味”,即有“好词好句”。两者合二为一,也就是形式的独创。从逻辑上讲,独创的形式是为了表达真情实感。

是什么决定了“文学性散文”不可教?

内容独创、形式独创,这正是“好”散文的特点。现在的问题是:在我们的语文课程里,教师能教会学生写内容独创、形式独创的“好散文”么?答案是“不能够”。原因如下:

第一,内容独创、形式独创的好散文,具有不可教性。“文学性散文”是作者自发、自为、自创的,谓之“创作”;要内容独创、形式独创,作者只可自遇而不能他求。换句话说,让学生写出“好散文”,语文教师只能起到“催生”的作用---“情境作文”,“丰富学生的生活”,提倡“个性写作”、“创意表达”、“生命作文”,等等,其实都是“催生”的办法。

第二,写作教学如果变为“训练”,就会阻碍、乃至扼杀学生的独创性。教学按其本性,只能教已有的东西,比如教学生散文的知识或如何写散文的知识,比如教学生如何模仿好的例文,这就势必偏向散文的形式,也就是散文写作的规范或技巧。问题是好散文“文体不拘一格”,“文学性散文”没有规范。由此,散文的不拘一格与“训练”的必须一格就会产生对立。

显然,没有老师喜欢学生说假话,也没有学生愿意说假话,但学生事实上在说假话,教师事实上在鼓励学生说假话。这恐怕不单是个理念的问题,其中必有不得不如此、不能不如此的隐情。而隐情之一,就是形式的“训练”与真情实感的自然抒发在本性上矛盾、相冲突。

冲突的结果,是形式“训练”压倒了“真情实感”,学生不得不为了形式的“训练”去选取内容,内容不得不迁就形式的需要,乃至为了某种形式不得不去假造内容。

因此,按写作的正途,内容独创、形式独创的“文学性散文”不能够教,也不可以教,因而也就不会有固定的、必学的知识内容,不太可能制订像国外那样的写作内容标准。内容独创、形式独创,也就不会有人人必须达到的、统一的指标,因而也就很难制订出像国外那样的写作技能评价标准。这样,以“文学性散文”为写作对象的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制订上,就不容易具体了,似乎也没有东西可以被具体。

没有固定的、必学的知识内容,没有人人必须达到的、统一的技能指标,教师只能采用“催生”的办法引领学生进入自发“创作”,这就使得作文的课堂教学难以操作,似乎作文教学也无大必要,甚至还会有负作用:写作好的学生一致认为,自己能写出好文章,与语文的课堂教学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一致认为,学生的好文章不是“教”出来的。

为什么作文教学“俗招”盛行?

问题在于,“文学性散文”是作文考试的内容,广大学生要完成若干字数底线的“作文”,在考场的45分钟里既不能等创意“自发”,也不能靠别人“催生”。于是教师必须教,学生必须练,并且要教得、练得像独创一样。于是,教师就只能在形式上做文章,进行“规范”、“技能”的训练。

“我们在让学生写什么样的文章”这一问题从而就被转变成了另外一个问题---“学生不得不写的是什么样的文章?”而学生们和语文教师们对这个问题的一致回答,是“作文”---也就是巧用“俗招”的“文学性散文”。

作文是中小学特有的事物,它一头连着“写作能力”的培养,一头连着各式各样的考试,尤其是高考和中考。从顺序上看,似乎培养在前,考试在后。因为考试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检测,也是间接对学校的培养状况进行评估。但从逻辑上讲,却应该考试在前,培养在后。因为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写作能力”,乃至什么样的东西叫“作文”,取决于高考、中考这样的权威考试。

由此,动态的“写作能力”就被转化为静态的试卷得分,形成性的“写作能力”培养问题就被转化为批卷打分的作文等第问题。所谓培养较高的“写作能力”,也就被具体地演化为要学生写出能得到高分的“优秀作文”。

