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节气的风俗活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立夏节气的风俗活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立夏节气的风俗活动

立夏节气的风俗活动范文1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立夏的到来标志着夏天的到来,也是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立夏节气应该吃什么水果,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立夏节气吃什么水果1、杨梅

“小满枇杷黄,立夏杨梅红”,进入立夏,杨梅也上市了。杨梅是夏季水果中的上品,《本草纲目》中记载:杨梅能去痰消食、生津止渴,有和五脏、涤肠胃、除恶气、正痢疾、止头痛的功能。正所谓“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

由于杨梅没有果皮且是人工采摘,上面有不少灰尘和细菌,吃后难免会引发肚子不适。因此,在吃杨梅的时候最好还是用盐水浸泡5~10分钟,过后将水滤干,这样一方面可以洗掉一些脏东西,另外还可使杨梅的风味更佳。

2、青梅

青梅性味甘平、果大皮薄、肉厚核小、汁多而且酸度高,含有丰富的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果酸与维生素C。青梅中含有大量的有机酸,包括柠檬酸、苹果酸等,有生津止渴、刺激食欲等功效。此外,青梅果实具有调节肠胃功能的独特功效。

将快成熟的青梅采下,经烟火熏制色变黑,就制成了乌梅。乌梅有止渴生津、开胃消滞、清肠止吐、清血解酒等功效。最经典的乌梅食用方法大概要数酸梅汤了,取乌梅、山楂、甘草和冰糖煲成水,酸甜开胃,炎热的夏天来上一碗真的非常惬意。其他饮料还有桂花乌梅汁,也很受欢迎。

立夏节气吃什么水果

3、杏子

鲜杏的维生素C含量很高,这是另一种抗氧化剂,有助于身体吸收铁。杏是维生素B17含量最为丰富的果品,而近几年的研究发现,维生素B17是极有效的抗癌物质,并且只对癌细胞有杀灭作用,对正常健康、的细胞无任何毒害。因此,杏可以防癌抗癌。

杏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毒的作用,但由于其兼有润肠通便的功效,所以吃多了也可能造成腹痛、腹泻,因此成人每天吃杏最好不超过10个。

4、枇杷

“蚕老枇杷熟。”一过立夏,春蚕老化以后,被称为黄金果的枇杷就上市了。中医认为,枇杷性凉,有润肺、清肺之功。《本草纲目》曰枇杷“性味甘、酸、平、无毒”,有“止泻下气,利肺气,止吐逆,主上焦热,润五脏”之功效,主治肺痿咳嗽吐血、衄血、燥渴、呕逆等症。

尚未成熟的枇杷切勿食用;糖尿病人忌食,脾虚滑泻的人应少吃或不吃。枇杷核中含有氰甙类物质,被唾液水解后会放出剧毒物质氢氰酸,使呼吸及血管运动中枢功能受损,在食用时一定要去核。

5、樱桃

苏州人有立夏“见三鲜”习俗,其中水果中最早上市的樱桃便是“一鲜”。传说康熙第五次南巡到达南京时,江宁织造曹寅进贡的正是当时玄武湖樱洲产的樱桃,康熙见之大喜,又说“先尽皇太后,朕再用”,随即差官送樱桃到北京。

樱桃是立夏时节的当季水果。在水果家族中,一般铁的含量较低,樱桃却卓然不群,一枝独秀;维生素A含量比葡萄、苹果、橘子多4~5倍。立夏吃樱桃,讨一个红红火火的好彩头。

立夏节的习俗立夏节时,大人用丝线编成蛋套,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挂在小孩子脖子上。有的还在蛋上绘画图案,小孩子相互比试,称为斗蛋。疰夏绳即长命缕,用五色丝线系于小孩手腕等处为其消灾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秤人活动主要流行于南方,类似于春节期间“人日”的活动。秤人据说起源于三国时代。传说蜀汉先主刘备死后,诸葛亮把他阿斗交赵子龙送往江东,并拜托其后妈、吴国孙夫人抚养。那天正是立夏,孙夫人当着赵子龙面给阿斗秤了体重,来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体重多少,再修书向诸葛亮汇报,由此形成传入民间的风俗。另种说法是,魏国司马昭发兵消灭蜀汉,又恐原属汉地的臣民不服,所以善待被俘虏的后主阿斗,封他为安乐公。阿斗受封那天,正是立夏,司马昭当着一批跟到洛阳的蜀汉降臣之面给阿斗秤了体重,以后每年立夏再秤一次,布告天下,表示他没有亏待安乐公,使他年年增加体重。后民间仿效,由此形成风俗。

立夏秤人有两种,有的悬秤于大树,多是给老人小孩秤量。有的悬秤于屋梁,是女子互相秤量,品肥论瘦,嘻哈打趣,俨然一种闺中游戏。蔡云《吴觎》诗云:“风开绣阁扬罗衣,认是秋千戏却非。为挂量才上官秤,评量燕瘦与环肥。”

立夏日为汉族民间传统节日,称“立夏节”,流行于全国各地,农历四月间(阳历5月6日)进行。立夏与立春立秋立冬一样,是标志四季开始的日子。立夏之时太阳到达黄经45度,这便是夏天开始的时刻。与立春时的东郊迎春一样,立夏时也有迎夏仪式。古时天子率百官迎夏于南郊,并祭祀炎帝和祝融。立夏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民间以立夏日的阴睛测一年的丰歉,认为立夏时下场雨最好,民谚云,“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

立夏节吃什么蔬菜1.豌豆

立夏这一天一定要吃豌豆饭,人们在这一天吃豌豆是希望接下来的日子都能够身体健康,尤其是眼睛要像玩都一样清澈,而且豌豆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对身体好,尤其是适合夏天的时候吃。

2.笋

立夏这一天有吃脚骨笋的习俗,这个时候的笋味道鲜美,非常的清脆,形状就像是脚骨一样,所以叫做这个名字,人们吃笋是希望新的一年身体强壮。

3.蒜苗

蒜苗在生活中很常见,而且一年四季都有,但是立夏时节的蒜苗最为好吃,营养物质也是最丰富的,吃蒜苗能够降低人体血液内的胆固醇含量,还能够保护肝脏。

4.豌豆苗

从谷雨一直到立夏这段时间,最适合吃的一种蔬菜就是豌豆苗了,豌豆苗是一种寒性的蔬菜,这个时候天气变暖,人们身体里会有火气,很适合吃豌豆苗,其中含有的胡萝卜素,维生素B对身体很有好处。

5.冬瓜

立夏节气的风俗活动范文2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也代表着春天的到来,冬天也已经过去了。而立春也俗称为打春,立春的注释中的立,是“开始”之意;春,是代表着温暖、生长。那么关于立春的含义和风俗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关于立春的含义和风俗”,欢迎阅读与借鉴!

立春代表的寓意是什么:春季的开始立春日:古称“立春”春气始而建立,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

每年的农历十二月或者是农历正月,为立春日,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立春是富有潮汕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潮汕地区人们在立春当天,都会举行“打春牛”,“抬春色”,“吃春饼、春卷”等传统民俗活动。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阳历范畴。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就形成了24个节气。

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个候,每个候是五天。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节点。

立春,阴阳转化,阴退阳升,生气始发,万物复苏,新的一个轮回从此开始了。

二十四节气古人通过观察星象规律,认知一年中的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在星象上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时为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寅月的开始。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另《立春》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

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左河水)。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立春节令,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阳和起蛰,品物皆春。

人们对“春”很重视,将有“双春”之年视为大吉年份。

立春的气候变化立春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也意味着万物生长、春耕播种,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约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

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气。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

立春习俗活动躲春

在传统民俗学上,到了立春这一天就该躲春。因为立春这天气候开始交接,新的气场会对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响,更有甚者会影响一年的运气,所以躲春的习俗就出现了。在民间,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风俗与忌讳,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样的躲春方法与习俗。

传统留下来的习俗,每到立春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争,必须要和和睦睦、心平气和地迎接这一天。有一些地方,躲春这一天不宜搬迁,不宜看望病重患者及参加丧事等,以免招惹晦气,影响一整年的运气。