权威考试塑造了“写作能力”,塑造着中小学的“作文”。在课程标准的目标与教学中实际通行的目标较为一致的情况下,在有相对固定的写作规范与技巧因而较适宜于“训练”的文章体式中,动态的“写作能力”与静态的试卷得分一般也会有较为一致的关系。然而在理想目标与事实目标分裂的情况下,作文的内含要随试卷的风向而变动,“写作能力”的界定要随“优秀作文”的式样而转移。换句话说,这一次考试中的“优秀作文”,在下一次考试中未必是“优秀作文”。这就使得“俗招”带有了很强的时效性,“俗招”必须随考试的风向而不停地变化。巧用“俗招”的真实含义,是要用能应对考试新动向的“俗招”,要用能使这一届中考、高考批卷教师眼睛一亮的“俗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中小学的“作文”,在本质上是与应试挂钩的;中小学所培养的“写作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应试的能力。而这种应试能力,由于变化多端,一般语文教师较难把握,因而没有能力或没有胆量在课堂里去教,课堂里学生的“练”通常只能是多写。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的中小学语文课里通常没有写作教学的原因。

散文怎么写范文3

关键词:三步阅读 划关键句 形成思路 传播快乐

阅读理解题是高考一大难点,更是一大重点,尤其是散文阅读,具有广泛的审美教育功能。散文阅读往往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生活阅历、情感经历和理解能力密切相关,因而复习时必须要有针对性。要教给学生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做必要的积累,调动其情感生活体验,触发感悟,在体验中获得快乐,在感悟中获得愉悦,提升相应的理解、认识能力。结合本人平时的教学,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掌握方法,三步阅读,逐层推进

散文重在表达情感,要分析思路,进行三步阅读,理解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

写什么:寻找散文的线索。线索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阅读散文要紧紧抓住这条“纲”,弄清它安排组织材料的规律,从而沿着这条“纲”去分析文章的内容,明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及其选材组材的意图。例如阅读杨朔的《荔枝蜜》一文,就要找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这条线索;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就要找出“歌颂白杨树的不平凡”这条线索。进入散文的意境。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

怎么写:分析散文的语言。散文语言优美、畅达,富有节奏,同时也凝炼、干净、富有哲理。因此,阅读散文时,就要认真分析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炼、畅达的特色,从而在形式上对散文加以赏析。例如阅读朱自清的《春》一文,我们可以从那“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美妙佳句中感受到桃花的火爆热闹、杏花的如霞似锦、梨花的素淡皎洁,领略到由浓到淡的色彩变化过程,并体会《春》一文在形式上的美。把握散文的技巧。散文的技巧即散文的写作特色,包括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多方面的特色。善于把握散文的技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散文的内容,而且有助于提高我们写作散文的能力。例如阅读杨朔的《荔枝蜜》一文,就要注意把握此文的这样几个技巧:借物抒情,托物言表;欲扬先抑,波澜起伏;首尾照应,突出中心;记叙、抒情有机结合。

为什么写:这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所以需要体会文章的感情。感情是散文的精神,因而在阅读散文时,一定要注意体会散文的感情,以便激起心中的波澜,产生感情的共鸣。例如阅读张洁的《挖荠菜》一文,就要体现出“我”与荠菜的特殊感情;阅读冰心的《小橘灯》一文,就要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的对“小橘灯”的深切怀念之情。

二、分项训练,形成思路,养成习惯

此环节的复习是依据考点从词语解释和词语深层含义的理解、领会句子的深层含义、理解文意概括具体内容、品味语言等方面展开,复习中重方法指导和实际举例及演练。

1.教给学生解词方法:依据平时积累,判断词语的字面义;联系上下文,找出与该词汇有关的信息;判断词性及词语的感彩而解释词语;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汇在文中的隐含义。

2.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的方法:(1)分清含义的类别,是弦外之音还是言简意丰,是寄深于浅还是托物寓情。依此类别展开联想,找出实际义。(2)分析句子构成深刻含义的原因,是语言的凝炼还是采用了象征、对比、比喻、双关等写作手法。(3)抓住关键词语,如强有力的动词,富有感彩的形容词,以及一些特殊的虚词,去理解句子的含义。关键是把句子所在的段落读懂读透。