占气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春秋时期已经形成了占气的信仰。《孔颖达疏》:“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为启,立秋立冬为闭,用此八节之日,必登观台,书其所见云物气色。若有云物变异,则是岁之妖祥既见,其事后必有验,书之者,为预备故也。”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在立春的民俗节气中,登高观云、占卜测算已经作为一种风俗开始形成。

游春

迎春报喜后,开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边。边走边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十分壮观,游遍周围村庄的大街小巷。

祭祖

在许多地区,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广东《新安县志》载:“民间以是日有事于祖祠”。在立春时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较特殊。河南《汝阳县志》载:“设春宴,啖春饼,荐卜、梨。”有的地方把立春祭祀称为“咬春”

鞭春牛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塑制春牛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清人让廉撰写的《京都风俗志》中说:“立春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芦棚二,东西各南向,东设芒神,西设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准令男女纵观,至立春时……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然后,人们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为吉祥。

春社

春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为甲日,后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唐代诗人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可见古人对祭祀社神十分重视,以后成为风俗流传下来,意为大地繁衍万物,祷告祭祀,以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贴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就有。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

戴春鸡

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每年立春日,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立春日,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撒在牛的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

佩燕子

佩燕子是关中一带人们的古老习俗。每年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这种风俗起自唐代,现在仍然在农村中流行。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许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厅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窝,只要你能在庭房檩条下或房檐的墙壁上,搭上一小块垫板,上写“春燕来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起窝来。

吊春穗

立夏节气的风俗活动范文3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立冬节气都有哪些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立冬都有哪些习俗吃饺子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我国河东水西“老天津卫”聚居地,立冬有吃倭瓜饺子的风俗。倭瓜又称窝瓜、番瓜、饭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种常见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买的,存放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在冬至这天做成饺子馅,味道即同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藮醋加蒜吃,别有一番滋味。

而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迎冬亦称“拜冬”

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即同立春、立夏和、立秋一样,立冬日天子也要举行迎冬的仪式。立冬前三日太史公告诉天子立冬的日期,天子便开始沐浴斋戒。立冬日天子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处迎冬。回来后天子要赏死事以安社稷,并且要抚恤孤寡。

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烧香

满族有烧香的习俗。立冬,秋粮一入库,这个季节便是满族八旗和汉军八旗人家烧香祭祖的活跃季节。汉八旗的祭祀称“烧旗香跳虎神”,满八旗称“烧荤香”。“烧荤香”5-7天,在操办祭祖烧香的头三天,全家人一连十天吃斋,不吃荤腥。

冬泳

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横渡松花江,以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冬泳是集冷水浴、空气浴与日光浴于一体的“三浴”,是冬泳人最喜爱的健身方式。“三浴”的好处已为人们所熟知,特别是在当前“文明病”流行情况下,江河湖海中丰富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日光浴中的紫外线对健身、供氧、防治骨质疏松等都十分有益,耐冷的程度要比冬季陆上其他体育项目强烈。

立冬是什么时候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此时,地球位于赤纬-16°19',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33°47'。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立冬期间,汉族民间以立冬为冬季之始,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立冬节气,高空西风急流在亚洲南部地区已完全建立。此时高空西风南支波动的强弱和东移,对江淮地区降水天气影响很大。当亚洲区域成纬向环流,西风南支波动偏强时,会出现大范围阴雨天气。此外,纬向环流结束和经向环流也会建立,并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温。

立冬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中国北方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中国江淮地区的“三秋”已接近尾声,中国江南则需抢种晚茬冬麦,赶紧移栽油菜,中国南部则是种麦的最佳时期。另外,立冬后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中国此时开始注重林区的防火工作。

立冬节气的由来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此时,太阳位于赤纬-16°19',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33°47'。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立冬期间,汉族民间以冬至为冬季之始,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

立冬不仅是收获祭祀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间,也是寒风乍起的季节。有“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丰收节”等习俗活动。此时,在北方,正是“水结冰,地始冻”的孟冬之月,在南方却是小阳春的天气。