3.概括文章要点的方法:(1)寻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段落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段意,也要注意。(2)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这些都没有时,要考虑句间的关系,先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成段意。(3)恰当利用段中的提示性语言标志,如“总之”、“因此”、“其实”、“这就是说”等等,其后所跟句子大多跟段意有关。

4.品味语言题的应对方法:(1)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可以从它的表达效果来品味。⑵用词准确生动的可以用换词比较法来考虑它的表达效果。⑶含蓄隽永的语句品味方法: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分清含义类型、结合文章的主旨等方面来考虑。⑷引起共鸣的语句: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品味。告诉学生语言通常的特点:如精炼准确、形象生动、个性化、精辟含蓄、朴实清新自然等,并强调对具体语言的分析,切忌套用一般文体语言特点或作家语言风格的概念,而应该从文章的实际出发,对那些最能表达中心思想、最能打动人心、最能令人回味的语言进行具体的分析。

三、粗读细嚼,划关键句,深思品味

对于阅读或者高考,掌握阅读方法很有必要。诚然我们教师可能条分缕析地介绍方法,但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没有深厚的情感体验,没有一定的认知水平,没有大量的感悟积累,很难在考试时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深入地理解散文作品内容中蕴含的意义。要用粗读的方式,大量地涉猎优秀的散文作品,对关键信息语段,甚至是题目中关键信息,要在速读时细细品味。结合体验去联想、去想象、去感悟并及时地摘录和记录下来。

我们读马温的《风,越过马背》(见界首中学2010.3训练试题)一文,摘录词句段如下:

成吉思汗喜欢在草原上纵马奔腾。

大雕是草原上的英雄、草原的神话和草原的精神寄托。

成吉思汗需要对话者。

我们所骑的马都是为草原景区服务的……真正的马,我是说一匹充分享有自由权的马。

还有如此自由的骏马么?

理解到:作者借助写成吉思汗与大雕、马、弓箭来写征服世界的雄心及自由勃发的精神,呼唤自由的英雄主义。

四、针对训练,分析错因,强化巩固

学生要独立完成老师精心设计的阅读题,老师会进行针对性指导和试卷讲评,通过与辅导对象的交流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适时安排模拟测试和综合考试,增强学生在心理上和考试能力上对高考阅读的适应性。

这里强调学生在综合测试过程中,一定要把每次自己做错的地方,特别是思维的错因,记录在专用本上,经常地看看,起到一种警醒并强化巩固的作用。

散文怎么写范文4

窗外,小草沐浴着阳光,微风轻抚着花儿。秋来了。

又是一堂语文阅读课。全班自由轻快地朗诵着初一第4单元诵读欣赏部分的诗歌。

“老师,书上怎么少了写冬的诗句?”

“是呀,老师,我们补上吧。”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来。

我灵机一动:何不利用这一课进行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呢?

“同学们提得很好,大家说说看,你了解哪些写冬的诗句呢?”

小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小东: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冬冬: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

“铃──”下课铃响了,学生意犹未尽地站了起来。我趁热打铁说:“同学们,写冬的诗句很多,写四季的诗句则更多,而书中仅各选了一首,是不是显得太少了。下课后,大家分组去找一找,并总结归纳一下,看哪个组找得多……”

“老师,我觉得散文中也有写四季的,而且写得很美,我们组也找一找,好吗?”

学生的话提醒了我:四季本是丰富多彩的,写四季的文章又何尝不是多彩的。我不妨利用这个单元开展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个小小的创意在我心头油然而生。

“同学们,本周的活动课,咱们相约开展四季风采赛,怎么样?”“好!”

欢呼声响彻教室。

【准备】老师,这堂课让我们自由活动吧。

星期四下午,又是活动课。

我们相约分头收集整理描绘四季的诗词、散文及成语。由语文科代表组织商量后,全班拟订出本次活动的板块:

1.班级分组,分成4组(春、夏、秋、冬各1组),小组分头活动。

2.利用去图书馆、上网等方式查阅有关资料。

3.组织、整理并讨论小组收集的资料,诵读品味语言之美。

4.制作摘记卡。

5.小组合作设计板块式壁报。

各小组碰头商量了一下,便小鸟般飞出了教室,仅留下沉思的我:学生拥有了主动性就拥有了活力,也就拥有了创造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才是作为教师的我所必须做的。

【准备】老师,谁来做主持人呢?