立夏节气的风俗活动范文4

中国的生活哲学博大精深,对人,对自然。对社会伦理,对人际关系等种种均有讨论。儒家是为中国之第一大家,讨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诸多,在儒家的存在序列之中,自然既为人的生命提供了养分,更为人提供了生活方式的灵感。人类虽然历经水旱风暴等自然灾害,饱尝生活艰辛,儒家却依然认为自然仍是人类适宜生存的良好环境,认为人享有“天时地利”和“风水”这一切于健康有益的条件,因而感到幸运,从而敬畏自然。并以自然为家园,在普通的生活中找到生活的终极意义,也发展出一种重视规范、均衡与和谐的生活形态。

道家位居中国哲学之另一大家,全盘思想更是依托在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中。人存在于自然中,与一棵草、一只山羊没有区别。人就是这自然中的一棵草、一滴水而已。道家的隐者,离弃世俗,隐居山林,与自然为伍,修身养性,以无为于世界作为对这世界最好的整治,也就是常说的“无为之治”。

近年来所谓“乐活”,也无非与此相似,中国的传统哲学其实就是对生活的思考与反省,有许多的经验与智慧的凝结。传统的国学有着值得我们一再观顾和求索的地方,无论以学术的态度或是带着生活的疑问。中国医学以这些思考为体系,发展出对人身体的详尽研究,在千百年中从中国人的生活习惯里探索出一套医学理论。中医有“治未病”的说法,其实便是现代通行的“养生”。相信人体是与自然息息相关,因应外界变化而不断需要调整状态来应对,在身体缺漏尚未成病时。进行调理,使身体重新获得平衡,这就是养生了。

而这不也正像一个学习的过程,从懵懂的不知不觉,渐渐学会感知外界变化,又到探索这些变化与身体内在的牵连,然后开始领悟人与自然的关系,慢慢知道敬畏自然界,以谦卑的心态将自然作为家园,关爱、保护,也享受它。

所以“解夏”不只是教你消暑而已。

立夏5月5~7 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立夏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为立夏也”。

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之始。习惯上,人们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之后,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这时期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在这时节,青蛙开始聒噪起来,蚯蚓也开始在泥土中活动,乡间田埂的野菜争相出土日日攀长。

立夏、小满在农历四月前后。称之为孟夏(夏之初),天气渐热,植物繁盛,此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在与节气相交之时应顺之。

Tips:

中医有“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的说法。夏天属火,火气通于心,人的心神易受扰动而不宁,心不宁则心跳加速,心跳快会增加心脏负担,所以夏天是心脏最累的季节,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因此在立夏之季,宜开怀,安闲自乐,忌暴喜伤心。

可在清晨食少许葱头,晚饭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

涉满5月20~22日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渐见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小满节气正值五月下旬,气温明显增高,这一节气里要特别注意“未病先防”。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外界环境也是息息相关的,人类必须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同时中医也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与邪气两个方面的因素。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人体的正气不足则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所谓“治未病之病”,其实指从日常的生活调养中获得身体的平衡状态。

Tips:

小满,是一个表示物候变化的节气。

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这种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此,他们的各种活动便成了季节的标志,如植物的萌芽、发叶、开花、结果、叶黄、叶落,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都是受气候变化制约的,人们把这些现象叫做物候。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物候学的国家,《诗经》记载:“四月秀罗、五月鸣蜩、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西汉初期即有物候专著《夏小正》,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载了物候、气象、天象及重要的政事、农事活动,如农耕、养蚕、养马等。此后,《吕氏春秋》、《礼记》中都记载了有关物候的内容,并逐渐发展成一年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

芒种6月5~7日螳螂生,候鹏始鸣,反舌无声

芒种节气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芒种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由于天气炎热,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农事种作都以这一时节为界,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

芒种节气,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十分潮湿,天气异常湿热,各种衣物器具极易发霉,所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把天气叫做“黄梅天”。端午节多在芒种目的前后,民间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说法,亦即、端午节没过,御寒的衣服不要脱去,以免受寒。

芒种过后,午时天热,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换,为避免中暑,要常洗澡,这样可使皮肤疏松,“阳热”易于发泄。