第二天晚读课,有学生提出做主持人的问题。于是,我帮他们设计了第二大板块:竞选主持人。我做了以下准备:

1.布置黑板:写上“主持人大赛”5个字,并配以插图,让黑板也展示美。

2.按抽签的方式进行比赛,语文老师兼主持人,让语文老师的主持艺术直接影响学生,激起他们的表现欲望。

3.邀请其他语文老师做本场比赛的评委。

夜幕渐渐降临,而竞选主持人的比赛还进行着,教室里的掌声此起彼伏。我知道,我已把学习语文的种子播洒在学生的心田。

【过程】“我爱多彩的四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展示

教室里充满了“欢乐颂”的旋律,在一段优美的伴奏中,主持人小南缓缓走入布置好的会场中。在她身后的黑板上,画着4个大红灯笼,“春、夏、秋、冬”4个字刻在红灯笼上,更显得耀眼夺目。旁边,小画家小晨还精心设计了几枝红梅。虽已深秋,有点寒意,但教室里却春意浓浓。一切按计划进行。

主持人:同学们,“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春花秋月,夏云冬雪,有多少诗人曾陶醉于美的意境之中,多少词人曾为之挥笔抒情。“万紫千红总是春”、“五月榴花照眼明”、“霜叶红于二月花”、“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一个星期以来,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美,用笔描绘美,现在,该是展示的时候了,大家准备好了吗?

主持人:今天的活动分为7大板块:

1.各小组交流写四季的诗词;

2.各小组汇报本组收集的有关四季的成语;

3.各组代表诵读名家的散文,其他同学加以评价;

4.各组展示本组的绘画作品,并用一段文字加以描绘;

5.小组评议,哪组说得最好,并说说理由;

散文怎么写范文5

1.北方文学(哈尔滨):2004年1期《静夜音流》(入选作家出版社《当代散文大观》)、2004年6期《无奈之痛》(同时刊于2004年3月15日山东《作家报》,并配发推介文章容量巨大的《无奈之痛》。)还刊于2006年6期武汉《真情》。

2.中国文艺(北京):2004年1-2期《武陵春・摘黄瓜》等二首;2004年3-4期《我的另类老师》(同时刊于贵州2004年2期《当代教育》,并有评介文章《遇庸师如遇磨难》、《对比的背后是较量》等同时刊发,同时收入《当代诗歌散文精选》并被多家网刊转载);2004年7期《巨树的丰碑》、《天上的街市,你在哪里》;2005年3期《贫穷》及评论《的警示性》、《感激》;2005年2-4期《一位教育家的隐痛》;2005年6-8期《思亲曲》、《家乡摊上特大冰雹》及评论《情深与意笃》、《病灶究竟在何处》;2005年11期《乡情诗十一首》。

3.人民教师(北京):2004年8期《另类》;2005年8期《他,不失为良师》。

4.教育艺术(北京):2004年12期《他,不失为良师》;2005年2期《泪盈重逢时》;2006年7期《落榜》。

5.扬子江诗刊(南京):2004年5期《武陵春・远归》等三首;2005年4期《乡情》三首;2006年1期《青玉案・铭感恩师》。

6.作家报(山东):2005年1月20日《巨树的丰碑》及评论《的穿透力》;随笔《诗意与生存》。

7.当代教育(贵州):2005年1期《家乡的湿地》(后入选中国文联出版社《当代散文大观》)及评介文章《珠圆玉润,条分缕析》、《跟着心灵的体验走》等。

8.《中国诗》《新国风文学》(北京):2004年10期《天趣诗词六首》;2005年8期《警笛再次拉响》、《致兄弟》、《他去了》、《后学与先贤》等;2006年2期《故居老树》、《追怀诗词》等五首;2006年4期《晚步》等三首。