Tips:

在民间,有端午节“草药浴”的习俗,屈原的“浴兰汤兮沐芳华”曾在民间十分盛行。端午传绩的“草药浴”大致是用香草、鲜艾草、菖蒲、银花藤、野、麻柳树叶、九节枫、荨麻、柳树枝、野薄荷、桑叶等煎水沐浴。

其实我国自周朝便有用香汤浴洁身的记载,宋朝年问,香汤浴传入民间,便出现了专供人们洗芳香浴的“香水行”,后来逐渐形成“草药浴”习俗。人们择日选用不同的药浴洁身、防病,夏季常用五枝汤洗浴,是为疏风气、驱瘴毒、滋血脉。至清朝,药浴不仅作为健身益寿的方法,而且广泛用于治疗和康复疾病。

夏至6月21~22日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6月21日为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自昼最长的一天。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夏至日也是我国最早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这一时节可以开始割鹿角,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

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起居调养,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

变化,晚睡早起,不要抱怨白昼太长,不要恼怒或激动,而要使自己的情绪像自然界的植物一样充沛旺盛。

Tips:

“夏”与“长夏”。

众所周知,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然而中医学却将一年分为五季。原来,中医理论的基础是以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基础,按照阴阳学说的理论,春夏属于阳,以养阳为主,秋冬属于阴,则以养阴为主。按五行学说,春季属于“木”与人体的肝相应,夏季属于“火”与心相应,秋季属于“金”与肺相应,冬季属于“水”与肾相应。但还有个“土”却没有相应的季节。于是古代医学家就将夏季分为“夏”与“长夏”两季,夏属于“火”与,时目应,而长夏属于“土”则与脾相应,这样五行配五季,五季配五脏就完全符合五行学说理论了。

所以,阴历的四月和五月定为“夏”,而阴历的六月为“长夏”。夏和长夏在季节的特点上是不相同的,“夏”的特点是以“炎热”为主,而“长夏”的特点则是以“湿热”为主。因为阴历六月除了炎热外,还会出现多雨或阴雨绵绵的情况,其气候的表现特点是以潮湿闷热为主。因此长夏时要特别注意“暑湿”。

小暑7月6~8日温风至,蟋蟀居辟,鹰乃学习

七月七日小暑天,天气已经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萤火虫开始活跃,芦苇下、草丛中,只要有绿草、露水的地方,夜晚便可见到那忽明忽暗的点点白光。

到了小暑,已是初伏前后,到处绿树浓阴,很多地区平均气温已近30度,热浪袭人,暴雨时常光顾。有农谚:“大暑小暑,灌死老鼠”之说,更有“小暑南风,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的经验总结。小暑若是吹南风,则大暑时必定无雨,就是说小暑最忌吹南风;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决圩堤。小暑节气,也是台风来临之际,《台湾府志》记载“风大而烈者为飓,又甚者为台……台则常连日夜,或数日而止。……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

Tips:

时当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应特别注意顾护心阳,平心静气,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

夏季运动时应适当地减少运动量,特别是在炎热的中午不要运动,以免中暑。锻炼的时间应选择在早晚气温凉爽时进行,地点应选择在有花有草,有水有树,视野开阔,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湿润清爽的公园内。运动时戴遮阳帽,穿浅色、宽敞和透气性良好的运动服,每锻炼1小时,应休息5~10分钟,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

夏季运动后注意:

1、运动后不要立即喝冷饮。因为运动时体内血液运行于四胺和体表,而运行于消化系统的血液较少,冷饮会对胃肠产生刺激,使胃肠的血管收缩而造成胃痛或胃肠道不适。

2、运动后不宜饮水过多。因运动会消耗人体的很多能量,饮水过多会加重胃肠道及心脏负担,特别是心脏功能不好的人尤其要注意。

3、运动后不宜立即洗冷水澡。因运动时体表的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表面的毛孔张开,如果皮肤突然受到冷水刺激,会造成体表毛细血管的骤然收缩,毛孔关闭,体内热量无法发散,从而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失调,而出现热伤风的症状。腐草为萤,土润。

大暑7月22~24日溽暑,大雨时行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是喜温作物生长最快速的时期,也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有些地区古有茶余饭后斗蟋蟀为乐的风俗。同时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

Tips:

这一节气里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症等阳虚症,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立夏节气的风俗活动范文5

立春是属于我国二十四节气当中第一个节气,立春节气的到来也表示了春天的到来,那么2022年立春节气由来简介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2022年立春节气由来简介,欢迎大家来阅读。

2022年立春节气由来简介“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期间,都被称为春天。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重大节日,称春节(到民国后被易名)。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立春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天文意义上它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立春节气有哪些民间传统活动句芒神

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历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当时,祭祀的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

鞭春牛

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咬春

立春时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每逢立春世界,街市上都有不少叫卖春卷的小贩。此处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过去认为咬春就是吃萝卜,其实也包括吃春饼;二是所谓讨春就是迎春之意。为什么要吃萝卜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

2022年立春节气的饮食原则1、饮食清淡——消春火

春季人易上火,出现舌苔发黄、口苦咽干等,因此饮食宜清淡,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有明显上火症状的人可以吃一些清火的食物,如绿豆汤、金银花茶、茶、莲子心泡水等。

2、黄绿蔬菜——防春困

“春困”使人身体疲乏、精神不振,应多吃红黄色和深绿色的蔬菜,如胡萝卜、南瓜、番茄、青椒、芹菜等,对恢复精力、消除春困很有好处。

3、细选食物——少疾病

春季气温逐渐升高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也开始繁殖,活力增强,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所以在饮食上,应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塔菜、芥蓝、西兰花等新鲜蔬菜和柑橘、柠檬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萝卜、菠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

立夏节气的风俗活动范文6

节候表征

在古人的观念中,立秋是农历七月的节气。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秋,七月节。……秋,[也,物于此而[敛也。”

据《逸周书・时训解》记载,立秋有“三候”,分别有3种“候应”:“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礼记・月令》中也有“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的记载。意思是说,立秋这天,凉风吹来;5天之后,降下白色的露水;再过5天,寒蝉开始鸣叫。如果上述3种“候应”不能如期而至,则国家就会出现政令无威严、百姓多患咳喘之疾、大臣们会以力逞强等灾异。

在古人看来,风有8种,是谓“八风”。“八风”有多种解释,一说是指8个方位的风,“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又说是指8个节气之风,“八节之风谓之八风。立春条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阊阖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立秋“一候”刮来的“凉风”,从节候上说是立秋之风,从方位上看是西南之风。 秋社祭祀

二候的“白露”并非指白露节气,而是指“秋天的露水”。这与《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白露”意义相同。

三候中的“寒蝉”是蝉的一种,体型较一般蝉为小,呈青赤色,有黄绿色斑点,翅透明。东汉蔡邕在《月令章句》中称“寒蝉应阴而鸣,鸣则天凉,故谓之寒蝉也”。寒蝉是古人诗文作品中的重要意象,与蝉代表的高洁不同,寒蝉通常表达戚然之情,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唐代诗人元稹作《咏廿四气诗・立秋七月节》:“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诗以夏尽、秋即开篇,吟牛郎织女传说,诵立秋“三候”,最后收笔于“一叶知秋”的伤感,情景相融,意蕴幽深。

立秋之后,天气开始变得凉爽,但仍然会有暑热的气候出现。民众称立秋后的这种回热天气为“秋老虎”,也称“秋傻子”。清人顾禄在《清嘉录》中也说:“土俗又以立秋时之朝夜占凉燠。谚云‘朝立秋,飕飕;夜立秋,热恕。自是以后,或有时酷热不可耐者,谓之秋老虎。”民众认为,立秋的时辰与天气的凉热有关:如果早晨立秋,其后的天气会比较凉爽;如果晚上立秋,天气则会比较闷热。 贴秋膘

节令习俗

先秦之时,立秋就已经是古人生活中重要的时间节点。据《礼记・月令》记载,立秋之日,周代天子要举行迎秋的仪式。立秋之前,天子要斋戒;立秋当天,天子亲率僚属到西郊迎秋,祭祀白帝少昊。祭礼过后,天子在朝堂上要赏赐将帅和勇士。