9.稻香湖诗刊《北京》:2006年5期《返故里》六首。

10.大风筝诗刊(山东):2006年春卷《海山“仙”居》十二首。

11.盘锦诗词(辽宁):2006年1-2期《登临海高峰》三首。

12.绿风诗刊(新疆):2006年2期《故居二首》。

13.海门日报(江苏):2004年10期《追怀诗十首》。

14.鹤岗日报(黑龙江):2004年11月《乡情诗十首》。

15.《阳关》(甘肃)2006年第六期《疏雨》等二首。

另有散文《解读良师》(获中华纵横征文一等奖)《思亲曲》等入选《当代散文大观》、《当代散文精选》等;有诗词入选《中华诗词通鉴》、《中国公益诗词盛典》等。此外,还有多文(诗)获得各种奖励若干。

散文怎么写范文6

不过文稿大多都散落在民间,或是埋葬在古地,随作随逝了。偶尔有那么一两篇幸运的,如今是自己看着都嫌丑,也不敢拿出来示人了。只是最近几年才有了保留自己文字痕迹的意识,却也大多只是网络上的电子版,难得一见真人真迹,憾哉!

写了些什么自己都不清楚。看文章的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自己习惯写什么,喜欢写什么,也不清楚。看文章体裁,散文、诗歌、小说、杂文,无所不括。擅长写什么就更不清楚了,实在是什么都擅长。于是乎,人不谓我我自谓,博哉!

甚至连自己写完的东西是什么自己都弄不懂。人家说我的小说写的象散文,散文写的象诗歌,诗歌写的又不象诗歌。于是,我写完小说告诉他们写的是散文,他们说不错;写完散文告诉他们写的是诗歌,他们也说不错;写完了诗歌告诉他们这回写的什么都不是,他们看了后点头,恩!确实什么都不是。咳!才哉!

其实说起文字,或是说起写作我可谓是个门外汉。语言不懂推敲,格式不会讲究,内容也不会设计。只是随心所欲,胡乱写之,不怕人家笑话,倒也不吝自己笑话。

虽然写了很多的东西,但却从没想过靠文字吃饭。一则这碗饭也不好吃,二则也没必要因为喜欢写文字就让自己的生命里只有文字吧。

做什么和文学没什么必然关系,或者说文不文学于做什么没关系。一个好的不一定要靠文字吃饭,靠文字吃饭的人也不一定就懂什么是文学。我是个商界混的人,但却不影响我自以为是的文学着,只不过确实没多少剩余时间,但我一样可以时而文学之,且不亦乐乎!

好文字出自于心,得之于灵魂,真正的是用心血和灵魂写作。所以人们常说作者呕心沥血,却没人说起这靠文字吃饭无异于出卖灵魂。

不过这出卖灵魂一说,却也不尽然。像如今的文坛又那有几部灵魂之作,都是些无聊的人,磊些无聊的字,给那些无聊的人看。根本已没有几个用心来写作的人了,所以虽然市场上那么多新书我却还是觉得没书可看。

想想也都是钞票惹得祸,没有人拿钱给那些人供他们生活,也就没有那么多靠文字为生的人,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为钱而生的文字了。

回头看看古文学,能够流传千古的精品,他们绝非为财而生,倒是真的为才而生。

所以真的佩服古人写作的源动力。

写诗词的还好,随手而为之,既能淘情冶性,又可以散散文人的酸臭。只是像红楼这样增删五次、披阅十载的鸿篇巨制,没人给钱,怎么坚持的下来?文人也是人,是人就要生活,要生活就离不开钱。

曹雪芹是因为什么而做到的我无从得知,但就是因为这篇文字它没有铜臭味,所以才显得格外酸臭,于是创造了一个文坛神话。

随便说了几句,这些与我的文字都没什么关系。我的文字没什么铜臭,也一样没那么大的酸臭。文人全不当他是文字,只有和我一样的无聊的人,才会无聊的看看,以让自己无聊的生活变得更无聊。

我曾说,我的文字,就是无聊时的一种消遣,有聊时的一种享受。

我无聊着,我享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