延至东汉时,此俗发展成了帝王五郊迎气的祭祀活动。其中,立秋日帝王要迎秋于西郊,祭祀白帝和蓐收。白帝即少昊,是黄帝之子,生于穷桑,主西方之神。蓐收是少昊的辅佐神,又说是少昊之子,是神话传说中的秋神,他左耳盘一条蛇,右肩扛一柄巨斧,驾乘两龙。《山海经》上说他住在能看到日落的|山。帝王五郊迎气的祭礼在唐宋时期仍有存续,明清以来则废弛不举。 咬秋

皇家立秋日要迎秋,民间立秋日也要“标秋”。所谓标秋,就是祭祀土地的一种仪式。人们先于家中献瓜果祭祀,继而把纸幡插到田地里,祈求庄稼丰收。在有些地方,田家则干脆备办酒肉在田边祭祀。标秋其实与古人的“春祈秋报”有关。所谓春祈秋报,即在春秋两季祭祀地神,春季祈求风调雨顺,秋季则要报答地功。

立秋之日,民众也占验天气和农事。在北京,若立秋日得雨,则秋田畅茂,谚云“骑秋一场雨,遍地出黄金”;在浙江,“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在江苏,立秋日忌雷,谚云“秋礴碌,损万斛”。民间又有“睁眼秋、闭眼秋”之说,立秋交节气在白天为“睁眼秋”,交节气在晚上则为“闭眼秋”。俗信,睁眼秋兆丰收,闭眼秋主歉收。农谚说:“睁眼秋,收了收;闭眼秋,丢了丢。”

立秋是七月的节气,七月初七又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此时的降雨也被注入了人文色彩。据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记载,时人以七月初六日的雨为“洗车雨”,以初七日的雨为“洒泪雨”。唐代诗人杜牧有《七夕》诗,其中有“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的咏叹。后世民间,也有以初七日降雨为“洗车雨”的。谚云:“七夕不洗车,八月依旧车。”意思是说,如果初七这一天不下雨,八月田必旱,民众就要戽水浇田。

咬秋与其他

立秋之日,民间还有其他的一些习俗。

咬秋。每至立秋,民间多食西瓜等物,认为可以免除腹泻之疾。此俗北方称“咬秋”,南方称“啃秋”。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立秋前一天,京城人家在院中摆上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第二天的立秋日阖家食饮之,谓秋后无余暑疟痢之疾。事实上,“咬秋”不只吃西瓜,在山东等地,立秋吃饺子也称“咬秋”。杭州人立秋也吃西瓜。据《清嘉录》记载,立秋之时,杭州人先以西瓜祭祖先,然后全家人食用,并以西瓜馈送亲友,俗称“立秋西瓜”。

戴楸叶。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立秋的情景:“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除了戴楸叶,宋代的人们还熬制楸叶膏:“立秋日太阳未升,采楸叶熬为膏,敷疮立愈,谓之楸叶膏。”

食秋桃。据近人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立秋日,杭州人家咸备秋桃,分给家人大小,人食一枚。将桃核留藏,俟除夕时置火炉烧烬。唯须守秘密,勿为人知。谓来年倘有瘟疫发生,此法可免传染。

喝井花水。在宋代,称立秋清晨打上来的井水为“井花水”:“京师人于立秋日人未动时,汲井花水,长幼皆呷之。”李时珍则称为“井华水”:“立秋日五更井华水,长幼各饮一杯,能却疟痢百病。”在四川的一些地区,立秋交节之时,全家人要合饮一杯水,认为此举可以消除积暑,保秋季无腹泻之疾。

吞赤小豆。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四时纂要》:“立秋日,以秋水吞赤小豆七七粒,止赤白痢疾。”宋代诗人范成大《立秋二绝》其二也有相同的表述:“折枝楸叶起园瓜,赤小如珠咽井花。洗濯烦襟酬节物,安排笑口问生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立秋日面向西,用井花水送吞7枚赤小豆,一个秋天不犯痢疾。